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3727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心理学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幼儿心理学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幼儿心理学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幼儿心理学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幼儿心理学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心理学读书笔记.docx

《幼儿心理学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心理学读书笔记.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心理学读书笔记.docx

幼儿心理学读书笔记

《幼儿心理学》读书笔记20XX年3月

由于专业的需要,我在寻找阅读对象的时候会特别关注与学前儿童有关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认为要想真正地了解学前儿童,走近学前儿童,就必须先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

陈帼眉在所著的《学前心理学》一书中就详细地阐述了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0到6岁的学龄前儿童,狭义的学前儿童指的是3到6岁儿童,主要是幼儿园幼儿。

那么,这本《学前心理学》中主要介绍了幼儿园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该书提到从儿童心理发展来看1--3岁,幼儿高级的心理过程逐渐出现,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而3—6岁,则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在这三年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每年都有新的发展。

在这里笔者重点介绍一下3—4岁幼儿的发展特点。

 在3--4岁,学前初期,也就是幼儿园小班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主要特点是:

 一、生活范围扩大。

(一)这个阶段幼儿的生理方面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身体比以前结实,不像先前那么容易生病了。

身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的功能都有所加强。

2幼儿的精力比以前充沛。

神经系统的发展使幼儿可以连续活动5--6个小时,日间只需睡眠一次。

(二)幼儿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使他们基本上能够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不需要成人过多的猜测他们的意愿。

(三)该年龄段儿童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

能够在一定时间里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

以上几个方面的发展使幼儿已经具备了离开亲人去参加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可能性。

因此,在这个阶段,多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别人交流,并且鼓励他们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能够使他们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有所发展。

二、在这个阶段的幼儿他们的认识依靠行动。

此阶段的幼儿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性思维方式,因此他们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

他们一般都是先做再想,比如,在班上给小孩子玩结构性玩具,他们往往会一拿到手就开始玩,不会提前思考要做什么,而这时若问及他想要做什么,他往往也是回答不了的,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时成人千万不要因此认为是孩子笨,或是不搭理你。

其实只要你站在旁边耐心的等待一会儿,等他完成了手中的创作,他会很激动地跟你说:

“你看,我做的飞机,我做的汽车……”

此阶段幼儿在听别人讲述或是自己讲述时,往往也离不开具体的动作。

因此,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多运用自己丰富的肢体语言,将文字语言具体化。

这样既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幼儿的兴趣,也能够让幼儿更容易记住所学的内容。

对于此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的注意力也和动作有着密切的联系。

幼儿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如在幼儿听课过程中,我发现如果他们的手里拿着别的东西,或是随便放,眼睛看着别处,注意力就很容易离开老师的讲述,这也就是为什么幼儿园老师在上课之前总是会让幼儿将手放在膝盖上,眼睛看老师的原因。

三、此阶段的幼儿情绪作用大。

他们往往会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哭,如,我们班上有个小孩子因为自己里面衣服的袖子拉不下来而大哭,还有小孩子因为找不到自己的枕头而哭,还有小孩子因为别人跟他说你妈妈不来接你了而哭,而且越哭越激动,还会浑身颤抖。

幼儿就是容易激动,这时如果对他们一般的讲道理,往往收效不大。

这时就要用有趣的事情去吸引他的注意力,用行动使他安静下来,如,拿毛巾给他擦擦脸,用抚慰的语调说话,让他感觉到亲切,情绪上不再对立,等他完全冷静下来了才能说理。

还有,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情绪受老师的影响也很大。

因为这么小的孩子,他往往只是通过表象去理解事物,他会通过他看到的,感受到的,来判断老师对他们的关怀程度。

如,老师表扬他没表扬我,老师抱她没抱我等现象,来判断老师不喜欢他,这样也会影响到他来园的情绪,听课的兴趣。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上了很久的幼儿园,突然哭着不愿意来了的原因。

这时,教师就应该自身检讨,想一想是不是对这个孩子关心不够多。

在这里我觉得作为教师应该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孩子,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不同闪光点,及时地予以表扬,鼓励,这样你会发现一天下来,其实所有的孩子都得到了表扬,也许你已经忘了,但是他自己知道他受到了关注。

