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复习笔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1795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复习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复习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复习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复习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复习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复习笔记.docx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复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复习笔记.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复习笔记.docx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

一、作物:

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作物:

农作物、园艺作物、林木作物

二、作物学:

研究粮、棉、油等各类大田作物生产管理、遗传改良的科学理论与技术体系。

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及其可持续性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四、作物遗传育种学(cropgeneticsandbreeding):

研究作物品种选育和遗传改良及种子生产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第二章

五、农作物的分类方法

农作物(fieldcrops)——大田作物、庄稼其分类一般有下列方法:

1、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p18传统分类法)

(一)粮食作物:

禾谷类作物、豆(菽)类作物、薯类作物

(二)经济作物(或工业原料作物):

纤维类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嗜好类作物、其他作物

(三)绿肥与饲料作物:

绿肥与饲料作物

(四)药用作物:

药用作物

六、作物的分布

世界作物分布

1、小麦(wheat),是世界栽培面积最大的谷物,总面积约2亿公顷。

北美洲、亚欧大陆

2、水稻(rice),喜温好光喜水。

为世界第二大谷物,总栽培面积约1.5亿公顷,集中于东亚、南亚地区。

3、玉米(corn,maize),喜温好光耐旱

为世界第三大谷物,主要优质饲料作物,总栽培面积约1.3亿公顷,集中于亚洲、北美洲。

4、豆类:

喜温,较耐旱。

亚洲、北美洲。

美国、巴西、中国——大豆

5、薯类作物分布:

以亚洲、非洲和欧洲

其中甘薯主要分布在中国、尼日利亚、美国、巴西;马铃薯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中国、印度、美国。

6、油菜其中亚洲(中国、印度)、北美洲(加拿大)、欧洲(法国)

7、花生,亚洲、非洲

8、向日葵俄罗斯、阿根廷。

9、棉花

主要分布在三个植棉中心

东亚——中亚——南亚中心:

中国、印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

北美洲——南美洲中心:

美国、墨西哥、巴西,其中美国年产100万吨以上。

北非中心:

埃及、尼日利亚

10、麻类黄、红麻主产地在亚洲,苎麻、亚麻主产地在俄罗斯。

11、甘蔗,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S10~N30,亚洲和南美洲集中产区。

12、甜菜,面积695.4万公顷

产于温带地区,欧洲为集中产区。

主要生产国:

白俄罗斯、法国、德国。

13、饲料作物分布除了亚洲

14、嗜好类作物分布

烟草:

中国、美国、巴西、土耳其、印度等

茶叶:

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

咖啡、可可主要生产国:

如分布于赤道两侧的巴西、哥伦比亚

中国作物分部

1、水稻

我国水稻主产区为南方雨量充沛地区:

珠江流域:

广东、广西、福建和少部云贵(籼稻)

长江流域:

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

最大生产省:

湖南省

2、小麦

主产区:

黄淮河流域,占总面积72%。

产麦省面积在100万公顷以上(以冬小麦为主)

江淮流域:

河南、江苏、安徽、湖北、四川

黄河流域:

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

其它产区:

黑龙江、内蒙古、浙江

3、玉米斜长弧形玉米带

三大集中主产区包括:

黄河流域集中产区:

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山西

东北集中产区: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

西南丘陵集中产区:

四川、云南、贵州、广西,。

4、豆类

我国是大豆原产地,目前面积和总产占全世界十分之一。

主产区:

东北产区的黑龙江、内蒙古(春大豆)、吉林、辽宁

黄淮海产区的河南、山东、河北、安徽(夏大豆)

其它产区:

江苏、北京

5、油菜

主产区:

长江流域产区(占70%),包括:

安徽、四川、江西、湖南、湖北、江苏、浙江

6、花生

我国的花生面积和产量占全国油料面积31%。

主产区:

山东、河南、河北、广东、广西、四川、安徽、江苏、江西、湖南、辽宁

9、棉花

主产区:

新疆棉区——占30%左右,最大产棉省,200万公顷

黄河流域棉区——占30%左右,主要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山西

长江流域棉区——占30%左右,主要包括湖北、湖南、江苏、安徽、四川

11、甜菜主产地:

内蒙古、黑龙江、新疆

12、青饲料

内蒙古、四川、新疆

13、烟草

主产地:

云南、贵州、福建、四川、湖南、河南、山东、黑龙江

第三章

七、生长:

p34

植株内部生理状态的转变:

p38

终至开花结实:

生长与发育的关系

统一关系:

1) 生长是发育的基础:

停止生长的细胞就不能完成发育,没有足够大小的营养体就不能正常的繁殖后代。

2) 发育又促进了新器官的生长:

作物经过内部质变后形成了具备不同生理特性的新器官,继而促进了进一步的生长。

3) 生长受抑,发育变慢:

如水稻干旱后,发育延迟。

矛盾关系:

1) 生长快而发育慢:

有时营养生长过旺的作物往往影响开花结实,如“贪青”。

2) 生长受到抑制时,发育却加速进行。

如在营养条件不良条件下,作物提早开花结实,

作物生长的一般进程

S形生长曲线

按作物萌发至收获划分:

1)缓慢增长期:

2)快速增长期(指数生长):

3)减数增长期(直线增加)以恒定速率增加(最高速率)

 4)缓慢下降期:

生长速率下降(二次方程)

应用

(1)S曲线可作为检验作物生育进程是否正常的依据之一。

在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如某一阶段偏离了S形轨迹,都会影响作物的进程和速度,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2)各种措施(促进或抑制)都应该在最快速度到来之前应用。

如矮壮素、施肥。

(3)作物不同器官通过S生长周期的步伐不一致,在措施应用时要注意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如拔节肥。

八、发育特性(温光反应特性)

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是指作物必须经历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或幼穗分化,进而才能开花结实。

2、感温性

某些作物在其营养生长期必须经过一段较低温度诱导,才能转为生殖生长,作物对这种低温诱导的特性,称为……。

这种低温的诱导也称为春化(vernalization)。

(1)冬性类型

(2)半冬性类型

(3)春性类型低温的要求不严格,时间较短。

3、感光性

作物花器分化和形成除需要一定温度诱导外,还必需一定的光周期诱导,不同作物品种需要一定光周期诱导的特性称为感光性。

4、应用

光周期理论的应用

(1)引种:

(2)在育种上的应用

(3)控制花期:

(4)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九、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生育期:

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

生育时期:

作物生育时期是根据其起止的物候期确定的。

在作物的一生中,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外部的形态特征和内部的生理特性上,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可将作物的整个生育期划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

①稻、麦类生育时期:

一般划分为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

②玉米生育时期:

一般划分为出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穗期、吐丝期、成熟期。

③豆类生育时期:

一般划分为出苗期、分枝期、开花期、结英期、鼓粒期、成熟期。

④棉花生育时期

一般划分为出苗期、现蕾期、花铃期、吐絮期。

⑤油菜生育时期

一般划分为出苗期、现蕾抽苔期、开花期、成熟期。

物候期:

是指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一个具体标准,以便根据作物的形态特征变化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

生育时期与物候期的区别

生育时期是指某一形态出现变化后持续的一段时期,并以该时期始期至下一生育时期始期的天数计;

物候期是指作物全田出现显著形态变化的植株达规定百分率的起始时期

一十、作物的生长中心

1.概念:

作物的生长中心是指生长势较强、生长绝对量和相对量较大的器官。

2.生长中心

作物各生育阶段的生长中心、养分分配、C-N代谢与栽培目标

第四章作物的器官建成

一十一、作物器官建成

种子萌发

1种子的概念

植物学:

仅指种子植物胚珠发育而成的繁殖器官,一般经过有性过程。

农业生产(作物种子):

即凡在农业生产上可利用作为播种材料的任何器官或营养体的部分

种子的休眠:

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

初生休眠:

即种子在生理成熟时或收获后立即进入休眠状态。

但有些作物种子在况下能萌发。

次生休眠:

由于不利环境条件的诱导而引起自我调节的休眠状态。

种子的休眠分类三种类型:

①胚的后熟:

休眠的主要原因。

②硬实(种子透性不良)

③发芽的抑制物质:

种子中含有某种抑制发芽的物质,使种子不能发芽。

机械处理:

擦伤种皮或切块,透水、气。

如马铃薯切块,油菜挑破种皮。

高温、干燥处理:

降低含水量,促进生理后熟,提高透水、气。

晒种

药剂处理:

双氧水,赤霉素、细胞激动素、乙烯等。

棉花种子的硫酸脱绒

物理处理:

用X射线、高低频电流、超声波、磁场等处理种子。

种子萌发过程

(1)有性繁殖种子的萌发

种子的萌发(germination)分为吸胀、萌动和发芽等三个阶段。

萌发形式:

下胚轴的是否伸长分成子叶出土和子叶不出土(留土)两类:

子叶出土作物:

下胚轴生长快且长,下胚轴最终成为幼茎

子叶留土作物:

下胚轴不伸长,上胚轴伸长,将胚芽带出土面,子叶半出土作物:

花生播种较深时,子叶不出土;播种较浅时,子叶出土:

米等禾本科作物,首先钻出地面的是锥状的胚芽鞘,

(2)无性繁殖种子的萌发

在主要作物中,通常进行无性繁殖的有:

甘薯(块根)、马铃薯(块茎)、甘蔗(茎节)、苎麻(地下茎)。

 共同特点:

①由“种”萌发数芽,形成多株,以后可分离成若干苗株;

②具有“顶端优势”,即在块根(茎顶部开始膨大的一端)和上部茎节上的芽先萌发,依次向下,下部芽常受上部芽的抑制而不能萌发;

③因块根或块茎内含水较多,所以没有种子的吸胀过程,但发芽仍要有一定的湿润土壤环境。

1、类型与结构

1.单子叶作物的根系

须根系,根纤细且缺少次生加粗生长的形成层。

由种子根(或胚根)和基部近地表之下的茎节上发生的次生根(也称不定根、节根或冠根)组成。

2、双子叶作物的根系

直根系,由粗大的、具有正向地性的主根和一些细小的分枝侧根组成。

主根是由初生根(胚根)不断伸长加粗而成。

随着初生根的伸长加粗,逐步分化长出侧根、支根和细根。

2、功能

①支柱作用

②吸收水分和养分并起着输导系统的作用。

③合成物质,如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核酸等物质都在根中合成,然后输送到地上部,根系越多,这些物质的合成也越多。

④地上部收割之后根系留在土中,增加土壤有机质。

⑤有些作物的根有大量贮存养分的作用。

⑥根可作为繁殖器官,如甘薯、木薯等。

影响因素

1)土壤湿度与氧气

2)土壤肥力和酸碱度

3)土壤温度

1、形态

单子叶作物的叶

单生于茎枝的各节,互生,为典型的二列式

由叶片和叶鞘组成叶耳和叶舌(ligule)

双子叶作物:

由叶片、叶柄、托叶三部分组成,为完全叶

缺少任一部分为不完全叶

2、生长特征:

出叶数目、出叶速度、功能期、LAI、叶层

1)出叶速度:

指作物主茎发生新叶的速度,常用主茎发生一片新叶所需的天数或生长度日(有效积温,GDD)来表达。

2)叶片数目

每种作物的主茎叶片数。

由于每个品种主茎叶片数相对稳定,所以栽培上常以当时田间植株主茎出叶数(亦叫叶龄)作为看苗诊断、因苗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

3)功能期禾本科作物如稻、麦叶片从露尖到定长为成长期(伸展期),自定长至二分之一叶片发黄为功能期。

4)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LAI):

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有叶面积(单面)的总和。

5)叶层结构(叶层分组)

下层叶片:

生育前期出生的下部叶片,其光合产物主要供给根系、分蘖、幼叶

中层叶片:

指生育中期出生的中部的叶片,其光合产物主要供给茎秆、穗(或花蕾)生长

上层叶片:

指生育后期出生的位于上部的叶片,其光合产物主要供应结实器官。

4、影响因素

种与品种;部位;肥水、气温、光照等外界环境条件

1、单子叶作物节的两种形式:

分蘖节:

节间伸长不显著的基部茎节、密集于土内靠近地表处,称为分蘖节。

其上着生的腋芽在适宜条件下能萌发成为分蘖

伸长节间:

另一种是节间显著伸长,拔节后伸出地面的上部茎节,称为伸长节间。

其上着生的腋芽不萌发

拔节:

在作物生产上,当基部第一节间伸长达1~2cm时

3、生长

1)组织分化期:

分化形成茎内输导、机械等组织

2)伸长长粗期:

节间急速伸长

3)物质充实期:

机械组织厚壁细胞为纤维素、木质素所充实,薄壁细胞中央积累淀粉。

4)物质输出期

4、影响因素

种和品种:

分枝习性

播种(种植)密度:

播种量小,密度小,分蘖力强

肥料:

氮肥促进分枝(蘖)

生殖器官

1、穗(花芽)分化

小麦

水稻

分化阶段

基本特征

分化阶段

基本特征

1.花原基伸长期

生长锥伸长,高大于宽

1.第一苞原基分化期

生长锥基部产生环状突起。

第一苞分化处即穗颈节

2.单棱期(穗轴分化期)

穗轴或分枝类型的主穗轴分化

2.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期

第一次枝梗原基在生长锥基部出现,并由下而上依次产生

3.二棱期(小穗原基分化期)

小穗原基分化

3.第二次枝梗原基和小穗原基分化期

第二次枝梗原基在顶端一次枝梗基部产生,顶端小穗出现颖片及稃原基

4.颖片原基分化期

小穗原基两侧分化出颖片原基

4.雌雄蕊形成期

顶小穗内外稃出现雌雄蕊原基

5.小花原基分化期

每个小穗中分化小花的内外稃

5.花粉母细胞形成期

花粉母细胞形成

6.雌雄蕊原基分化期

在内外稃之间出现3枚雄蕊原基和雌蕊原基

6.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

花粉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形成四分体

7.药隔分化期

雄蕊原基逐步分化为4个花粉囊,雌蕊原基逐步分化形成羽状柱头

7.花粉内容物充实期

形成单孢花粉

8.四分体形成期

花药内花粉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形成四分体,胚囊内形成胚囊母细胞,然后进一步发育成花粉和胚珠

8.花粉完成期

形成二孢和三孢花粉

2、开花与受精结实:

开花习性

主茎与分枝(蘖):

主茎先开花,然后为一次分枝(蘖),二次分枝(蘖)

同一花序上的花,则有三种开花顺序:

①下部花先开,然后向上;②中部先开,然后向上向下;③上部先开,。

作物器官生长的相关性

1、地下部和地上部的相互关系

(一)根系与地上部器官之间的生长关系

Ø地下部的根是吸收水分和矿质营养的器官,水分与矿质营养不断输送到地上部分去。

Ø地上部是作物有机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碳水化合物在叶片中制造,通过韧皮部不断送至根系,供应根系生理活动的需要。

Ø在叶内合成的维生素、生长素是根所需要的,根又是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合成的部位,这些激素沿木质部导管运到地上器官,对地上部器官的生长发育发生影响。

(二)根系重量与地上部重量的相互关系

根冠比:

根系重与茎叶(冠部)重之比例。

(三)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措施对地下部和地上部生长的影响不一致。

土壤水分:

“干长根,水长苗”。

矿质元素中:

氮素对地上茎叶生长有利。

磷素对根系生长有利钾素对块根、块茎作物的地下器官生长起促进作用。

温度:

根系生长所要求的地温条件比地上部分低。

2、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一)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1、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期的基础2、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两者矛盾大,要促使其协调发展。

