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经营与发挥的作用同名48947.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04497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经营与发挥的作用同名4894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经营与发挥的作用同名4894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经营与发挥的作用同名4894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经营与发挥的作用同名4894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经营与发挥的作用同名4894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经营与发挥的作用同名48947.docx

《论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经营与发挥的作用同名4894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经营与发挥的作用同名48947.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经营与发挥的作用同名48947.docx

论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经营与发挥的作用同名48947

论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经营与发挥的作用(同名48947)

论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经营与发挥的作用

目前在山东省内,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仍不是农行,农行在农村市场扮演的角色更像是它在城区市场的角色,在省内,农村金融机构中的主力军是农信,2007年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计3230亿元,其中发放的农业贷款就占贷款总额的65%以上,居全省各金融机构首位。

反观农行,其在2007年新增贷款中农业贷款的比重不到2%,而山东省农村信用社2007年新增贷款中农业贷款比重占95%,这从侧面反映了农村市场是农信社的主要市场,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绝对是主力,农信的生存是依托农村的。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目前实行的是县联社一级法人,地市级法人尚未全面铺开,省联社一级法人正在论证当中,短时间内难以实现。

自2005年以来农信社深入改革开始之后取得的成果来看,县级法人的优势是很大的,因此农村信用社在法人改革方面尚不能提上日程,故本文只针对目前的县联社一级法人的模式下进行探讨。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合作金融的主要任务和光荣历史使命,党的16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三年强调积极发展农业。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大把农村金融问题列为统筹农村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强调农村体制改革的创新,充分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作用,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农村合作金融是地方性的金融机构,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和光荣的历史使命,也是至今发展壮大的良好机遇。

作为我国合作金融具体的农信社,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运用,采取措施,加快步伐,改善金融服务,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这就要求信用社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以创新理念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信用社做好支农工作,关键是要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重大决策和部署,充分发挥其特色,以创新理念引领工作开展。

在此:

一、新农村建设资金流向

1、把握好传统农村与现代农村的关系

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是小农经济占主体,农民主要靠土地吃饭、生活,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环境中,对资金的需求不是很旺盛,并且资金需求原因也离不开农村二字,种养殖业贷款需求占比很大。

但随着当前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快速到来,各地城市的扩张也随之展开,大量土地被占用,而且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也促使农民由传统的粮食作物种植改为向粮食作物为辅,经济作物为主的混合种植模式演变。

部分地区的城乡结合部出现了一批“失地”农民,他们虽然被叫做农民,但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却没有了,因此整个村庄的经济生产形式也发生了变化,除了外出打工挣钱的,留下的多数是利用当前的有利经济形式开拓创业的人,他们从事蔬菜加工、特种禽畜养殖等等行业。

再有就是农村居民的生活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广大农村居民呼唤农村社区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人口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流动性增加,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转移到了非农产业,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步步深入,农村居民的就业方式、经营方式和思想观念、生活理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居民渴望像城里人那样,收入不断增加,生活不断改善,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并对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满足农村居民群众这种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因此相应的这部分市场需求也就出来了,信用社要细分农村市场,做到对除了有关农业生产性活动予以信贷支持以外,还要在村域服务业等方面开拓市场。

通过信贷支持,提升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改变农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

2、农信社的金融创新要跟上农村发展的步伐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硬道理,作为一个金融机构,合理的金融创新是使之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最根本要求。

虽然农村市场竞争尚不激烈,但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收入来源来自农村市场,做好了农村这块儿,就相当于增强了农信社在整个金融机构层面上的生存能力。

目前省内农信社的金融创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创新贷款管理方式。

实行逐级区别授权,对农户贷款逐级授权至信贷人员,缩短审批时间。

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和结构调整要求,完善农业贷款期限、额度和利率。

对信誉高、经营好的农户,扩大贷款额度;完善贷款定价机制,要求将农户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在保证覆盖风险的前提下区别贷户信用等级按照信用等级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浮动利率,实行重在培养客户信用意识的利率差异化管理。

二是创新担保方式。

对农户和个体工商户贷款,探索实行经营权抵押、养殖水面使用权抵押、经济林权抵押以及农业龙头企业担保等方式。

在潍坊农信,已经开展信用村“大联保体”模式的市场应用。

选择经济基础较好,村两委工作能力强,信贷需求旺盛,无不良贷款的行政村,组建由村民参加的“大联保体”。

由村集体拿出一定额度的资金,作为风险保证金,为入会农户贷款提供担保。

农村信用社对加入“大联保体”的农户贷款实行利率优惠。

这种新型担保方式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专业村的产生。

三是创新产品和服务。

2006年山东农信在全国首家全面开通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终端取款业务,使外出务工人员持任何一家银行发行的银行卡,都可以在全省信用社基层网点的柜台上直接取款,解决了农民工寄款难、回家携款难的问题。

面向省内打工的农民配套开发了“齐鲁乡情卡”,目前已发行21.4万张,月交易量超过57万笔;推出了“齐鲁惠农一本通”。

与省财政厅等8部门联合,建立起财政涉农资金“一本通”发放制度。

将各种财政涉农补贴资金,如粮食、种子、柴油等直补款,直接支付到每个农户在信用社开立的“齐鲁惠农一本通”账户。

截至目前,全省信用社已发放“齐鲁惠农一本通”2000余万本,累计代发各类支农补贴35亿元,代理发放业务量超过3700万户次;实施“百千万农村青年创业计划”和“信贷助推百万农村妇女创业行动”。

2006年4月,省联社与团省委联合推出了“青春建功新农村―百千万农村青年创业计划”,由各级团组织筛选并向信用社推荐农村青年创业项目,信用社对符合条件的创业青年给予贷款支持。

