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1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3322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1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1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1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1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1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1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docx

《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1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1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1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docx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教案鲁教版五四制

2019年六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教案鲁教版五四制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内容与教材中其他相关内容的联系:

本章是“空间与图形”学习领域的最基础部分,它与后面有关几何部分的内容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知识、方法与学习资源等方面。

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认识常见的柱体,锥体,球体。

(2)通过丰富的实例,进

一步认识点、线、面.从运动观点看: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了解直棱柱,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

(4)

学会将立体图形用三视图描画出来,能根据三视图来判

断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

(5)

学习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如空间想象力

,动手制作能力。

(6)体会几何体在切截过程中

的变化。

(如正方体,圆柱的截面)

(7)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

能由几何体的三种视图,推断组成几何体的形状。

(如:

正方体组成的几何体中小正方块的个数)

(8)多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

三、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体以及分析、概括其形状特征,初步接触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棱柱和球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

(2)在展开与折叠的活动中认识棱柱展开图的特征,初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通过对正方体展开图的讨论,进行图形的分析与推理活动。

(3)从具体认识

截面的形状到想象通过切与截所可能产生的形状。

在面与体的转换中丰富数学

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4)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将观察与研究的对象转到平面上——通过想象与表达、推理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也为学习投影与视图打基础。

(5)梳理有关基本多边形的概念,了解其组成与分解。

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四、教材处理与教学方法

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2课时

2展开与折叠

2课时

3截一个几何体1课时

4从不同方向看1课时

回顾与思考3课时

五、设计思路

1.整体设计思路:

围绕认识基本几何体、发展空间观念展开教材。

其中包括三个方面:

基础知识——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棱柱及其展开图的概念和基本性质,球的概念;基本活动——观察以及各种操作性活动

(展开、折叠、切与截),及其想象、转换与推理等。

发展空间观念——从直观到抽象、从实物操作到空间想象和转换。

2、具体过程:

认识几何体(形状)——分析几何体的构成——对几何体进行分解与组合——视图——若干平面图形。

 

附送:

2019年六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比和比例(比和比例)教案冀教版

(一)单元教育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配的含义,能运用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化简比、解比例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2、能对现实情境中有关比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

能区分比和比例、比和比值的不同含义,在总结比和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能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3、能探索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有效方法,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并说明方法和结果的合理性。

4、参与数学活动,对现实社会和生活中和比有关的事物有兴趣,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获得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单元教材说明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等基础上安排的,主要内容有:

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简单的按比例分配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安排了综合与实践活动“测量旗杆高度”。

比和比例是“数与代数”部分“正比例、反比例”中的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具体要求是: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本单元教材在编写思想、内容安排、教学方式等方面有以下特点: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概念。

本单元涉及的比、比例、按比例分配等概念,学生比较陌生,既没有生活经验,也没有联系密切的知识背景。

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些概念的实际意义,教材在设计上淡化概念“形式化”的叙述,通过选取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能够理解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概念。

如,初次认识比时,选择了现实生活中建筑工地搅拌水泥沙浆的事例,设计了两个工人用生活语言对话的情境,他们说:

1千克水泥对3千克沙子,3千克沙子对1千克水泥等。

然后,把工人的生活语言转化成1:

3和3:

1的表达方式,让学生认识比,初步理解比的含义。

接着,选择现实生活中“用6千克白色涂料和3千克蓝色涂料调配浅蓝色涂料”的典型事例,提出“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的质量有什么关系”的问题,在学生用以前的知识“6÷3”和“3÷6”表示的同时,又用比表示为“6:

3”和“3:

6”,通过6÷3和6:

3都表示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的数量关系,3÷6和3:

6都表示蓝色涂料和白色涂料的数量关系,得出两组等式“6:

3=6÷3,3:

6=3÷6”,进而总结出“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再如,认识按比例分配时,选择“在一块长方形地里按3:

5种茄子和西红柿”的事例,并给出直观示意图,让学生在结合图讨论3:

5表示什么意思的过程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自主建构数学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虽然学生第一次接触,但是,学生只要知道比较两个数相除以后,其他内容与从前所学知识间的联系比较密切。

所以,本单元教材在内容设计上,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在积极探索中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

