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应以什么为抓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4019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教学应以什么为抓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阅读教学应以什么为抓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阅读教学应以什么为抓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阅读教学应以什么为抓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阅读教学应以什么为抓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阅读教学应以什么为抓手.docx

《阅读教学应以什么为抓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教学应以什么为抓手.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阅读教学应以什么为抓手.docx

阅读教学应以什么为抓手

阅读教学应以什么为抓手

阅读教学,历来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整体中的重点、难点和弱点。

说它是重点,因为语文教材总是以文质兼美的文章和文学作品为主体。

它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涵养道德情操、发展思维能力的凭借。

因此,在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最多,语文教师投入的精力最大,花费的时间也最多。

说它是难点,阅读教学要考虑篇章的整体性,单元的整体性,全册的整体性;每篇文章都要考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还要落实好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训练等。

说它是弱点,程式化、封闭化、局限性、盲目性、随意性现象时时处处可见。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阅读教学应该以什么为抓手,许多教师感到很茫然。

进入新课程,阅读教学常常出现,要么是内容太多、太杂,“眉毛胡子一把抓”。

要么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要么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

要么流于形式,走走过场;要么人声鼎沸,热闹喧天;要么出现拔高或降低阅读要求,该抓的没抓,不该抓的纠缠不放等等。

下面我们先看三个案例,分析其原因。

【案例1】一年级下册《柳树醒了》教学片断:

师: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想想小柳树在谁的帮助下醒了?

小柳树怎么啦?

(学生自读课文)

师:

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

是春雷跟柳树说话,说着说着让小柳树醒了。

师:

对了,请读这段话。

(生读)

师:

他读得怎样?

生1:

他读得很好。

生2:

他读得有表情。

师:

请大家一起读,注意读出表情。

(学生齐读第1节)

师:

还有谁让小柳树怎样了?

生:

春雨给柳树洗澡,小柳树洗着洗着变软了。

师:

你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生读)

师:

他读得怎样?

生1:

他声音小了一点儿。

生2:

他读得没表情。

师:

谁来替他读一读?

(许多学生举起了手,教师点了一名学生读)

师:

很好,请大家像他这样一起读一遍。

(学生齐读第2节)

师:

又是谁让小柳树怎样啦?

……(就这一种方式继续进行下去)

作为一年级的阅读教学,主要抓手是让学生学习生字、新词并理解句子的意思。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仅仅以提问的方式,牵着学生逐节读书,生字没得到复现,词句的理解显得十分苍白,更没有借助插图和诗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使学生感受不到诗的感情、韵味,感受不到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迷人的,春天是催人奋进的。

【案例2】《灰雀》教学片断:

1.谈话引入:

喜欢什么小动物?

板书课题后,让学生质疑,你有什么问题?

2.初读课文解决字词,并说说课题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课文第一自然段中哪些句子能反映列宁非常喜欢灰雀?

读出列宁喜欢的语气。

4.学习第二至十自然段。

解决:

(1)灰雀到哪儿去了?

找出灰雀丢失的根据。

(2)灰雀不见后,列宁会怎么样?

(3)分角色朗读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

(4)讨论列宁知不知道灰雀是被小男孩抓走的。

(5)小男孩为什么不敢直接说出自己抓走灰雀的事?

5.讨论灰雀回来后,列宁为什么对灰雀说话而不对小男孩说话。

6.学习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后,老师总结出“爱的力量是巨大的”)

《灰雀》这篇课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故事除了引导学生去感受列宁对灰雀、对天真诚实男孩的喜爱之情,更重要的是应该引导学生去朗读、去揣摩、去体验人物的情感,去感受列宁那高超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从而体会列宁既达到教育小男孩的目的,又照顾到小男孩的自尊心的良苦用心。

对《灰雀》一文情感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是确定阅读教学目标的关键。

“案例2”主要原因就在于其对情感的把握出了问题。

由于对情感把握不准确,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取舍不当,出现了该抓的没抓,不必抓的却花了很多力气讨论。

阅读过程中若把重点放在为什么小男孩内心会有这些变化,列宁是怎样教育小男孩的,通过小男孩的内心变化去感悟列宁高超的教育方法,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片断:

师 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范围缩小,今天先来解决父亲为什么了不起。

“了不起”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父亲了不起”?

