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报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2714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报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报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报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报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报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报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docx

《学报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报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报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docx

学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讲授纲要

△教学设想:

此次授课是为我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活动实践课程”之培训而进行。

主题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此课程与大家学习的其他课程应当是交叉渗透,互为补充。

但本课主要是从方法论上进行讲授、研究,力求各位通过学习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一个概括了解,并对如何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有初步的了解,并进而能够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教育科学研究,逐步进入教育科研的园地。

从而对活动实践课程形成互相补充,并进一步能够居高临下,对学生形成指导,从而形成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甚至初步的科研探索能力。

因此,本课题尽管只是从方法论、理论上进行探究,但其目的是更注重实践能力,并最终形成科研能力及开拓性思维的能力。

我认为,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是一个中小学老师的必备能力,(这点下面还要详谈)每位老师都应当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

因为此次授课是两天时间,故我们将只扼要涉及有关内容,因此,称之为“讲座”更为恰当。

我计划将内容定为三讲:

第一讲: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概说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与步骤

  (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分类

  (四)教育科学研究应具备的素质

第二讲: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举隅:

  

(一)抽样

  

(二)观察法与调查法

  (三)实验法与追因法

  (四)经验总结法

  (五)比较法

  (六)历史法与文献法

  (七)预测法

  (八)统计法

  (九)测量法

  (十)表列法与图示法

  (十一)内容分析法

第三讲:

材料的整理、研究与研究报告及论文撰写概说

  

(一)材料的整理与研究

  

(二)研究报告的撰写

  (三)论文的撰写

 

第一讲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概说

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生产

社会进步

离不开教育

引言:

△教育的重要自不待言:

科学、技术、管理、教育

人类进步

四大支柱

人才

 需要人才

  △而教育是有规律的,因此必须懂得教育科学的重要性,教育科学涉及到相关的众多学科(教育学、教育史、比较教育、心理学、教学论、教育管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则与以上学科均密切相关。

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首先要了解教育科学的重要意义,这样,才会有动力去进行教育科学研究。

因此,我们要讲的第一个问题即是: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一)教育研究是教育变革自身的要求:

就一门学科来讲,它的发展进步,要靠本门科学的研究成果不断有所创新。

科学上有不断深入研究,探讨才可能不断发展,教育亦然。

人的活动可以粗略地分成三个层次:

△本能水平:

维持生存基本活动,种族遗传

△经验水平:

一代代活动经验积累,原始模式

△有意识反思水平:

则活动的主体、客体分离开,对活动的特点、过程和规律进行理性分析,研究性质

只有进入研究水平,才能使一个活动达到新的境界,具备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飞跃的可能性。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教育家:

孔子、孟子、韩愈、王夫之、朱熹等,有许多精辟见解,但总体上十分缓慢,属经验性教育(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现代如蔡元培、陶行知、梁濑溟、叶圣陶等教育家,在教育理论、教育研究上进行了探索,形成现代教育理论。

当代的要求则更高,因为社会发展的迅速,教育的差异性更明显,教育变革的要求更深刻,教育研究的迫切性就更强烈。

(二)教育研究是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

1999.6.17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

(1)教育研究是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196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明确指出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

至今,人们对这一观念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很多人以为“学者即良师”,只要有知识,有学问就可以作教师,没有意识到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知识、学问,还要有与教师职业相应的品格和技能,要对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有深刻认识,要有不断思考和改进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意识。

(很多不敢去从事会议律师、医生等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却敢于来浓度教师职业,说明对其专业化程度没有足够认识,但今后要求会越来越高。

△教师教育研究的意识和研究能力是推进教师职业化、专业化的有力保证。

(2)教育研究是教育创新的要求

传统教育工作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知识传授、行为训练的工作。

然而,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发智慧;不仅要训练行为,更要培养人格。

(现在我们的教育是统一班级制,然而,“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智力上,7岁儿童实际智力水平在4-11岁之间;在性格上,认知风格上、五颜六色,家庭的背景上,政治、经济、文化差异十分巨大,因而此种教育肯定是:

非针对性,去个性化)。

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不仅需要教育智慧,更需要有对学生细心的观察和精心研究,这样,才能不断突破别人和自己的经验,根据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因材施教。

(3)教育研究是提高教育质量,形成独立教育教学风格的要求。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没有现成的、千篇一律的经验可以模仿。

有特点,才会有质量,没特点,就没有质量,任何一个教育家的经验都是有条件的,都是根据特定的对象、特定的要求、特定的内容和特定的自身条件创造出来的,他人如果只是模仿,也只能形似而神不似,一个老师如果没有对教育本质的思考,没有教育的个人见解,没有对改进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孜孜追求,就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

