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教材衔接教案第2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04230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高中教材衔接教案第2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初高中教材衔接教案第2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初高中教材衔接教案第2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初高中教材衔接教案第2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初高中教材衔接教案第2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高中教材衔接教案第2讲.docx

《初高中教材衔接教案第2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高中教材衔接教案第2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高中教材衔接教案第2讲.docx

初高中教材衔接教案第2讲

初高中教材衔接教案

蓝溪中学/刘自强

第二讲:

(六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唐之韵》唐之韵:

唐诗在线观看-XX影音高清电影-QVOD快播下载-三零电影网

二、教学内容

概述:

语法就是讲用词造句的法则与原则。

它包括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词法,讲词的分类以及词的语法特点和用法;另一部分是句法,讲词与词的组合,句子的构成以及句子的成分和类型。

一、词类

词类指的是词在语法方面的分类。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2类:

实词:

意义较实在,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加上一定的语气语调,一般可独立成句。

包括:

n.名词、v.动词、adj.形容词、数词、代词和量词

虚词:

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除了叹词和个别副词,一般不能独立成句。

包括;adv.副词、prep.介词、conj.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

名称

概念

举例

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动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形容词

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

如"多、少、高、胖、死板、奢侈、胆小、丑恶"。

数词

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量词

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

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2、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代词

能代替实词和短语;代词同它所代替的或指示的实词或短语的用法相当,它所代替的词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它也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1、人称代词:

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

我你您他她它我们你们您们他们她们它们咱们自己别人人家大家  大伙(自己能和其他代词连用,起强调作用。

例如:

我自己你们自己大家自己)

2、疑问代词:

用来提出问题谁什么哪(问人或事物)哪儿那里(问处所)几多(问数量)多多么(问程度)怎么怎样怎么样(问性质状态)什么怎样什么样(问方式行动)

3、指示代词:

用来区别人或事物这那(指人或事物)这儿这里那儿那里(指处所)这会儿那会儿(指时间)这么这样这么样那么那样那么样(指性质、状态、方式、行动、程度)这些那些这么些那么些(指数量)每各(指所有的或全体中任何一个)某另别(确有所指,未说明哪一个)

  代词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

代词同它所代替的或指示的实词或短语的用法相当,它所代替的词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它也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副词

表示动作或性壮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态、肯定、否定、语气等,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

表示动作或性壮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态、肯定、否定、语气等,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介词

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

如"把、从、向、朝、为、为了、往、于、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

连词

用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的词

如"和、及、或者、或、又、既"。

关联词语可以看成是连词,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助词

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表示一定结构关系、附加意义或语气的词

一类是结构助词,它们是"的、地、得、所、似的";

一类是动态助词,它们是"着、了、过";

一类是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哇

叹词

表感叹、呼唤、应答的词

如:

“喂、哟、嗨、哼、哦、哎呀”。

叹词总是独立成句。

拟声词

模拟声音的词

如"呜、汪汪、轰隆、咯咯、沙沙沙、呼啦啦"。

★这里就其中几个难点做一点具体分析:

1、区分名词和动词

(1)除表示方位的名词外,名词这边一般可以直接用数量词修饰;而动词一般不能直接用数量词修饰。

例如:

可以说“三辆车”、“一封信”,但不能说“一圈跑”、“两下看”。

(2)名词一般不能用副词修饰,而动词能用副词修饰。

例如:

不能说“不桌子”“不书”,但能说“不笑”、“不听”、“不喜欢”、“不讨论”。

(3)名词一般不能重叠,但有些动词可以重叠使用。

例如:

看看、听听、想一想、讨论讨论。

(4)名词后面一般不能加动态助词,但动词后面一般可以加动态助词“着、了、过”。

例如:

看着、听着、拿了、吃过。

2、区分动词与形容词

(1)用“很”区分动词和形容词。

除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可以用“很”来修饰以外,一般动词均不可用“很”来修饰。

例如:

不能说“很跑”、“很思考”、却可以说“很美丽”、“很纯洁”、“很精神”。

(2)用重叠形式来区分动词和形容词。

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一般为ABAB。

例如:

漂漂亮亮、轻轻松松、干干净净。

(3)用能否带宾语来区分动词和形容词。

动词后面一般可以带宾语(不及物动词例外)。

3、区分介词和动词

动词在句中常作谓语,能单独回答问题,介词则不能。

例如:

“他在教室吗?

