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泗阳县实验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901990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泗阳县实验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苏省泗阳县实验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江苏省泗阳县实验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江苏省泗阳县实验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江苏省泗阳县实验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泗阳县实验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泗阳县实验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泗阳县实验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泗阳县实验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泗阳县实验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泗阳县实验初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测试初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120分钟试卷总分:

150分)

第一部分(共28分)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汉字注音。

(4分)

书籍,是知识的来源,是修养的载体。

当我们捧起一本书,在静谧(▲)的夜晚守着孤灯阅读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便会感到无比充盈和温润。

读光未然的《黄河颂》,我们领略到黄河惊涛澎湃(▲)的气势;读臧克家的《说和做》,我们了解到闻一多先生钻探古代典籍时qiè(▲)而不舍的精神;读杨振宁的《邓稼先》,我们感受到邓稼先鞠躬尽cuì(▲)为国献身的情怀……

静谧(▲)澎湃(▲)qiè(▲)而不舍鞠躬尽cuì(▲)

2.古诗文默写。

(10分)

(1)独坐幽篁里,▲。

(王维《竹里馆》)

(2)杨花榆荚无才思,▲。

(▲《晚春》)

(3)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4)▲,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5)篱落疏疏一径深,▲。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6)皮之不存,▲。

(《左传》)

(7)▲,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

(8)《逢入京使》中写诗人由于行程匆匆,只好用捎口信的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句子是:

▲,▲。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眼睛如同摄影师的镜头,同样的山水,定格的瞬间不同,捕捉到的信息迥乎不同。

B.老师曾多次提醒他要注意交通安全,可他就是不以为然。

C.闻一多先生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D.在中国,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可以说是妇孺皆知。

4.综合实践。

(11分)

为了增强同学们的国家意识和主人翁的责任感,学校开展了“天下国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你参与了“爱国诗词朗诵会”小组,组员搜集了许多爱国的诗词句,准备交流。

但在小组讨论的时候,眼尖的你却发现了其中的错误。

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一—《过零丁洋》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一—陆游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鲁迅——《自嘲》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有一些爱国名言警句,或表达对祖国的感恩,或抒发对故土的思念,▲。

这些语句情思隽永,精警动人,值得我们传诵。

①请根据划线语句再仿写一句:

▲。

(2分)

②从词性看,语段中“或”是(▲)词,“传诵”是(▲)词。

(2分)

(3)在活动中,有位同学说: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①写好汉字不但是爱国的具体表现,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语文素养。

希望本次活动能激发同学们的写字热情;②也希望大家通过持之以恒不间断地练习,写出一手美观的汉字。

两个划线句子都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4分)

①修改意见:

▲。

②修改意见:

▲。

第二部分(共62分)

二、诗词赏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4分)

秋风引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释】引:

是古代的一种诗体。

⑴诗歌的第一、二句写出了秋风▲的特征。

(2分)

⑵后人为什么说“孤客最先闻”中的“最”用得好?

请联系诗歌表达的情感作简要分析。

(2分)▲▲

三、阅读文言文,完成6-9题(14分)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河间①有游僧②,卖药于市。

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

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

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

举国信之。

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③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

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河间:

地名。

②游僧:

云游四方的和尚。

③引手:

伸手。

④研:

碾细,磨碎。

⑤信然:

确实这样。

信,确实。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①陈康肃公善射(▲)②康肃忿然曰(▲)

③卖药于市(▲)④乃悟其盘中之丸(▲)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8.“举国信之”的原因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

9.谈谈你从甲、乙两文分别得到什么启示?