请同学们画出有关词句,想一想。

(学生汇报自己画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师 这是一个完美的结局,这是一个幸福的结局,但老师想改变一下结局。

老师出示改变的结局:

第二天清晨,人们再次来到学校,准备清理废墟,突然,他们看到了这位父亲,他无力地坐在一堆破碎的瓦砾边,手里抱着一个血肉模糊的孩子,嘴里不断地在喃喃自语:

“阿曼达,我的儿子,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 如果结局是这样的,你还认为这位父亲了不起吗?

为什么?

(学生自由说各自的观点,全体同学都认为这位父亲了不起)

师 找出文章中父亲救孩子的句子。

(出示课文的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师 老师还将残忍下去,继续改结局。

(出示课文原句和老师改变的结局)

人们都摇头叹息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刚走开不久,只听得“嘭”一声巨响,爆炸真的发生了。

这位父亲真的永远和他的儿子在一起了。

师 这种结局有可能吗?

为什么?

生 有可能。

因为前面救活队长说过随时可能发生爆炸。

师 如果出现这样的结局,你还认为这位父亲了不起吗?

(绝大多数学生还认为这位父亲了不起,一部分学生认为这位父亲没什么了不起,不值得)

师 请持不同观点的双方展开辩论。

学生辩论。

结果谁也没说服谁。

反而持“没什么了不起,不值得”观点的同学说理清楚,从照顾妻子,从阿曼达的爷爷奶奶对儿子的担心,从是否影响整个救援工作等角度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最后,在学生双方的争执声中下课铃响了。

《地震中的父子》一文的教学应该致力于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这对父子的了不起。

重点应该是师生感悟、品读有关语句,在相关词句的品读感悟中内化感情,得到情感的熏陶。

而这位执教者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我们认为,像这样一篇情感极其丰富的课文。

教师应该抓住课文中特别感人的词句,和学生一起品读感悟,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内化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对文本、编者意图的准确领悟。

阅读教学如何达到有效,我认为需要找准阅读教学的抓手。

明确了抓手,无论在备课方面或者在阅读课堂教学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都会准确定位,从而选准切入点,达成阅读教学目标。

那么,阅读教学究竟以什么为抓手,下面谈几点看法供小学语文老师参考。

一、以小学阅读教学的任务为主要抓手

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知道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衡量阅读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就要看阅读教学任务的落实如何。

阅读教学主要任务有以下四点: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阅读习惯更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习惯决定着阅读的品位、能力和质量。

正如国学大师梁启超所说:

一个人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将影响一生的幸福和发展。

阅读习惯有哪些?

(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小学阅读教学,重在培养阅读能力,要注重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阅读教学不是把学习材料端到学生面前,而是要把阅读的方法教给学生。

学生至少要达到两个方面:

一是具备阅读的基本能力,即理解词句、理清条理、归纳中心、体会感情、把握思路;二是初步形成正确的阅读策略,初步学会浏览、略读、精读的方法,初步具备整体上把握阅读方向、正确运用阅读策略的能力。

(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精神世界

体验是主体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来意义及其引申意义的心理过程。

体验超过经验,体验体现了人的心灵的丰富性。

每个人纯粹的心理世界、精神世界,都是其独特的能动性创造的结果。

每个人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创造、理解、建构、体验,才能形成自己“内在的世界”——自己的精神世界。

新课程的阅读教学必须纠正“条分缕析”式弊端,担当起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与构建学生精神世界的重任。

(四)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力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语文的人文性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一大量点。

文化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通过阅读,使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二、以低、中、高各阶段阅读教学目标为具体抓手

崔峦先生指出,教学目标阶段性不明,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这是造成教学盲点,影响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要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就要以各阶段阅读教学目标为抓手。

只有在“准确把握目标”的基础上找准抓手,明确关注点,找准切入点,教而有法,导而有术,学而有获,才能达到一文一得之目的,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兴趣习惯

第一学段(1—2年级)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第二学段(3—4年级)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阅读方法

第一学段(1—2年级)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第二学段(3—4年级)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学会默读。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第三学段(5—6年级)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式阅读。

词句理解

第一学段(1—2年级)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第二学段(3—4年级)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第三学段(5—6年级)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把握内容领悟方法。

第二学段(3—4年级)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三学段(5—6年级)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各种文体的阅读

第一学段(1—2年级)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第二学段(3—4年级)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三学段(5—6年级)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面、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标点