除此以外,还可以抽时间跟那些在班上不是很活跃的孩子聊聊天,或是只是抱抱他们也好。

这样每个孩子都会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

四、此阶段的幼儿爱模仿。

此阶段的幼儿往往是看见别的小朋友在做什么,自己也要做,看见别的小朋友有什么自己也想要。

如,在室外活动时,玩羊角球的小朋友看见别的小孩子的玩海洋球也会要玩,看见别人摆高楼自己也摆。

因此在幼儿园小班,同样的玩具要有足够的数量。

模仿也是此年龄段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

他们会模仿老师模仿父母,模仿他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一切。

他们没有很强的判断力,对于别人特别是他们所亲近的人的语言和行为都是没有批判性的,而且因为没有太多的经验,他们往往都是通过成人的表现来判断事情的严重程度的。

如,老师在吃胡萝卜的时候皱眉头,他们就会觉得那是很不好的东西,就不吃了。

因此,作为幼儿教师,特别是小班幼儿教师要尤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也许自己做了一个不经意的不好的举动,自己都不知道,却已经被孩子学会,并慢慢地养成习惯了。

   当然,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让他往好的方向发展。

如,在上课时间,有幼儿没有注意听讲,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表扬另外做的好的幼儿,来引起这一幼儿的注意和模仿,并及时予以鼓励。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多向幼儿传递好的信息,如,跟幼儿说礼貌用语,老师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等。

这样幼儿通过模仿,时间久了也会成为一种好的习惯。

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通过正强化的方式,也就是引导和鼓励的方式,使每一位幼儿向着一个健康快乐的方向发展!

总之,我认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除了日常努力工作外,还应该多给自己充充电,多看看相关书籍,使自己的教育方式更有科学性,适宜性,使自己更能走近幼儿,了解幼儿,理解幼儿,帮助幼儿,与幼儿一起成长!

 

宋会军《幼儿心理学》读书笔记20XX年4月

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3-6、7岁入学前儿童)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

读了幼儿心理学,对幼儿成长过程中的身体心理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知道如何处理一些突发状况。

幼儿心理学从幼儿的认知和语言发展,情绪、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在活动中的心理这几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幼儿发展过程中的趋势和年龄特点,让我们能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能更好地引导幼儿进步和成长。

现根据自身发展和实际工作的需要精选了几方面来学习,帮助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扎实理论基础。

第五章幼儿期心理发展概述

(一)幼儿(三至七岁)期

(1)进入幼儿期后,儿童产生了新的需要,即渴望参加成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是由于他们经验和能力水平有限,因此两者之间就产生了矛盾,这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游戏活动就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活动方式。

(2)这个时期的儿童,不仅可以通过直接的感知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而且能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讲解来认识更多的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

他们不但能根据成人的言语指示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且能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和组织自己的心理活动。

(3)游戏、早期学习和劳动是儿童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

在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

幼儿的游戏

游戏是在想象中完成的一种实践活动,是想象与现实的特殊结合。

游戏不同于劳动,它不产生物质财富,游戏不同于学习,它不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

游戏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它具有自主性、趣味性、虚构性、社会性和具体实践性等特点。

游戏不仅是适合幼儿特点的活动形式,而且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殊矛盾-----渴望参加成人的社会活动与经验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幼儿只能以游戏为主导活动,而不能以学习或劳动为主导活动。

(4)幼儿的学习

幼儿的学习与三岁前儿童的学习不同.在三岁前,儿童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获得的知识是零碎的,不全面的.到了幼儿期,由于儿童身心的发展,有可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

幼儿的学习和学龄儿童的学习不同。

学龄儿童的学习是正规的学习,它与游戏严格分开,学习对学龄儿童来说,既是社会义务,也是主导活动。

幼儿的学习不是正规的学习,它是儿童进入小学从事正规学习的准备。

幼儿的学习与游戏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可以说幼儿是在玩中学。

幼儿学习的独特性,主要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所决定的。

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幼儿期的学习活动也在不断发展。

小班儿童的学习是在游戏中进行的。

他们总是把作业的任务当作游戏来完成。

在作业中,他们感兴趣的是活动过程本身,而不是作业的目的和结果。

比如:

小班儿童喜欢绘画和手工,是因为笔能在纸山划出各种痕迹;泥团在搓捏时能变成各种形状,以至于要画成什么或塑造成什么,他们并不关心。

中班儿童,在教师的知道下,开始能把学习和游戏区别开来,尽管他们仍喜欢用游戏的方式来完成作业,但他们逐渐懂得在做作业时不能随便游戏。

搭伴儿童的学习有了进一步发展。

他们已经能够学会根据学习的目的来支配自己的活动,开始能有意的注意的听讲,并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甚至当活动本身并不吸引他们时,也能坚持去做。

