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299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一.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3815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299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299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299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299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299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299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一.docx

《高考299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299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一.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299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一.docx

高考299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一

2014年高考(299)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一)

2014年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一)

语文

第1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孔子对民生问题是重视的,但语焉不详。

孟子则把孔子的仁学落实到政治的措施上,要求社会统治者和管理者在解决民生基本问题上体现仁民爱物的思想感情,中国近代的民生主义即发源于此。

首先,要制民之产,使百姓丰衣足食。

仁政最核心的内容便是解决好民众的吃穿问题,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有起码的保障。

其次,省刑罚薄税收,人民的负担要有一个限度,过此即有灾难,所以要省刑罚,必须薄税敛。

第三,救济社会上孤苦无援者。

第四,加强教育,德化民俗。

孟子认为要在富民的同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民去恶从善,形成礼义之风。

这样,社会才有秩序,人民才会有真正的安宁寿福。

在早期儒家代表人物中,没有哪一位比孟子更重视民众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地位。

孔子讲过民无信不立的话。

孟子则大大前进了一步,他提出得天下有道,得斯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这就是民为邦本的思想。

孟子相信天命,但他把天命化为民意,认为这两者是一致的,这实际上是用民本思想重新解释了传统的天命论,大大提高了民众的地位。

他引《太誓》的话: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的感受和意志,体现了上天的精神,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君王只要能使百姓满意,就等于服从了天命。

孟子用民众的意志代表天命,从而限制君王的意志,君权天授变成了君权民授。

孟于提出了一个超越同时代人的口号: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个口号一经提出,便使社会震动,响彻了两千多年,成为批判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

这个民贵君轻的说法,在先秦诸子之中是极为罕见的,它肯定民众是国家的主体,对于君权至上的制度具有很大的冲击力。

按照孟子这一思想来设立政治体制,至少能发展出开明的君主立宪制。

这是孙中山提出民权主义的思想源头之一。

孟子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是确立中国士人的独立性格,提升了士人的精神境界,为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建立了一种较高的标准。

孟子认为君臣关系完全是相对的,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士可以为明君而死,但不必为昏君而死。

暴虐之君可以被废除诛讨,所以他不赞成愚忠。

他认为明君必须贵德而尊士,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

这样,孟子就大大提高了士君子的社会地位。

孟子刻画了有社会责任心的知识分子的气象,此即是: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大丈夫的气度是何等的雄伟宏大,富贵、贫贱、威武这三样东西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节,在生死考验面前能舍生而取义一,最后成全自己完美的人格。

在中国历史上,为了社会进步事业而成仁、取义的志士仁人是很多的,他们的思想多少都受到孟子的影响。

对于我们来说,孟子的思想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如能认真开发而运用,对于今天人性的改良,社会的治理,民族的复兴,将有莫大的助益。

(选自牟钟鉴《从孔子到孟子》,有删节)

1.下列对于孟子仁政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和孟子都很重视民生,但孔子的论述模糊、零散,相比之下,孟子的仁政思想更清楚,更具体,更有条理,也更具有可操作性。

B.孟子不仅继承而且创造性地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社会的统治者和管理者提出了具体施政要求。

C.孔子关于民生的论述虽然语焉不详,但它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基础,所以,也理应把它看做是中国近代民生主义思想源头的一部分。

D.孟子的仁政不仅要求保障基本民生、减轻百姓负担、保护和救济社会弱势体,更强调用孝悌之义对百姓实行道德教化,以确保社会秩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民本思想和君权民授的新天命论,都充分体现了孟子对民众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地位的前所未有的重视。

B.西欧和日本等国之所以能发展并保留成熟的君主立宪制,是因为这些国家比中国封建王朝更能接受孟子的学说,更愿意放弃君权至上的封建制度。

C.孟子为中国知识分子所建立的一套立命处世的高标准,不仅确立了中国士人的独立的人格,而且提升了士人的精神境界。

D.孟子重新阐释了君臣关系,认为士可以为明君而死,但不必忠于昏君,暴虐之君可以被废除诛讨,这已经具有了朴素的平等和民主思想色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重视和强调民众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地位,这不仅在早期儒家代表人物中是最突出的,而且在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是很少见的。

B.孟子的仁政学说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孙中山近代革命思想中的民生思想和民权思想也都从孟子那里汲取了精华。

C.孟子刻画的大丈夫气象已经成为一种完美人格和优秀精神的坐标,长久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国有社会责任心的知识分子的思想。

D.孟子的思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只要我们认真开发、运用,就必定会对今天人性的改良、社会的治理和民族的复兴产生巨大的助益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申时行,字汝默,长洲人。

