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疾病定位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2460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9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2.docx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系统疾病定位2.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2.docx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2

神经系统在形态和功能上都是完整不可分割的整体,来自体内、外环境的各种能量刺激作用于遍布在机体各处的感受器,再转换成信息,并以神经冲动的形式通过周围神经的脑神经和脊神经的传入纤维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核,进行神经性的加工和整合,一部分输入信息进入脊髓后形成反射弧,另一部分信息通过一系列神经元的链锁把各加工中枢(神经核)的冲动向上传递,最后经丘脑到达大脑皮质的高级中枢,这些上行到高级中枢的神经冲动被加工整合后成为高级中枢有意识的活动(如痛觉、触觉等)和无意识的活动(如由小脑和丘脑下部产生的活动),但是,不是所有通过脊髓的上行冲动都直接到丘脑和大脑皮质,而这些传导束的纤维在不同水平上都有侧支到网状结构的核团,经过多次的中继后才到达大脑皮质。

这些通过脑干网状结构的活动强有力地、间接地影响大脑皮质的活动,如维持机体的醒觉活动,这活动在清醒时是连续的,睡眠时则是部分地被抑制。

神经系统在形态和功能上都是完整不可分割的整体,来自体内、外环境的各种能量刺激作用于遍布在机体各处的感受器,再转换成信息,并以神经冲动的形式通过周围神经的脑神经和脊神经的传入纤维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核,进行神经性的加工和整合,一部分输入信息进入脊髓后形成反射弧,另一部分信息通过一系列神经元的链锁把各加工中枢(神经核)的冲动向上传递,最后经丘脑到达大脑皮质的高级中枢,这些上行到高级中枢的神经冲动被加工整合后成为高级中枢有意识的活动(如痛觉、触觉等)和无意识的活动(如由小脑和丘脑下部产生的活动),但是,不是所有通过脊髓的上行冲动都直接到丘脑和大脑皮质,而这些传导束的纤维在不同水平上都有侧支到网状结构的核团,经过多次的中继后才到达大脑皮质。

这些通过脑干网状结构的活动强有力地、间接地影响大脑皮质的活动,如维持机体的醒觉活动,这活动在清醒时是连续的,睡眠时则是部分地被抑制。

一、感受器

感受器(receptors)(神经末梢)是专门化的感觉器官,能够记录机体内部及其周围环境中某些变化。

并以冲动的形式传送这些刺激,他们是传入神经的末稍器官.根据他的机能感受器分为3类:

外感受器(externalreceptor),靠近身体表面,一般接受外环境能量的刺激,能感受触、轻压、痛、温、声、光等感觉。

本体感受器(proprioceptors)位于体壁和四肢的深处。

意识性本体感受器传递位置觉和运动觉,而非意识性本体感受器(高尔基腱器和神经肌梭),传导协调肌肉的信息。

内感受器(interoceptors)又称作距离感受器接受来自内脏感受痛、痉挛、膨胀及生命反射(如颈动脉窦反射)所利用的信息。

 

二、痛温觉和粗略触觉传导路(浅部感觉传导路)

   

痛、温觉通路:

它传导皮肤、黏膜的痛觉和粗略触觉冲动。

因为传导和加工引起意识性痛觉与温觉信息的神经,在整个神经系统中十分靠近因此总成为痛、温觉通路。

对皮肤的痛觉可用一根尖利的大头针刺皮肤来检查,温度觉即常用一个装有冰水(4℃)的试管和另一个盛有温水(44℃)的试管置于身体的表面作比较检查,正常人能测试出6-12℃的温度差。

浅部感觉传导路传导皮肤,黏膜的痛、温觉和粗略触觉冲动,它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一) 躯干和四肢的浅部感觉

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神经节的中小型假单极神经元,其纤维较细,具有薄鞘或无鞘。

