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互动.docx
《社会互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互动.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互动
第一章社会互动
人类社会是在互动中形成的,在互动中,我们既进行物质交换,也进行精神交流,从而使社会发展生生不息。
马克思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
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社会互动是一种最普遍、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现象,我们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的过程都可以称为社会互动,发生在群体内部与群体之间的社会交往也是社会互动的重要方面。
网络聊天、下棋、打扑克,与老师同学讨论等等,那究竟什么是社会互动?
陌生人的街头偶遇,迅速交换目光,有转移眼神,表现出欧文.葛夫曼的“有礼貌的不关注”。
社会互动案例:
大学生去面试的过程,包括精心准备就是互动的开始,在不同场合表现不同的自己,根据社会成员共同建构和分享的一些规则。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与功能
一、社会互动的涵义
(一)社会互动的定义
一般来说,社会互动是社会主体之间由于接触而产生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
对内涵的理解:
1.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
2.互动的行为主体之间必须有建立在信息沟通基础上的直接或间接接触。
3.社会互动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
二、社会互动的形式
在社会学先驱乔治.齐美尔(19世纪末德国社会学家)研究基础上,人们总结出社会生活中最为突出的互动形式:
(一)交换。
个人或群体采取某种方式彼此交往,这种交往旨在获得报酬或回报,这样形成的关系是交换关系,生活中许多关系都属于这种类型。
1.交换的特点:
回报不一定有形的,许多是情感回报,就想为了得到感谢而对别人付出。
在亲密的交往中,交换关系也是重要的。
讨论:
“爱人是否需要回报。
”
2.交换的原则。
互惠。
自愿。
按照交换论者的观点,许多人类社会生活可以还原为某种关于酬赏与成本的计算。
这一逻辑被用于考虑婚姻、友谊。
由于人们发现互动的好处,人际互动的稳定模式才得以形成和维持。
交换关系被应用于夫妻关系的研究。
交换的项目包括家务、经济支持、情感满足、身心愉悦等。
按照勒文热的观点,某种关系的稳定性取决于这类交换对于当事人双方的满足程度。
(二)合作。
合作是互动双方相互配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社会互动形式,这些目标通常是无法通过单方的努力实现的。
没有合作,社会不会存在。
合作的类型:
自发的合作(某种情景的实际需要,如救援);传统合作(由自发合作变成稳定的社会习惯,如在美国边疆居民共同收获庄稼的传统);指导合作(双方在具有权利的第三方的指导下的合作);契约合作(职责明确)。
(三)冲突。
冲突的根源在于利益和有价值物是有限的。
个人在追求这些稀缺资源时必须竞争。
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达到所向往的目标,打败对手是必要的。
冲突可能导致苦难,但是冲突也有正面效果。
一个没有冲突的社会将是毫无生机、沉闷乏味的社会。
(四)竞争。
是遵循某些规则的一种合作性冲突,达到所追求的目标比打败对手更重要。
为了防止竞争转变为冲突,竞争双方预先就游戏规则达成一致意见,在遵守规则基础上协作。
足球队竞争。
(五)强制。
当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将其意志强加于一方时,强制互动就产生了。
强制通常也被看做是负面的社会互动形式,但是强制也有积极功能。
父母对孩子的管制。
做错事的男孩。
三、社会互动的功能
1.社会互动构成特定的社会关系,并促成特定的社会结构的形成。
2.社会互动能帮助社会成员获得自我、完善自我,促进个体社会化。
3.社会互动导致社会文化在不同区域与民族之间进行传播,促进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理论
符号互动论。
米德是芝加哥大学教员,按照米德的观点,行动是人在特定情景下的全部反应,它不仅包括人们的实际行为,而且包括他们对环境中特定事物和人的注意,以及他们对那些事物或人的感觉和想法。
互动论基本原理:
1.我们依据我们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而对其采取行动;2.我们所赋予的事物的意义源于社会互动;3.在任何情况下,为了赋予某种情景以意义,并决定怎样采取行动,我们都要经历一个内在的阐释过程——我们与自己交流。
4符号在互动中起重要的中介作用。
符号是指有意义代表事物的事物。
如:
在饭店买单。
我们在行动时,必须考虑与其他人在同一社会情景下的行动和思想一致。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阐释他人行为的象征意义。
如推销员与客户,员工与老板。
二、拟剧论
是用表演比喻和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符号互动理论。
早在古希腊学者的著作中就有关于拟剧论的思想,认为世界是一个舞台,人们一生都在扮演着多种角色。
用表演比喻和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符号互动理论。
早在古希腊学者的著作中就有关于拟剧论的思想,认为世界是一个舞台,人们一生都在扮演着多种角色。
