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讲课知识要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2764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讲课知识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讲课知识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讲课知识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讲课知识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讲课知识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讲课知识要点.docx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讲课知识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讲课知识要点.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讲课知识要点.docx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讲课知识要点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讲课知识要点(2012年)

《新青年》

新青年改名哪一年哪一期

《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

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

初名为《青年杂志》,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八不主义

•一、须言之有物。

•二、不模仿古人。

•三、须讲求文法。

•四、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务去滥调俗语。

•六、不用典。

•七、不讲对仗。

•八、不避俗字俗语。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三大推倒建立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五四内部孕育

外部催生

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

科玄论战——当时,科学被打败,玄学战胜了,上风

只有小说能启蒙大众

梁启超《论小说和群治之关系》

——提出“小说界革命”,把小说推崇为“文学之最上乘”,对五四启发特别大

诗界革命

黄遵宪我手写我口

鲜明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尽管是梁启超,但早已反映出诗歌变革趋向并获得创作成功,从而成为“诗界革命”旗帜的却是黄尊宪。

1898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

•第一次将语言变革的陈述系统地纳入一个新的范畴——“白话”。

“崇白话废文言”“文言兴而后实学废,白话行而后实学兴;实学不兴,是谓无民。

鲁迅《呐喊》《彷徨》

概述五篇你最喜欢的小说,并概括理由(中学课本除外)七八篇

《呐喊》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彷徨》

•《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

鲁迅的散文《朝花夕拾》、《野草》

朝花夕拾散文集另一个名字《旧事重提》

野草散文诗集

野草鲁迅说:

我写给我自己的。

鲁迅的“文学研究”

《中国小说史略》——较早对中国小说进行研究的作品

末技

鲁迅关于文学史方面的专论、专著:

·在专著方面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在专论方面有著名的《魏晋风度及文章和药及酒之关系》、《门外文谈》,其余的象序、跋以及《唐宋传奇》稗边小缀,《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破唐人说荟》等,在杂文中也有关于涉及古典文学的。

《中国小说史略》,是鲁迅先生编撰的中国第一部小说史专著,被誉为“是一部开山的创作,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周作人《思想革命》《人的文学》(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平民的文学》(应以通俗的白话语体描写人民大众生活的真实情状,忠实地反映“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描写大多数人的“真挚的思想和事实”)。

白话诗

胡适最早的白话诗集《尝试集》

小诗

定义

宗白华

冰心等代表作代表诗人

“小诗”:

一种变异的诗歌形式

1.何谓“小诗”。

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多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刹那间的情绪和感触,寄予人生的哲理和思想,并执着于意境的追求,引起读者的联想,具有言简意赅的效果。

1921-1923年盛极一时。

小诗成为“风靡一时的诗歌体裁”、“新诗坛上的宠儿”。

当时被称作“小诗流行的时代”

小诗主要是从外国输入的,受日本俳句和泰戈尔哲理诗的影响。

代表诗集有冰心的《繁星》《春水》宗白华的《流云》梁宗岱的《晚祷》等。

其中以冰心、宗白华影响最大。

2.小诗的特点:

A.善于捕捉刹那间的体验、思索和感受。

B.借助形象和比喻来挖掘和渗透哲理。

C.小诗的弊端:

视野狭窄、内容贫乏、形式单调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

PPT找1.2.3.4.5.

•1.题材的变革。

即从普通平凡的人事中,发现和体悟“一切的永久的悲哀”。

•2.灵魂的深度。

即在心理常态中发现精神病态。

•3.现代的叙事模式。

•4.先锋的形式试验。

a.象征手法的大量运用

b.“横切面”/“心理流动”式的组接方式;

(选择几个细节或是生活场面连缀起来加以表现)

c.叙述者以及叙述视角的不断变换;

在叙事学上,“作者”“暗含的作者”“人物”之分,他们都可能成为叙述者。

d.反讽式的文本结构;

(将一种文本套在另一种文本的框架中,就造成一种反讽的效果)

e.主体意识的融入和融出。

(第一人称叙事)

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体裁的独特性

二、具体形象的参和网上所找,非PPT

三、思维的非规范化

四、独特的情感

五、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

•鲁迅小说的两大题材:

农民和知识分子

•1.农民题材:

揭示农民生活的苦难、思想的麻木,控诉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

•2.知识分子——三代五个类型。

•鲁迅小说主题分析

•1.体现了“五四”启蒙运动和思想革命的要求。

A.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

“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具有反叛、象征意味的“狂人”;