其周围突构成脊神经的感觉纤维,分布到躯干和四肢部皮肤浅部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和感觉终球等),中枢突组成脊神经的后根,进入脊髓背外侧束(Lissauer束),分成短的升、降支,上行l-2个脊髓节段,然后再分支终止于后角灰质(Rexed,IV-VI层)。

由上述各层起始为第二级神经元,它们的轴突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腹外侧索组成脊髓丘脑侧束,在脊髓小脑前束的内侧上行,至延髓位于下橄榄核的背外侧,至脑桥和中脑行于内侧丘系的外侧,向上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后区核和板内核。

较高位脊髓节段来的纤维在更高一些的脊髓平面加入脊髓丘脑束的内侧面,因此形成了具有层次的躯体局部定位排列的纤维束,每个体节在束内有它的一定位置,从骶部来的痛温觉纤维位于后外侧,颈部来的位于前内侧,温度觉纤维可能位于痛觉纤维的后外侧,脊髓丘脑侧束也称为新脊丘束(neospinothalamictract)或称外侧痛系(lateralpainsystem),位于脊髓和脑干的外侧部,在种系发生上较新。

它传导的是尖锐并具有辨别性能和定位较为明确的痛觉信息,经丘脑的整合后第三级神经元的轴突经过内囊后肢和辐射冠终止于大脑半球的次级躯体感觉区,一些纤维可止于初级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3、l、2区)。

                      脊髓丘脑侧束

新脊丘束可能是与“精细觉”(epicritic Sensatioll)有关。

痛觉也可能通过脊髓灰质Ⅰ、Ⅳ~Ⅷ层神经元中继换元后交叉至对侧参加脊髓网状丘脑通路系统(spinoreticulothamicpathwaysystem)传导,脊髓网状纤维在颈、腰膨大处多在中线交叉,但在颈部大部分不交叉,脊髓网状束和脊髓丘脑侧束的痛觉纤维在脊髓位于脊髓的腹外侧索,腹外侧索的深层纤维终止在延髓和脑桥的网状结构,位于浅层纤维终止在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上丘深层,有少量纤维可达丘脑的板内核群。

这些痛觉纤维在脑干网状结构内形成突触而终止,使这些分散的多突触和多神经元的通路得到整合,最后终止于丘脑板内核群(束旁核,中央外侧核,中央内侧核及中央旁核),这一通路系统称内侧痛系(medialpainsystem)也称旧脊丘系(paleospinothalamicsystem),它在种系发生是古老的,它和“原始觉”有关,Malzack等把脊髓腹外侧索中的脊网纤维,脊中脑纤维和旧脊丘纤维合称旁中央上行系统,并提出此系统和痛觉的情绪活动有关。

脊髓一网状一丘脑一皮质通路是一条痛觉的主要通路,和其他上行通路一样,此通路的细胞也受到下行抑制通路的控制和影响。

(二)头面部的浅部感觉(痛、温、触压觉)

传导头面部的痛、温、触觉也属于浅感觉。

其传导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分别位于三叉神经节(Ⅴ),膝神经节(ganiculateganglion)(Ⅶ)和上神经节(superiorganglion)(Ⅸ),颈静脉神经节(jugularganglion)(Ⅹ)内,其周围突分布至头面部皮肤及鼻、口腔黏膜浅部的感受器、三叉神经中枢突经三叉神经根进入脑桥后即分成短的升支和长的降支,升支传导触压觉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降支和Ⅶ、Ⅸ、X的中枢突组成三叉神经脊束,主要传导痛温觉,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

由三叉神经三个支来的降支组成三叉神经脊束,各支的纤维在束内具有一定的定位关系(见脑干脑桥内构)。

三叉神经三分支都有纤维终止于脊束核的尾核份,故在闩以下切断三叉神经脊束,可引起颜面部痛觉消失。

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发出的二级纤维,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的二级纤维越过对侧,组成三叉丘脑束,发自三叉脊束核的纤维主要传导痛觉和温度觉,越过对侧,在延髓靠近内侧丘系的背内侧上行,称三叉二级中央前束。

