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科大学核医学分子影像综合服务平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1541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7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医科大学核医学分子影像综合服务平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山西医科大学核医学分子影像综合服务平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山西医科大学核医学分子影像综合服务平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山西医科大学核医学分子影像综合服务平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山西医科大学核医学分子影像综合服务平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医科大学核医学分子影像综合服务平台.docx

《山西医科大学核医学分子影像综合服务平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医科大学核医学分子影像综合服务平台.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医科大学核医学分子影像综合服务平台.docx

山西医科大学核医学分子影像综合服务平台

 

山西医科大学

教案

(理论教学用)

 

单位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教研室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任课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核医学

授课时间

 

山西医科大学

教案

(实践教学用)

 

单位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教研室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任课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核医学

授课时间

 

授课章节

第十六章造血系统和淋巴显像

授课对象

本科生

授课时数

2学时

授课时间

年月日

授课地点

教学目的

1、掌握骨髓显像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2、掌握脾显像的临床应用。

3、掌握淋巴显像的临床应用。

重点难点

1、骨髓显像的临床应用。

2、脾显像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教学仪器

授课提纲

第一节解剖和生理功能(5分钟)

一、血液系统

一)血液和造血组织的解剖结构

二)功能

二、淋巴系统

一)淋巴系统的解剖结构

二)功能

第二节骨髓显像(30分钟)

一、原理▲和显像剂

一)红细胞生成骨髓显像

二)网状内皮细胞骨髓显像

三)粒细胞生成细胞骨髓显像

四)细胞代谢活性骨髓成像

五)细胞增殖活性骨髓成像

二、显像方法

三、图像分析※

一)正常图像

二)异常图像

四、临床应用▲▲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

二)白血病(leukemia)

三)骨髓栓塞(bonemarrowthrombosis)

四)股骨头无菌性缺血坏死(asepticavascularnecrosisoffemoralhead)

五)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

六)骨髓穿刺和活检定位

七)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aemiavera,PV)

八)恶性肿瘤的骨髓转移

九)其他

第三节脾显像(20分钟)

一、原理

二、显像剂

一)放射性胶体

二)99mTc标记的热变性红细胞

三、显像方法

四、正常图像※

五、临床应用▲▲

一)脾脏存在、大小和功能的探查

二)解剖性无脾和功能性无脾

三)副脾诊断

四)脾脏梗死和脾外伤

五)种植脾脏的探测及判断存活情况

六)脾内占位性病变

七)左上腹肿物的鉴别诊断

第四节淋巴显像(20分钟)

一、原理

二、显像剂

三、显像方法

四、图像分析

一)正常图像

五、临床应用▲▲

一)前哨淋巴结的探查

二)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三)淋巴瘤的辅助诊断

四)淋巴水肿的诊断

五)为放疗布野提供准确位置

六)乳糜外溢的定位

第五节血容量和红细胞寿命测定(10分钟)

一、概述

二、基本概念

三、血液成分

四、放射性核素标记血液细胞成分

五、红细胞容量测定

六、血浆容量测定

七、全血容量测定

八、红细胞寿命测定

九、临床应用

十、注意事项

第六节新进展和比较影像(5分钟)

一、骨髓显像新进展和比较影像

二、脾显像进展和比较影像

三、淋巴显像进展和比较影像

选用教材

《核医学》第八版李少林主编

参考教材

1、供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核医学》,张永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简明核医学》(第二版),潘中允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出版

思考题

1.如何进行骨髓显像的结果判断?

2.骨髓显像的临床价值有哪些?

3.如何选择淋巴显像的注射部位?

试举例说明。

4.前哨淋巴结显像是一种特殊的淋巴显像形式,试问前哨淋巴结显

像目前主要用于那些肿瘤方面?

临床意义是什么?

