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观潮》3课时详细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2731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四年级《观潮》3课时详细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观潮》3课时详细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观潮》3课时详细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观潮》3课时详细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观潮》3课时详细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四年级《观潮》3课时详细教案设计.docx

《小学语文四年级《观潮》3课时详细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四年级《观潮》3课时详细教案设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四年级《观潮》3课时详细教案设计.docx

小学语文四年级《观潮》3课时详细教案设计

2019-2020年小学语文四年级《观潮》3课时详细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使学生初步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及有关知识。

4.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3.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教具准备

录像机、录像带、电视、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自学生字、理解新词。

(二)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二、教学重点

(一)指导课文分段。

(二)解释重点词语:

屹立、横贯、恢复、奇观、浩浩荡荡、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风号浪吼、人声鼎沸、漫天卷地、齐头并进、辨析沸腾、奔腾的词义。

三、教学难点

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四、教具准备

投景仪、投影片、录像带、录相机

五、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1.学生初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

2.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①易混、易错音的学习。

投影片:

给字选择正确读音。

涨潮(   )

踮着脚(   )

薄雾(   )

往东(   )

薄(   )多用于口语。

薄(   )厚度小的。

涨(   )水量增加。

涨(   )体积增大。

②多音字辨析、组词,使学生掌握据词定音的方法。

提示:

[多音字指字形相同,读音不同的字。

一是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如“强”读qi3ng(强壮);读qi4ng(强词夺理);读ji4ng(倔强)

二是读音不同,意义相同,用法稍有差别的。

如:

“薄”读b2o(单用,穿得真薄)b%(合用,薄雾义薄云)]

(对于多音字,了解了字义,又了解了普通话的读音习惯,就不会读错。

“观”:

①看(坐井观天)②景象、样子(奇观,壮观)③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乐观,世界观)

①道教的庙宇(白云观:

道观)②姓“闷”:

①气压低或空气不流通而引起不舒畅的感觉(闷热)②使不透气(闷茶)③不吭声,不声张(闷头儿)④声音不响亮(闷气)⑤在屋里躲着不到外面去(闷在屋里)

①心情不舒畅(闷闷不乐、愁闷)②密闭、不透气(闷雷、闷气)

“相”

①互相(相识、相象)②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实不相瞒)③亲自观看(是不是合心意相称)(相持)

①辅助(相机、相声)②宰相(丞相)③某些国家的官名(首相)④旧时指帮助主人接待宾客的人(傧相)

“奔”

①奔走,急跑(狂奔、奔驰)②紧赶、赶忙(奔命、奔丧)③逃跑(东奔西窜)

①直向目的地走去(投奔、直奔)②朝向(奔东)③年纪接近(奔四十了)④为某事奔走(有事我去奔)。

“卷”

①把东西弯转裹成圆筒形(卷帘)②一种大的力量把东西撮起或裹住(卷起尘土)③裹成圆筒形的东西(铺盖卷儿)④量词(一卷纸)

①书本(手不释卷)②用来指全书的一部分(上卷、下卷)③卷子(试卷)④机关里保存的文件(卷宗)

“号”

①拖长声音大声叫唤(呼号、狂风怒号)②大声哭(哀号)

①名称(国号、年号)②商店(银号、商号)③标志(记号、问号)④排定的次第(挂号)⑤表示等级(大号鞋)⑥表示次序(门牌号)⑦切脉搏(号脉)

①号令(发号施令)②军队或乐队里所用的西式喇叭(小号)③用号吹出表示一定意义的时间(冲锋号)

(2)指导学生巩固生字词

①形声字:

(左形右声或上形下声)如“崩”上“山”表示义,下“朋”与“崩”同韵母,音相近。

此类字还有“恢”、“涨”、“镇”。

②熟字加偏旁记忆:

“若”:

“右上加草头”

“吼”:

“孔字左加口”

