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经济稳步发展首次突破半壁江山.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1474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公经济稳步发展首次突破半壁江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非公经济稳步发展首次突破半壁江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非公经济稳步发展首次突破半壁江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非公经济稳步发展首次突破半壁江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非公经济稳步发展首次突破半壁江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非公经济稳步发展首次突破半壁江山.docx

《非公经济稳步发展首次突破半壁江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公经济稳步发展首次突破半壁江山.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非公经济稳步发展首次突破半壁江山.docx

非公经济稳步发展首次突破半壁江山

非公经济稳步发展 首次突破半壁江山

——2011年陕西非公有制经济运行分析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非公有制经济面临诸多困境和考验的一年。

一年来,我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化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对小微企业实行帮扶政策,非公有制经济呈现总量不断扩大、占比稳步提高、速度继续加快的良好发展态势,已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一、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总体特点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贡献度进一步提高

测算数据显示,2011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注:

以下简称“非公经济”)增加值6257.10亿元,较上年增长15%,高出GDP增速1.1个百分点。

占GDP比重为50.5%,较上年提升1个百分点。

在全省GDP增量中,非公经济增加值达到54.9%,拉动经济增长7.6个百分点。

非公经济首次突破半壁江山,成为我省保增长的重要力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图1         2005年—2011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

单位:

亿元

(二)经济主体稳步增加,经营规模持续扩大

2011年,全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引导、催生非公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为非公经济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非公经济单位数量稳步增加。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末,全省个体工商户累计达到82.17万户,较上年增加7.39万户,增长9.9%。

资金数额227.66亿元,较上年增加65.80亿元,增长40.7%;全省私营企业累计达到21.63万户,较上年增加2.88万户,增长15.4%;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20万户,较上年增加0.33万户;出资总额122.31亿元,较上年增长54%;外资、港澳台投资企业5765户,较上年增加387户,增长7.2%。

投资总额198.88亿美元,较上年增加18.44亿美元,增长10.2%。

非公经济主体的稳步增加,使全省非公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为非公经济总量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非公从业人员增长,大量吸纳社会就业

近年来,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特别是在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单位就业空间明显缩小的情况下,非公经济成为陕西就业的主要渠道。

据统计,2011年,全省新开业私营企业吸纳从业人员数为20.2万人,新开业个体户吸纳从业人员数为29.02万人,新开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从业人员数为1.72万人。

非公经济为缓解就业和再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丰富投资来源渠道,民间投资快速增长

2011年,陕西非公有制经济投资持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大量的社会资金得到充分利用。

据统计,全省民间投资达到5016.97亿元,占全省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42.7%提高到51.7%,增长速度达到42.5%,高于全省投资增幅12.8个百分点;投资的领域遍及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各个行业。

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203.9亿元,增长1.9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额达到19.23亿,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五)上缴税收稳步增长,社会贡献持续增大

随着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非公企业上缴税金不断攀升。

初步统计,2011年全省国税收入共计1301.73亿元,其中非公经济税收占比由2010年的33.5%提高到35.6%,提升2.1个百分点;全省地税收入共计完成725.87亿元,其中非公经济税收占比为66%。

非公经济共计缴纳税金占全省税金总额的46.5%,非公有制经济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陕西财政提供了大量的税收,对增加全省财政收入的贡献明显。

二、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行业特点

(一)三大产业协同发展,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2011年,三大产业非公经济增加值分别为359.8亿元、3319.79亿元和2577.51亿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4.7%、17.5%和13.4%。

三大产业非公经济增加值占本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29.5%、48.6%和59.5%。

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提高1.1和1.6个百分点。

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的产业构成分别为5.8%、53%、41.2%,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

 

图2         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产业构成

                                                                单位:

%

 

(二)第一产业非公经济比重稳中略降

畜牧业是第一产业非公经济的支柱,且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2009年下半年以来,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低迷,而养殖及劳动力成本却不断上升,导致部分养殖户退出生猪养殖,生猪存栏明显减少。

2011年上半年,生猪存栏同比下降5.6%。

8月份,省政府迅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稳定生猪生产的意见》,在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加快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推广圈舍标准化、防疫制度化、管理规范化综合技术,发展养猪专业合作社,加快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发展、建立原种猪补贴生猪保险制度等13项措施的全面推进下,生猪存栏止跌回升,畜牧业形势不断好转。