讲授内容

注解

第十六章造血系统和淋巴显像

血液和淋巴系统是人体组织极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被认识和研究最早、最多的系统之一。

20世纪40年代初,放射性核素32P用于血容量的测定,之后陆续51Cr、125I等被用于血液系统非显像研究和临床应用。

AngerHO和VanDykeD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应用放射性核素铁[52Fe]标记红细胞进行全身骨髓显像,开创了血液系统的核素显像。

数年后,又相继发展和开始了脾脏、淋巴系统的核素显像。

此后,不断有新型的显像药物被用于血液和淋巴系统的各个组织、器官的显像,直至目前最常用、也最成熟的99mTc标记的显像药物。

骨髓显像(bonemarrowimaging)可提供全身有功能骨髓的影像,克服了穿刺活检只能局部取材的缺点,且操作简单、无创,可提供最有代表性的穿刺部位,是一种重要的血液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手段。

前哨淋巴结(sentinellymphnode)显像也已经成为研究和判断早期肿瘤是否有局部淋巴结转移、转移程度的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并以此判断肿瘤患者的临床分期、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前哨淋巴结显像同时结合其他影像学,如CT、MRI、B超等结果将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近年,随着计算机、电子学、材料学和软、硬件图像融合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正电子显像仪器和药物可提高骨髓疾病的诊断灵敏度、改善图像质量。

尤其是PET/CT与MRI图像的结合,对其诊断会有更大的帮助。

第一节解剖和生理功能

一、血液系统

(一)血液和造血组织的解剖结构

1.血液是一种循环流动于心血管系统内,由血浆和细胞成分组成的液体组织,约占人体总重量的7%~8%。

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为5~6L。

血浆是由水、多种蛋白质、低分子物质、O2、CO2等成分组成的复杂混合液,其中水分约占90%以上,低分子物质为2%。

低分子物质包括各种无机盐、小分子有机化合物等。

而血浆内的各种蛋白质被称为血浆蛋白,主要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等三类。

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细胞,均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我国男性红细胞数量平均为5.0×1012/L,女性为4.2×1012/L,新生儿为6.0×1012/L以上。

白细胞为一个不均一的细胞群,分为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三大类,正常成人的白细胞数量为(4~10)×109/L。

血小板是成熟巨核细胞脱落的有生物活性的胞浆碎片,正常成人的数量为(100~300)×109/L。

2.造血组织胚胎早期,卵黄囊具有造血功能。

从胚胎第2个月开始,肝、脾开始造血。

胚胎发育到4个月后,肝、脾造血功能减退,骨髓开始造血并增强。

至婴儿出生时,几乎依靠骨髓造血,但肝、脾还具有髓外造血功能。

(二)功能

1.血液是机体内环境最重要、也是最活跃的部分,是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

各部分组织液通过它来进行连接和沟通。

血液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运输作用:

运输营养物质、O2和其他物质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和细胞;运输CO2、代谢产物等排出体外。

另外,血液还能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和具有缓冲作用,以缓冲体内酸性物质引起的pH变化。

同时,血液内的白细胞和蛋白质还具有免疫功能,以起保护和防御作用。

2.造血组织的一项极重要的作用就是具有造血功能。

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不同趋化因子的作用下定向分化为不同的血细胞,形成成熟的白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后再将其逐步释放入血,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

当骨髓功能受抑制时,髓外器官如肝、脾等又恢复其造血功能。

二、淋巴系统

(一)淋巴系统的解剖结构

淋巴系统(lymphaticsystem)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其他淋巴组织构成,其内流有淋巴液,为一种无色透明液体。

淋巴管道包括毛细淋巴管、淋巴管(lymphaticvessel)、淋巴干和淋巴导管等;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lymphnode)、脾(spleen)、胸腺(thymus)和扁桃体(tonsil)等。

1.淋巴管道

(1)毛细淋巴管:

起自组织间隙内具有膨大盲端的毛细淋巴管是淋巴管道的起始部分,它们彼此吻合成网,形成毛细淋巴管网。

毛细淋巴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无基膜和外周细胞,常与毛细血管伴行,但互不相通。

毛细淋巴管的管腔粗细不等,一般较毛细血管略粗。

其内皮细胞呈叠瓦状排列,重叠处细胞间隙较宽,为3nm~0.5μm,因此,其管壁的通透性大于毛细血管。

(2)淋巴管:

毛细淋巴管彼此相交汇合成淋巴管。

其起始部位管壁与毛细淋巴管相近,主要由内皮细胞和少量结缔组织构成。

随管壁的增粗,其内逐渐出现平滑肌,结构与静脉相类似,有大量瓣膜。

在向心回流过程中,有淋巴结穿插其中。

淋巴管分为浅、深两组,二者间有大量交通支连接,浅组淋巴管走行于皮下,深组与静脉伴行。

(3)淋巴干:

全身浅、深淋巴管在穿经一系列淋巴结群后,其最后一群淋巴结输出管汇合成淋巴干,全身共有9条。

(4)淋巴导管:

有两条大的淋巴导管:

右淋巴导管和胸导管。

其通过9条淋巴干收集来自全身的淋巴液。

两条淋巴导管分别注入左、右静脉角。

2.淋巴结又称淋巴滤泡,为连接于各淋巴管间的淋巴器官,呈圆形或椭圆形,通常直径为0.2~1.0cm。

其形态明显、境界清楚,其内有大量B淋巴细胞、少量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淋巴结一侧隆凸,另一侧凹陷,与隆凸侧相连的淋巴管为输入管,与凹陷侧相连的淋巴管为输出管。

输入管的数目多于输出管,该淋巴结的输出管就为下一个淋巴结的输入管。

淋巴结的数目比较多,常聚集成群,分为浅组淋巴结群和深组淋巴结群。

淋巴结分为初级淋巴结和次级淋巴结。

初级淋巴结体积较小,由分布均匀密集的小淋巴细胞组成;次级淋巴结中央有能形成淋巴细胞的组织,被称为生发中心。

(二)功能

1.淋巴管淋巴管的主要功能在于将血管外的大分子物质运送回静脉血中。

位于全身各处组织间隙内的许多大分子物质因颗粒直径较大而无法直接进入血管内,经通透性较大的毛细淋巴管的吸收进入淋巴系统,并沿向心性回流与淋巴液一起最终汇入静脉血中。

属于静脉系的辅助部分,对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和组织液内成分的交换和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而消化道内的淋巴管通过肠壁内的中央乳糜管吸收脂肪、脂溶性物质等营养成分,并经淋巴系统通过胸导管将这些物质转运入血液中。

同时,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内的淋巴组织又构成了抵御外来入侵的第一道防御屏障。

2.淋巴结淋巴结的主要功能在于滤过淋巴液、参与免疫反应和产生淋巴细胞。

(1)滤过淋巴液:

淋巴结位于淋巴回流的通路上,将通过毛细淋巴管进入淋巴系统的有害成分,如病原体、异物等清除或局限在淋巴结中,可有效地防止有害成分进入血液循环。

(2)参与免疫反应:

淋巴结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条途径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

淋巴回流能使淋巴结很快接受入侵抗原的刺激,使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并对此抗原进行特异性的免疫反应。

此外,淋巴结受抗原激活(即分化增殖)产生效应细胞,行使其免疫功能。

T细胞激活后,经分化增殖形成多种效应T细胞株。

其中细胞毒性T细胞(TC)具有调节功能,可促进或抑制B细胞或T细胞的增殖和免疫功能,分别被称为辅助性T淋巴细胞(TH)和抑制性T淋巴细胞(TS)。

T细胞的免疫功能,主要为抗胞内感染、瘤细胞与异体细胞等。

特定条件下,T细胞还可产生迟发型过敏反应。

(3)产生淋巴细胞:

淋巴结内可产生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

第二节骨髓显像

全身骨髓放射性核素显像可以在活体条件下反映全身骨髓造血组织的全貌,这给病理变化表现为骨髓广泛增生低下,骨髓增生不均一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尤其是不典型病例的临床诊断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弥补局部活检和骨髓穿刺的不足。

对白血病,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中也有一定价值。

一、骨髓解剖和生理功能(表16-1)

骨髓(bonemarrow)位于全身骨骼骨髓腔(bonycavity)中,分为红骨髓(redmarrow)和黄骨髓(yellowmarrow)两种,是人体的重要造血器官。

