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黑度的测定林格曼烟气黑度图法中国环境监测总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3160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黑度的测定林格曼烟气黑度图法中国环境监测总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黑度的测定林格曼烟气黑度图法中国环境监测总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黑度的测定林格曼烟气黑度图法中国环境监测总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黑度的测定林格曼烟气黑度图法中国环境监测总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黑度的测定林格曼烟气黑度图法中国环境监测总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黑度的测定林格曼烟气黑度图法中国环境监测总站.docx

《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黑度的测定林格曼烟气黑度图法中国环境监测总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黑度的测定林格曼烟气黑度图法中国环境监测总站.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黑度的测定林格曼烟气黑度图法中国环境监测总站.docx

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黑度的测定林格曼烟气黑度图法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综述

200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紧紧围绕抗击自然灾害和北京奥运会环境质量保障,全面加强环境监管和环境应急工作,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各项环境保护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地方各级政府进一步转变观念,变被动减排为主动减排,纷纷采取多种责任追究手段,有力推动了污染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

与2005年相比,2008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6.61%和8.95%,不仅继续保持了双下降的良好态势,而且首次实现了任务完成进度赶上时间进度。

  2008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571.7亿吨,比上年增加2.7%。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41.7亿吨,比上年减少2.0%。

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330.0亿吨,比上年增加6.4%。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1320.7万吨,比上年减少4.4%。

废水中氨氮排放量127.0万吨,比上年减少4.1%。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3.8%,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SO2)排放量2321.2万吨,比上年减少5.9%。

烟尘排放量901.6万吨,比上年减少8.6%。

工业粉尘排放量584.9万吨,比上年减少16.3%。

氮氧化物排放量1629.4万吨,比上年减少0.8%。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为88.6%,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9.0亿吨,比上年增加8.3%;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782万吨,比上年减少34.7%。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4.3%,比上年增加2.2个百分点。

  全国共有城市污水处理厂1692座,比上年增加434座。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7.4%,比上年提高8.3个百分点。

  2008年全国排污费征收总额达到185.2亿元,比上年增加6.3%。

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4490.3亿元,比上年增加32.6%,占当年GDP的1.49%。

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建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538个,总面积14894万公顷。

统计企业基本情况

2008年,对110373家工业企业进行了重点统计调查,对其他非重点调查企业污染排放量按比率作了估算。

  重点调查企业共有31.3万人专职从事环境保护工作,13159套废水污染物在线监测仪器,7.9万套废水治理设施,共去除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氰化物)1420万吨,投入设施运行费452.9亿元,比上年增加5.8%。

241.7亿吨工业废水通过77580个污水排放口(其中含1696个直排入海的污水排放口)排入水环境中。

在用的8.8万台工业锅炉和8.5万台炉窑,共安装了7357套废气污染物在线监测仪器、17.4万套废气治理设施,投入设施运行费773.4亿元,比上年增加39.4%。

这些治理设施共去除烟尘30543万吨、粉尘8471万吨。

废气治理设施中脱硫设施27281套,去除二氧化硫2286万吨。

废水

1.2.1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1)废水排放情况

  2008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571.7亿吨,比上年增加2.7%。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41.7亿吨,比上年减少2.0%。

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2.3%,比上年略有降低。

  生活污水排放量330.0亿吨,比上年增加6.4%。

生活污水排放量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7.7%,比上年略有上升。

表1  全国废水及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年际对比 

项目

年度

废水排放量(亿吨)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吨)

氨氮排放量(万吨)

合计

工业

生活

合计

工业

生活

合计

工业

生活

2001

433.0

202.7

230.3

1404.8

607.5

797.3

125.2

41.3

83.9

2002

439.5

207.2

232.3

1366.9

584.0

782.9

128.8

42.1

86.7

2003

460.0

212.4

247.6

1333.6

511.9

821.7

129.7

40.4

89.3

2004

482.4

221.1

261.3

1339.2

509.7

829.5

133.0

42.2

90.8

2005

524.5

243.1

281.4

1414.2

554.7

859.4

149.8

52.5

97.3

2006

536.8

240.2

296.6

1428.2

542.3

885.9

141.3

42.5

98.8

2007

556.8

246.6

310.2

1381.8

511.0

870.8

132.4

34.1

98.3

2008

571.7

241.7

330.0

1320.7

457.6

863.1

127.0

29.7

97.3

增长率(%)