到三季度末,全省生猪存栏较上年同期仅下降0.6%,降幅明显趋缓。

但受此影响,全年非公增加值在第一产业中的占比较上年同期仍略有下降。

(三)非公工业稳步增长,主导作用继续增强

2011年,全省非公经济工业增加值2600.3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6%,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4%,较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同期工业增加值0.5个百分点,也明显高于非公经济增加值15%的速度。

(1)规上企业稳中向好

在工业内部,大中型非公工业企业成为推动非公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西安银桥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兄弟缝纫机(西安)有限公司、陕西海升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国维淀粉、邦奇制油科技有限公司、陕西黑猫焦化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重点非公有制企业为加快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非公经济骨干企业迅速崛起。

2011年,全省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493户,其中纯非公经济489户,混合制经济775户,纯公有制经济只有229户;在纯非公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企业9户,10—20亿元企业9户,5—10亿元企业51户,1亿元—5亿元企业420户。

(2)规下企业稳步增长

非公经济在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中的占比高达92.9%。

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省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整体呈现较为平稳的态势。

多数行业处于增长区间,在涉及全省的39个行业大类中,有32个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同比增长;生产能力及设备利用率有所提高,调查样本显示,在开工的企业里有55%的企业生产能力及设备利用率达到80%以上,有49个企业满负荷运转,占到开工企业的8.7%,设备利用较为充分,经济发展质量逐步提高;企业关停并转和新生频率均较高,行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部分机械加工企业增长势头强劲,这些机械加工企业大体分布在大中型国有企业四周,主要是这些企业的外协产品,这些企业已成为重要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孵化对象;以农村为基地,呈现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的专业加工村发展趋势较好。

但由于物价、原材料出厂价格和全社会劳动力价格的全面涨升,使得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成本提高,盈利空间缩小,给企业经营带来一定的压力。

(四)“世园效应”明显,全面带动第三产业

2011年,我省成功举办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园178天,入园人数突破1572.89万人次,日均游客高达8.8万人次。

与此同时,各地充分发挥本地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

以革命圣地延安为龙头,整合祭祖、红色及民俗文化资源的红色旅游;依托法门寺文化景区的宗教文化旅游;利用秦岭生态旅游资源的秦岭山水度假旅游;以及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旅游节——“中国最美油菜花文化旅游节”、“三国文化节”、“茶叶节”、“龙舟节”等活动,全省全年共计接待境内外游客1.8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325亿元,分别增长26.3%和34.7%,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33.09亿元,比上年增长18.6%。

借力世园会,对加快全省第三产业发展,提升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发挥了积极作用。

全省全年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其他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较上年同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仅住宿餐饮业,全省全年新增企业1849户,是去年新增户数的2.73倍。

(五)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以非公经济为主导的新兴服务业,近几年发展较快。

新兴服务业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出现、伴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而新生的,或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而产生的,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满足社会高层次和多样化需求的服务业。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广告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新增个体户户数分别为1774户、113户、16672户,是上年新增户数的20.8%、91.5%、14.9%;新增私营企业户数分别为4629户、266户、1426户,是上年新增户数的50.5%、23.7%、46.9%。

在我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政策带动下,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新增个体及私营企业户数较上年更是高达123%和102.1%,分别为600户和376户。

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1-11月,全省物业管理及房地产中介、娱乐业、商务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的营业收入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2.6%、14.9%、14.2%、10.8%,体育业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46.2%。

(六)金融业新兴业态数量增多,缓解企业融资困境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省金融业新增单位141户,新增注册资本40.9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71.1%。

其中小额贷款、融资担保、融资租赁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

截止2011年11月底,仅西安市就有小额贷款公司23家,比2010年末增加了7家;融资性担保公司达66家,新引进了重庆三峡担保集团、瀚华担保集团等担保公司,业务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累计新增担保融资85亿元;2011年,西安高新区新增各类投资及咨询机构52家,规模10亿元的泰来基金、陕西循环产业基金、深创投、德同资本、达晨创投、硅谷天堂等一批基金公司落户,高新区已成为国内风投、创投比较盛行的区域,对非公企业融资难问题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三、陕西非公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短缺成为发展“瓶颈”,融资难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观

