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能否承受之重.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3400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命能否承受之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生命能否承受之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生命能否承受之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生命能否承受之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生命能否承受之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命能否承受之重.docx

《生命能否承受之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命能否承受之重.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命能否承受之重.docx

生命能否承受之重

第八章生命能否承受之重

----大学生挫折及应对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挫折的内涵、大学生挫折心理特点与原因分析,提高大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挫折的内涵、大学生挫折心理特点与原因分析

教学难点:

大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要点:

第一节挫折的内涵

一、挫折的概念

挫折概念具体指人们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为遭遇无法逾越的困难阻碍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的情绪反应、情绪体验,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

二、产生挫折的条件

产生挫折需要四个方面的条件:

1.挫折情境。

指需要不能获得满足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等情境因素。

一般来说,挫折情境越严重,挫折反应就越强烈。

2.挫折认知。

受挫大学生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它受个体的认知结构影响。

这种挫折认知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受挫者对真实挫折情境形成的认知,这是真实的挫折认知;二是对想象挫折情境(实际并不存在)形成的认知,这是想象挫折认知。

挫折反应的性质、程度主要取决于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

3.挫折体验。

伴随着挫折认知,受挫大学生对挫折情境产生轻视、排斥、否定、厌恶、内疚等消极情绪、情感体验。

这种体验有表浅与深刻之分。

4.挫折反应。

对自己的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反应。

常见的有焦虑、紧张、愤怒、攻击或逃避等,这种行为外显也有轻微与激烈之别。

一般情况下,当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体验三者同时存在时,便构成了挫折心理。

但在有些情况下,即使没有挫折情境,只有挫折认知和挫折体验这两个因素,也可以构成挫折心理,即想象挫折情境,用并不存在的事实来营造一个挫折情境,构成挫折心理形成的虚拟源头,从而形成挫折心理。

但有时也有这种情况发生,即事实上存在一个挫折情境,但由于个体没有把它感知为挫折情境,所以挫折也无从产生。

三、几种经典的挫折理论

1.挫折-攻击理论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丁·多拉德等人。

主要观点是:

①攻击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同样,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些形式的攻击行为。

②攻击行为的产生与其受挫折驱力的强弱与范围、以前遭受挫折的频率、对攻击行为后果的评估等有关。

2.社会文化理论

该理论的代表人是H·沙利文与C·罗杰斯。

主要观点是:

①强调文化和社会条件对个体的挫折的产生及其反应的影响,认为挫折的产生是由于个体“向上意向”、“自我实现”受压抑的缘故。

②主张自我整合、自我调节,以乐观的态度来避免挫折感的产生。

③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创造力、完善人际关系,来减少挫折的产生。

3.需要和紧张的心理系统理论

学派代表人是K·勒温。

主要观点是:

①认为个体需要若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紧张、焦虑等心理状态,从而失去心理平衡,产生挫折感。

②若能满足个体需要就能避免挫折。

4.本能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这两种理论是截然对立的两支流派,其中本能论的创始人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杰出代表弗洛伊德,他把人的攻击行为归结为人的死亡本能,认为人生下来就潜在着一股破坏性的力量,而且其攻击行为的后果不受意志的约束。

而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A·班杜拉则认为,人们的攻击行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与挫折的关系不大。

四、影响挫折感产生的因素

挫折感的产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对目标的实现有迫切感和强烈的动机

需要越迫切、动机越强烈,受到阻碍后,挫折感越强。

2.自我期望值

对任何事物的自我期望与现实都可能有一定的差距,如果不从实际出发,只考虑主观愿望,人为拉大二者之间关系,就会产生挫折感。

表现有三种情况:

(1)期望值绝对化——只有成功,不允许失败。

(2)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即使是喜忧参半的事情,看到的只是消极的一面。

(3)悲观引申——因小失大,一个方面失败了,就对自己全盘否定。

3.归因不当

对某种行为的原因进行解释推测,而归结出与事实不符的原因,易产生挫折感。

4.个人抱负水平的高低

抱负水平是指按达到目标规定的标准。

报负水平高的人比报负水平低的人易产生挫折感。

五、挫折阈限

个人对挫折的感受和对挫折的承受程度不同,与其挫折阈限的不同有关。

一般来说,挫折阈限越低,对轻微的挫折就越敏感,挫折承受力也相应较低;挫折阈限越高,对挫折就越不敏感,挫折承受力也相应越高。

挫折阈限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与挫折经验有关。

 第二节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挫折心理的类型

1.学习挫折

学习挫折是指学习目标的实现受到阻碍,一时又无法克服而产生的情绪反应或紧张状态。

这种情况在学习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

学习上的挫折,实际上是学习问题长期积累的总爆发。

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从学习的效果中发现问题的信号然后及时调整学习过程,就可以预防挫折的发生。

优秀生在科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地获得有关学习出了问题的“信号”,然后立即采取针对性措施,使问题刚刚暴露就及时得到解决,从而避免了挫折的产生。

而有的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科学,不善于在学习过程中捕捉出了问题的“信号”。

大学生大都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但进入大学后,首先是面对强手如林的同学,要想在学习与能力发展上获得双丰收,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其次,教学方式的改变,也使得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学习习惯一下子难以完全适应大学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从而产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盲目。

最后,学习与其他活动的关系处理不当。

有的学生无法合理分配学习时间,或未能正确认识学习知识与能力培养及其他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如忙于参加各种社团,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更有甚者,在学习上被动、思想上松懈,就经常沉溺于网吧、游戏厅、台球室,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被挪用,学习成绩也是江河日下,最后不可避免的产生学习挫折。

2.家庭挫折

父母离异或不和、天灾人祸给家庭带来的不幸都会给学生造成恐惧心理,或情绪波动、精力分散,严重影响学习。

青年大学生刚刚脱离父母的怀抱,开始独立生活,要融入高校这个大集体中,其一言一行都难免带有浓重的家庭成员的色彩。

在他们适应大学生活,与老师、同学磨合的初期,其家庭教育的影响体现的特别明显。

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表明,人的很多行为都可以追溯到他所受到的家庭教育。

3.恋爱挫折

大学生渴望接触异性,向往美好的爱情,一些人在刚入校时就进入恋爱之中,有的甚至还迅速进入热恋状态之中。

然而,爱情是两颗心共同撞击产生的火花,单方面的痴情是够不成爱情的。

有的人由于缺乏生活经历,或是择偶标准不实际,或是恋爱动机不端正,或是由于家庭或社会舆论的压力,或是在交往中发现彼此性格不合,或是单相思,陷入失恋的痛苦之中,有的甚至不能自拔,造成恋爱挫折。

4.社交挫折

人际交往时人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重视人际交往,珍视友谊。

但有的同学由于性格内向,想和别人交往但又害怕,不知道怎么样交往;有的同学困难于适应学习生活的新环境,和同学关系不协调;有的同学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和集体冷漠,甚至产生敌意,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较长的过程,特别是由于他们正处于情感丰富的阶段,很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导致大学生对人对自己的社会认知严重影响其情绪状态。

他们过于注重以自己的眼光、感觉去分析、判断、评价别人,因此往往会出现各种偏差。

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人,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在自己身边围上了一堵墙,阻隔了与周围人的正常交流与交往,这是造成社交挫折的常见原因。

5.健康挫折

这是由于生理的缺陷、追求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挫折感。

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活动的基础。

有的大学生由于体弱多病或者身体有某些缺陷,从而产生了自卑心理,自我封闭,几乎断绝了与他人交往,或在交往中挺不起胸,抬不了头,迈不开步,给人际交往带来了诸多困难,因此而感到痛苦,并影响自尊心,使心理受挫。

6.专业挫折

大多数学生高考的志愿都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参谋下填报的,只有少数学生是出于个人志向的主动选择。

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大学之后,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志向大体一致的大学生会感到满足、欣喜和安慰,并因此增添学习的动力。