2.7

-2.0

6.4

-4.4

-10.5

-0.9

-4.1

-12.9

-1.0

注:

增长率指2008年与2007年相比,下同。

图1  全国废水排放量年际对比

  从表1、图1可以看出,自2001年以来,废水排放总量呈持续上升趋势。

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增长速度大于工业废水排放量。

  

(2)化学需氧量排放情况

  2008年,全国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20.7万吨,比上年下降4.4%。

  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57.6万吨,比上年下降10.5%。

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34.6%。

  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863.1万吨,比上年下降0.9%。

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65.4%。

  从表1、图2可以看出,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2008年继续保持了下降趋势。

图2  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年际对比

  (3)氨氮排放情况

  2008年,全国废水中氨氮排放量127.0万吨,比上年减少4.1%。

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29.7万吨,比上年减少12.9%,工业氨氮占氨氮排放总量的23.4%。

生活氨氮排放量97.3万吨,比上年减少1.0%,生活氨氮占氨氮排放总量的76.6%。

  “十一五”以来,氨氮排放总量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由工业氨氮排放量下降所致,见图3。

图3 全国废水中氨氮排放量年际对比

  (4)废水中其他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08年,全国工业废水中石油类排放量1.3万吨,比上年减少23.5%;挥发酚排放量1916.1吨,比上年减少34.5%;氰化物排放量256吨,比上年减少33.0%。

工业废水中五项重金属(汞、镉、六价铬、铅、砷)自“十一五”以来总体呈下降趋势,见表2、图4。

表2全国废水中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量年际对比 单位:

吨   

年度

六价铬

2001

5.6

110.5

121.4

489.9

408.4

2002

4.8

105.6

111.1

484.8

346.2

2003

5.5

84.5

103.1

568.5

373.7

2004

3

56.3

150.8

366.2

306.1

2005

2.7

62.1

105.6

378.3

453.2

2006

2.6

49.4

96.4

339.1

245.2

2007

1.2

39.3

69

319.7

187.4

2008

1.4

39.5

75.3

240.9

215

增长率(%)

16.7

0.5

9.1

-24.6

14.7

图4  工业废水中五项重金属历年排放趋势

  1.2.2各地区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1)各地区废水排放情况

  2008年,废水排放量位于前10位的省份依次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广西、河南、四川、湖北、湖南和福建。

这10个省份废水排放总量为355.9亿吨,占全国废水排放量的62.3%。

工业废水排放量最大的是江苏,生活污水排放量最大的是广东,与上年相同,见图5。

图5  各地区废水排放情况

  

(2)各地区化学需氧量排放情况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前10位的省份依次为广西、广东、湖南、江苏、四川、山东、河南、河北、湖北和辽宁,与上年相同。

这10个省份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756.5万吨,占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57.3%。

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最大的是广西,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最大的是广东,见图6。

全国各地区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布,见图7。

图6  各地区化学需氧量排放情况

图7  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布

  (3)各地区氨氮排放情况

  氨氮排放量前10位的省份依次为广东、湖南、河南、山东、江苏、湖北、辽宁、四川、河北和广西。

这10个省份的氨氮排放量为73.1万吨,占全国氨氮排放量的57.6%。

工业氨氮排放量最大的是河南,生活氨氮排放量最大的是广东,见图8。

图8  各地区氨氮排放情况

  1.2.3工业行业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1)行业废水排放情况

  2008年,在统计的39个工业行业中,废水排放量位于前4位的行业依次为造纸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电力业。

