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建议.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3234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建议.docx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建议.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建议.docx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建议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建议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建议刘庆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生长点。

教育部2019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将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列为必修课程。

2019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都对此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下简称《方案》)根据时代的需要和现实的经验,把劳动与技术教育从综合实践活动中分离出来,整合到其他领域之中。

同时规定: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高中课程结构八大学习领域之一,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个方面的内容,共23个必修学分,占最低必修学分的20%,占最低毕业学分的16%。

这意味着这门课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地位已经非常明确。

一、为什么要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聚焦错位的培养目标尽管我们的教育目的非常清晰地描绘了我们的教育理想-----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而且历次课程改革都是按照这一理想来设计的。

然而,我们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是高分低能的。

因为我们把课程限于知识范围,而没有纳入更大的机会范围。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课程很少给学生提供机会,而机会与能力是成正比的。

因此,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这些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与教育或课程。

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课程工作者,必须要思考课程以及对于解决这些问题能做点什么。

新一轮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的焦点就是集中在这些问题上。

综合实践活动只是其中的一种问题解决策略。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在《方案》中,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八大领域之一,它是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的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2003年)中设置的一个独立领域,由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三个方面组成,并与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等领域一起构成新课程的八大领域。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与其他各学科如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等是并列的关系。

它是与学科并列而不从属或依附于学科的综合课程。

以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例,它不是从属或依附于某一学科的研究性的学习,而是与其他学科在价值、地位、组织与实施方式上都独立的一门课程。

它具有的独特性表现在:

(1)如果说各学术性课程是专家或教师的课程,那么研究性学习是学生的课程;

(2)如果说各门学科是分科的课程,那么,研究性学习是综合的课程;(3)如果说各门学科是知识的课程,那么,研究性学习是生活的课程;(4)如果说各门学科课程的目标是预设的,那么,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生成的;(5)如果说各门学科是关注过去的的课程,那么,研究性学习是关注现在的的课程;(6)如果说各门学科的学习是基于个人的课程,那么,研究性学习是基于合作的课程。

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实施的一般步骤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的实施一般分为下列五个阶段:

阶段一:

确定课题。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必须是学生的,或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提出。

教师可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创设情景、捕捉时机等方式引导学生确定研究的范围和主题。

课题必须是生活的,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来源,最好是那些对学生自身、家庭、学校以及所在社区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课题必须是可研究的,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当作课题。

凡是课题都必须符合研究的框架要求,如为什么要研究、研究什么、怎样研究以及研究的结果会是什么等。

阶段二:

制定计划(具体、可行、有效;研究目标、资料搜集、方法工具以及学生分工要明确)。

阶段三:

搜集资料。

通过各种渠道,并要作好活动记录。

阶段四:

总结整理。

整理分析资料,验证自己对研究问题的假设,综述资料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阶段五:

交流评价。

交流是观念、智慧的分享。

学生可通过论文、模型、演讲、小品、辩论等方式来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在成果分享后,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研讨、协作等方式反思自己的的研究历程,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活动。

(二)课程内容的确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老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简而言之,研究性学习就是独立于学科的那类课题研究,包括文献研究、观察报告、项目设计、科学实验、社会调查、考察报告等。

(三)组织形式理论上说,研究性学习既可采用个人独立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通行的办法是一个教师指导2到3个小组,每组6到10名学生组成。

组内分工包括课题分工(每个组员都要承担一部分相对独立的课题研究工作)和角色分工(如组长、文书、资料管理员、制作通筹员、信息技术员、公关联络员、报告人/答辩人/表演者等)。

(四)教师的角色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从头至尾的一系列活动,都是由学生来唱主角,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只是在学生有需要的时候才发生,所以,教师的角色不是学科教师而是导师。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前,指导教师给学生讲清这门课程的性质,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协助学生组建研究小组,充当学生的顾问,指导学生一定的研究方法。

研究性学习活动结束后,进行研究成果展示活动。

既有小组总结,也有个人总结,在小组和班级内交流,以便分享经验,共同提高,然后进行评价。

三、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实施策略

(一)实施的一般步骤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实施的基本过程如下:

分析学校与社区资源及需求。

拟定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实施计划。

开展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相关培训。

实施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

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反思。

评价学生的活动表现,给予学分。

(二)课程内容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开展旨在打破教室的束缚,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生活体验,实现学生整体、和谐地发展。

其课程内容以广泛的社会资源为背景,强调与社区乃至社会多层面、多纬度的接触与联系,着意于构建一个更为真实、开放的学习环境。

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包括:

学校传统活动、值周活动或社团、俱乐部活动。

学校是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场所,因此学校活动也是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校传统活动,以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成人仪式教育等为例,指学校每年例行举办的重大节日活动;值周活动指在三年高中学习期间每班都有一周停课负责学校接待、卫生、管理等工作;社团、俱乐部活动指学校社团、俱乐部成员围绕某一主题共同组织开展的活动。

学校内开展的实践活动是学生体认学校生活的重要契机,有助于促进学生迈向健康的生活和丰富的人生。

社区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

公益活动。

宣传教育。

帮助贫困。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学校要注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生活实际,充分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在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项目上勇于创新。

(三)组织方式社会实践宜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在校外实践基地或校内组织开展。

以班级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应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并指定班级负责人予以统筹和管理。

以小组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每组至少由5人组成。

小组组成可由学生自由组合或教师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小组,各小组还应推选组长予以协调相关活动。

社区服务则以服务小组为主要活动单位,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

可以由教师来组织开展活动,也可以有学生自主安排。

如是学生自主安排,每组至少由3人组成。

(四)时间安排社会实践可以每年集中时间安排,亦可分散安排,但每年的总时数不得少于一周,并且需要得到学校教学处或德育处的认可。

社区服务则可多利用课余时间分散进行,由教师组织或学生自由安排。

三年内服务总时间不少与10个工作日。

各学校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在节假日和双休日开展实践活动和服务活动。

(五)学分配置与认定《方案》规定,社会实践共三周,每周2个学分,三年共6个学分。

各学校应制定出相应的标准,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实际表现情况认定学分。

对每个学生而言,校内传统活动、班级值周活动或课外社团、俱乐部活动等三年中至少有一周时间,而且不少于2个学分。

社区服务三年共2个学分。

服务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即得2个学分。

学分由班主任根据服务接受单位负责人签章的服务时间证明来认定,由团委或学生会组织的服务活动则由负责教师认定。

四、课程评价的框架

(一)评价要嵌入课程研究性学习要改变以往课程、教学、评价之间的线性关系,谋求课程、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使评价成为嵌入课程的评价。

评价环节不是外在于教学与学习的环节,而是与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是同时发生与发展的。

也就是说,评价的过程是建构更为完善的课程的过程,而课程的展开即是评价功能发挥的过程。

一方面要使评价贯穿于选题、计划、总结、交流等各个阶段;另一方面,评价的内容要集中于学生在研究活动过程中的情绪情感、参与程度、投入程度等表现。

基于这样的追求,在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中应该提倡使用学习记录、档案袋的方式。

(二)倡导评价的多元化一方面,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评价要求改变以往评价主体的贵族化、领导化和少数化的倾向,听取来自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机构等多个评价主体的意见和建议。

另一方面,改变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采用档案袋评价、展示性评价、研讨式评价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收集信息。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评价方案的设计必须遵循实用性、可操作性、正当性与准确性四个标准,避免过于形式化、繁琐或随意的做法。

如有的学校设计了许多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表格,把研究性学习变成了填表学习。

(三)注重评价的反思性强调评价关注过程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受评人的反思。

没有反思的过程,只能说有经历而无体验。

反思是学生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监控和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承担责任的行为。

在反思中,学生可以思考自己究竟对什么感兴趣,到底想学到什么,在研究活动中是否全力以赴,是否发挥了创造性,如何改进自己的研究活动等。

这些思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研究的内在动机和自信心,激励他们更热情、更努力地参与研究,而且使学生学会对自己在研究中的行为以及研究的结果负责。

因此,反思是个体获得自我感的方式,是学生自主性的体现,是学生走向自律的必由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