但所学专业与自己志向不一致的同学,会产生厌烦和抵触的负性情绪,造成心理压力。

常有部分学生不喜欢自己正在学习的专业,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又不能转专业或退学复读,因而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产生厌烦和抵触的负性情绪,造成心理压力。

专业挫折成为大学生挫折心理中比较常见、表现比较突出的一种挫折类型。

7.就业挫折

市场经济,竞争经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随着人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双向选择”成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寻找就业机会,展示英雄用武之地的主要途径和重要舞台。

但是从目前看,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城乡差别和人为因素等情况,“双向选择”机制还待完善,大学生就业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如:

走后门、拉关系、不公平的情况,双向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性别选择、关系选择、出身地选择等限制。

特别是高校扩招后,市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剧。

在就不了业就意味着失业的同时,许多毕业生不愿去边远地区,害怕离开大城市,不愿下基层,而大城市、大企业的就业机会越来越有限,这一矛盾情况不仅使得毕业生夙夜兴叹,也使得许多非毕业生心有余悸,进而影响学业,形成挫折心理。

二、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1.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因素是指非人力所能及的一切客观因素。

如各种自然灾害与事故,生老病死等属于自然环境引起的挫折。

2.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表现为当今社会变革的影响与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竞争机制的引入,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现代西方各种思潮汹涌而来,人们面临传统观念的变革,价值体系坐标的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的适应等一系列问题。

青年学生身处东西方价值观并存互相冲突的复杂环境中,难以依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合理而又准确地选择和认同一种社会价值观念系统,从而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也容易产生心理失调和挫折感。

3.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校园文化的偏差与教育思想的滞后。

学校文化对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直接而深远。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反差,使不少学生心理难以平衡,产生心灵的孤独感、寂寞感与强烈的不适应感,导致挫折的出现。

学校思想教育的严重滞后不能不说是造成当代青年学生心理受挫重要原因之一。

4.家庭环境影响

家庭环境影响表现为家庭生活经历的失范与角色转换的冲突。

家庭是人才的启蒙学校,可以说,一个人心理的奠基阶段就在于幼时家庭教育。

家庭的教育方式,家长的教育态度与内容,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亲疏,对青年学生的心理状况都有重要影响。

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的心理也形成一定的影响。

上学交费制度的实施,使一些本来家境贫寒的农村家庭陷入困境。

(二)内部因素的影响

内部因素是指大学生自身能力与认识的方面引起的因素。

青年学生在由不成熟趋向成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由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两面性和两极性的特点,造成心理上的不平稳状态,因而他们常常强烈地体验到内心所发生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1.个体条件差异

个体因生理素质、体力、外貌、健康以及某些生理缺陷所带来的限制,导致活动的失败,从而无法实现既定目标。

2.个体思想认知因素

所谓认知就是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包括一个人的思想观点、阐述事物的思维模式、评价是非的标准、对人对事的基本信念等。

任何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都有其认知根源,不健康的心理常常来源于不健康的认知。

处世不深、生活单一、收到的正面鼓励多,自视过高……都会使大学生的认知缺乏客观性,行为有失偏颇,从而导致挫折心理的产生。

3.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成分,是自己对自己的认知,是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理想的辨证统一。

自我概念是指“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我评价则为“我这个人怎么样”,自我理想则是在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思考的最终问题“我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中,如果“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现实中的我”与“理想中的我”(“我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之间发生了差距和矛盾,就会产生丰富复杂的自我情绪体验。

这种情绪体验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为了摆脱不安与焦虑,由此产生一种巨大的动力来努力实现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统一;二是受束缚于不安与焦虑,从而产生挫折感。

4.动机冲突因素

①双趋冲突。

双趋冲突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时有两个并存的同样具有吸引力的目标,而这两个目标因条件所限又无法同时实现,从而产生的难以取舍的冲突情境。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②双避冲突。