这4个行业的废水排放量为112.2亿吨,占重点调查统计企业废水排放量的52.0%,见图9。

图9  工业行业废水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情况

  

(2)行业化学需氧量排放情况

  2008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位于前4位的行业依次为造纸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业、纺织业。

这4个行业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60.6万吨,经济贡献率占17.1%,污染贡献率却占66.3%,见表3、4、5,图9、10。

表3 重点行业化学需氧量污染贡献率变化趋势    单位:

% 

行业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造纸业

34.5

33.0

32.4

33.6

34.7

32.8

农副食品加工业

14.4

13.3

13.7

12.8

12.8

14.9

化学原料及制品业

10.8

11.2

11.5

11.7

10.3

10.6

纺织业

5.6

6.7

6.1

6.8

7.6

8.0

累计

65.3

64.2

63.7

64.9

65.4

66.3

  注:

污染贡献率指该行业某种污染物排放量与统计行业此污染物排放总量之比,下同。

    因2002年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执行GB/T4754-2002,行业分类有所变化,故本表起始年份为2003年。

  从表3、表4可以看出,与2007年相比,2008年造纸业出现了经济贡献率提高但污染贡献率下降的良性变化趋势。

但其他三个行业的经济贡献率均低于2007年,污染贡献率却不降反升。

表4 重点行业经济贡献率变化趋势(按总产值计算)  单位:

% 

行业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造纸业

2.4

2.2

2.1

2.0

2.1

2.4

农副食品加工业

3.3

3.4

3.2

3.0

3.8

3.2

化学原料及制品业

9.5

8.3

8.3

8.2

9.2

7.3

纺织业

4.8

4.4

4.3

4.1

3.4

4.2

累计

20.0

18.3

17.9

17.3

18.5

17.1

      注:

经济贡献率指某行业的工业总产值(现价)与统计行业总产值(现价)的比值,下同。

表5 重点行业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变化趋势  单位:

吨/万元 

行业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造纸业

0.094

0.075

0.069

0.054

0.040

0.025

农副食品加工业

0.021

0.025

0.019

0.014

0.008

0.008

化学原料及制品业

0.007

0.007

0.006

0.005

0.003

0.003

纺织业

0.008

0.008

0.006

0.005

0.006

0.003

  注:

排放强度指某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与相同范围内统计工业总产值(现价)的比值,即单位产值排放量,下同。

图10  重点行业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变化趋势

  总体看来,从2003年到2008年,这四个行业的排放强度均呈下降趋势,尤其造纸业的排放强度降幅较快。

但这些行业的化学需氧量的污染贡献率仍维持在60%以上,近两年还出现上升趋势,因此作为废水治理的重点行业,在加快其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减少污染仍是这些行业改革的难点。

  (3)行业氨氮排放情况

  2008年,氨氮排放量位于前4位的行业依次为化学原料及制品业、造纸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

这4个行业氨氮排放量为16.6万吨,占重点调查统计企业氨氮排放量的66.4%,见图11。

图11工业行业氨氮排放情况

  (4)行业重金属等污染物排放情况

  2008年,重金属(汞、镉、六价铬、铅、砷)排放量位于前4位的行业依次为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这4个行业重金属排放量为483.3吨,占重点调查统计企业排放量的84.5%,见图12。

图12工业行业重金属排放情况

  (5)行业石油类污染物排放情况

  石油类排放量位于前4位的行业依次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食品制造业。

这4个行业石油类排放量为8261吨,占重点调查统计企业石油类排放量的62.4%,见图13。

图13工业行业石油类污染物排放情况

  1.2.4七大流域接纳废水及污染治理情况

  1.2.4.1接纳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情况

  2008年,辽河、海河、淮河、长江、黄河、松花江和珠江七大流域共有84290家工业企业纳入重点调查统计范围,占全部重点调查统计企业数的76.4%。

  

(1)废水

  七大流域共接纳废水447.3亿吨,比上年增加3.2%,占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的78.2%;接纳工业废水185.3亿吨,比上年减少3.0%,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的76.6%;接纳生活污水262.0亿吨,比上年增加8.0%,占全国生活污水排放量的79.4%,见表6和图12。

