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方法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2220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思维方法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科学思维方法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科学思维方法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科学思维方法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科学思维方法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思维方法论.docx

《科学思维方法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思维方法论.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思维方法论.docx

科学思维方法论

第一章序论

1•科学思维方法论:

是关于科学认识领域中的一般科学思维方法的理论学说,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对科学认识领域中的一般科学思维方法的概括和总结。

其研究对象时科学思维方法其内容是关于科学思维方法的知识。

2•方法:

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所选择和采取的手段途径或方式

3•科学:

是一定历史时代的科学实践活动和科学理论的统称。

内涵一科学实践活动二科学理论

4•科学思维:

;建立在科学知识基础之上的思维,是科学劳动者或科学认识主体思维的科学化或最优化

5•科学思维方法:

在科学认识过程中科学劳动者进行科学思维活动的规则途径形式和手段的总称

6•怎样理解科学思维方法的客观性特征?

(1).科学思维方法作为人们科学活动的途径形式和手段,不是人们主观随意性的规定,而是有其客观的原型和现实的根据。

这种客观的原型和现实根据就是客观事物自身的逻辑和规律性。

事物的客观逻辑和规律性是科学思维方法的客观基础。

(2)科学思维方法是移入并内化于人脑中的事物的客观逻辑和客观规律,是由客观的逻辑和规律转化而来的科学认识的主体的思维活动的规则途径手段和工具。

7•如何把握科学思维方法的主观性特征?

(1)科学思维方法属于思维主体的行为,是客观规律主体化得结果。

(2)科学思维方法有着对客体的建构,体现着主题的主观创造作用。

(3)、科学思维方法体现着主体的目的,它同主体行为的目的性、有效性联系在一起。

8•科学思维方法划分三大层次:

普遍的思维方法、各门科学共同的一般思维方法和各门科学所特有的具体思维方法。

其主要研究第二个层次即各门科学所共有的或科学认识领域中的一般的思维方法。

9•如何认识科学思维方法是多样性的统一?

一方面,科学思维活动的多样性是针对人类科学思维活动的具体形式而言的,他是由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生活经历知识结构思想素质和文化程度的不同造成的表现出:

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从单一性思维到多样化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和静态思维和动态思维•超前思维和后馈思维•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知性思维和辩证思维•常规思维和非常规思维,等另一方面,科学思维活动又表现出多样性的统一,这是针对科学思维活动的内容而言的,因为人类的科学思维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就其物质生理基础而言,它是人脑的机能,是思维诸要素在人脑中按一定的组合方式而形成的运动。

10怎样进行科学思维的培养?

科学思维的培养根本在于提高科学思维素质,而提高科学思维素质,一方面,要研究和发展思维科学,尤其要研究和钻研科学思维方法论以及创造培养科学思维的条件和环境,并在实践中加强锻炼,另一方面,要通过多学科的综合教育来实现,如心理学、教育学、遗传学、社会学、行为学、哲学的学习和训练都有助于科学思维素质的提高。

11古代猜测性抽象方法对古代科学的发展的意义?

古代科学研究和科学思维的直观方法、猜测方法和逻辑方法等在古代数学、天文学等领域得到了应用和发展。

这些方法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这个时期科学发展水平很低,人类研究世界的各种方法还处在萌芽状态、具有朴素、笼统、直观和猜测的特点,有待进一步发展。

12佛培根的科学思维方法论的思想:

在反对经院哲学、倡导科学的同时非常重视科学方法论,他强调在运用归纳法时必须牢记两条规则:

一放弃一切先入之见,二不要先下结论。

它曾批判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

13.笛卡尔的科学思维方法论思想:

1637年出版《方法论》1641出版《形而上学的沉思录》

13、牛顿的科学思维方法论思想:

在1687年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本经典物理学奠基之作当中,阐述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14:

近代科学思维方法论的特点:

一是数学方法与实验方法等有机结合,二是分析方法成为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方法,三是各种科学思维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15:

如何理解科学思维方法论在20世纪以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自然科学发展到20世纪中叶,爆发了前所未有的高技术革命。

在这次革命中其统帅作用是以微电子计算机为主导的微电子技术,作为中心的是生物工程,并形成了高效灵活的光纤通信的社会网络技术和一系列的新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航天科学技术等。

现代科技革命要求科学思维方法:

1能够适应对复杂客体的整体分析2能够适应现代科技系统的目的性要求3要适应对事物的有序性研究等。

这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第一途径是深化原有的科学思维方法第二是创造新的科学思维方法,这是现代科技革命引起科学思维方法变革的主要方面。

16.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1在现代科技领域,观察实验和理论思维密切结合,相互渗透,观察实验方法理论化,理性方法实验化2科学方法不断移植和渗透3数学方法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各门学科之中,特别是电子计算机产生之后,他的应用就更广泛了4新的科学思维方法如反馈方法、系统方法、黑箱方法等伴随着科学理论的发展而不断涌现

17.学习和研究科学思维方法的意义:

1学习和研究科学思维方法论助于人们将掌握的知识转化为科学思维方法,甚至创造出更新的科学思维方法2科学思维方法是科学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结合部,是把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的中介和纽带。

3科学思维方法帮助人们自觉的、科学的进行思维,进而从自发、朴素的思维方式中摆脱出来4科学思维方法是人们通向真理获得真理性认识的途径

18.怎样理解科学思维方法是科学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联结起来的中介和纽带P21

科学思维方法即概括着它作为依据的有关客体的科学知识,又包含着改造、认识客体的主体的实践观念、行为意向。

换言之,作为思维手段、规则、途径的科学思维方法不是有关客体的纯粹知识,也不是主体纯粹思辨的产物,而是把科学知识同主体的认识和实践的需要结合起来,把被认识了的客观规律同主体的主观意向结合起来,是主体和客体、主管和客观双重因素的结合,统一。

没有科学思维方法,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就会处于分裂状态,从而不可能提供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效手段和措施。

第二章科学问题思维方法

1、科学问题:

是科学技术人员在科学研究和思维过程中,在一定的已知背景知识条件下,想要达到而尚未达到的科技认知的范畴;是科学认识主体对科学认识客体的已知背景知识和未知内容之间的差距的主观反映

2、科学问题的基本特征:

客观性特征、主观性特征、中立性特征、探索性特征、时代性特征、复杂多样性特征

3、科学问题的本质:

是一个多层次的矛盾统一体。

从一般意义上讲,科学问题的初级本质是已知和未知的矛盾;从其形成、发现和提出的过程来看,科学问题的二级本质是未知和欲知的矛盾;从科学认识论视角来看,科学问题的三级本质是科学认识主体和科学认识客体的矛盾

4、科学问题的时代性特征:

(1)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科学问题,新科学时代是在以往时代科学问题结束之际,在追溯过去展望未来时提出了新的科学问题而到来的。

(2)科学问题总是处在每个时代的科技研究前沿阵地,需要众多有胆识、有智慧甘愿为科学奉献一切的科技人员投入到该阵地之中,去开创科学新时代(3)科学问题的发展具有动态性

4、科学问题的复杂多样性特征: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科学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各学科的诸多问题内容复杂各异、形式多种多样。

学科问题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

造成科学问题有主次只分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科技自身发展的需要,二是经济、政治和军事等社会需要。

5、建立科学问题结构体系的基本原则及说明:

(1)客观性原则。

科学问题结构体系建立的客观原则是指按照科学问题所包含的。

对科学问题进行归类,建立科学问题的结构体系

(2)实践性基本原则。

实践性原则一方面要求建立科学问题结构体系必须符合科学实践自身的需要,使科学问题的结构体系有利于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要求建立科学问题的结构体系必须反应科学实践活动和生产实践活动的联系(3)动态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所建立的科学问题的结构体系必须反应由种种科学问题所呈现出的永恒循环和流动的特征,体现各种科学问题之间无穷无尽的交织和相互联(4)综合性原则。

