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九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1736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宁波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九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浙江省宁波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九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浙江省宁波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九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浙江省宁波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九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浙江省宁波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九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宁波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九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浙江省宁波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九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宁波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九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宁波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九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浙江省宁波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九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宁波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九校联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成,朋友一起生活下面是某省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部分调查数据:

项目

百分比(%)

非常想父母

65.0

害怕陌生人

40.0

觉得自己很一般

52.7

认为应该和父母一起生活

79.3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43.5

总是害怕被身边的人欺负

34.7

材料二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亲外出的,占40.2%;母亲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

他们生活习惯更差,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学校表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矛盾,他们觉得自己更有用,同时也觉得别人比自己运气好;他们觉得自己更受人欢迎,但不愿意和别人谈话聊天;他们认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无助感最强。

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虽然面临学习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但他们没有放弃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旧表现得积极向上,他们中有94.4%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比父亲外出的高2个百分点;有87.8%对未来怀有希望,比父母都外出的高6.3个百分点。

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外出打工父母跟孩子见面和联系次数存在“临界点”,即每年见面4次,每月联系4次,不到这个次数,孩子的心理状态比不见面、不联系的情况还差。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撩拨效应’,如果完全没有联系,孩子不会再指望从父母那里得到支持和帮助,遇到问题会去寻求其他人反之,如果联系紧密,孩子会指望得到父母支持。

此外,当每年见面次数超过9次,每月都有联系时,孩子的心理状态基本能够达到正常孩子的水平。

”北京师范大学李亦菲教授说。

(摘编自《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及《工人日报》)

材料三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日前修改的地方性法规《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新增“留守儿童保护”专门章节,其中不仅提出父母外出后应当与留守儿童每个月至少联系一次,及时了解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更重要的还提出了构建全社会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救助保护机制。

而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意见。

按照国务院的《意见》,各级各地政府部门均出台了相应的实施办法,积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对促进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虽然,这些地方性的政策措施多以行政规章为主,但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浙江等地通过立法保护留守儿童权益,迈出了重要一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新华网《保护留守儿童立法不能太“柔”》及《广州日报》)

材料四  不再“被留守”,让关照国民基本需求的制度提升到社会共识的水位线,各级政府责无旁贷。

在政府资助下,更多像云南泸西县城子村小学那样的新校舍拔地而起,但构建严密的责任制度、激活补偿机制、提供充足的教育保障等更有效有力的行动,还要加速再加速。

再全能的政府,也有力所不逮,触及不到的角落和末端,填补治理空白,有赖于一些成熟的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发挥作用。

据了解,借助“互联+”,支教平台的建设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吸引更多有爱心和才艺的年轻人加入支教行列。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相比物质的捐助,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精神培育与文化滋养的需求更为紧迫和重要。

如何通过社会协作创新途径,对留守儿童展开心灵看护与调适,需要投入更多思考。

(摘编自《擦去留守儿童“眼前的灰黄”》)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数据显示,该省大多数留守儿童希望与父母共同生活,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相关数据还显示,不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

B.根据调查可以看出,只有母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比父母都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不良表现更突出更严重。

C.外出务工的父母与孩子见面和联系的次数越多,孩子的心理状态一般越好;完全不见面和不联系的情况最差。

D.针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国家出台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对他们起到了关爱和保护的作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想要让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基本达到正常孩子的水平,只需保证父母每年与孩子见面次数超过9次。

B.各级各地政府部门积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虽然工作中还有问题,但这些工作已经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扫清了全部障碍。

C.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意义重大,这不仅关系到个人幸福,更关系到社会大局。

D.在政府资助下,像云南泸西县城子村小学那样的新校舍可以拔地而起,但对留守儿童展开心灵看护与调适这样的工作则不能依靠政府的力量。

3.当前,我们应当如何做好留守儿童工作?

请根据材料简要回答。

 

 

二、现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文后题目。

煤的对话

艾青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

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1937年春

4.下列有关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的“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经历了自然界的灾难,痛恨不公平的历史。

B.诗中的“我”在历经论染后曾长久地沉默过,但是并没有在沉默中沉沦下去。

C.诗中的“我”有着炽烈情感和昂扬斗志,想要摧毁黑暗,在烈火中迎来光明。

D.诗中的“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蕴藏着无穷热量,憧憬着光明前景的到来。

5.下列有关诗歌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采用了对话的方式,一问一答,极其平易构成了本诗的外部形态。