”“在”。

这里“在”可以用来单独回答问题,因此是动词。

“他在哪儿学习?

”“在教室。

”这里“在”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因此是介词。

动词可以重叠,介词不能。

例如:

可以说“想想、看看、听听”,不能说“向向、在在”。

二、短语

短语又叫词组,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语言单位。

这种组合关系是给词组分类的依据。

短语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并列短语: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组成。

如:

调查研究,你们和他们,省,市,县,等等。

2、偏正短语:

由名词中心语或定语或由动词、形容词中心语和状语组成。

如:

我的老师、一个同学、勤奋的女生、一孔之见,仔细地看、突然听到、特别快、相当好,等等。

3、主谓短语:

由主语和谓语组成。

如:

阳光灿烂、心情舒畅、人声鼎沸,等等。

4、动宾短语:

由动词和宾语组成。

如:

歌唱祖国、顾全大局、做作业、是散文、喝凉水等等

5、动补短语:

由动词(形容词)和补语组成。

如:

看清楚、做得完、住一宿、跑得快、红透了、富得冒油等等。

此外,还有复指短语(如:

首都北京)、连动短语(如:

画蛇添足)、兼语短语(如:

引狼入室)等。

三、句子

(一)句子知识要点

1什么是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是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

根据用途和语气,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

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单句,要给它划分成分。

2.句子成分的名称及符号

名称: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符号:

主语  =     谓语 -     宾语  ~

定语( )  状语[ ]    补语< >

①  句子的基本成分是:

主语、谓语、宾语。

补充成分是:

    定语、状语、补语。

②  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之间可用‖划开。

3.

(1)划分句子成分,首先要研究主语、谓语、宾语。

主语:

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谓语:

是陈述主语,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宾语:

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句子一般有两种情况:

写人、写物(写事、写物)。

分析句子时,首先判断是“写人”还是“写物”。

①.写人      格式:

“谁” +“干什么”

(主语)(谓语)(宾语)

例:

  杨亚‖写 字

主    谓 宾

注意:

处理复杂的单句时,要抓主干。

例:

一中的杨亚║在课桌上写着毛笔字。

主                谓   宾

②.写物

格式:

“什么事”或“什么物”+“怎么样”

(主  语  )       (谓语、宾语)

例:

   猫‖捉鱼

主   谓宾

例:

一只小猫‖在盆边捉了一条大鱼

主       谓       宾

注意:

“是”为典型的动词,一般是“谓语”。

例如:

他‖是学生

主    谓 宾

(2)划分句子成分,还要抓住枝干(定语、状语、补语)

定语:

在句子中起着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语的作用。

状语:

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待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补语:

对谓语中心语起补充说明作用,一般放在谓语中心语之后。

例:

   画眉   唱    歌

这是一个把主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宾语中心语单提出的句子。

原句是“两只美丽的画眉高兴地唱一首歌。

①.(两只美丽的)画眉

“两只美丽”是“画眉”——主语中心语的修饰部分,叫“定语”。

②.[高兴]地唱

谓语中心语“唱”前边的修饰、限制成分——“高兴”为“状语”。

③.(一首)歌

宾语中心语“歌”前的修饰、限制部分——“一首”为“定语”。

④.歌唱得<好>

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唱”,并放在它后面的部分——“好”为“补语”。

4.划分句子的口诀:

(1)句子成分要划对,

(2)纵观全局找主谓。

  (3)主前定状谓后补,          

(4)谓前只有状地位。

(5)“的”定“地”状“得”后补,(6)宾语只受谓支配。

示例及练习部分

划分句子成分练习

1、鲁班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

答案:

(鲁班)主语(是)谓语(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定语(工匠)宾语。

主干:

鲁班是工匠。

2、那个时候的社会生产力还十分落后。

答案:

(那个时候的)(社会)定语(生产力)主语(还)(十分)状语(落后)谓语。

主干:

生产力落后。

3、鲁班接受了一项大的建筑工程任务。

答案:

(鲁班)主语(接受)谓语(了)状语(一项大的建筑工程)定语(任务)宾语。

主干:

鲁班接受任务。

4、鲁班从中得到启发。

答案:

(鲁班)主语(从中)状语(得到)谓语(启发)宾语。

主干:

鲁班得到启发。

5、蔡伦出生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

答案:

(蔡伦)主语(出生)谓语(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补语.

主干:

蔡伦出生.

练习:

1、他非常诚恳的征求大家的意见。

2、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

3、张思德同志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4、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5、在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

6、峰峦刚刚从黑夜中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

7、淡淡的朝阳刚把树梢照亮。

8、豆大的汗珠不停的从脸上直往下落。

9、他踉踉跄跄地从外地赶回久别的家乡。

10、我们村里的农民往冻土上铺了一层麦秸。

11、已经上了岸的勇士乘机俯身冲了上去。

12、小学校显得那样幽静而又神秘。

13、心里突然感到万分沉重。

14、他推开门走进去站在桌子前。

15、连长命令我们马上休息。

16、祥林嫂叫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

★重点:

病句

高中阶段的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掌握好了句子的语法结构,对辨析并修改病句有很大的帮助。

利用语法结构分析处理病句问题

碰到一个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找出它的主干,不仅有助于弄清句子的基本结构,准确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而且有助于检查句子的结构和句子成分的搭配有没有毛病。

例如:

(1)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2)今天的青年担负着在本世纪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分析:

把第一句的所有定语、状语都压缩掉,剩下的主干是“发现提供证据”,可以看出,这个句子的结构是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搭配是合理的;第二句的主干则是“青年担负建成强国”,很显然,句子的结构是不完整的,谓语中心语“担负”和“建成强国”不搭配,“担负”后边一般要有“任务”“使命”“责任”等词语作宾语或宾语中心语。

这个句子缺少这类词语,因此使人觉得话没有说完

1、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江西贵溪县一头原本默默耕田的母牛,最近因勇斗野猪救主人而被广为流传。

(《人民日报》1993年6月11日)

蚂蚁治疗类风湿专科门诊开诊不久……小小蚂蚁的神效开始走向世界。

(《生活与健康报》1991年1月29日)

冬季天寒,乘客迅猛增大。

(《北京交通安全》1990年10月15日)

分析:

上面三个病句都犯了主谓搭配不当的毛病。

此类病句可用缩句去来检测。

如病句一紧缩后的句子主干为:

母牛被流传。

这明显不对,被广为流传的应是母牛的故事。

病句二也可缩减为:

神效走向世界。

“神效”只能震动或传遍世界,用“走向”来搭配不妥。

病句三的错吴更加明显,“乘客”不能增大,增大的是乘客的数量,所以在“乘客”后加上“流量”二字即可。

(2)动宾搭配不当:

动词与它所带的宾语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

通常的动宾搭配不当有以下几种情况:

(l)一动词带一宾语:

广东湛江市举行首届教育艺术节。

(《戏剧电影报》1995年2月)

据广州中心气象台资料显示:

广州市创1984年以来广州春节的最高气温。

(《新民晚报》1999年2月18日)

前一句应把“举行”改为“举办”,后一句中“创”与“气温”明显不搭配。

《现代汉语词典中》中“创”解释为:

开始(做);(初次)做。

对象必须跟“做”联系上,气温是客观的,不能“做”,改为“创1984年以来广州春行的气温最高记录”,句子就通顺了。

(2)一动词带多个宾语:

在娘娘庙前感受了旺盛的香火和虔诚的气氛。

(《北京青年报》1990年2月20日)

他们之所以激动,是因为他们终于看到了他们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想象过的感受和状态。

(《文汇报》1995年3月17日)

这两句中作宾语的名词短语只有一个可以和该动词搭配。

病句一中“感受气氛”是正确的,但绝不能“感受香火”,应改为:

在娘娘庙前目睹了旺盛的香火,感受了虔诚的气氛。

后一个病句依此类推可改为:

他们之所以激动,是因为他们终于感受到了他们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想象过的心情,看到了他们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想象过的状态。

(3)定中搭配不当:

这里大有藏龙卧虎的人才啊!