如,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教材选择了质量不等而成分比相同的两袋饲料。

先让学生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求出每袋饲料中粗蛋白和总质量的比,值,再让学生观察求比值的过程,并启发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说一说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有什么关系。

然后总结出比的基本性质,把分数的基本性质自然融合到比的基本性质中来。

再如,比例的认识和基本性质,教材选择了我国不同规格的国旗这一典型事例,让学生计算不同规格国旗长和宽的比,发现它们长和宽的比值都相等,首先认识比例。

然后,利用从国旗中得到的比例式,分别计算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的乘积,再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这样的学习经历,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中发现了规律,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3、注重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教材一方面选取了工农业生产和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答按比例分配等简单问题。

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内容板块中,设计“配制什锦糖”和“粉刷墙壁”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主题内容。

最后还安排了测量旗杆高度的“综合与实践”活动。

学生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单元共安排9课时(包括综合与实践和练习课),具体内容编排如下:

知识块

课时

内容

素材与活动

1.比

第1课时

比的意义

1.例1,水泥和沙子按1:

3混合成水泥沙浆。

2.例2,用6下克白色涂料和3千克蓝色涂料调成浅蓝色涂料;用除法和比表示两种涂料质量关系,认识比的意义。

第2课时

比的基本性质

1.例3,两袋质量不同的饲料,求每袋中粗蛋白与总质量的比值,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2.例4,求什锦糖中水果糖和奶糖质量的比,化简比。

2.比例

第1课时

比例的意义

1.例1,一面长96cm、宽64cm的国旗,先算出长和宽的比,再说出宽和长的比。

2.例2,任选两种规格的国旗,分别求出长和宽或宽和长的比值,发现规律,认识比例。

第2课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

1.利用国旗长和宽的比例式,探索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2.例3,解比例。

3.简单应用

第1课时

按比例分配

1.例1,一块面积为984平方米的长方形菜地,按3:

5种茄子和西红柿,求种茄子和西红柿的面积。

2.例2,建筑工人用水泥、沙子、石子按2:

3:

5配制2000千克混凝土,计算需要水泥、沙子、石子的千克数。

第2课时

按比例计算

1.例3,用药粉和水按1:

9配制葡萄糖注射液,计算8.5千克药粉需加水多少干克。

2.试一试,学校体育代表队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8:

5.其中男生32名,计算女生人数。

4.解决问题

1课时

配制什锦糖

1.从四种糖中任选三种按2:

3:

3配成什锦糖50千克,每人做出一种方案。

2.议一议,怎样配制什锦糖价钱最高?

怎样配制价钱最低?

5.练习

1课时

练习课

设计8道练习题。

6.综合与实践

1课时

测量旗杆高度

1.活动准备。

每组准备竹竿两根,米尺一把。

2.实地测量。

在操场上测量旗杆和竹竿的影长,填写记录单,计算旗杆高度。

3.全班交流。

先交流各组的测量过程和结果,再交流自己在活动中受到启发和获得的经验,然后写一篇数学日记。

1、比,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科书11页、12页),比的意义。

教材选择了现实生活中的两个典型事例。

例1,搅拌水泥沙浆。

首先,设计了工人搅拌水泥沙浆的劳动场景,呈现了两名工人对话的情境。

一名工人说:

1千克水泥对3千克沙子。

另一名工人说:

也可以说3千克沙子对1千克水泥。

接下来,教材对两名工人的对话内容作出了解释,并给出了比的表达式:

1千克水泥和3千克沙子的关系,可以表示为1:

3,读作一比三;3千克沙子和1千克水泥的关系,可以表示为3:

1,读作三比一。

然后用描述性语言介绍了比和比例,像l:

3、3:

1这样的表示方法,叫做比,“:

”是比号。

例2,教材设计了“用6千克白色涂料和3千克蓝色涂料配制涂料”的事例,安排以下两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用除法和比表示两种涂料质量的关系。

“说一说”提出:

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的质量有什么关系?

