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3877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传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遗传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遗传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遗传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遗传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遗传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

《遗传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遗传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

遗传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遗传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

1教学内容改革

传统的医学遗传学教学内容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以理论部分为主,涵盖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突变、遗传病以及优生等内容;而实验部分较少,只有切片制作与观察、染色体制备与核型分析等几个实验。

虽然这样的设置内容覆盖面广,但受课时所限,面面俱到的讲解只如蜻蜓点水,不够深入,而且理论部分比重远高于实践部分,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因此,应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增加实验教学内容,突出讲授内容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

基于该思路,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1优化理论内容,实行模块化教学对一些基本概念,例如基因的概念、遗传的物质基础、三大遗传学定律等,学生在高中已经学习过,应当删减;而关于细胞增殖、染色体等知识,学生也有一定了解,且在后续课程中还要涉及,可适当略讲,但要突出重点。

教学重点应集中在染色体畸变及单基因遗传方面,学生掌握这些原理后再学习相应的疾病,从而循序渐进地掌握不同类型遗传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诊疗手段以及优生咨询等临床应用性较强的知识。

这样从原理深入临床,便于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医学遗传学知识。

除对知识点进行优化外,还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分类,使学生在整体上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把握,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内容可分为基本概念模块、基因遗传病模块、染色体遗传病模块以及遗传病的诊断治疗与优生模块。

其中基本概念模块主要包括绪论、细胞与遗传知识、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染色体结构与分类等,这些知识涉及大量遗传学概念、原理,是学习医学遗传学的基础,适合在课程初期进行教学;基因遗传病模块主要包括遗传突变与修复,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机制、传递规律以及群体遗传相关知识;染色体遗传病模块主要包括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病、造成染色体病的因素及防范措施;遗传病的诊断治疗与优生模块和临床联系紧密,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在学期最后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分类,使医学遗传学知识结构性、连贯性更强。

1.2调整实验项目,增加临床实践实验教学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但受课时限制,实验项目少,且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与临床联系不紧密。

因此,提高实验课比重,增加实验教学内容非常必要。

首先,将显微镜的使用、细胞形态观察、细胞分裂等实验内容进行整合。

其次,对核型分析实验进行改进,增加对常见染色体病患者核型的比较;系谱分析实验不能局限于对现成的系谱图进行分析,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

另外,增加与临床关系紧密的皮纹分析、染色体病例观察以及遗传咨询等实验,将视频学习、图片分析与医院实诊相结合,使学生既体验了临床真实工作,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医学遗传学知识抽象枯燥,不易理解,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适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1案例教学法遗传病是医学遗传学教学的难点与重点,既要联系理论又要结合临床。

应用案例教学法,以临床真实病例或实验作为切入点,引出医学遗传学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讨论来解决问题,从而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找到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契合点,激发学习兴趣。

在授课时针对不同遗传方式的遗传性疾病,分别给出临床典型病案的病史、临床表现及体征,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初步推断,提出疑问,并尝试找出解决方案。

授课教师引导学生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并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比较和总结,通过病例逐步将遗传理论与临床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相关遗传病知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

通过病例分析,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加深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在运用病例教学法时,病例的选择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要突出与教学内容相关、可操作性强的典型病例。

2.2PBL教学法PBL(Problem-BsedLe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实现学习和训练的目的,分为发现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总结几个阶段。

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缜密的思维和灵活运用知识能力。

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适当采纳PBL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单基因遗传病分类以及传递规律”时,可以先根据遗传学三定理提出问题:

遗传病有哪些类型?

传递的时候有什么规律?

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假设,收集资料并验证总结,最后教师补充、解释,从而使学生对遗传病类型和传递规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同样,在“染色体病形成机制”教学中可以从细胞分裂与有性生殖入手,在“基因突变”教学中可以从基因的表达方面入手,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结合临床病例解决问题,教师再对知识进行延伸,使学生形成运用临床思维解决问题的思路,不但激发了其学习积极性,又为其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2.3情景模拟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是通过创设情景并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再现事件的发生、进展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通过模拟疾病的临床症状及诊疗过程,引发学生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实现教学、实践训练和能力评估的目的。

在医学遗传学课程中,该方法主要适用于遗传病诊断以及遗传咨询相关内容的教学,学生通过情景模拟重现临床接诊过程,学习遗传咨询和遗传病诊断方法,认识接诊对象,掌握咨询问题及沟通技巧,并进行遗传病再发风险估量。

该教学法能够使学生较真实地体验临床诊疗过程,加深对遗传病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为其以后从事临床工作提供一定指导。

