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技术与案例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3933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技术与案例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技术与案例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技术与案例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技术与案例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技术与案例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技术与案例分析.docx

《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技术与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技术与案例分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技术与案例分析.docx

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技术与案例分析

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技术与案例分析

目录:

(一)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精明增长

(二)水生态、水环境改善与生态水城建设

(三)大气污染治理与城市空气质量保障

(四)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

(五)城市节能降耗与新能源利用

(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花城、绿城建设

人口高度集聚、建设用地无序扩张、能耗急剧攀升、热岛效应加剧、交通拥堵愈演愈烈、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以及越来越严格的资源环境约束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日益举步维艰。

在城市发展瓶颈约束和全球资源环境危机不断升温的背景下,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学术界、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广泛共识,也是新型城市化发展中最受关注的领域。

(一)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精明增长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针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城市低密度无序扩张以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所带来的各种城市病,先后出现了精明增长、紧凑城市、土地多功能集约利用、棕地生态修复等思潮,一些成功的做法在广州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1、城市增长边界

城市增长边界是西方国家应对城市蔓延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技术解决措施和空间政策响应,其规划理念是对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与发展质量的认识及反思,现已成为美国控制城市蔓延实现精明增长最成功的技术手段和政策工具之一。

划定“城市增长边界”是为了明确可开发区域和禁止建设区域,城市开发必须在这个边界内进行,如果超出这个边界,开发者就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案例:

美国俄勒冈州城市增长边界管理

俄勒冈州是美国实施精明增长的示范区域之一。

1973年俄勒冈州出台“土地管理法案”,要求全州所有城市要制定城市增长边界,1978年成立专门制定与管理“城市增长边界”的区域性机构——地区政府和大都市规划组织(Metro),Metro可以制定涉及土地利用、交通和住宅问题的各项政策,而且还具有征税权。

2、基本生态控制线

内涵:

基本生态控制线是以市域大型生态斑块和生态廊道体系为基础,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构筑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要求出发,为避免城市规模的盲目扩张和城市土地的粗放利用,把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成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及生态廊道等非建设用地以法定强制性内容的方式控制下来,确定城市发展的基本生态底线。

案例:

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

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划定了城市“基本生态控制线”,并以政府令的形式颁布了《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使得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的划定具有法律效力,规定任何擅自改变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和在控制线范围内进行违法建设的行为,都应由相关部门作出处罚,甚至追究法律责任。

3、生态政策分区

内涵:

在分析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特征与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生态环境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在不同地域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将区域空间划分为不同生态功能区。

为环境管理部门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与管理手段。

案例:

广州市生态区划政策指引与番禺片区生态廊道控制性规划

在广州市城市快速扩张的背景下,广州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广州市生态区划政策指引与番禺片区生态廊道控制性规划》,规避城市土地无序扩展,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安全格局,协调城市非建设用地与建设用地的关系,全国率先建立了城市非建设用地控制性规划办法。

并以城市扩张压力最大的番禺区为例,在传统城市规划框架范围内,比照“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具体建设用地进行控制的法律地位,专门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生态性用地建设发展制定“控制性”规划,为广州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4、紧凑城市

内涵:

“紧凑城市”由欧共体委员会(CEC)作为“一种解决居住和环境问题的途径”提出,其基本原理是:

相对较高的密度更能减少交通、能源需求以及环境污染,从而更好地保证生活质量和环境状况。

紧凑城市的主要观点是:

高密度的土地利用开发模式;混合的城市土地利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5、土地多功能集约利用

内涵:

是在不同时段、对大量用于满足不同功能需求的城市土地进行集约配置和高效使用,为城市居民、工作者和旅游者提供高质量服务和适宜的区域环境。

就城市土地利用而言,其多功能性体现在办公、居住、休闲和商业等功能融为一体的综合性项目开发建设上。

土地多功能集约利用是“多功能利用”和“集约利用”这两种理念的融合,它有以下4种实现途径:

(l)复合多种功能,即单一功能分别需要大量生地,通过在一定量、可利用土地上对多种功能进行组合,达到节约土地利用总面积的目的;

(2)加大服务于单一功能土地的空间利用强度;

