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目.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1899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目.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目.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目.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目

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

A.实事求是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2.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

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  )

A.社会理想    B.道德理想            C.生活理想      D.职业理想

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C    )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      D.逻辑性

4.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A.不可逆性      B.客观现实性    C.可知性        D.伸张性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这是一种(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B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

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                D.矛盾的观点

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知觉到表象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C)

A.真理的相对性B.真理的绝对性C.主观真理论D.客观真理论

15.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

“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  )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16.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B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把握事物的度

C.确定事物的质                  D.认识事物的量

17.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C    )

A.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      B.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18.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C)

A.风来雨至          B.冬去春来      C.摩擦生热    D.电闪雷鸣

19.实践和认识的客体是(  D  )

A.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外部自然界

C.客观存在的事物                    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0.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  B  )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B.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

C.黑格尔哲学的功绩    D.康德哲学的功绩

21.概念、判断、推理是(B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C.社会意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D.社会心理的三种基本形式

22.“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

”这是一种(  B  )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2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大学对科学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小      

D.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24.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C    )

A.地理环境    B.社会意识  C.生产方式    D.人口因素

25.下列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的是(C)

)A.逻辑学    B.自然科学    C.艺术    D.语言学

26.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A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C.分配关系                    D.消费关系

27.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现实本质在于(  A)

A.社会关系    B.社会劳动      C.意识      D.语言

28.马克思说: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这说明(  D  )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C.人民群众总是被动地创造历史

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条件和作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9.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  D  )

A.暴力掠夺的产物              B.社会契约的产物

C.产品分配不公的产物          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30.“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

D.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3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B  )

A.I(v+m)>ⅡC    

B.I(v+m)=ⅡC  

C.Ⅱ(c+v+m)=I(v+m)+Ⅱ(v+m)

D.I(c+v+m)=I(v+△v)+Ⅱ(v+△v)

32.劳动生产率变化与商品价值量变化的关系是(  D    )

A.与单位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总量成正比

B.与单位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总量成反比

C.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

D.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33.资本积累的源泉是(D  )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全部预付资本                        D.剩余价值

34.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C)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B.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35.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表现的是商品的(    A)

A.交换价值      B.价值      C.使用价值      D.价格

36.资本有机构成可以用公式(  B    )

A.V∶C表示B.C∶V表示    C.Pm∶A表示  D.m∶V表示

37.商品必须是(A)

A.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B.耗费了人的劳动为自己需要而生产出的产品

C.对生产者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的产品

D.消费者所需求的有价值而无使用价值的产品

38.公式W……P……W'表示的是产业循环的(  B)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实现阶段

39.私人垄断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合即是(C  )

A.垄断资本      B.金融资本

C.国家垄断资本      D.金融寡头

4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D      )

A.国际卡特尔        B.国际托拉斯        

C.国际辛迪加        D.跨国公司

二、多项选择题:

4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二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41.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有(    ABD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D.科学社会主义

42.下列各项属于对人的本质的正确界定的有(    ACD  )

A.劳动是人的本质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

C.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性    D.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43.下列正确说明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的有(  ABCD    )

A.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    B.才能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C.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                  D.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44.剩余价值(        ACD)

A.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B.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的收益

C.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D.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45.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是(    ABCD  )

A.垄断是在竞争的基础上产生的                B.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

C.垄断使竞争更加剧烈和复杂                  D.垄断与竞争并存

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   )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决定论思想

【答案】B

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A.广延性

B.存在性

C.物质性

D.可知性

【答案】C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时空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答案】A

4.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

A.联系的

B.精神的

C.发展的

D.实践的

【答案】D

5.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   )

A.质量互变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答案】B

6.提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

A.否定之否定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答案】A

7.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消灭规律

C.人可以改变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答案】D

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答案】C

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答案】B

10.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这件事说明(   )

A.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答案】D

1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政治制度

D.生产方式

【答案】D

1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A.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答案】C

13.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A.唯一动力

B.最终动力

C.根本动力

D.直接动力

【答案】D

1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还因为(   )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能推动历史进步

C.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都是天然合理的

D.人民群众的活动是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

【答案】A

15.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答案】D

16.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

A.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B.价值规律

C.剩余价值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答案】B

1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劳动力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旧价值转移过程的统一

【答案】B值过程的手段。

,教材199页。

18.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

A.政党制度

B.三权分立制度

C.国家制度

D.选举制度

【答案】C

19.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   )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

【答案】B

20.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

A.I(v+m)>IIc

B.I(v+m)=IIc

C.I(c+v+m)=Ic+IIc

D.II(c+v+m)=I(v+m)+II(v+m)

【答案】B

2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把剩余价值看作是(   )

A.不变资本的产物

B.可变资本的产物

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全部所费资本的产物

【答案】C

22.商业资本所获得的利润相当于(   )

A.平均利润

B.超额利润

C.垄断利润

D.企业利润

【答案】A

23.资本主义地租是(   )

A.农产品价值低于生产价格的差额

B.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平均利润

C.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D.农业工人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

【答案】C

2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是(   )

A.产业资本家

B.商业资本家

C.大土地所有者

D.金融寡头

【答案】D

25.资本输出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

A.借贷资本和生产资本输出

B.借贷资本和商品资本输出

C.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输出

D.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输出

【答案】A

26.资本主义造就的埋葬自身的社会力量是(   )

A.无产阶级

B.科学技术

C.巨大的社会财富

D.社会化的生产力

【答案】A

27.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性著作是(   )

A.《资本论》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共产党宣言》

D.《反杜林论》

【答案】C

28.在苏维埃俄国提出并领导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是(   )

A.列宁

B.斯大林

C.布哈林

D.托洛斯基

【答案】A

29.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C.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D.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答案】A

30.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   )

A.消灭等级制度,实现人人平等

B.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C.消灭贫富悬殊,实行平均主义

D.取消按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下列选项中,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组成部分的有(     )

A.民主社会主义

B.科学社会主义

C.马克思主义哲学

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答案】BCD

32.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有(     )

A.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答案】ACD

33.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的积累引起质变这一哲学道理的有(     )

A.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B.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C.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D.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答案】ACD

34.下列各项属于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答案】ABCD

35.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答案】ABCD

36.货币的基本职能有(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答案】AB

37.以机器设备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     )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

【答案】AC

38.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量的政策手段有(     )

A.税收政策

B.公开市场业务

C.再贴现利率政策

D.最低准备金率政策

【答案】BCD

39.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合理性表现在(     )

A.它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B.它认为资本主义必须要为一种更好的制度取代

C.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D.它认为无产阶段是埋葬资本主义的革命力量

【答案】AB

40.下列各项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有(     )

A.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B.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C.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阶级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

【答案】ACD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答:

(1)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列宁这一物质定义的意义在于:

①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教材40页。

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答: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它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

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现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理性认识是深刻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为: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任何感性认识都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而且是用概念、判断等理性形式表达的,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的成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如果没有大量的感性材料,理性认识就无法进行抽象和概括。

教材106-107页。

43.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答:

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意义在于:

(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

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2)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根据,正确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教材201页。

4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答: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

(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2)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也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的经济形式;

(3)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通过种种方式来促进、诱导私人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

教材277-278页。

45.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答: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1)在这些国家里大力发展生产力,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2)在这些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3)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环境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曲折前进的,面临着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4)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教材326-327页。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答: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它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由诸多因素和层次构成。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第三,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

②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这种精神力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转化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