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历史选择题的试题特征与解题技巧.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3277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历史选择题的试题特征与解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历史选择题的试题特征与解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历史选择题的试题特征与解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历史选择题的试题特征与解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历史选择题的试题特征与解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历史选择题的试题特征与解题技巧.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历史选择题的试题特征与解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历史选择题的试题特征与解题技巧.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历史选择题的试题特征与解题技巧.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历史选择题的试题特征与解题技巧

三、考前题型突破

(一)历史选择题的试题特征与解题技巧

[试题特征]

1.内容均衡

内容分布:

古代中国史4个、近代中国史3个、现代中国史1个、古希腊或罗马史1个、近代世界史2个、现代世界史1个。

(1)古代史:

先秦、两汉、两宋、明清是重点,重视对政治与文化、经济与文化的渗透考查。

(2)中国近现代史:

形成一些相对集中的命题密集区,如中国近代化、近代初期的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民国初期、抗战史、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

(3)世界史:

对希腊民主制或罗马法的延展性认识;苏俄(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改革;资产阶级代议制、工业革命、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和国际格局调整等主干内容。

2.设置情境

(1)创设新情境:

命题者站在更高的学科高度和更宽阔的学科视野审视中学历史教学,强调新材料的引用和新情境的创设,情境化已是高考命题的主流趋向。

(2)还原情境:

主干知识常考常新,高考命题侧重于运用史料还原历史情境,考查考生对历史主干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纵观近年高考,突出了这一命题新趋向。

3.材料新颖

(1)新课标高考材料型试题一统江山,以材料为命题的主要依据,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被大量引入试题,“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已成为历史高考的常态。

(2)高考命题者往往巧妙地将材料进行加工,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出现,材料中隐含着重要的历史信息,这也使得材料化的选择题立意高远。

(3)近年全国文综卷历史命题者还有意追求选择题选项在字数、句式表述上的一致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选择、判断的难度,凸显能力。

4.突出探究

从具体所涉及的考点看,全国卷重点考查的是历史学科主干而非教材主干。

纵观近几年的试题,一些高频出现的考点如儒学演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近代经济结构变动、1949~1966年新中国的建设探索、希腊罗马的民主法治、资产阶级代议制、工业革命、苏联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美苏冷战等内容显然属于双重主干知识,既是现行教材的主干知识,又是学科主干知识。

这方面的高考试题都体现了探究化的特点。

外戚专权、历代货币问题(南北朝货币使用、北宋交子)、土地赋役制度沿革(宋代田制)、经济重心南移、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北洋军阀统治、美国南北战争背景、新兴独立国家崛起与国际经济旧秩序(南北问题)等许多考点也属于历史学科的核心知识。

5.关注前沿

从社会现实问题出发,把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强调鉴古知今,引导考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社会价值观。

题干中大量出现的“反映了”“反映出”“表明”“由此可见”“说明”等指示词,凸显高考命题的两大出发点:

一是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对现实与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二是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明确自身的责任)。

6.主流价值

(1)高考考查侧重点大多是积极、进步的内容,重点关注的是历史事件的正面影响,对消极、落后、负面的内容不会考查。

(2)许多试题往往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客观呈现和对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考查考生对时代背景、客观形势、主观目的、历史作用的理解与解释能力,正面立论多,定性评判少,如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等。

而像国共内战、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之类的重大历史事件,命题者则基本采取回避的做法。

[解题技巧]

1.明确时空

“时空素养”既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同时,时空范围对解题起着规定性作用,它往往有助于排除与该时空条件无关的选项。

高考选择题中常见的时空信息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

显性时间常以年月日、朝代、历史阶段等形式呈现。

隐性时间常以人物、著作、历史事件或提示性关键词等形式呈现;隐性时间容易被考生忽视,从而影响了解题正确性。

题干材料中的空间信息,如相关国家、区域、方位、具体地点等,往往也是选择判断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2.提取信息

在选择题题干材料的审读、诊断中,要特别注意材料的主干主语、关键词(对于关键词汇要充分理解它的内涵与外延)。

此外,还要注意挖掘材料的隐含条件,厘清材料信息的逻辑关系,有时甚至是句式语气的把握,等等。

当然,最关键的是对题干中新材料、新情境所包含的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透彻的审读、诊断,明确材料的主旨信息。

