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2109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3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一、积累与运用(32分)

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2分)()

A.交卸xiè狼藉jí愠怒yùn徇徇善诱xún

B.人影憧憧chōng蹑手蹑脚nì踉踉跄跄niàng蹊跷qīqiāo

C.元宵xiāo酣然入梦hān篝火gōu呼啸xiào

D.愠怒yùn懵懂měng千锤百练liàn褴褛lánl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A应为循循善诱;B应为蹑niè;D应为千锤百炼。

考点: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两年前,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就在这座美轮美奂的建筑中上演了一部青春序曲。

B.茫茫人海中,能够与一个人萍水相逢,即使擦肩而过,也是一种难得的缘分。

C.冰雪初融,江河日下,涓涓细流润泽万物,奏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然而至。

D.大型武术舞台剧《太极秀》融合声光电技术,场面极其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答案】C

考点:

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下面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在本次亚信峰会上,我国认为,在复杂的安全挑战面前,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唯有通过合作,才能迎来共同安全。

B.我国政府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有效的防范,严厉打击各种暴力恐怖活动,切实维护新疆团结稳定的大局。

C.今年,“端午”恰逢“六一”,幸福的假日属于孩子,加上天气晴好阳光明媚,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子游”成为旅客出游的主流。

D.美食片做成了社会纪录片,这是《舌尖2》引发的最大争议所在的地方,对网友“口水与泪水比例失调”的吐槽,引起了导演组的思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

常见病因有搭配不当,用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句式杂糅、前后矛盾不合事理、重复多余等.如果在考试中凭语感一眼找不出来答案,就要静下心来,多读几遍,对照着病因一一分析,相信一定能找到正确答案的。

D.搭配不当,不能说“引发的…地方”动宾搭配不当,应该把“所在的地方”去掉。

考点:

辨析或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花草树木枯萎,鱼鸟虫兽死亡,人类自然也就无法生存了。

②恐怕到了那个时候,地球的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

③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水是万物生长的根基。

④如若有一天,地球的水枯竭了,那么人间就会变成地狱。

⑤正是有了水的滋润,一切生物才能如此欣欣向荣,如此生机勃勃。

A.④③⑤①② B.③④②①⑤ C.③⑤④①② D.④①②⑤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通读语段,可以看出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的③是总起句,强调了水的重要性,应放第一位,排除AD;然后是有水是怎样⑤和无水的后果④①②;故选C.

考点: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名著阅读。

(5分)

①虎妞低价给祥子买了的车,这是祥子第三次有车,又因为卖了。

②我算明白了,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是的感叹。

③孙侦探拉住祥子,说是乱党,同时对祥子威胁恐吓。

④有一个人因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告发了曹先生,这个人是_______。

【答案】①二强子给虎妞办丧事②老马③曹先生④阮明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

名著的考查越来越深入,因此名著的学习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考点:

识记文学名著内容。

能力层级为识记A。

6.默写(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不得分)。

(10分)

(1),乌蒙磅礴走泥丸。

(2),浑欲不胜簪。

(3)尔曹身与名俱灭,。

(4),恨别鸟惊心。

(5)纸上得来终觉浅,。

(6),身世浮沉雨打萍。

(7),一览众山小。

(8)辛苦遭逢起一经,。

(9)《己亥杂诗》中体现诗人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

【答案】

(1)金沙水拍云崖暖

(2)白头搔更短

(3)不废江河万古流

(4)感时花溅泪

(5)绝知此事要躬行

(6)山河破碎风飘絮

(7)会当凌绝顶

(8)干戈寥落四周星

(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

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注意易错字:

崖、搔、溅、寥落。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7.综合性学习。

(9分)

(1)如果以“我爱长城”为主题编辑一份“小小文学手抄报”。

你准备给小报设计哪些栏目?