(3)空间多层利用,即从土地的三维空间出发(包括地下部分),在尽可能小的地块上实现尽可能多的利用目的;

(4)时间集约,即每一个时期土地利用都要尽可能为多个目标服务,同时在每天的不同时段土地利用也应该有不同的用途。

6、TOD

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是以公交为主的典型的社区发展形态,强调土地的综合利用,以公交站点为核心,将居住、零售、办公和公共空间组织在一个范围不超过600米的社区步行环境中,社区的中心部位设有公交车站和商业设施,人们可以通过公交到达其他社区或城市中心,各社区之间都保留有大量的绿化开敞空间。

这种TOD发展模式主要解决的问题:

土地混合使用、设施使用高效、出行距离缩短、能源消耗减少。

7、棕地生态修复

棕地为城镇建设区域内已经开发过的部分或全部废弃的、闲置的可能遭受(工业)污染,对环境有危害,但具有重新开发与再利用潜力的土地。

棕地生态修复,是从生态学的角度,采用土壤、水文、景观环境等技术对棕地进行处理与改造,修复自然生态连接,实现棕地的重新利用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水生态、水环境改善与生态水城建设

人口和城市规模的快速增长以及不当的水系改造使得城市水系格局和水文过程发生了深刻改变,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严重衰退,使城市因水带来的生态安全问题频发。

目前国际上主要的应对理念和措施有低冲击开发、雨水管理、污水污泥治理、城市内涝防治等。

1、低冲击开发

低冲击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简称LID),是发达国家新兴的城市规划概念,其基本内涵是通过有效的水文设计,综合采用入渗、过滤、蒸发和蓄流等方式减少径流排水量,使城市开发区域的水文功能尽量接近开发之前的状况,从而使开发区域尽量接近于开发前的自然水文循环状态。

这是一种以生态系统为基础,从径流源头开始的暴雨管理方法。

低冲击开发采用的基本措施主要有滞留塘、雨水湿地、雨水过滤设施、植被草渗滤沟、渗井、雨水桶等。

现阶段的研究与应用主要集中在微观尺度的工程技术领域。

2、雨水管理

雨水管理是指利用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使降水尽可能地进行自然循环,以保持生态平衡,技术层面上体现为雨水的处置和利用,其指导思想是通过安全、经济、可靠的技术手段对降水进行收集、传输和处置,以减少排入公共雨水或污水管道的水量,并使降水尽可能得到处理和使用。

(1)德国雨洪管理:

放跑雨水要收费

德国的雨洪排放管理旨在尽可能减少向市政管网排放雨水及其污染物,受污染径流必须处理达标方可排放。

德国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雨水利用的法律法规。

在新建工业、商业及居民小区前,住宅、厂房、花园等建筑均要设计雨水利用装置。

没有雨水利用装置,政府将征收占建筑物造价2%的雨水排放设施费和排放费。

对于能主动收集使用雨水的住户,政府则每年给予1500欧元的“雨水利用补助”。

(2)日本雨水管理:

运动场也是蓄水池

日本从1963年开始兴建滞洪和储蓄雨水的蓄洪池,这些设施大多建在地下,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而建在地上的也尽可能满足多种用途,如调洪池内修建运动场,雨季用来蓄洪,平时用作运动场。

日本于1992年颁布了“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正式将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水就地下渗设施。

3、污水与市政污泥处理

(1)城市污水处理

城市污水是以生活污水为主的综合污水,当前对城市污水的处理热点是污水的再生回用。

目前美国已有300多个城市实行了污水回用;日本的污水处理厂由单纯的排放功能转向回用功能;伦敦、巴黎、柏林等西欧国家首都城市都已实现城市污水100%处理,而且大部分作为回用水源。

案例:

新加坡的“新生水战略”

“新生水”是一种回收水,是以先进的膜技术与紫外线消毒,将经过二级处理的生活污水进一步净化产生的。

“新生水”战略给新加坡带来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工商业方面,新生水的广泛应用,既减少了水量消耗,又摊低了水价成本。