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第一。

万历五年,由札部右侍郎改吏部。

时行以文字受知张居正,蕴藉不立崖异,居正安之。

六年三月,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遂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

张居正揽权久,操下如束湿,异己者率逐去之。

及居正卒,张四维、时行相继柄政,务为宽大。

以次收召老成,布列庶位,朝论多称之。

四维忧归,时行为首辅。

十二年三月,御史张文熙尝言前阁臣专恣者四事,请帝永禁革之,时行疏争,帝深以为然,绌文熙议不用。

初,御史魏允贞、郎中李三才以科场事论及时行子用懋,贬官。

给事中邹元标劾罢时行姻徐学谟,时行假他疏逐之去。

已而占物情,稍稍擢三人官,三冬得毋废。

世以此称时行长者。

评事雒于仁进《酒色财气四箴》,帝大怒,召时行等条分析之,将重谴。

时行请毋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去,于仁赖以免。

十四年正月,光宗年五岁,而郑贵妃有宠,生皇三子常洵,颇萌夺嫡意。

时行率同列再请建储,不听。

廷臣以贵妃故,多指斥宫闱,触帝怒,被严谴。

十八年,帝召皇长子、皇三子,令时行入见毓德宫。

时行拜贺,请亟定大计。

帝犹豫久之,下诏日:

朕不喜激聒。

若明岁廷臣不复渎扰,当以后年册立,否则俟皇长子十五岁举行。

时行因戒延臣毋激扰。

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

帝怒,命展期一年。

而内阁中亦有疏入。

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

时行密上封事。

言:

臣方在告,初不预知。

册立之事,圣意已定。

有德不谙大计,惟宸断亲裁,勿因小臣妨大典。

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劾时行,谓阳附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

中书黄正宾复论时行排陷同官,巧避首事之罪。

二人皆被黜责。

御史邹德泳疏复上,时行力求罢。

诏驰驿归。

四十二年,时行年八十,帝遣行人存问。

诏书至门而卒。

诏赠太师,谥文定。

(节选自《明史·申时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

广:

扩充

B.

而讽于仁自引去

讽:

讽刺

C.有德不谙大计

谙:

懂得

D.帝遣行人存问

存:

慰问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申时行柄政宽大的一组是(3分)

四维忧归,时行为首辅。

时行疏争,帝深以为然,绌文熙议不用。

已而占物情,稍稍擢三人官,三人得毋废。

时行请毋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去,于仁赖以免。

时行因戒廷臣毋激扰。

御史邹德泳疏复上,时行力求罢。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申时行因为文采与书法受到张居正赏识,又因为为人含蓄宽容不标新立异,让张居正很放心,但申时行的为政风格却与张居正有很大的不同。

B.张四维、申时行相继执政后,依次召回被张居正贬黜的有经验的臣子,让他们担任各种适宜的职位,这样的做法得到了朝廷上下舆论的称赞。

C.给事中邹元标弹劾请求罢免申时行,罪名是他和徐学谟结为儿女亲家。

后来申时行还是借其他的奏章罢免驱逐了邹元标。

D.为了向万历皇帝施加压力,次辅许国在建议立太子的奏章中把当时休假的申时行的名字列在最前面。

申时行密上奏章说明实情,这种明哲保身的做法造成他最终被弹劾罢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张居正揽权久,操下如柬湿,异己者率逐去之。

(5分)

译文:

(2)于是给事中罗大绂劾时行,谓阳附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

(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点绛唇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8.词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简要分析。

(5分)

9.这首词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6分)

答:

这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呢?

这首词反映了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具有清新旷远的风格,与五代剪红刻翠、遣兴娱宾的作品截然不同。

词的上片借细雨浓云来抒写离愁别恨,既描画出江南多雨多云的特点,又写出了词人对水乡的喜悦之情。

词一开始就捕捉住江南水乡的特异风光,突出了多云多雨这一地区性和季节性特点。

尽管这雨使人添恨,这云使人生愁,但在眼里却仍然感到这一切都有迷人的魅力。

所以,下面禁不住用赞美的语气写道:

江南依旧称佳丽。

佳丽,讲的是风景优美宜人。

南齐诗人谢朓《入朝曲》中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之句。

那么,这佳丽,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下面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对此作了形象的补充和描绘。

孤烟一句,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王维的大漠孤烟直(《使至塞上》)。

把王维的诗句略加改造,并使之与遍布江南的水村渔市相结合,江南水乡的特异风光便跃然纸上了。

当然,并不只着眼于水村渔市的刻画,他内心想的是更加远大的事情。

所以,下片宕开一笔,以征鸿做旁衬,暗写滞留异乡不能振翼高飞的感慨。

当征鸿从天际掠过之时,便止不住产生了振翼搏斗的遐想。

《史记陈涉世家》载:

陈涉太息曰: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以鸿雁奋飞来跟自己平生事相对照,于是便凝睇注视,免不了发出世无知音,谁会凭栏意的深长慨叹。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____________

,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

(2)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

(3)____________,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____________。

(贾谊《过秦论》)

乙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考生作答时,用28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两家客店

【法】都德

在那小村的边界上有两所大客店,静立在街的两旁。

那边,是一所高大的新建筑,尽是热闹、生动的气象。

门都敞着,门前停着驿车,远客们在墙阴遮挡的大道旁酣饮。

庭院里挤满了骡马和车辆,车夫在棚下躺着,等候夜间的凉气。

屋里溢出狂暴的呼号和叫骂,酒杯在叮当相碰,拳头在乱击着桌子。

还有一种清脆欢快的歌声超出一切喧嚣之上,震得窗户都在颤动。

这边呢,静悄悄地像是没有人住。

大门前乱草丛生,窗扇都已破碎,一株脱皮的冬青树横悬在门上。

进门来是一间狭长的房子,荒凉而惨淡,从三个没有帘子的窗口中透入些微光,屋子越显得荒凉难堪;桌子上放着积满灰尘的破玻璃杯;一张黄色小榻和一张书桌,似乎都在那里打瞌睡。

好多的苍蝇,聚集在天花板上,爬在窗户上。

推开门,只听见一阵嘤嘤嗡嗡的翅子声。

房子尽头,有一个妇人紧靠窗子站着,眼睛茫然地向外边张望。

这是一个衰老的农妇,皱痕满面,容色灰暗。

你要什么?

她擦了擦眼睛说道。

我想在这里休息,还想喝一杯酒。

她惊愕地注视着我,立着不动,像是没有听懂我的意思。

这不是一所客店么?

妇人长叹了一声:

就算是吧。

可是,为什么你不到对面去呢?

那里多热闹呵。

我受不了热闹,我想安静的休息一会儿。

不等她的答复,我就在一张桌子旁边坐下。

看出了我说的是实话,这女店主才显出忙碌

的样子。

她打开门,搬过酒瓶,擦净杯子,竭力想驱散那成的苍蝇。

今天来了一位客人,显然是一件郑重的事情。

这女人不时停步,手摸着头,像是因为东西不齐供应不周而觉得失望。

她走进后面的屋里去,我听到她的大钥匙在摇动作响,听到她在摸索锁孔,在开面包箱,在洗拭盘子,时时传来沉痛的悲叹和掩抑的抽咽。

这样过了一刻钟,我面前有了一盘葡萄干,一块干面包,石块一般硬,还有一瓶新制出来的酸酒。

替你预备好了。

这古怪的老妇说完,又回到窗口去了。

我一面喝酒,一面想些话来和她攀谈。

不常有人到你这里来吧?

从没有一个客人,先生。

比起从前真差得远了。

这里本是换马的地方,还要替打猎的人们预备晚餐,终年有牛马在这里往来停留。

但是,自从我们邻家的铺子开张以后,就什么都完了。

客人都跑到对面去,觉得这里太无趣味。

实在呢,这屋子里确乎没有一点儿快乐处。

我既长得不好看,一向又害着热病,我的两个小女孩也都死了。

对面店里可大不同,他们终日地欢笑。

有一个从阿莱来的女人——一个美貌的女人,衣上镶着好看的花边,脖子上挂着三串金珠——在看管店房。

驿车上的车夫就是她的情人;所以把车子赶到那边去。

她又雇了几个轻贱的女孩做使女,怎能不得顾客的欢心?

车夫们不惜绕着远道在她的门前经过,可我呢……

她迷惘地,冷冷地说着,前额还紧紧地压着玻璃,显然是对面店里的事情能引她的注意。

突然间,大道那边起了一阵骚动,驿马车轧着尘灰向前移动了。

鞭声在空中爆裂,跑到门外的女孩们都喊道:

再会呵!

再会!

那里又发出一种洪亮的歌声,压下了别的声音,就是我刚才所听见过的。

这歌声飘来,使女店主听了浑身颤抖。

她回过身来对我说道:

你听见没有?

那就是我的丈夫,唱得好么?

我茫然望着她。

什么?

你是说他……?