B.诗中发问者问话冷静,回答者回答炽热,两者强烈反差,激起本诗的情感波澜。

C.诗歌语言有着独特的感染力,通过细致地雕琢和修饰,把煤的形象细致化。

D.诗人用拟人的写法把主人公煤写得活灵活现,不仅有着苦难,更有着企盼。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衡

(1)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

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

2016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2)我们换上迷彩服、长筒靴,每人一把伞。

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3)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领路的刘局长说这是一条河,问要不要钻过去看一看。

我说水是山的魂,哪能不看。

因为林子太密,我们只好收起伞,任雨水洗面,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

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4)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5)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

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

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

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种干扰和玷污。

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的地方。

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

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雨打树叶,空谷鸟鸣,小径明灭,时见草虫,我的心一下落入一片空灵。

(6)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

石头的年龄自然比树更古老,而且是因为有了这些遍野的石头,才拦住了伐木者的手脚,为我们留下了这片林子。

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

大约亿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海底,所以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7)现在要说一说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了,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

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

最让人感动的是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着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

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的大小树干,虽然内里已经空朽,你轻轻一碰就是一个洞,但经它一打扮,都仍保持着生命尊严。

绿苔与枯树正在悄然作着生命的转换。

(8)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

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

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像一颗刚射入石中的炮弹,光光溜溜的还没有爆炸;又像一枚仰面向天正待发射的火箭,膀粗腰圆,霸气十足。

我只看了一眼就被惊呆了,拔不开脚步,时空骤然凝固。

这是一棵红松,当初也许是一粒种子,落在石板上,靠着老林中的湿气慢慢地发芽,但它命运不济,一出生就在这个光溜的石床上。

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9)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这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

它生在一根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

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挺胸拔背,平视前方。

在南方热带林中我见过如乱麻般的气根,在华北平原上我见过老槐树下块状的疙瘩根,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决绝而又从容地在条石上匍匐的苗条的松树根,已分不清,它是树贴在石上的根,还是石上鼓起的一道棱。

这树身里分明已经注入它石质的坚硬,却又划出这样柔美的弧线,好一个“幽谷美人!

(10)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先以苔草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摇篮,这时再回看那巨大的石头,它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别要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是什么样子,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

(11)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和对散文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一行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作者一行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

B.作者去看原始林,却先写林中石头,是因为石头历史更悠久、外形更野性,也因为石头阻挡了外来采伐者,是原始林不可缺少的部分。

C.文章在细致写景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插入作者游览原始林时的感受和观点,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D.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藓、大树,步步递进,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

7.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8.文章的最后一段能否去掉?

为什么?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磴,为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中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树杂,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游灵岩记

姚鼐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

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

其状如叠石为城墉,高千余雉①,周若环而缺其南面。

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

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

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

寺后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在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

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趋,帷张而军行。

岩尻②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

僧出器酌以饮余。

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中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

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

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

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公石焉。

当符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

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

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

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张峡夜宿,姚鼐记。

(注)①雉:

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②岩尻:

山岩的末端。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

B.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

C.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

D.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

10.下列各项加点词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皆谓之天门云                    云:

助词,无实义

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              溯:

顺流而下

B.崖限当道者                        当道:

挡道,拦路

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观宇:

参观庙宇

C.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之:

代词,它

则山之四面尽矣                      之:

助词,的

D.当其南北分者                      者:

代词,……的地方

有墁入壁中者                        者:

代词……的事物,指石碑

1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支纪年法等。

文中“乾隆三十九年”中的“乾隆”是清高宗的年号。

B.姚鼐,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是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创始人,也是集大成者,他的作品集为《惜抱轩诗文集》。

C.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

文中“泰山之阳”就是指泰山的南面,“其阴”指的是泰山的北面。

D.“戊中晦”的“晦”指的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而古人称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农历十五称为“望”“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

12.下列对两篇游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于乾隆四十年春节前二日游览泰山,在春节正月初四日又游览灵岩,分别写下了《登泰山记》和《游灵岩记》,这两篇游记散文一般认为是姐妹篇。

B.姚鼐写泰山,生动表现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灵岩,则借柏树、积雪、初日、寒光等景物,渲染了灵岩的清幽,两篇文章写景各有特色,相映成趣。

C.桐城派作家写文章,要求言辞“雅洁”,即讲究语言的文雅和精炼;而且内容上还重学问和考据。

这两大特色在这两篇游记散文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D.《登泰山记》《游灵岩记》都是游记,是姚鼐自京师返乡途中尽兴游览之后所作,都真实再现了亲临胜景之后的所见,今人读来颇受启发。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2)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在岩之十九,峭不可上。