目前已有超过300家商业企业使用新生水,较大幅度地节省了原来的工业用水。

●在水费方面,新生水的生产成本是海水淡化的一半,价格比自来水便宜至少10%,并且价格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在生活用水方面,大力开展推广活动,鼓励居民尽可能多的使用新生水。

同时,将少量的新生水注入蓄水池和天然水混合,经自来水厂进一步处理后达到饮用标准,间接作为饮用水供应。

(2)市政污泥处理

市政污泥主要是城市污水处理后的固体产物,是污水中污染物质的主要载体,具有较强的污染性。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市政污泥处置技术主要有:

卫生填埋、污泥干化焚烧发电、污泥堆肥、污泥厌氧消化(沼气)等。

污水污泥的低碳化处理策略决策原则可以依次概括为以下几条:

●通过强化脱水、消化和利用余热的干化实现污泥减量;

●通过厌氧消化产沼回收生物质能;

●余热干化后在电厂、水泥窑混烧;

●余热干化后焚烧发电;

●好氧堆肥;

●通过稳定化预处理减少填埋过程的甲烷排放;

●降低处理过程能耗。

4、城市内涝控制

城市内涝是由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导致城市内积水的灾害现象。

近年来,像北京、南京、南昌、成都、广州、深圳、重庆、武汉、杭州等城市,相继出现严重的城市内涝灾害。

城市内涝的解决,最根本的还需要加大生态措施。

(1)恢复植被和改善土地利用方式

增加绿地面积、提高江河湖等城市水系网络的连通度、保护城市重要水源地的植被、更有效地发挥土壤的水源涵养作用等。

(2)恢复水面生态功能

●保护水面,还河流以空间:

能有效提高城市的排涝能力。

●保护湿地:

湿地具有调节气候,蓄水抗旱,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补充地下水,降解环境污染,保护生物等多种功能。

利用生物资源进行环境净化,解决内涝问题。

●保护河漫滩:

种植小型灌木,恢复植被,增加涵养水源能力,减少雨水对土壤表层的冲击力,发挥湿地生态效应。

(3)建设生态河堤

河流堤岸有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增强水体自净作用;调节水量、滞洪补枯,生态河堤的植被有涵蓄水份的作用,同时,河堤土壤中有大量的土壤动物和微生物,使河堤土壤具有很高的孔隙率。

(4)生态蓄水

在城市建设中,制定生态雨水收集利用标准,把原来被排走的雨水拦蓄下来利用,既增加了城市可利用水资源量,节约了自来水,还可以有效地减轻城市洪涝和排水系统压力,改善和修复城市水环境,涵养地下水。

5、城市面源污染控制

城市面源污染是指溶解的或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地点径流过程而汇入水体的水体污染。

典型的城市面源污染是指雨水径流污染,具体表现为雨水泵站的排江污染。

目前,污水溢流和雨水径流是城市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

国内外城市面源污染的控制策略主要有:

(1)技术性工程措施

通过技术性措施即工程方法来控制污染。

又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对源的控制,主要指控制对水体有潜在危害的产品的应用,将雨水径流污染物从源头上控制在最低限度;其二是对污染物扩散途径的控制,通过研究雨水径流污染物输送和扩散机理,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污染物排入地下或地表水体的数量:

其三是终端治理,通过自然生态技术或人工净化技术来降解带入水体的径流污染物。

(2)工程优化管理设施

渗滤设施:

包括植物浅沟、植被缓冲带、多孔路面、渗透沟、干井和渗滤池等。

雨水沉淀调蓄池:

雨水在沉淀调蓄池中作暂时滞留,待降雨造成的径流消失后,所滞留的雨水再被排出。

塘湿地:

塘湿地可作为源头控制或后续处理设施,是雨水沉淀调蓄池的另一种形式,作用也很相似,在营养物去除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3)非工程方法

对公众进行相应的教育,制定严密的条例、法规、标准并强制执行可为高效暴雨管理提供保障,也可以通过以下内容来减少新开发城市地区来的雨水径流:

●土地开发和再开发时配备工程性最优化管理方法;

●在新开发地区尽可能增加透水面积,如使用景观区域、草地缓冲带代替边沟雨水口和雨水管道;

