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作业3.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2806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作业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作业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作业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作业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作业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作业3.docx

《最新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作业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作业3.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作业3.docx

最新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作业3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1.(2021·湖南长沙市·浏阳一中高三月考)朱元璋选用深通法律的学者编订律令,经过缜密的商定,去繁减重,编成《大明律》,又为简化公文起见,于洪武十二年立《案牍减繁式》颁示各衙门,使公文明白好懂。

由此可见,明初

A.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B.重视法令和吏治的建设

C.以法治国成为上下共识D.有利于老百姓明晓律令

2.(2021·山东高三月考)唐律规定∶官员必须做到"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否则触犯刑法。

官员不得援引皇帝的权宜处分断案,一切定刑量罪只能依据法典律条。

这些规定表明唐代

A.司法公正观念备受重视B.官吏的政治特权被废除

C.君权神授理论受到冲击D.官吏违法审判现象严重

3.(2021·河北高三一模)唐律以丧服礼中的五服作为量刑定罪的重要参考标准.将亲属关系由近及远分为五等。

犯罪连坐,先亲后疏。

亲属间犯罪,虽行为相同,面视其亲疏关系量刑大异。

这说明唐律

A.注重维护社会等级秩序B.总结了前代法律的实践经验

C.深受儒家宗法伦理影响D.体现了量刑定罪的公正原则

4.(2021·安徽安庆市·高三一模)唐制规定五品以上得立庙,庙数按官品规定不一。

本来立庙者应是嫡系的宗子,但是庶子如果官品达到标准,可以为其父另立别庙,称为“祢庙”。

祭祀时“兄陪于位,以庙由弟立,己不得延神也”,家族祭祀时嫡兄只能陪祭,地位反而低于庶弟。

这说明唐代

A.宗族嫡庶观念强化B.嫡庶之间地位平等

C.官品超越血缘关系D.立庙制度混乱无序

5.(2021·朝阳县柳城高级中学高三月考)《唐律》规定:

“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

”《大清律》中将刑罚改为“杖一百”,而父母许令分产者则不予追究。

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

A.父母对子女的严格控制B.儒家伦理遭遇严重冲击

C.法律彰显人文主义思想D.儒法相结合的治国思想

6.(2021·河北高三月考)《晋律》确立了"准五服制罪"的制度,即九族以内的亲属之间的相互侵害行为,依据五服所表示的远近亲疏关系定罪量刑;服制愈近,以尊犯卑,处罚愈轻;以卑犯尊,处罚愈重。

这一规定体现了

A.律令儒家化的特点B.礼法融合的开始C.法律与教化的冲突D.宗法观念的淡化

7.(2021·全国高三月考)唐代律法对犯罪活动的制裁不仅为了威吓犯罪分子,也是为了恢复宇宙阴阳平衡。

司法实践中,重复出现的自然灾害可能导致判刑数量的减少,不到300年的时间里有174次大赦来补偿可能的不公正。

这表明唐代律法

A.凸显儒家为政以德的思想B.完全不受君主意志的干预

C.强化了君权天授的权力观D.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8.(2021·山东菏泽市·高三一模)下表为隋代五刑的内容。

《隋书·刑法志》记载∶“蠲除前代鞭刑及枭首、赣裂之法,其流徒之罪皆减从轻”。

这反映出隋朝刑罚制度的特点是

A.细密严苛,轻罪重刑B.德主刑辅,礼法结合

C.宽严适中,明德慎刑D.立法宽简,疏而不失

9.(2021·广东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三月考)商周之际,职官就任,必先册命。

商代册命巫鬼色彩明显;周代册命多强调敬天保民、褒德赏功。

这种变化反映出,周代

A.宗法制成为册命的依据B.周王取代巫鬼成为信仰主体

C.周王借助奖赏控制大臣D.国家治理具有浓重人文理念

10.(2021·四川泸州市·高三一模)《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有了法律。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

据此可知,先秦时期

A.法家法治思想成为当时治国共识B.法律体系建立并走向完备

C.礼法结合是国家治理的主要手段D.国家治理日益走向规范化

11.(2021·安徽高三开学考试)下表为先秦典籍记载的内容,这些反映出周朝

A.保护生态的法律体系完整B.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C.人与自然间长期和谐共存D.最早制定生态保护法律

12.(2021·广东高三月考)明清时期统治者构建了严格规范的“圣谕宣讲”制度,以儒家正统观念为核心,以皇帝颁发的“圣谕”为内容,在乡里定期对所有民众进行宣读与讲解。