在脑桥位置逐渐外移,而靠近脊髓丘脑束,因此在这区域,来自面部和躯干的痛、温觉纤维紧靠在一起。

来自三叉神经脑桥核的一部分纤维,传导触觉和压觉,越过对侧与内侧丘系一起上行,此系纤维在第V对脑神经入脑阶段特多,在此又称脑桥丘系(pontineIemniscus),发自三叉神经脑桥核背内侧份的一束不交叉纤维称三叉二级中央后束,在脑桥被盖背侧部上行,至中脑靠近中央灰质至中脑上端弯向腹侧至丘脑。

全部三叉丘脑纤维合成三叉丘系(trigeminallemnisus)。

此外三叉神经感觉纤维除到达丘脑外,还有终支和侧支至三叉神经运动核和面神经等各运动核以及脑干网状结构,执行反射作用,它们大多是不越边的,刺激面皮、口腔、鼻腔和眼眶黏膜而引起的反射,其中重要的有以下各项:

①角膜反射(cornealreflex),至面神经运动核,发自角膜的冲动,通过越边和不越边的三叉二级纤维到达两侧的面神经核,因此刺激一眼的角膜引起两眼闭目(同感反射consensualreflex)。

三叉神经(眼神经)损伤时,若刺激伤侧的角膜,就无两侧反射性的闭眼,面神经损伤时,只是没有同侧的反射,因为对侧的同感反射弧仍然存在;②喷嚏反射(sneezingreflex),至第Ⅶ对脑神经核,疑核以及和呼吸有关的前角细胞(支配膈肌、肋间肌等);③流泪反射(lacrimalreflex),至第Ⅶ对脑神经的“泪腺核”(在上泌涎核附近);④呕吐反射(vomitingreflex),至迷走神经背核,疑核和三叉神经运动核等;⑤眼球心脏反射(压迫眼球引起心跳减慢),至第X对脑神经迷走神经背核。

                            三叉丘系

第三级神经元止于丘脑腹后内侧核。

前束中有些纤维可终止于中央中核。

自腹后内侧核发出的三级纤维,经内囊后肢投射至中央后回下1/3。

此外,有些三叉脊束核的二级纤维终于网状结构的小细胞网状核和巨细胞网状核。

还有相当数量纤维经傍绳状体投射至小脑。

三、粗、浅触压觉的传导路

触觉压觉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也在脊神经节内,为大、小型细胞,为有髓纤维,其周围突组成脊神经的感觉纤维,分布于皮肤触觉感受器(触觉小体、环层小体等)。

中枢突经后根内侧部的粗纤维进入脊髓后索,上升l-2节段后终于后角(RexedⅠ,Ⅳ-Ⅷ层),由此区发出二级纤维,一部分组成同侧脊髓丘脑前束,大部分则经脊髓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的侧索和前索,组成脊髓丘脑前束,此束传导粗浅触压觉,上升到延髓中部,与脊髓丘脑侧束合并,统称脊髓丘脑束,终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和丘脑后区,由此发出三级纤维称丘脑中央辐射,终止于中央后回上2/3和次级躯体感觉区。

在脊髓内,脊髓丘脑束的排列有一定的次序:

自外向内、由浅入深,依次排列来自骶、腰、胸、颈部的纤维。

          粗、浅触压觉的传导路   

四、本体感觉传导路(深部感觉传导路)

   

本体感觉是只顾各级、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时产生感觉。

因位置较深又称深部感觉,包括位置觉、运动觉和震颤觉,深部感觉传导路除传导深部感觉外,还传导精细触觉(辨别两点距离和感受物体的实体感,如物体的性状及纹理粗细等)。

(一)意识性深部感觉

1.躯干和四肢的深部感觉有三级神警员组成。

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的大、中型假单极神经元,其纤维较粗,周围突组成分布于躯干、四肢的肌、腱、骨膜和关节等深部感受器和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后索,分为长的升支和短的降支,沿上升支和下降支全长均发侧支,在分支处发出的侧支较多,侧支直接或通过中间神经元间接和前角运动细胞形成突触,构成腱梭牵张反射弧,有的侧支经白质后连合终于对侧的胸核。