教材首先用学生交流的方式给出了6千克和3千克相除的两种关系以及两个算式。

丫丫说:

白色涂料的质量是蓝色涂料质量的2倍。

算式6÷3=2。

聪聪说:

蓝色涂料的质量是白色涂料质量的

算式3÷6=

,接着,教材用文字介绍:

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的质量关系也可以用比表示。

给出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的质量比是6:

3,读作六比三。

蓝色涂料和白色涂料的质量比是3:

6,读作三比六。

第二,归纳等式,认识比和比值以及比的各部分名称。

根据两种涂料质量关系的不同表示,总结出两个算式:

6÷3=6:

3=2,3:

6=3÷6=

在此基础上,教材给出了比和比值的概念: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两个数相除的结果叫做比值。

接着教材以3:

6=

为例,介绍了比的各部分名称。

在认识了比和除法的关系后,教材提出“议一议”:

比的各部分和分数、除法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

最后,兔博士提问:

怎样求比值?

比的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本节课设计两个例题认识比,目的、重点不同。

例1搅拌水泥沙浆问题,是借助生活中的问题和语言认识比的书写形式,初步理解比的含义。

例2通过白色涂料与蓝色涂料的质量关系的不同表达方式,建立比和除法之间的联系。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理解比的含义以及比和除法的关系,难点是总结比和除法相等式子。

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识比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两数相除”与“两数相比”的整合过程。

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1千克水泥对3千克沙子”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了解:

搅拌水泥沙时,放1千克水泥就放3千克沙子。

还可以提问:

放2千克水泥,放几千克沙子呢?

在学生理解工人对话意思的基础上,教师介绍:

搅拌水泥沙时,人们说“1千克水泥对3千克沙子”,水泥和沙子的质量关系在数学上可以用比的形式表示出来。

接着介绍1:

3的书写。

这样讲:

1千克水泥对3千克沙子,先写1,然后在1的后面写一个冒号,读作比,再写出3。

这个式子读作一比三。

然后,照同样的方式介绍3:

1。

最后说明:

像1:

3和3:

1这样的表示方法,叫做比。

两个数中间的两个点叫比号。

教学例2时,要抓好三个关键环节。

第一,让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说出两种涂料的质量的关系,并写出除法算式。

然后鼓励学生用比来表示两种涂料质量的关系。

学生如果有困难,教师介绍。

最后总结出下面的结论。

白色涂料与蓝色涂料质量的关系:

6÷3=2、6:

3。

蓝色涂料和白色涂料质量的关系:

3÷6=

、3:

6。

第二,把“两数相除”与“两数相比”整合在一起,建立比和除法的关系。

教师讲解:

观察上面两组式子,白色涂料的质量是蓝色涂料质量的2倍,用除法表示是6÷3=2,用比表示是6:

3,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等式:

6:

3=6÷3=2。

用同样的方法总结出3:

6=3÷6=

然后介绍: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两个数相除的结果叫做比值。

接着介绍比的前项和后项。

第三,讨论比的各部分和除法各部分的关系。

提出“议一议”的问题,通过讨论得出:

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的除数,比号相当于÷,比值就是除法的商。

第四,讨论求比值的方法。

可写出几个比,让学生试着求比值。

如12:

8、

、0.4:

0.2。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求比值的方法。

第2课时(教科书13页、14页),比的基本性质。

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例3选择了两质量不同的猪饲料,在包装袋上给出了相关的数据信息:

一袋的总质量是20千克,其中粗蛋白6千克;另一袋的总质量是30千克,其中粗蛋白9千克。

问题是:

算一算两袋饲料中粗蛋白和总质量的比值一样吗?

大头蛙提示:

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

教材以两名学生板演的形式呈现了求比值的书写过程,可以发现:

两袋饲料的总质量和粗蛋白的质量都不相同,但是两袋饲料中粗蛋白和总质量的比值都是一样的,都是

结合同学们求比值的方法,兔博士提出: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能说出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有什么关系吗?

