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棱镜.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3846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棱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双棱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双棱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双棱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双棱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双棱镜.docx

《双棱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棱镜.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双棱镜.docx

双棱镜

双棱镜

用菲涅耳双棱镜测量光的波长

0930*******

实验目的

1.要求掌握光的干涉的有关原理和光学测量的一些基本技巧

2.掌握不确定度的计算。

实验原理

菲涅耳双棱镜(简称双棱镜)实际上是一个顶角极大的等腰三棱镜,如图1所示。

它可看成由两个楔角很小的直角三棱镜所组成,故名双棱镜。

当一个单色缝光源垂直入射时,通过上半个棱镜的光束向下偏折,通过下半个棱镜的光束向上偏折,相当于形成S′1和S′2两个虚光源。

与杨氏实验中的两个小孔形成的干涉一样,把观察屏放在两光束的交叠区,就可看到干涉条纹。

                   图1

其中,d是两虚光源的间距,D是光源到观察屏的距离,

是光的波长。

用测微目镜的分划板作为观察屏,就可直接从该测微目镜中读出条纹间距△x值,D为几十厘米,可直接量出,因而只要设法测出d,即可从上式算出光的波长

,即

   ,  

=△xd/D

 

(1)

测量d的方法很多,其中之一是“二次成像法”,如图2所示,即在双棱镜与测微目镜之间加入一个焦距为ƒ

的凸透镜L,当D>4ƒ时,可移动L而在测微目镜中看到两虚光源的缩小像或放大像。

分别读出两虚光源像的

图2  二次成像光路

间距d1和d2,则由几何光学可知:

                        

               d=

      

(2)

实验装置

图为测微目

 

实验内容

1.观察双棱镜的干涉现象

1.改变光源、狭缝、双棱镜、测微目镜的位置,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包括条纹间距、清晰程度、总的条纹数目、亮度等。

2.转动狭缝、双棱镜、测微目镜,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包括条纹间距、清晰程度、总的条纹数目、亮度等。

3.将狭缝、双棱镜、测微目镜分别遮住一半时干涉条纹如何变化?

为什么?

2.观察二次成像时的放大像和缩小像

1.改变测微目镜和狭缝的间距使得能看到狭缝的放大像和缩小像(测微目镜和狭缝的间距和透镜焦距有何关系?

)。

2.转动双棱镜、透镜会对所成的放大像、缩小像产生什么影响?

3.测量钠灯黄光的波长(测量过程当中双棱镜位置不能改变,为什么?

实验记录

改变光源、狭缝、双棱镜、测微目镜的位置,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

1.光源、狭缝、双棱镜不动,移动测微目镜时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

将测微目镜与双棱镜的距离从较小(10.00cm左右)逐渐变大时,开始竖直条纹的间距随着测微目镜与双棱镜的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当两者距离增大到30.00cm以上时,开始出现水平条纹,并且继续增大两者距离时水平条纹逐渐变清晰,竖直条纹变得不清晰。

整个过程中,竖直条纹的数目不发生明显变化,亮度变弱。

2.把测微目镜固定在45cm处,光源、狭缝的位置也固定不动,改变双棱镜位置时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

双棱镜与测微目镜间的距离增大时,干涉条纹的间距变大,条纹的数目先是增大然后再减小,亮度变暗。

3.固定测微目镜于45.00cm处,固定双棱镜于30.00cm处,改变狭缝的位置时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

当狭缝与双棱镜的距离变大时,条纹的间距变小,条纹数目增多,亮度增加。

4.固定测微目镜于45.00cm处,固定双棱镜于30.00cm处,固定狭缝于10.00cm处,改变光源位置时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

