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30年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03989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11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30年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中国现代文学30年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中国现代文学30年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中国现代文学30年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中国现代文学30年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30年DOC.docx

《中国现代文学30年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30年DOC.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代文学30年DOC.docx

中国现代文学30年DOC

一、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

将沈雁冰接编、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

其文学宗旨是: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他们批判旧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主张“为人生而艺术”。

其文学成员的共同点是:

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举例:

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为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2、创造社

创造社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

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等,都是留日学生。

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刊物。

他们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他们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

从创作看,创造社流派特色比较显著,他们的作品大都侧重表现自我,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大主要形式。

在创作方法上,提倡浪漫主义。

(举例:

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造社的代表作品)在翻译方面,大多译介的是西方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也有些属于现代派或非理性主义、泛神论的作家、哲学家的作品。

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1925年的“五卅运动”为界,分前后两期。

后期的创造社转向提倡“表同情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3、新月社

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他们把《晨报》副刊上开辟的(诗镌)作为代表性的刊物,宣称“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

他们在思想上比较倾向自由主义。

前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即新诗的“三美”主张。

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他们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促使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

(举例: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4、语丝社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11月,办有《语丝》周刊。

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之称,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

他们所创造的那种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语丝体”,在现代散文发展中影响甚大。

5、前期新月派

前期新月派,是1927年以前,以北京《晨报副刊》“诗镌”为基本阵地的诗人群。

主要诗人有:

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杨世恩、孙大雨、刘梦苇、于赓虞等。

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不加节制的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和散文化倾向,提出了“理智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和“新诗格律化”的主张。

鼓吹诗的“三美”:

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6、后期新月派

是前期新月派的继续与发展。

它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其基本成员除前期新月派的徐志摩、饶孟侃、林徽因等老诗人外,主要有陈梦家、方玮德等南京中央大学学生为基干的南京青年诗人群,后期新月派是以徐志摩为主要旗帜的。

他们对新诗的理论作了调整:

在宣称“主张本质的纯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的同时,又申明:

“我们决不坚持非格律不可的论调,因为情绪的空气不允许格律来应用时,还是得听诗的意义不受拘束的自由发展”。

后期新月派年轻诗人的创作中出现了向自由诗发展的趋向。

他们坚持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

为了回避现实,他们的诗歌要回到内心世界,回到诗的艺术世界中,特别强调抒情诗的创造。

7、语丝派:

“语丝”派得名于1924年创刊的《语丝》周刊。

是一个散文流派。

《语丝》的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

在坚持思想革命这一点上,“语丝”派是比较执著的。

他们的主要成就仍在于短小犀利的杂感,其批评的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是所谓“语丝文体”,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

8、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

鸳鸯蝴蝶派,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所谓“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据说是他们常用的语词,故被用来命名。

《礼拜六》是1914年开始办的一种娱乐消闲周刊,前后出满二百期。

两者合在一起,很能代表这一类文学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

9、象征诗派

象征诗派是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新诗流派,代表诗人为李金发,这时期连出三本象征诗集(《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以象征、暗示手法营构意象表现内心感受。

同时还有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等创造社诗人,这时期也致力于象征诗创作的和探讨,各自出版象征诗集。

10、现代评论派

1924年12月,在北京大学任教的一些教授文人,创办了一个综合性的周刊《现代评论》。

该刊主要发表政治、经济、哲学、法律、和社会学方面的评论文章,同时也发表文艺创作、文艺评论方面的论文。

现代评论派最重要的散文作家有徐志摩、陈西滢、吴稚晖等。

徐志摩的散文自由而华丽,有名篇《北戴河海滨的幻想》《我所知道的康桥》等问世。

陈西滢的散文行文流畅,议论由事出发,富幽默感,当时影响不小。

11、性灵文学派

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1934年9月主持出版小品文半月刊《人世间》,此年9月又有《宇宙风》问世,依托这3个刊物为阵地,形成了一个标榜“性灵文学”的文学流派。

据林语堂自己说这是一个“自我表现的学派,‘性’指一个人之‘性’,‘灵’指一个人之‘灵魂’或‘精神’”。

林语堂的自我表现理论是和周作人如出一辙的。

有两个特色:

一是强调对内面灵魂的封闭性的自我审视与表现,绝对排斥自我之外的国家、民族、人民、社会的关注、探索与表现;二是强调人的性灵——自然本性的自然流露,要求文艺摆脱社会(首先是阶级斗争的实践)的“约束”,回到“自然”——本能的生物的人——那里去,作个人生命的本能的、非意识的表现。

所谓“自我表现”,所谓“闲适”、“趣味”,作为一种文学追求,本也无可厚非,但在30年代严酷的社会现实中,这些主张和创作实践容易被视为是对黑暗现实的逃避,对作家社会责任的推卸。

12、京派

京派指的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居留或求学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坚守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体,他们追求文学(学术)的自由与独立,既反对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其基本成员是大学教师和大学生,以《骆驼草》、《大公报?

