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苏志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3359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苏志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苏志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苏志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苏志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苏志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苏志敏.docx

《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苏志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苏志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苏志敏.docx

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苏志敏

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一、做人要谦虚

“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这句贤文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意思是说如果你不自我吹嘘,天下就没有人与你争高下,没有人与你争功劳。

说得更直白些,就是要求我们做人要谦虚。

一个人如果放低身段,谦虚为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受益匪浅;相反,一个人如果骄傲自满,自高自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必定会遭到失败的惩罚。

谦虚为人,是儒道文化的重要思想内容,更是道家文化的精髓所在,道家文化的“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就包含了做人要谦虚谨慎、放低身段的深意。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不稳;长时间迈开大步想要走得快,反而不能远行。

想要自我表现的,反而难得露脸;自以为是的,反而不能显扬自己。

自我夸耀的,反而功名难就;自我矜持的,反而难得长久。

就道的本质而言,诸如此类的行为不过是残羹赘疣。

因为这些行为都令人厌恶,所以有道的人绝不这样去做。

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做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背离了原意,显然不足取,只能称之为“余食赘形”。

老子的这番话所透射的智慧,为我们立身行事提供了一面明亮的镜子。

毛泽东主席也教导我们: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对谦虚与骄傲做了高度的概括。

孔老夫子谦虚处事

大千世界,奥妙无穷;人生短暂,能力有限。

不要说我们一般人的知识少得可怜,即使是圣人贤者也不可能穷尽宇宙的奥秘。

因此,保持谦虚的品德非常重要。

谦虚做人,低调处事,会使人避免尴尬,留有余地。

圣人孔老夫子在这方面就堪称世人的楷模。

孔子又趁机向弟子们讲述了一番做人的道理,即做人一定要谦虚,不能骄傲自满,要像大地一样低调沉稳,承载万物;像大海一样虚怀若谷,容纳百川。

范仲淹拜一字之师

任何人都有知识的盲区,会有不如别人的地方。

如果能够虚心求教,就能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素质。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则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历史名句的范仲淹谦虚求教的故事。

范仲淹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写作中十分严谨和谦虚。

有一次,他写了一篇文章,其中有四句是: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写长后,他请李泰伯看。

李泰伯读后,一再称赞文章写得好,并建议范仲淹改动一个字,把“德”改为“风”。

范仲淹思考了一番,欣然同意。

这一字确实改得很好,因为“风”字表达的范围更宽,而且能与前面的“云山”和“江水”相呼应。

范仲淹对这一改动非常满意,后来把李泰伯称为自己的老师。

从这个小故事可见,范仲淹之所以能成为历史上的名人贤者,除了其学识本领外,与他谦虚处事的品德是分不开的。

冯异功高不自夸

在历史的现实中,有许多建立功勋的人往往喜欢自我夸耀,结果弄得上司产生逆反心理,使得本该受重用的也得不到重用,以至于失去更好的发展机会。

而有些智者立下了功劳却非常谦虚,从不自我夸耀,最终却受到了别人的尊重和景仰。

东汉时期有一位叫冯异的将军就是功高不自夸而受人尊敬的人。

冯异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将领,随东汉光武帝刘秀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冯异为人谦虚,从来不当众夸耀自己的功劳。

每一次战斗结束后,别的将领都会坐在一起夸耀自己在战斗中的功劳。

有人说:

“我打仗时总是冲在最前面,从来不怕刀枪!

”有人说:

“我率兵冲入敌人阵中,几进几出,杀得敌人落花流水。

”然后,他们便喝酒取乐。

这时,冯异总是悄悄地走开,独自躲到大树底下,从来不自夸。

因此,他赢得了大家的尊敬,人们都称他为“大树将军”。

杨修逞能丧性命

有些人确实很聪明,却不知收敛自己,反而处处逞能,自我表现,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

三国时期的杨修,就因为聪明且逞能而栽在了曹操手上,弄得性命不保。

工匠们奉命为曹操修建一座花园。

花园建好之后,请曹操驾临观赏,曹操转了一圈之后,一言不发,只在花园的门上写了一个“活”字,这时杨修抢先发言了:

“这还不明白吗?