③从意义上理解

“盼”目为眼,眼睁睁地看着分别已久的事物,万分渴望。

“罩”“四方扣在桌上。

④易混字可采取比较的方法识记

形近字组词:

(投影片)

屹(   )复(   )昂(   )逐(   )

气(   )夏(   )柳(   )琢(   )

3.理解词语。

(1)学生自读课文,就词语质疑。

(2)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

①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屹立、人山人海

a.屹立:

山峰高耸的样子或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

联想往日所见的事物,如:

人民英雄纪念碑高高地耸立在天安门广场。

本文指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b.人山人海:

形容聚集的人很多。

回想自己曾参加过的最热闹的场景,如:

庙会、国庆大游行或参加大型比赛。

文中指前来观潮的人很多。

②结合上下文理解人声鼎沸、风号浪吼,a.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上文讲了观潮的人是人山人海,潮来前,大家只有急切地张望、等待,当盼望已久的潮起来时,人们自然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议论、惊叹、大潮等等声音交融在一起,自然像水开锅一样。

b.风号浪吼?

形容风浪声势浩大,声音巨响。

前文形容潮涌:

“……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音如同山崩地裂……”说明声音大,这里说风还在号,浪还在吼,音量不减,气势不削。

③利用直观教学理解:

“浩浩荡荡”、“山崩地裂”、“若隐若现”及“漫天卷地”。

可分别从有关影片中剪辑录像片断。

a.浩浩荡荡:

形容水势很大。

b.山崩地裂:

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发生在强烈的地震发生时,本课用来形容声音很响。

c.若隐若现:

好像出现又好像不出现。

在课文中指一会儿出现,一会儿隐去。

d.漫天卷地:

铺天盖地的意思。

本课形容大潮余波水势汹涌。

e.水天相接:

大面积的水域,远望过去与天相接成一线。

④示范法指导理解“横卧”、“横贯”

“横”与地面平行,“卧”躺倒,找同学演示。

“贯”通,示意几名同学手拉手,由左至右到头,就是横着通过的意思。

(二)造句练习。

1.弄清词义。

2.读一读书中原句,明确使用范围对象等。

3.造句。

(注意灵活使用词语)

举例:

(1)天下奇观:

①云南的石林不愧是天下奇观。

②称为天下奇观的万里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2)横卧:

①一只小猫横卧在我眼前,向我撒娇。

②在乐山,有一座鲜为人知的大佛在后山横卧了数百年。

(3)水天相接:

①太阳从水天相接处缓缓地升起来。

②一艘小船消逝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4)横贯:

陇海铁路横贯我国中部。

(5)浩浩荡荡:

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奔入大海。

(6)山崩地裂:

数百辆坦克开过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7)“沸腾”和“奔腾”辨析并分别造句:

“沸腾”和“奔腾”中都含有“腾”字,是奔跑或跳跃的意思。

“奔腾”的意思是(许多马)跳跃着奔跑:

“沸腾”的意思是水开时发生气化,产生气泡。

用来比喻事物蓬勃发展或情绪高涨。

沸腾:

下课了,操场上顿时沸腾起来。

奔腾:

骏马在草原上奔腾。

4.给句式练习造句。

(什么)横卧在(哪里)

(在哪儿)横卧着(什么)

(什么事物)横贯(哪里)

(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沸腾(起来)

(三)给课文分段。

1.指读课文,思考:

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哪些自然段讲的是一个内容?

分析:

第二自然段写“潮来前”,第三、第四自然段写“潮来时”,第五自然段写“潮来后”。

二至五自然段具体地讲写人们观潮前后的情景和大潮的壮观,学生易掌握,难点在于二至五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的关系,第一自然段是概括地讲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与下文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

2.讨论明确分段,说明理由。

(全文按先概括后具体分为两段)

第一段:

(1)(概括地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

(2~5)具体地写钱塘江大潮,壮观天下无。

(四)巩固生字词(读生字卡片)。

(五)布置作业。

1.写生字、字词。

2.有语气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按时间顺序给第二段分层,并归纳层意。

(三)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三、四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课文中“潮来时”这一部分。

三、教学难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四、教具准备

字词卡片、录像机、电视机、录像带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卡片,复习重点词语

2.检查朗读,课文分段及依据

(1)按自然段读全文

(2)(根据先概括后具体的规律把课文分为两段)

(二)讲读第一段。

1.提问:

第一段中谈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那么什么是“天下奇观”,这个“观”与“观潮”的“观”有什么不同?