而这也正是区分教书匠与教育家的分水岭。

以上这些,均以强烈的研究意识和自觉的研究活动为基础,掌握研究方法,可少走弯路,尽快进入研究角色和捷径。

综上,教育研究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各位应首先有一个鲜明的认识,并能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意识和进行研究活动,会将自己乃至学校的教育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二、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步骤:

(一)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

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对客观事物的认知。

过程,是一个科学研究思维的过程,过程包括

发现问题

了解情况

深入思考

实践验证

(1)发现问题:

科学研究开始于发现问题!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产生了矛盾也就是出现了问题。

人们必须提高认识,掌握事物发展运动的规律,才能使事物按照人们的意图向前发展。

为解决这个矛盾才需科学研究。

因此,科学研究第一步即善于认清矛盾,或善于发现问题。

人们对待问题往往有三种态度:

第一:

逃避,麻木不仁,无动于衷,或熟视无睹

第二:

绕开走,或寄希望于不切实际幻想。

第三:

正视现实存在问题,千方百计解决。

△因此,选择什么问题是科研工作首先要适当解决的大问题,从选择什么问题上可看出研究者水平。

△选择的问题可大可小,长则需数年,甚至数十年解决(如素质教育,我国教育体制)(又如语文教学的老问题:

用时多,质量低)。

短则一个微观问题,局部问题,甚至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2)了解情况:

要依据事实材料,了解来龙去脉,或通过间接方式,进行了解,了解越多,占有材料就越丰富,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

(3)深入思考:

在占有丰富材料基础上,从感情上升到理性,寻找内部规律。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第一:

比较、归类、类推

用一定标准,比较事物异同,进行归类,然后类推。

第二:

形式的分析与综合

即对事物性质一一进行分析,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重新加以综合,借以找出事物本质特点来。

第三:

归纳与演绎根据普遍规律去推论某一个别事物

即逻辑推理    

从同类事物中归纳带有普遍性规律

在思想中把事物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具有这些相同属性的一切事物,从而形成普遍概念。

第四:

抽象与概括:

   

    在思想中抽取事

物的本质属性

适用于科学的概念、范围、一般原理

第五:

想象与假设:

就是在掌握事实材料的基础上,把思维引向更深更广的范围中去,以期对事物的本质及相互间的联系有新的认识。

在想象基础上合理假说,假说虽然不一定马上证实,但在科研中很有价值,科学发明创造大都萌生在合理假说中。

以上诸种形式往往交叉运用。

(4)实践验证

一项科研成果是否真有价值及价值多大,只有从实践检验的效果中来确定。

验证方法多种多样,可重复研究,即仍用观察调查等研究方法而变更研究对象,看结果如何。

也可应用于其他同类事物,再观察测定,又可组织实验进行测定。

以上四方面统用于科学研究,各阶段可反复、交叉、同步或结合。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步骤:

只有以上我们所讲的科学研究思维过程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使教育科学研究能顺利进行,我们必须根据科学研究思维过程规定出教育科学研究步骤来!

一般说来如下:

选题

查阅文献

制定研究工作计划

收集整理资料

分析、研究

撰写报告

这六个环节我们都作一介绍,有些谈的详尽些,有的放在下面的内容中详讲。

(1)选题:

教育科研从选题开始,初步的选题对科研工作规定了方向和范围,因此一定慎重!

在选题上首先要处理好教育科研方向与个人兴趣爱好的关系,在服从总的教育科研方向的前提下,可尽是满足个人兴趣、爱好!

因为兴趣、爱好是最好的动力。

但也不可为兴趣而兴趣,也不可因兴趣而偏离了科研方向。

其次研究的问题应具有实践的或理论的意义。

有些问题没有实际意义,(如皮鞋、布鞋穿的比例与成绩的关系),研究的问题应通过有意义的方式增加现有的知识或有助于教育的发展。

(有些问题其性质是哲学上的,可讨论但不宜研究,如高中历史是一门课还是  门课)教育工作者平时应多动脑子,仔细观察、体验,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还应当避免问题的肤浮化!

第三,选题时还应审度自己所面临的主客观条件,

客观指:

设备、经费、时间、研究对象、资料。

主观指:

投入研究的人力,研究者水平、能力等等。

一般来讲,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一些教育研究规划,研究者最好从中选题而不要盲目。

如果自由选课题,也应参照这些规划或事先征求有关方面意见,或进行调研,看有无选课必要!

总之:

研究问题的选择涉及到阅读、讨论和构思等活动。

它是一个与问题相关的因素被考虑到时不断迫近问题的过程!