 

 

五、古代诗歌阅读

读下面两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

[宋]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送李侍郎赴常州

[唐]贾至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注)①钱穆父:

苏轼的友人,当时被贬谪到瀛州为官。

②改火:

指年度的更替。

③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白居易《赠元稹》诗中有“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筠:

竹。

14.对两首诗歌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词上片写岁月如流,与友人分别虽已三年,二人情谊弥坚。

此次久别重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般和煦。

B.苏词下片切入送别主题,用“淡月微云”一句营造了送行时凄清幽冷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的基调。

C.贾诗首句写眼前景色,点明时令气候,营造凄凉气氛;第二句转言地理,从临别延伸至别后,点明一路涉水跋山的艰难。

D.贾诗语言质朴自然,但情感真挚动人。

虽为绝句,但抒情方式多样,既有情景交融的间接抒情,又有直抒胸的直接抒情。

15.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六、情景默写

16.

(1)《涉江采芙蓉》中,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

(2)《赤壁赋》写作者任凭一叶扁舟漂荡,在水波不兴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

(3)《歌行》中描写了贤才来投后一起欢聚畅饮、诉说往日情谊的热闹场景是:

_______,_________。

 

七、选择题

17.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荣、活力涌(yǒng)流的企业。

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

B.一个人夹(jiá)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hùn)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C.蚂蚁摇头晃脑捋(luō)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tuì),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哄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D.生命诞生以来,从原核到真核,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海洋到陆地,简单与复杂并存,繁盛与灭绝交替,奏响了一片片跌宕(dàng)起伏的演化乐章,期间洋溢着生命诞生与繁盛的欢诵,伴随着物种灭绝与衰落的悲怆。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归来》这部影片从破坏到谅解的人物关系对应的是个人和时代的无奈与选择,将个人的命运浮沉于时代的潮流中,个人的历史完全被时代的历史笼罩。

B.传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是很受重视的,老人常说,看一个人的吃相,往往会暴露他的性格特点和教养情况。

C.该市的文化云是以网络化一站式服务平台为支撑,汇聚文体活动方面的服务信息,利用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多种终端,实现资源互通、服务互补。

D.网络运用的自如开放,使得网络小说在语言、风格和结构等方面明显有别于传统小说,因此,网络小说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年轻人的兴趣与共鸣。

19.下列句子所用修辞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B.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C.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D.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20.下列各项中,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女神》中富有时代性的一首新诗,诗人采用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想象奇特,情感激越,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B.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他的《归园田居》(其一)平淡舒缓,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

C.通讯有记叙文的特点,可以记叙描写,有人物和事件;又有新闻的特点,必须真实,有时效性。

所以在通讯写作时,作者往往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D.东汉中后期,游宦、游学之风盛行,大批士子远离故乡;作为文人五言诗滥殇的《古诗十九首》反映的就是这一现实,诗中充满了羁旅怀乡的思绪。

 

 

 

九、语言表达

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疫苗是靠什么开展工作的呢?

当细菌或病毒等侵入人体时,它们会攻击细胞并试图无限繁殖。

①____,而感染是导致疾病的原因。

当然,人体不会对敌人的入侵坐视不理,我们的免疫系统会调动多种武器来对抗感染。

人体第一次接触到细菌或病毒时,也许需要几天的时间来制造和使用所需要的杀敌工具。

感染后,免疫系统会记住如何保护身体免受这种疾病的侵害;如果身体再次遇到同样的敌人,②__________。

如何在不让自己感染的情况下,又能让免疫系统记住那些可能会入侵的细菌或病毒?

科学家设计出既具有细菌或病毒的特性,③_________的疫苗。

将疫苗注射到人体中,我们的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下次如果真正的敌人来袭,免疫系统就可以马上给予充分回击。

 

十、名著阅读

阅读以下三则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

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

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

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

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

 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我们中国人对亲戚的称谓远比西方复杂。

我们称呼父亲的姐妹为姑姑,称呼母亲的姐妹为姨妈,称呼父亲兄弟的妻子伯母、婶母,称呼母亲兄弟的妻子为舅母;而英语中,这些人统称为Aunt。

同理,中国人称呼父亲的兄弟为伯伯、叔叔,称呼母亲的兄弟为舅舅,称呼父亲姐妹的丈夫为姑父,称呼母亲姐妹的丈夫为姨夫;而在英语中则统称Uncle。

材料三  《红楼梦》第20回有这样的情节:

黛玉知宝玉和宝钗在一处玩,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