3考核方法改革合理的考核既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也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对学生学习有引导作用。

因此,必须改变现有的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综合考虑学生课堂表现、实验能力及课外学习等因素,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考核可以分为3部分:

平时表现考核、基础知识和理论考核、专业技能考核。

其中平时表现成绩占20%,基础知识和理论成绩占40%,专业技能成绩占40%。

平时表现包括考勤和课堂积极性;基础知识和理论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掌握状况及应用能力,通过完成相关教学模块学习后的心得论文和期末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考核,在闭卷考试中减少记忆性内容,增加分析应用性试题;专业技能考核主要包括平时实验成绩以及遗传病相关技能测试(如遗传咨询、遗传病诊断和治疗等)成绩。

综合考评既能反映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从而全面评估教学效果。

而且综合考核还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其临床能力培养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3总结

以上改革能够引导教师在教学中以临床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对教学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等进行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出具有综合医学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漯河市郾城区RM医院

本文安阳工学院

20XX级学生是用传统教学方式的年级,共调查了56名学生,20XX级和20XX级学生是采纳新的教学方式的年级,共调查了121名学生。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XX级24.8%的学生对传统教学方式不中意,认为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学生知识量的需要,部分内容难以理解,教学内容及方法急需改进;25.0%的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中意;有50.2%的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意。

20XX级和20XX级学生,仅有1.6%的学生认为新的教学方法不太中意;11.6%的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基本中意;而86.8%的学生对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及方式非常中意,对遗传学知识特别感兴趣。

三个年级对于两种教学方法的中意程度差异显著(χ2=343.114,p=0.000),见表1。

从学生的考试成绩方面看,20XX级和20XX级的及格率为100%,优秀率为80.2%(80分及80分以上为优秀)。

而20XX级的及格率为94.41%(60及60分以上为及格),优秀率为50.64%。

20XX级和20XX级的及格率和优秀率与20XX级差异显著(χ2=67.036,p=0.000;χ2=212.840,p=0.000),见表2。

遗传学这门课程知识内容较多,很多内容难以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充分地阐述,造成学生理解困难[3,4],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能够熟练运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要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一些影像、动画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同时要关注学科进展动态,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信息,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学科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

比如用生动有趣的Flsh动画演示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静止的图示动态化,较之用传统的采纳口述配合挂图或教师在黑板上画草图等方式来讲解其过程的教学方式,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纵观当前我国本科生的教育现状[5-7],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在许多高校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虽然在部分学生中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受到严峻束缚,课堂气氛呆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的主动性没有调动起来。

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启发式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进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运用设问、联想等方法刺激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地进行思考与辩论,增强课堂的互动性[8-10],变学生由被动听讲转为主动探究,形成和谐共振的课堂氛围。

比如在我国婚姻法中明确规定禁止近亲婚配,原因是什么?

过去只是很模糊的概念,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讲解隐性遗传病的基因在人群中的分布、遗传规律和系谱特点,学生便豁然开朗,较容易地掌握隐性遗传的特点等知识内容,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还可以布置一些任务给学生,让他们将内容较易理解、有一定知识背景的内容采纳读书报告式的形式在课堂上汇报。

不仅锻炼了学生根据定制内容查阅相关文献、写出学习笔记的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做口头报告等表达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受到实际锻炼,达到培养高素养人才的目的。

主题式教学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个相关的主题,提前安排给学生,让他们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组成一个课题小组,通过在课外查阅相关资料或者进行一些实验,将与这个主题有关的内容知识整理出来,然后做成报告在班级中进行汇报,或者开展全班讨论会。

老师对相关主题内容进行相应增补,并对学生的报告内容和形式进行点评,这样不仅锻炼学生查阅资料、凝练主题和深化知识认识的目的,还能够锻炼学生表达、组织协调等能力。

1分子与细胞层次知识体系重构的需要

近半个世纪以来,以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为代表的生物学相关学科的进展突飞猛进,并向生物医学多个学科进行广泛渗透和交叉融合,对传统的生物学和医学科学均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健康领域的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

目前,分子与细胞的相关知识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

按照现代医学对于人体认知的“社会–人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这一逐级探究模式,分子与细胞是最为基本和最为核心的层次。

因此,作为一名现代医学生,掌握扎实的分子与细胞基本理论知识对于理解或阐明疾病的发病机制、理解/执行或创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近年来,国内外各高等医学院校纷纷对已有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在器官系统层次上进行课程和知识整合,这已成为目前西方医学教育的主流模式。