(至少3个)3分

(2)请写出两个有关长城的成语和一句诗句。

3分

(3)长城破损严重,保护长城是迫在眉睫的事,请提出至少三个建议。

3分

【答案】

(1)

(1)千年沧桑(历史  ) 金戈铁马(军事  ) 登临胜地(旅游 ) 诗词沃土(文学  )

(2)成语:

万里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雄关万里固若金汤(任选两个)

诗句: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两万  

(3)①改善土质,防止碱性的浸透造成靠近地面部分的城墙出现逐层剥落的现象。

②设立专项保护长城的法律。

③提高人们保护民族图腾的意识。

(合理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设计栏目的能力。

由题意可知,手抄报的主题是“我爱长城”,所设计的栏目一定要与其相关,栏目名称一定要简洁明了,具有文学色彩。

考点: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词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平时要有一定的词语或成语的积累,解答时注意要紧扣“长城”。

考点:

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根据活动主题提建议的能力。

解答时要紧扣“长城破损严重,保护长城”来思考,注意所提建议要合理可行。

考点: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阅读理解(28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8-10题。

(6分)

送人之松江

宋•俞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微雨过松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袂:

袖子。

诗中“分袂”是分别的意思。

8.《送人之松江》所写送别的季节是,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是

(2分)

9.请发挥想象,描绘“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的画面。

(2分)

10.这两首送别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2分)

【答案】

8.秋季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9.萧瑟的秋风从船窗吹进船舱,冷冷的,为朋友送行的桌上摆满了美味的菜肴,酒杯斟得满满的,但我们心中充满了离愁别绪,悲伤得无心品尝。

10.前诗通过写西风烟雨等环境和借酒消愁,来表现诗人离别时沉重,悲伤的情绪;后诗通过劝慰朋友天下到处有知己,来表现诗人离别时乐观旷选的胸襟。

【解析】

8.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解答时是要理解诗句意思即可。

“西风萧瑟入船窗”从“西风”一词可以得知第一首诗写的是秋季,从“北风吹雁雪纷纷”中的“北风”、“雪”可以得知第二首诗写的是冬季。

考点:

鉴赏诗歌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

解答时要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再用形象化的语句描述出来即可。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西风吹吹袭树木的声音从船的窗口传来,满满的酒浇不尽送别亲人后的思愁。

考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

试题分析:

古诗中景语皆情语,抓住作者在诗中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或诗人发表感慨的语句来理解作的情感。

比如《送人之松江》通过写西风烟雨等环境和借酒消愁,来表现诗人离别时沉重,悲伤的情绪。

考点: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文言文阅读,完成21-25题(11分)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

“缚者何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

”晏于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回: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

公被③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④。

妻子入见,立有间。

公日:

“怪哉!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

“天不寒乎?

”公笑。

晏子曰: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

“善。

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孔子闻之曰:

“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景公:

齐国国君。

③霁(jì):

天放晴。

③被:

同“披”。

④陛:

皇宫的台阶。

1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1分)

其实味不同

1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4分)

①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②圣人非所与熙也()

③晏子入见,立有间()④寡人闻命矣()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分)

②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2分)

14.甲丙两文中的晏子、楚王、景公三人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请选其中两人,略作评析。

(2分)

【答案】

11.其/实味/不同

12.①莫非②“熙”同“嬉”,开玩笑③一会儿④教诲(或指教、教导)

13.

①品德高尚的人(或圣人)是不可以跟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耻辱(或自讨没趣)了。

②自己吃饱了而知道百姓(他人)的饥饿,自己穿暖了而知道百姓(他人)的寒冷,自己安逸了而知道百姓(他人)的劳苦。

14.①晏子机智善辩,具有民本思想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②楚王具有自知之明。

③景公有着民本思想,从谏如流,且知错即改。

(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11.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

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其”与“实味”是偏正关系,应停顿;“实味”与“不同”主谓关系,要停顿。

故句子划为:

其/实味/不同。

考点:

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注意②题中“熙”是通假字,同“嬉”,开玩笑。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

熙:

通“嬉”开玩笑。

考点:

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

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

示例:

由“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可看出:

晏子机智善辩,具有民本思想和强烈的爱国热情;由: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可知:

楚王具有自知之明;由“善。

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可知:

景公有着民本思想,从谏如流,且知错即改。

考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附:

齐景公在位的时候,大雪下了三天而不停。

景公披着白色的狐皮裘衣,坐在殿堂侧边的台阶上。

晏子进宫拜见景公,站了一会儿,景公说:

“怪啊!