宗法专制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吃人”的精神统治。

B.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

探讨中国社会变革的可能性;

表现下层民众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愚昧落后、麻木冷漠的精神状态;

对启蒙主义的怀疑和反思。

C.对变革时期(社会变动和文化转型)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题<彷徨>》

转向知识者自己,开始灵魂的自我拷问和自我清算;

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个体文化人格及其现实生存方式的批判;

•2.但并非直接“配合”五四运动的宣传鼓动,而是显得特别深沉蕴藉、“忧愤深广”。

创作是为了排遣“苦的寂寞”(对国民性病苦和民族命运的深刻焦虑);

区别于五四的浪漫感伤或粗暴凌厉,更加冷静、清醒,充满怀疑精神;

着力于探讨社会变动和文化转型时期人的精神困扰和出路;

•四、鲁迅小说的叙事模式:

•“荒原”隐意中的先驱者的“荒原”感以及冲破“荒原”的希望,两者之间的撞击、交汇构成了鲁迅的小说的叙事,同时也显示出鲁迅小说的世界性和现代性。

•鲁迅的“荒原”意象、“荒原”感以及其独特的内涵和把握方式,具体体现为:

•A.“看/被看”二项对立模式。

•在鲁迅看来,在中国这个一切都被“戏剧化”、“游戏化”的国度里,在“看/被看”的对立中,人只有一个动作:

“看”,要么充当看客,要么被人看。

•1.“被看”者。

(作为个体出现)

•“独异的个人”和“庸众中之一员”(李欧梵)。

•a.看者和被看者同为庸众。

•“看”者实质上是通过鉴赏“被看者”的痛苦和不幸,来使自身的痛苦得到排泄、转移,以至被遗忘。

•在两者背后还有一位隐含的作者在“看”:

用悲悯的眼光,愤激的嘲讽着“看客”的麻木和残忍,从而造成一种“反讽的距离”。

•b.看者为庸众、而被看者为独异个人。

•其关系为:

先驱者和群众、启蒙者和被启蒙者、医生和病人、牺牲者和受益者。

•不被理解的孤独、寂寞;要救群众、反而被群众所迫害;觉醒者被无端地吃掉;愤激;疯狂、变态地复仇,胜利的失败。

•2.看者。

(作为群体出现)

•鲁迅在考察这个群体的构成和发展态势时,发现:

孩子也包括在其中(《长明灯》孩子对疯子的敌视),知识者在向“庸众”转化(《祝福》中的“我”),看客无所不在,并随时在蔓延。

•“时时、处处被这种阴沉的、自恃强大而默不作声的、无所不在却又无法找到的敌对的目光所‘看’,的确冷人恐怖。

”鲁迅把它概括为“无物之阵”。

类似于“城堡”、“荒原”之类的意象。

鲁迅从“看客”现象中感受到一种“人”和“人”之间的隔膜和敌意以及自我和周围环境的悲剧性对立。

正是这种隔膜感和敌对引起的内心孤寂和苍凉构成了鲁迅的“荒原感”

•B.“离去——归来——离去”(归乡)模式:

•“离去”——在价值上告别故乡及童年生活经验,而去追求人生的梦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知识分子。

“走异路,逃异地,寻求别样的人们”。

•“归来”——现代都市并没有接近理想中的“精神乐园”、却陷入文化精神困惑迷惘之中。

为“归根”“恋土”情绪所牵引而返乡,试图找回过去美好的记忆。

•“离去”——心理的“回乡”和现实的“回乡”的差距、幻景和现实的相互剥离,重新对故乡所代表的价值予以否定,而再度离去。

体现的是一种更深沉的无家可归的悬浮感和无可附着的漂泊感,表现了“乡土中国”和“现代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撞击、冲突中选择的困惑。

同时又表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和“乡土中国”“在”而“不属于”的关系。

•鲁迅在处理“希望”和“绝望”时,却将“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理念和生命的悲剧性体验融入绝望的苍凉感和“荒原感”中,在死亡和绝望的顶点之后,激发出一种绝望的抗争——“走”。

(参阅汪晖:

《反抗绝望:

鲁迅小说的精神特征》)

•另外,鲁迅在小说中用叙述者讲述他人的故事,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相互影响渗透,造成了小说的“复调”结构。

•C.“圆圈”情节模式:

•§情节上螺旋式的重复和循环;

•§对“历史的进化和循环”的思考;