(2)查阅文献,初步调查了解

这个问题我们要较为重点地讲解一下,因为这一过程十分重要,且具有可操作性。

这是研究过程前期工作之一!

了解相关的信息将有助于熟悉研究现状并使研究过程更趋有效。

查阅文献是十分艰苦的!

它是一个需要认真、透彻了解并注意细节的系统阅读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以下3个问题:

A:

信息是从哪里发现的?

(常来自图书馆、期刊文献索引、计算机查询等)

B:

在信息找到后,我们应做些什么?

(如何组合、概括有关信息并保存,可提出报告)

C:

是什么构成这些信息?

(须对信息进行判断,哪些与课题有关?

报告研究水平如何?

因此应对报告进行批判性阅读)

那么,文献查阅的意义何在呢?

第一:

更具体地限制和确定研究课题及假设。

第二:

告诉研究者在本领域已做了哪些工作。

第三:

提供一些可能对当前研究有用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四:

对研究方案提出一些适当修改意见,以避免预想不到的困难。

第五:

把握在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差错。

第六:

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材料。

△总之,查阅文献有多方面的意义,对于一项设计很好的研究而言是一项基础工作,它一般在前期进行,它对于研究的各个部分都提供有益的信息。

由此带来的问题,查阅文献过程:

确定课题相关的

关键内容

确定适合的索引或修正系统的材料来源

(关键词或词组)

确定与报告有关的潜在的标题

排列报告的复印件以便查阅

确定适合的索引或修正系统的材料来源

确定课题相关的

关键内容

对包含相关的信息

材料做摘要或总结

(有选择性的)

写文献评论

准备完整的书目目录

△查阅应当有序进行,不要东碰西撞!

△此外,最初的工作越完备,越准确就越好!

如排序→摘要→目录登记等

集中和总结信息:

○应将有用信息保存以便随时查阅。

○形式多样,可笔记法,亦可如下:

△书目登记:

如图:

王××

班级××××××

教育研究

1993年第3期,26--32

 

△摘要或总结:

○一份摘要就是一份对包括各种信息的研究报告的总结!

摘要一般包括:

书目登记:

问题:

最好摘录于卡片!

对象:

方法:

结果和结论:

摘要既应简要,浓缩主要相关信息,又要注意包括细节,其长度可自行控制!

例:

见表本P.40(可复印一下)

解释和利用信息:

△批判性阅读:

这是一种能力锻炼,它要求读者判断报告效用的适用性。

如:

各部分是否协调?

结论是否符合情理?

研究方法与过程是否一致?

研究程序是否恰当?

等等。

应注意内在效度:

研究方法、程序,分析是否得当?

是否令人信服?

外在效度:

研究结果概括程度,有无推广价值?

结果是否有充分理由?

△写综述:

综述长度可以依据正在准备研究报告的类型而定,在综述中,查阅文献的数目比文献综述的数目大得多!

一般综述至少应包含6—8本参考材料,综述较大应当会超过几十本!

综述中应包含着最新的信息。

△列参考文献:

可以几种方式:

传统脚注或文后,但学术论文则需规范,这点下面再谈!

(脚注:

作者——日期样式或作者——页码样式)

×××  题目  杂志  日期  页码

△准备文献目录:

中文文献:

作者姓名,书、刊名称,出版者,出版时间

     或期、卷号数,页码

英语文献:

第一作者,其他作者,出版物标题,文章,章节标题(用引文标志注明),书名,期刊名及其他,(在其下划横线),期刊日期,卷数也应注明,书籍出版者的名称,地点及日期也须提到!

以上对文献查阅进行了介绍,此点十分重要且实用!

各位应当认真对待!

除此之外,还可通过调查、访问及观察等手段对有关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初步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3)制订研究工作计划:

计划应明确:

所要研究的问题及其范围

      要采用的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的抽样

      时间进度等

△在每一项下还可制订更详尽的具体工作计划!

△在工作开始后,计划要不断调整。

(4)搜集并整理材料:

此阶段并非文献查阅!

而是在前面基础上,针对所要研究的问题,重新搜集来的资料!

因此不限于旧文献,主要采用观察、调查、访问等方法所获取的事实材料!

在此基础上,才可开始研究!

对新材料,第一要鉴别。

即就其真实性、可靠度及价值大小辨别取舍。

第二要整理。

因为材料可能是散乱,不明确的,应当归类、统计。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只做到这一步,对现实都可能是有价值的,因为只要抓住主要问题,做到准确可靠,即是有意义,有科学价值的!