(4分)

▲▲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12分)

提着手风琴箱的老人宗家拙

①家乡市中心旁边有一个开阔的广场,由于地处商业街区,总有不少乞讨者行乞,有些年轻人手里举着一块纸板或者塑料板,上面书写着自己的凄惨故事,真伪不辨。

路人像看戏一般,偶尔发发善心,扔下一些零钱。

②那是初秋的一个下午,行人和大街一如往常般平淡无奇,而广场上早已有年轻人举好牌子,跪好并低下头,开始了他们的“表演”。

这时,走过来一个与众不同的、颤巍巍的身影——那是一位老人。

阳光很刺眼,毫不留情地射在他的身上,照得他整洁的旧中山装有些发白。

他的左手提着一个大大的硬质黑皮箱子,与他有些瘦削的身形不太成比例。

老人有些跛脚,提着箱子一瘸一拐地慢慢走着,一小步一小步蹭到了年轻的乞讨者中间。

③在我胡思乱想间,老人已经慢慢躬身放下箱子。

这个箱子更仿佛魔盒般,勾起了过路的“潘多拉”们的心。

他会以怎样的方式乞讨呢?

开始有人窃窃私语,不时有“家人的照片”“自己的残疾证明”这样的言语传出。

老人离人群不远,十有八九是听得到这些揣测的,但他不辩解,而是自顾自地打开了箱子。

④箱子里竟是一把手风琴。

这把手风琴有些年头了,即便在阳光的照耀下,红色的琴身也看得出有些黯淡了,甚至有几处掉了漆,露出黑黢黢的琴身,原本质地不错的背带也脱落了几块皮。

白色的塑料琴键更是泛着旧旧的黄,有点像家乡冬天角落里被人遗忘的积雪的颜色。

人群的窃窃私语声大了起来。

老人背好手风琴调音时,更是传来一声尖锐的口哨声。

老人并不恼,而是默默低头调音。

琴的音色有些沙哑,这是年老的铜制簧片们的叙旧声。

歌曲进入主旋律时,老人缓缓开口,我听出他唱的是《白桦林》。

他的声音并不老迈沙哑,反倒有些低沉,仿佛一列老旧而汽笛轰鸣的蒸汽火车,从中东铁路上缓缓驶过,驶入西伯利亚的方向,只抖落下厚厚一地煤渣。

⑤我听过很多版本的《白桦林》,温柔的、炫技的、飞扬恣意的、故作深沉的……唯独这次的声音,似乎是戈壁上隽永的沙海在说话,歌声不高,却泛着黄、携着尘,渐渐压下了人群躁乱的私语。

人群越聚越多,老人从未抬头看过一眼,仿佛在思考什么,又像在回忆什么,唯独在唱那句“年轻的人们消失在白桦林”时破了音。

他抬了抬眼皮,似乎有泪花在闪动。

⑥一曲完毕,不知是谁开始轻轻鼓起了掌,渐渐地四周都响起了低低的拍手声。

老人听到了掌声,终于抬了抬头,向人群微微笑了笑。

然后,他又低下头,摆弄起琴键,开始表演他的第二首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箱子里的钱越来越多,我周围的听众换了又换,可天地之间,仿佛只剩下一个广场、一位老人和一段亘长而低沉的歌声,歌声里夹杂着无数个欲言又止的故事。

⑦不知过了多久,老人蹲下身子,如枯木一样的手指缓缓拂过琴身,仿佛在安抚一位多年的老友。

然后,他收起钱,将手风琴放回箱子,跛着脚走出安静了好久的广场,又跛着脚走入喧嚣的人群。

⑧这条平淡无奇的大街上,我见过无数个年轻力壮却跪地祈求的乞讨者,却只见过一位这样的老人。

他逆着光,一路蹒跚而行,不曾躬身片刻,任凭夕阳将他手中本就不小的箱子拉出长长的剪影,硕大沉重得如同命运。

10.文章开头写那些年轻的行乞者有何用意?

(2分)

▲▲

11.路人对一般的“行乞者”和“提着手风琴箱的老人”持怎样的态度?

请结合文意分析。

(4分)

▲▲

12.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3分)

他的声音并不老迈沙哑,反倒有些低沉,仿佛一列老旧而汽笛轰鸣的蒸汽火车,从中东铁路上缓缓驶过,驶入西伯利亚的方向,只抖落下厚厚一地煤渣。

▲▲

13.读完全文,你觉得“提着手风琴箱的老人”是“行乞者”吗?