脊髓各节段的上升支组成纤维束位于后索。

在胸中部T5以上后索分为内侧的薄束和外侧的楔束。

来自尾、骶、腰节和下部胸节的纤维组成薄束。

来自上部胸节和颈节的纤维组成楔束。

此两束上升终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

来自骶部的纤维终于薄束核的内侧部,来自颈节的纤维终于楔束核的外侧部。

第二级神经元始自薄束核和楔束核内。

向腹内侧形成内弓状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灰质的腹侧,左右交叉,形成内侧丘系交叉,折而向上行,即为内侧丘系,内侧丘系位于锥体束的背侧,呈矢状位的扁板状。

来自薄束核的纤维位于腹侧,来自楔束核的纤维位于背侧。

至脑桥,来自楔束核的纤维移向腹内侧,来自薄束核的纤维移向被盖的腹外侧。

内侧丘系在脑桥被盖部的腹侧,纵行于斜方体纤维间。

至中脑,由于红核的出现,被推向被盖的腹外侧。

内侧丘系在中脑阶段发出的侧支终止于红核、黑质、上丘等。

向上终于丘脑腹后外侧核,由丘脑腹后外侧核发出三级纤维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的后肢,最后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上2/3,中央旁小叶后部(3,l,2区)和邻近的中央前回额叶皮质。

                      躯干和四肢的深部感觉

这种由三级神经元构成的传导路,传导精细触压觉和运动感觉冲动又可到顶叶联合皮质,通过顶叶皮质的整合,成为两点辨别觉和实体感觉,这一途径受损后,出现两点辨别觉、实体感觉消失,运动觉也消失,肌张力减退,形成感觉性运动失调。

2.头面部的深部感觉主要是由三叉神经传导,三叉神经根内含有粗的本体感觉纤维,它传递来自咀嚼肌(翼外肌除外)中的肌梭以及牙齿和齿龈周围的压力感受器的本体感觉信息,这些纤维是三叉神经中脑核一级传入神经元的树突。

其树突的分支起着轴突的作用,止于同侧的三叉神经运动核,而完成牵张咀嚼肌闭颌的单突触的反射弧。

其他与腱器官和关节感受器的本体感觉纤维起自三叉神经节内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的轴突入脑以后主要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 。

                       头面部的深部感觉

 

(二)非意识性深部感觉(反射性深部感觉)

为深部感觉至小脑的传入途径,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大型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节等处的深部感受器(高尔基腱器),其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的后索分成上行支和下行支,其终支或侧支主要终于同侧胸核的大细胞(C8-L2)。

第二级神经元中,由胸核发出二级纤维,在同侧侧索,组成脊髓小脑后束,上行经小脑下脚入小脑,终止于小脑的上蚓和下蚓。

胸核细胞仅见于上腰与胸部,所以脊髓下腰部和骶部的后根纤维,沿后索上升至上腰部才终于胸核。

又腰骶膨大以上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的二级纤维,构成同侧的及对策的脊髓小脑签署,经脑干上升至小脑在转向下内,最后虽小脑进入就小脑皮质。

超导躯干和下肢的本体感觉。

胸核接受来自身体各部除头与颈以外的后根传入,但功能上主要与下肢和胸以下的反射性本体感觉传导有关。

上肢和颈部的本体感觉经楔束终于楔外核,由此核发出的后外侧弓状纤维上行组成楔小脑束经小脑下脚终于小脑蚓部。

脊髓小脑前束的纤维主要(大部分)来自对侧RexedV-VI、Ⅶ层的外侧部,小部分来自同侧的V、VI、Ⅶ层,上行到菱脑峡绕小脑上脚,经上髓帆终于上、下蚓和前叶(旧小脑)。

