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和大树课堂实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1668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草和大树课堂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草和大树课堂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草和大树课堂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草和大树课堂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草和大树课堂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草和大树课堂实录.docx

《小草和大树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草和大树课堂实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草和大树课堂实录.docx

小草和大树课堂实录

<<小草和大树>>课堂实录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2、品味“她的生命艰辛而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等两个比喻句的含义,并组织语言恰当表达出来。

     3、能组织书面语言准确清晰地表达夏洛缔取得成功给自己的启示。

     学习重点和难点:

     品味“她的生命艰辛而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等比喻句的含义。

     学习线索:

由“逆”字展开。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学习字词。

     1、学习字词

     师:

课前,我们都做了预习,我想倾听你们的预习情况。

初看课题,以为是一个童话故事,其实不然,这个“小草”和“大树”和人物有关。

课文中的人物都来自英国,名字不好读,我们读一读。

     出示:

夏洛蒂·勃朗特   艾米莉  安恩   罗伯特·骚塞

     生:

(认读姓名)

     师:

再来认读这些词语(出示)

     第一组:

 罕见  荆棘  权衡   毅力  训诫  前辈 撇下

     第一组:

要强好胜 节衣缩食枉费心血 陡峭狭窄 脱颖而出

     第三组:

寥寥无几惴惴不安孜孜不倦 大名鼎鼎 嗷嗷待哺

     生:

(个别认读,全班认读)

     师:

第一组词语中有几个是生字,请大家抄写划横线的生字两遍,易错字相互提醒。

     生:

(抄写生字)

     生:

我提醒大家“撇”的笔顺要注意。

先写上面的“两点”再写外围的框和中间的“竖”……

     生:

我提醒大家“毅力”的“毅”子左下不要漏掉两个笔画。

     (一边提醒,其他同学再抄写这几个字)

     师:

这些词语中,你们理解了哪一个,就选择一个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说理解的词语意思,不会的词语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学习理解)

     师:

第三组词语构词方式一样的,照样子说几个。

     生:

帘帘飞瀑、比比皆是、步步为营、彬彬有礼、楚楚动人…….

       2、检查课文中两个长句子的朗读

     师:

有两个句子特别难以读通顺(出示)

     艾米莉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和安恩的长篇小说《安格尼斯.格雷》相继出版,同样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三姐妹同时脱颖而出,震动了英国乃至世界文坛,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少有的盛事。

     以长篇小说《简爱》著称于世的英国女作家夏落蒂·勃郎特,堪称逆境成才的典范。

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

     生:

(后进生朗读)

     二、举一:

由“逆”字引读全文,品读“像一朵………”比喻句的含义

     

(一)、仙人掌的“逆境”。

     师:

第二个句子中这里有两个生字,注意读音和写法(“堪”、“逆”)

     这两个字在字典上的意思是这样的,请做一下判断,选择意思。

     出示:

堪可以;忍受

     逆:

背叛;方向相反,与“顺”相反;不听从;迎接

     生:

“堪”应该选择“可以”的意思;“逆”选择“方向相反,与‘顺’相反”的意思,“逆境”就是指极不顺利的境遇.

     师(板书 逆境)仙人掌生活的环境是―――

     生:

仙人掌是生活的环境很差,生活在沙漠里在沙漠里的,缺少水,风沙大。

     生:

沙漠荒芜人烟,到处是一望无际的沙子。

     生:

沙漠中没有水,没有植物,空气干燥,刮风的时候非常可怕。

     师:

仙人掌的确生活在逆境中。

见过仙人掌花吗?

     生:

黄黄的,花瓣晶莹剔透。

     师:

这么美的仙人掌花开放在气候恶劣的沙漠里,我们觉得仙人掌花----

     生:

艰辛地成长,坚强而勇敢。

     

(二)、夏洛蒂的“逆境”

     1、自主学习

     师:

那么夏洛蒂又是处于什么样的逆境之中艰辛地生活呢?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把有关主人公在逆境中艰辛生存的句子划出来。

     生:

(学生自主学习,做点评)

     2、交流反馈,品读句子.

     

(1)家庭不幸的逆境

     生:

主人公一直艰辛地生活在逆境中,童年的一段生活靠富人施舍,母亲早逝以后,她一个人照顾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挑起了整个家的担子。

     生:

为了挣钱养家,夏洛蒂除了洗衣、烧饭、砍柴干家务活以外,还要替人家带孩子,后来还去给别人当家庭教师,办寄宿学校等等。

     师:

失去了母亲就意味着永远失去母爱,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痛苦的事情!