国内多个医学院校也纷纷学习、引进、改良和开展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在分子与细胞层次上的相关课程整合,主要涉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四门紧密相关的生物学主干课程的整合。

国内各医学院校虽有探究,但基于国内外医学教育在生物学相关课程教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西方医学生进入医学院前学过较多的生物学课程,但国内医学生则从高中直接入学),故而目前在上述四门课程的整合上尚无一个成熟的模式。

根据笔者前期调研掌握的国内医学院校的情况来看,ZG医科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对生物学学科相关课程整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究,这两所学校均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三门课程的内容进行重组整合,还分别出版了专门的教材《医学分子细胞生物学》和《细胞的化学与生物学》[6-7]。

此外,ZG医科大学和交通大学医学院还尝试将《医学遗传学》与《组织胚胎学》两门课程进行整合。

通过调研和梳理,笔者发现,上述国内医学院校的生物学相关课程整合中存在一个关键问题,即《医学遗传学》的相关内容在课程整合中没有与相关生物课程进行较好的融合。

众所周知,《医学遗传学》在早期进展阶段,与胚胎发育研究紧密相关,但经过近年来的快速进展,其整体内容已迥异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和胚胎发育研究,反而与《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的联系更为紧密。

因此,《医学遗传学》更应该与《生物化学》等生物学主干课程进行系统、合理的整合;而《组织胚胎学》则适合以器官系统为主线,与其他医学类课程进行整合。

然而,对包括《医学遗传学》在内的这四门紧密相关的生物学主干课程进行系统整合的做法尚未见报道,很有必要进行尝试和探究[6-9]。

2分子与细胞整合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2.1整合思路与教学内容

20XX年初,作为我校启动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重大教学体系改革的一部分,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分子和细胞为主线,将传统以学科设置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四门课程进行有机精简整合,形成了一门新的整合课程《分子与细胞》[10-12]。

如表1所示,整合后的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包含“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等八个层层递进的知识模块,按照由“动”至“静”,由“分子”至“细胞”,由“简单”至“综合”的原理进行设置。

整合后的内容更为合理,更符合学习认知规律。

结合教学实施,全部教学内容又分为两大部分,依次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教学。

第一阶段,即《分子与细胞I》,为基础阶段:

主要讲解分子与细胞相关的基础知识,该部分内容是将原有四门课程的核心基本知识进行重新精简整合为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调控、遗传信息传递及调控和细胞的运行机制五个紧密关联并层层递进的模块。

本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分子与细胞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够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尝试初步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理解相关的医学问题。

实验教学方面,主要设置基本实验,包括双缩脲法测定血清蛋白质含量、血清蛋白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胰酶对蛋白质的消化和影响酶作用的因素、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血糖浓度的测定、转氨基作用(纸层析)、转氨酶活性的测定、DN/RN的原位显示及细胞膜通透性观察、线粒体活体染色及细胞器的观察、酸性蛋白/碱性蛋白及过氧化物酶的原位显示共计10个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思维能力。

第二阶段,即《分子与细胞II》,为提升阶段,主要将原有四门课程中的前沿进展性内容、医学相关内容如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干细胞、细胞工程、医学遗传学等内容进行整合,分为分子与细胞操作专题、医学遗传学专题和专题综合讨论三部分。

本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重要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技术及其应用、分子医学研究前沿与进展,并重点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运用分子与细胞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医学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验教学方面,包括人类皮肤纹理的观察与分析、人类染色体非显带核型分析和人类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三个经典验证实验,另外设置一个基因克隆综合大实验,以培养学生综合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

与原有的四门课程相比,新的整合课程重点解决了如下四个问题。

首先,该整合课程很好地解决了前述的《医学遗传学》与其他三门生物学课程的系统整合问题。

其次,该整合课程很好地解决和幸免了原有四门课程中一些教学内容重复讲授的问题,如细胞信号转导、遗传信息传递与调控、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等,新整合课程教学学时数也比原四门课程总学时数减少了12个学时。

再次,该整合课程将原有四门课程中一些紧密相关交叉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以专题形式讲授。

譬如,将原《医学遗传学》中的“肿瘤遗传”、原《分子生物学》中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细胞生物学》中的“细胞周期与肿瘤”等内容进行整合,合并为分子肿瘤学专题讨论式教学;还将原《医学遗传学》中的“生化遗传病”与原《生物化学》中的代谢病、分子病等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合并为分子与疾病专题讨论式教学。