一般认为脊髓小脑前束传递全身的反射性本体感觉,主要是对侧的,而脊髓小脑后束与楔小脑束则传递同侧的反射性本体感觉。

两侧脊髓小脑束损伤,可引起肌张力减退和运动失调,但本体感觉并未丧失。

 

五、视觉传导路

 

(一)视觉传导径路

1.视觉传导通路 在眼球视网膜内的视细胞(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为光感受罪细胞。

双极细胞为第一级神经元。

节细胞为第二级神经元,其轴突在视神经盘处集合成视神经,经视神经管人颅腔,形成视神经交叉,向后延为视束,终于外侧膝状体。

在视网膜三层神经细胞的联系形式上,黄斑中央凹与其周围区域不同。

在中央凹,只有视锥细胞而无视杆细胞。

一个视锥细胞只与一个双极细胞联系,一个双极细胞只与一个节细胞联系,故光敏感性高。

在中央凹周围区,视锥细胞密度逐渐减小,视杆细胞逐渐增多(视杆细胞总数为视锥细胞的近18倍),几个视细胞与一个双极细胞联系,几个双极细胞与一个节细胞联系,而视神经有百万根纤维,所以周围区光敏感性差。

在视神经中,来自视网膜上半部纤维位于视神经的背侧部,下半部的纤维位于腹侧部。

来自黄斑的纤维,则渐由外侧部经中心部转至内侧部。

在视交叉中,来自两眼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向对侧交叉,来自鼻侧下半的纤维,向腹侧经视交叉前缘绕至对侧视神经外后方,再靠该侧视交叉外缘向后进入视束背内侧。

来自鼻侧上半的纤维,靠同侧视交叉外缘向后经视束嘴端,经视交叉后缘交叉入对侧视束腹内侧。

自视网膜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直接进入同侧视束。

来自视网膜颞侧上半的纤维,向后沿视交叉同侧外缘入视束腹外侧。

来自视网膜颞侧下半的纤维,沿视交叉同侧外缘向后入视束背侧。

来自黄斑的纤维形成上下方向的板状束,居视交叉中央分隔鼻侧上下部的纤维。

但来自黄斑鼻侧半的纤维要交叉至对侧视束中。

视束,是来自同侧视网膜颞侧和对侧视网膜鼻侧的纤维棍合组成的。

因此,左侧视束内含有来自两眼视网膜左侧半的纤维,右侧视束内含有来自两眼视网膜右侧半的纤维。

一般两侧视网膜上半部的纤维,逐渐由视束的背内侧转向腹内侧,而两侧视网膜下半部的纤维,逐渐由视束的腹内侧转向腹外侧。

但来自黄斑鼻侧半的纤维,逐渐由视束的外侧转向背侧。

它们各终于外侧膝状体的上述相应部位。

视束绕大脑脚向后,主要终止于外侧膝状体。

视束中的粗纤维多终于外侧膝状体的背侧部,细纤维多终于外侧膝状体的前部、顶盖前区和上丘。

在外侧膝状体中的细胞,从后向前分成6层,交叉的纤维终于1、4、6层,不交叉的纤维终于2、3、5层。

两侧传导至外侧膝状体的视网膜冲动,可能要在此处发生交互作用,整合后再向上传。

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外侧膝状体内,由外侧膝状体核发出纤维组成视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大脑距状裂上、下方皮质,产生视觉。

在视辐射,视束中已向内旋转、90°的纤维,又转向外恢复视网膜的位置。

外侧膝状体胶内侧部来的纤维,先向上再转向后,组成视辐射的上部,终于距状裂上唇前部。

外侧膝状体背外侧部来的纤维,先向上再转向后,组成视辐射的中部,终于距状裂上、下唇后部。

外侧膝状体腹外侧部来的纤维,先向前至侧脑室下角的前部再转向后,形成外矢状层。

组成视辐射的下部,终于距状裂下唇前部。

传导黄斑区冲动的纤维,占据视辐射中部带区,有时也可能扩展越过枕极。

在视束中,还有少数纤维经上丘臂终止于上丘和顶盖前区。

上丘发出的纤维组成顶盖脊髓束,下行至脊髓,完成视觉反射。

顶盖前区与瞳孔对光反射通路有关。

                     视觉传导路

2.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光照一侧瞳孔,引起两眼瞳孔缩小的反应,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光照侧的反射称直接对光反射,未照侧的反射称间接对光反射。