美国文学评论家K.伯克在《动机初阶》(1945)中最早将这一思想运用于社会科学,但当时并未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后来符号互动论者E.戈夫曼发展了拟剧论,试图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方面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
他的早期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1956)阐述了这一理论。
拟剧论(dramaturgicaltheory)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
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ErvingGoffman),他把社会比作舞台,把社会成员比作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代表作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
第一观点
戈夫曼认为,社会和人生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作为这个大舞台上的表演者都十分关心自己如何在众多的观众(即参与互动的他人)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
拟剧论研究的是人们运用哪些技巧在别人的心目中创造印象,戈夫曼将人们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左右他人,以在他人那里建立良好印象的过程称为“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不仅包括用自己的行为去直接影响对方,也包括建造自己表演的舞台布景,这实际上是对互动情境的设计。
第二观点
戈夫曼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场次进行表演,如果能够按照剧本(即预想的方式)表演就按剧本表演,当剧本不明确或不完整(即情况更加复杂或发生变化)时就要随机应变,临时创作。
第三观点
戈夫曼提出,人们为了表演,可能会区分出前台和后台。
前台是让观众看到并从中获得特定意义的表演场合,在前台,人们呈现的是能被他人和社会所接受的形象。
后台是相对于前台而言的,是为前台表演做准备、掩饰在前台不能表演的东西的场合,人们会把他人和社会不能或难以接受的形象隐匿在后台。
在后台,人们可以放松、休息,以补偿在前台区域的紧张。
前台和后台可以是,但又不一定是一个固定的地方。
比如对于工作组织的成员来说,工作场所是前台,人们要按照工作规则行事,但下班以后去聊天的地方就是后台了。
有时,前台和后台可能是同一个地方,只是情境发生了变化,前台变成了后台。
工作之后人们回到家里是进入了后台,在夫妻因为家务而唠叨甚至争吵时,如果有客人敲门进来,夫妻会停止争吵,向客人显示出和睦的样子,这时,后台已经变成了前台。
戈夫曼认为,人们不能将前台行为用于后台,也不能将后台行为用于前台,而是应该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该场合应有的行为,而其标准是社会的规范,即社会对角色行为的规定。
一个成功的社会成员就是要知道在什么场合应该怎么做,判断场合并用适当的方式去行动。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观众”也知道表演者有前台行为和后台行为,但他们很少对表演者行为的可信程度提出质疑,怀疑他在制造虚假印象。
有时人们还会对表演者的、无意的、不合适的行为“有意视而不见”,以共同维护双方的面子。
因为在社会互动中,观众也是表演者,他也知道在特定情况下自己应该怎样做,即选择自己是实施前台行为或后台行为。
拟剧论把社会比作舞台,把全体社会成员比作在这一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
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演戏和表现自己,努力把握自己给他人造成的印象,从而使自身的形象能最好地为自己要达到的目的服务。
戈夫曼运用了“脚本”、“观众”、“表演者”、“表演”、“角色”、“前台”、“后台”、“面具”、“道具”等戏剧用语,说明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如何集体表演或单独表演,如何使用道具、参照脚本、登上舞台并以不同角色活动于前台和后台之间。
通过说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揭示出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如何证实自我概念;如何以姿态和手势来表达意义,以便被他人理解;人们的服饰、语调和选
印象管理,有时又称印象整饰,印象管理是心理学家库利、戈夫曼等人提出的,是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通常,人们总是倾向于以一种与当前的社会情境或人际背景相吻合的形象来展示自己,以确保他人对自己做出愉快的评价。
学会印象管理,保证亮丽出头!
有一次在演讲会场,中间休息时一位先生满脸愁苦地低声问我:
“我在现在的工作岗位上己待了八年,自认一向认真负责,然而每次有升迁空缺时,却从来没被点过名,上司总是挑选其它年资比我浅的同事升为组长,真令人觉得不是滋味!
”
看着他充满挫折的面容,我拍了拍他的肩,问他是否知道其中的原因。
他说,他曾经问过同事们,得到的答案是:
“你老兄总是闷不吭声地做事,不容易让人有印象,当然就会被遗忘啦!
”说到这儿,他变得激动了起来:
“难道低头苦干是不对的吗?
为什么一定要做其它的表面功夫呢?
”
嗯!
这真是个值得好好思索的问题!