3、在生殖生长期,作物营养生长还在进行,要掌握得当。

序列性

同步性:

幼穗(花芽)分化与营养器官的同伸关系。

应用

第五章作物的群体动态

一十二、1、作物群体:

指同一块土地上的作物个体群。

2、个体:

指凡单独占有周围环境的孤单生活的生物体

第六章作物的源-库-流理论

一十三、源库流

一、源的概念

源(source)即代谢源,是产生或输出同化物的器官或组织。

二源强的量度

源强(sourcestrength)是指源器官同化物形成和输出的能力。

源强度是指光合产物的供应能力,以源的大小与源活力的乘积表示。

如果主要考虑叶源,则源强度可以表述为叶源的数量值与叶源的质量值的乘积。

叶源总量值=(叶源数量值×叶源质量值)=(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光合面积×光合时间

一、库的概念

库(sink)即代谢库,是指消耗或储藏同化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

二、库强的量度

源强是指库器官接纳和转化同化物的能力

表观库强:

库器官的绝对生长速率或净干物质积累速率

真实库强:

干物质净积累速率加上呼吸消耗速度

潜在库强:

当同化物供应充足以及环境条件最适时,库器官才能表现出最大的接受和转化同化物的能力

库容量物理约束;库活力生理约束

一、流的概念

流(Flow)是指作物源器官形成的同化产物向库器官的转移过程。

二、流强的量度

流的度量可以用光合同化产物的运输速度衡量,可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直接测定。

作物的源-库-流关系

1、从源与库的关系看,源是产量库形成和充实的物质基础

2、增加源同化物生产能力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因作物品种而异(品种)

3、源对产量的影响还与源叶分布的部位有关(部位)

4、库对流的大小和活性有明显的反馈作用

5、流既受源库调节,同时也通过与源库的互作影响作物的产量形成

6、从库、源与流的关系看,库、源大小对流的方向、速率、数量都有明显影响,起着“拉力”和“推力”的作用。

7、源、库器官的功能是相对的,有时统一器官兼有两个因素的双重作用

8、源库流在作物代谢活动中构成统一的整体,三者的平衡发展状况决定作物产量的高低

一十四、作物产量的形成

1、生物产量:

作物在生育过程中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质的总量,即整个植株(一般不包括根系)总干物质的收获量。

经济产量:

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的收获量。

2、产量构成因素

Ø禾谷类作物:

单位面积穗数(株数×穗数/株)、每穗实粒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粒重;

Ø豆类作物:

单位面积有效荚果数(株数×荚果数/株)、每荚果实粒数、粒重;

Ø棉花:

单位面积有效铃数(株数×铃数/株)、单铃重、(衣分)

3、产量形成过程

(1)禾谷类作物产量的形成过程

4、影响因素

5、增产途径

第九章作物与环境

一十五、作物的生态因子与生长调节

1、生态因子的概念:

与作物相关的所有环境因子,统称生态因子。

3、生态适应性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指作物对环境的要求与实际环境的吻合程度。

即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节律与环境节律的吻合程度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就是每种作物具有的遗传、生理、生态等属性和环境相统一的特性。

一十六、作物与光照

1、光强

光照强度对作物的影响

光补偿点、光饱和现象

2、光周期

光周期(photoperiod):

一昼夜间的光暗交替。

光周期现象:

作物生长发育对日照长度发生反应的现象。

3、光质

(1)光合作用:

作物把吸收的太阳辐射能的一部分用于光合作用,它是作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进行生产的基础。

(2)光形态建成:

太阳辐射的数量(光强)和光谱成份(光质),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的调整起着重要作用。

(3)热效应:

太阳能被作物截获后大部分转化为热能,用于蒸腾以及维持作物的体温,保证各代谢过程以合适的速率进行。

(4)诱发性突变

一十七、作物与温度

1、三基点温度的特征:

1不同作物的三基点温度不同。

2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时期所要求的三基点温度不同,总的来说作物种子萌发<营养器官生长<生殖器官发育。

