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防病概说.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3964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养生防病概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医养生防病概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医养生防病概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医养生防病概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医养生防病概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养生防病概说.docx

《中医养生防病概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养生防病概说.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养生防病概说.docx

中医养生防病概说

中医养生防病概说

中医养生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和具有广阔研究前景的学科,是关系到全人类的健康问题,因此,研究、探索中医养生十分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提高医务人员对中医养生的认识,普及养生知识,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养生观,使其在预防疾病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中医“治未病”概念

1.中医“治未病”概念的提出

中医治“未病”概念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中医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三个地方提出了治“未病”。

(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古人以疾病与战乱相比拟,说明治未病的重要性。

圣人指懂得医学之道、养生之道的人。

圣人一般防微杜渐,在疾病的早期阶段治疗或预防生病。

如果疾病发展至晚期再治疗,如同一个人渴了再挖井、战争马上开始再打造兵器一样,为时晚矣。

(2)《素问•刺热篇》

《素问•刺热篇》中有: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该文是从中医的经络学说在体表的反应谈论治“未病”,如肝经有热时左边的脸颊会出现赤色红色;心经有热时额头会出现发烫、发热的情况,看到相关部位出现一些异常表现时就可以采用针刺的方法进行治疗。

这种情况古人称为治“未病”。

(3)《灵枢逆顺篇》

《灵枢逆顺篇》中有:

“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以衰,事必大昌。

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该文是指疾病的恢复期或缓解期正气有些衰退,邪气也慢慢消退,这个时候要达到新的阴阳平衡,应该采用针刺的方法来补偏救弊,称为治“未病”。

2.中医“未病”概念的含义

中医“未病”概念有四个含义:

①健康未病的状态;②有疾病的先兆或小病“疾”状态;③未发生传变或已病的早期状态;④疾病愈后未复发状态。

(1)健康未病的状态

健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健康未病的状态包含两层含义:

表面上的健康不代表内在的脏腑没有病变;现在的健康不代表将来不发生疾病。

1)养生之道以保证健康未病状态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该文指出上古之人遵循养生法则,能度百岁乃去;表明养生可以却病延年。

在养生的要求方面,提出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等重要原则,为中医的养生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未病先防奠定了理论基础。

2)治未病以保证健康未病状态

《千金药方》中提出“治未病之病,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害、灾害亦无由作”。

该文指出指出如果能够做到在疾病早期的时候就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那么无论是外感之病还是内伤之病都不会影响到人的健康。

(2)有疾病的先兆或小病“疾”状态

1)疾病的定义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说“所谓疾析言之,则为疾加也,浑言之,疾亦病也”。

疾和病作为一个复数的名词指一种患病的状态,分开讲有深浅、大小、早晚的区别。

疾,在中国的传统的文字当中,是指的病情比较轻浅,病情还处于早期阶段,病情不太容易发觉,小病为疾。

病是指疾病已经到了比较深重的阶段,处于中期甚至是晚期,疾病的所有的症状和体征可以比较清晰的察觉到,可称为大病。

2)有疾病的先兆或者小病的状态的治疗措施

《素问•刺热篇》中有“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该文是指外感热病的时候,发现有肝经所循行的经脉皮肤出现红热,心病在循行的部分红热可以采用针刺的方法来进行及早治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意思是到了治五脏阶段,人已经是处于半死半生状态,治疗非常棘手,另外预后也不良。

所以中医强调一定要在及早的阶段治疗,所谓防微杜渐。

(3)未发生传变或已病的早期状态。

《难经》中有“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收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有:

“上工治未病,何也?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上述文字的意思是如果肝经有病,会进一步传变影响到脾,此时不仅要调理肝,更重要的是健运脾气,使肝病不至于影响到脾,即四季脾旺不受邪。

不知道传变的规律,看到肝经有病仅仅治疗肝经,不知道去健运脾气,就不能够截断疾病的传变。

肝病传脾的病因病机有科学依据。

现代医学的“肝脾相关”体现在:

①对血液的调控;②消化吸收功能的的协调方面。

中医学的“肝脾相关”体现在:

①肝气犯胃:

胃痛、呕吐吞酸;②肝脾不和:

腹痛、泄泻,紧张、焦虑或急躁发怒后加剧,泻后痛减。

《伤寒论•伤寒例》中有:

“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

意思是凡人在疾病的轻浅时期不及时治疗,而是忍着希望自己可以痊愈,小疾往往可以扛成大病,即痼疾。

病已传变,再去治疗就非常难。

因此说上工治未病。

(4)疾病愈后未复发状态。

1)治未病在“瘥后劳复”中的体现

《伤寒论》中有:

“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治未病在“瘥后劳复”中的体现有:

A.对瘥后余热未尽,气血未复,过分劳累而复者,用枳实栀子豉汤清其余热。

B.对瘥后身体虚寒喜唾者,用理中丸温运中阳。

C.对病后津液耗伤,余热犹存,致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用竹叶石膏汤生津益气,清热养阴。

2)众医家谈治未病强调疾病愈后调理

金元四大医家刘完素、张子和、李杲、朱丹溪都十分重视疾病愈后调理。

刘完素:

主张病愈后仍需服药以巩固疗效。

张子和:

提出要讲究“保养之道”,防止病情反复。

如治疗水肿病,主张“既平之后,宜大将息,忌鱼、盐、酒、肉、房室等事,如此三年则可矣”。

李杲:

《脾胃论》设“脾胃将理法”一节,强调“人以胃土为本”,反复阐述病后饮食与药物的宜忌,以防损伤元气。

朱震亨:

著作有《格致余论》,提出“茹淡论”,强调饮食调理。

3.何人可以治未病

《淮南子•卷十六》中有:

“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

《抱朴子•地真》中有:

“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迫于既逝之后。

因此,可以治“未病”的人是上工、良医、圣人。

治未病

(一)

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未病”先防、即病防变和病后防复。

所谓未病先防,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健康未病的状态和疾病的先兆的状态。

一、健康未病的状态

所谓健康,联合国卫生组织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为健康下了定义: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症状,而且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整状态。

所以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也要健全。

如何保持健康,传统的养生学提出了“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的养生方法,而现代医学则提出了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和充足的睡眠五个方面,称为健康的五大基石。

1、合理膳食:

合理的膳食可以保证你获得充足的营养,减少某些疾病的发生。

2、适量运动:

劳逸结合,适量运动,对健康十分重要。

中医养生学也强调“形神共养”

3、戒烟限酒:

烟对人体百害而无一利,特别是会加重某些疾病如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的病情。

限酒是限制饮酒的种类,白酒不要喝,啤酒少喝,可以适当的引用一点温热的黄酒或者是葡萄酒。

4、心理平衡:

心境平和,开朗乐观,是保持健康、长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5、充足的睡眠:

睡眠不仅可以缓解疲劳,保护大脑,降低血压,还可以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中医在这方面也有很多的论述,比如认为饮食情况和睡眠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晚饭的时间和内容和夜间的睡眠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晚饭吃的过晚,过饱,过油,会影响到睡眠的安稳,所谓“胃不合则卧不安”。

另外,中医学认为睡眠情况和精神状态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在睡前处于一个亢奋状态,也不利于睡眠。

二、疾病先兆的状态

未病先防还包括疾病先兆的状态。

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患者主观有症状或者体征,一种是患者并没有很明显的主诉,但是在体检的时候发现实验室的检查指标出现异常。

(一)有症状或者体征

我们以以下疾病为例进行探讨。

1、中风先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中风,现代医学我们称之为脑血管意外,中风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组疾病,或者我们叫临床症候群。

传统医学认为中风发病急骤,一旦发病,会出现中经络、中脏腑的一些危重情况。

现代医学也证实中风在早期阶段有一些征兆,我们叫做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有以下五大典型症状。

(1)一侧脸部、手臂或腿部无力或麻木

突然出现的一侧的脸、胳膊、手或腿出现无力、发麻的情况,要引起注意。

(2)语言障碍(说话或理解困难)

语言的障碍包括说话不流利,找词困难,理解困难。

中医叫做语言艰涩。

(3)单眼或双眼看不清物体、出现黑矇

一个眼睛或者两眼忽然看不清东西,眼前有一些黑色物飘拂,是由于影响到了眼底的血管,发生栓塞。

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眼中风”。

(4)平衡障碍,头晕眼花,行走困难,还包括平衡障碍。

(5)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

患者会先出现不明原因的剧烈的疼痛,一般持续一两分钟,甚至长达20分钟左右。

这种短暂性的脑缺血的发作,是脑血栓形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

中风先兆的筛查与处理:

做三个动作进行识别

(1)令病人示齿或微笑

(2)闭眼双上肢伸出10秒

(3)说几句绕口令

中风在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当中都是归为急症,处理一定要争分夺秒。

如果患者出现上述的这五种先兆,紧急处理措施如下(3~6小时内必须送救治)。

(1)就地放平,头偏一侧,解开衣扣

首先让患者卧倒或者就地放平,同时头微微的偏向一侧,如果是穿着高领的衣服,或者结着领带,要将之解开,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同时用压舌板避免舌头后压而出现呼吸困难。