对光反射是一种躯体——内脏反应,感受器为视网膜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瞳孔对光反射的通路如下:

    

视网膜→视神经中视交叉→两侧视束→上丘臂→顶盖前区→两侧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收缩→两侧瞳孔缩小。

了解瞳孔反射通路,就容易解释神经损伤时的表现。

例如一侧视神经受损时,传入信息中断,光照患侧瞳孔,两侧瞳孔均不缩小。

但光照健侧瞳孔,则两眼对光反射均存在(为患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

又如,一侧动眼神经受损时,由于传出信息中断,无论光照哪一侧瞳孔,患侧对光反射都消失(为患侧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消失),但健侧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存在。

4.调节反射(accommodationreflex)由于睫状体的调节作用,晶状体恰好使物象置于视网膜的焦点上,而获得清晰的影像,这种作用称调节反射,与对光反射不同,调节反射还包括视皮质在内,在个别情况下,还起到选择物象进入焦点的调节作用。

从眼球来的视觉冲动,经过视觉传导路到达视皮质17、18、19区,而视皮质的神经元亦发出轴突经过视辐射下行到达中脑上丘,再由上丘的中间神经元中继至顶盖前区,由顶盖前区的核群发出轴突至动眼神经副核。

该核的节前纤维经动眼神经至睫状神经节,其节后纤维则支配睫状体的平滑肌和瞳孔括约肌,调节晶状体的紧张度和瞳孔的大小,使物象成为清晰的影像。

当眼球凝视远物,而移向凝视近物时,立即产生许多复杂的反射活动。

为了使物象落于焦点上,晶状体通过调节反射而变厚,还通过上述一系列的途径到达动眼神经核,动眼神经核发出纤维,经动眼神经至内直肌,使两眼会聚,产生辐辏反应。

5.瞳孔扩大反射(pupillarydilatorreflex)任何躯体感受区的疼痛刺激,均可使瞳孔扩大,临床上常用抓或夹捏下颌、颊或颈部的皮肤,可引起瞳孔的扩大,这亦称瞳孔皮肤反射(或躯体——内脏反射),刺激下颌或颊部的皮肤感受器,经三叉神经的感觉纤维入脑,至三叉神经脊束核,此核发出纤维下行,可与网状结构的细胞形成突触,经网状脊髓束进入脊髓,终于脊髓颈8~胸2节段的灰质中间外侧核群的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由节前神经元发出节前纤维,经过交感干上升,并与节后神经元组成突触,节后纤维再经颈内动脉神经丛沿颈内动脉分支眼动脉走行,支配虹膜瞳孔开大肌。

六、听觉传导路

 

(二)听觉传导径路

声波振动可使人感受到声音,人们能听到的声音,其频率为50-16000Hz,但多数人感到最好的辨别声音,其频率为2000-5000Hz。

声波的传递,通过外耳道使鼓膜振动,鼓膜通过中耳鼓室内的听小骨,把声波振动经卵圆窗至内耳的耳蜗外淋巴,外淋巴的振动压力波影响到蜗管的内淋巴流动,最后传到考蒂(Corti)器或螺旋器(spiralorgan)和盖膜。

考蒂器上约有30000个毛细胞,由于考蒂器和盖膜的振动,使毛细胞感受到刺激而发生兴奋。

关于这些细胞的刺激机制还不清楚,但是一般说,耳蜗顶圈对低音反应,而耳蜗基底圈起高音反应,中间音是由一种有次序的型式介于最高与最低之间,即所谓音频定位排列,而声音的强度和考蒂器的振幅有关。