(天下奇观是指世界上不同一般的景象,两个“观”是不同的,“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2.师生对读:

师:

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生:

所以吸引了无数的人前来观潮。

3.小结:

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三)讲读第二段。

1.指导学生给第二段分层

提示:

第二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该怎样分层,层意如何归纳。

(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时候顺序分为三层。

层意分别是各时间段的景象。

2.学习“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体会观潮人的心情。

(1)读中找(第2自然段)

边读边在书上划出描写“潮来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用不同符号)

(2)读中听(边听边答)

①指名读

②当读到“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白蒙蒙的薄雾。

”时,让其他学生在听读中,说出潮来前江面上很平静。

当读出“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之后,让其他同学说出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3.小结:

此时的江面如此平静,人们翘首盼望,让我们共同观望潮来时的景象吧!

(四)精讲课文3、4自然段“潮来时”的景象,试背诵。

1.看录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

提问:

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群中,你们的心情会怎样?

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明确

(对潮的声大,浪高这两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指导学生自读3、4自然段。

找出三处“写潮来时声音”和四处“写潮的样子”的语句。

(1)知潮声。

在学生找出后,指导学生用书中的词语概括其声的方法,“声像什么?

响声怎样?

(声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响声如同山崩地裂)同时,板书“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2)知潮形。

用上述的方法。

准确的概括出潮形并板书“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同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

(补充有关大潮形成的资料)

(3)明其序,让同学观察黑板上板书的词语,说说从潮的声和形的变化得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潮的。

(按由远及近的顺序)

提问:

还能找出表示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吗?

“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4)谁想把潮来时的声、形,有条理的说一说。

先让全班同学按板书自己练说,再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语。

(5)你认为作者写得好,那么作者是怎么写的呢?

(明确,按一定顺序:

远→近;抓住潮来时的特点;声大、浪大,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的)

(6)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举例说明。

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既有声又有形,极为恰当生动地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刚过一排又紧接着,说明气势大,速度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

又如“白色城墙”色形兼具地说明浪高,直立向前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

这不是一般的浪,是罕见的浪,潮也是罕见的潮。

(7)激发情感(再看录像)

提示:

想象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读精彩处,表达自己真实情感。

(8)指名有语气地读第3、4自然段,评读。

(9)师生对读,指导背诵。

(10)小结:

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又惊心动魄。

请同学们体会这种感情,再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巩固复习“潮来时”内容。

学习“潮来后”,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作者感情。

(二)检查背诵3、4自然段。

(三)学习“潮过后”的景象,从侧面体会大潮的壮观。

(四)学习作者如何潜词造句。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潮来后”的景象。

(二)学习作者动、静结合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潮已去为何还能说明大潮之声势浩大,蔚为壮观。

四、教具准备

录像机、录像带、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课文3、4自然段。

2.提问:

“潮来时”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人们是怎么的心情?

哪些语句说明?

3.明确

(1)作者在“潮来时”看到的景象:

(“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接着,那条白线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灌江面”,“不久便白浪滔天,引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2)“潮来时”人们的心情

(“潮来时”人们的心情是兴奋,激动万分,从“人声鼎沸”可以看出。

“人声鼎沸”的意思是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由此不难看出“潮来时”人们是多么欢腾。

(二)讲读第5自然段。

1.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1)提问:

潮过去之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从哪些词语看出?