•§不愿回避、掩饰自己所看到的中国的真实,而大胆、深入、真诚地予以再现;

§尽管“进化的希望并非处于上升趋势而是逐渐下降”,但鲁迅却将一切指归为“绝望的抗争”

个人自叙传小说

郁达夫《沉沦》要看最早小说集

通过塑造一个“自我式”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来着重抒发作家强烈的主观情感,并以情感来打动读者的小说。

其美学追求为“主情主义”

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最大社会。

中国新文学运动中最早出现的大型文学团体

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它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发起,后来陆续发展的会员有谢婉莹(冰心)﹑顾毓琇、黄庐隐﹑朱自清﹑王鲁彦﹑夏丏尊﹑舒庆春(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共达170馀人。

新月社

新月社(了解)

新月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社团,它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和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新月社”是20年代中国一个文学社团,它要求诗歌应有完美的形体和完美的精神,主张新诗应该格律化,不能杂乱无章。

徐志摩(1896-1931)便是“新月社”的代表诗人

闻一多(1889~1946),新月社代表诗人,“新诗格律化”的倡导者。

作为新月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提出了诗歌的“三美”主张(“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代表诗集有《红烛》、《死水》;诗歌名篇《死水》、《发现》等。

创造社

为创造的。

两阶段:

前期后期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

1921年7月中旬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创造社以1925年“五卅”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张浪漫主义,后期转向革命文学的倡导上。

•前期创造社的文艺观:

“为艺术而艺术”

•①文学立场上,主张“文学是自我的表现”。

尊重天才、推崇灵感、重视自觉,强调尊重作家的内心情感和艺术个性。

•“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②美学风格上,或激昂或忧郁或颓废。

情感上的主观、抒情、耽溺,精神上孤独、愤懑和反抗,带有浓厚的抒情特色。

③创作方法上,注重主观想象、夸张和病态心理刻划。

《现代》杂志

谁创办的

1932年5月1日,《现代》创刊,其前期由施蛰存任主编。

新月派的诗歌“三美”说代表作

代表作

1.“本质的醇正”:

诗要回到诗本身,诗必须是诗。

“表现自我”“至性至情”,重视形式美。

2.“情感的节制”:

针对“感伤主义”和“伪浪漫主义”,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

3.“格律的谨严”:

“和谐”和“均齐”的审美特征;提出了“新诗格律化”主张,鼓吹“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闻一多徐志摩朱湘《有忆》

音乐的美:

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表现出来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音尺)等各方面),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

绘画的美:

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画面和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建筑的美:

针对自由体而提出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音尺数应一样多。

而不是字数完全相等。

茅盾的小说成就

看一整节的PPT

茅盾是最早把现实主义的理论引入了中国

形成了“时代——作家——作品”的批评和写作范式,来构建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体系。

艺术特征分析

一、强烈的现代意识:

1.浓厚的政治时代意识(时代性和社会化);

2.鲜明的社会批判意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

3.突出的现代都市意识(特别是体现出现代工业文明对桎梏的封建文化的胜利;现代都市的物质诱惑、经济运作、投资冒险等)

4.大胆的时代女性意识(性感的、诱惑的、开放的、勇敢泼辣、充满憎恨和复仇色彩);

5.自觉的现代文体意识(社会剖析模式、三部曲、长篇小说开创、宏大的史诗性结构)。

二、艺术心理和政治心理的冲突:

1.理性化倾斜和“主题先行”模式和艺术性思维的矛盾(其政治宣传活动所形成的理性思维定势造成文学“图解”政治);

2.追求宏大题材和社会化品格和文学感悟、细节刻画的矛盾(将时代性简化为时事性,创作心态上的急切和审美心境的紊乱);

3.理性化构思和情绪化写作的矛盾(追求社会时代感和史诗风范的宏伟建构和实际写作中的情绪化倾向)。

三、男性意识和女性话语的艺术整合:

1.小说对世界的目的性、理性的把握上是男性特征的;而细腻的感觉和文笔以及细致的心理描写,尤其是女性心理的细致体察则是女性的;

2.把现代女性的独立性和现代感和男性的或兽性丑陋或软弱无能相并立;

3.女性外在形象的女性化和言论、思想、性格上男性化的错位(他试图进入女性心理,站在女性的立场看世界、看男性,但潜在的男性视角却干扰了他的视线)。

四、雄伟的史诗风范和宏大的叙事结构模式;

五、艺术典型的塑造和场景、心理刻画:

在典型的时代环境中塑造了典型的人物。

两大人物系列——时代女性系列、民族资本家系列。

《子夜》

主人公

人物关系都要知道

Eg:

下面人物中出自《子夜》的人物是谁

的竞争对手

新感觉派

定义

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叶灵风等。

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

代表作有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上海的狐步舞》《将军的头》、《梅雨之夕》等,新感觉派开拓了文学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但有一部分存在颓废、悲观倾向。

《无轨列车》是新感觉派的开创性标志,表现出鲜明的现代主义倾向。

.刘呐鸥《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电影》

穆时英:

“中国新感觉派圣手”《公墓》《夜总会里的五个人》《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上海的狐步舞》

施蛰存《上元灯》《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小珍集》等小说集

“新感觉派”的艺术特点:

1.疏离文学主潮的开放性眼光;

2.把文学引进畸形都市“现代人”的圈子;

3.独辟蹊径的技巧探索;

4.文化反差和作家的主体意识决定了风格的差异:

巴金“爱情三部曲”

三部曲记住

爱情

激流

《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巴金早期小说创作的两大主题:

①社会时代主题:

探索青年知识分子的理想、信仰和革命追求,代表作有《幻灭》《新生》《爱情的三部曲》等;

②五四反封建主题:

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影射社会专制制度的罪恶,代表作有《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

问题小说

定义和举例相结合

、问题小说及其出现。

问题小说(1919—1923年)是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一个突出现象。

主要的问题小说作家:

《新潮》上的罗家伦、汪敬熙、杨振声;文学研究会的冰心、叶绍钧、王统照、庐隐、许地山等

1.问题小说的概念和内容:

凡是明确地接触某一社会现实或人生现象,有意识地提出问题、甚至试图解答问题的小说,都可以谓之“问题小说”。

其表现和思考的主要是“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的问题”,核心是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以及和此紧密相关的个性自由、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妇女解放等社会问题,还涉及民众疾苦、儿童问题、教育问题、劳工问题等。

2.问题小说出现的原因。

A.是五四新旧更替时代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

B.是当时作家浓厚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直接作用的结果;

C.受到欧洲、俄国等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文学的深刻影响。

二、问题小说的创作:

1.冰心——“爱的哲学”

A.前期:

暴露和批判社会种种弊病。

B.后期:

“慰安”身份和“爱的哲学”

2.王统照:

“美”和“爱”的魔力和虚幻

3.许地山:

异域的宗教奇葩

4.叶绍钧:

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

三、问题小说的缺失和不足:

1.忽略了人物塑造、情节设置、氛围渲染和形式等文学要素,小说的社会认识价值超过甚至损害了其文艺审美价值;

2.小说过重的哲理色彩和理性深度,有图解观念的创作形式,影响了作品的真实性。

3.缺乏现实的生活基础,缺少鲜活的生活气息,存在明显的主观臆想和向壁虚构的成分,影响了作品的感染力。

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

三代

五类人

•2.知识分子——三代五个类型。

•⑴老一代:

封建传统、有点文化的

•①宗法制社会统治意志的代表

•《孔乙己》中的丁举人、《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离婚》中的七大人、《风波》中的赵七爷等;

•②封建文化意识制造的、却被社会所唾弃的文化人:

迂腐、酸臭、善良却不觉醒,成为封建教育的殉葬品。

孔乙己、《白光》陈士成等。

•⑵中一代:

受新思潮影响的

•①伪道学:

新思潮冲击下的封建怪胎,没落而虚伪的卫道士。

•《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干亭,道貌岸然、潜意识背后的激进、虚伪、卑劣、浮躁。

•②新思想的信奉者、实践者:

信仰危机、孤独、寂寞、颓唐、绝望。

•《头发的故事》中的N先生、《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⑶“五四”成长起来的一代:

过分天真。

•《伤逝》中子君和涓生。

•追求自由恋爱、追求个性解放、冲决封建家庭牢笼,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鲁迅指出个性解放必须和社会解放相结合,否则只能是一个悲剧

徐志摩《再别康桥》

沈从文《边城》

曹禺《雷雨》

知道每一个主人公

知道主人公的结局

《雷雨》《日出》《原野》生命三部曲

《雷雨》:

中国话剧成熟的标志。

主题:

(传统的文学史界定)?