由于科学问题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复杂多样性,而且不同的科学问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交织在一起,所以要建立全面而系统的科学问题的结构体系,必须遵循综合性原则

6、构成科学问题的宏观结构的三部分:

(1)基础性科学问题

(2)应用性科学问题(3)推广性科学问题

7、构成科学问题的微观结构体系:

(1)已知(首要地位)

(2)未知(核心)(3)对未知的发问(形式要素)(4)应答域(具有特殊意义的内在要素)

8、科学问题辨析的理论依据:

(1)问题的归属性,问题被划分为科学认识领域中的问题和非科学认识领域中的问题。

(2)即使出现科技认识领域中的问题,也不都是科学问题,根据其应答域的真实性将出现在科学认识领域中的问题划分为两类-真实问题和虚假问题。

(3)从严格意义上讲即使出现在科学认识领域中的真实问题也不都是科学问题

9、科学问题辨析注意事项:

我们辨析科学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不能机械的生搬硬套的运用,而根据当时当地的主客观条件并依据科学问题界定的理论等灵活运用。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科学问题的辨析的目的,为选题做好准备

10、科学问题演化的实质:

是科学问题所反映的客观自然界的未知内容在不断的深入和拓展,表现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肤浅到深入的演化过程。

11、科学问题演化的方式:

(1)科学问题演化的连锁式

(2)辐射式(3)递进阶梯式(4)转向式(5)跃进式

12、科学问题辨析的意义:

科学人员积极的分析辨析科学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科学问题的辨析有助于科学人员在学认识过程中少走弯路,避免科学人员研究那些非科学认识领域的问题,避免研究那些科学认识领域中毫无意义的虚假问题,避免重复前人或他人的研究工作,避免选择那些在当时主、客观条件下无法解决的无知的问题,使科学人员针对那些有真正意义的“实质性”的科学问题构成的选题域来研究选题,让科研工作更有成效,让科学人员在相等的时间内取得更多更深刻的认识成果。

13、科学问题辨析途径和方法:

.第一,科学人员根据自己掌握的背景知识,搜集前人和他人发现和提出的问题,以及整理自己所发现和提出的问题,作为辨析分析的对象,这是科学问题辨析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

科学人员根据归纳性,把搜集到的众多的问题区分为两大类:

科学领域中的问题和非科学领域中的问题,并将后者排在选题之外。

第三:

科学人员针对科学认识领域中的问题,根据其应答域的真实性,将其划分为真实问题和虚假问题。

第四:

科学人员针对科学认识领域中的真实问题,根据对其的背景知识和技术手段的把握程度,将其进一步分为能解待解的问题、知识性问题和无法问题,然后将后二者排除在选题域之

14、从什么角度可以理解科学问题是未知和欲知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反映了科学问题的核心要素———已知基础上的未知;另一方面,体现了在科学问题的形成、发现和提出的过程中科学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未知的自然奥秘的内在欲望。

如果缺少这种主观能动性和主观欲望,那么构成科学问题的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只能是“客观地”存在着,只能是潜在的科学问题而不是现实的科学问题。

15、从什么层面能够说明科学问题是科学认识主体和科学认识客体的矛盾统一体?