从此,她的生活更加艰辛。

根据下列句式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习(出示)

     夏日炎炎,别的孩子(       ),而夏洛蒂(      );寒冬腊月,别的孩子(     ),而夏洛蒂(     )。

     生:

夏日炎炎,别的孩子都在家里吃着香甜的冰棍,而夏洛蒂却到了野外去砍柴;寒冬腊月,别的孩子躺在被窝里赖着不起床,而夏洛蒂已经在冰天雪地里去叫卖蔬菜。

     生:

夏日炎炎,别的孩子都在家里躲在家里不出门,一个劲扇着扇子,而夏洛蒂却到处奔波,联系做别人的家教老师,肚子饿了,也不敢吃一点零食;寒冬腊月,别的孩子正在火炉前烤火,夏洛蒂却在冰冷的水前帮人别人洗衣服。

     ………

     

(2)遭遇训诫的逆境

     师:

等待夏洛蒂的不仅仅只是家庭不幸带来的逆境,还有更多的不幸。

     生:

21岁的夏洛蒂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作品寄给当时鼎鼎大名的桂冠诗人,希望得到前辈的指导,没想到的是得到的是一盆冰冷的水从头浇到脚,让她冷到了心里。

     师:

是的,我们看课文这样的描写。

(出示)请一位学生读一读

     她苦苦的等了几个月,直到第二年春天,才等到一封远不至她失望的回信,诗稿原样退回,骚塞还以傲慢的冰冷冷的口吻训诫她:

“在大自然里,小草和大树都是上帝的安排,放弃你可贵而徒劳的追求吧----文学不是妇女的事业,而且也不应该是妇女的事业。

     生:

(读课文)

     师:

哪些字眼让你觉得刺心的疼痛?

     生:

“训诫”这个词语让我替夏洛蒂难受。

“训诫”是“教训警告的意思”,凭什么要警告夏洛蒂,夏洛蒂已经够不幸够可怜了。

     生:

让我觉得刺心疼痛的字眼是“傲慢”、“冰冷”这些字眼,诗人特别自以为是,根本看不起夏洛蒂姐妹。

     生:

我感到痛心的字眼是“小草”和“大树”的比喻,在骚塞看来,小草是女人,大树是男人。

小草是女人的平凡生活,大树是男人干的文学事业。

女人就不应该和男人一样有志向,而应该永远做低头的奴隶,太气人了。

     师:

夏洛蒂遇到了如此不可思议的逆境,骚塞的回信像是一把利剑,把她的心刺得鲜血淋淋。

在骚塞看来,妇女应当服从上帝的安排甘心去做小草,而不应去追求大树的事业,妄想当什么文学家。

命运继续捉弄夏洛蒂,“逆境”还依然与她相伴----

     (3)出版失败的逆境

     生:

夏洛蒂姐妹的诗却写得不少,发表出来却寥寥无几,姐妹三人节衣缩食,于1946年自费出版了一本诗集,结果竟卖出了两本。

     板书:

     家庭,遭不幸

     写诗,遇嘲讽

     出版,又失败

     师:

这些就是夏落蒂三姐妹的逆境,然而,她们最后取得的成绩的是―――用书本上的语言来表达。

     (学生回答后,再一起读读课文最后一段有关的话语)

     出示:

一年后,夏落蒂的《简·爱》出版了。

小说一问世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引起评论界的广泛重视。

几乎同时····

     师:

我们为她们创造的成绩而兴奋,大家把那份喜悦送进自己的朗读中、

     (生先自由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然后个别学生展示朗读)

     3、准确表达比喻句的含义

     师:

我们再回到课文开始的一句话,一齐读―――

     出示:

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

     生:

(读句子)

     最后,她取得了令世界文坛刮目相看的成绩,上面的比喻句中有两个词语浓缩了她们的成绩,就是――――“壮丽”、“傲放。

     师:

多么生动形象的比喻,我们学习语文重要的就是学习恰当的表达,谁能够对照着板书,把这个形象准确的比喻句的含义说给大家听。

     (同学之间相互说一说,把语言组织通顺、清楚)

     生:

她的一直在逆境之中生活着,家庭,遭不幸,写诗,遇嘲讽;出版,又失败。

就好比是仙人掌生活在风沙之中一样艰难。

但是,她最后又取得了壮丽的成绩:

夏落蒂的《简·爱》受到大家的欢迎和重视;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安恩的小说同样获得极大成功。

三姐妹同时获得巨大的成功,震动了世界文坛!