大雪下了三天而天气竟然不寒冷。

”晏子回答说:

“天气果真不寒冷吗?

”景公笑了笑。

晏子说:

“我听说古代的贤德君王,自己吃饱了而知道百姓(他人)的饥饿,自己穿暖了而知道百姓(他人)的寒冷,自己安逸了而知道百姓(他人)的劳苦。

现在君王不知道民间的疾苦啊!

”景公说:

“说的对!

我听从您的教诲了。

”(他)于是下令拿出衣服发放粮食来赈济挨饥受寒的百姓。

(三)阅读下文,完成18-17题。

(11分)

敲雪

(1)睡到半夜,忽然觉得好冷。

也许,外面下雪了。

我想。

我蜷着身子,强迫自己再睡。

不知过了多久,迷迷糊糊中,我听到了屋前屋后的惊叫声。

睁开眼,天亮了,透进屋的亮光,冷冷地泛着朦胧。

(2)好久没见过雪了!

我顾不上睡觉,一骨碌爬起来,小跑着跨出门。

屋檐下,我极目远眺,整个世界全是一片白,白得晃眼。

慢慢收回目光,我就看见了父亲。

(3)父亲站在屋对面的小路上。

他眼下,是一丛一丛的雪枝。

我知道,托着雪的,是密密麻麻的树枝。

每到春天,那些树枝就开出一堆一堆的杏花、李花、桃花,五彩缤纷的,像一片花的海洋。

花一天一天地谢了,青涩的果子藏在绿叶间,一天一天地长大了,泛红了。

父亲的笑容也多起来,有时不知不觉就到了树下。

开始,父亲轻轻掰下枝丫,寻找枝叶间还没完全长出来的果子,偶尔发现米粒大的一颗,也要小跑回家雀跃着向全家人报喜;后来,父亲就踮着脚尖,痴痴地看,痴痴地闻,即使枝丫垂到眼皮下,也舍不得动一指甲,生怕惊跑了它们。

果子渐渐成熟了,父亲停了农活,从早到晚蹲在树下守着,守着我们的“书本”。

我们兄弟多,家里又没有其它收入,读书全靠它。

到了上市季节,父亲就在树下铺几床棉絮,说这样落下的果子就不会摔烂,能卖个好价钱。

卖果子的钱,父亲一分一厘也不花,全存着,刚好够我们读一年书。

所以,只要我们目不转睛盯着父亲担子里那些红嘟嘟的杏呀、李呀、桃呀的时候,父亲总是拍着我们的头说:

“馋了吧?

这可吃不得,它是你们的书本啊,不想读书吗?

”我们一起点头:

“想读!

”“还想吃吗?

”“不想!

”我们一起咽口水,狠狠摇头。

从此,我们就把那些杏呀、李呀、桃呀叫书本了。

(4)可是,这不是果树开花、结果的季节呀,父亲看那些雪树做啥呢?

我很是不解。

(5)走到父亲面前,父亲看了看我,说:

“星期天,多睡会吧?

(6)我不回答父亲的话,不解地问:

“你看这树干嘛?

春天还早。

(7)“真的还早么?

快了快了!

可是——”父亲顿了顿,脸上露出了忧郁,“这雪太大了,你看,树枝压断了好多。

(8)我细细一看,真的,一些断枝落在地上或是横在树上,全被雪掩住了,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

(9)“回去拿根竹竿来吧。

”父亲沉吟了一阵,对我说。

(10)我怔了怔,一下子明白了父亲的用意,于是,忙不迭地回家找来一根稻田里赶鸭子用的长竿。

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几十棵果树,父亲整整敲了一个上午。

父亲回家,头上、脸上,身上,全是雪。

给体温融化的雪水,湿透了父亲的衣服。

我连忙烧起一堆旺旺的柴火,父亲骑在火上,还在瑟瑟发抖。

(11)这天晚上,父亲问我:

“今晚还会下雪吗?

(12)“下呀,老师说‘瑞雪兆丰年’,下得越大越好!

”我说。

(13)“我娃儿有长进了,好,那就下吧!