第一学段(1—2年级)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第二学段(3—4年级)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第三学段(5—6年级)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积累

第一学段(1—2年级)

5.在阅读中积累词语;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3—4年级)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9.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10.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5—6年级)

10.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11.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一)各阶段的目标分析:

1.第一学段阅读目标的特点分析

第一学段的阅读尤其要重视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有兴趣,在于内容的选择、形式的多样、个体差异的关注;习惯,包括喜欢阅读,经常读书,我要读书。

①激发学习兴趣,打好自觉学习语文的基础。

《课标》特别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作为重要的目标提出来。

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在阅读兴趣上也作了规定: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这些要求的核心就是使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从而喜欢语文。

②引导自由阅读,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

“自由阅读”就是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不受拘束,不受限制。

这是自由阅读的开始。

“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引导学生自由谈论、自由表达,才能为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③培养爱美情趣,为提高与发展人文素养打好基础。

第一学段提出: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

”刚入学的孩子,心灵非常纯洁、美好。

我们的责任就是让这种美好保持下去、发展起来。

童话、寓言、故事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美好的心灵、美好的景物、美好的品质,引导学生读这些作品,就会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

2.第二学段阅读目标的特点分析

第二学段阅读要求有明显提高。

总的来说,以阅读为核心,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对于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年级学习目标,要把握一定的度,到了中年级,更加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

如,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①注重语言材料的积累。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厚积而薄发”通过积累形成语感,形成深厚的语文素养。

②学会默读,学会质疑。

“初步学会默读。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默读,边读边想。

质疑,凡是不懂得地方都可以提出来,教师不要做任何限制。

学会默读,学会质疑就是在发展思维,就是在激发创造潜能。

③学习理解词句。

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是最重要的阅读能力。

理解文章,首先就是对词句的理解。

应注意两点:

其一,明白在阅读中,哪些词句需要理解。

阶段目标中表明,一是“生词”,二是“课文中关键词句”,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其二,明白用什么方法理解。

阶段目标中提出,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借助生活积累;借助字典、词典。

④学习略读。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这是《课标》对三、四年级提出的又一阅读要求。

略读是一种读书方法。

好处是既节省时间,又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读较多得书,获得较多的信息。

⑤重情感投入。

第二学段的具体要求是“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要尽力将情感贴近文中的主要人物,去感受他们的感情:

他们的欢喜,他们的忧愁,他们的愤怒,他们的快乐。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提出了阅读教学要“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的观点:

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

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这一思想,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

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3.第三学段阅读目标的特点分析

第三学段的突出特点是:

加大语文素养,特别是语文能力培养的力度,加速推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①追求阅读速度,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我们必须使学生掌握各种读法,具体来说,就是用浏览的方法,迅速选择阅读材料;用略读的方法,迅速抓住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确定阅读重点;用精读的方法,正确而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从而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

②学会分类阅读,达到不同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淡化文体,笼统地将课文分成两类:

一是“叙事性作品”,包括童话、寓言,甚至连诗歌也没有单列;二是“说明性文章”,仍指常识性课文,大多属于科学知识说明文。

阅读说明性文章要达到两个目的:

一是能抓住要点,掌握介绍的科学知识、生活常识;二是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学习这类文章的表达方式。

阅读叙事性作品也要达到两个目的:

一是基本读懂文章,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二是从中得到情感体验,能够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的目标有两个:

一是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领会诗歌的意境;二是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感染。

在表达方法方面:

阅读写景的文章,要引导体味如何借景抒情;

阅读写事的文章,要引导体会如何记事传情;

阅读写人的文章,要引导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总之,“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是这一学段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③强调自读自悟,提高理解词语的能力。

《课标》提出这一学段,“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这说明,对课文的理解已经从内容深入到表达。

要求学生能够结合语言环境,学会“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理解词语的褒贬义,“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提高了对理解词语的要求。

④学会猜读法,把握疑难字词。

本学段第一次出现猜读的要求: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猜,就是猜测、揣度的意思。

“猜读法是一种通过熟读精思、细心揣摩,从而达到融会贯通,透彻理解和掌握读物的内容和形式的阅读方法。

⑤尝试探究性阅读。

第三学段初次提到探究性阅读: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式阅读。

”探究性阅读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

是阅读能力的更高要求。

(二)各阶段阅读教学的侧重点:

小学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

(综合能力)

低年级:

通过朗读和借助图画阅读,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学习积累词语。

田本娜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看法是: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重点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阅读、说话相结合;听、说、读、写相结合;启发引导为主,适当讲解。

中年级:

通过朗读、默读,合作交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体会表达效果;在大量阅读中提高感受和理解能力,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高年级:

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能体会词句的含义、感情色彩及表达效果;揣摩文章写作顺序,领悟表达方法;学习根据需要,通过快速浏览,搜集和处理信息;学习探究性阅读。

(三)要处理好阅读中的词句教学

低年级: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中年级:

要能“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高年级:

“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能“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四)各阶段整体把握,抓好精读

阅读教学要从整篇课文入手。

无论年级高低,课文长短、深浅,都要重视自读自悟、整体感知,重视个人阅读后感受、体验的交流,切忌肢解课文。

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联系全文,抓住少量重点、难点、精彩的句段,引导学生理解、揣摩、内化、吸收。

(五)各阶段在理解基础上,抓表达

中高年级:

①在理解词句中体会表达效果;

②在理解段篇中学习表达方法。

课程改革的阅读教学,特别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领悟、借鉴基本的表达方法。

如抓住特点写景、状物,按一定顺序记事,通过外貌、动作、语言进行习作,以及基本的说明的方法。

三、在阅读教学理解过程中落实抓手?

进入新课程,阅读教学常常有教师这样引导:

“请同学们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

”“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读哪里,就读哪里”。

看起来教师和学生的话语权是平等的,但这却是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即“泛化式”阅读。

就一篇课文而言,不是从问题的主线或重点、关键入手,而是主张平铺式地推进。

学生可以不按文章的顺序阅读,或许是选择式,或许是跳跃式,凭自己的主观抽取课文的信息,而断章取义的理解。

由于割裂前后的联系,学生的汇报显得杂乱无章,教师为了守护课文的整体性和文本的价值,不得不生拉硬拽,吃力的回旋。

有的达到不可收拾的结局,一篇完美的课文,被这样的处理打得粉碎。

阅读教学依据教材内容如何整体感知,如何局部阅读,如何回归整体,也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

阅读教学理解过程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过程。

《课标》提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课文是有知识、思维、情感、审美等各方面教育效益的综合体。

而这各方面的教育效益就体现在每篇文章的字、词、句、段中,字、词、句、段都可以是不同层面的整体,同时又是整篇文章的部分。

所以,“整体感知”阅读就是在全篇整体的角度中对不同层面的整体进行考察与理解。

(一)阅读一篇课文,注意抓住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整体感知阶段,就是对课文要获得一个整体印象。

怎样整体感知课文呢?

整体感知课文应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教师向学生提出各不相同的整体感知要求。

整体感知课文常用的方法如下:

①运用朗读或速读法整体感知课文。

朗读法适用于语言文字优美或抒情性强的课文;

速读法适用于篇幅较长或无故事情节的课文。

②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课文。

(如,《飞夺泸定桥》、《将相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

③理清作者思路,列出结构提纲。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美丽得小兴安岭》等)

④通过寻找段落中心句整体感知课文。

(《太阳》等)

⑤找文章画龙点睛的议论或提示文章主旨的文字整体感知课文。

(如,《检阅》等)

⑥通过梳理文章的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如,《雷雨》)

第二阶段是局部阅读教学。

这是把课文分解成若干个有机组成部分逐个深入研读的过程,局部阅读又可分为局部精读和局部略读两种形式。

对课文局部进行分析,首要任务是品味重点字、词、句。

教师要捕捉那些表达中心思想精确、形象、生动的词句。

还要突出重点段落或精彩段落作局部精读,以充实加深对整体感知的印象。

【案例】《槐乡五月》片断教学

片断:

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教学:

A、自由读,边读边划出你认为值得注意的祠语,(理解)

抱、挂(表示动作的词语)   像——如(意思相近) 

远——近(意思相反)     一条一条(表达多)

B、轻声读,结合上下文理解抱、挂所表达的意思。

(感受、体验)

抱:

紧凑,联系“圆球”   挂,联系“一条一条”

指导读好:

抱、挂    

C、品读,边读边想:

你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写什么?

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

(领悟)

有的……有的……   (对称)    什么比喻什么  (表达方法)

远看……近看……   (表达方式)

D、赏读,读出意境美,读出语言美,表现感受美    (升华情感)

小结:

抓住特点,恰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