丞相是嫌门太窄了,因此写了一个‘活’字,‘门’内添‘活’字吗。

把门改阔点,就合丞相之意。

”此话传至曹操耳中,曹操既佩服杨修的聪明,又担心杨修的威胁。

曹操害怕别人谋害自己,就说自己在梦中喜欢杀人,不让别人在睡觉时接近自己。

一天,曹操杀了一个自己盖被子的侍从,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然是梦中杀人。

只有杨修明白曹操的用意,指着死者说:

“不是大王在梦中,是你在梦中啊!

”曹操知道后为此十分厌恶杨修,必欲除之而后快。

进退两难的战役中,晚间值勤官向曹操请示当晚的口令,这时曹操传出鸡肋,就随口说出“鸡肋”作为当晚的口令。

杨修听说曹操传出“鸡肋”的口令,就赶忙告诉好友收拾行李准备撤军。

好友就问杨修:

“撤军是军中机密,你怎样知道丞相要马上撤军?

”杨修说:

“这不明摆着吗?

这‘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肉。

加上军中粮草又不多,还不赶快撤军更待何时?

”曹操了解到了这件事之后,再也不能容忍杨修了,就以扰乱军心为名,将杨修斩首示众。

曹操的心思被杨修一一猜中,这的确不假,但杨修自恃聪明而逞能,结果却引来了杀身之祸,这不能不给世人一些警醒。

自恃才高,博士闹笑话

一个人的学历高,只是证明这个人受过某些专业知识的教育,却无法证明一个人的能力大小。

在许多领域和场合,经验就是一种能力。

这则故事:

说的是一个博士生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所里学历最高的人。

有一天,博士生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

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心想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去了。

博士生非常惊讶,看到连眼镜都快掉下来了,心想所长是水上飘?

不会吧?

这可是一个池塘呀!

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又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

怎么回事?

博士生又不好去问,心里只想自己是博士生哪!

过了一阵子,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去了对岸的厕所。

这下子博士生更是差点昏倒,心想不会吧?

难道自己到了一个江湖高手云集的地方?

不久,博士生也内急了。

这个池塘两边都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又太远,这可怎么办?

博士生放不下面子,不好意思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心里还想着:

“我就不相信他们两位本科生都能过去的水面,我这个堂堂的博士生就过不去!

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立即将他拉了起来,问他为什么要跳水?

博士生反问:

“为什么你们可以从水上走过去呢?

两位所长相视一笑,正所长说道:

“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

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

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博士生除了一脸的尴尬,无话可说。

这个故事也许是虚构的,但它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做人要谦虚,学历只能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

尊重别人,谦虚做人,就会少走弯路,少受挫折。

二、做人要宽容

“有容德乃大,无欲心自闲”这句贤文是说一个人如果宽容大度,其美德就会扩大;如果没有私欲,就会获得心境的平静。

旨在教导我们做人要宽容。

这些警句从不同的角度教育人们,做人应该宽容,豁达大度有益,心胸狭隘有害。

宽容别人对我们来说既有难度,也很容易,关键在于心灵的选择。

当一个选择了仇恨,那么他将在黑暗中度过余生;而一个人选择了宽容的话,那么他将拥抱阳光。

当我们的心灵为自己选择了宽容的时候,我们便获得了应有的自由。

因为我们已经放下了仇恨的包袱,无论是面对朋友还是仇人,我们都能够赠以甜美的微笑。

宽容的人能够容忍别人的错误与伤害;相反,心胸狭窄、为人刻薄的人,容不得别人的一点错误和不足,与这样的人相处如履薄冰,很容易受到伤害,谁又会愿意与这样的人打交道呢?

所以,我们平日不仅应该以诚待人,而且应该以宽待人,以自己的宽容来感化他人。

人一般都是强调自我意识,以自我为中心的,而宽容则是一种心灵的洗礼,人性的陶冶。

当一个人具备了宽容之心,就能达到心灵的平静,就能化解许多矛盾,消融许多仇恨,赢得别人的尊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和谐。

在我国历史和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就演绎了无数宽容有益、量窄有害的真实故事。

曹操焚信,凝聚人气

由于受历史正统观念的影响,曹操大都被刻画成奸雄的形象,其实曹操不仅具有文韬武略,而且心胸开阔,具有宽容他人的品德。

在魏蜀吴三国中,之所以曹魏势力最强,与曹操早年打下的基础密不可分。

这里就介绍一则曹操焚信聚人心的故事。

官渡之战前,袁绍拥有中国北方最强大的势力,公元199年,袁绍统率十万大军,进逼许都,当时曹操驻守许都,因为袁强曹弱,众寡悬殊,曹操的部属惶恐不安,关中诸将皆中立观望,许多人唯恐自己性命有危险,便暗中与袁绍联络,以谋退路。