双避冲突指两个希望避开事物之间选择冲突都厌恶,却又不同时避开,二者必居其一。

③趋避冲突。

趋避冲突指人们在面对同一目标时产生的相互矛盾的心态,即这一目标既有吸引力,能够满足某些需要,同时又有排斥力,构成某些威胁,既有利又有害的选择。

④多重趋避冲突。

如果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且每个目标又分别具有趋避两方面的不同好恶情感,则称为多重趋避冲突。

第三节大学生挫折心理的行为反应及其影响

一、大学生挫折心理的行为反应

1.积极的行为反应

(1)认同。

自觉模仿他人优良品质和获得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使自身更适应社会要求,增强信心和勇气,以提高自己的信心、声望、地位,从而减轻挫折感。

认同作用就是把别人具有的使自己感到羡慕的品质放在自己头上,或者是将自己与所崇拜的人视为一体,以提高自己的信心、声望、地位,从而减轻挫折。

(2)升华。

用一种比较崇高的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目标代替,借以弥补因受挫而丧失的自尊与自信,减轻痛苦。

升华是最积极的行为反应。

升华的作用不仅可以使原来的动机冲突和挫折后的不良情绪得到化解和宣泄,而且能够促使人获得成功。

(3)补偿。

一个目标不能实现,转向另一个更适合自己目标,取得成功。

常说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补偿对缓解挫折后的损失感,防止心理压力过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并非所有新的目标和活动都具有积极的价值。

(4)幽默。

指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处境困难或尴尬时,用幽默的方式来化解困境,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这种积极的行为反应,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的,必须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表现出睿智与从容。

2.消极的行为反应

(1)攻击。

这是一种破坏性行为,受挫后最直接和原始的反应就是愤怒和攻击。

攻击分为直接攻击、间接攻击和自我攻击。

直接攻击是个体在受挫后,立即把愤怒发泄到使之受挫的人或物上。

直接攻击是最原始的行为表现形式。

间接攻击又叫转向攻击,是指个体因受主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对造成自己挫折的人或事物进行攻击,于是把愤怒和攻击行为指向无辜者,进行替代性攻击,又称迁怒。

自我攻击是指受挫后的自毁、自残行为。

这是源于对自己缺乏信心,不能正确的看待已经遭受的挫折及其原因,也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的功过,在遭遇挫折后悲观失望,这时个体往往把攻击的矛头转向自己,进行自我攻击。

(2)倒退。

表现出与实际年龄不相符的行为,多指大人小孩化。

(3)固执。

个体遭受挫折中之后,不去分析失败原因,吸取教训,而是继续我行我素,盲目重复导致其受挫的无效行为。

(4)反向。

行为相反于动机而行。

(5)逃避。

当个体不敢或没有能力应对挫折情境而逃离现场或现实的行为。

逃避有三个表现,一是逃到另一种现实中;如学习不好就玩游戏,沉溺其中。

二是逃向幻想世界;三逃向疾病。

(6)文饰。

文过饰非,起着自我欺骗和自我麻痹作用,指当人们的行为未达到目标,或者不符合社会规范时,为了减少或免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和痛苦,寻找种种理由或值得原谅的借口替自己辩护。

文饰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挫折防卫机制,如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7)投射。

指将自己具有的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特点、观念、欲望或态度等,转到别人身上,说别人有这种恶念或恶习,以减轻自己的内疚和不安。

心理防卫机制是挫折发生后人在心理活动中所具备的有意或无意地摆脱挫折造成的心理压力、减少精神痛苦、维护正常情绪、平衡心理的种种自我保护方式。

心理防卫机制的意义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其积极的意义在于能够使主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主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其消极的意义在于使主体可能因压力的缓解而自足,或出现退缩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疾病。

二、挫折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1.挫折对大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

(1)降低大学生的学习效率。

(2)降低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生活能力。

(3)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4)促使大学生改变性格与出现行为偏差。

2.挫折对大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磨练大学生的性格和意志。

(2)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情绪反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第四节改善和提高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对策