尤其是人们未注意到的时候。

例如:

千家驹调查教育经费)

(5)分析研究:

这个阶段对科学研究的质量起决定性作用。

此阶段进行的是脑力加工,加工形式即在前边“深入思考”中常用的五种类型。

具体运用什么方法,应视研究目的及所得材料的具体情况而定。

注意:

第一:

不可个人凭空苦思冥想,而应当相互讨论,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力避片面。

如果发现材料欠缺,则应回头再搜集。

   第二:

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十分重要!

即将分析研究的结果归纳成几条原理原则或作出判断。

这是研究成果集中体现。

对成果不可夸大或歪曲。

不可勉强、虚假。

(6)撰写报告:

将科学过程及成果、结论用文字完整地表述出来,即科学报告。

科学报告无固定格式,但一定要包括如下内容:

研究目的

对象或抽样

采用方法

研究经过

材料的归类与整理

结论

本研究的限度及对下一步的研究的启示等等

关于报告的写作下面将专门谈及,此不赘述。

以上我们介绍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步骤,不同的研究类型在如何完成这些步骤时有较大的灵活性。

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分类:

关于教育科学研究的分类可有多种方法,如可按事物的复杂程度来确定分类的系统,亦可基于研究的目标或目的。

基于研究的方法。

根据研究的目标或目的,可区分:

(一):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指向具有普遍性

它可以为学科的知识体系增添新的东西。

(即使有实际用处,也是附带的)

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的问题,这样的研究是指向特定问题。

(对此类人们往往产生粗糙、无计划,只是非专业人士来做等误解)

 

在应用研究中有一类为行为研究。

通常是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为解决具体的问题或为基层决策提供信息而使用的方法。

强调对日常问题的解决。

不关心研究结果是否对教育情境具有普遍适用性,它研究的人群常常也很小。

例:

如一个班级

某一群体(特困生)

某一科目(如生物)

某一具体问题(卫生状况)

 

(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从理论意义上说,定性研究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而不是用数字和量度。

定量研究是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对象,而不是用语言文字。

但纯粹的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是不多的,它们通常相互支持。

定性研究基于描述性分析,本质上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即从一般的特殊情境中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

另一方面,定性研究与演绎法更近,是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境中去。

从认识论角度看,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存在根本差别,定性研究从最纯粹的意义上讲从属于自然主义者的范例,即研究应在自然的情境中进行,研究所获得的意义也只适应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定量研究根源于实证主义,与定性研究相比更接近于科学的方法。

定量研究者对结果和产品预以极大的重视。

定量研究者比定性研究者更强调标准研究程序和预先设计。

定性研究比定量研究更经常地包含多种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在目的上也是不同的!

定性研究旨在理解社会现象,这里的“社会”一词是就其广义而言的!

定量研究则旨在确定关系,影响原因。

各种方法论都可以被置于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的连续体中。

△最典型的定量研究是实验研究。

(至少有一个度量,即实验变量,它是由研究者人为地改变,以确定对变化影响。

△其次是准实验研究。

(与实验研究一样包括一个或多个实验变量,但是,与参加者被随机地分配的实验处理不同,研究中被试是被“自然”地分配组别,比如班级。

△介乎于定量与定性研究之间的是调查研究。

然后是文献分析研究和比较研究等。

近来,实地研究方法日益兴起并有较快发展。

就教育而言,提供对特定情况下的教育制度、过程和现象的确切描述的过程。

由于实地研究是研究人员面对面的、直接参与活动过程的研究,故名。

它依赖于对研究对象的观察、描述、定性判断或解释,它发生在自然的过程中,重视过程,旨在获得整体画面,它经常没有明确理论指向和结论假设。

以上分类只是扼要的,从一般方法论角度来划分,还可细分或从其他角度来划分。

但不管如何划分,教育研究者必须懂得:

教育研究的效度。

效度包含两个概念:

内在效度,外在效度。

内在效度指研究结果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

外在效度指研究结果能被推广到其他总体条件、时间、背景中的程度。

总之,研究的效度指结论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内在效度)和结论的普遍性。

由此,我们还应该了解另一概论:

教育研究的信度。

研究的认度指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

相同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

内在信度:

涉及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背景下重复研究。

又可区别为

外在信度:

信度是效度的一个必要保证。

没有信度就没有效度。

四、教育研究者应具备的素质:

教育科学研究对研究者提出了很高的素质要求,这也是“匠”与“师”的一个重要标志。

研究者应具备综合的素质,除去本专业的丰富专业知识外,还应当做到:

(一)较高理论素养

(二)较强的表达能力

(三)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

(四)出色组织能力

(五)较强公关能力

(六)亲自动手操作能力

 

 

三基本: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表达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