后来曹操用奇计,出奇兵,以少胜多战胜了袁绍,不可一世的袁绍率领残兵败将渡过黄河。

曹操缴获了袁绍丢下的所有辎重、地图、书信和珍宝。

在袁绍的往来书信中,曹操翻到许多下属暗中写给袁绍的信。

有些人建议曹操严厉处置这些暗中勾结袁绍的人,曹操却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不仅没有把这些信曝光,没有揪出与袁绍勾结的下属,而且把这些书信全部当众烧毁,并说:

“袁绍强大的时候,我尚且担心性命难保,何况我手下的那些人呢?

即使他们暗中与袁绍联络,谋求退路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些曾经想投奔袁绍的人都暗自羞愧不已,又赞叹曹操有如此宽容的胸襟,从此对曹操忠心耿耿,万死不辞。

三、做人要讲诚信

“人而无信,百事皆虚”这句贤文是说做人要讲诚信,如果不讲诚信,就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什么事都做不成。

这句贤文的主旨是教育我们做人要讲诚信。

这些贤文都说明诚信对于做人的重要性。

诚信是做人的品德

儒家伦理中关于为人处世的准则之一就是“诚信”,离开了诚信,就无法立足于世,就无法交到朋友。

我国历史上就留下了许多关于诚信的故事。

在宋朝的时候,有个叫查道的人,为人格外讲究诚信。

有一天,他和仆人挑着礼物去看远方的亲戚。

走到中午,两人都饿了。

正好他们路过一个枣园,查道见树上挂满了熟透的枣子,便叫仆人去树上摘些枣子来吃。

两人吃完后,查道拿出一串钱,挂在摘过枣子的树上。

这时,仆人觉得奇怪,就说:

“枣园的主人不在,何必这样认真呢?

”查道却说:

“讲诚信是做人应有的品德,虽然枣园的主人不在,也没有别人看见,但我们既然吃了人家的枣子,就应该给钱。

”仆人为此格外佩服查道的人品。

下面再来看东汉时期范式守信的故事。

东汉时,张劭与范式同在京城洛阳读书,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学业结束了,二人分别时,张劭伤心地说:

“今日一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相见?

”范式安慰张劭说:

“不要伤心,两年后立秋的那天,我一定会去看你的。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约定的日期到了,张劭对母亲说:

“母亲,范式快来了,我们赶紧准备准备迎接客人吧!

张母说:

“傻孩子,范式家离这里有一千多里路,人家当时只不过安慰你才那么说的,人家怎么会真的来呢?

”可是刚过中午,范式就风尘仆仆地赶到了,张母为此感叹地说:

“天下真有这么讲信用的朋友啊!

”范式进堂屋拜望了张劭的父母之后,与张劭一家开怀畅饮,随后欣然辞别。

范式守信的故事至今都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美谈。

古人尚且能够如此,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以范式为榜样,言而有信,一诺千金。

四、做人要讲究礼节

“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这句贤文是说仓库里如果没有储存的粮食,日子就会过得贫穷;子孙如果愚蠢,就不会懂得礼节。

这句贤文将精神层面的东西(礼义)与物质层面的东西(仓廪)相提并论,说明礼节对一个人是何等重要。

一个家庭没有吃穿,日子就无法过下去;同样,一个家庭的子孙后代如果愚蠢无知的话,这个家庭还有什么希望呢?

因此,做人要讲究礼节,正是“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这句贤文阐述的要旨。

历史上的成功人士都深谙礼节之道,并由此助他们走向了成功。

一个不懂得礼节的人,尽管个人能力很强,但得不到上司的认可和团队的支持,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无礼到处碰壁

礼节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通行证,如果没有这张通行证就有可能到处碰壁。

有这样一则笑话,讲的是一个外地年轻人要到李各庄去办事。

他走了很长时间,想知道还有多少路程,便去问一位在田间耕作的长者:

“喂!

老头,到李各庄还有多少里路?