“圣谕”的内容也由明初的六条扩展到清代的十六条并有详细的解读。

这一现象反映了统治者

A.重视基层治理B.开始独尊儒术

C.注重政令传达D.压制宗族自治

13.(2021·安徽六安市·六安一中高三月考)1989年在湖北云梦出土的龙岗秦简是揭开《秦律》神秘面纱的重要文物,其中有记载:

“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

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

”这段材料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

A.严禁猎杀家犬B.禁止进山伐木

C.封闭山林牧场D.保护生态资源

14.(2021·云南昆明市·昆明一中高三月考)刘邦进入关中后,“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西汉建立后,刘邦令萧何制定汉律。

萧何在秦律基础上进行修订,合为九章,称作《九章律》。

这反映了

A.汉初缺乏对秦亡教训的深思B.秦律与大一统国家治理相适应

C.西汉延续了秦朝的治国理念D.汉初立法缺乏充足的思想资源

15.(2021·青海西宁市·高三期末)清初统治者重视"人臣服官,首重廉耻之节"。

清初直隶社会秩序的重建,与官员的良好示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例如,于成龙"天性忠直,并无交游,惟知爱民……直隶地方百姓旗人无不感戴称颂"。

这说明,清初统治者

A.强调道德与秩序互动B.重视理学观念的渲染

C.重视官员的垂范作用D.激起了官员的荣辱感

16.(2020·吉林长春市·长春十一高高三月考)据《史记》载,秦朝在各地的纪功刻石中,宣扬仁义道德称颂皇帝“原道至明”“体道行德”,“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著纲纪。

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

秦朝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A.加强礼教维护封建统治B.使儒家思想成为治国方略

C.强化神权与皇权的结合D.推动全社会重视礼制教化

17.(2021·吉林油田高级中学高三)唐代制定的法律条文比隋代旧律减大辟者九十二条,其余变重为轻的还有很多。

但是却把谋反、谋大逆、大不敬、不孝、内乱等定位十恶,"特标篇首"。

这体现出唐律

A.保证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B.基本精神是维护专制统治和封建伦理

C.突显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D.重视教化在治国理政中的积极性作用

18.(2020·江苏南京市·高三月考)“亲亲得相首匿”是西汉时期确立的刑罚适用原则,即在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官府不予追究。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血缘亲情关系逐渐淡化B.儒家纲常伦理渗入法律

C.法家思想重新得到重用D.亲亲之间享有相同权利

19.(2020·山东青岛市·黄岛一中高三月考)鉴于秦亡教训,汉初,约法省刑,简易疏阔。

到汉武帝继位以后,刑律日繁,“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条,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春秋决狱B.专制强化C.经济发展D.国家统一

20.(2021·江苏常州市·高三期末)唐朝《杂令》规定,家庭财产须由家长作主,如不经家长授权或同意,其子孙弟侄对其财产私自进行任何变更都是非法的,要受到法律制裁。

据此可知,唐朝

A.在法律上不承认财产私人所有权B.注重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

C.财产继承和分配的宗法观念浓厚D.政府可任意剥夺私人财产

21.(2021·兴宁市第一中学高三期末)汉文帝时,有人冲撞了他的马,按法当罚金,但文帝想加重处罚。

廷尉张释之上奏说,如果皇帝你当时直接了除此事,就可以把他杀了;可是你已交给廷尉处理,那我就必须依法办案。

于是文帝只好让步。

据此可知,当时

A.法律权威高于皇权B.皇权受到法律约束

C.官僚队伍秉公执法D.践行儒家治国理念

22.(2020·广西北海市·高三一模)1989年在湖北云梦出土的龙岗秦简是掲开《秦律》神秘面纱的重要文物,其中有百姓“取其豺狼、豕原、豸舟、狐狸、穀□雉兔者毋罪”,“诸取禁中豺狼者毋罪”之语。

这反映《秦律》

A.体现儒家仁政色彩B.重罚偷猎偷盗行为

C.注意维护生态平衡D.司法操作的灵活性

23.(2020·四川成都市·高三月考)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用儒家经义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量刑的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断方式,董仲舒曾收集整理了232个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狱比》。

这表明汉代

A.推行礼法并用B.关注人情冷暖

C.弱化宗法观念D.强化法制体系

24.(2020·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高三月考)唐律规定:

“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指器物不平不直)、短狭(谓绢、布长宽不足)而卖者,各杖六十。

”“市及州县官司知情,各与同罪,不觉者,减二等。

”这说明

A.唐代商品的质量已达到较高水平B.唐代依法抑制商品生产和销售

C.唐朝政府重视对商业秩序的维护D.官营手工业严格控制商品产销

25.(2020·濮阳县第一中学高三月考)1989年在湖北云梦出土的龙岗秦简是揭开《秦律》神秘面纱的重要文物,其中有百姓“取其射狼、家原、舟、狐狸、殺口雉兔者毋罪”,“请取禁中豺狼者母罪”之语。