教材省略了学生说的过程,直接给出了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接着说明,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第二,化简比。

例4设计了超市用水果糖和奶糖配制什锦糖的事例,用信息图给出水果糖25千克,奶糖35千克。

提出要求:

求这种什锦糖中水果糖和奶糖质量的比。

教材给出了把20:

35化成最简的整数比的方法和结果。

例4之后安排了“议一议”:

两个数的比值和两个数的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材用丫丫和亮亮不完整的话给出了比的特点以及比和比值的区别。

结合本课内容,在兔博士网站介绍了“黄金比”。

比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基本性质,会求比值的基础上学习的。

例3计算两袋饲料粗蛋白和总质量的比值,得到比值相等,一方面丰富生话经验,另一方面主要为总结比的基本性质提供素材。

例4主要学习化简比的方法和书写方式。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会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难点是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分数、小数比。

教学例3时,首先让学生了解净重和粗蛋白的关系,说一说每袋饲料中粗蛋白的质量和饲料总质量各是多少?

然后让学生尝试着求出两袋中粗蛋白和总质量的比值。

可提示学生将比写成分数形式,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做的,得出两袋饲料粗蛋白和总质量的比值相等以后,不作特别的分析,只要让学生知道,同一种饲料,虽然包装袋的大小不同,但是,饲料中各部分的比值是一样的。

接着,教师启发同学们根据用分数基本性质求比值的过程,说一说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有什么关系。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与表达的空间,因为例3中没有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的情况,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联想,也可以利用求比值的算式逆推回去。

总结出比的基本性质以后,告诉学生,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并出示例4,先让学生读题,了解题中的事情和要求解决的问题,师生写出水果糖和奶糖的质量比20:

35,可讨论一下:

20:

35是不是整数比?

然后师生共同化简出水果糖和奶糖的最简整数比。

特别强调两点:

第一,化简时,把比写成分数形式,直接约分;第二,化简后,要写出整数比的形式。

另外,本节课没有安排把分数比和小数比化成整数比的例题,教师可以选择“练一练”第1题的前两小题,进行重点指导或讲解化简的方法。

如,化简

,可以有两种方法。

(1)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分数比化成整数比:

=(

×12):

×12)=8:

9。

(2)利用比与除法的关系,将分数比改写成分数除法,然后计算:

÷

×

再如,化简0.12:

2.5,可以先把比的前项和后项乘100,变成整数比12:

250,再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学生基本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后,再讨论“议一议”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了解,两者的相同点是:

求两个数的比值和化简比,都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求。

不同点是:

比值是两个数相除的结果,它是一个

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还可以是小数。

比不是一个数,它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可以是整数比,可以是分数比,还可以是小数比,但都要写成比的形式。

2、比例,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科书15页、16页),比例的意义。

教材选择我国不同规格的国旗为素材,安排了两个例题。

例1,呈现了一面长96厘米、宽64厘米的国旗,要求学生算出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教材给出求比值的式子。

大头蛙提出要求:

你能说出宽和长的比值吗?

用亮亮的话作出回答。

接着,在兔博士网站中介绍了我国国旗的意义、形状、颜色和图案,同时给出了五种规格国旗长和宽的实际数据。

了解了我国国旗的常识以后,安排例2,任意选择两种不同规格的国旗,分别求出长和宽或宽和长的比值。

教材以两名学生板演的形式给出了两种不同选择以及计算国旗长和宽、宽和长比的式子,结果显示:

国旗长和宽的比值都是

,国旗宽和长的比值都是

接着通过兔博士的话“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国旗规格不同,长和宽的比值都一样,宽和长的比值也一样。

然后,教材选择了240:

160和144:

96这两个相等的比,给出了两种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240:

160=144:

96或

同时给出了比例的概念: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最后,大头蛙说:

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要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一方面,进一步解释比例的意义,另一方面,提示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的方法。

比例和比有本质的区别。

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比例表示比值相等的两个比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具有相等关系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比例的认识之所以选择国旗为素材,是因为不同规格的国旗长和宽的比都是相等的,那么任选两种规格的国旗,其长和宽的比都能组成比例。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经历归纳总结比例的过程,理解比例的意义,会利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例1时,首先计算出长96厘米、宽64厘米的国旗长和宽的比是3:

2,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宽与长的比是多少。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两个数的比是一定的,语言表述时两个数的前后顺序不一样,比的表示形式不同。

另一方面为学生在例2中选择国旗,自主计算作铺垫。

教学例2时,要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鼓励学生从五种规格的国旗中任选两种,分别算出长和宽或宽和长的比值。

第二,充分交流学生不同选择的计算结果,使学生发现:

各种规格的国旗长和宽的比值都是

,宽和长的比值都是

第三,选择出两个比值相等的比,写出下面的关系式:

240:

160=144:

96或

,同时介绍比例的概念: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最后讨论:

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形成共识:

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它们的比值是不是相等。

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出示几组比,让学生判断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第2课时(教科书17页、18页),比例的基本性质。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层面的学习活动。

首先,用上节课总结比例的240:

160=144:

96为例,介绍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并在比例式中标出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

然后提出:

把上面比例中的两个外项、两个内项分别相乘,你发现了什么?