”长者看了看年轻人,想了一会说:

“年轻人,到李各庄还有三‘亩’路程。

年轻人一听长者的回答,非常生气地指责长者:

“你们这个地方的人真没文化,路只有多少里的,哪有讲多少‘亩’的。

我问的是到李各庄还有多少‘里’路。

长者不急不慢地回答道:

“年轻人,我们这也是讲多少‘里’路程的,只是因为你不讲‘礼’,所以我也无法跟你讲‘里’。

年轻人这才明白了长者的意思,赶紧向长者赔礼道歉,这才得到了长者的谅解和帮助。

这则小故事说明,礼貌对我们做人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是在需要别人帮助的情况下,就更需要讲礼貌,否则你是难以得到别人的真诚帮助的。

五、做人要顾全大局

“若争小可,便失大道”这句贤文是说一个人如果一味地争夺个人小利,就会损害全局利利益,有违首德标准。

这句贤文旨在教育人们,做人要顾全大局,要有全局意识。

不识大局,关羽丧命

三国时期的汉寿亭侯关羽,曾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是何等英雄气概。

他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成为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愿同年同月死的异姓兄弟,是何等的仁义,以致晋商甚至天下商人都把关羽奉为武财神,以求关羽的神灵能够保佑其商业利益。

关羽也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偶像。

然而,就是这个万众信奉的偶像,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不顾大局、刚愎自用,结果不仅命丧他人,还使得蜀汉丧失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当关羽受刘备重托留守荆州时,诸葛亮再三叮嘱他要“北拒曹操,南和孙权。

”可是,当孙权想与关羽成为儿女亲家,派人来向关羽提亲时,关羽一听大怒,喝道:

“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把好事变成了坏事,由此得罪了盟友孙权,最终导致了吴蜀联盟破裂,双方刀兵相见,关羽也落个败走麦城,被俘身亡的下场。

假若关羽少一点偏激,不意气用事,那么,吴蜀联盟大概不会破坏得那么严重,荆州的归属可能也是另外一种局面。

关羽不但看不起对手,也不把同僚放在眼里。

名将马超来降,刘备封其为平西将军,远在荆州的关羽大为不满,特地给诸葛亮去信,责问说:

“马超能比得上谁?

”老将黄忠被封为后将军,关羽又当众宣称:

“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目空一切,气量狭小,盛气凌人,其他的人就更不在他眼里,一些受过他蔑视侮辱的将领对他既怕又恨,以致当他陷入绝境时,众叛亲离,无人救援,促使他迅速走向败亡。

蜀汉的过早灭亡,关羽的不顾大局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可见一个人的在大局观念是何等重要。

六、做人要勇于接受批评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贤文是说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

这句话贤文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

一个人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及时改正就无大碍,可怕的是讳疾忌医,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从而由小错到大错,由大错到不可救药。

《道德经》曰: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意思是真实的言词不华美,华美的言词不真实。

接受批评是需要勇气的,要能够听得进不太中听的批评意见。

勇于接受批评是一个人成长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纵观我国历史,凡是成就突出的人,大都勇于接受批评意见。

他们能够从善如流,所以能够吸取众人的智慧,避免自己的失误,从而成就自己的事业。

刘邦纳谏,赢得民心

汉高祖刘邦就个人能力而言,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不是太强,但他有一个突出的优点,那就是能够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而不像霸王项羽那样刚愎自用、唯我独尊。

秦朝末年,刘邦率军攻入咸阳,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刘邦进入秦宫后,见宫殿高大雄伟,美女、珠宝不计其数,心中产生了羡慕之情,想全部据为己有。

大将樊哙劝刘邦最好不要这样做,刘邦很不高兴。

谋士张良对刘邦说:

“秦王之所以不得人心,失去天下,原因就在于他穷奢极欲。

现在您刚放秦宫就想像秦王那样享乐,岂不坏了大事?

樊哙的话可是忠言啊!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您还是听樊哙的劝告吧!

刘邦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战胜项羽并取得天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虚怀若谷,能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改正自己的错误。

这正是个体和组织得以健康成长的重要品德。

这种知错必改的优秀品德,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七、做人要遵纪守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句贤文,出自《孟子·离娄上》: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原意是说如果没有规和矩,就无法制作出方形和圆形的物品,后来引申为行为总举止的标准和规则。

这旨在教育人们,做人要遵纪守法。

曹操割发代首

曹操是三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的军事家,他的许多故事为后人所熟悉,其中有一则割发代首的故事,今天读来仍然很有意义。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曹操非常清楚赢得民心的重要性,因此对军队的纪律非常重视,三令五申地要求军队必须遵章守纪。