(2)不要给任何药物

病情不确定的情况下,不能给任何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3)拨打急救电话120

要尽快的拨打急救电话,让急救车来帮助救护,以免错过最佳的抢救的时机。

(4)没有急救经验的人不要用私家车运送病人,这样易引发其他病变,如心肌梗死等。

所以,在发生中风先兆时,一定要让患者处于一个安稳的状态,不要盲目给药,并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使用急救车来护送病人,以免错过最佳救治时间。

最好是在患者发病3到6个小时之间送到医院,否则患者可能因为大脑缺氧而导致不可逆的病理变化。

2、老年期痴呆

老年期的痴呆实际上也包括了不同的情况,一是早老性痴呆,现代医学又称阿尔茨海默病,还有一种是血管性痴呆,多由中风、脑梗塞反复发作,影响到大脑的功能,而出现痴呆的表现。

包括其他疾病导致的痴呆,我们统称为老年期痴呆。

老年期痴呆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都有一些药物和防治手段,但疗效并不理想。

反之如果能够做到早期干预,还是可以延缓疾病的发展,使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维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下面我们简述老年期痴呆早期的十大临床表现。

老年期痴呆在早期3~5年内患者会出现一些征兆,如果我们了解老年期痴呆发病过程,早期进行干预,效果很好。

老年期痴呆早期十大临床表现如下。

记忆力衰退、抽象思维能力障碍、不能完成熟悉的任务、常把东西放错地方、语言障碍、行为及情绪改变、对时间地点搞不清楚、性格改变、判断力下降、缺乏主动性。

由于我们已经进入到了老龄化的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会逐年的上升,特别80岁以后的老年人发生老年痴呆症的概率会大幅度的增加,关注老年期痴呆症的一些早期症状,及早干预,不仅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对于家庭和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

传统医学由于受时代条件的限制,对于某些疾病,一般的医生很难发现疾病的蛛丝马迹,只有非常高明的医生才能做到这一点,所谓良工“治未病”。

因此,治“未病”也要结合现代医学的一些研究的进展和诊疗技术。

下面我们以“消渴病”(糖尿病)为例进行探讨,“消渴病”(糖尿病)有以下实验室检查。

1、空腹血糖异常(IFG)

(1)空腹血糖在110~126mg/d1(6.1~7.0mmol/L)之间的非糖尿病者称为“空腹血糖异常”。

空腹血糖异常,是介于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之间状态,应该引起患者和基层的医务工作者的高度警惕。

因为出现空腹血糖异常实际上有可能发展为糖尿病的一个信号。

(2)为了减少漏诊,所有空腹或随机血糖高于正常的人需要做口服75克葡萄糖耐量试验。

患者口服葡萄糖甜水半个小时查一次血糖,观察患者血糖的波动情况。

2、糖耐量降低(IGT)

(1)餐后2小时血糖在140~200mg/d1(7.8~11.1mmol/L)之间的非糖尿病患者称为“糖耐量降低”。

“糖耐量降低”患者易发展为二型糖尿病。

(2)应进行饮食、运动、和药物干预

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都强调对这两种情况进行有效的综合的干预,所以现代我们对于糖尿病的防治,提出五小球的原则。

所谓五小球的原则,最基本是运动治疗。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坚持运动,另外要进行饮食的监控。

再者可以进行药物的调理。

西药、中药并用。

还包括进行心理干预。

另外要定期复查。

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糖尿病患者,或者说是潜在的疾病状态下的这样一些人群,要做好自己的监测。

包括体重、血糖、尿糖、血压、饮食的情况等。

治未病

(二)

中医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方面,下面以高血压病等疾病为例对既病防变,病后防复进行探讨。

一、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另一重要方面,所针对的是疾病未发生传变或者是疾病的一些早期的状态。

下面以疾病为例,探讨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已病疾病的早期状态

1.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在中国的发病率非常高,早期的部分高血压病患者无任何的临床表现,部分患者会表现出头痛、眩晕、急躁,双目红赤、失眠多梦等症状。

中医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进行干预,称之为“杂和而治”。

简述如下。

(1)针灸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关的穴位,也可以让患者掌握一些常用的穴位,如太冲穴,足三里穴,涌泉穴等,患者自己以指带针,用指压的方法进行按摩。

(2)导引

中国传统的健身方法有一个特点,叫做形神共调,不仅调形、调神,控制呼吸,还可以控制精神。

传统的健身术包括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太极剑等,都对高血压患者症状的减轻有很好的干预效果。

