高中语文《辨析对比与衬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04623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辨析对比与衬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辨析对比与衬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辨析对比与衬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辨析对比与衬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辨析对比与衬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辨析对比与衬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语文《辨析对比与衬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辨析对比与衬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辨析对比与衬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语文《辨析对比与衬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辨析对比与衬托》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知、识别对比与衬托两种表现手法。

2、分析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规范答题,提高做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点拨法。

2、讨论法。

3、品析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高考题的考点考查,规范答题,养成良好习惯,培养自信。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

认知、识别对比与衬托两种表现手法。

难点:

分析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规范答题,提高做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向学生展示两组图片和相应诗句,学生谈表现手法的运用。

师:

之前我们已经对诗歌的表现手法这一专题进行了基础性地复习,但是在做题过程中,老师发现很多学生对部分表现手法的概念依旧比较模糊,导致无法正确赏析诗歌。

今天我们就着重复习对比与衬托两种表现手法的区别与使用。

2、知识归纳(ppt展示)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形成强烈反差,共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达技巧。

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的一种表达技巧。

1、区分对比和衬托的步骤

(1)找出用于对比或衬托的双方

(2)分析双方关系

2、区分对比和衬托的方法

明确:

并列关系,造成反差(对比)

主次关系,突出主体(衬托)

3、初步检测

(一)分析下面几句诗句,哪些使用了对比手法,哪些使用了衬托?

为什么?

1、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6、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请学生挑选自己熟知的诗句进行辨析,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实时点拨归纳。

(二)衬托分类(ppt展示)

结合刚才的知识归纳与梳理,辨析衬托类型。

明确:

正衬和反衬,概念梳理及具体常见类型。

4、高考真题检测

(2017全国卷1)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问: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1、学生朗读,理解诗歌内容。

2、梳理并展示答题思路。

3、学生完成问题,然后展示学生答案,分析评价完成情况。

4、展示答案解析,学生整理。

明确:

①本诗描绘了考生在考场上的答题情况。

②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食桑叶的声音,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考生写字答题的场景。

③以动衬静,以春蚕食桑叶的声音反衬考场里的安静,更能描写出考场上考生们认真答题的庄严寂静。

④通过描写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能为国所用的喜悦之情。

(2011江西卷)清明①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②士:

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

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问:

请赏析首联表达技巧的特点。

1、学生朗读,理解诗歌内容。

2、分析与上个例题所问问题的异同点并梳理答题思路。

3、学生尝试分析,其他同学补充。

4、展示答案解析,学生整理。

明确:

①本联主要描绘了了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画面。

②拟人,桃李“笑”,荒冢“生愁”,赋予桃李和荒冢人的神态,生动形象写出花朵盛开的美景及坟墓长满杂草的凄凉之景。

③对比,桃李盛开的美丽与坟墓长满杂草的荒凉形成对比,鲜明地描绘了清明时节两幅不同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内心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④衬托,春天到来,桃李盛开,然而作者想到的却是荒野中埋在地底的长眠者,不禁愁绪万端,以乐景反衬哀情,以哀景正衬哀情,使作者的情感表达更强烈。

五、小结:

通过ppt和板书总结对比与衬托手法的区别以及二者的表达效果。

六、作业

①课下整理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及表达效果。

②赏析2014年湖北高考卷诗歌《早发》,分析作品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辨析对比与衬托》学情分析

《辨析对比与衬托》的教学对象为我校高三学生。

这个班是理科班,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感悟能力强,积累了一定的表达技巧专题知识,学习兴趣比较强烈,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表达技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高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已经对所有知识点进行了基础性复习,只是在做题过程中表现出对部分知识点的掌握不到位,具体到诗歌的表达技巧这一专题,主要问题便是对部分手法的概念比较模糊,因此我选择了其中两种容易混淆的手法进行辨析,确定了“认知、识别对比与衬托两种表现手法,正确分析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这一目标。

本节课的典型例题都是高考题,因此我确定了第三个教学目标“认识对比与衬托两种手法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规范答题”。

主要的教学设想:

1、抓住学生好新好奇的特点,利用图片导入,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集中注意力,并激发其辨析两种手法的兴趣。

2、以思维训练为中心,通过提问、梳理思路、答案展示、教师点拨的方式授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掌握两种手法的区别及表达效果。

3、让学生通过做高考真题,体会表现手法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指导学生规范答题。