针对有些士兵行军作战时不注意保护群众利益的现象,曹操特意制定了严格而具体的法令,比如战马踏坏了群众的庄稼即处以斩首。

这些纪律一经颁布,深受群众欢迎。

有一次,曹操自己的战马因突然受到惊吓,窜入田中踏坏了几颗青苗。

监察官员一看是最高统帅的马踏坏了庄稼,又情有可原,当然不好定罪。

但曹操却不肯原谅自己,一面抽打战马,一面抽出战刀就要自裁,这时身边的侍卫赶紧拦住,众僚属也赶紧进言杨劝,说丞相您是国家的顶梁柱,为了国家的利益您也不能自杀,马踏青苗是因马受惊,情有可原,就是按纪律制裁也应该宽大处理,等等。

而曹操却一本正经地说,纪律刚刚颁布,如果因我而不执行,今后别人也就没有办法执行了,还是要坚持自杀。

众僚属就建议说,是不是可以变通处理呢?

比如“割发代首”。

于是曹操顺坡下驴,同意作变通处理,自己用战刀割下一把头发,以示警戒。

这个故事今天读起来也许觉得可笑,认为割头发还弄得那么严肃。

其实当时割头发也是一种很重的惩罚。

古人奉行孝道,强调身体发肤由父母所赐,本人是不能轻易毁伤的,否则就是不孝。

因此,曹操这一“割发代首”之举,起到了震慑全军、令行禁止的效果。

我们暂且不管曹操这出戏是真是假,对于最高统帅的他能做到这一点,这种遵纪守法的精神就足以值得学习。

八、做人要讲奉献

“儿孙胜于我,要钱做甚么;儿孙不如我,要钱做甚么”,这句贤文是说子孙后代如果能力比我强,没有必要留钱财给他们,因为他们自己有能力生存和发展;如果子孙后代没有能力,不能争气自立,也不能留下钱财给他们,否则留得越多,给他们带来的灾祸也越多。

《增广贤文》中还有一句:

“良田万倾,日食三餐;大厦千间,夜眠八尺。

”说的是富裕之家虽然拥有良田万顷,但只能每日三餐;虽然有大厦千间,晚上也只需睡一张床。

这两句贤文总结了我国古人对财富的认识,旨在教育我们做人要少索取,多奉献;要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不要为金钱所累,成为金钱的奴隶,而是要做金钱的主人。

追求人生,乐于奉献

一个人活在世上,怎样才能使生命更有意义呢?

古今中外的许多贤者都认为能够为社会、为他人多做奉献才有意义,如果仅仅是向社会和他人索取,那么这样的人生是毫无价值的。

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的大智者,他曾与一位老翁探讨过有关寿命长短和人生意义的问题。

老翁对老子说:

“听说先生博学多才,老朽愿向您讨教一个问题。

接着,老翁得意地说:

“我今年已经一百零六岁了。

说实在话,我从年少到现在,一直是游手好闲地轻松度日。

与我同龄的人都纷纷作古,他们开垦百亩良田却没有一席之地,盖了豪华的屋宇却落身于郊外的孤坟。

而我呢,虽一生不稼不穑,却还吃着五谷;虽没制作只砖片瓦,却仍然居住在避风挡雨的房舍中。

先生,是不是我现在可以嘲笑他们忙忙碌碌劳作一生,只是给自己换来个早逝呢?

老子听了,微微一笑,吩咐一名弟子说:

“找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来。

老子将砖头和石头放在老翁面前,说:

“如果只能择其一,仙翁您是愿意要砖头还是愿意要石头?

老翁得意地取过砖头放在自己面前,说:

“我当然选择砖头。

老子抚须笑着问老翁:

“为什么呢?

老翁指着石头说:

“这石头没棱没角,取它何用?

而砖头能够砌墙盖房,大有用场。

老子又招呼围观的众人问:

“大家要石头还是要砖头?

”众人都纷纷说要砖头而不要石头。

老子又回过头来问老翁:

“是石头寿命长呢,还是砖头寿命长?

老翁说:

“当然是石头的寿命长。

老子释然而笑,说:

“石头寿命长,人们却不择它;砖头寿命短,人们却择它,不过是有用和没用罢了。

天地万物莫不如此。

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不长啊!

听罢老子的一番宏论,老翁无地自容。

这则典故说明,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短,不在于索取多少,而在于是否为他人和社会多做奉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