这反映《秦律》

A.保护个人私有财B.司法操作的灵活性

C.注意维护生态平衡D.重罚偷猎偷盗行为

26.(2020·海口市琼山华侨中学高三月考)清朝乾隆皇帝十分关心《四库全书》的编撰,先后发出多道“圣愉”,对收录书籍的原则和历史事件评说有详密周到的指示,其指示体现了“修书以遏邪说”的宗旨。

这反映了

A.封建政权重视文化传承B.统治者推动儒学创新

C.专制皇权强化纲常伦理D.闭关锁国阻碍西学传播

27.(2021·江西赣州市·高三月考)材料武德元年,唐高祖鉴于隋炀帝法烦刑苛导致的严重后果,宣布废除《大业律令》(隋炀帝继位后所立),命大臣依照《开皇律》(隋文帝在位时所立)修订新法,于武德七年颁布以宽简为原则的《武德律》。

唐太宗即位后,多次组织名臣研究立法的方针,并采纳魏徵的建议,确立宽仁、慎刑的宗旨,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修订法律,经过十年,于贞观十一年(637年),正式颁布《唐律》(即《贞观律》)五百条,基本内容有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等。

唐高宗时,由长孙无忌领衔,对唐律奈文加以注疏,编成《唐律疏议》十二篇三十卷,对当时的高句丽、日本、安南等国有重大影响,也是宋、明各朝法典的范本。

——摘编自樊志树《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法制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律的历史意义。

28.(2021·四川成都市·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太祖朱元璋重视总结历代法制的经验,命人制定《大明律》。

全书30卷460条,分为名例律(刑名和法例的简称,为六律的总纲)1卷47条、吏律2卷33条、户律7卷,分《户徭》《田宅》《仓库》《钱债》等95条、礼律2卷26条、兵律5卷75条、刑律11卷171条、工律2卷13条。

这种以六部分作六律总目的编排方式,是承《元典章》而来的,与《唐律》面目已不尽相同。

《大明律》把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定为“十恶”,凡犯“十恶”之条者皆从重治罪,并且遇救不赦。

并规定,凡遇“亲、故、功、忠、能、勤、贤、宾”等8种人犯罪,“实封奏闻取旨,不许擅自勾问”。

《大明律》历经三次大规模修订,在实施的过程中,虽然也不断受到“朕言即法”的干扰,但这些干扰始终未能影响它的正统法典的地位。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明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明律》的作用。

29.(2020·四川德阳市·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太祖朱元璋重视总结历代法制的经验,把法律看做“防民之具、辅治之术”。

他命人制定《大明律》,按六部体制分成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加上卷首的名例律,共七篇460条,无论形式与内容都较唐宋律有所改进;并宣布该法为祖宗成法,“一字不可改易”。

作为补充,朱元璋根据“刑乱国用重典”的思想,亲自编订《大诰》四编,其中汇编了以酷刑惩治官民过犯的案例,以及各种峻令和训诫。

此外,他还下令将《大诰》作为国子监学和科举考试的内容。

在乡里则由塾师教授《大诰》,每于乡村节日聚会之处,派专人讲授

——摘编自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7卷)》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法律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明初的法律制度。

30.(2020·四川德阳市·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宋时期,帝王与士大夫非常重视子女训诫,唐朝诗歌家训别具一格,宋朝家训除诗歌、铭、短文外,还出现了大量专著。

唐宋家训首重忠君报国,次则重修身守礼。

士大夫家训无不要求子弟苦读以求取功名,读书做官论充斥其中。

唐朝前期,贵族妇女娇奢问题突出,《女孝经》《女论语》应运而生,宋朝文人家庭重视女子的文化知识教育,对女子德行的规范已经带上封建纲常的烙印。

——摘编自陈志勇《唐宋家训研究》

材料二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空前繁荣,甚至商贾之家都有家训。

明太祖颁布“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的《教民六谕》,成为明朝家训的指导原则。

清朝统治者对明太祖的“六谕”稍作修改,要求乡约每月宣讲。

明清家训重视贞烈观,以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妇孺皆知,女子家训、家法惩戒、婚丧嫁娶规范等内容愈见增多。

——摘编自徐少锦《中国家训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家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家训文化的变化,并简析其变化的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家训的当代价值。

31.(2020·贵州贵阳市·为明国际学校高三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两汉律极为繁杂魏时已加改革,但还不够简括。