到底我们在工作时,该不该重视表面功夫呢?
你留给别人什么形象?
管理心理学家们发现,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尽忠职守,往往不足以得到其应得的回报;事实上,要想让自己能力受人肯定,适当的“印象管理”(ImpressionManagement)工作有其必要性。
所谓的“印象管理”是藉由一些行为来吸引他人的注意,以增进个人形象的做法。
说实话,在人际互动中,重要的并非你是什么样的人,而是你在别人心中留下的是什么样的形象。
在一项针对高阶经理人的调查中就发现,决定属下谁该升迁时,“印象”(impression)是位居“相处时间”(contacttime)之后的第二大影响因素。
所以在职场中,除了要顾好里子,还必须用心做好面子。
那么,到底有那些印象管理的做法是有效的?
又有那些行为,反而会弄巧成拙呢?
接下来,我就跟你一起分享EQ专家的建议吧!
有效的印象管理技巧
●穿着专业得体:
外表是我们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因此不论你在不在乎流行,合宜的打扮绝对是必要的。
不过,万一过头了,反而会造成反效果;例如身为计算机工程师,却总打扮得像国际巨星,这就不免让人怀疑,到底你老兄是把时间花在计算机桌前,还是穿衣镜前?
●充满自信愉快:
一个人的形象,除了靠衣装,更得靠心装;也就是说,如果只有外表的精致,却缺乏内心的能量来撑出个人魅力,那么别人只会记得你是个衣架子,对整体形象的帮助恐怕不大。
抬头挺胸、目光坚定、神情愉快的表现,则能传递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丰采。
●办公桌井然有序:
有位禅学大师说过:
“一个人的房间有多乱,就表示他的心有多乱。
”别低估了办公桌给人的印象,主管们往往认为整齐有次序的办公室,代表的是高效率及高掌控力。
所以,快快收拾一下你的办公桌吧,这绝对是个既顾里子又顾面子的做法。
●谈论工作的质量相关议题:
最佳的职场印象管理话题,不是高谈自己的丰功伟业来彰显一己,而是谈论与工作质量相关的话题,例如:
如何能增加工作效率,提升自己的工作质量;以及如何能更快提供同事所需要的协助等等,表现自己对工作的在乎,便会牵引出「高成就动机」的正面印象,绝对比叽哩呱啦、自吹自擂来得讨人喜欢。
●乐于助人:
管理研究上发现,最受欢迎的同事是“有团队精神、乐于助人”的人;因此,除了克尽己责之外,时常关心同事及主管的工作需要,主动给予协助,不吝传授自己的专业,并且时时鼓励及赞美工作伙伴,提供情绪上的支持等等,这些做法会让你成为优秀的拉拉队长,并让人感到温暖及值得信赖。
●表现良好的职业道德:
错误的职业道德表现,会让你辛苦经营的专业形象大打折扣,甚至全盘皆毁。
因此,认真负责、主动积极、诚实正直、坚守承诺等受主管重视的工作精神,应是想在工作上更上一层楼的你所要努力的目标。
●在压力下表现冷静:
最容易看出一个人到底有多大能耐,就是看他如何面对巨大压力。
如果能在压力中表现沉着冷静,展现高度EQ,不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同时也能让主管对你的印象分数,大大加上好几分。
许多主管皆表示,“抗压能力”是他们考虑属下升迁时的重要决定指标之一。
●仔细倾听,传达尊重:
最后,别忘了做个真诚的好听众,专心聆听的功用不只是在接收新的讯息,更重要的,当你心无旁骛地倾听别人说话时,更传达了一份对对方的重视及尊重。
没有什么比受到重视更令人感念在心的了,因此别人自然觉得你是个真诚关心的好伙伴。
负面的管理效应指标
至于有哪些常见的表现,不见得有帮助,反而可能会管理出负面的印象呢?
●在他人面前假装自己是炙手可热的
●不断提及自己的工作成就
●故意制造出一个问题,然后出面解决,以让自己颜面有光
●夸大自己的工作表现
●常谈论一些言不及义的琐事
●买礼物送给同事
●泛泛的称赞同事及上司
如何?
现在你应该有些概念,该如何做好自己的公关了吧!