听觉传导的第一级神经元为蜗神经节的双极细胞,周围突分布于内耳螺旋器(codi器)。

中枢突组成蜗神经,与前庭神经一道。

在延髓、脑桥交界处入脑,止于蜗腹侧核和蜗背侧核。

螺旋器底圈感受高音,起于该部的纤维终于后核背侧部。

螺旋器顶圈感受低音,纤维终于后核腹侧部和前核。

始于前核的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纤维,大部分在脑桥内形成斜方体,穿经内侧丘系形成腹侧听纹,交叉至对侧上橄榄核背侧缘,折向上形成外侧丘系。

其余第二级神纤维终于同侧和对侧斜方体核和上橄榄核,由此二核发出的纤维参加同侧和对侧的外侧丘系。

后核发出的二级纤维经小脑中脚背内侧,部分沿第四脑室底形成背听纹,进而越过中线向腹侧加入外侧丘系。

另一部分纤维向腹侧形成中间听纹,再交叉到对侧,进入外侧丘系,后核的纤维或侧枝,终于斜方体核和上橄榄核以及外侧丘系核,也有相当数量的纤维沿同侧外侧丘系上升,还有部分纤维经小脑下脚终于小脑皮质。

外侧丘系的纤维,经中脑被盖的背外侧部,大多数止于下丘。

在这一平面,有联合两侧听觉途径的连合纤维。

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下丘,其纤维经下丘臂止于内侧膝状体。

第四级神经元胞体在内侧膝状体,发出纤维组成听辐射。

经内囊后肢,止于大脑皮质颞横回。

人的高音调代表区在听区的后内侧,低音调代表区在听区的前外侧。

因此,听觉冲动是双侧传导的。

若一侧通路在外侧丘系以上受损,不会产生明显的症状,但若损伤了蜗神经、内耳或中耳,则致听觉障碍。

听觉的反射中枢在下丘。

下丘发出纤维到上丘,再由上丘神经元发出纤维,经顶盖脊髓束下行至脊髓,控制前角细胞,完成听觉反射。

上橄榄核的上橄榄脚纤维至展神经核,形成反射性转眼运动。

其他纤维经内侧纵束终于面神经核和脊髓颈段前柱细胞,对强烈声音形成闭眼、镫骨肌收缩、头转向声源等反射。

此外,大脑皮质听区还可发出下行纤维,经听觉通路的各级神经元中继,影响内耳螺旋器的感受功能,形成听觉通路上的抑制性反馈调节.

 

    

七、平衡感觉传导路

 

传导平衡觉的第一级神经元是前庭神经节内的双极细胞。

其周围突分布于内耳膜半视管的壶腹嵴、球囊斑和椭圆囊斑。

中枢突组成前庭神经,在蜗神经内侧与之一道人脑桥,于三叉脊束和小脑下脚之间走向背侧。

部分纤维终于小脑绒球小结叶,大部分纤维止于前庭神经核群。

由前庭神经核群发出纤维至正中线两侧.组成内侧纵束。

其中,上升的纤维止于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屉神经核,完成眼肌前庭反射(如眼球震顿)。

下降纤维至副神经脊髓核和上段颈髓前角细胞,完成转眼、转头的协调运动。

此外,由前庭外侧核发出纤维组成前庭脊髓束,完成躯干、四肢的姿态反射(伸肌兴奋、屈肌抑制)。

由前庭神经核群还发出纤维与部分由前庭神经直接来的纤维,共同经小脑下脚进入小脑,参与平衡调节‘前庭神经核还发出纤维,与脑干网状结构、迷走神经背核及疑核联系。

故当平衡觉传导通路或前庭器受刺激时,可引起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由前庭神经核发出第二级纤维.向大脑皮质的投射径路不明,可能是在背侧丘脑的腹后核换神经元,再投射到颞上回前方的大脑皮质。

前庭神经及前庭神经核前庭神经位于内耳道的远侧部,其远端由一个上支和一个下支组成。

上、下两支起自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