(2)默读课文,思考(划出重点词)

奔腾、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依旧、恢复

①明确

看录像(“霎时,潮头奔腾西去,”说明潮正在过去)

②(奔腾是跳跃着奔跑的意思,这里形容潮水汹涌而去,说明水势余威犹在,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说明水势极大,江里倒灌,理解这一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现象形成的认识。

③“霎时”说明潮水一转眼就过去—速度极快。

④“依旧”联系前文理解,还和先前即潮来时一样

⑤“才”在这里表示事情结束得很晚,指潮过去时间很久了,才恢复平静,从而说明潮很大,由于奇特地势,下去极缓。

⑥“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进一步说明水势之大,让人不可思议。

可谓奇。

2.看录像片断:

说明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小结。

本文有声有色的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及近地写出了它的变化。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潮声,写得声势浩大;写浪潮,写得气势磅礴。

总之,作者给我们形象生动地描给了一个壮观的场面。

这场面的确是“天下奇观”

(四)回应篇首,为何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

“奇”在哪儿?

1.配乐朗读全文。

2.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3.明确

“奇”

在钱塘江出海口外宽内窄成刺叭形状;一奇。

江底:

从海口到江中逐步上升十米这一特殊地形一奇。

此时,太阳、月亮、地球都在一条直线上海水受到巨大引力一奇。

浙江沿海一带夏秋季节常刮东南风,风助水势一奇。

钱塘江口横卧着一条巨大沙坎,潮水涌入时,受到沙坎阻挡,速度减慢,而后面的潮水又迅速涌上来,后浪推前浪,潮头越来越高一奇。

提示:

当年苏东坡有“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之名句,天下指中国,天下无是指中国之最,且世界皆无,说明也是世界之最,称为:

天下奇观”当之无愧。

(五)总结写作方法。

1.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让学生理解“静—动—静”的写法以及对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潮前之静”—“潮来之动”—“潮过之静”的变化。

2.请三名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完整观看录像。

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

变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河山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3.配乐朗读全文,共同整理板书,进一步激发情感。

(六)作业布置。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完成书后作业3。

【板书设计】

补充练习

1.找出短文中的错误:

小猫渐渐地长大了。

两条弯弯的白眉毛下面镶嵌着一对圆溜溜的大眼睛,即使是在白天,两只眼睛也一直睁得大大的,它随时准备去捕捉那可恶的老鼠。

嘴的下边长着几根长长的胡子。

一身黑白相间的皮毛,又光滑又柔软。

小花猫的爪子又尖又利,走起路来,爪子敲打着地面,发出“笃笃”的响声。

(小猫的眉毛并不很清晰;小猫的眼睛在白天特别是中午眯成一条缝;猫的胡子长在嘴两边;小猫走路没有声音。

2.把下列句中用得不妥的词改过来。

(1)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时隐时现。

(若隐若现)

(2)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的滚动,顿时人声沸腾。

(人声鼎沸)

(3)过了很久,钱塘江才重复了平静。

(恢复)

3.比较词语填空

(1)奔腾 沸腾

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   )起来了。

霎时,潮头(   )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

(2)恢复 重复

这个动作,他掌握不好,(   )几十次以后,终于成功地完成了。

掌声雷动,过了好久,剧场才(   )平静。

(3)观赏 欣赏

妈妈站在花坛边,(   )着盛开的牡丹。

我们到音乐厅(   )音乐。

(4)期待 等待

党和人民(   )我们快快长大。

地下资源(   )我们去开发。

4.填空:

鼎查(   )部,再查(   )画,第六笔是________

“人声鼎沸”的意思是________

“屹立”的意思是________

5.连线成词

屹 友 脚 点 再 现 灰 复

演 立 踮 要 在 次 恢 色

6.读片段,学习它的写法,把下面的句子扩展成一段话。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那雾越来越浓……

(2)火车越来越近……

7.比较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的涌来。

大水漫过了小桥。

妈妈深更半夜还没睡觉。

这朵花是深红色的。

这口井真深。

【小资料】

1.作者介绍

本文作者赵宗成、朱明元。

文章节选自《喜看今日钱塘江潮》。

2.课文出现的语文以外的知识

钱塘江涌潮:

因受太阳、月球引力影响和地球自转的作用,海面会出现潮汐,这是普通现象。

然而钱塘江的潮涌却分外壮观。

特别是每年秋分时节,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潮势更加汹涌,当年苏东坡有“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感叹。

钱塘江的潮汐之所以特别大,除了因为这时太阳、月亮、地球都在一条直线上,海水受到的引力最大的原因之外,还有独特的原因。

钱江涌潮,出现在我国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入海处附近,因属海宁市,所以又叫海宁潮,钱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而江身小。

起潮时,海水从宽达100公里的江口涌入,由于两岸逐渐狭窄,湾内水面固之迅速提高,出现涌潮,加上钱塘江流出的河水因受潮水阻挡难于外泄,反过来又提高了湾内的水位,加强了潮势。

钱塘江口横丰一条巨大的沙坎,潮水涌入时受到沙坎阻挡,速度减慢,而后面的潮水又迅速涌上来,后浪推前浪,潮头也越来越高。

另外,浙江沿海一带夏秋季节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这也助长了潮水的声势。

海宁县盐官镇东南一段河塘,是近代的观潮圣地。

这里建有观潮台、观潮亭和镇海塔。

江面只有两三公里宽,潮势最盛,潮头并列一线,有“海宁宝一线潮”之称。

海潮涨入江口之后,因南北岸势不同,渐成二段。

南段速度,经段速度慢,当南段荡回与北段汇合时,潮头相撞,声如山崩地裂。

盐官镇东8公里的八堡最官观赏此景。

海潮西进,撞上伸入江心的丁字坝时,怒涛惊坚,碎作泼天大雨,潮头反窜塘岸,为“返头潮”。

距盐官镇12公里的老盐仓是观赏此景的佳点。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以盐官观潮的人如潮涌。

这时潮头最高时可达3.5米,潮差可差8~9米。

附送:

2019-2020年小学语文四年级《豆花庄的小家伙们》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字,会认9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品读重点词句,从中悟出一些品读句子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能力。

4、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优美的自然环境给小动物们带来了快乐幸福的生活,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

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景象?

有什么感受?

2、师激情导入:

多么优美的环境呀,大家想知道,这是哪儿吗?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3、板书读题。

4、依题探文,鼓励学生质疑:

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

你能提出几个问题来吗?

5、学生快速读文,读后提出相关问题。

6、师生交流互动,整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检查生字新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可以一个人读,也可以和同座一起读,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座互相纠正生字读音,相机指导学生读准“脂、挚、室、帐、晒、素、郎、虑”等字,提醒同学们注意多音字“抹、荫”在文中的读音。

3、指名读由生字组成的词,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三、阅读思考:

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豆花庄是一个美丽的村庄,童话般的世界?

小动物们在这里过着怎样快乐的生活?

1、独立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个人自读,边读边思,并在书上批画相关重点词句。

2、学生汇报自学所获,提出自己尚未弄清楚的问题。

3、小组合作,交流感受:

由豆花庄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虫虫们快乐幸福的生活,你想到了什么?

提示学生由物及人展开联想,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4、指导朗读、深化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巩固生字词。

2、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二、继续学习课文。

1、指名学生读课文8—18自然段,读后组织评议。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出示小黑板展示4个重点句子(课后三个重点句和第17自然段),师生合作,品读感悟。

可运用“读—思—议—评—读”的方法学习,在生生、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深入体会句子的含义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学生分组竞赛读这几个重点句,组织评议。

5、拓展深化:

问什么说他们唱的是一支“绿色的歌”?

你能把“金色的梦”的内容想象出来吗?

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学生作典型发言。

6、配乐朗诵课文8—18自然段。

三、作业超市:

1、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给小伙伴听。

2、小练笔:

《金色的梦》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