文艺副刊》、《文学杂志》、《水星》为主要阵地,以沈从文、废名、朱光潜、凌叔华、萧乾、李健吾、芦焚、林徽因、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林庚等一批学者型的文人,即非职业化作家为代表,其中最重要的作家就是沈从文。

13、海派

是30年代一个的文学流派。

它是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海派作家依托于文学市场,既享受着都市文明,又感染着都市“文明病”。

正是对都市文明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使他们更接近西方现代派艺术,有着较为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

海派的代表作家是张资平、叶灵凤。

初期海派小说的特点是:

新文学的世俗化、商业化;过渡性地描写都市;“都市男女”主题;重视形式的创新。

14、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是一个小说流派,发端于20年代末,形成于30年代前半期,是海派的第二代。

以《现代》杂志为主要阵地,代表作家是刘呐鸥、穆时英、施蜇存,其作品多表现半殖民地中国现代都市的畸形和病态生活,刻意描写主观感觉和印象,着重人物的心理分析和潜意识、隐意识的开掘,人物多具有“二重人格”,一部分作品具有心理分析小说的特色,并流露出颓废悲观情绪。

因主要受日本新感觉主义的影响,所以被称为是中国的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的小说,是海派发展中的重要一支。

它把文学中的“都市”地位提高了,开拓了文学表现的内容。

15、现代诗派

30年代现代派是由后期新月派与20年代末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成的。

1932年5月《现代》杂志创刊,成了刊载现代派诗歌并使之独立与成熟的重要园地,“现代派诗”也因《现代》杂志而得名。

其代表诗人除戴望舒外,还有施蛰存、何其芳、卞之琳、废名、林庚、李白凤、金克木等。

现代派诗歌的主张是:

“《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

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主要特征是:

要写纯然的“诗”,要写“现代”的诗。

16、七月派小说

胡风主持的《七月》、《希望》等杂志,在抗战时期国统区进步文艺界很有影响。

它团结了路翎、丘东平等小说作者,主张在现实主义旗帜下反映活的一代人的心理状态,作品充满了生活的血肉感,以及对于人的心灵的直视力量。

略带欧化的语言一经他们驾驭,也显出一股冲力和拗劲。

这些作品在某种意义上,比七月派诗歌更能体现胡风的理论主张,多数都被编入《七月丛刊》,并由胡风亲自撰写序文。

所以,称之为“七月派”小说。

17、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及以后的《希望》、《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等杂志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其主要代表诗人有鲁藜、绿原、阿垅、冀汸、曾卓等人,他们以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诗体为主要旗帜,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诗歌创作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七月诗派的诗歌创作,大都收集在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七月新丛》与《七月文丛》中的诗集中。

把诗作为战斗的武器,追求诗歌与时代的密切结合和与人民的融为一体,追求诗歌鲜明的毫不含糊的政治倾向性和革命功利主义的创作目的性,以及诗歌的史诗品格,是其共同的创作态度。

发掘和歌颂民族的生命强力,抒发鲜明的主观战斗激情,是“七月派”诗作的主要内容。

在艺术上,七月派诗的形式是自由奔放的,他们追随艾青,倾向于诗歌的散文化,对自由体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8、中国新诗派

40年代后半期的诗歌流派。

主要代表人物杭约赫(曹辛之)、辛迪、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唐湜、陈敬容、唐祈共九人,故又被称为“九叶诗人”。

他们九位同是当时的诗坛新人,也都在杭约赫主办的《诗创造》月刊和《中国新诗》月刊上发表作品。

他们提倡“新诗现代化”,也即“新传统的寻求”。

“新诗现代化”任务的提出意味着一种高度的自觉性,这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他们的诗歌观念是“综合”,提出诗的新倾向是“纯粹出自内发的心理需求,最后必是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

19、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是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

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由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卢森堡)等人共同发起。

主要刊物是《新诗歌》。

中国诗歌会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廓清新月派、现代派在诗坛造成的某些迷雾,推进和发展革命的诗歌运动。

中国诗歌会在内容方面主张“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形式方面则提倡“大众格调”,就是要创作大众化的诗歌,使诗歌普及到群众当中去。

中国诗歌会成立后,不仅注意诗歌创作,而且注意理论研究。

他们探索诗歌大众化的途径,出版“歌谣专号”、“创作专号”加以实践。

中国诗歌会对我国革命诗歌运动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0“人的文学”

“人的文学”是“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1918年底,周作人发表了《人的文学》一文,他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而并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的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

周作人将新文学的本质界定为“重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