表6  七大流域废水及污染物接纳情况 

年度

废水(亿吨)

化学需氧量(万吨)

氨氮(万吨)

总计

工业

生活

总计

工业

生活

总计

工业

生活

2005

379.3

172.5

206.8

1059.8

406.3

653.6

110.9

40.4

70.5

2006

412.0

180.8

231.2

1136.4

422.5

713.9

113.0

36.2

76.8

2007

433.6

191.0

242.6

1114.1

410.5

703.6

107.1

28.9

78.2

2008

447.3

185.3

262.0

1070.0

365.6

704.4

103.1

24.9

78.2

增长率(%)

3.2

-3.0

8.0

-4.0

-10.9

0.1

-3.7

-13.8

0.0

  注:

从2004年起,本年报中松花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统计范围较往年有所扩大。

其中,松花江流域包括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珠江流域包括珠江流域和粤桂琼沿海诸河流域。

  从2006年起,本年报中流域数据的汇总方法有所变化,流域规划所含区县的全部数据,不再沿用以前的按“排水去向”汇总数据的方法,汇总的区县数有所减少。

以下湖泊同。

 

 

图12 七大流域废水接纳情况

  长江接纳的废水量占七大流域接纳总量的39.5%,列第一位;其次是珠江,占19.1%;第三位是海河,占12.9%。

  

(2)化学需氧量

  七大流域接纳化学需氧量1070.0万吨,比上年降低4.0%,占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81.0%;接纳工业化学需氧量365.6万吨,比上年降低10.9%,占全国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79.9%;接纳生活化学需氧量704.4万吨,比上年增加0.1%,占全国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81.6%,各流域接纳化学需氧量情况见图13。

图13 七大流域化学需氧量接纳情况

  (3)氨氮

  七大流域接纳氨氮103.1万吨,比上年减少3.7%,占全国氨氮排放量的81.2%;接纳工业氨氮24.9万吨,比上年减少13.8%,占全国工业氨氮排放量的83.9%;接纳生活氨氮78.2万吨,与上年持平,占全国生活氨氮排放量的80.4%,见图14。

图14 七大流域氨氮接纳情况

  1.2.4.2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治理与投资情况

  2008年,七大流域共有废水治理设施61040套,年运行费用351.6亿元,共去除化学需氧量1007.3万吨,氨氮49.3万吨,石油类23.3万吨,挥发酚8.0万吨,氰化物1.2万吨。

  七大流域实施工业废水治理项目3973个,竣工3514个,工业废水治理项目完成投资160.1亿元,占全国工业废水治理项目完成投资额的82.2%。

工业废水治理竣工项目新增设计处理能力1597.8万吨/日,见图15。

图15 七大流域工业废水治理投资情况

  七大流域经处理的工业废水为436.3亿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2.8%。

纳入统计的污水处理厂1405座,比上年增加376座,共形成7036万吨/日的处理能力,处理生活污水149.3亿吨/年。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57.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

  1.2.5五大湖泊接纳废水及污染治理情况

  1.2.5.1接纳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情况

  2008年,滇池、巢湖、太湖、洞庭湖和鄱阳湖流域重点调查统计企业6546家,接纳废水排放量40.6亿吨,其中工业废水20.2亿吨,生活污水20.4亿吨。

接纳化学需氧量57.1万吨,其中工业化学需氧量23.7万吨,生活化学需氧量33.4万吨。

接纳氨氮5.1万吨,其中工业氨氮1.6万吨,生活氨氮3.5万吨,见图16。

图16 五大湖泊化学需氧量接纳情况

  1.2.5.2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治理与投资情况

  2008年,五大湖泊流域共有废水治理设施5336套,年运行费用35.1亿元,共去除化学需氧量95.2万吨、氨氮3.0万吨、石油类0.6万吨、挥发酚1329吨、氰化物48.6吨。