她脸上现出伤心的神情,但又柔声答道:

自从两个女孩死后我只是悲泣。

这屋里充满了忧郁和苦痛,自然没有人肯来了。

受不了这样的烦闷,我可怜的约瑟就跑到大道那边去喝酒了。

他有一口好嗓子,那阿莱的女人就教他唱歌,听啊!

他又在那边唱了。

她僵直地站着,神魂恍惚,颤抖着,泪珠从颊上滚下。

那种不疾不徐、紧张处则也颇有铺陈能力的叙述调子,环境描写都不错;一个场景来映射一个故事和一种社会现实吧;也不一定上来就总体说出,而是慢慢将读者引入你的花园,让他自己慢慢发现;偶然间一个小故事都可能触发你的灵感,从而表现点什么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你要干什么这句生硬的发问,既表现了老妇人对陌生客人到来的冷漠和不欢迎,也反映了她作为店主人高度的警惕性。

B.她惊愕地注视着我,立着不动,像是没有听懂我的意思,表现了老妇人对于我的话很怀疑,她不相信我真的会光顾她的客店,足以看出店里无人光顾时间之久。

C.顾客都不约而同地光顾对面小店,即使等待也愿意,其中有顾客喜新厌旧的心理原因,同时也与老妇人的小客店卫生条件差、饮食质量不高、服务不周到有一定关系。

D.丈夫痴迷于对面酒店,跟着那个女人唱歌,说明他是一个耐不住寂寞贪图热闹的人,同时也表现了他对音乐的极度热爱,而这一点是之前他自己也没有发现的。

E.老妇人小店衰落的原因有对手的恶意竞争,有男主人的软弱轻浮,也有女主人的沉溺痛苦不能自拔。

这种一言难尽的丰富性正是小说韵味所在,令读者久久回味。

(2)小说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结合具体情节简要分析。

(6分)

(4)作为小说另外一个主要形象的约瑟,始终以暗线的形式出现,为什么如此安排?

请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的理解。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巴金:

此情至真

讲真话

1978年,年逾古稀的巴金着手《随想录》书稿的写作。

至1986年,全部l50篇完稿,历时8年。

《随想录》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勇敢面对的灵魂。

彼时,文革刚刚过去,巴金率先站出来,坦承自己在文革中讲过违心的话,写过违心的文章,伤害过一些朋友,这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对于巴金而言,讲真话不仅是写作的基本标准,还是为人的一贯风格。

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开会之余,歌唱家周小燕请大家题词留念。

有人题的是:

为建设人民音乐而努力!

有人题词:

为人民服务。

有的写唱出人民的声音。

在大同小异的题词中,唯独巴金写道:

我们都高兴听您唱的歌,小燕先生。

一句朴实无比的话,巴金的真跃然其上。

从不喜欢把话往大里说、往空里说、往高里说的巴金,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最真诚的心情,却因为这份真,给周小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世纪80年代,华裔女作家聂华苓来上海,巴金在国际饭店宴请她。

聂华苓紧紧握住巴金的右手,激动地说:

今天真聿福,能够和您握手。

您这只手是一只了不起的、伟大的手。

巴金举起右手,看了看,笑着对大伙说:

这是一只吃饭的手。

大伙愣了一下,旋即都笑了。

这句大实话,是自谦,是幽默,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真实性情和谦逊品行。

做真事

巴金这一生靠稿费生活,是当时中国作家中唯一不拿工资的。

他从来都认为,作家天经地义地靠作品生存、用作品说话,读者才是作家的衣食父母。

因而,晚年巴金虽然早已著作等身,享誉海内外,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但他从未安于享乐,而是兢兢业业地做着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

从1989年至l993年,编校《巴金全集》,巴金花了整整4年的时间。

已步入耄耋之年的老巴金,本该颐养天年、含饴弄孙。

而身患疾病的他却坚持每天用颤抖的双手,不辍笔耕。

每天用在工作上的时间,都在8小时以上。

文革结束,巴金已是一位垂垂老人,但他为中国文学做些事的愿望依然迫切。

建一座中国现代文学馆,成了那几年巴金最真切的梦想。

为了建造这个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留存重要资料、物证,展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轨迹的博物馆,巴金发起倡议,联名多位作家上书,并身先士卒,向文学馆捐出了个人存款的大部分——1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

1985年,在多方努力下,中国现代文学馆在北京万寿寺开馆。

巴金在家人的搀扶下激动地蹯上文学馆石阶。

这一天,他又将自己刚收到的一笔稿费捐献给了文学馆。

几年过去,万寿寺的旧房无法满足文学馆的需要,建造新馆势在必行。

1993年,巴金上书中央领导,恳切地说:

文学馆是我一生的最后一个工作,我愿意把我最后的精力贡献给中国现代文学馆。

1996年11月25日,巴金92岁生日那天,现代文学馆新馆奠基,成为献给巴金的最为珍贵的礼物。

2000年5月,文学馆新馆终于揭开面纱,而此时,重病的巴金已经无法前往亲睹。

令人欣慰的是,文学馆的每一扇大门上,都嵌有巴金的手印,仿佛是纪念巴金为这座文学殿堂、为中国文学所做的实实在在的推动。

捧真心

1936年,崇敬和爱慕,促使l8岁的萧珊冲破少女的羞涩,写信约巴金见面。

年长她l4岁的巴金,喜欢上了这个热情的姑娘。

1944年,两人结婚了,从此成为对方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1972年,萧珊去世,巴金拍打着被白布单包着的萧珊,哭喊着她的名字。

此后,萧珊的骨灰盒一直放在巴金的房间里。

在1998年底的一次聊天中,巴金说:

我的心愿是,死了后与萧珊在一起,骨灰撒大海。

2005年11月25日,他的心愿得以实现。

有时候,他是敢于直言规劝的诤友:

当老朋友曹禺头上的职务越来越多时,他却对其坦言相告:

不要囿于杂务,应该多写些好作品。

有时候,他敢于无视周围的眼光,给低谷逆境中的朋友送去真诚的安慰。

上世纪50年代,作家萧乾受到批判,有些昔日的朋友选择了避而不见。

巴金却不,他在公开场合大声地叫着萧乾的名字,大方地坐在他的身边,关照他要谦虚谨慎。

他也从不为子女和亲属的事麻烦别人。

萧珊是西南联大中文系学生,上世纪50年代,她很想出去工作。

巴金却从没向组织提出过,只是让她到《上海文学》编辑部,当一名不占编制、不拿工资的义务编辑。

1998年,时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的翟泰丰来看巴金,这一次,从来不麻烦别人的巴金,麻烦了组织—他指着身边的两个护工小吴和小张说:

请安排好他们。

巴金唯一一次向组织请求安排,不是为自己的子女,而是为两位农村孩子的未来。

(选文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巴金的题词给周小燕留下深刻的印象,言为心声,这既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享誉中外的大作家高超的语言才华,也展现了他超凡脱俗的精神品格。

B.这是一只吃饭的手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说用右手拿筷子吃饭,另一方面是说用右手握笔写作,并以此为生。

表述自然,朴实,亲切,又合情合理,含蓄隽永。

C.巴金是中国当代唯一靠稿费生活的作家,所以他晚年兢兢业业,笔耕不辍,既体现了他对文学毕生的热爱,也是出于维持生计的考虑。

D.现代文学馆每一扇大门上都嵌有巴金的手印,彰显了他在当代文学中独特的地位,也表达了对他一手促成现代文学馆落成的深深的感谢和敬仰。

E.对于老朋友曹禺,巴金直言规劝;而对于身处逆境的作家萧乾,巴金则不怕受牵连,给予温暖的安慰和鼓励。

这两者态度虽然大不相同,但真诚的情感却始终如一。

(2)巴金为中国文学都做了哪些真事?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3)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文章三个部分的?

这种结构有什么作用?

(6分)

答:

(4)巴金至真的感情体现在哪些方面?

对你的生活有何启示?

请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答:

第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从目前形势来看,考公务员热还会持续下去,因为只要大环境不发生根本改变,这依然是一种炙手可热的选择。

B.老教授博览书,学贯中西,在课堂上天马行空,挥洒自如,甚至中外文自如切换,很是自我陶醉,但学生却经常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C.技术于苦练,熟能生巧,任何工作要想达到得心应手、目无全牛的境界,除了天长日久的刻苦练习和用心摸索,没有其他任何捷径。

D.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走过了一条前无古人的发展道路,只有师心自用,不断学习借鉴别国发展的成功经验,才取得了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

14.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开罗宣言》为构建战后亚太地区的国际秩序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其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历经70年国际风云变幻而不减。

B.陈寅恪先生的这番话,不仅是对像王国维先生这样的历史文化人物的忧伤,而且是对整个文化精神的忧伤,更是对一种即将衰落的文化的忧伤。

C.农村土地流制度预示着一场巨大的变革,此举将让农民对土地拥有更明确的产权,也拥有筹集资金的新方式,并且促进远远超出农业以外的经济。

D.对于单独二胎政策,各地舆论普遍对其历史和现实因素进行解析,并积极这一政策对未来中国人口和社会即将产生的变化和影响。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对于名著,为何现代人读不下去呢?

有专家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