●要求对公有最优化管理设施进行维护;

●对私有暴雨管理设施进行维护、管理;

●消除非法管道连接和违法倾倒废弃物。

(三)大气污染治理与城市空气质量保障

工业革命以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消耗大量的能源所产生的废气对城市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下降,热岛效应显著,导致城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

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能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并逐步采取相关措施来治理和改善城市大气污染,还城市居民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1、大气污染治理

大气污染治理强调从区域环境整体出发,充分考虑地区环境特征,对所有能够影响大气质量的各项因素作全面、系统的分析,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综合运用各种防治大气污染的技术措施,并在这些措施的基础上制定最佳的废气处理措施,以达到控制区域性大气环境质量、消除或减轻大气污染的目的。

案例:

美国大气污染治理措施

(1)制定和实施空气质量标准。

美国规定了SO2、总悬浮颗粒物、CO、NO2、O3、Pb等6种污染物的标准。

(2)划分空气质量控制区。

为有效控制大气污染,在全国设立247个州内控制区和263个州际控制区。

州内控制区由州管理;州际控制区由相关州管理。

(3)限制污染源。

采用“技术强制原则”,限制污染物排放。

其特点是同时利用法律的强制力和商业竞争刺激作用。

(4)建立空气质量保护区。

保护区划分为3类。

1类区的大气质量只允许有轻微的损害,不允许有任何污染源,2、3类区大气中允许有污染物但不能超过国家标准。

(5)对未达标区进行强制治理。

上述6种污染物中只要有一种未达标的地区为未达标区。

2、热岛效应减缓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由于城市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大气污染以及人工废热的排放等使城市温度明显高于郊区,形成类似高温孤岛的现象。

目前,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城市规划措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楔形绿化:

楔形绿地能够在城市中形成若干条由城市郊区向城市腹地输送新鲜空气的通道,有生态廊道的作用,形成城市的景观开敞空间和通风廊道,减对促进城镇空气流动、缓解热岛效应和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大型绿地建设、屋顶绿化、垂直绿化:

通过增加城市下垫面的自然生态环境,减缓热岛效应。

(3)节能减排:

城市机动车辆、工业生产、人工活动所产生的氮氧化物是导致热岛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城市发展过程中,节能减排是减缓热岛效应的重要措施。

(四)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

城市垃圾减量化:

是指垃圾减量的过程和水平,通常有三个阶段的内涵:

减少源头产生量、减少中段清运量、减少末端处理量。

城市垃圾资源化:

各类垃圾资源利用的过程和水平。

城市垃圾无害化:

垃圾对环境的污染达到排放和评价标准的过程和水平。

1、垃圾减量与资源化利用促进政策

案例1:

加拿大安大略省垃圾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政策

(1)对居民垃圾及工、商和公共机构垃圾实施3R法规。

3R法规即垃圾的源头减量(Reduce)、重复使用(Reuse)和回收(Recycle)。

根据这一法规,包装生产企业和进口商必须尽量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各地方政府、社会公众组织和企业最晚不得超过1996年7月开始参与回收再利用项目的活动。

3R制度还要求居民人数超过5000的自治市提供垃圾回收和家庭堆肥服务;居民人数超过50000的自治市必须通过社区堆肥来减少树叶和庭院垃圾的产生。

(2)2002年安大略省颁布了新的《垃圾转移法》

在回收再利用方面,安大略省采用生产者责任延伸做法。

根据规定,授权省环境部长以管理条例的形式指定某一类需要建立回收处理的废弃物,并要求省废物回收公司负责回收处理工作。

废物回收公司则根据废物回收法的要求推动相关行业基金组织(IFO)的建立及指定废物回收处理。

案例2:

德国生活垃圾分类

在垃圾产生的源头就进行分类收集是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最佳方法。

德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后,到90年代,玻璃的回收量已达到其产生量的50%,纸张的回收量达到其产生量的41%,塑料的回收量达到其产生量的5%,纸板回收量达到其产生量的三分之一。

德国的垃圾分类主要利用“三桶系统”和储藏容器。

“三桶系统”指的是:

灰色垃圾桶(或垃圾袋),黄色垃圾桶(或垃圾袋)和棕色有机垃圾桶。

(1)灰色垃圾桶(或垃圾袋)

用于存放不能回收利用的垃圾,如煤渣、女士长统袜、白炽灯泡、橡皮、扫集物、残余蜡烛、复写纸、蜡纸、圆珠笔、皮革,无“绿点”标识的塑料桶、小量的瓷器、陶器、玩具、吸尘器袋子、污染过的聚氯乙烯塑料、墙壁纸、烟头、地毯残余物等。

因卫生方面的原因,以下垃圾必须用纸包好再放进灰色垃圾桶内:

妇女用卫生巾、宠物草垫、膏药、绷带、止血塞、动物粪便、药棉和药棉棉杆、尿布。

(2)黄色垃圾桶(或垃圾袋)

用于存放带“绿点”标志的包装废弃物:

铝薄包装废弃物,如酸奶杯盖、巧克力包装膜、软管等;塑料包装废弃物,如酸奶杯子、塑料桶、塑料袋、洗发水瓶、洗涤用品和护理用品包装容器、聚氯乙烯塑料(发泡塑料)、包装盒等;金属容器,如饮料罐、罐头盒、瓶盖等;复合包装材料,如真空咖啡包装袋、牛奶袋、果汁盒、糖果包装盒等。

(3)棕色有机垃圾桶

用于存放有机垃圾,如蔬菜、果皮、树枝、生物垃圾收集袋(纸制品)、花土、蛋壳、咖啡残渣及过滤袋、鱼骨头(用纸包裹好)、树叶、坚果果皮、杂草、热带和亚热带水果果皮(如柠檬、橙子皮等)、未经处理的锯末和木材纤维、花枝、剩菜剩饭(用纸包好)、袋泡茶叶、变质的食物(用纸包好)、一次性纸杯、头发等。

其中,剩菜剩饭、袋泡茶叶、变质的食物、一次性纸杯、头发等不能用作堆肥。

(4)储藏容器

又分为玻璃贮存容器、纸或厚纸板贮存容器、衣服和鞋子贮存容器。

玻璃贮存容器:

按不同颜色玻璃分开存放,分为棕色玻璃、绿色玻璃(蓝色、红色和黑色)及白色玻璃。

眼镜片、耐火玻璃(钢化玻璃)、白炽灯泡、玻璃镜子不能放入玻璃贮存容器内,需放进灰色垃圾桶。

纸或厚纸板贮存容器:

用于存放以下垃圾,如信封、各种宣传册、印刷品、纸箱、杂志、目录、大包装纸袋、洗涤用品包装箱、报纸。

带滤膜的纸、复写纸、带软垫的信封、蜡纸、墙壁纸、复合材料(如饮料盒)、尿布等不能放入此贮存容器内。

衣服和鞋子贮存容器:

用于存放旧衣服、旧鞋、床上用

品、桌布、窗帘等。

2、垃圾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技术

我国城市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各地陆续兴建了垃圾中转站、垃圾填埋场等收运处理设施,城市垃圾处理技术主要采用填埋、焚烧、堆肥等技术,新的垃圾资源化技术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多直接引进国外技术。

案例1:

日本的生活垃圾资源化工艺

为了合理、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日本以政府为主导,以立法为基础,建立了完善的垃圾分类模式,将垃圾分成10-30类。

在垃圾分类的基础上,衍生出完善的垃圾资源化回收产业链。

日本的垃圾资源化产业链:

(1)垃圾收运企业

一般由运输车队和各种分选单元组成,将分类收集的垃圾进行破碎、压缩、达到减容的目的,最终产品是为下游企业提供各种原材料。

(2)资源专业化回收企业

主要针对一些特殊的原料进行回收利用,例如再生纸生产工厂,牛粪制作衍生原料工厂,各种废油品再生工厂等。

(3)规模化垃圾资源化产业园区

以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区为例,该园区内针对废旧汽车、废旧轮胎、废旧电池、建筑垃圾等大型垃圾进行分解回收再利用。

案例2:

美国的城市生活垃圾堆肥

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方法在美国的使用由来已久,尤其是庭院垃圾堆肥和厨余垃圾堆肥等在美国应用很广。

(1)堆肥垃圾的收集:

政府制定些管理条例或者法规对鼓励市民将垃圾分类集中回收。

比如直接将垃圾放入垃圾桶,由市政的相关部门进行回收,但住户要付一定的费用;住户自行将垃圾送到指定的堆肥厂;各家庭在庭院内自己进行堆肥。

(2)垃圾的分类选择:

在美国的垃圾桶有主要有三种颜色:

绿色,不可回收;蓝色,可回收;灰色,庭院厨余,将不可回收的垃圾集中处理,可回收的垃圾进行回收再利用,庭院厨余有机垃圾进行垃圾堆肥处理。

(3)堆肥垃圾的处理:

美国发展了许多堆肥处理系统,有条垛式、通电静态垛式、发酵仓式系统是较为常用的分类系统。

案例3:

国外垃圾焚烧厂的建设

过去我国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填埋,但是现在能够填埋垃圾的地方越来越少,垃圾焚烧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多了,国内很多地方都开始建设新的垃圾焚烧厂,中国的垃圾焚烧正处于一个快速上升的阶段。

首尔:

垃圾焚烧厂建在世界杯公园内

麻浦垃圾焚烧厂是首尔4座大型垃圾焚烧厂之一,位于首尔市的汉江以北的麻浦区,在世界杯公园内。

依塞纳:

塞纳河畔的生态垃圾焚烧厂

位于法国首都巴黎西南,是欧洲最大的地下垃圾处理厂——“依塞纳”的地面部分。

主要用于承担周围25个城区100万居民的生活垃圾处理。

3、城乡垃圾的集中收运与区域统筹处理

随着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村地区的垃圾产生量也呈现了逐年增长的态势。

农村地区大都经济能力相对薄弱,地方财力有限,环卫设施相对滞后。

因此,建立并形成“设施互补、设施配套、服务衔接”的城乡垃圾统筹收运和处理系统是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利用率和效益,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

案例:

江苏太仓市城乡统筹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太仓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于2006年10月建成,日处理垃圾量可达750吨,可以确保处理太仓全市域的生活垃圾。

该项目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实现全市域城乡垃圾的统筹处理,基本建成“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县集中处理”的垃圾统筹处理体系。

(2)开展了碳排放交易。

自2006年投产至今,已累计出售9万多吨二氧化碳资源减排指标(VER),并成为国内最早成功通过国际认证及完成出售的垃圾焚烧发电企业。

(3)污染控制技术先进,运行效果稳定。

通过调整各段的燃烧工况,提高垃圾燃尽效率,垃圾减量达到80%左右。

烟气经过一系列净化处理流程,最终排放烟气达到欧盟1号标准。

(4)实现余热和炉渣的资源化利用。

垃圾焚烧后产生的热能将通过余热锅炉发电,年可发电6000万千瓦时。

同时,焚烧产生的炉渣进行制砖,实现了炉渣资源化利用。

(五)城市节能降耗与新能源利用

城市及其人口与经济活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合理开发使用新能源、高效节约利用传统能源,逐步改善城市发展与能源约束的关系,降低能源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目前对能源利用的思路有:

节能高效能源利用、新能源开发与可再生能源利用、对新开发项目的能源使用要求。

1、城市节能与能效提升

从终端用能的特点来看,城市能源利用可以分成三大领域和两大部分。

三大领域分别是产业、交通、建筑;两大部分是生产性能耗和消费性能耗。

当前城市规划与能源规划,对于城市节能与能效提升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划制定城区节能减排战略目标和关键性指标

(2)研究紧凑型、集约型的城市形态,合适的人口密度和科学的交通路由来降低交通能耗;

(3)通过城市(城区)的气候设计技术调整建筑布局和气流通道,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等被动式技术;

(4)通过负荷测绘技术调整建筑功能布局,降低负荷集中度;

(5)集成应用低能量密度的可再生能源和低品位的未利用能源,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

(6)将无碳的虚拟能源(即用户端的节能)作为替代资源;

(7)在城区层面合理利用低碳的分布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