如同仙人掌花傲放于风沙中一样。

     生:

仙人掌不怕环境的恶劣,傲然地开放在缺水、茫茫的沙漠里,而夏洛蒂也不怕生活中的种种逆境:

比如,母亲早逝,她要挑起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做家教,帮富人带孩子等,尤其是当自己把诗寄给骚塞时竟然得到的刺心的剑,把她的心刺得鲜血淋淋,没想到的诗歌好容易出版了,竟然只有卖出去两本,多么伤心的事啊。

但是她们姐妹却最后创造了惊人的成绩:

夏落蒂的《简·爱》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安恩的小说同样获得极大成功。

三姐妹同时获得巨大的成功,震动了世界文坛。

     师:

我们发现第二位同学特别了不起,是一个非常会学习的孩子,联系全文内容把句子的含义说得准确而流畅,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像他那样再组织一次自己的语言,相信大家语言表达更上一层楼。

     (学生吸收同学发言的优点,自由修改自己刚才的语言表达)

     师: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习得了一种学习的方法-----当我们遇到难以理解的句子的时候可以联系全文的内容找到有关的句子来理解。

     三、反三:

品读难句二“她们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的含义

     

(一)自主学习

     师:

天道酬勤,皇天不负有心人.不屈服,不认输,从羞惭中抬起头来的两个姐妹共同努力,最终脱颖而出成为震惊英国文坛的作家。

她的生命绽放壮丽的原因,课文中有一个比喻句揭示出来了。

(学生回答后出示句子:

     她们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敲开了文学圣殿的大门。

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

     师:

我们也用理解上一个比喻句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走进课文中的文字,与三姐妹对话,争取自己学懂这句话的含义。

     (学生自主学习)

     

(二)结合学生的解答品读句子

     师:

(出示)

     她在一阵锥心和羞惭和痛苦中昂起头来,把这封浸透冷酷和偏见的信钉在床头,让她随时刺激和鞭打自己的灵魂,两个妹妹跟他一样被激怒了,发誓偏要在这个“不是妇女的事业上”闯出一条路来。

     生:

我联系上下文是这样理解这个句子的,夏洛蒂的意志不是一般的坚强,而是像钢铁一般,我们知道钢铁是折不断的,夏洛蒂的意志也是打不垮的。

当受到骚塞诗人的讽刺后,她把信钉在了床头,更是钉在了自己的心里;她钉下的不仅是一封信,更是自己的誓言和决心,终于在这个不是女人的事业上闯出了一条路来了。

     生:

我联系上下文的理解是夏洛蒂遇到挫折绝不悲观退缩,硬是要敲开文学大门,她们以罕见的精神毅力,争分夺秒,孜孜不倦地写作,走路、干活、会亲友都带着铅笔、本子,随时随地把自己思维的火花记载下来,最后,终于成功了。

     师:

是的,作者抓住了夏洛蒂一连串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进行入木三分的刻画,生动入微地揭示了夏洛蒂当时复杂的心理。

让读者和她一起不安、失望、羞愧、激怒、发誓,与主人公心灵走到一起。

欣喜的是仙人掌终于傲放在沙漠中,我们再一起为夏洛蒂三姐妹喝彩。

     生:

(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结合学生的回答补充板书:

     生活艰辛--不放弃学习

     求助遭讽--不惧怕打击

     出版失败-----另寻找道路

     四、感受文题的巧妙,书写人生启示。

     1、感受问题巧妙

     师:

课文的两个比喻句写得极为精妙。

我们看课题“小草”和“大树”也是用了打比方的办法,我们再次回读课文,看看这样的比喻巧妙在哪里。

     (学生再次默读整篇课文)

     生:

“小草”指的妇女能从事的事业,“大树”指的妇女不能从事的事业,小草不能变成大树,小草就是小草,大树就是大树,言下之意,文学是妇女不能从事的事业,即使从事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言语中充斥着对妇女的蔑视。

     生:

成功前的夏洛蒂比喻成小草,在接踵而至的艰辛和磨难中,以顽强的生命力,茁壮成长,将成功后的夏洛蒂比喻成大树,突出她的成就非凡。

在自然界中,小草虽然不能变成大树,但在文学界里,夏洛蒂姐妹却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2、书写人生启示

     师:

说的多好啊,在自然界中,小草虽然不能变成大树,但在文学界里,夏洛蒂姐妹却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夏洛缔姐妹取得成功,给我们很多的启示,让我们把自己的心声下来吧!