(《青年报》1991年2月1日)

定语“藏龙卧虎”与中心语“人才”搭配不当。

“龙”、“虎’嘟比喻人才,再去修饰“人才”便重复了;且“藏”、“卧”含“有”之意,与谓语重复。

整句可改为:

这里真是藏龙卧虎之地啊!

(4)状中搭配不当:

人们众口一辞地认为……(《北京广播电视报》1990年3月6日)  

“众口一辞”与“认为”搭配不当。

“众口一辞”显然是形容人们说话,这里却用来修饰“认为“这一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不妥。

很简单,将全句改为:

人们众口一辞地说……

2、成分残缺

成分残缺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宾语残缺等。

(1)主语残缺

【例】老陈严肃而诚恳地说:

“说实话,那些越是年轻的时候有一腔热血,到岁数大了,就越是不愿承认自己老了”。

(2005湖北卷5B)

〖析〗缺主语,应在“一腔热血”加“的人”。

【例】蒙古族同胞长期生活在马背上,随身携带精制的小刀,既可以用来宰杀、切割牛羊的肉,肉烧熟了,又可以用它作餐具。

(2005广东卷4D)

〖析〗“既可以用来……”主语应该是“小刀”。

可将“随身携带精制的小刀”改为“随身携带的精制小刀”。

更多的是由于使用介词不当而导致主语残缺。

【例】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

(2005浙江卷5B)

〖析〗介词结构“在……中”使句子缺主语,应把“在这部作品中”改为“这部作品”。

【例】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2004青海卷)

〖析〗介词“对”的使用使句子没有了主语,删掉“对”,“我们”就是主语。

(2)谓语残缺

【例】他就主动参与社会灾害性事故处理,化解风险,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

〖析〗在“参与”前加上“承担”。

【例】一天,炮一连炊事员朱柯忠在去炮兵阵地的路上,突然有一个打扮成采猪草模样的人迎面向他走来。

〖析〗在“突然”之后加上“发现”或“看见”,作谓语。

(3)宾语残缺

【例】依据纪律处罚办法,决定给予该队员停止参加今年余下所有甲级队比赛资格,并罚款人民币4万元。

(2004全国卷Ⅳ)

〖析〗缺宾语中心语。

应在“4万元”后加“的处罚”,与“给予”搭配。

另外,“停止参加今年余下所有甲级队比赛资格”还有毛病,应把“停止”改为“取消”。

有的句子,谓语是并列短语,其中某一词语缺少宾语,如:

【例】法律专家的看法是,消费者当众砸毁商品只是为了羞辱或宣泄自己的不满。

(2005全国卷Ⅲ4D)

〖析〗“羞辱”缺少宾语,应改为“羞辱厂家或宣泄自己的不满”。

3、成分多余

  

(1)主语多余

  例l:

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

("原因"与后"因为"重复,因去掉"的原因"或"因为")

例2:

老舍的写作风格总是和人民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的。

(应去掉"风格")

  

(2)谓语多余

  例l:

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

("进行"多余,应去掉)

  例2:

篮球场上十位队员正在激烈地打比赛。

("打"多余应删去)

  (3)宾语多余

  例1.法国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以毕生的精力完成了小说总集《人间悲剧》的编写。

("的编写"多余,应去掉)

  例2.今天,我来到扬州瘦西湖的地方,游览了白塔、钓鱼台和五亭桥等风景点。

("的地方,多余,应去掉)

  (4)附加成份多余

  例l:

那里有肥沃的土地,有丰富的各种矿藏。

有布满无数珍宝的山村。

("的各种"多余。

应删掉)