”父亲抚摸着我头,频频颔首。

(14)晚上,果真又下起了大雪。

父亲怎么也睡不着,他耳朵支楞着,听着外面的风吹草动。

“睡呀,你怎么了?

”母亲不耐烦了。

“你懂啥?

这叫听雪!

”父亲的声音很大,传进篱笆墙另一边的我们的耳里,我和弟弟就吃吃地笑,笑父亲不会用词,雪,是能听的么?

(15)半夜,父亲突然翻身跳下床,惊醒了我们。

我们问他怎么了,父亲说:

“我听到树枝又断了,一声连一声,我得敲雪去。

”我们说这么远,听不到,你那是幻觉,睡吧睡吧。

可是父亲不理会我们,拖着竹竿,打着手电就出了门。

我们穿了衣服撵出去,在屋檐下看见的已是一束在树下晃来晃去的亮光了。

看了一会,冷得不行,我们只得跑进了被窝。

(16)天亮,父亲回家,把我们全都摇醒,高兴地说:

“一根树枝也没断,你们又能上学了,又有书本了。

”父亲的牙齿咯咯直响,磕得不听使唤。

(17)第二天,父亲就病了。

(18)冬天完了,春天来了,夏天也来了,杏呀、李呀、桃呀,比哪一年都大,都红。

父亲的病却一直不见好转。

我挑了两个又大又甜的桃,捧到父亲床前,说:

“爸,你尝尝,好甜呢!

(19)父亲挣扎着撑起身子,劈手打掉我手里的桃,怒气冲冲地吼:

“谁叫你们吃?

这是你们的书本哪!

不想读书了?

(20)“想!

”我哭着说,“我们没吃,只想你吃一个,你的口味不好!

(21)父亲叹了口气,拉过我,给我擦了一把眼泪,说:

“拣起来吧,我吃一个!

(22)我看见父亲咬了一口桃,父亲的眼泪也一下子流了出来。

1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分)

16.选文第(3)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2分)

17.分析选文第(10)段中加粗词的表达效果。

(2分)

18.选文第(18)段划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2分)

19.请分析选文中“父亲”的性格特点。

(1分)

20.为文章结尾处补充一段能揭示文章主旨的议论性或抒情性的文字。

(2分)

【答案】

15.父亲为了保护好能为我们兄弟上学提供书费保证的杏树、李树、桃树而整夜去敲树上的雪,最后病倒了。

16.不能①第(3)段是插叙,交代父亲对这些杏树、李树、桃树的重视、喜爱、悉心照顾以及这些树对我和几个兄弟读书的重要性。

②表现了父亲对我们兄弟几人读书受教育的重视和对我们的爱。

③为下文父亲半夜听雪、敲雪和训斥我摘桃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17.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敲雪时动作的小心翼翼,表现了父亲对这些树的细心与重视,表现了父亲对我们兄弟几个读书、上学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父亲对我们的爱。

18.景物描写,写出了杏、李、桃的丰收景象,体现了父亲的辛苦没有白费,表达了我们对父亲的爱和敬仰。

19.关爱子女,重视教育,坚韧,吃苦耐劳。

(答出三点即可)

20.提示:

(1)能揭示主旨

(2)运用议论或抒情的表达方式(3)语言流畅优美。

【解析】

15.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这要结合文章的故事情节去分析。

首先能够找到记叙文的六要素,就容易总结主要内容了。

能够找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人物是谁,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怎么样了,这样就容易总结概括主要内容了。

文章写了下雪的夜晚,父亲睡不着觉,他为了保护好能为我们兄弟上学提供书费保证的杏树、李树、桃树而整夜去敲树上的雪,最后病倒了的事。

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第⑱段划线的句子的理解以及分析,找到采用了什么描写,并且能够找到其作用,这就要结合段落去分析。

该段划线的句子是景物描写,写出了那些树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好,体现了父亲的辛苦没有白费,这些树能够保证我们的书费,父亲就很欣慰了,这同时也表达了我们对父亲的爱和敬仰之情。

意思相近即可。

考点:

鉴赏评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总结概括,这要结合文章的故事情节去分析。

从写父亲夜晚敲雪,可见父亲吃苦耐劳的精神;从写父亲对那些树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可见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视;从写父亲打掉我拿的桃子,可见父亲对子女的关爱。

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总结出来,语言要简洁。

考点:

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为文章的结尾处补充一段能揭示文章主旨的议论性或抒情性的文字,这就要求简洁而且能够扣紧主题即可。

首先写的话要能揭示文章的主旨,其次要运用议论或抒情的表达方式,最后要语言流畅优美。

示例:

正是父亲每年对这些树上的雪进行敲打,才会有我们每年的书费.父亲敲打落雪的时候,身子必是瑟瑟发抖,但是为了明年的学费,他总是微笑着敲打着…听雪花落地的声音。

考点: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三、写作(40分)

21.有的人,无论远近,仿佛总在身边;有些事,不管大小,始终浮现眼前;有情分,真挚浓烈,时时温暖我们的心田;有种理,意味深长,常常萦绕我们的耳畔……他们(它们)从未走远。

请以“从未走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立意自定;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

从未走远

仿佛一夜之间,镇上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无数“现刻瓦片”的小摊,摊旁挤满了喧闹吵嚷讨价还价的游人,摊后站立着油嘴滑舌却又分心刻瓦的摊主。

我站在街头,脚下依旧是那条麻石板路,却似乎很多东西都走远了。

一抬头,镇口石门上是陶二爷十多年前雕刻的巨型“福”字,“田”中藏“寿”,“口”中藏“禄”,“喜”依“示”边,团团喜气,却又因瓦的灰色显得肃穆起来。

“福”下是喜鹊登梅、貔貅招财、麒麟送子、三阳开泰四副吉祥图案,极为传神。

穿过石门沿着石板路走,两侧屋顶上青瓦鳞鳞千瓣,古朴素雅,沉稳宁静,纹路古拙若桑间鸡鸣,桃源犬吠,淳朴可爱。

十多年前,小镇尚未被开发成为景区,未被冠以古镇之名。

幼年的我热衷于观赏陶二爷雕瓦刻砖。

他好两口小酒,颊上微酡,使描样上线条飘逸圆润,下刀时力道匀适,打磨时凹凸有致,上药后浑然天成。

一抬腕,是丹凤朝阳,一低头,是鱼跃龙门。

凿削铲旋,如写书法,抑扬顿挫间光影流动。

陶家一排“福”字瓦简单而各异,掩映着后院小叶黄杨密密匝匝的叶子,流淌着时光静好。

可现在,那些生意红火的摊主并不描样,遑论上药——现刻嘛,效率第一。

彼时的认真与虔诚呢,精雕细琢与岁月安稳呢,难道都随着这十余载光阴渐行渐远了吗?

我听着耳边高高的鞋跟叩击着石板路,望着尖尖的伞顶划过起伏的墙垣,心下一丝迷惘。

七拐八弯进深巷,熟悉的木门,斑驳的低槛,陶二爷竟一直没搬家。

推开半掩的门,一声旧旧的“吱呀”声还是昔年音客。

他正刻一条鱼,砖石中心只寥寥几笔,一条极生动的灰鲫,然觉满砖江湖,烟波无尽。

抬头见是我,一怔神,旋即爽朗一笑:

“丫头还记得我这老头子?

”我可处江湖之远啦!

”复又低头。

有细密的雨丝飘舞,屋瓦上浮漾着湿湿的流光。

跨出门槛的那一刹那,我恍然意识到,那些我以为走远的,其实都在这儿,从未走远。

也许在深巷里,也许在职业掩映下,陶二爷始终如此,怀着雕刻的信仰刀刀笔笔,岁岁年年。

那宁静空灵的檐雨滴声,从未走远。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该题目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让每位考生都有话可写。

“从未走远”一词,应该抓住关键词“远”,即“叙述的对象虽然已走远,但其影响仍留存心底,并没有走远”,文题中“远”既指时间消逝的久远、空间距离的长短,指心灵的隔阂或思想的偏离等。

可选取某一个人(物)如何让“我”感觉从未走远,也可以写不同的人(物)令我感觉他们就在我身边的感觉。

本文可以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