司马昭集羊祜、杜预等名儒重臣14人删改魏律,去其苛秽,存其清约订定新律20篇,620条,27600余字。

律与令合2926条又从令中划分出条例章程,称为故事,各归本官府执掌。

268年,新律修成,晋武帝令抄录死罪条目,在亭、传(旅舍)悬挂,使人民之所趋避。

从汉律令和说解773万字省约到12万字在法律编纂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在人民生活上,多少减轻些动辄得罪轻重无准的威胁。

久经丧乱的广大劳动群众这才有可能来恢复社会经济,补救战争的创伤。

晋书·食货志》说,太康年间,“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成安其业而乐其事”+自东汉末大乱以来,这算是一个难得的光明时期。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晋律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晋律法改革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

【详解】据材料可知,朱元璋选用深通法律的学者编订律令。

经过缜密的商定,去繁减重,为使公文明白好懂,又于洪武十二年立《案牍减繁式》颁示各衙门,使公文明白好懂,这说明其“重视法令和吏治的建设”,B正确;材料只是体现朱元璋编订律令及简化公文等措施,而没体现法律体系完备,A错误;材料中未提及上下共识,仅体现朱元璋的措施,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颁示各衙门,使公文明白好懂”,并未涉及老百姓,因此D项错误。

2.A

【详解】材料中唐律的这些规定有利干统—法律解释的适用及保障司法官做出公正的判决,这表明司法公正观念受到重视,故选A项;单任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唐代"官吏的政治特权被废除",故排除B项;唐律规定"官员不得援引皇帝的权宜处分断案"并不表明"君权神授"理论受到冲击,故排除C项;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唐代官吏违法审判现象严重,故排除D项。

3.C

【详解】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影响。

材料表明,唐律依据儒家宗法伦理量刑定罪,故C项正确;“将亲属关系由近及远分为五等”“犯罪连坐,先亲后疏”,体现的是宗族血缘关系而非社会等级关系,A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观点本身正确,但材料并无体现;亲属关系由近及远推行“犯罪连坐”,不能体现公正原则,D项错误。

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按照唐代规制,立庙者必须是五品以上官员,原本由嫡子立庙的规矩被打破,甚至出现家族祭祀时嫡兄只能陪祭的现象,说明唐代官品超越血缘关系,C项正确;宗族嫡庶观念强化与“祭祀时嫡兄只能陪祭,地位反而低于庶弟”不符,A项错误;嫡庶之间地位平等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唐代立庙制度混乱无序,D项错误。

5.D

【详解】材料的意思是祖父母和父母在世的时候,子孙如果分家别住,按唐朝法律规定流放三年,到了清朝改为杖则一百,但如果父母允许将不追究,体现出中国古代儒法结合的治国思想,故D正确;A项,材料是法律规定,而不是强调父母对子女的控制,故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出儒家思想受到冲击,故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法律规定限制分家的问题,体现儒法结合的思想,与人文主义无关,故排除。

6.A

【详解】“依据五服所表示的远近亲疏关系定罪量刑”“以尊犯卑,处罚愈轻;以卑犯尊,处罚愈重”体现了法律对家族等级制的维护,使得儒家的礼仪制度与法律的适用完全结合在一起,不仅体现了晋律“礼律并重”的特点,也是儒家思想在封建法律制度中的集中表现,故A项正确;礼法融合早在汉代便已开始,排除B项;CD两项表述与材料主旨明显相悖。

7.D

【详解】从材料中的“也是为了恢复宇宙阴阳平衡”“重复出现的自然灾害可能导致判刑数量的减少”等信息可以看出,唐代律法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法律判决受到自然灾害等“天象”的制约,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故答案为D项;为政以德思想提倡德治,材料没有反映,排除A项;B项中的“完全”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法律适用受到“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不是强调君权神授,排除C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蠲除前代鞭刑及枭首、赣裂之法,其流徒之罪皆减从轻”可知,隋代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刑罚从轻从宽;根据表格中隋代五刑的内容可知,隋代立法简明却自成体系;综上所述可知隋代刑罚制度立法宽简,疏而不失,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从轻从宽,而非轻罪重罚,故排除A;材料未涉及到德治和礼法内容,故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明德慎刑,故排除C。

9.D

【详解】相比于商代而言,周代强调敬天保民、褒德赏功,治国理念中的神秘色彩减弱,人文色彩增多,D正确;题干内容未涉及宗法制,排除A;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周天子在信仰中的地位,排除B;C与题无关,排除。

10.D

【详解】由《禹刑》、《汤刑》、《九刑》到中国最早的成文法,这说明先秦时期中国已经注重通过法律来规范国家管理,故D正确;法治思想成为当时治国共识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法律体系走向完备也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礼法结合,故C错误。