幼儿有很大学习潜力,他们在成人特别是在教师的正确教育引导下,学习能力迅速提高,身心获得很大的发展。

(5)幼儿的劳动

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

但幼儿的劳动与成人的劳动不同,起意义不在于生产多少财富,而在于通过劳动使幼儿理解劳动的社会意义,初步掌握劳动的技能、技巧,培养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及爱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幼儿的劳动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对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具有突出的作用。

教师应利用幼儿好奇、好动、好模仿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爱劳动,指导他们学会劳动。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与教育

1、四至五岁儿童的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活泼好动

正常的幼儿都是好动的。

幼儿好动的特点和幼儿身体发育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幼儿的骨骼比较柔软,有弹性。

脊柱的弯曲还没有定型,肌肉收缩力差,长时间保持同一种姿势,就会是有关肌肉群负担过重。

各种活动交替,可使骨骼肌肉各部分有张有弛。

活动还可以使骨骼肌肉系统得到充分的血液供给,得到更多的营养,促进其发展。

另外,幼儿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兴奋过程占优势,抑制机能发展相对教差,因此,他们难一安静的坐着。

活泼好动的特点之所以在四到五岁儿童身上表现的比较明显,是因为:

1、入园的四至五岁儿童经过一年的集体生活,对生活环境已经比较熟悉,也习惯了幼儿园的生活制度。

未入园的儿童一般也掌握了一定的与人交往的经验。

遇事不象三四岁儿童那样胆怯了。

2、四至五岁儿童在生理上进一步成熟,特别是神经系统进一步发展。

兴奋过程的增强,使四至五岁儿童不象以前那么容易疲劳,精力更加充沛;抑制过程的增强,使四至五岁儿童动作比以前灵活、准确,而且有条理。

3、五至六岁儿童由于皮质抑制机能的进一步发展,已能够安静下来进行一些动脑筋的活动,他们没有以前那么活泼好动了。

(2)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

三至四岁儿童主要依靠行动进行思维,四至五岁儿童则主要依靠表象----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

以计算为例,三至四岁儿童只能通过对眼前实物的点数来进行思维,四至五岁的儿童则凭借头脑中有关物体的具体形象来计算物体的数量。

四至五岁儿童的思维,虽然已能摆脱感知和行动的束缚,但是却离不开具体的生活经验。

具体形象性的特点,不仅反映在四至五岁儿童的思维活动中,而且也反映在四至五岁儿童的记性、注意等心理活动中。

比如:

幼儿记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形象记性占优势,语词记性逐渐发展。

在整个幼儿期,儿童的心理活动都带有具体形象性,只不过这种特点在四至五岁儿童身上表现的更明显,更典型。

(3)开始自己组织游戏并结成同伴关系

三至四岁的儿童喜爱游戏,但他们还在太会游戏,他们游戏的独立性、计划性和创造性都还差,他们常常只是做一些简单的游戏动作。

四岁左右是游戏蓬勃发展的时期。

四至五岁的儿童不但爱玩而且会玩,他们能够自己确定主题,自己分配角色,自己选择材料,自己组织游戏。

不仅如此,在游戏中,他们还逐渐结成伙伴关系,。

他们不再象三至四岁儿童那样,总是跟着成人,而是更多的与小朋友相处、共同游戏,共同活动。

尽管这种同伴关系还只是初级形态,结伴对象还不稳定,但它却标志着从四至五岁开始,幼儿的人际关系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从主要是和成人的关系(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开始向同龄人过渡。

2、五至六岁儿童的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至五岁的儿童活泼好动,他们的活跃主要表现在身体的活动上。

五至六岁的儿童不再满足于通过直观的感知和具体的操作去了解事物的外部特征与联系,他们开始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他们的活跃开始表现在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上。

这个时期的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遇事爱问个为什么,并渴望得到满意的答复。

当得到一件新异的物品时,他们常常先是看一看,摸一摸,来回摆弄一会儿,然后就要东拆西卸,以便能从外到里看个明明白白。

这样一来,他们的探索活动有时就难免会带来一些破坏性。

对次,成人应该注意多加引导,避免粗暴的斥责,以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发展儿童的求知欲。

(2)抽象能力明显萌发

五至六岁儿童的思维虽然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已开始明显的出现抽象思维的萌芽。

这主要表现在他们能够根据概念进行分类(如:

按水果、家具、交通工具等概念进行分类)。

开始掌握部分与整体的包涵关系,对事情的因果关系能够有所理解,并能够掌握左右等比较抽象的概念。

抽象概括能力的萌发,不仅表现在思维上,而且还表现在观察、记忆等方面。

例如:

五至六岁的儿童在观察图片时,已能根据图中任务的穿着推断出图画所表现的季节,还能根据图中人物的体态、表情、行为举止等初步推断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在记忆具体事物时,会自动的将材料进行分类。

按类别记忆。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五至六岁的儿童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还是想象和思维,都开始有了一定的方法。

比如,在观察图片时,五岁后的儿童已不再是胡乱的看,而是能够按照一定的方向依次扫视;为了有效的集中注意,他们能自觉的把眼睛盯在注意对象上,把双手放在大腿上或用双手捂住耳朵防止杂音干扰等;在进行有意记忆时,他们会采取边听边跟着默念或边看边做各种联想等目的、有条理性的作画;在解决问题时,他们能事先计划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行动过程,等等。

(4)个性初具雏形

五至六岁的儿童对事物开始有了自己比较稳定的态度,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有所显露。

这时,他们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和外露性逐渐减弱,稳定性和内隐性逐渐增强,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开始持续较长的时间。

这些表现说明五至六岁儿童的心理活动已经开始形成系统。

从此,儿童的心理活动不再是孤立的、零碎的,而总是在心理背景下的活动。

(三)幼儿期的教育

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

因此,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为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应注意分析和研究幼儿的个性特点及各种复杂的表现,要善于针对儿童不同的心理特点区别对待,要多给幼儿一些自由和自主权,要把爱、尊重和严格要求有机的结合起来。

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幼儿不同的兴趣、爱好、能力及性格方面的积极因素。

幼儿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虽有所差异,但每个幼儿都各有长短,教师在教育中应注意扬长避短,以使每个幼儿的身心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幼儿期的教育还应当注意:

第一,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教学形式游戏化。

第二,启迪和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第三,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第四,扩展幼儿的生活范围,培养广泛的兴趣。

读了本章不仅学会了很多关于幼儿的专业知识,而且对幼儿的教育有了宏观和微观的了解,知道幼儿成长在心理方面是有阶段有层次的,有不同的发展关键期,而并非单纯的生理成熟。

这样身为教师能够在不同年龄阶段,及时培养幼儿最佳的技能技巧,使幼儿获得事半功倍的发展,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最重要的是学习幼儿心理学能让我们快速的熟悉和成长,在突发的事件中,及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这样能避免事件处理不当所带来的麻烦,也不会伤害到幼儿。

因为了解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就会站在幼儿的角度处理教学中的问题,不会以个人的角度判断幼儿的对错,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吸引幼儿的注意。

 

宋会军《幼儿心理学》读书笔记20XX年5月

第六章幼儿注意的发展

整个幼儿期,儿童的注意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一、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

(一)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无意注意在新生儿时就已经开始出现。

到了幼儿期,达到了高度发展。

幼儿的无意注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强烈的声音,鲜艳的色彩,突然出现的刺激物或事物都能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

2、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随着幼儿知识经验的丰富,他们对一些事物有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因此,凡符合幼儿兴趣的事物也容易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

随着幼儿知识经验和认识能力的发展,他们能否发现许多新奇事物和事物的新颖性,即与原有知识经验的不符之处。

在整个幼儿期,新颖性对引起无意注意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注意的各种品质不断发展

注意的品质包括: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配。

幼儿期注意的品质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不断发展。

(一)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够同样清楚的知觉出来的对象的数量。

注意广度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

如:

对于同样颜色的客体,要比不同颜色的客体的注意广度大一些,有如,对于排列成一行的字母,要比分布在不同角落上的字母的范围大一些。

由此可见,被知觉的对象愈集中,排列愈有规律,则注意范围就愈大。

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人的已有殴打经验或知识领域。

经验愈多,知识领域愈广,就愈善于组织所感知的对象,并把它们联系成一个整体来加一认识。

因此,要扩大注意的广度,就必须增加人的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以同样强度在一定对象上或一定活动中所维持的时间而言。

维持时间愈长,注意的稳定性愈大。

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的性质有直接关系。

注意对象简单无变化,则注意的稳定性较小,注意对象复杂而变化多或注意对象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则注意维持的时间就长。

比如:

幼儿在玩自己喜欢的游戏时,其注意维持的时间较长;而在枯燥的课堂上,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就较差。

(三)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能够有目的的把注意从某一对象及时的转向另一对象上。

注意的转移是指主动的转移,不是被动的转移。

被动的转移叫注意的分散。

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强度,以及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或新活动的性质。