3.比较选项

选择题的备选项,除正确选项外,其他三项往往由错误项、无关项或干扰项组成。

在四个备选项诊断中,应先排除错误项、无关项、干扰项,最后找出正确项。

错误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不符合史实的,如与题干的时空定位或人物、事件不符的;②偏离材料主题或观点的,未能全面、深刻反映材料信息(甚至画蛇添足)的;③以偏概全的;④与设问角度或方向相背离,答非所问的;⑤曲解材料信息,扩大内涵的;⑥混淆概念、史实错误或偷梁换柱的;⑦程度性表述过于绝对的(如“最早”“标志”“完全”“彻底”等,这类绝对化结论,除非是教材结论,否则往往是错误选项);⑧与题干基本符合,但不是最佳选项(需要进一步结合题干中限制性条件,并通过对各选项的对比、斟酌,最后选出最深刻、最贴切的那个选项)。

4.关注问项

在题干审题中,问项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它关系到选择的角度与方向,关系到能否判断出正确结果。

如“由此可知”“这一论断(认识)”“它指的是”等引导语,主要考查考生依据所学知识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判断以及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如“反映”“说明”“表明”等引导语,实际上是要求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透过材料现象来解释或认识历史事物的特征、本质或规律,体现了“以小见大”的考查特点。

如果是“主要原因”,则以找寻根本原因作为首选;如果是“主观原因”,则要聚焦在主观动机和目的上。

(二)41题的试题特征与解题技巧

[试题特征]

1.从命题形式上看

命题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围绕某个主题纵向展开,二是围绕某个话题进行横向中西对比。

其中卷Ⅰ、Ⅲ更偏好于前者,如2015年的儒学题、2016年的人口膨胀题、2017年的民族主义题、2018年的乡村治理题、2019年的改革开放题等;而卷Ⅱ则更偏重于后者,如2015年的孟子和苏格拉底题、2016年的移民题、2017年的矿业政策题、2018年的中美大豆种植和物种交流题、2019年的中国海关题等。

2.从材料和设问上看

材料的选择以文字材料为主,极少采用图表形式(2016年卷Ⅱ、2019年卷Ⅰ);设问以两问(共3小问)居多(2018年三套试卷均设置3小问),前后问题关联,往往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一个问题的解决架设桥梁;重点考查概括、比较、分析、说明、评价等思维能力,答题角度往往聚焦在对背景、原因、作用(影响、意义)的概括分析上及对观点、主张的评价认识;答案简洁,具有较强的专业化、学术化色彩。

3.从主题设计上看

命题的主题往往聚焦在一些既具有鲜明学科特点,又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问题,甚至是社会及国际热点问题,使考查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如2015年卷Ⅰ的儒学演变题及卷Ⅱ的法制观念题,2016年卷Ⅱ的移民题及2016年卷Ⅰ的人口题,2016年卷Ⅲ的福利制度题,2017年卷Ⅱ的矿业政策题与卷Ⅲ的郑成功收复台湾题,2018年的乡村治理题、2019年的改革开放题,无不与当前海洋开发与国家海洋权益维护、国内人口流动与国际移民现象、人口控制与国家生育政策调整、儒学与传统文化复兴、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福利制度利弊争论、去产能、优化产业结构、祖国统一、乡村治理和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等诸多现实热点问题息息相关,深刻体现命题者的现实关怀及以史为鉴的学术智慧。

[解题技巧]

历史材料问答题的解题主要分四个步骤,第一是审设问,第二是读材料,第三是列提纲,最后是答好题。

第一步:

审设问——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

设问审读是解题的最重要环节。

从问题切入,仔细筛选题干信息,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提高审读的准确率。

一审设问要求:

纵观近五年的高考试题,无外乎两种形式,一是“根据材料”,二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若是“根据材料”,答案肯定在材料中,这种设问不受教材束缚,依据材料作答,答案需要提炼、概括、归纳、抽象等;若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在材料和教材中,作答既要充分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又要利用教材结合点以及平时的知识积累。

二审时空限制:

要注意审清设问中的显性或隐性的时空范围;时空范围制约着解题的取向,对解题起着规定性作用;故要审清时空,并在一定时间、空间下理解和解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三审提示词语:

即提示回答问题的方式。

常见提示语有:

指出、概括、简述、分析、阐述、说明、论证、总结、评价(或评析、评论、评述)、比较等。

设问中的这些行为动词既体现了试题对学生学习历史学科方法的考查,又为学生正确解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因此,要认真审读设问中的这些提示语,准确掌握解题方式,具体如下表所示:

提示语

内涵

相应中心词

指出

即介绍、表达,回答“是什么”,无须分析“为什么”“怎么样”

内容、措施、观点、意义等

概括

即归纳、总结,归结事物的相关要素,简明扼要的指出

背景、原因、影响、作用、特点、特征等

简述

即陈述、总结,回答时表述要“简”,要点要“全”

原因、影响、过程等

分析

即找出历史现象或历史事物组成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关系

背景、原因、认识、启示、意义、影响、作用等

说明

即解释、解说

原因、过程、做法等

总结

即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

启示、经验、教训等

比较

即横向或纵向对比、类比

事件、现象、人物及观点的异同等

四审答题中心语及求答语:

首先是审清中心语,以明确答题范围或角度要求。

这是整个题目设问所围绕的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制度(政策)、思想、人物、国际关系等知识领域。

其次是审清求答(答项)语:

如背景类(背景、原因、条件、意图等)、性质类(实质、本质)、过程类(表现、内容、措施)、影响类(作用、意义、地位),以及特点、异同点、胜败原因、启示与认识等。

主要求答语的思维切入点如下表所示:

求答语

思维切入点

原因(背景)类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民族关系—社会生活,国际—国内,主观—客观,必要性—可能性等

措施

(内容、表现)类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民族关系—军事—教育—社会生活等

影响(作用)类

积极—消极,直接—间接—深远(由近及远),当时—以后,对内—对外等

点类

阶段特征类

宏观上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与不同时期进行对比;在把握史实的基础上找出该阶段带有普遍性,与其他阶段相比又带有差异性,体现其特质的方面。

语言要简洁、概括,要上升到史观高度

具体特点类

本质(阶级属性)+各方面状况(指导思想、主导者、目标、内容、方式手段、范围或领域、规模速度等)+新发展、新变化(比较)+地位(最早、首创、领先)+作用+影响(广泛、深远、持久)

变化(趋势)类

“由……到……”“越来越……”“之前……之后……”等

体会(启示)类

材料反映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得出的经验或教训,应该努力的方向或整改措施(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等

第二步:

读材料——读全、读懂、读透

读全——指全面阅读情景材料。

文字型材料一般包含引言、正文、出处三部分。

正文是材料的核心,而引言往往有时给考生提供答案方向,有时蕴含重要的解题信息,有时可以给解题提供知识背景等,阅读材料时应引起重视。

若是图表型材料则要全面认真阅读标题、图表、图例及文字信息等。

读懂——获取、利用、解读有效信息。

阅读文字型材料时,首先,一定要分清哪些是“史”(史实),哪些是“论”(观点、评论);哪些是“概括”,哪些是“阐释”。

其次,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特别是并列语(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而且)、转折语(虽然、但是、尽管、然而——转折语后面往往是中心)、因果关系(因为、所以、以至于)等。

读透——指真正理解材料要体现的史实,去伪存真,把握作者真实的意图。

第三步:

列提纲——回扣教材不缺项

联系教材知识,做出准确判断;联系题目提问,寻找相应信息;围绕观点组织材料。

做到按顺序,列要点(全面考虑,精炼简洁)。

此外,一定要把最重要的要点写在最前面。

第四步:

答好题——逻辑条理又规范

(1)规范:

序号化、段落化、层次化、要点化。

(2)简洁:

详略得当、精准整洁,不要语言重复。

(3)科学:

叙述有序(时间、空间、逻辑);条理清楚(概括、准确、精炼);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由证来”);论证有力(抓住要点、切中要害)。

(三)42题的试题特征与解题技巧

42题是历史高考的风向标和试验田,也是检验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大舞台。

42题一直以其创新性、开放性、综合性、区分度大著称,在历史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中学历史教学。