只要能善用自己的特长,呈现出最好的一面,你就能成功地做印象管理,在工作上得到应有的肯定,而能更有效率、更充满斗志地乐在工作。
三、本土方法论(ethnomethodology)是分析人们在日常社会相互作用中所遵循的全部规则的社会学方法。
其创始人是加芬克尔,本土方法论认为,一个群体中的成员间所有普遍的社会相互作用均由某些民间的规则所支配。
即人们之间的互相理解不仅基于当事人说出来的东西,而且根据大量谈话中未提到的因素。
本土方法论的英文词头“ethno”在希腊文中意为国家、人民、部落、种族。
加芬克尔的理论借鉴了美国社会学家G.H.米德的角色理论和德国哲学家E.胡塞尔的现象学,并大量吸收了A.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和英国日常语言哲学的思想观点。
他的基本假定是:
社会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社会仅仅在它的成员觉察到它存在时才存在,因此必须对社会成员在建构和解释他们所处的社会时所使用的方法进行详细考察。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组织社会活动,并使活动具有共同的意义。
这套规则和程序就称为民俗学方法,也有人称它为本土方法或民族方法。
由于强调社会成员对社会现实的主观解释,民俗学方法论常常被视为一种现象学研究。
民俗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是个人,它运用极为精细的实证方法,着重分析人们行为的微观方面,力图发现和描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行为、响应行为和改变行为的规则。
在他们看来,这些不成文的、公认的行为规则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
第三节日常生活与社会互动
几年前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项研究表明,个人行为表现给人的印象7%取决于用辞、38%取决于音质、55%取决于非语言交流。
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由此可想而知!
回想一下你曾听过演讲的演讲者或教师。
谁更让你记忆犹新?
是那个形象更生动、引人入胜的,还是那个只传达信息的?
这并不是说你得取悦于面试官(请千万不要给他/她说笑话!
),而意味着你们的对话应该更为积极互动。
如果你说你对为该公司工作的前景非常兴奋,但没有流露出任何热情,你的话则过于平平。
不妨微笑一下,时不时做做手势,表现出你的精力,使面试经过令双方都很愉快。
一、非语言沟通的特点和重要性
非语言信号所表达的信息往往是很不确定的,但常常比语言信息更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更趋向于发自内心,并难以掩饰。
因此,有人认为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甚至超过语言性沟通。
一般认为非语言沟通有四个重要特点:
(1)非语言沟通是比较模糊的:
非语言沟通所传递的信息,可能较语言沟通要模糊不清,因为个人的身体语言可能是有意识地传递某种态度和信息,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动作,所以相同的行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与理解。
(2)非语言沟通是连续不断的:
人们的非语言行为,是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即使我们停止了语言,可眼神、面部表情、肢体动作,都还会不断地透露信息。
(3)非语言沟通是多重途径同时进行的:
非语言沟通的信息常表现为在多重途径得以体现,或者是系列信息同时出现。
(4)人们对非语言沟通传递的信息更为确信:
根据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当人的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不一致时,人们比较相信非语言系统传递的信息,其原因可能是人们认为语言信息是比较容易控制、作假,而非语言信息较难完全掌握,往往会泄露内心的真实想法与态度。
在医疗护理工作中,非语言沟通显得更为重要。
在某些情况下,非语言交流是获得信息的唯一方法。
如使用呼吸器的患者,不能用语言向医护人员表达他的担忧,而只能依靠表情姿势的交流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新生儿病房,婴儿不会与护理人员进行语言交流,说出他们的需要,而有经验的护士常常可从婴儿的表情、动作,特别是啼哭时声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音量的大小,来判断患儿是否出现某些病情变化或生理需要。
在美容医学的互相交流中,对非语言信号的关注也有其重要的意义。
医护人员由于工作繁忙,或者条件情况所限,没有过多时间和机会进行交谈,他们之间的交流常受到限制或很简短。
在这些情况下,非语言交流加强了语言交流效果,增进了相互间的理解。
有人总结了四种非语言沟通的技巧:
目光交流、举止交流、皮肤接触和观察识别对象信息。