从科学认识论层面上来看,科学问题的第三级本质便是科学认识主体和科学认识客体的矛盾。

在科学实践活动中,科学认识主体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来探索科学认识客体的某一部分或某个过程的特征、本质和规律,并且将关于科学认识客体的未知奥妙形成了观念的东西,赋予它一定的形式,这就是科学问题。

这是有了科学认识主体和科学认识客体的深层次的矛盾关系,才有可能产生出关于科学认识客体的未知和科学认识主体的欲知之间的矛盾,即才有了未知和欲知之间的矛盾,也有可能形成科学认识主体关于科学认识客体的已知和未知的矛盾,也才没能在表面现象上形成理论之间的矛盾、理论内部的矛盾、理论和经验事实的矛盾以及经验事实之间的矛盾等,也才有了繁杂多样的科学问题。

反之,如果没有科学认识主体和科学认识客体的这一深层次的矛盾关系,也就不可能产生未知和欲知之间的矛盾,也就不可能产生已知和未知的矛盾等,进一步讲,也就不可能形成和提出科学问题。

17、举例说明应答域是科学问题的内在要素?

荷兰科学家艾森克曼曾研究过这样一个问题:

脚气病是由什么细菌引起的?

从该问题中可以直接观察到构成这个问题的已知因素:

脚气病、细菌;未知因素:

什么细菌导致脚气病?

对未知问题的发问形式:

特殊疑问句形式。

但在该问题中还蕴含着一个构成其微观结构体系的内在要素,即“应答域预设”,简称为应答域。

一般意义上讲,应答域就是科学问题解答的范围界限。

具体到上述问题,即应答域就是细菌范围内寻找问题的答案,而没有必要去研究细菌以外的其他方面,可见应答域是科学问题微观结构的体系中的一个内在要素。

18、对未知发问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对未知发问的主要形式有特殊疑问句,一般包括三类:

(1)“是什么……….?

”或“什么是…….?

”的形式;

(2)“为什么………?

”的形式;(3)“怎么样……..?

”的形式。

这三类对未知发问的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对未知发问的形式还有选择疑问句,即“是………还是………?

.”的形式;一般疑问句,即“是否……..?

”的形式;甚至还有陈述句或祈使句形式等。

19、科学问题辨析的途径和方法是怎样的?

第一步,科技人员根据自己掌握的背景知识,收集前人和他人发现和提出的问题,以及整理自己发现和提出的问题,作为辨别分析的对象,这是科学问题辨析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步,科技人员根据问题的归属性,把搜集到的众多的问题区分为两大类。

第三步,科学人员根据科学问题中的问题,根据其应答域的真实性,将其划分为真实问题和虚假问题。

20、科学问题辨析的意义是什么?

有助于科学人员在科学认识过程中少走弯路,使科学人员避免研究那些非科学认识领域中的问题,避免研究那些科学认识领域中毫无意义的虚假问题,避免重复前人或他人的研究工作,避免选择那些在当时主、客观条件下无法解决的无知问题来研究等,使科学人员针对那些有真正意义的“实质性”科学问题构成的选择题域来研究问题,让科学研究工作更富有成效,是科学人员在相等的时间内取得更多更深刻的认识成果。

第三章课题选择思维方法

1、课题:

是科学认识主体在科技认知过程中选定的某一个或几个狭义的科学问题,或者说是科学认识主体为解答某一个或几个狭义科学问题而提出的科研任务

2、课题类型:

(1)、根据课题的内容划分为基础性研究课题、应用性研究课题和发展性研究课题。

(2)、根据科学自身的需要和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需要程度的不同课题被划分为两大类,重点课题和非重点问题(3)、根据完成周期的要求不同,课题被划分为战略性课题和战术性课题

3、课题的主要来源:

(1)、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提出的理论性或实际应用性的科学问题。

(2)、从原有理论和新观察实验现象的矛盾中提出科学问题。

(3)、从各门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出现的科学问题。

(4)、科学理论自身运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科学问题。

4、课题选择的意义:

(1)、课题选择直接关系到整个科学研究工作的全局,决定着科学研究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2)、课题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科学研究的大小、甚至影响到科学研究的成败。

(3)、课题选择是科学研究的战略起点。

(4)、课题选择在科学研究管理工作中是带又全局性的决策过程,因此科研管理人员帮助技术工作者作好课题的选择,是科研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5、课题选择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需要性原则(3)、创造性原则(4)、可行性原则5、效益性原则