红骨髓由各系造血细胞、网状内皮细胞(reticuloendothelialcell)和少量脂肪组织组成,具有造血功能,在成人主要分布于颅骨、中轴骨、双侧肱骨和股骨的上段,是核素骨髓显像的基础;黄骨髓则无造血作用,由黄色脂肪组织构成。

各系造血细胞和网状内皮细胞在红骨髓内呈均匀一致性分布,二者间的活性也相一致。

表16-1骨髓生理

骨髓

分类

红骨髓(中心骨髓)

黄骨髓(外周骨髓)

成分

各系造血细胞和网状细胞

脂肪组织

分布

颅骨、躯干骨、肱骨上段及股骨的近1/3段

四肢管状骨

二、显像原理和显像剂

根据不同放射性药物的作用靶细胞,骨髓显像分为三大类:

红细胞生成骨髓显像(erythropoieticimaging)、网状内皮细胞骨髓显像(reticuloendothelialimaging)和粒细胞生成细胞骨髓显像(myelopoieticorgranulopoieticimaging)。

近年来随着PET骨髓示踪剂的研究和应用,有两种骨髓显像方式,分别是细胞代谢活性(metabolicactivityimaging)和细胞增殖骨髓显像(proliferativeactivityimaging)。

目前常用骨髓显像示踪剂,见表16-2。

(一)红细胞生成骨髓显像

运用与转铁蛋白(transferrin)相结合的放射性药物参与红细胞的生成代谢,使其通过在红细胞生成细胞中的大量聚集而沉积于红骨髓中,以此来直接反映骨髓内的造血功能和分布情况。

该类显像剂主要包括铁(52Fe和59Fe)和铟(111Incl)。

放射性核素52Fe是较为理想的造血功能显像剂,有很好的生理学特性,能直接反映红骨髓的造血功能和分布状态。

59Fe也是一种骨髓显像剂,其生理学特性与52Fe相同,因释放的射线能量较高,不适宜用于临床显像。

52Fe-枸橼酸铁和59Fe-枸橼酸铁剂量分别为3.7MBq7.4MBq(100Ci200Ci)和0.37MBq1.48MBq(10Ci40Ci),于静脉注射后1024h显像。

氯化铟(111In-chloride)与52Fe和59Fe在骨髓中的摄取机制略有不同。

三种药物均与转铁蛋白有很强的结合能力,但氯化铟不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

111Incl的注射剂量为37MBq185MBq(1mCi5mCi),于静脉注射后24h48h显像。

(二)网状内皮细胞骨髓显像

也称为放射性胶体骨髓显像,目前,其在临床中最为常用。

骨髓间质中的网状内皮细胞具有吞噬和清除注射入血的放射性胶体作用而使骨髓显像。

在正常人和大多数血液病患者中,骨髓的网状内皮细胞活性与骨髓的红细胞生成活性相一致,因此,可通过放射性胶体骨髓显像来间接反映红骨髓的造血功能和分布状况。

因肝、脾中有大量的单核巨噬细胞,能使肝脾明显显影,从而严重影响了肝脾部位的骨髓影像质量。

放射性胶体主要有99mTc-硫胶体、99mTc-植酸钠和113mIn-胶体。

目前,99mTc标记胶体临床最为常用,尤以99mTc-硫胶体显像效果最好。

99mTc-硫胶体和99mTc-植酸钠剂量296MBq555MBq(8mCi15mCi),于静脉注射后20min30min显像。

(三)粒细胞生成细胞骨髓显像

包括抗粒细胞单克隆抗体显像和99mTc-HMPAO-白细胞显像(99mTc-HMPAO-whitebloodcellsimaging)。

1.抗粒细胞单克隆抗体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0亚单位NCA95是一种糖蛋白,可在粒细胞生成细胞的分化过程中,于细胞膜表面进行表达。