[试题特征]

1.从命题的主要形式上看

从2012年至2019年,全国高考历史卷开放性试题几乎年年变脸,已使用的材料有文字、图示、地图、图像、图表等几大类,文字类材料则包括文献摘引、观点介绍、目录摘抄、“公式”等。

从设问形式看,主要有观点评析或论证(如2016年卷Ⅰ、2016年卷Ⅱ、2017年卷Ⅲ)、提取相关信息(如2013年卷Ⅰ、卷Ⅱ、2014年卷Ⅱ的“比较相同点或不同点”,2015年卷Ⅱ的“指出变化趋势”,2016年卷Ⅲ以及2017年卷Ⅰ、卷Ⅱ的“提取有关信息”)并进行说明或分析、提出修改意见并加以说明(可分为“增添完善型”和“变更删除型”,如2014年卷Ⅰ、2015年卷Ⅰ),2018年卷Ⅰ从小说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等。

从发展趋势看,这种开放是全面而科学的开放:

首先,不再指定考生对某一特定观点进行论证,而是给考生提供一个话题、一些史料,进而让他们自主选择和确定出待论证的观点,可供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途径越来越多;其次,“一题多解”成为高考历史试题的一种常态,命制者一方面通过提供信息量大、开放度高的材料为“多解”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在评分办法上逐步从“参考答案”向“示例”“答题要求”和“评分说明”过渡;而在“答题要求”上以“观点明确”取代以往常用的“观点正确”,这“一字之变”也体现了命题指导思想与评价观念的一个重大转折——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2.从问题的考查角度上看

虽然第42题的命题形式变动不断,但其考查重点始终指向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学科能力,其中“论证和探讨问题”是考查的重中之重。

鼓励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材料信息进行审视、加工和重新认识反思,大胆挑战权威,修订或否定“定论”,提出有理有据、逻辑严密、自成一说、富于个性的见解。

3.从命题的史观引领上看

命题者重视引导考生用不同的理论解释历史。

2011年以来,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已先后运用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革命史观、整体史观、生产力史观、社会史观等设计题目,极大开拓了考生乃至整个中学历史教学界的视野,赋予了科学唯物史观以崭新的生命力。

第42题从根本上体现了引导考生用发展了的现代唯物史观解释历史的命题思想。

[解题技巧]

1.明确备考方向

(1)开放性试题答题的基本要求强调史实清楚、概念清晰、对历史的时代背景具有高度敏感性,能够把握住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趋势和特点。

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熟知”是不够的,在最后阶段要达到“真知”“会用”的境界。

(2)开放性试题在答题思维上倡导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考查历史,多角度发现、分析和思考问题。

在史观指导上表现为科学唯物史观与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生活史观多元并存。

学生要学会多元、全面、深刻地看待历史问题,提高理论认知素养,将史观分析法运用在答题当中,从而使答题说理更为透彻,答案立意更为高远和丰满。

(3)开放性试题在答题原则上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语言表达上要观点明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层次分明、论证充分、文字通顺、自圆其说;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了解评卷的基本角度

(1)观点的明确性和准确性。

(2)论证的角度与深度、广度。

(3)与材料的结合度及逻辑表达等。

所以,开放性试题评卷的一般套路为:

观点分、论据分、结构分、逻辑分、表达分、整体评价分。

3.把握答题的基本原则

开放性试题不管如何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抓住下面五大基本原则,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①紧扣主题:

抓准主题、紧扣主题,与所学知识建立有机联系,从而对材料进行快速、准确甄别,提出观点或提取信息。

②避繁就简:

观点一般是针对局部某一问题而提出,所以尽量不要变动整个结构。

③观点明确:

观点要指向明确,具体化。

④逻辑严密:

在阐述理由时,史实要充分,逻辑要严密,形成“因果关系”。

⑤格式规范:

分析问题时要采用“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的模式进行作答。

注:

是什么——你所认同的观点是什么。

以“我认为”,或“我同意”“我反对”等用语表达自己的看法。

为什么——即理由是什么,多从几个角度进行论证,必须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怎么样——最后进行小结或提升。

用“所以”“因此”“总之”等用语,表明自己的结论是建立于扎实的因果推理之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