6、课题选择科学性原则:

体现了课题选择的依据。

要求:

(1)课题选择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2)必须以被科学实践反复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理论为依据(3)既事实求是,又坚持辩证的科学态度

7、课题选择需要性原则:

体现课题选择的目的。

要求:

课题选择必须服从社会实践的需要2必须服从科技自身发展的需要

8、课题选择创造性原则:

体现课题选择的特征或本质属性。

要求(;1)创新性原则在第一个层面上要求是,课题选择时尽量选择那些别人没有提出来的科学问题

(2)第二个层面上要求是,在自己不能或还没有提出科学问题之时,要选择那些别人提出的科学问题,但这些问题必须是别人还没有回答或最多只是部分的解答

9、可行性原则:

体现了课题选择的条件性。

要求:

(1)人们在选择课题时必须考虑到客观条件是否具备,或通过努力是否具备

(2)人们在选择课题时还必须考虑到自身的主观条件是否具备,只有具备了主观条件才使课题具有主观的可行性

10、效益性原则:

体现课题选择的价值性。

要求:

(1)对基础性研究课题,要注重其科学价值

(2)对应用性、开发性课题,要充分注视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因为应用性、开发性课题选择的目的就是在于吧基础性科学理论转化生产工艺、生产技能等,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11、课题选择的程序:

(1)选择研究方向

(2)调查研究、搜集并选择课题(3)课题的论证与评估

12、研究方向:

科学人员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从事科学研究的领域

13、课题论证和评估的必要性和形式:

必要性

(1)、对课题论证和评估是进行科研决策的需要。

(2)、对课题进行论证和评估是鉴定课题可行性的有效途径。

(3)、对课题论证和评估是使选题减少片面性、主观性、盲目性和避免重复劳动等的好办法。

(4)、对课题进行论证和评估是使选题方案正确、恰当、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14、形式

(1)、系统论证

(2)、综合评估

第四章比较与分类思维方法

1比较:

是确立对象之间同异关系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

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认识活动

2比较法类型:

(1)相同点的比较(事物之间异中有同的比较)

(2)相异点的比较(事物之间同中有异的比较)(3)同异综合的比较(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同异点同时进行比较,从而认识其相同点和相异点)

3、比较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比较是一种古老的科学认识方法,在现代科学认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在现代科学认识中比较法已经从过去的简单的外型比较、种类比较发展到不同种类的比较、功能比较、关系比较等深层次的比较。

(2)、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比较法成为人们鉴别是非、取长补短的重要方法。

比较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已经在人们的认识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人类认识事物的重要工具。

随着科学的深入发展,比较法也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比较法的意义:

(1)在现代社会认识中比较法已经从过去简单的外形直观比较、种和类的比较,发展到不同种类的比较、功能比较、关系比较等深层次比较

(2)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比较法已成为人们鉴别是非、取长补短的重要方法(3)比较法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已在人们认识和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将成为人类认识事物的重要工具

5、分类法:

是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显著特征把对象划分为具有稳定性和系统性并具有从属关系的小类的逻辑方法

6、分类法的类型:

(1)现象分类

(2)本质分类

7、分类法的意义:

(1)首先,运用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可以使大量的感性材料系统化、条理化。

(2)其次,分类方法可以使研究对象之间建立起立体的从属关系,形成反映事物内部规律性联系的科学分类系统。

在科学认识过程中,通过对事物的科学比较,对事物作出更科学的本质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章类比、转化与外推思维方法

1、类比:

是依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存在着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推出它们还存在其他的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的逻辑方法

2、类比的类型:

(1)、性质上相似的类比—性质类比

(2)、因果关系上的相似类比—关系类比。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出现了新的类比方法:

a、概念-机制类比b、结构-功能类比c、数学类比

3、类比法的作用:

(1)具有解释作用

(2)有启发和探索作用(3)具有模拟作用(4)在仿生科学中也有重要意义

4、转换方法的特点:

(1)、转换首先表现为概念系统的转换。

(2)、转换意味着处于不同理论框架中的科学家的认知方式,解决问题的思路大不一样。

(3)、转换会引起理论框架的更替,但转换前后的理论是有联系的,它们的关系存在着继承性

5、转换法应用中的有效条件:

(1)先后理论的对立性

(2)先后理论上的渐近一致性(3)要对先后理论做对应性论证

6、外推法:

用现有的知识以扩大到该领域以外的未知领域的思维操作活动

5、转换:

就是当原有的理论已经无法说明大量的新事实时,科学家就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理论,变更理论框架,是新事实得到解释的过程。

简言之,转换就是旧理论向新理论转变的方式。

第六章分析与综合思维方法

1、分析方法:

是把客观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逐个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2、分析的类型:

1定性分析2定量分析3因果分析4结构-功能分析

3、定性分析:

是为了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分析,是最基本的分析方法

4、定量分析:

是为了确定研究对象的各种成分的数量的分析,是一种精确性分析方法

5、因果分析:

为了确定引起某一现象的变化原因的分析

6结构功能分析:

对于研究对象形成的系统、完成一定功能的客观事物所进行的分析

7、用分析法注意的问题(;1)分析要客观、全面,避免仅仅着眼于局部的、静态的研究,把事物凝固化、割裂开来

(2)、从科学发现的角度来说,进行分析要依据一定的理论,又不能仅仅局限于原有理论,而应对对象做深入具体的研究

8综合:

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因素结合起来,形成对研究对象的整体统一认识的思维方法。

特点:

是按照事物各个要素、各个部分之间本质的、有机的联系,从整体系统的高度,从动态的过程来说明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事物的新的整体性认识。

9、综合的类型:

(1)科学概念的综合:

是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之后,从新的高度、新的角度综合的认识事物,并产生出新的概念,已揭示事物的新的本质。

(2)科学模型的综合、是对事物原型的一种本质的、必然的、近似的、简化的综合性认识,它具有简单、直观、易于掌握的特点。

(3)科学体系的综合:

是指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往往需要综合几门不同学科的成就,形成新的学科,把他们的概念、原理、模型从新的高度予以综合,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10、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统一:

分析与综合是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在统一的认识过程中各自发挥自己的独特的功能。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

同时,分析又必须以综合为前提,没有整体性的综合观,不从事物的整体出发,不从全局性看问题,分析就不能深入。

因此,综合又为分析提供条件,不仅如此,综合还是分析的完成,也是新的分析的开始,所以在认识的过程中,分析和综合是不能分开的,它们是同一个认识的两个不同侧面,是辩证法基本方法。

只有把分析和综合统一起来加以应用,才能把认识引向深入

11、运用综合方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进行综合,要于深入的分析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综合,防止幻想的、机械的综合。

二,进行综合必须立足于深入的分析。

第七章归纳——演绎思维方法

1、归纳法:

是从个别,经过分析、比较,上升为一般的逻辑思维方法。

特点:

归纳法的客观依据是事物的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

个别是指独立存在的单个事物和现象,它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一般是指个别事物之间的共同性,即一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规定性。

1、科学归纳法:

在科学研究中运用归纳方法提出和建立假说,在实验基础上抽象和概括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科研方法。

它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从经验事实到事物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手段和模式

2、归纳的类型:

1完全归纳法2不完全归纳法3探求因果联系的归纳法

3、演绎法;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即由该类事物都具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来推断该类事物中个别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关系的逻辑思维方法

4演绎法类型:

公理演绎发、假说演绎法、定律演绎法、理论演绎法

5归纳与演绎的辩证关系:

归纳和演绎是相互补充、辩证统一的,如果单独用都有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

归纳的前提和结论之间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因此,是一种或然的推理,其结论不完全可靠。

演绎法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存在这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