  例2:

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某一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思维形式。

("是否"多余,应删掉)

  例3:

漫山遍野到处都是水果:

梨呀、苹果、柿子……("漫山遍野,与"到处"重复。

最好删掉"到处"因"漫山遍野’,更有强调意味)

  例4:

为精简字数,不得不略加删改一些,("一些"与前面的"略加"重复。

可以删掉)

4、语序不当

  句子成份的顺序不当可能造成不同的限制关系,引起表意的差异,有的虽不引起表意差异,但也不符合句子成分的排列规律。

  例1:

故宫博物院最近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这"文物"究竟什么时候"出土的"?

按原句表述,则为"两千多年前",实际上不是,这就因语序不当前导致了表意的错误,应将"新出土的"移至"展出了"后。

例2:

.各地各部门都把改善民生、保障民生、重视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应该是先“重视”后“保障”再“改善”。

5、结构杂糅

  表达时因既想用这种句式,又想用那种句式,结果造成将两种句式放在一起说,半截转向的现象,即结构杂糅。

  例1: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后半截是"从……出发"和"以……为出发点"两句式的杂糅。

可去掉"从")

  例2:

古往今来。

谁也不否认有伟大成就的天才,都是具有刻苦勤奋的精神。

(谓语部分是判断句和陈述句杂糅。

可在句末加"的",形成"是……的"强调型结构,也可去掉"是")

  例3: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

〈是主谓谓语句和动词谓语句杂糅而成,可去掉句末的"作者")

  例4:

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是反问句和陈述句杂糅,应去掉"可想而知"并在"成绩"后加"呢")

病句其他类型补充

  1、语意不明

  语意不明有两种类型:

  “费解”,“费解”指一句话不知道怎么讲;

  “歧义”,“歧义”是一句话有两种理解意。

  

(1)费解

  ①到北京参观奥运村及新改造后的“地铁”是我这次旅行的归途。

  (“参观”怎么会是“归途”?

作者的意思是说“......是我预定在归途中要做的事。

  ②从六十岁到九十九岁的老太太被特许坐着车子参加游行。

  (从字面上看,好象59岁以下和100岁以上的都没有坐车参加游行的权力。

作者的意思大概是“60岁以上的”。

  

(2)歧义

   两种解释都可能。

  ①现全渠已勘测完毕144华里。

  (没说全渠有多长,如果全长144华里,那么该说“全渠144华里,现已勘测完毕”;如果144华里只是全渠的一部分,那么不能说“完毕”,该说“现全渠已勘测了144华里。

”)

  ②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

  (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也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

  ③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届迎新会。

  (是“其他学校”,还是“其他领导”,发生歧义。

 2、不合逻辑

  这里要先界定一下病句中所说的“不合逻辑”的外延。

首先,“语法不是逻辑”,例如“白马不是马”,这个句子结构是正确的,从逻辑的角度分析是正确的,“白马”概念和“马”概念是种属关系。

但从语文字面的意思角度看“白马”应该是“马”才对。

  其次,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有些话虽然用严格的逻辑眼光来分析有点说不过去,但大家都这么说,都懂得它的意思,交际双方毫无误会,站在语法的立场,就不能不承认它是正确的。

例如“好不热闹”,按说该是很不热闹的意思,但实际上等于“好热闹”,甚至程度还要加深。

以上两种都不属于“不合逻辑”。

  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

例如“学习有态度与方法之分”。

这句话形式上跟“生物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分”是一样的,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加起来等于“生物”,而“态度”和“方法”加起来不等于“学习”,所以这句话就是“不合逻辑”。

下面是一些逻辑上有问题的类型。

  不合逻辑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自相矛盾、范围不清、强加因素、主客倒置。

  

(1)自相矛盾

  ①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停下来了。

  (“突然”和“渐渐”矛盾。

  ②这增强了中国人民与侵略斗争的无比力量。

  (既然已经“无比”,如何还能“增强”?

应删去“无比”。

  ③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中的一个”呢?

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

  ④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有”与“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