     (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不能满足于学生简单的口号似的话语。

学生交流时,老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精彩的发言,对学生进行第二次指导,以期待每个学生在这一个环节里表达能力和认识能力均上一个台阶。

     生:

坚持就是胜利,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需要的是像夏洛蒂姐妹们一样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和一种“滴水穿石”、坚持不懈的意志,这样才能创造生命的价值

     生:

面对传统的观念和陈腐的偏见,要有敢于冲破旧势力的勇气和胆识。

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要轻言放弃,只要有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与不懈努力的坚强意志,就可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生:

在逆境中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聪明智慧的人,才可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我们要永远记住:

沉重的打击只能使弱者低头叹息。

做一个生活的强者,永不向困难低头。

     五、推荐书籍,延伸拓展

        

     师:

今天的学习,我们最大的收获是用联系上下文的办法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同时被夏洛蒂姐妹的坚强的意志征服,启发我们做生活的强者,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奋斗自己的一生!

课文只是夏洛蒂成长过程的一个缩影,想要继续走进夏洛蒂,同学们不妨在课外与她的成名作握手,与她面对面交流。

 

对“语文味”的深度思考兼评吉春亚《小草和大树》

    

    

     首先,对“语文”、“味儿”的含义进行说明。

“语文”包含“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其核心是“语言”。

“味儿”有滋味、意味、趣味、情味、韵味等之义。

“语文味”不是纯粹的味道,不是单一的语言文字训练,也不只是一种文学鉴赏,它是一种具有语文学科个性色彩的、富有文化特色的整体审美感受。

         

     “语文味”这一概念,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非语文”、“泛语文”、“串味”、“变味”提出的,体现的是一种语文教学的本色、本性和本质。

它是对异化的语文教学现象进行的改造性对策,是对语文美学境界的一种现实追求。

“语文味”,是教育哲学、心理学、语文教学论等共同研究的范畴。

         一、“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

         

     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价值准则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

“语文味”的存在价值也应用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去判断和验证。

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看,“语文味”符合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定。

         

     纵观语文教学的发展历程,关于语文教学的本质的讨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文学性、思想性、综合性、工具性、人文性等说法。

展开讨论对揭示语文教学的真谛是有意义的。

这些观点有其合理性,它们各支撑着语文教学的某一个属性。

但是,事物有一般属性和关键属性之分。

从理论上讲,“本质”有二个评判标准:

一是这事物区别于那事物的关键属性,反映了事物的独特之处。

二是“本质”只有一个,它可以兼容、带动其它有关的一般属性。

据此,语文教学的关键属性不是上述的众多观点,而是言语性,即掌握语言的教学活动。

就是说,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习得,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学习、积累、训练、感悟和提升。

这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本质所在。

语文教学要努力构建一个以语文素养为主轴,以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为两翼的新的课程体系。

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语文的魅力在语文里。

通俗地讲,语文教学首先是姓“语”的,主要包括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十个方面。

用言语活动表现生命活力,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也是智慧的选择。

正如当代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大林帕森说的:

“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

         

     “语文味”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一种总体感受,但它首先关注语言,直面语言。

北京市北京小学吉春亚老师的课“语文味”淳浓,具有语言习得特色,在业内已成共识,这与她对语文教学的本质认识是分不开的。

早几年她就撰文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

“言语是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质”,其基本观点是:

(1)“言语作品”是教学内容的主体。

(2)“言语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

(3)“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

(4)“言语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

她认为,从语文教学的整体看,“言语”是其主要组成的“共轭点”,其组接的起点和终点、形式和内容都是“言语”,而“语言”的理论与知识都只是有机地存在其中并作用其中。

笔者认为:

以“言语性”定位,符合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和价值取向,表明了语文课程以发展学生“言语”能力为本位的思想。

如果更深入思考地话,我们会发现,这种定性,并不意味着对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否定,只是说“言语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如果我们深度思考一下不难发现:

语言不仅有其“语形”,而且还有“语意”。

“言”源于“意”,取决于“意”,只有感受了“意”,才能理解“言”,才使“语形”和“语意”统一起来。

正如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

“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

         

     吉春亚老师是这样认识的,也是这样实践的。

她对《小草和大树》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学习线索的设计都是渗透浓浓的“语文味”的。

第一个学习目标是生字新词,第二个学习目标是比喻句,第三个学习目标是书面语言的组织。

这三个目标都是“语言”的。

与众不同的是第三个学习目标的设计:

“能组织书面语言准确、清晰地表达夏洛蒂取得成功给自己的启示。

”很巧妙地把人文性和语言性整合起来了,而其基点是“书面语言的组织”。

难能可贵的是,她对学习重点、难点的设计思路也是“比喻句”这一语言现象。

甚至学习线索也是紧扣“逆”这个字层层展开的。

在吉老师的课堂上,学生通过与语言的互动去理解文本,发展文本,文本语言的肌体圆润了,并充满了文化意味和生命灵性。

         

     总体来说,语文课堂教学有四个主要任务:

语言习得、思维培养、人文渗透和常规训练。

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语言习得,它是本质。

其它都是一般属性,应有机地渗透到语言习得之中,而不是凌驾其上,也不是游离其外。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思想型课文、常识型课文,主要向学生介绍一些伦理知识和科普知识,语文教学如果眼光只盯在文中介绍的思想、知识上,就变相上成政治课、自然课。

忽视语言习得,削弱“语文味”,就会失去语文教学的本质意义。

         二、“语文味”是语文意识的具体表征

         

     从心理学角度看,“味儿”是一种感觉、感受和意识。

“语文味”就是一种语文意识,而语文意识又是一种语文行动的向导。

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的习得、语言问题的讨论、语言文化的渗透等都是在语文意识驱动下的语文行为。

只有在强烈的语文意识引导下,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动机,充分发挥学习语文的潜力。

         

     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有语文意识。

这本来不成其为问题。

然而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常常出现繁杂、雍肿而且是非语文的现象。

如一位老师教《画风》,设计了听风、说风、试风、看风、画风五个环节。

在很大程度上,试风、看风、画风都不是语文现象。

在这五个环节中,连起码的读、写基本训练也忽视了。

语文课要有“语文意识”:

用语文的头脑思考语文教学现象,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教学问题,用语文的标准评价语文教学效果。

         

     从本质上说,语文意识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心理倾向,它往往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具体言行之中。

我称他为“智慧大师”的支玉恒老师上《草原》,一上课他就对学生说:

“请小朋友大声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

”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告诉大家几个要求,学生说有三个要求:

大声地读、自由地读、读一遍。

接着,支老师要求学生用总分结构说话,紧接着要求学生用先具体后概括的方式说话。

在这个过程中,且不说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具体要求,也不说教学设计的巧妙,单就“读一遍”的特别意义,就值得深刻地思索。

对语文课堂极其平常的一句教学常规用语,演绎地如此有“语文味”,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是心中有语文意识,引导学生说语文、用语文,在语文实践中进行语言学习。

         从吉春亚老师在《小草与大树》课堂上的引导语和评价语中,也可看出她强烈的“语文意识”:

         “这里有两个生字,注意读音和写法(堪、逆)。

         “哪些字眼让你觉得刺心的疼痛?

         “她们最后取得的成绩的是―――用书本上的语言来表达。

         “她取得了令世界文坛刮目相看的成绩,上面的比喻句中有两个词语浓缩了她们的成绩,就是――――。

(壮丽、傲放)”

         “我们学习语文重要的就是学习恰当的表达,谁能够对照着板书,把这个形象准确的比喻句的含义说给大家听。

         “她的生命绽放壮丽的原因,课文中有一个比喻句揭示出来了。

(学生回答后出示句子)”

         “课文的两个比喻句写得极为精妙。

我们看课题“小草”和“大树”也是用了打比方的办法,我们再次回读课文,看看这样的比喻巧妙在哪里。

         “今天的学习,我们最大的收获是用联系上下文的办法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语文味”是语文素养的客观要求

         

     “语文味”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知识或情趣滋味,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涵养。

从语文教学论看,“语文味”是语文素养的客观要求。

“语文素养”不同于“语言能力”。

“能力”指的是一个人顺利完成某项工作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重在“功用性”。

而“素养”指的是人通过长期学习逐渐养成的涵养达到的某一高度,它既有“功用性”,又有“非功用性”。

从内容上看,“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能力。

而“语文素养”包括的内容要丰富得多,既包括语言能力,也包括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还包括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文化品味、人文精神等等。

可见,语文素养的概念比语文能力的概念更为宽泛。

这能进一步开发语文教学在“功用”之外的功能,增强语文教学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整体修养水平。

         

     “语文素养”的近义词是“语文素质”,两者都是指语文教学的一种结果形态。

但是,如果对这种结果形态进行生成性分析,动词性的词素“养”,反映了语文学习的持续过程及学生在其中的主体作用。

“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单纯由教师的传授完成的,也不是一种语文学习的终结状态,而是由学生自主地把优秀的语文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的涵养,这种内化是伴随着语文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