最后,该课程整合是在分子与细胞层次上,与所在单位的在器官系统层次上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整合紧密配合,实现了整个医学院校生物医学课程的系统整合。

譬如,将原有《生物化学》课程中的“肝的生物化学”和“血液生物化学”章节分别调整入后续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中的“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教学单元。

针对上述整合后的教学内容,教学团队编写了教学大纲和一个简明的教学讲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主要以自编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讲义开展教学和学习,同时辅助参考整合前的三本教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10-12]。

2.2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模式上,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除了采纳常用的多媒体教学、XX络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与手段外,我们重点采纳小组讨论式教学。

在小组讨论式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确保每20个学时进行一次小组讨论式教学。

具体实施方案为:

首先,教师提前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病例讨论(如糖尿病病例、镰刀状红细胞贫血病例)或相关生物医学讨论主题与问题(如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基因突变对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等),将全班(35~40人)随机分为5~8组(每组5~8人),布置讨论任务;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资料,相互讨论分析,最后形成书面报告,并以PPT形式口头汇报,口头汇报时各组之间相互提问讨论;最后,教师根据小组书面报告、口头汇报和讨论参与度等对学生打分,组内学生也根据贡献、参与度等互相打分。

与传统的教师灌输式讲授教学相比,小组讨论式教学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沟通、查阅资料、口头表达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医学问题的能力。

2.3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

改变单一的期末集中一次性终结考试的方法,采取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全程性考核,将课程考核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制造性。

坚持知识、素养和能力协调进展的原则,引导学生从以知识学习为主向知识、能力、素养并重的方向转变,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实施中,考核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部分,总分为100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各占50%。

综合考虑形成性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经过多次修改调整后的评价方案参见表2。

2.4教学团队与治理

在生物学一级学科层次上跨科室组建的教学团队,主要由来自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教研室的资深和年轻优秀教师组成,实行多学科跨科室联组教学。

团队治理采纳课程负责人制,同时设立教学秘书,协助处理教学相关具体事务。

在每学期开学前、期中和期末,均组织一次集体备课和教学讨论会,通过集体备课讨论的方式,对授课方案、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期末考核具体方案、学期教学经验总结等方面进行讨论总结,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3实施效果与存在问题

本整合课程已经初步在我校20XX级至20XX级临床医学本科(卓越医学教育试点班)实施,学生人数每个年级约40人。

学生反映良好,也受到了学校专家组的认可。

四门课程整合后,相关生物学理论知识得到有效地精简整合,学生普遍反映这更有利于系统地掌握四门课程的相关内容,有助于融汇贯穿相关理论知识。

粗略分析其期末考试成绩发现,该试点班与临床医学专业的其他一般班相比,其期末考试成绩无显著差异,说明两种教学体系下的学生均能很好地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要点。

但与一般班相比,通过大量的小组讨论式教学和形成性评价的实施,该试点班学生的学习习惯明显改善,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其合作沟通、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明显提高,这可以通过在期末考试中试点班同学能够很好地回答一些灵活性问题方面得以部分体现。

然而,在实施过程也发现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

首先,关于整合课程的教材建设,如前所述,本整合课程的教师和学生仍使用自编讲义进行教学和学习,辅助参考原未整合课程的教材,因此亟需编写一本高质量的整合课程教材。

目前,该整合教材的编写已获立项并已经启动,估量将于20XX年出版并投入使用。

其次,由于绝大多数医学院校招生量较大,该整合课程的教学体系目前仅限于小班教学,如果要进一步推广至大班教学,则在教学组织治理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最近,笔者所在单位开始启动“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全面采纳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涉及学生总数约300人。

为能确保该整合课程在该“5+3”培养模式中顺利实施,我们拟将该整合课程教学内容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分为两个独立的子课程。

两个课程分别在第三和第四学期进行连续贯穿教学,分别独立考核。

这样既保证了整个教学内容一体化和连贯性,也降低了实施难度。

最后,关于实施效果的客观、定量评价问题,目前我们尚未能提出全面合理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

实际上,这也是我校器官系统教学改革乃至当前国内此类改革的一个共性问题。

且我校卓越医学教育试点班的学生遴选于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相对优秀的学生,这更增加了其与一般班对比评价的难度。

因此,在进一步的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合理设置作为对比评价的平行教学班,而且也亟需建立一个全面合理的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包括成绩统计分析、调查问卷、学生综合能力测试等多种方式。

李轶张莹刘先俊陈俊霞易发平唐吟宇朱慧芳卜友泉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重庆医科大学分子医学与肿瘤研究中心重庆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教研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