11.B

【详解】表内共三则材料,其中出自《伐崇令》的内容是保护生态的法令:

出自《地官》的内容是对山林的看护与巡查的要求;出自《聚篇》的内容是对砍伐和捕捞的要求,据此可知,西周注重保护生态,故B项正确;A项的“完整体系"无法得出;C项属于法令实施的结果,材料中没有信息依据;D项中的“最早”因材料中没有比较,无法得出。

12.A

【详解】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统治者构建了以儒家正统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圣谕宣讲”制度,并不断丰富其内容并重视在乡里宣讲,这说明了国家对基层治理的重视,强化对基层民众的教化,故选A;汉武帝时期开始独尊儒术,故B错误,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圣谕”、乡约在基层宣讲,而不是政令的传达,故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统治者对于宗族自治的态度,故排除D。

13.D

【详解】材料大意是:

春二月,不要伐林木,以免洪水冲垮堤岸:

不到夏天,不要把草锄掉烧成.....这段文字反映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D正确;“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指的是不能随意射杀百姓犬,排除A;根据材料“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

不夏月,毋敢夜草为”可知,秦代对于砍伐树木有固定的时间限制,而非不能砍伐,排除B;C误读材料,排除。

14.B

【详解】材料反映了在法律上汉承秦制,结合所学可知,其主要原因在于,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其所创设的制度体系与大一统国家治理相适应,所以西汉很多方面沿用秦制,故选B;汉初统治者深刻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统治政策,故排除AC;材料不能说明汉初缺乏法律方面的思想资源,故排除D。

15.B

【详解】整顿吏治“首重廉耻”,把社会秩序的重建与官员的良好示范联系起来,树立起于成龙为代表的廉吏典范等,说明清朝统治者重视理学观念渲染,B项正确;道德与秩序“互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重视官员的垂范作用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清初的统治者激起了“官员的荣辱感”,排除D项。

16.A

【详解】材料反映了秦朝在各地称颂皇帝,这样做可以“建定法度,显著纲纪。

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由此可见,秦朝凭借国家政权称颂皇帝功德,以强化礼教教化功能,维护封建统治,故选A;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而非儒家,故排除B;材料未涉及神权,故排除C;材料不能说明秦朝做法是为了推动全社会重视礼制教化,故排除D。

17.B

【详解】唐代的法律虽然比隋朝减少了很多,也减轻了刑罚,但是却把“谋反、谋大逆”这种威胁专制统治和“大不敬、不孝”这种违背伦理的相关条文放在唐律所有条文的首篇,这表明唐律的基本精神是维护专制统治和封建伦理,故选B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外儒内法是古代中国一个重要的治国理念,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18.B

【详解】材料“即在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官府不予追究”体现的是儒家的纲常伦理对法律的影响,B正确;A说法与材料冲突,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并非是法家思想,C排除;D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

故选B。

19.B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时期刑律日繁,这主要是汉武帝利用刑法这一国家暴力机器来维护封建统治,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20.C

【详解】根据材料中“家庭财产须由家长作主”“私自进行任何变更都是非法的"等信息可知,唐朝财产继承和分配的宗法观念浓厚,故C项正确;A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是在保护家长的权威,排除B项;D项说法和材料无关,错误。

21.B

【详解】廷尉张释之认为皇帝当时没有处死冲撞皇帝座驾之人,那就不能干预廷尉依法办案,说明皇权受到法律的约束,B正确;古代法律服务于皇权,排除A;题干未涉及到审判环节,无法得出官僚队伍秉公执法,而且材料中仅仅涉及廷尉张释之,无法得出整个官僚队伍素质情况,排除C;D与题无关,排除。

22.C

【详解】材料秦简的意思是百姓可以捕猎禁苑中的豺狼、雉、兔子等野曾,因为凶猛的野兽会伤害人和禁苑里蓄养的其他动物,而雉、兔子等小动物虽然不伤害人,却繁殖过快,所以不禁止百姓捕杀。

这说明当时的秦人已经有了原始的生态平衡观念,对保持动植物种群数量上的相对平衡有了定认识,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秦律》冲儒家的仁政色彩和司法操作的灵活性特征,排除AD两项;根据材料“取其豺狼…”可知B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故排除。

23.A

【详解】从材料可知,汉代法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法律儒家化伦理化,礼法并用,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

故选A。

24.C

【详解】材料所述是对有粗制滥造、尺寸不足等问题的商品进入市场的严格限制,这是法律规定的对市场监管的内容之一,有利于保障进入市场的商品的质量,维护商业秩序,C项正确;材料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