此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抢救心脏骤停的患者时,医护人员之间常通过快速交换目光或点头示意等表情动作进行沟通,以使抢救工作配合默契。
因此,非语言沟通是护理工作中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二、非语言沟通内容
(一)体态语言,面部表情,直接展示情绪变化;动态语言:
通过身体的或四肢的运动表达某个意图、某种情绪或态度。
静态语言:
保持某种状态的姿势。
(二)个人空间。
环绕一个人四周的直接区域——以传达某种意义。
人际距离。
爱德华.霍尔提出四种人际距离“:
亲密距离,从实际接触到大约45厘米。
求爱安慰和保护的距离。
公众场合不合适。
个人距离,从45厘米到122厘米。
密友或相爱着距离。
社会距离,122厘米到365厘米内,可以处理一些个人事物。
一般人际交往。
公众距离,365厘米以上,演讲。
三、需要提防的非语言陷阱:
调查显示,在求职应聘中,人们常常对非言语交流存在误解。
研究发现,面试的时候语言交流始终是第一位的,如果你说错了话,例如一个消极的或者古怪的回答,你就被涮掉了。
只有当你说的话正确,非语言的暗示才能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其次,很多人以为做出微笑、频频点头等身体语言就能得到工作机会,实际上非语言交流十分微妙复杂,美国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心理学教授罗纳德·E·雷吉奥根据一系列研究结果,认为人们在应聘面试中需要呈现3种非语言交流信息。
握手:
这是你与面试官的初次见面。
如果他/她伸出他/她的手,却握到了一只软弱无力、湿乎乎的手,那么这不是一个好的开端。
你握起手来应该是坚实有力的,但不要太使劲,你的手应当是干暖的。
当你刚到面试现场时,用凉水冲一冲你的手。
如果你的手发凉,就用热水冲一冲。
手掌新对温度调节尤其敏感。
你的姿势:
站如松、坐如钟。
我们不是在说"推弹杆"姿势,只不过让你表现出精力和热忱。
没精打采的姿势看上去疲惫不堪或漫不经心。
照照镜子或拍段录像审视一下自己。
眼睛交流:
用眼睛看着面试官。
不要瞪视,因为它显得太有进攻性。
面试官说话的时候,偶尔地冷眼瞥一下他/她的手。
如果你在说话的时候总是不停地环视房间,你则显得缺乏自信或对所谈话题感觉不舒服。
你的手:
说话时做些手势是很自然的。
但太专著于手势可能会分散人的注意力。
另外,避免说话时触摸你的嘴。
当你在打电话时在镜子里看一下你自己。
你很可能在面试中用的是同样的手势。
不要坐立不安:
没有什么比抚弄头发、按笔帽、脚拍地,或不由自主地触摸身体某部分更糟糕的了。
准备你将要说什么很重要,而实践起来更重要。
非语言的交流比起语言交流来更能说明问题。
泰然自若。
研究表明,泰然自若、充满信心的人,即人们常说的圆滑机警,往往能赢得工作机会。
他们显得充满自信、舒适放松,对自己有着很强的驾驭力,能够控制住紧张的动作,显得很专注的样子。
通过面试练习可以获得这种自信的感觉,在真正面试时便能无声无息地将你的气势发出去。
充满兴趣。
非语言交流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展示出你对这份工作、这家公司和面试官充满兴趣。
不要打哈欠,做出厌倦的样子,或者东张西望。
保持适当的眼神接触,身体稍微向前倾。
深圳人才网
展现自己。
展现自己积极、兴致勃勃的一面,在回答问题时注入一些积极的情绪,包括不时的微笑。
但绝对不要皱眉和露出怒容,尤其是当你谈到一个你讨厌的老板或者同事时。
面试中,如果应聘者在表达出某种语言信息后,出现脸色发红、假笑、目光回避、掩嘴、频繁舔嘴唇、触摸鼻子等身体动作,则可能表明其语言表达的不真实。
特别是当这些表明说谎迹象的身体动作相伴出现时,面试官就更有理由怀疑其语言信息的真实性。
正是由于非语言信息的确定性、失控性,使其能对语言信息的真实性起到验证作用。
本网原创文章未经本网允许,私自转载者本网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转载请注明来源深圳人才网
扬眉毛的动作是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都会做的动作,这个动作的最初目的应该是增强眼力。
抬高前额的皮肤并把眉毛扬起来,能对增强眼力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对猴群来说,扬眉毛的动作是它们在紧急状况下的应急反应,通常发生在与某些它们所惧怕的东西遭遇,急于尽快逃离的时候。
当我们把扬眉毛的动作与眉毛低垂的动作相比较,问题就出现了。
假定我们发现在自己眼前出现了某种紧张状况,那么我们既可能皱起眉毛,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眼睛,也可能会扬起眉毛,让我们能对现场获得更好的观察。
两种方式都是有用的,但我们必须选择其一。
大脑必须做出判断,哪种需求是最重要的需求,并通知脸部做出相应的动作。
通过对猴子的观察我们发现,当猴子面临严重的、被进攻的危险时,它们的眉毛是皱起来的;当猴子们遇到可怕的事情时,它们的眉毛是扬起来的;当战败表示归顺时,它们的眉毛就又皱起来了。
人类在面临同样状况时的反应也大体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