教材用计算器显示了计算结果,用亮亮的话说出积的特点:

它们的乘积相等。

接着,用兔博士的话提出要求:

自己写出一组比例式,照上面的方法乘一下……在完成了由个别到一般的探索之后,教材给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同时说明,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呈现了将240:

160=144:

96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用箭头标出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

最后,介绍了比例基本性质的作用以及什么叫做解比例。

例3岁解比例。

给出了两个比例:

要求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1)9:

2=6:

(2)

要求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求出

的值。

教材以两名同学板演的形式,呈现了解比例的过程。

比例的基本性质,首先是解比例的依据,在以后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同时,也是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之一。

如,判断6:

4和12:

8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看6×8的积是否等于4×12的积。

如果两个积相等,那么两个比就可以组成比例;否则,就不能组成比例。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总结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难点是解比例时内项、外项的判断和书写。

教学例2时,要抓住两点:

第一,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发现并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第二,让学生熟记比例的构成。

无论是一般形式的比例式,还是分数形式的比例式,都能指出哪两个数是比例的外项,哪两个数是比例的内项。

如,在学生自己写比例、发现内项和外项乘积的规律时,首先提示学生写出的比例式要正确,也就是两个比的比值要相等。

交流时,先让学生说出哪两个数是比例的外项,哪两个数是比例的内项。

在认识分数形式的比例“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它们的积相等”后,教师写出1~2个分数形式的比例式,让学生说出哪两个数是内项,哪两个数是外项,并亲自乘一乘。

教学例3时,要抓住一个重点,就是如何把比例式转化成以前的方程。

首先使学生了解,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就是把含有未知数

的比例式转化为方程,并求

的值。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把比例式转化成一般方程时,通常要把未知项

放在等号的左边。

所以,解比例时,要看未知项是内项还是外项。

如,在9:

2=6:

中,

是外项,就要把两个外项相乘放在等号的左边,即9

=2×6;在

中,

是内项,就要把两个内项相乘放在等号的左边,即

×

3、简单应用,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科书19页、20页),按比例分配问题。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按比例分配的事例。

例1,按一定的比例种茄子和西红柿。

一方面用文字给出了相关信息和问题:

一块长方形菜地有984平方米,计划按3:

5种茄子和西红柿,茄子和西红柿各种多少平方米?

同时给出了长方形菜地平均分成8份的直观图,并用不同颜色和文字标出种茄子和西红柿所占的份数。

首先提出“议一议”的问题:

按3:

5种茄子和西红柿是什么意思?

教材通过聪聪和丫丫的话回答了这个问题,聪聪说:

就是把这块地平均分成8份,其中3份种茄子……丫丫说:

种茄子的地占这块地的

……接着通过兔博士的话说明:

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然后,给出计算茄子和西红柿各种多少平方米的算式,让学生解答。

例2,按一定比例配制混凝土。

教材给出了“建筑工人用水泥、沙子、石子按2:

3:

5配制混凝土”的数学信息,以及“要配制2000千克这样的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石子各多少千克”的问题。

接着,只给出2+3+5=10计算总份数的式子,要求学生自己试着解答。

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是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以及会计算一个数乘分数的基础上学习的。

本节课的两个例题都是典型的按比例分配问题,就是把总量按着一定的比例把部分量进行分配。

所不同的是:

例1中有两个部分量,例2中有3个部分量。

但是,解答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一样,所以例2只给出求份数的式子。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能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求出部分量。

教学例1时,首先通过示意图让学生理解:

按3:

5种茄子和西红柿,就是把长方形菜地平均分成8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