说说你的看法。

(3分)

▲▲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12分)

这就是母亲蒋勋

(1)1月7日,我从高雄坐高铁到台北。

因为是直达台中的快车,上了车我就放斜椅背,准备休息或看书。

(2)车快要启动时,我忽然听到吵闹的声音从七号车厢的后端入口处传来。

许多乘客都被这不寻常的骚动声惊扰,回头张望。

(3)我坐在最后一排,声音就近在身边,但是看不到人。

是粗哑得近于嘶吼的声音,仿佛有人趴在车门边,一声一声地叫着:

“你带我去哪里呀——你带我去哪里呀——”

(4)然后,七号车厢的乘务小姐神色仓皇地出现了,引导着两位纠缠拉扯的乘客入座。

(5)车子缓缓开动了,这两位乘客终于坐定,就在我座位的斜前方。

(6)其中一位五十岁上下的妇人,身躯很胖,脸有点变形,她继续咆哮着:

“你要带我去哪里呀——我不要去——”她像耍赖的孩子,双脚用力跺着车厢地板,用手猛力拍打前座的椅背,吼叫道:

“我不要去——”

(7)许多乘客都露出惊惶的眼神,前座的乘客悄悄移动到了较远处的空位上。

(8)我在列车上遇到过衰老的人、肢体残障的人、坐在轮椅上的人、手脚抖动的帕金森症患者,但是第一次遇到智障的乘客。

(9)我没有想过,身体有这么多艰难,智障当然也是一种生命的艰难吧。

(10)我在斜后方看着这智障的妇人:

肥胖得有点失去了轮廓的躯体,浓黑的眉毛,宽而扁平的颧骨,张着的口,粗重的喘息,不断四下张望的仿佛被惊吓到的眼神。

(11)这样不安、这样躁动、这样仓皇、这样惊恐,仿佛被围猎的野兽,无处可逃。

(12)我或许也被吓到了吧,一直凝视着这智障的妇人。

她忽然回过头,跟旁边一直安抚着她的另一位妇人说:

“我要吃——”

(13)另一位妇人年龄在七十岁到八十岁之间,很苍老,一脸皱纹,黧黑瘦削,但是身体看起来还硬朗。

她即刻从一个手提袋里拿出一包鳕鱼香丝,递给智障的妇人说:

“吃啊,乖喔——”

(14)智障妇人迫不及待,一把扯开玻璃纸袋。

一条一条像纸屑一样的鱼丝飞散开来,撒落四处。

老妇人赶快俯下身去,一一拾捡,放进智障妇人的手中。

(15)有一些飞散在我身上,我捡起来,交给老妇人,她回头说:

“谢谢。

(16)我笑一笑,问她:

“女儿吗?

(17)她点点头。

(18)她的女儿把鳕鱼香丝塞进口里,大口咀嚼,鱼屑一片一片从嘴角掉落,母亲则不断为她擦拭着。

(19)女儿好像安静了下来,但会不时突然惊惶地问:

“你要带我去哪里?

(20)母亲很耐心地说:

“出去走走啊,闷在家里怎么行?

我们在别处旅行不是也坐火车吗?

(21)一位近八十岁的母亲,照顾一个年近五十岁的智障女儿,那是多么漫长的一段岁月啊!

作为母亲,她也曾经懊悔过吗?

愤恨过吗?

厌烦过吗?

觉得羞辱过吗?

想要逃避过吗?

(22)我在斜后方,做着我应该做的功课,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做得比这一位母亲好。

(23)母亲安抚了躁动惊惶的女儿,女儿仿佛睡着了,母亲为她盖上外套。

趁女儿睡着,她从手提袋里拿出像是女性刷睫毛的小圆筒,抽出沾黑膏的小刷子,为女儿刷染头上花白的头发。

车窗外夕阳的光,映照着母亲挑起的一缕一缕的发丝,发丝由白变黑。

(24)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生命的功课要做,比艺术更重要的功课,比美更重要的功课。

14.概括文中母亲为她的女儿做的几件事?

(3分)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