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麻黄汤类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2887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麻黄汤类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二章麻黄汤类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二章麻黄汤类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二章麻黄汤类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二章麻黄汤类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麻黄汤类方.docx

《第二章麻黄汤类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麻黄汤类方.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麻黄汤类方.docx

第二章麻黄汤类方

第二章麻黄汤类方

四、麻杏甘石汤方

【方剂组成】麻黄18克杏仁9克炙甘草9克石膏45~100克

【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方解】麻黄伍桂枝攻表邪而发汗,伍石膏清里热,故反治汗出。

今于麻黄汤去桂枝,倍用麻黄,增量甘草而加石膏,故治汗出有热喘而急迫者。

《伤寒论》第63条: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注解:

无大热,谓不似阳明病热实于里的身大热,但并非无热之意。

大意是说:

发汗后表不解,依法宜桂枝汤汗以解之。

但汗出而喘,身无大热者,虽亦外邪未罢,而不可更行桂枝汤,则可与麻杏甘石汤。

按:

此汗出纯由于里热的熏蒸所致,汗出稠粘量多而臭味重,与桂枝汤证的自汗淡薄量少而臭味轻者有异。

不过热实于里身当大热,今无大热则未至阳明内结的热实程度甚明。

故知此喘无关于里实满的承气证,而半由于麻黄证,亦半由于热壅于里,故以两解表里的本方治之。

《伤寒论》第162条: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注解:

太阳误下后,热陷于里而致表里并病,亦每见本方证,当然不可与桂枝汤而宜与本方。

按:

喘而汗出,身无大热,为本方应用的主证。

气管炎、肺炎等常见本方证。

但并非这两病的特效药,若适是病,即用是药反而多误。

中医治病在辨证,用非其证,不但无益,而且有害。

学者常须识此,慎勿等闲视之。

【辨证要点】汗出而喘,口干烦满而不恶风者。

【验案】陈某,男性,24岁,病历号97771,1965年3月25日初诊。

自昨日恶寒身疼,咳喘咽干,自服A.P.c两片后,汗出不恶寒,但仍身疼、咳喘、吐白痰、口干思饮,苔白舌尖红,脉滑数。

证属外寒里热、肺气不宜,治以解表清里、宣肺降逆,与麻杏甘石汤:

麻黄18克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生石膏45克半夏12克

结果:

上药服二剂,汗出及喘减。

继以桑杏汤加减,服六剂诸症已。

五、越婢汤方

【方剂组成】麻黄18克石膏45~100克生姜9克

炙甘草6克大枣5枚

【方解】此亦同麻杏甘石汤,为外邪内热的治剂。

但无杏仁则治喘的作用较弱,但有生姜大枣则健胃逐水的作用加强,余则大同小异。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1条: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注解:

外邪而又水肿者谓风水。

恶风、脉浮为外邪;一身尽肿为水气。

续自汗出无大热,与麻杏甘石汤证的汗出无大热者同。

津液未至虚损故不渴,宜越婢汤主之。

按:

水气在表,法当发汗,但津液虚损者不可发汗,故《金匮要略》有“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之戒。

脉浮不渴,正是本方发汗的关键,后世误于石膏治渴,而把脉浮不渴,改为脉浮而渴,大错。

其实石膏除热并不一定渴,口舌干而烦躁者即可用之。

若真大渴欲饮,乃津液伤损之候,须合用人参方能有济,详见白虎加人参汤条,互参自明。

又《金匮要略·水气病》篇对于风水是这样说的: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烦,恶风”。

本条所述以续自汗出,故骨节不疼。

若元汗而疼烦,当属大青龙汤证,而不可与本方,须知。

【辨证要点】周身浮肿、脉浮、恶风者。

【验案】佟某,男性,63岁,初诊日期:

1965年7月6日。

因慢性肾炎住某医院,治疗三月效果不佳,尿蛋白波动在(++)~(卅)之间,无奈要求服中药治疗。

四肢及颜面皆肿,皮肤灰黑,腹大脐平,近几日不能饮食,小便量少,汗出不恶寒,苔白腻,脉沉细。

此属水饮内停,外邪不解,郁久化热,为越婢汤方证:

麻黄12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生石膏45克炙

结果:

上药服一剂,小便即增多,喜进饮食,继服20余剂,浮肿、腹水消,尿蛋白

(一),病愈出院。

六、越婢加术汤方

【方剂组成】麻黄18克石膏45-100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白术12克

【方解】此于越婢汤加利小便逐湿痹的术,故治越婢汤证而小便不利或湿痹痛者。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5条: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

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

注解:

黄肿,指水肿微发黄色,为水因热蒸之象,不是黄疸。

一身面目黄肿,谓全身以及面目俱发黄肿。

脉沉为里有水饮之应,小便不利则水不得排泄而外溢,故令病水。

假使小便频利,此亡津液,则只能病渴而不能病水。

病水者越婢加术汤主之。

按: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只有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黄汗五种,本条的里水是就病水的原因说的,亦即对风气相击的风水说的。

风水可说是外因,此则由于小便不利为内因,故以里水别之。

注家改为皮水,值得考究。

实践证明,本方所主水肿证,亦以肾机能障碍而致者为多,对于肾炎患者的水肿和腹水屡试皆验,尤其令人惊异者,不但水肿消除,即使肾炎本病亦得到彻底治愈。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3条:

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注解:

就治里水这一点。

则越婢加术汤和甘草麻黄汤均有应用的机会,但并不同主一证,临证时宜依证选其一而用之。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附方:

《千金方》越婢加术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

【注解】肉变色多汗谓肉极;痛引肩背不可以动转谓为厉风,下焦脚弱即脚气一类病。

按:

实践证明,越婢加术附汤治腰脚麻痹、下肢痿弱、以及关节疼痛而有水气留滞者有验,故《千金方》所谓“厉风气,下焦脚弱”之治,宜越婢加术附汤为是。

然肉极之证宜本方可信。

【辨证要点】越婢加术汤用于越婢汤方证见小便不利、或湿痹痛者。

【验案】宋某,男性,19岁,病历号183376,1966年

3月18日初诊。

半月来发烧,服A.P.c热不退,渐出现眼睑浮肿,经某医院检查尿蛋白++++、红血球满视野,管型2~4,嘱住院治疗。

因无钱,经人介绍而来门诊治疗。

症见:

头面及四肢浮肿,头痛发热(T38~38.5℃),小便少,甚则一日一行,苔白腻.脉沉滑。

此属外寒里饮,治以解表利水。

予越婢加术汤;

麻黄12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生石膏45克苍术12克

结果:

上药服二剂后,浮肿大减,尿量增多,三剂后肿全消,六剂后尿蛋白减为+。

因出现腰痛,合服柴胡桂枝干姜汤,不及一月尿蛋白即转为阴性。

休息一月即参加工作。

1966年12月6日复查尿常规全部正常。

七、越婢加半夏汤方

【方剂组成】麻黄18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生石膏45~100克半夏15克

【方解】此于越婢汤更加逐饮下气的半夏,故治越婢汤证而有痰饮、咳逆上气者。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13条: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

注解:

热壅饮逆复兼外邪,故咳而上气,则为肺胀。

其人喘,目如脱状,亦邪逆气壅所致。

脉浮大为外邪内热之应,故以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按:

肺胀为病名,《金匮要略》日:

“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

可见肺胀即指上气咳逆、喘而躁急的证候。

曾以本方用于咳逆喘急、目突如脱者,确实有验。

【辨证要点】越婢汤证兼见咳逆上气、两目发胀或头痛

【验案】詹某,女性,39岁,病历号132122,1964年10月12日初诊。

昨晚受凉,咽痛,咳喘,喉中痰鸣,服氨茶碱两片喘稍缓解,但仍咳重,咳则两眼发胀、头痛,自感呼吸不畅,苔白腻.脉浮弦。

此属外寒内热而致肺气不降,治以散寒清热,与越婢加半夏汤:

麻黄12克生石膏45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半夏12克杏仁lO克

结果:

上药服二剂咳喘减、咽痛、目胀、头痛已,继服二剂诸症皆消。

八、甘草麻黄汤方

【方剂组成】甘草6克麻黄12克

【用法】以水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一杯。

温服,重覆汗出。

不汗再服。

慎风寒。

【方解】此于麻黄汤去桂枝、杏仁,而增麻黄、甘草的用量,虽以发汗解表,但无桂枝则不治身疼,无杏仁则治喘的作用亦比较减弱。

注解:

见越婢加术汤方。

【辨证要点】浮肿表实无汗者。

九、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麻黄6克炙甘草6克炮附子3克

【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方解】此于甘草麻黄汤加附子,故治甘草麻黄汤证而陷于阴证者。

麻黄只取原量之半,亦以少阴病宜微发汗之因。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02条: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注解:

少阴病,初得二三日的时期内,以不传里并发太阴病的里证为常,故宜麻黄附子甘草微发汗以解表。

按:

体弱或老年人若患伤寒或感冒,往往发作少阴病,以其在表的时间甚暂,二三日后即常传里而并发呕吐、下利的太阴病,此所谓得之二三日无里证。

而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可见此二三日时纯属表证甚明。

二三日后传里,而始有里证,但不是说少阴病根本属里。

【辨证要点】表虚寒证见恶寒、无汗、脉微细。

【验案】许某,男性,47岁,病历号3752,1978年5月4日初诊。

右头痛两天,自感无精神,两手逆冷,恶寒无汗、口中和,不思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咽红多滤泡增生。

此属虚寒表证,治以温阳解表,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加味:

麻黄10克制附子10克炙甘草6克川芎10克

结果:

上药服一煎.微汗出,头痛解,末再服药,调养两日,精神如常。

十、麻黄附子汤方

【方剂组成】麻黄9克炙甘草6克炮附子3克

【方解】此即麻黄附子甘草汤而增量麻黄,亦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与桂枝附子汤的关系同,亦只增一二味药用量而已,似无另立方名的必要,不过上方是为少阴病微发汗,麻黄的用量须小;本方是为发散水气,麻黄的用量须大,制因证异,岂可苟同,学制方者,宜留意于此。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4条: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

水发其汗即已。

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注解:

水肿的疾病,其脉沉小,则属少阴证。

不沉小而浮,则为前述之水。

若形似肿而内无水者,则为气胀。

水肿发汗即愈,脉沉小属少阴者,宜麻黄附子汤;脉浮之风水者,宜杏子汤。

按:

杏子汤未见,《金匮要略》注谓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医宗金鉴》则谓甘草麻黄汤加杏仁。

胡老认为若就风水的外证骨节疼痛,则以大青龙汤更较合理。

【辨证要点】少阴病兼见浮肿明显、无汗恶寒者。

十一、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方剂组成】麻黄6克细辛6克炮附子3克

【用法】水煎,先煮麻黄一二沸。

去上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

《伤寒论》第30l条: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注解:

少阴病应以无热为常:

始得之病在表。

脉也不应沉,今既发热而脉又沉,故谓反发热。

脉沉者.沉为寒饮在里的脉应,此亦外邪内饮之证.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按:

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均属少阴病无汗的治剂,若自汗出者.宜佳杖加附子汤或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等,读者可前后互参。

【辨证要点】少阴病兼寒饮,即恶寒无汗脉沉者。

【验案】唐某.女性.40岁。

病历号81486,1980年1月l9日初诊。

哮喘一年,经变态反应检查对尘土、螨、花生、大豆等八种物质过敏。

经以三阳合病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加减,服38剂不效。

据症有鼻塞流涕、头痛、口干不思饮、背恶寒、但欲寐,脉沉弦细,苔白根腻.知为少阴病合并里饮。

治以温散表寒兼祛寒饮.与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6克细辛6克炮附子6克

结果:

上药服三剂。

鼻塞明显好转.头痛减,增加附子用量.经服二月多,喘平。

十二、葛根汤方

【方剂组成】葛根12克麻黄9克9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

【用法】以水先煮麻黄葛根·二沸。

煮取一杯,温服,取微汗。

桂枝6克生姜去上沫,内诸药,

【方解】此于桂枝加葛根汤更加麻黄,故治桂枝加葛根汤证无汗而喘者。

《伤寒论》第31条: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注解: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者,则以桂枝加葛根汤主之;今以无汗,故以有麻黄的本方主之。

《伤寒论》第32条: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

注解:

既有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太阳表证,同时又有自下利的阳明里证,因谓为太阳与阳明合病,此宜以葛根汤主之。

按:

F利而现太阳证,则病欲自表解,故发汗则愈,无汗表实者宜本方,自汗表虚者宜桂枝汤,此证常见,宜注意。

又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宜读作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者。

意思是说:

太阳与阳明合病必须有自下利者,才可用葛根主之,而不是说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定自下利。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第12条: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注解:

太阳病,无汗,小便不当少,今由于气上冲胸,水不得畅行于下,故小便反少。

牙关紧急不得语,已是为痉之渐,故谓欲作刚痉,宜以葛根汤主之。

按:

《金匮要略》日: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又日: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日刚痉”。

本条即述刚痉的证治。

葛根汤本治项背强几几,实即项肌肉失和因致痉挛的证候。

若此证严重时,则致背反张的痉病、故太阳病发热恶寒无汗而痉者,当然须以本方主之。

不过本方的应用,并不限于以上所论。

由于葛根汤清凉解肌,而且解毒,故疹痘诸疾于初期太阳病时,概以本方治之。

依据经验,外感咳喘须发汗者,以用本方的机会为多。

尤其发热无汗而恶寒剧甚者,不问项背急与否多属本方证。

他如腰肌劳损,本无表证的明征,与本方治之屡验。

《神农本草经》谓葛根洽诸痹、痉与痛,皆得之肌不和或均指为痹之属亦未可

【辨证要点】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或见下利者。

【验案】刘某,男性,49岁,病历号5294,1967年7月26日初诊。

背疼一年,胸椎2~5有压痛。

经拍片证实胸椎8、9、l】骨质增生。

曾经理疗不但无效,而且症状逐渐加重,出现腰痛、腿疼,无奈找中医治疗。

近症:

腰背疼痛,不能翻身,颈项发紧疼痛,不能向右转头,不能伏仰,苔白,脉沉。

此属寒湿流注项背,治以散寒祛湿,与葛根加苓术附汤:

葛根12克麻黄lO克桂枝lO克生姜lO克白芍10克大枣4枚茯苓10克苍术10克川附子10克炙甘草6克

结果:

上药服三剂疼即大减,增附子为12克。

又服三剂,头左右转动自如,可以伏仰,深低头时仅微痛,晨起可以翻身。

十三、葛根加半夏汤方

【方剂组成】葛根12克麻黄9克桂枝6克+生姜9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半夏12克

【方解】于葛根汤加半夏,不异葛根汤与半夏汤的合办.故治二方的合并证。

《伤寒论》第33条: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注解:

此承“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一条而言,即是说:

若上述之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而但呕者,则宜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按:

如上述不下利而呕者,固宦本方主之.即使下利而呕者,亦可用本方主之。

I辨证要点】葛根汤证兼见呕逆或下利者。

【验案】任某,女性,2l岁,病历号49703,1965年12月21日初诊。

昨天感冒头痛、头晕、身疼、腰疼、恶心欲呕、恶寒、并素有腹疼大便稀.脉浮数,苔白。

证属太阳阳明合病,为葛根加半夏汤的适应证,故与之:

葛根12克麻黄lo克桂枝lo克生姜lO克白芍lO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半夏12克

结果:

上药服一剂症大减,二剂症已。

十四、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方剂组成】葛根24克炙甘草6克黄芩9克黄连9克

【方解】葛根解肌热于外.黄芩、黄连除烦热于内,三物合用有治下利的作用。

甘草和诸药而缓急迫,故治热壅内外,喘而汗出、下利不止者。

《伤寒论》第34条: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

注解:

本太阳病桂枝汤证,医不用桂枝汤以解外,而用下药以攻里,遂使邪热内陷而下利不止。

脉促为表未解之应;喘而汗出为热蒸壅逆之征,宜以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辨证要点】下利、汗出、不恶寒、脉浮数者。

【验案】彭某,女性,30岁,病历号31221,19,65年8月26日初诊。

前天中午吃葡萄,晚上又受凉,今早感无力腿酸口渴,喝了四杯热茶即觉身热恶寒。

下午心烦汗出,腹痛腹泻三次,而来门诊,苔白腻,脉滑数寸浮。

证属外内皆热之下利,为葛根芩连汤的适应证,故与之:

葛根24克黄芩10克黄连6克炙甘草6克

结果:

上药服一剂后腹痛腹泻减,三剂后证已。

【附】临床常用的葛根汤加味方:

(1)葛根加生石膏汤:

即于葛根汤再加生石膏45~i00克。

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汤证口舌干燥者。

(2)葛根加桔梗汤:

即于葛根汤加桔梗9克。

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汤证咽痛或排痰困难者。

(3)葛根加薏苡仁汤:

即于葛根汤加薏苡仁15~30克。

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汤证关节痛或有痈脓者。

(4)葛根加术附汤:

即于葛根汤加白术、附子各10克。

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汤证而关节疼烦者。

(5)葛根加苓术附汤:

即于葛根汤加术附汤再加茯苓10克。

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加术附汤证而有茯苓证者。

此和上方对于腰背拘急痛尤效,试用于脊髓炎亦有良效。

十五、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5克芍药、生姜、炙甘草、麻黄.杏仁各3克大枣2枚

【用法】以水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杯。

【方解】此取桂枝汤、麻黄汤各三分之一合之,故治二方的合并证而病情较轻者。

《伤寒论》第23条: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注解:

如疟状,谓如疟疾定时发寒热的形状。

清便欲自可,即大便通调如常,本条可分三段解释:

①太阳病已经八九日,其人不呕,病还未传少阳;清便欲自可,则亦未传阳明。

只如疟状,一日二三次发寒热,而且热多寒少,外邪已有欲罢之象。

脉微缓更为邪衰正复之候,故肯定此为欲愈也。

②太阳病八九日,虽不见少阳和阳明证,但脉微无热而恶寒者,此表里俱虚,已陷于阴证,应依据治阴证的方法随证救之,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③再就上之如疟状的欲愈证言之,假如其面反有热色者,乃郁热在表还不能自解的为证,其人身痒,即是不得小汗出的确证,宜与桂枝麻黄各半汤,使小汗出即治。

按:

恶寒为太阳病的要征,邪之轻重,往往验之于寒热或多或少,尤其脉微缓,为邪衰正复之应。

热多寒少见此脉,大都为病衰欲愈之兆。

时发热汗出者,为桂枝汤证,今虽时发热而不得小汗出,又有麻黄汤证,因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治

【辨证要点】太阳病发热恶寒见身痒者。

按:

本方治痒、解表,主要能调和营卫驱邪外出。

据此方义,临床常以桂枝汤加荆防,治发热恶寒、身痒起疹者屡见良效。

【验案】房某,男性,43岁,病历号117343,1965年5月24日初诊。

原有慢性肝炎,近几天皮肤痒甚,尤以夜间瘙痒难忍,至抓破为止。

时有寒热,苔薄白,脉浮缓。

此属营卫不和,外邪客表,治以调和营卫,解表祛邪,与桂枝汤加荆防:

桂枝lo克白芍lo克生姜10克大枣4枚荆芥10克防风10克炙甘草6克白蒺藜10克

结果:

上药服三剂身痒已。

因有两胁痛、口苦等,与柴胡桂姜汤加味治之。

十六、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方剂组成】麻黄3克桂枝6克芍药6克生姜6克炙甘草4克杏仁3克大枣2枚

【方解】取桂枝汤二、麻黄汤一合之,故治桂枝汤证多而麻黄汤证少者。

注解:

脉洪大.当是脉浮。

若脉洪大为里热盛,如何可与桂枝汤?

可能是白虎加人参汤的脉洪大错乱在此。

服桂枝汤不得法,而使大汗出,病必不解。

脉浮为病仍在外,故可与桂枝汤如前法服之。

若其人形如疟,日再次发寒热者,此与上之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大致同,小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多而麻黄汤证少者。

十七、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芍药、麻黄、炙甘草各3克大枣2枚生姜5克石膏5克

【方解】取桂枝汤二越婢汤一合之,故治桂枝汤证多而越婢汤证少者。

《伤寒论》第27条: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注解:

太阳病.还发热恶寒,但热多寒少而脉微弱,为外邪已衰.病有欲愈之象,虽无汗,但体表已无充盈的津液,故谓此无阳也。

不可发汗,谓不可以麻黄汤大发其汗的意思,宜与桂枝:

二越婢一汤解肌透表即治。

按:

前麻黄汤条的阳气重和本条的此无阳,正好对照互参,便不难理解阳气是指什么。

注家谓阳气重是阳热,实非。

前者为津液充实于体表,故脉应之紧,须以麻黄汤发其汗。

而此为津液不足于外,故脉应之微弱,故宜本方轻以解之。

以上三方药量极轻,均为外邪还不了了的轻证而设,不可不知。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多,越婢汤证少者。

十八、大青龙汤方

【方剂组成】麻黄18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杏仁6克生姜9克大枣4枚生石膏45~100克

【用法】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内诸药,煮取一杯,温服,取微似汗。

汗多者,温粉覆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方解】此即桂枝汤与越婢汤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

《伤寒论》第38条: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注解:

太阳中风,指主治风水的越婢汤证言。

越婢汤证本续自汗出,今以并发麻黄汤的表实证,故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而不得汗出,内热不能外越,因而烦且躁·故以麻黄汤与越婶汤合之的本方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为太阳中风本证,慎不可误与本方。

与之则四肢厥逆、筋惕肉晌,成为虚以实治的坏病,故谓此为逆也。

《伤寒论》第39条: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注解:

水气外郁于肌表,虽无汗形似伤寒,但脉不浮紧而浮缓,身亦不疼而但重。

水气时有进退,因亦乍有轻时,如确审无少阴证者,则宜大青龙汤以发之。

按:

本方为发水气的峻剂,但宜于阳热证而不宜于阴寒证。

若水气而现少阴证者,则宜麻黄附子汤,本方断不可用。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3条: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亦主之。

注解:

《金匮要略》日: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而不汗出、身体肿重谓之溢饮”。

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者,谓发汗以治溢饮的作用二方同,但宜依证选一而用之,不是说二方主同一证。

按:

重剧的肾炎,肿胀、喘满、小便不利,而烦躁者,本方有捷效。

但肿而不烦躁者宜越婢加术汤。

此方实冶肾炎水肿的良方,适证用之百发百中言之并不过分。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越婢汤证并见者。

【验案】刘某,女性,32岁,病历号100382;1965年3月15日初诊。

五年来浮肿、时常低烧,经检查诊为“慢性肾盂肾炎”、,胆道感染”。

近症:

面目四肢皆肿,小便频而量少色黄,大便时干,干则浮肿甚。

低烧时则恶寒、腹胀、右胁痛、头晕心烦。

尿常规检查:

蛋白(++)、脓球(++)、红血球(++)、上皮细胞(+)。

脉浮微数。

此属水气外郁肌肤,治以发汗以行水,与大青龙汤加味:

麻黄18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杏仁6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45克苍术12克

结果:

上药服30余剂,头晕心烦减,面目浮肿减,午后仍低热,下肢浮肿仍明显,继加减服用,或间服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1965年11月7日复诊,右胁痛减,腹胀、头晕、心烦已,下肢浮肿轻微,体温正常,尿常规检查:

蛋白

(一),脓球

(一),白血球(0~1),红血球(1~3),上皮细胞(+)。

十九、文蛤汤方

【方剂组成】文蛤15克麻黄9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生石膏15克杏仁9克‘大枣4枚

【用法】煎服法同上方,汗出即愈。

【方解】此为麻杏甘石汤与越婢汤合方,再加酸敛止渴的文蛤,故治麻杏甘石汤与越婢汤的合并证而渴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l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19条: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

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注解: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岂有再以文蛤汤发汗之理?

文蛤汤当是文蛤散之误。

《伤寒论》五苓散条有服文蛤散,按其证应与文蛤汤。

可能由于编写错乱,宜更正之。

另录《伤寒论》条文如下:

《伤寒论》第141条: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噗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文蛤汤);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注解:

太阳病,本当汗以解之,而反以冷水噗其面,或灌其身则邪热被冷水所却而不得去。

虽暂觉轻快,但不久更烦热。

由于水热相击,肉上粟起。

里有热故意欲饮,但胃有停水,故反不渴。

与服文蛤汤先以解表,若服后烦热不差者,为水停不行的关系,故与五苓散治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