一、要学会宣泄内心的挫折感

挫折感憋在心里,只能越积越多,达到一定阈值,人就无法承受,要善于寻找途径宣泄。

1.倾述。

当产生挫折感的时候,找一个自己熟悉或者不熟悉的人进行倾诉,这样可以降低自己的挫折感。

我们常说把快乐和别人分享就能获得双倍的快乐。

把痛苦和别人倾诉,每个人最多只承受二分之一的痛苦。

当没有合适的倾诉对象时,请不要忘记心理咨询师,在那里你可以尽情的倾述,不用担心会泄密。

2.听音乐。

音乐疗法被称为“同步情绪法则”,先听一曲与目前情绪相似的音乐,然后改变到你想达到情绪状态的音乐。

3.运动。

当遇到挫折时,不妨把手头的学习和工作都放下来,到操场打一场球或者进行长时间的跑步,这样我们也可以降低挫折感。

二、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价

 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就是指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成长要求,恰当地分析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对自己的不足要有充分的理解,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实现自我价值。

其次,要根据自己外部条件和内在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水平、抱负水平。

三、善于调节抱负水平

抱负水平是人在从事某种实际活动之前,对自己所达到的目标规定的标准。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规定的标准高,那么他的抱负水平就高;如果对自己规定的标准低,那么他的抱负水平就低。

一般而言,抱负水平直接影响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一个抱负水平较高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要求也较高,因而其学习、工作的效率也就较好;一个抱负水平低的人,对自己的要求也就低,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因而其学习、工作的效果也就较差。

但是,个人的抱负水平必须建立在对自己的实际能力正确认知的基础之上,如果一个人的自己抱负水平总是高于自己的实际能力,那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很容易遭受挫折。

抱负水平是个人成功和失败的一种杠杆,所以确定适度的抱负水平是避免挫折和失败的主要方面。

四、合理认知

人们对挫折的情绪反应不在于挫折本身,而在于对挫折的不合理认识。

要通过认识纠正,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合理思维代替不合理的思维。

正确地认识挫折,首先应该认识到挫折有两重性。

其次,大学生还应学会对客观事物、挫折情境的正确认识。

五、正确的归因

正确运用归因理论,善于从自身找原因,分析自身能力和目标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归因中,有些人倾向于情境归因,认为外部复杂且难以预料的力量是主宰行为的原因。

有些人倾向于本性归因,即认为自身的努力、能力是影响事情的发展与行为结果的主要原因。

一般来说,进行本性归因的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与学习有更多的自我责任定向与积极态度。

但是从对失败的归因方面来看,由于他们倾向于把原因归于主观因素,就容易自我埋怨、自我责备。

如果这种自责、悔恨过多,就会给他们带来挫折感和心理损伤。

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多方面收集关于事件的信息,了解困难的原因所在。

其次要学会合理的归因,避免归因的片面性,学会实事求是地承担责任,克服过分承担或完全推诿责任的倾向,避免过多自责带来的挫折感。

再次要积极采取措施主动改变挫折情境因素,从而有效应对挫折。

六、学会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

1.要有意识地容忍和接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挫折情境。

2.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

七、改善挫折情境

挫折情境是产生挫折和挫折感的主要原因,如果挫折情境得以消除或改善,挫折感自然会随之发生变化。

对挫折情境的改善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尽可能采取及时有效的防范措施,预防挫折的产生;当挫折发生之后,认真分析原因,不断努力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挫折情境;努力减轻挫折引起的不良影响,尽快从挫折中脱身。

改变情境的另一种方法,就是暂时离开当时的挫折情境,到一个新的环境里去。

八、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友情是一种来自心底的力量,别人的认同和友善也是一种肯定力量。

要克服挫折,增强对挫折的适应能力,离不开和谐的人际关系。

当一个人在遭遇挫折之际,得到朋友和周围人的同情、理解、关心、鼓励和支持时,就会减轻挫折反应的强度,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和适应性。

大学生必须学会与人交往,努力拓展自己的交往空间,建立广泛而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既是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强挫折承受力的重要途径。

    

九、积极求助心理咨询机构

一旦有了难以克服的挫折感受,或持久的情绪失调,就需要及时加以疏导,积极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