(3)饮食、药物

饮食调理对高血压患者尤其重要,患者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注意做到五味调和,骨肉果菜食养尽之。

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服用中西药物。

(4)起居调摄

高血压病患者的日常起居,要注意防寒保暖,顺四时以养生。

改变体位宜轻缓,过急则容易导致体位性低血压。

防止意外跌倒。

现代医学认为老年人高血压病的患者,适当的晒晒太阳,可以补充体内钙质,降低血压。

(二)未传变疾病的早期状态

既病防变还有一层含义,是指没有发生传变的一些疾病的早期状态或者说没有出现病灶转移的状态,也应当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如对恶性肿瘤的癌症的治疗,恶性肿瘤在疾病发生但是病灶相对局限的时候,应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调理。

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恶性肿瘤(噎膈;伏梁、乳岩等)放射治疗前后的中医药调理:

放射治疗前用活血化瘀药改善缺血状态:

(1)川芎、红花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6~8毫升+10%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增强放射治疗的疗效。

(2)缩短原发病灶缩小的时间,减少放射线剂量。

放射治疗后的中医药调理减轻放射治疗的副作用:

(1)全身反应:

放射治疗耗气伤阴,多易出现肝肾阴虚证。

治疗应当清热解毒,养阴生津,方选竹叶石膏汤、沙参麦冬汤加味。

(2)局部反应:

多出现皮肤、黏膜反应,皮肤干性反应可选用四黄膏外用,药用黄连、黄柏、黄芩,大黄、乳香、没药。

皮肤湿性反应选用如意金黄散。

黏膜反应如放射性口腔炎可选用锡类散(牛黄、珍珠粉、青黛等)、冰硼散(冰片、朱砂、玄明粉、硼砂),吹敷。

(3)后遗症及其处理:

放射性肺炎为常见后遗症。

急性期宜用清燥救肺汤加减,恢复期宜用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加减。

肺纤维化患者上述方中加活血化瘀之品。

2.化学药物治疗后的中医调理

恶性肿瘤化学药物治疗可以通过全身给药和插管化疗进行,化学药物治疗后的中医调理,一方面可以减轻对局部的刺激,又可以减轻患者的全身性反应,还有助于患者消化、吸收功能、脾胃的功能的恢复。

(1)局部刺激的预防与处理:

①一旦发现药液外漏,立即停药,并用生理盐水稀释或用血管扩张剂以减轻刺激,加快吸收。

插管化疗会对局部有比较强的毒副作用,起码会刺激周围的皮肤,因此注射速度要慢,观察有无药液溢出。

一旦发现药液溢出,立即停止推药,用生理盐水或者血管扩张剂减轻刺激。

②局部冷敷6~12小时;如有红肿,外敷如意金黄散等。

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的情况,可用凉水或者冰块冷敷,24小时之后再做热敷。

若患者出现红肿热痛,可以选用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

(2)一般性全身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①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饮食清淡,保证营养。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之后,有一些全身的反应。

如疲劳乏力,头发脱落,厌食,属于气血两亏,此时首先一个要注意休息。

避免过度的疲劳,饮食清淡,保证营养。

②中医辨证气血两亏者,以归脾汤和杞菊地黄汤加醒脾助运药。

补益气血,醒脾助运,调整脾胃功能。

③除了药物进行调理之外,也可以选择一些常用的穴位针灸,起到补益气血的作用。

温针刺双侧足三里、三阴交;或艾炷隔姜灸大椎、脾俞、膈俞、胃俞肾俞,每穴3壮,1次/日,10日/1疗程。

(3)消化道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除了局部反应、全身反应之外,化疗对于消化道的损伤也是十分严重的。

化疗之后很多患者会出现呕吐、厌食等症状,中医认为证属邪毒内侵,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浊气上逆。

方选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香砂六君子汤等。

内服有一定的效果。

如患者食入即吐,甚至药物都不能下咽,可以选用针灸的方法。

取穴足三里、内关、中脘、天枢穴等。

往往起到比较好的和降胃止呕的效果。

3.癌性疼痛的中医药调理

恶性肿瘤的患者发展到中期或者后期会出现剧烈的疼痛,中医认为有两种情况:

一是属于实证,所谓“不通则痛”。

证属气血凝滞,或热毒内蕴,或痰湿结聚,或阴寒阻络。

一是患者体质比较虚弱,疼痛绵长,中医认为此为“不荣则痛”,多由阳气亏虚,阴血内耗,气血不足所致。

治疗原则:

根据上述症状的虚实辨证施治,另外也可以采取见痛止痛的方法,对症用药。

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解毒与扶正相结合,中药与西药相结合,中医、中药,针刺、灸法和药物互相配合。