3同一作物的不同器官也不同。

一般地上部分高,地下部分低。

④一般最适温度比较接近于最高温度,而离最低温度较远。

高温危害比较少。

相反,低温造成的危害却比较多。

2、温度临界期:

对外界温度最敏感的时期称为温度临界期

3、积温:

指某一生育时期或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

单位:

度·日、℃·日、℃·d(day)

活动积温:

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大于或等于生物学零度的逐日平均温度之和。

生物学零度一般指作物三基点温度的最低温度。

有效积温:

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大于生物学零度部分之和,即(逐日平均温度—生物学零度)累积之和。

生长度日:

GDD(growthdegreeday)

应用

(1)用它可以估计作物的生育速度和各生育期到来的时间,并可确定作物安全播种期。

(2)用它可以对一个地区某年产量进行预测,确定是属于丰收年还是歉收年。

(3)一个地区的积温代表了此地区的热量资源,为正确制定农业区划,安排作物布局,确定种植制度提供了依据。

一十八、作物与水分

1、生理需水:

作物直接用于植株正常生理活动和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水是原生质的主要成分

水是作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水是许多代谢过程的反应物质;

水是作物生化反应和物质吸收、运输的溶剂;

水能维持细胞的膨胀状态,使作物保持固有姿态.

2、生态需水:

利用水作为生态因子,造成一个适于作物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所需要的水分。

需水量:

作物对水分的需要量可根据蒸腾系数来估算,蒸腾系数是作物每形成1克干物质所需要消耗的水分克数。

以作物的生物产量乘以蒸腾系数就能获得初步的作物需水量

需水临界期:

作物全生育期内对水分缺乏最敏感、最容易受害的时期

一十九、作物与空气

1、作物与CO2

一、CO2浓度对作物生产的直接影响

(一)CO2浓度与作物的生长发育

1、光合作用:

C4正常CO2浓度下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CO2浓度增加时,C4作物光合速率提高较C3作物的低。

2、呼吸作用:

CO2浓度增加可抑制呼吸。

3、水分利用:

当环境CO2浓度增倍时,C3和C4作物的气孔隙可减少40%,蒸腾减少23%~46%。

4、根际微生态系统:

土壤中CO2浓度的升高时:

改变了作物-土壤系统中的碳通量。

也促进了作物根系生长,如直系变粗、中柱变厚等。

二、CO2浓度对作物生产的间接影响

(一)气温变化

(二)降水变化

2、通风透光的原因:

群体上层光照充足,但CO2浓度相对较低,下层CO2浓度较大,光照却又较弱。

3、作物与风

农田冠层CO2交换速率随风速加大而增加,群体同化率提高。

二十、作物与肥料

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增益元素

一、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1、大量元素:

占作物干重的0.1%以上。

2、微量元素:

占作物干重的0.1%以下。

某些作物对特定的非必要元素需要量很大:

如水稻对Si的需求很大,茶树产量和品质与Al有很大关系;Co,是豆科作物根瘤菌固氮时必需的元素,称农业上的必需元素(增益元素)。

需肥量:

营养临界期:

作物生育过程中,常常有一个时期对某种元素的要求绝对量虽不多但很迫切,如果缺乏该营养元素,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以后很难纠正或弥补,该时期称为营养临界期。

磷临界期一般在幼苗期。

氮临界期,一般要晚于磷,往往是在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时候。

需肥规律:

(一)作物的需肥量和需肥特性

1、不同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要量是不同的。

一般地,产品器官和生物器官含蛋白质、脂肪高的作物,对氮、磷、钾的需求量大于含淀粉类物质的作物。

2、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对养分的需求也不一样。

矮秆籼稻耐肥,粳稻次之,高秆籼稻耐肥性最差;甘蓝型油菜品种比白菜型品种耐肥。

马铃薯,磷能使其营养生长及时停止有利于薯的形成和膨大。

3、同一种作物在不同的生育期对养分的需要也不相同。

作物生长初期吸收养分很少,将近开花结果时吸收营养物质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