⑴揭示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

⑵揭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

⑶揭示封建资产阶级对女性的戕害;

郁达夫《沉沦》

郁达夫小说的特征

1.着重表现自我,具有明显的自叙传性质

2.着重宣泄情感,具有感伤的抒情格调

3.着重心理剖析,开掘灵魂深层

4.按情绪流动和心理变化来展开叙事。

追求合理的人生——合理追求的幻灭——绝望沉沦和自戕。

5.美学风格。

感伤的美、病态的美、颓废的美。

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要知道主要内容

《骆驼祥子》

①小说的主题:

A.揭示现代都市文明病及其对人性的扭曲

——文明失范如何引发“人心所藏的污浊和兽性”。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道德沦丧;被金钱所腐蚀的畸形的人伦关系;祥子被物欲横流的城市所吞噬,自己也成为城市丑恶风景的一部分)

B.爱情和婚姻的现代启示录

——没有人爱固然是可怜的,但强加给别人的爱甚至造成婚姻却又是可悲的,结果只能是共同毁灭。

(一个丑陋、蛮横的老女人诱惑、腐蚀和占有一个朴实精壮憨厚的青年男子;一种无端的性纠缠和强加的婚姻所带来的痛苦、腐蚀和堕落,是强加的婚姻所带来的毁灭性的悲剧。

②作者对祥子的态度:

a.祥子对车的痴迷和买车的执着——赞扬其为理想奋斗的精神;

b.接连不断的遭遇,虎妞的婚姻纠缠——站在祥子的立场上,对其命运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c.最后的消沉、堕落,变成走兽——批判其毁灭式的、个人主义的末路行径。

祥子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家庭的悲剧、性格的悲剧的多重交叉融合。

③“虎妞”形象分析:

一个悲剧性的丑角

a.作为女儿:

是刘四的压榨车夫的工具、一个不花钱的劳力、一个失去青春和女奴;得不到父亲丝毫的关怀和怜爱。

b.作为小市民:

好逸恶劳、利用自己的身份在弱者面前逞威风、耍小手腕来骗取祥子的婚姻、对小福子的恶意侮辱

c.作为妻子:

吸干祥子的精力来弥补自己失去的青春、把祥子当作宠物和猎物、对祥子的恶毒和刻薄。

得到的只是丈夫的厌恶,甚至她的死只是祥子的一种解脱。

她一生从未得到过爱和关怀,而她也丧失了尊重他人的能力,和祥子的畸形的婚姻,并没有使她真正获得幸福,反而加速了她的死亡

《四世同堂》:

(《惶惑》《偷生》《饥荒》)

国的沦陷、家的破毁、人的觉醒和抗争

这是一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是老舍先生正面描写抗日战争,揭露、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讴歌、弘扬中国人民伟大爱国精神的不朽之作。

乡土小说

主流代表作家作品

1923年前后,“问题小说”逐渐衰落,乡土写实小说则陆续出现,并在1926年前后达到高潮。

鲁迅是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主要的乡土小说作家:

王鲁彦、台静农、许杰、许钦文、彭家煌、蹇先艾、徐玉诺、黎锦明、王任叔等。

何为“乡土小说”?

指以故乡农村和小市镇的生活为题材,着力于风土人情的描绘,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小说。

王鲁彦《黄金》《菊英的出嫁》《柚子》

台静农《天二哥》《红灯》《新坟》《蚯蚓们》小说集《地之子》

许钦文《鼻涕阿二》《父亲的花园》《疯妇》《石宕》

许杰《惨雾》《赌徒吉顺》

蹇先艾《水葬》《在贵州道上》

彭家煌《怂恿》

三、五四乡土小说的意义。

1.突破了写知识青年的狭小天地,拓展了五四小说的题材领域;

2.改变了“问题小说”创作上的流弊,在人物、场面、细节描写上强化了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

3.标志着新文学作家关注目光的转向:

转向社会、转向农民、转向客观写实,加强和巩固了现实主义在新文学中的主流地位。

早期象征派诗歌

李金发“诗怪”诗人

李金发的《微雨》出版,标志着象征诗派的诞生

新月诗派:

重形式——新格律、“三美”;

早期象征派:

重表现——向“内转”

中国早期象征主义诗人有:

李金发(“是第一个人介绍它到中国诗里来的”——朱自清语)、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梁宗岱、邵洵美等

京派

海派这三个要了解创作主张,口号例:

苍蝇之小,鱼肉之大

论语派

“京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等,刊物有《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要求艺术和政治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

京派以“乡村中国”为其主要创作内容。

“论语派”因林语堂创办的《论语》杂志而得名,提倡幽默、闲适、性灵的文学。

京派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