4.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忌食高粱厚味,保证基本营养供应。

二、病后防复

“治未病”最后一方面叫做病后防复。

病后防复,所针对的是疾病痊愈或者叫做临床痊愈之后没有复发的状态。

一般所针对的是周期性发作的疾病。

(一)慢性咳喘(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咳喘,一般叫做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简称老慢支。

老年性的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日久。

在这个病理发展过程中,冬天或者是初春比较严重,到了夏天,天气比较暖和,就会缓解。

如果不得到很好的控制,迁延日久,可能发生传变,引发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我们称之为慢阻肺。

进一步引发心脏的病变——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所以老慢支、慢阻肺、肺心病是这类疾病发展的三个环节。

1.杂合而治

在老慢支的缓解期我们可以采用多种的方法来进行调理。

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杂和而治。

包括针灸、导引、呼吸锻炼、饮食、药物、起居调摄等。

比如说让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以及传统的导引术发五禽戏、八段绵、太极拳等。

在病情的稳定期或者叫缓解期辅导患者做一些呼吸锻炼,来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

饮食宜清淡,不要过食生冷油腻。

2.冬病夏治(膏滋、丸剂、穴位药贴等)

中医有一个特点叫做冬病夏治,治疗方法包括膏滋、丸剂、穴位药贴等。

夏天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膏剂或丸剂,对患者进行调理。

三伏天可以选择一些背部的俞穴,如脾俞、肾俞等进行膏药贴敷。

起居调摄也要注意,患者注意保温,否则津液遇寒,凝结化为痰饮就会加重临床的症状。

(二)慢性腰痛(慢性腰肌劳损)

慢性腰痛(包括慢性腰肌劳损)的治疗易见效,也易复发。

预防原则如下。

1.冬病夏治(穴位药贴等)

所谓冬病夏治,是在三伏天的时候,选用穴位的药贴,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复发。

2.导引术,起居调摄

腰痛患者应该睡硬板床,同时劳作时要减少腰肌的紧张程度,可以减少慢性腰肌劳损复发。

综上所述,中医治未病的包括三方面: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这三方面要互相结合,灵活运用。

治未病的思想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优势体现。

在现在临床医学中仍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治未病理论,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和丰富它。

治未病的治疗原则

中医治“未病”有一些基本的原则,总结如下。

一、正气为本

(一)正气为本的概念

所谓正气为本,正气为人体的抗病的能力。

在同样的外界环境下,有的生病,有的人不生病,一方面取决于邪气的强弱,另一方面等取决于身体抵抗力的强度。

《素问•刺法论》云: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疾病发生有正邪两个方面的因素,但中医更加强调人体正气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风雨寒热等外感六淫之邪,如果不是碰到体质虚弱者,一般情况下不会独自为病。

但如果本身体质较弱,或者是处于抵抗力较低的这样一个状态,就容易罹患疾病。

如《素问•评热病论》云: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灵枢•百病始生篇》云: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二)正气为本的体现

1.注重养护先后天之本。

如何体现以正气为本?

一是注重先天之本,固护肾气;另外,要固护后天之本,后天之本就是脾胃的消化、运化功能。

饮食、运动、起居包括房室都要以不伤脾肾为根本。

养护先后天之本还主张扶正以祛邪,对于长期患病,正气虚损的病人,强调“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气乃张,生气以长”;“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

也就是强调患者自身的修复能力。

疾病的发生是由于正气虚弱,在疾病恢复的过程中,人体的这种自身的修复功能会逐渐的发挥作用,让机体自然的逐渐的恢复健康,这种观点在现代临床医疗当中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2.防止过度治疗。

中医认为是药三分毒,医者,具毒物以供医师也。

就是所有药物都是有程度不同的偏性和毒性的,中医药治病也是利用了它的偏性。

在《素问•五常政大论》提出: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要根据药物的毒性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不要让药物的毒副作用损伤人体的正气,这是中医体现以正气为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二、天人相应

(一)天人相应的概念

天人相应是指人类生活在自然界当中,人类的所有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和病理的活动都和自然环境有息息相应的关系。

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无论是四时、昼夜晨昏,还是日月的运行,包括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地理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各种变化都会对我们的生命活动产生影响。

(二)天人相应的表现

1.四时与气血:

《素问•八正神明论》云:

“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泽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涩而卫气沉。

”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人体的气血的运行是有不同的。

气候比较温暖、温润的时候,则气血的运行就比较的流畅,卫气浮于体表,卫外功能比较好。

天寒日阴,气血的运行会凝涩、运行不畅,而卫气就会沉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