  五大湖泊流域施工的工业废水治理项目数483个,竣工项目数450个,工业废水治理项目完成投资15.1亿元,占全国工业废水治理项目完成投资额的7.3%。

工业废水治理竣工项目新增设计处理能力97.9万吨/日,见图17。

图17 五大湖泊工业废水治理投资情况

  五大湖泊流域经处理的工业废水为24.1亿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7.8%。

纳入统计的污水处理厂共234座,比上年增加32座,共形成818万吨/日的处理能力,处理生活污水15.4亿吨。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7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2个百分点。

  1.2.6三峡库区接纳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情况

  

(1)废水及污染物接纳情况

  2008年,重点调查了三峡库区(含库区、影响区及上游区共314个区县,见图18)11396家企业。

  三峡库区共接纳废水49.1亿吨,比上年增加4.5%。

其中,工业废水19.4亿吨,比上年减少4.9%;生活污水29.7亿吨,比上年增加11.8%。

  三峡库区接纳化学需氧量为121.8万吨,比上年减少2.9%。

其中,工业化学需氧量为37.3万吨,比上年减少10.2%;生活化学需氧量为84.5万吨,比上年增加0.7%。

  三峡库区接纳氨氮为10.5万吨,比上年增加0.8%。

其中,工业氨氮为2.7万吨,比上年减少11.7%;生活氨氮为7.8万吨,比上年增加5.8%,见表7。

 

图18  三峡库区、影响区及上游区分布示意图

  三峡库区排放废水量最大的是四川,其次为重庆、贵州、云南、湖北;化学需氧量排放最大的是四川,其次为重庆、贵州、云南、湖北,见图19。

表7  三峡库区及其上游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年度

废水排放量(亿吨)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吨)

氨氮排放量(万吨)

合计

工业

生活

合计

工业

生活

合计

工业

生活

2003

35.71

20.17

15.56

123.75

55.42

68.34

8.50

2.62

5.88

2004

34.25

18.52

15.74

103.27

34.22

69.05

8.63

2.67

5.97

2005

38.04

19.24

18.80

104.14

33.78

70.36

8.82

2.36

6.46

2006

46.50

21.37

25.12

127.14

43.76

83.38

11.09

3.60

7.48

2007

46.96

20.35

26.60

125.49

41.54

83.95

10.45

3.07

7.39

2008

49.09

19.36

29.73

121.83

37.32

84.51

10.53

2.71

7.82

增长率(%)

4.54

-4.86

11.77

-2.92

-10.16

0.67

0.77

-11.73

5.82

图19 三峡库区省市废水及化学需氧量排放构成情况

  

(2)废水及污染物治理与投资情况

  2008年,三峡地区工业废水治理施工项目数438个,竣工项目数393个,工业废水治理项目完成投资12.7亿元,占全国工业废水治理项目完成投资额的6.5%。

工业废水治理竣工项目新增设计处理能力256.4万吨/日。

  三峡地区共处理工业废水34.3亿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3.3%。

纳入统计的污水处理厂191座,比上年增加65座,共形成670万吨/日的处理能力,处理生活污水17.5亿吨/年。

生活污水处理率59.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

  1.2.7“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接纳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情况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途经6个地区的23个市(地级市)、105个县(县级市、县城和区),见图20。

  2008年,沿线重点调查工业企业数7945家,排放工业废水19.3亿吨,排放工业化学需氧量33.5万吨、工业氨氮2.9万吨,排放石油类、重金属等其他污染物971吨。

沿线各地区工业废水平均排放达标率为96.4%。

  沿线工业废水治理施工项目448个,竣工项目409个,工业废水治理项目完成投资额20.5亿元,新增工业废水治理能力113.4万吨/日。

图20  南水北调路线示意图

  沿线生活污水排放25.3亿吨,生活化学需氧量为63.0万吨,生活氨氮为7.6万吨。

沿线污水处理厂169座,污水处理能力921万吨/日,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