99mTc-NCA-95抗体与NCA95特异性结合,其显像剂量并不影响外周血液中的正常粒细胞计数值。

注射剂量为185MBq740MBq(5mCi20mCi),分别于缓慢静脉注射后20min、2h、4h6h显像。

2.99mTc-HMPAO-白细胞制备99mTc-HMPAO-白细胞时,首先要进行白细胞分离。

而99mTc不能直接标记白细胞,需先与HMPAO形成复合物,再借助HMPAO的亲脂性进入白细胞内,达到标记白细胞的目的。

注射剂量为370MBq1110MBq(10mCi30mCi),于缓慢静脉注射后1h4h显像。

这一类显像剂由于操作技术复杂等因素,在国内未能广泛的应用于临床。

(四)细胞代谢活性骨髓成像

常用的显像剂有18F-FDG、111In-喷曲肽生长抑素受体等。

FDG摄取能够反映细胞的代谢活性,它非常适用于检测红骨髓的功能和在良、恶性肿瘤疾病时的骨髓侵袭情况。

骨髓造血时摄取FDG的方式及摄取量随着年龄、PET检查时同级别的骨髓功能而变化。

研究显示当骨髓摄取明显高于肝脏时可能提示骨髓处于激活状态。

然而骨髓弥漫性的FDG摄取增加可能是由于恶性肿瘤或造血疾病所致,但也可能是由于炎症性反应,或是某种类型的恶性肿瘤刺激,或是近期化疗的结果,或是造血生长因子的影响。

为了确定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骨髓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有研究对骨髓摄取FDG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骨髓摄取FDG大量增加是由于CSF治疗迅速诱导的结果,并不是骨肿瘤弥漫性转移或是骨髓疾病造成的。

因此,FDG摄取是刺激造血的敏感指标,扩张型和增强型的摄取应考虑是在造血生长因子治疗期间。

研究显示111In-喷曲肽生长抑素受体显像能够探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恶性浆细胞和浆细胞瘤尤其是复发患者。

99mTc-MIBI也被推荐作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一个潜在的示踪剂,与99mTc-MIBI相比,FDGPET/CT在检测病灶时性能更好;而99mTc-MIBI在脊柱和骨盆的弥漫性病变显影上优于FDGPET/CT。

最后FDGPET显像在骨髓恶性肿瘤患者的初步分期、随访、再分期可能将是非常有用的。

(五)细胞增殖活性骨髓成像

常用的显像剂有胸苷类似物3-脱氧-3-18F-氟(18F-FLT)、11C-蛋氨酸(11C-Methionine)、11C-乙酸盐、18F-氟乙酸盐等。

18F-FLT作为PET示踪剂用于细胞增殖评价显像。

18F-FLT通过被动扩散和依赖Na+转运体进入细胞。

接着18F-FLT经磷酸胸苷激酶1(TK1)磷酸化为18F-FLT磷酸,然后滞留在细胞中。

基于18F-FLT与胸腺嘧啶结构不同,不能进一步代谢合成核酸。

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和脾脏18F-FLT的摄取是增加的。

对于难治性的、复发的、未经治疗的白血病患者18F-FLT的摄取是明显升高的。

因此,18F-FLT可能是疾病活动性的生物标记物。

18F-FLTPET显像也可用于髓外造血病变(EMH)。

18F-FLTPET显像在骨髓移植后的骨髓活性的评估上将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无创性评价方法。

11C-蛋氨酸是另一个反映细胞增殖的PET显像剂,可用在高度增殖的组织氨基酸代谢成像,比如骨髓活性成像。

骨髓中的11C-蛋氨酸的摄取增加的机制是细胞增殖和蛋白质合成表达增加。

表16-2常用骨髓显像剂

放射性核素示踪剂

物理半衰期

骨髓有效剂量/MBq(mSv)

回旋加速器生产

定量(相对)

作用靶点

SPECT

99mTc-硫胶体(99mTc-sulphurcolloid)

6h

0.0019

-

-

网状内皮系统

99mTc-纳米胶体(99mTc-nanocolloid)

6h

0.0094

-

-

网状内皮系统

111In-氯化铟(111In-chlorid)

2.3d

0.21

-

-

红细胞生成系统

99mTc-白细胞(99mTc-WBC)

6h

0.023

-

-

网状内皮系统

111In-白细胞(111In-WBC)

2.3d

0.36

-

-

网状内皮系统

99mTc-抗粒细胞抗体(99mTc-AGAB)

6h

0.0055

-

-

粒细胞生成系统

PET

52铁(52Fe)