条纹的形状、间距都不发生变化,只是条纹的亮度发生变化。

转动狭缝、双棱镜、测微目镜,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

1.测微目镜、光缝、光源不动,转动双棱镜时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

在中间某一角度条纹最清晰,亮度最大,相对于这一角度增大还是减小条纹都变模糊,亮度也减小。

2.测微目镜、双棱镜、光源不动,转动光缝时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

在中间某一角度条纹最清晰,亮度最大,相对于这一角度增大还是减小条纹都变模糊,亮度也减小。

将狭缝、双棱镜、测微目镜分别遮住一半时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

1.住狭缝的一半时,干涉条纹变暗,但其数目、间距、清晰度都不变。

2.遮住双棱镜的一半时,干涉条纹消失。

3.遮住测微目镜的一半时,视野大小减半,条纹数目、间距、亮度、清晰度等均不变。

二次成像法测d的值

呈缩小像时两个像的位置分别为:

d11=3.854mmd12=4.720mm

呈放大像时两个像的位置分别为:

d21=2.890mmd22=4.926mm

读数显微镜的位置为:

84.70cm

狭缝的位置为:

2.75cm

 

测量钠灯黄光的波长

数据记录表格如下:

干涉条纹序号

位置/mm

干涉条纹序号

位置/mm

1

0.250

8

2.860

2

0.630

9

3.264

3

1.012

10

3.590

4

1.386

11

3.942

5

1.734

12

4.280

6

2.126

13

4.632

7

2.486

14

4.960

实验仪器

干涉衍射实验装置钠灯光源

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

由实验数据得到:

d1=d12-d11=0.866mm

d2=d22-d21=2.036mm

因此d=

=1.328mm

用逐差法计算干涉条纹间距得到:

△x=0.365mm

D=84.70cm-2.75cm=81.95cm

根据公式λ=△x·d/D计算得λ=591nm

uA(x)=8.864*10-4mm

uB2(x)=2.3094*10-3mm

u(x)=2.466*10-3mm

u(D)=0.1528mm

u(d)=0.0021mm

u(λ)=5nm

因此λ=(591+5)nm

实验结论

钠灯黄光的波长为λ=(591+5)nm

实验分析与讨论

1.误差分析:

查阅资料得知钠灯黄光波长为589.0nm和589.6nm

测量时干涉条纹有一定宽度,准线很细,在测量同一干涉条纹时。

准线的位置先去会产生一定的误差,而且测微目镜的视野亮度很暗,每次的准线位置都不尽相同,这也会造成一定的误差。

d和x的测量都存在这一问题。

对于这种误差可以采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实验仪器的系统误差主要有刻度尺的误差和螺距误差。

测量方法本身也存在误差,因为虚光源与狭缝并不在光具坐的同一位置,测微目镜的分划板与基座中心刻度并不严格重合。

这些都会产生误差。

2.实验现象的分析:

1.钠灯光源的位置对于以狭缝为始端的线光源而言,只是改变了光源的强度,并没有改变光源的其他性质,因此只有干涉条纹的亮度发生变化,其他均未发生变化。

2.如下图,光源S向上移动,交叠区会向下移动,反之亦然,这与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相符。

3..于测微目镜的镜片很小,测微目镜与双棱镜的距离比较远,因此在双棱镜之前遮挡镜片干涉效果不会受到破坏,只是光的强度发生变化,因此只是干涉条纹的亮度变小了,其他的都没有改变。

4.当狭缝的宽度扩大到一定值之后,干涉条纹基本无法看到,这是因为狭缝光源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变不能再看成是狭缝了,可以看成是很多狭缝,每个狭缝都会产生干涉,而这些狭缝光源又都是相干的,并且有相位差,因此交叠到一起时,干涉条纹的衬比度会下降,当宽度达到一定值(狭缝宽度m满足m=R/d*λ,其中R是光源与狭缝的距离),当m的宽度大于这个值后衬比度就会下降到0,这时便难以观察到干涉条纹了。

5.固定狭缝和双棱镜的位置,增大测微目镜与双棱镜的距离时,就相当于d不变,D增大,根据公式λ=△x·d/D可以得出条纹的间距增大,这与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相符合,因此可以确定结论正确。

6.固定下风和测微目镜的位置,减小双棱镜与狭缝的距离,这就相当于D不变,d减小,根据公式λ=△x·d/D可以得出条纹的间距增大,这与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相符合,因此可以确定结论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