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笔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3697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概论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社会学概论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社会学概论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社会学概论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社会学概论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概论笔记.docx

《社会学概论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概论笔记.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概论笔记.docx

社会学概论笔记

社会学概论笔记(16周之前)

(标的页码是参照老师使用的精编版教材,可找12级社会学借)

第1章绪论

第1节何谓社会学

1、社会学的定义(有多位社会学家给出定义,下面是较为完善的一个)

社会学是有系统的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科学,主要研究社会关系对人们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以及社会是如何建立与变迁。

二、社会学基本态度(考点)

1、社会学有其独特的对象

2、社会学对象问题的争论是社会学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必然现象

3、在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上不应强求一致

三、社会学科特点(考点)

四性:

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实证性

整体性:

在研究社会过程中始终把社会作为有机整体去研究结构功能等,并分析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发展变化。

综合性:

1、研究视角的综合性,可以借鉴很多学科理论。

2、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现实性:

解决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以这些问题为重点开展研究,还原现实的真相。

实证性:

是科学性的体现,用自然科学客观的方法和技术或的资料,从中检验理论假设,得出理论知识。

4、社会学与其他学科

社会学与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第2节社会学的想象力

1、辩证分析一个问题

社会学是显而易见的学科吗?

是:

因为社会学研究人们所熟悉的世界

否:

社会学尤其系统性与真实性。

二、什么是社会学想象力

米尔斯:

社会学家解释世界依赖一种独特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叫做社会学想象力。

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特有的心智品质,它有利于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与个人生活历程以及二者在社会中相互的联系。

3、怎样理解米尔斯的观点

1、超越个人经验与观察,去了解更宽广的公众议题。

2、质疑常规和常识,离开熟悉的惯例。

3、对未预知后果的洞悉

举几个例子帮助理解以上三点,以及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

例一:

谈到咖啡的社会学意义能想到什么?

(社会学想象力强调一种社会学领域的公众议题与发散思维。

1、仪式

2、社会性的交往行为(面谈式交友聊天)

3、象征意义(欧美文化,有闲阶层)

4、社会经济状况的代表(地区间不平等的状况)

5、全球化(不生产可可的地区咖啡文化却盛行)

例二:

自杀问题的研究,推荐阅读迪尔凯姆(又译涂尔干)的《论自杀》,刘燕舞的《农民自杀研究》。

其中有以下议题:

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相比,合拼时期的自杀率更高。

经济萧条导致更高的自杀率。

男性的自杀率比女性高。

老年群体的自杀率更高。

节假日并不会引起很多人自杀。

传播报道对自杀率并不会产生很多影响。

第3节社会学发展与多元理论

4、更近期的理论视角(多元理论视角)

(1)功能论主要观点

社会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它的每一部分都对总体发生作用,其目的和价值就是维护这个机体的存在与稳定。

功能论与秩序和社会稳定挂钩。

(考点)概念辨析题:

(成对出现进行解析)

显性功能:

一个机构或机制公开陈述且刻意显现的功能,它包含社会某一方面可以显现且承认的社会意义。

隐形功能:

不自觉且非刻意显现的功能,它代表一个机制的隐蔽目的。

正功能:

起正面、积极的促进作用的社会元素或过程。

反功能:

一个扰乱社会秩序或降低社会稳定性的社会元素或过程。

社会学的想象力在于发掘隐形功能。

(二)冲突论的主要观点

1、人们有限的资源、权力、声望而发生斗争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变迁的主要源泉。

以上观点有两层含义:

冲突是普遍的。

社会冲突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2、秩序只是社会各部分之间不断进行冲突的一种结果,是力量与强制的产物。

含义:

秩序是冲突的结果。

(必考)科塞用功能主义的方法理解冲突,提出“安全阀机制”,冲突起到“安全阀”的作用,应该将冲突与矛盾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三)互动论(也叫符号互动论)

1、人类是处于许多有意义的实体组成的世界中的,这些实体包括有形物质、他人、行动,与他人的关系符号等。

2、社会学应关注人们与这些实体的互动,探索人们的动机、目标和他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乔治米德观点:

符号是一切意义的构成。

建构行为:

人类赋予特定情境以意义并创造性地做出反应的过程。

拟剧法(戈夫曼):

社会和人生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作为这个大舞台上的表演者都十分关心自己如何在众多的观众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

第4节为什么学习社会学

第2章社会

第一节社会及其基本要素

1、社会的含义

西方社会学者的看法

1、帕克:

芝加哥学派创始者

社会唯实派:

社会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社会唯名派:

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正的实体只是个人。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法

卡尔马克思《资本论》

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2、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

(一)社会存在发展角度:

生态、人口、文化

(二)社会构成角度:

家庭、阶层、种族、民族以及城市农村等不同的整体性层次或单位。

(三)社会的主体——人口

人口:

制生活在特定历史过程中的人的总和,它包括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构成,以及人口变动等内容。

1、人口的静态分析

自然构成:

性别、年龄、是否残疾等

社会构成:

职业、教育程度、阶层、宗教、民族、婚姻状况(考点)

2、人口的动态考实

自然变动:

出生率、死亡率

机械变动:

迁移

社会变动:

(同上面静态分析里的社会构成)

第二节社会结构

(一)社会结构(考点)

是一个描述性概念,指社会体系基本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任何复杂的事物都有一定的结构,都由有机联系着的部分组成,这样一种结构概念常用于自然科学对客观事物和自然想象的分析。

1、社会结构概念

斯宾塞:

把结构和功能作为体现社会学分析层次的两个对应基础概念,认为社会进化的方向是结构层次上社会异质性的扩大和功能层次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增强。

涂尔干:

“环节类型”(机械团结),等质无分化,部分差异性小没形成分化。

“有机类型”,异质有分化,有机团结。

帕森斯:

社会结构是分化了的诸角色相互整合的结构,即角色结构,受到可变要素“人员”“工具”“报酬”的影响。

主要观点:

社会结构就是角色结构。

解释:

帕金森与前者的进步,解释了是什么来联系结构——角色,角色结构是规则,精确层次。

人员:

指决定谁被配置于什么角色、地位的机制。

(说明能否被配置怎样配置)

举例:

社会分层的上下层,高考机制、公务员机制

工具:

具有手段性质的稀有资源分配给个人的机制。

(拥有什么样的资源)

举例:

教育资源,家庭资本、入党程序等

报酬:

具有意义性质的稀有资源分配给个人的机制。

2、社会结构的组成

社会地位(也叫社会身份,是高低序列中的某一层次或某一点):

指任何具有从社会角度规定了的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位置。

(是社会普遍接受的)

先赋地位:

社会强加的地位。

如民族,种族,在家中的出生次序

自致地位:

可进行一定控制,通过个人努力可以获得的地位。

注意:

先赋地位的特征是先赋的,但意义不是先赋的。

所有的社会地位都有社会意义。

举例理解上面这句话:

母系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很高。

而中国的重男轻女思想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却很低。

(2)社会角色

被社会所期望和要求的,同人们的社会地位相一致的一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

角色与地位的区别:

人们占据地位,扮演角色,因此地位和角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社会角色“失调”

角色冲突:

至两个或多个角色之间的对立面。

如同时扮演儿子与丈夫的角色。

角色紧张:

同一角色中对立要求所带来的角色扮演问题。

如一个母亲既要慈祥、无微不至,但在教育中又要适当严厉,充当严母角色。

角色退出:

摆脱过去的角色重新建立或适应新角色的过程。

如出狱、毕业、结婚。

考点:

从例子中区分以上三种情况

(3)社会群体(此处略过,后面第五章详讲)

(4)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及其模式和规则,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他们规定了在社会关系网中每个特定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方式。

社会制度是社会结构中的稳定因素。

第三节社会类型划分

(一)按文字发展分为:

无文字社会、有文字社会

(二)按生存方式:

狩猎采集社会、畜牧社会、园圃农业、集约农业、工业社会

(三)按生产方式: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四)按组织形式:

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

礼俗社会:

传统社会,规模小,分工与角色分化小,家庭是社会核心单位,占统治地位的是初级社会关系,习俗传统约束强,社会同质性高。

法理社会:

规模大,分工与分化角色多,家庭等初级群体势微,人的行为受规章法律制约,异质性显著。

推荐书目:

滕包斯《礼俗社会》,加强对上述定义的理解。

第3章文化

第一节文化概述

1、概念

社会学上,指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一切人类创造的东西。

2、文化的一般特性(简答题考点)

1、文化是有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

2、文化是后天习得的知识和经验,文化的内容不能通过生殖系统遗传

3、文化是人类所共有的

4、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

5、文化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3、文化的类型(辨析题,第一个得分点是,要说明从什么角度划分!

然后再解释定义并举例说明)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经过人的加工产生的,体现人的思想。

2、主文化与亚文化(教材P93)

根据所占地位和影响力划分

3、主文化与反文化(P94)

从冲突与对立的角度划分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P94)

考点:

反文化一定是消极的吗?

不一定,有的起进步作用。

反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亚文化。

4、两种文化观

文化中心主义:

以自己的文化评价衡量其他文化,并认为自己的文化比其他文化优越,它建立在对文化的误解之上的,在那些与外界很少发生联系的社会表现的非常突出。

文化相对主义:

另一种相反的文化视角,是指不主观武断地用一种文化标准去衡量和评价另一种文化。

第二节文化的构成与功能

1、文化内部的主要构成要素

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等,其中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符号(语言)

规则与惩罚

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物质产品

2、文化的层次构成(考点)

文化特质:

具有独立文化意义的最小文化单位,既可以用物质产品来表示,也可以用非物质产品来表示。

文化丛:

也称文化集丛,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功能上互相整合的文化特质构成,这些文化特质彼此为一体,表达一定范围的文化意义。

文化模式:

比文化更复杂,更高层次的文化结构概念,它是多种文化特质或多个文化丛经过长期的接触融合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系统。

3、文化的功能(考点,出简答题)

1、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

2、文化是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3、文化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

4、文化具有社会导向的功能

第三节文化变迁

文化变迁的主要方式(影响文化变迁的手段、因素和途径)

1、发现和发明

2、传播

传播三种模式:

直接接触、媒介接触、刺激传播

3、涵化(有方向性,强制性)(考点)

当一个社会与另一个经济文化上都比较强大的社会接触时,这个较弱小的社会经常要被迫接受强大的社会很多文化要素,这种由于社会的强弱关系而产生的广泛的文化假借过程即涵化。

比如,殖民现象。

第四节文化多元化和文化一体化

怎样认识文化多元化和文化一体化?

1、社会同质性下降,社会异质性上升。

2、文化的各种要素产生了多元化想象,从而导致文化的多元化。

第4章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1、社会化的含义及内容(考点)

作为个体的生物人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成长为社会人,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的内容

1、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完美的自我概念

2、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3、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2、社会化与人类生物基础条件

1、较长的依赖期

2、弱本能

3、特殊能力

3、社会化的意义

第二节自我与社会化

1、库利:

“镜中我”

从别人的反应中认识自我

在别人面前如何表现,想象他人的评价,对他人印象产生感觉。

2、米德:

自我的阶段和重要他人

1、预备阶段:

模仿他人和使用符号

2、游戏阶段:

角色扮演

3、游戏比赛阶段:

理解他人、社会关系和环境情镜

3、戈夫曼:

自我表现

印象管理,拟剧性,面子功夫

4、弗洛伊德:

本我、自我与超我(考点)

5、皮亚杰:

认知发展理论,智力发展

6、埃里克森:

自我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第三节社会化过程

1、社会化的机构

家庭——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

学校——社会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系统教育的机构

同辈群体——社会环境因素

职业群体——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大众媒体

国家——一个影响越来越大的社会化机构

2、社会化与生命历程

1、基本社会化

2、预先社会化:

一个人预先演练未来的社会地位、职业与社会化关系的过程。

3、继续社会化:

成年期的社会化。

4、再社会化:

一个人由于社会化中断、失败引起的从一种生活向另一种生活转变的过程。

如改造学院、监狱。

扩展:

福柯提出“全控机构”

生活中的所有面向被集中在同一个地方进行,并以单项权力进行管理,机构里的任何活动都与其他相同“境遇”的人共同进行。

规则的制度与活动时间表的安排并没有和参与者讨论,所有生活面向都以满足机构为目标。

如修道院、监狱、军队。

3、社会化的途径

社会教化:

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的社会化过程。

个体内化:

个体经过模仿学习、主观认同、角色扮演、自我强化等手段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行为规则和方式等转化为自身稳定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过程。

第四节社会化与个性、民族性

第5章社会群体

第1节社会群体概述

1、含义与特征

通过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建立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集合体。

特征:

1、较明确的成员关系

2、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3、有限的规模和一定的组织化程度

4、持续互动与一致行动的能力

2、社会群体形成的基础

3、社会群体的分类

(1)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基础和性质

血缘群体:

基于成员间血统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

地缘群体:

基于成员居住空间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成的群体

业缘群体:

基于成员间劳动与职业联系

随着时间的发展,业缘群体越来越重要。

(2)群体的组织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

正式群体:

组织化

(3)群体的互动关系特征

(4)群体成员的归属

(5)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

内群体:

成员对其有团结、忠诚、合作的群体,即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外群体:

无法令人产生归属感的群体。

第2节初级群体的典型形式——家庭

一、家庭的类型与功能

1、核心家庭

父母双方或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

2、主干家庭

父母双方或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或加其亲戚)共同居住

3、联合家庭

父母(或一方)与多对已婚子女共同居住。

4、残缺家庭

家庭的功能:

性爱功能、生育功能、经济功能、保障功能、情感功能、教育功能。

2、家庭关系和家庭问题

(一)家庭关系的特征

亲属关系是一种文化现象,自然型与社会型

夫妻关系:

情感之外的焦点有家庭的劳动分工,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照料行为。

亲子关系

婆媳关系

(2)家庭问题

1、离婚

(1)现代社会离婚想象的显著特点?

(重点)

1、离婚率上升。

2、离婚者的婚姻时间日趋缩短,平均年龄也日益趋小。

3、主动提出离婚的女性增加。

4、“过错离婚”的比率下降。

“协议离婚”的比率上升。

(2)影响离婚率的因素有哪些?

1、较为宽松的离婚法律。

2、家庭倾向抚育较少的孩子。

3、平均家庭收入的提高。

4、社会为女性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

5、人们观念的改变。

(3)离婚率不能反映家庭的幸福状况。

如假离婚的数据。

2、家庭暴力

分为身体暴力和精神暴力。

为什么家暴现象很普遍?

1、许多家庭内部的暴力实际上是为人们所容忍甚至赞同的。

2、作为家庭生活特征的情绪紧张度与个人亲密感结合。

3、再婚和重组家庭中,父母只是生物学上的父母,家庭成员合作紧张。

4、性冲动和暴力冲动的压制需要父亲在场,而现实中存在很多“缺席父亲”的情况。

三、中国家庭的现状

论述:

当代中国家庭形式发生什么变化?

(1)从规模和结构角度分析

1、家庭规模减小,表现出减缩趋势,城市更加明显。

2、家庭结构出现简化。

核心家庭比重增加速度加快,主干家庭增加,联合家庭减少。

(2)功能变化较大

大量服务机构使家庭功能外移。

如养老院、托儿所。

有些功能强化,如经济功能。

(3)家庭内部关系变化

以往亲子关系是第一关系,现在夫妻关系重要性上升,夫妻的平等性增加。

第6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社会分层

1、社会分层的含义

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方法。

社会分层反映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平等过程或结果。

阶层与阶级的区别:

阶层偏重于反映量的差别,而阶级反映质的差别。

2、社会分层的原因

整体层面:

社会分化是社会功能专门化和社会地位多样化,变现为水平和垂直分化,社会分层是垂直分化的结果和表现。

个体层面:

主观能力:

获得社会资源的能力

客观机会:

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机会差异程度的高低与社会整体发展程度成正比,与个体社会地位的差异成正比)

3、社会分层理论

冲突论:

社会分层促进了剥削,导致过度不平等与社会冲突,因而要消除。

功能论:

社会分层举世皆然,它促使人们各安其所,使合理流动成为可能。

互动论:

社会分层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刺激炫耀性消费和休闲。

(必考)功能力:

韦伯“三位一体”分层理论

多元、定量、主客观结合。

在理论上,从财富、声望、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社会成员的社会分层情况。

一定条件下,以上三个维度之间可相互强化,有时又把某一属性推到突出的位置上。

举例说明:

社会一般认为教师社会地位较高,是从教书育人的声望这一主要维度来衡量的,而教师的财富和权力相对不是很高,但这两个维度的重要性弱化。

个体的地位身份越来越通过消费品位和生活方式等文化要素加以建构。

推荐阅读: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福塞尔《格调:

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

4、社会分层的标准与评估方法

(1)以社会经济地位为基础的四个主要标准

收入:

个人的或群体的全部经济财产

权力:

控制或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

职业:

从事的社会工作

教育:

教育的程度与成就

收入差距与社会分层的关系

权力精英论:

集中在少数具有共同背景,并能一起行动的人的手中。

权力多元论:

社会中存在强势集团,但一定总能起主导作用。

社会分层的其他标准

婚姻、种族、性别、肤色、宗教、地区

(2)辨认社会地位

辨认社会地位有两个前提条件

1、必须有一个评价标准与体系

2、有可以广泛理解的地位符号

辨认社会地位的方法

1、观察互动方式和态度

2、寻找典型的象征符号

3、甄别符号的欺骗性使用

(3)社会地位分层等级评定(有为社会排序的意义)

主观法:

调查人员根据某标准和原则把社会体系划分为若干层次,请人们对自己进行划分归类,对号入座,有“阶层意识”。

声誉法:

从某一社区选择一些熟悉该社区情况的人作为评判员,请他们按事先规定好的分层标准对本社区成员分层。

社会的一般标准。

客观法:

采用可直接量度的客观标准对人们进行层次划分,比如收入多少,职业区别等。

注意:

三方法是针对被调查者而言分为主观、客观、声誉。

一些重要结论(阶层研究中得到的意识)

1、各种职业声望等级较为稳定

2、尽管个体占据了许多等级化的社会地位,但是这些地位之间一般存在地位一致。

3、一般社会地位中处于中间等级的人,与处在上层或下层的人比起来,地位一致性在某种程度上要差。

(理解为:

上层与下层相互强化的功能强,比如有权的人更容易有钱又有势,所以一致性更强,而中层一致性较弱。

)(必考)

五、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

阶层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

1、阶层分化越来越倾向于表现为职业分化

2、特殊的制度性安排影响显著

3、生产资料的所有与控制权仍是导致社会分层的重要原因之一。

4、经济体制转型带来了特殊影响,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

如程序员、职业买手等。

5、农民阶层规模减少。

注:

中国目前现为“金字塔型”,“橄榄型”是最稳定的阶层结构。

“橄榄型”阶层结构的意义:

1、引导主流文化

2、缓解社会差距,沟通上下层。

第二节社会流动

1、社会流动的含义

个人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阶层向另一个社会阶级、阶层和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变动。

实质:

个人与原有社会位置分离而与新的社会位置相结合的过程,社会性资源的再分配过程。

条件:

1、个人与社会位置的可替代性

2、一定的社会位差的存在

3、社会结构的开放性

2、社会流动的分类(根据教材填充定义)

根据流动方向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分局流动原因分为结构性流动和非结构性流动。

结构性流动:

有社会姐都性因素引起的流动。

根据参照基点分为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向上流动的有利条件:

1、工业发展

2、城市化

3、政府形式

4、学校教育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