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1 考点过关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2967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1 考点过关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1 考点过关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1 考点过关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1 考点过关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1 考点过关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1 考点过关2.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1 考点过关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1 考点过关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1 考点过关2.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1考点过关2

专题十一 考点过关

(二)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 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

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在诗人的想象中,面前的这株海棠花说不定会像人一样因夜深而睡去,所以诗人特意点燃高烛,照耀海棠,使她打起精神,不致“睡去”。

答案:

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喻人。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

①堵:

座。

②削碎中原路:

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

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

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

这首词的上片致力于写景:

“寒山”“风”“中原路”“秋空”;仅一个“削碎”直接形容鹰的飞翔姿态。

所以上片运用了衬托手法和动作描写,但“主要”是前者。

答案:

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3.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飞流直下三千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古长如白练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飞流直下三千尺”,运用夸张的手法,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

“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千古长如白练飞”用比喻手法,“白练”写出了瀑布的形状、色彩,“飞”字写出动态之美,“千古”在时间上拓展和延伸,有较强的表现力。

答案:

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注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解析:

两个问题,分别涉及了“拟人”与“夸张”。

分析修辞必须侧重运用的效果,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更新颖。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 关①

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

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6.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来牢莳未匝①,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

①莳(shì)未匝:

移植或栽种没有完毕。

诗歌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一步:

指出运用的表达手法),把“笠”比作头盔,把“蓑”比作铁甲,(第二步:

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形象生动,化板滞为飞动,暗示了天气的恶劣、插秧(农事)的繁忙紧张,表现了农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第三步:

分析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

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8.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折桂令 过多景楼

(元)周文质

     滔滔春水东流,天阔云闲,树渺禽幽。

     山远横眉,波平消雪,月缺沉钩。

     桃蕊红妆渡口,梨花白点江头。

     何处离愁?

人别层楼,我宿孤舟。

“何处离愁?

人别层楼,我宿孤舟。

”哀情在结尾处才涌出,看似突然,其实合情合理,请结合全诗从景与情的角度来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本曲开篇便极力展现春天的美景,但当低下头来细想时才发现这一切都和自己形成了对比,乐景写哀情,更触发了他的思念之情、离愁之苦。

(2)前面的“渡口”“江头”已透出别情,渡口、江头古来就是送别的场所。

(白居易也有“浔阳江头夜送客”的诗句)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①过此坟。

     词客②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③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④学从军。

注:

①飘蓬:

喻指诗人身世飘零,如枯萎的蓬草,随风飘荡。

温庭筠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长期被压抑,终生不得志。

②词客:

指陈琳,先后受何进、袁绍、曹操的重用。

③石麟:

墓前的陈列品——石制麒麟。

④书剑:

指文武才能。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抒情方法的把握能力。

通过分析可知,解答此题要联系作者身世和陈琳的身世。

温庭筠是大家熟知的诗人,通过注释可知此诗写作时作者的处境。

陈琳是东汉末年著名文人,曾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

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

总结答案时,要抓住借古讽今的主旨,不必去紧扣字眼分析。

答案:

这首诗借古讽今,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区别,表面上寄托了对陈琳际遇的欣羡,实际上是对自己生不逢时的深沉感慨,暗含着对当前这个弃贤毁才的时代的不满。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淮上与友人别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同是送别,但两诗在“虚”“实”手法的运用上各具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考查学生对古诗词描写手法的把握能力的题。

题目上已经点明让简要分析“虚”“实”的手法,难点是分析两首诗写法的不同。

王诗前两句是写的实景,由“忆”字引出虚景;郑诗前两句从视觉写,第三句从听觉写,都是实写离别。

答案:

王诗由实而虚,在叙写离别场景后,用一“忆”字,虚构分别后朋友月夜泊舟、梦中听猿的情景,表现惆怅别情。

郑诗从视、听两个方面实写离别,借眼前景依依杨柳、蒙蒙杨花、凄怨笛曲,抒发绵绵离愁别绪。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

玉人邀我少留行。

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

别时不似见时情。

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1)请分析“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写景的特色及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层次清晰,角度有变,试作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从结构和内容(色彩)两方面分析,属以美景衬哀情。

(2)注意前两句实写离别时的情状,后两句虚写分别后的情景。

答案:

(1)利用对句,对偶工整,槐叶浓绿,榴花火红,“窗暗”“眼明”渲染叶之绿、花之红;“绿”与“红”、“暗”与“明”在色彩与光度上构成强烈对比。

衬托了离别的伤感。

(2)下片先写离别之时伊人蹙眉而歌、泪如雨倾的情状;后写分别后月色皎皎、江水悠悠的情景。

这样虚实结合,既拓展了本词的意境,又显得含蓄蕴藉,意味无穷。

12.阅读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泛舟明湖

申涵光

女墙倒影下寒空,树杪飞桥渡远虹。

历下①人家十万户,秋来都在雁声中。

注①历下:

济南旧称。

(1)首句“寒”字有怎样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本诗所用的艺术手法以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句对“寒”的理解可从时令和心理感受两个层面理解。

(2)问理解重点在“秋来都在雁声中”一句,这里写大雁的叫声,既是衬托,又是借景抒情。

答案:

(1)首句“寒”字,既点出时令,更写出诗人的一种主观感受,在浩渺如镜的秋水里倒映着阔远的寒空与黛色的城墙,给人一种威压与寒彻的感觉。

这也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第一,衬托。

作者借长空过雁引发出意中之景,以寒秋鸿雁哀哀长鸣的声音,渲染百姓饥寒交迫的生活。

第二,借景抒情。

作者避开胜景常境,以冷峻、独特的视角来展开画面,所选意象,多为特定的肃杀之景,通篇写景而感情色彩非常强烈。

1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驻马听吹

白 朴

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

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

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

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1)开头两句写出了笛声的什么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曲子写笛声非常精彩,请具体分析是用什么技巧来写笛声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写出了笛声激越高扬的气势,写出了笛声中透露的清正之风。

(2)衬托或侧面描写。

听到笛声,鹧鸪欲坠,梅花惊落,侧面烘托笛声的优美动听。

通感或移觉,笛声是听觉反应,是任意“霜天”之触觉“沙漠”“梅花”“明月”“白雪”等视觉画面,表达笛声所传达的奇幻意境和艺术效果,突出笛声的美妙。

拟人,夸张,梅花“惊”,写出满树梅花竟然在笛声中化作黄昏雪花;一声吹落江楼月,悠扬的笛声竟使月落高楼,可见笛声的魅力。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苦寒行

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①来不来?

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②,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③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注:

①敕使:

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

②热官:

指有权势的大官僚。

③帏箔:

帐幔和帘子。

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

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内容主旨的把握能力,难度不大。

先划分层次,然后具体分析各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全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四句写初冬边疆变冷,战士寒冷难以入眠;后四句写了京城官僚暖床醉酒,长睡不起。

既表现出作者对战士们的同情,又表现出对达官贵人的不满,从而反映出自己的爱国思想。

答案:

可分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初冬边疆骤冷,战士们衣寒难眠;后四句为第二层,写京城官僚暖床醉酒,长睡不起。

15.阅读下面的宋词,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水龙吟·西湖怀古①

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

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

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

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

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

力士推山②,天吴移水③,作农桑地。

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

①本词写于南宋末年。

②“力士推山”,指传说中古时巴蜀五丁力士推山的故事。

《蜀王本纪》:

“天为蜀生五丁力士,能徙山。

”③“天吴移水”,“天吴”,海神名。

《山海经·海外东经》:

“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

最后一句“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借助抒发感慨考查学生把握古诗词思想感情能力的题。

词的上阕描绘了西湖美景,景色描写是铺垫和衬笔。

山水之美,可怡人性情,但更会使人沉溺其中消磨意志。

所以在铺叙之后,引发无数感慨“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下阕“藉何人、雪当年耻”直抒胸臆,“感伤今古”,伤时忧国。

岳飞精忠报国,志在恢复,却被害身死,怨泪流洒。

作者郁愤,明知报国雪耻不可能做到,却又想做。

回答这种题要结合时代背景和词中涉及的重要人物的事迹。

答案:

岳飞精忠报国,志在恢复,却落得父子被害的悲惨结局。

作者愤懑郁积于胸,想借用钱塘江潮水来洗雪亡国之耻,以慰忠臣在天之灵。

这一沉郁悲壮的有力结尾写出了作者忧国伤时,欲有所为却又明知己不可为,只能寄希望于自然,复杂矛盾而始终充满郁愤的爱国哀思。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韩愈左迁潮阳途中行至蓝田县时,写给远道赶来送行的侄孙韩湘的一首诗。

首联“朝奏”,点明获罪的原因是自取,是尽职尽责。

“路八千”指出贬所的遥远偏僻。

颔联直书“除弊事”,透露出忠而遭贬的愤怨。

“肯将衰朽惜残年”则显示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

颈联“云横秦岭”“雪拥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路渺渺,前途茫茫。

“家何在”“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

尾联,点出“示”字,“收吾骨瘴江”是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

全诗言辞凄婉,感情沉郁,悲歌当哭,动人肺腑。

答案:

诗歌在颔联直书“除弊事”,透露出忠心“朝奏”而遭贬的愤怨之情,也显示了他刚正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

颈联“云横秦岭”“雪拥蓝关”写了前途渺茫,“家何在”“马不前”则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的态度。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

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寓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情景画面型题目可采用意象组合或动态画面组合的方法,表述时可用“总分式”或“分总式”。

即:

某联(句)描绘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的画面(图景),表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寓意怎样的形势)。

答案:

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作者情感类问题应依据诗歌题目并结合相关注释分析出诗歌中心,而后分析作者情感。

本诗属于边塞诗,一般要扣“反映将士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将士与妻儿之间相思之情”等方面的内容分析。

答案: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18.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途中见杏花

吴 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注],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

帝乡,此指长安。

长安多杏树。

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惜春之情。

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

②流离之苦(或:

身世之叹)。

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

③故国之思。

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心忆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

三点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19.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

①谢枋得:

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

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

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

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20.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相思

林 逋

吴山青,越山青。

两岸青山相送迎。

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①同心结未成。

江头潮已平。

注:

①罗带,香罗带。

古人把香罗带打成同心结,表示永远相爱。

试就你的理解,简单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