原来的注意越强烈,而新事物或新活动又不符合引起注意的条件,则注意转移就越困难,越缓慢。

(四)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集中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上。

实践证明,注意的分配是可能的。

但是,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

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至少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自动化的、无须意识来控制的。

有经验的教师可以一边弹琴(自动化了的),一边组织全班幼儿活动。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必须建立紧密的联系,形成一套系统。

如:

幼儿刚开始排练舞蹈时,身体各部分器官的活动很不协调,经过一段训练后,就能边跳,表表演,边唱,真正达到手足舞蹈的程度了。

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少,所掌握的熟练技巧较少,因此,注意的分配也比较困难。

但是,由于注意的分配是在各种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也可以创造条件,给幼儿安排有多种器官参加的活动,在熟练的活动中逐步培养幼儿注意的分配。

三、注意规律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及其应用

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

是由于作用于我们的各种事物本身所直接引发的。

因此,它是一种被动的注意。

在幼儿期,刺激物的物理特征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鲜明、直观、具体形象,以及刺激物的突然物、显著的变化都会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

因此,教师应该多运用颜色鲜艳和可活动的形象和能变化的教具。

感受:

我们平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利用无意注意的特点,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这次也明白了,蒙式那些教具之所以那么吸引孩子,也和教具颜色吸引孩子有关系,直观、具体形象,同时教具是多种玩法,孩子感兴趣。

(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及其应用

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在幼儿期,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起来的。

儿童在幼儿园,必须遵守各种行为规则,完成各种任务,对集体承担一定的义务。

所有这些都要求幼儿形成和发展有意注意,使注意服从于任务的要求。

幼儿的有意注意需要成人的指引,而成人的指引又应该遵循有意注意的规律。

感受:

有意注意对于小点的孩子来说,是有些难度,因为这也与他们的心理发育有很大的关系,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孩子进行有意注意,引导的时候也要和孩子的年龄相适应。

(三)两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及其应用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幼儿的任何一种活动动需要两种注意参加。

单凭无意注意,幼儿的活动就会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而单凭有意注意,由于需要紧张意志努力去维持,因而容易引起疲劳。

幼儿的活动也不能持久,教师应针对幼儿无意注意占优势的特点发展有意注意,并正确正我这两种注意的特征,引导幼儿两种注意的相互转换。

感受:

我们平时在和孩子做智力游戏的时候,也可以利用这一点。

孩子的有意注意不会主动的去做,持续时间短,我们可以开始用话语或游戏引导孩子走进有意注意中,既让孩子集中精力的掌握一些内容,又不引起孩子的疲劳和紧张,两种注意综合运用。

 

宋会军《幼儿心理学》读书笔记20XX年6月

第八章幼儿想象的发展

幼儿期是想象最为活跃的时期,想象几乎贯穿于幼儿的各种活动中。

幼儿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

第一节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

一、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在幼儿想象中,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发展。

(一)幼儿的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是简单的、初级的想象。

幼儿的想象活动以无意想象为主,小班儿童表现得尤为突出。

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1、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幼儿想象的产生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其想象并不指向一定的目的,仅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在游戏中,想象往往随玩具的出现而产生。

看见汽车想当司机,看见注射器想当护士。

如果没有什么玩具可玩,幼儿可能呆呆的望着,头脑中并不进行想象活动。

在绘画中,幼儿想象的主题常随别人绘画或言语的暗示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在画意愿画时,邻近的小朋友其想象也经常是相同的。

如果在后动之前就要求幼儿进行想象,他们往往不能做到。

一般说来,幼儿是在行动中看到了由自己动作无意造成的物体形态,才想象自己的作品的意义。

如“当交给幼儿一团橡皮泥时,他只是高兴的玩起来,问他想做什么,往往不会回答,知道他捏成一个方块形时,才会回答”我在做巧克力块。

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幼儿想象过程往往受外界事物的影响。

因此,想象的方向常随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

如:

幼儿正在用积木造大楼,忽然发现别的小朋友有带动物头的积木就改变了主意,想玩动物园的游戏,于是就改搭动物园了。

3、想象的内容零乱、无系统。

由于想象的主题所有预定的目的,主题不稳定,因而幼儿想象的内容是零散的,所想象的形象之间缺少内在的有机联系。

有时在一张画面上既画自己喜欢的梅花鹿,又画上小人、三角形、大船等等,这显然是一串无写列的自由联想。

4、想象常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幼儿的情绪常常能引起某种想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