8.2d

6.1

+/-

+

红细胞生成系统

18F-脱氧葡萄糖(18F-FDG)

2h

0.11

+/-

+

葡萄糖的代谢活性

3-脱氧-3-18F-胸腺嘧啶核苷(18F-FLT)

2h

0.029

+/-

+

细胞增殖活性(DNA)

11C-蛋氨酸(11C-methionine)

20min

0.00045

+

+

氨基酸的代谢活性

11C-乙酸盐(11C-acetate)

20min

0.0057

+

+

脂肪酸的代谢活性

11C-胆碱(11C-choline)

20min

0.0019

+

+

细胞增殖

18F-胆碱(18F-choline)

2h

0.012

+/-

+

注:

min分钟,h小时,d天,+/-:

回旋加速器生产或购买

三、显像方法

检查前患者无需特殊准备,显像前排空膀胱。

常规进行前位和后位全身显像,根据需要对感兴趣区部位行局部平面显像。

四、图像分析

在正常成年人,其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主要分布于中轴骨,称为中央骨髓,少量分布用于四肢骨,称为外周骨髓。

对患者全身骨髓影像进行分析时,应注意骨髓内的显像剂分布情况和集聚程度,外周骨髓是否扩张,有无髓外造血等。

(一)正常图像

1.放射性胶体骨髓显像

放射性胶体在骨髓内分布于红骨髓对应部位,主要集中在正常成年人的中轴骨、肱骨和股骨的上1/3部位,显像剂呈均匀性分布。

因所注射的绝大部分放射性胶体被肝脾所摄取,仅有5%左右被骨髓浓聚,故骨髓影像的清晰度较差,尤其受肝脾影响,使下位胸椎、上段腰椎骨髓无法清晰显示(图16-1)。

正常情况下,胸骨和肋骨虽含有红骨髓,但常常显影不清楚。

正常婴幼儿的全身骨髓均为有活性的红骨髓,因此,除中央骨髓外,全身各个部位的骨髓也能清晰显影,如四肢骨髓等。

5岁10岁时尺骨、桡骨、胫骨和腓骨部分显影或不显影;10岁18岁时肱骨和股骨下段开始不显影;18岁20岁以上为成人骨髓像。

 

图16-1正常成人放射性胶体骨髓影像

2.红细胞生成骨髓显像

放射性核素Fe主要分布于中轴骨骨髓,正常肝脾中浓聚较少,如果脾明显显影,提示有髓外造血可能。

而111In骨髓像与放射性胶体图像相类似,因111In骨髓像中肝脾内摄取的显像剂较少,使下位胸椎、上段腰椎骨髓显示清楚。

3.细胞代谢活性骨髓成像

正常骨髓组织细胞代谢活跃,18F-FDG摄取较多,全身骨髓组织的18F-FDG分布略高于本底水平。

在正常情况下,肝、脾、骨髓对FDG显示均匀性低摄取。

与肝脏相比较,骨髓和脾脏FDG显示低摄取。

骨髓炎时表现为局部18F-FDG高代谢;化疗后及使用促骨髓细胞增生性药物后表现为全身骨髓组织18F-FDG高代谢,左右对称分布,骨髓组织密度变化不明显。

用标准化摄取值可以对骨髓腔FDG摄取进行量化计算。

4.细胞增殖活性骨髓成像

18F-FLT(18F-氟胸腺嘧啶)正常人18F-FLT主要分布于增生活跃的红骨髓内,肝脏和膀胱也有非特异性分布,正常骨髓由于细胞增殖快,可看到18F-FLT的摄取,而其他正常组织对18F-FLT的摄取很低。

此外,18F-FLT在纵隔和正常脑组织中摄取也很低,因而使18F-FLT的肿瘤/本底比值高。

通常骨髓影像被分为5级(04级),见表16-3。

表16-3骨髓活性水平分级及其临床意义

分级

骨髓显影程度

临床意义

0级

骨髓未显影,中央骨髓显像剂分布与周围软组织相似

骨髓功能严重受抑制

I级

骨髓隐约显影,略高于周围软组织本底,轮廓不清晰

骨髓功能轻、中度受抑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