《辨析对比与衬托》效果分析

学生下课的时候,有的继续分析高考试题,有的则继续探讨两种手法的细微区别,让我感觉学生真的对两种手法的区别和表达效果有了进一步地认识,对其在高考中的考查也有了明确认识。

我认为,本节课完成了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认知、识别对比、衬托两种表现手法。

2、通过点拨和指导,学生能够在做题中体会表现手法的妙处,很好地提高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通过高考试题的呈现,学生明确了表现手法在高考中的考查形式,并能通过答题思路的梳理规范作答。

4、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由于有视觉感知带动想象,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不仅能进一步巩固所学,而且还留有宽阔的创造性思维空间。

《辨析对比与衬托》教材分析

由于本节课是高三复习课,不涉及具体教材,但关于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与分析,也属于《唐诗宋词》的知识范围,属于课本诗词鉴赏的进一步延伸,所以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重,依据《唐诗宋词》对于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要求,结合高三实际教学需求和本课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知、识别对比与衬托两种表现手法。

2、分析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规范答题,提高做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点拨法。

2、讨论法。

3、品析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高考题的考点考查,规范答题,养成良好习惯,培养自信。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

认知、识别对比与衬托两种表现手法。

难点:

分析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规范答题,提高做题能力。

《辨析对比与衬托》练习

一、分析下面诗句,哪些使用了对比手法,哪些使用了衬托手法?

请简述理由。

1、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6、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参考答案:

1、反衬(以动衬静)2、对比3、对比

4、正衬5、对比6、正衬

二、(2017全国卷1)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参考答案:

①本诗描绘了考生在考场上的答题情况。

②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食桑叶的声音,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考生写字答题的场景。

③以动衬静,以春蚕食桑叶的声音反衬考场里的安静,更能描写出考场上考生们认真答题的庄严寂静。

④通过描写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能为国所用的喜悦之情。

三、(2011江西卷)清明①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②士:

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

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请赏析首联的表达技巧。

参考答案:

①本联主要描绘了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画面。

②拟人,桃李“笑”,荒冢“生愁”,赋予桃李和荒冢人的神态,生动形象写出花朵盛开的美景以及坟墓长满杂草的凄凉之景。

③对比,桃李盛开的美丽与坟墓长满杂草的荒凉形成对比,鲜明地描绘了清明时节两幅不同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内心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④衬托,春天到来,桃李盛开,然而作者想到的却是荒野中埋在地底的长眠者,不禁愁绪万端,以乐景反衬哀情,以哀景正衬哀情,使作者的情感表达更强烈。

《辨析对比与衬托》教学反思

高效教学,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高三学生实际学习的需要。

因此,我选择了《辨析对比与衬托》作为课题。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表达技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高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已经对所有知识点进行了基础性复习,只是在做题过程中表现出对部分知识点的掌握不到位,具体到诗歌的表达技巧这一专题,主要问题便是对部分手法的概念比较模糊,因此我选择了其中两种容易混淆的手法进行辨析,使同学们能够通过已学诗句和高考题的选做进行辨别和梳理。

整堂课抓两个问题,一个是紧扣“区别”,通过图片和所学诗句展示,带领同学们理解两种手法的异同点;另外一个是通过高考题的呈现了解两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并做到规范答题。

围绕这两个内容具体展开分析,或讨论,或点拨,或做题,或评价,加强印象。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两种表现手法的区别,进一步掌握两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然而,还有很多遗憾的地方。

教师的板书梳理有待改进;时间把握不到位;课堂上一些细节没有注意。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会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质量。

《辨析对比与衬托》课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

鉴赏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在理解语言时,能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理解并准确概括其内容、观点和情感倾向;能对获得的信息及其表述作出评价;能利用获得的信息分析并解决具体问题。

在表达时,能注意自己的语言运用,力求概念准确、判断合理。

表达技巧的考查在历年高考题中都有涉及,诗歌鉴赏,论述类文本第二题,小说与散文阅读都可能考到,而且高三学生已经对所有知识点进行了基础性复习,只是在做题过程中表现出对部分知识点的掌握不到位,具体到诗歌的表达技巧这一专题,主要问题便是对部分手法的概念比较模糊,因此根据课标要求,选择其中容易混淆的手法进行辨析,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认知、识别对比与衬托两种表现手法,正确分析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根据以上课标要求和分析,我准备采取点拨法、讨论法、品析法等激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