2006年,累计发放支持农村青年创业贷款43643万元,落实创业项目1717个,扶持了一大批农村青年走上创业发展的道路。

为帮助广大农村妇女开展创业活动,2007年,省妇联、省联社在全省开展了“信贷助推百万农村妇女创业行动”,妇联组织每年集中向农村信用社推介一批农村妇女创业项目,农村信用社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提供5万元以下的“妇女创业小额贷款”、30万元以下和100万元以下的“妇女创业项目流动资金贷款”,并在贷款利率上给予优惠;独家承担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业务。

2004年9月,为解决贫困学子上大学难的问题,全省信用社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独家承担了助学贷款的重任。

近三年时间,全省信用社已发放助学贷款6.5亿元,惠及11.5万名贫困学子;针对农户在产业结构调整时“缺资金、少技术、愁销路”的实际,积极开展以“送资金、送技术、送信息”为主题的“三送下乡”活动,成为信用社进一步联系农民,为广大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有效平台。

四是创新支农考核办法。

从各地信用社不同情况出发,制定有针对性的考核措施,规定了农区信用社新增农业贷款比重不低于60%,城区信用社新增零售业务贷款比重不低于60%,把农户贷款营销等工作纳入绩效考核范围,调动各级支农积极性,促进支农业务的快速发展。

3、城乡业务与统筹发展相结合

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的地位就明显突现出来,可以说,农信社目前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在中国2000多个县(区)以下广袤的农村地区,信用社是多数不发达地区唯一的金融机构,即使在沿海发达地区,信用社的市场占有率通常也是相当大的。

在当前县以下地区经济中,由于政策性金融定位不明朗,商业性金融机构正集中全力与外资金融机构争夺大中城市的市场占有率,对县级网点进行了大撤并;邮政储蓄在现阶段来说还是只存不贷的“抽水机”;农业银行在县以下网点的减少;农发行业务缩小为粮油收购贷款以及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全部撤并,客观上赋予了农村信用社独立支撑农村金融主渠道的职能。

农村信用社在承担支农重任上实际处于相对“垄断”的优势地位。

近年来,各地农村信用社在人民银行及银监部门的积极引导和监督下,改进作风,加强服务,全国信贷支农工作呈现快速、稳健发展趋势。

随着支农观念的强化和支农自觉性的提高,农村信用社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支农宣传活动,在吸收存款上取得了突出成绩,壮大了农信社的资金实力。

在贷款投放方面,严格控制新增贷款的投放,将贷款用于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改进贷款管理体制,积极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户联保贷款。

近年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保持了高速健康的发展态势,随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户联保贷款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农民从事一般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产资金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在人行的指引下,全国农信社紧密联系当地党政,大力开展了农户信用评定活动,核发贷款证,建立农户经济信用档案。

对授信农户,农村信用社通过一次核贷,分次发放,周转使用,手续简便等优惠措施,形成了农民争当信用户的良好局面。

信用户评定活动增强了广大农民的诚信意识,改善了信用环境,有力配合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的推广。

农信社在保证基本农业生产资金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特色,择优扶持符合国家产业导向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地方产业结构调整。

着重支持较大规模的种植和养殖大户,帮助创建农产品基地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产品销路好的农产品等等。

农村产业的优化升级,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提高了农信社的经济效益。

在我国农村日益走向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农村金融也加大了改革力度。

而农行在近几年的改革中,实际改变了其面向农村的经营方向,转向了工商业。

目前,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实质上只有农信社一家。

但是,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其间潜藏的无限商机,尤其在加入WTO后,我国政府承诺,五年内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限制,使外资金融机构在与商业银行竞争城市市场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对中国农村市场的战略性部署,欲在农村市场中抢占一席之地,以作为以后扩展的支点。

作为以外资银行为主要假想敌的商业银行,面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动态必将格外关注,进而将会对农村市场进行重新的评估与部署。

农村市场即将狼烟再起。

而对于以服务“三农”为主的农信社来说,农村金融市场无疑是:

狼来了

物竟天择,适者生存。

有竞争才能更好的发展,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面对国内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农信社一度享有“市场、人力、资金、网点”四大资源优势。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如何充分发掘有效配置这四大资源,使之转化为更大优势,是当前农信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充分开发和有效配置农信社拥有的这四大资源,使之转化为竞争优势,必须正视和面对农信社当前面临并存在的问题。

一是信用社人员虽多,但个体素质差异较大,大多文化水平、管理能力都偏低,创新意识不强,高端人才严重缺乏,特别是法律、计算机等专业人员、核心人员少只又少;二是市场空间虽大,优质客户资源不足。

长期以来扎根农村,农信社与地方建立了深厚的人缘亲和力,培育起一支以广大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的客户群。

但面对弱质产业的农业、弱势群体的农民,农信社现有的客户群中,优质客户比重极低。

三是资金总量虽多,且呈快速上升势头,但较为分散,资金成本高,并未形成规模优势,资金集约效应无法发挥。

四是营业网点虽多,辐射面也宽,但效益和规模并不尽如人意。

无论是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上,都无法与商业银行的网点相比,网点的设置上未能坚持效益原则,只是一味追求数量。

五是竞争压力较小,创新动力不足。

由于当前农信社在农村金融中的“垄断”优势,使农信社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从而形成了一种自得情绪,严重影响了竞争意识、竞争氛围的形成。

农信社在清醒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之后,牢牢把握“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的市场定位,加大中间业务的拓展力度,不断适应农村金融服务,全面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合理制定经营目标,尽量实现业务精品化、市场最优化、利润最大化,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发挥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加快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