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是长期困扰非公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虽然各级政府出台了多项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但长期形成的资金瓶颈现象仍未得到有效破解。

企业资金短缺问题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

一是货款拖欠现象增多,企业的原材料交易大多为现金交易,产成品却多以赊欠方式出货,由于企业资金普遍紧张,企业间货款拖欠现象加剧,导致企业资金压力进一步加大;二是由于我省非公企业绝大多数以传统产业、科技含量不高的小微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在发展潜力、抗风险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风险,企业资信等级普遍较低,大多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担保,金融风险管理和企业自身缺陷的矛盾使得在银行贷款的难度依然较大。

双重因素导致资金问题仍是困扰非公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据企业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有25.7%的企业资金缺口很大,急需融资,45.7%略有缺口,需要融资,73.8%的企业面临贷款难问题。

(二)生产成本攀升,经营难度加大

由于物价不断攀升,市场竞争加剧和国家相关行业政策调整因素影响,全省非公企业,特别是民营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加大。

企业在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上费用大幅提高,原材料和能源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环境成本上升、利息支出加大等因素,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攀升,盈利空间被挤压。

企业盈利能力普遍降低,经营难度加大,已成为影响着非公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新的困境。

(三)人才技术力量匮乏,企业人员整体素质仍待提高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人才是核心竞争力,对于在资金方面不占优势的非公企业来说,只有依靠人才进行技术革新和制度创新,才能使企业有长远的发展。

现阶段许多非公企业人才储备匮乏,尤其是科研人员数量不足,且从业人员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素质普遍不高。

据调查,2010年我省非公企业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从业人员的的比重为10%,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比重只有0.9%,高学历人才明显短缺;57.4%的企业缺乏高级管理人员和高技术人员,40.7%的企业缺乏科研人才,48.1%的企业没有科研部门,与科研院所亦无作关系。

非公企业人才形势不容乐观。

(四)产业层次较低,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

陕西虽为科教大省,科研力量雄厚,但在科技成果转化为有效生产力时,这种优势没有得以体现,科技成果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转化率不高。

大多非公经济企业布局分散,集中度低,协作能力差,没有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以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为主,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企业不多。

据调查,32.3%的企业每年有所创新,但无突破,32.3%的企业基本没有创新;对企业技术的主要来源,28%为联合开发,21.2%为购买和模仿。

主体创新意识不强,科技力量薄弱,缺少高附加值和高新技术含量的产品,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不强,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政府职能不规范,越位与缺位现象并存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政府一系列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发展非公经济政策的出台,非公经济发展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促进了全省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从非公企业经营环境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有些地方对非公经济发展认识不足,在政策的落实上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随意性较大,与国家和省上的政策相悖,在落实上级政策时打折扣。

在对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有关政策和措施落实上也存在不少问题,在一些地方,私营企业参与国有中小企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中享受的税收减免、返还政策基本落空。

调查发现,在一些地区、一些部门对民营企业“雁过拔毛”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乱收费的情况依然存在,损害民营企业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据对非公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非公企业进入垄断行业时遇到的“玻璃门”现象时,有近60%的企业认为很严重。

说明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非公企业转型升级的引导、协调上还存在一定缺失,在政策落实上不到位。

四、发展陕西非公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构筑非公经济诚信体系,营造诚信社会环境

一要大力营造社会诚信氛围,培育社会诚信意识。

要加大对诚信的宣传力度,将诚信观念作为个人价值、商品价值或资本价值来看待。

要不断提高非公企业的诚信管理水平,努力培养非公企业经营者的诚信观念,提升企业法人的人格信誉。

二要健全和强化企业自身诚信制度的建设,积极打造企业信用品牌,建立企业、个人诚信体系,企业和个人联合诚信体系,以及与此相关的诚信服务体系;三要建立诚信监督和诚信奖惩制度,对守信用、讲商德者给予表彰奖励,包括给予精神、融资、税率等方面的奖励,对不守信用、不讲上的这,要视情节、后果轻重分别给以媒体曝光、罚款、停发贷款等惩处。

(二)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财税、担保、坏账核销、风险补偿等政策支持体系和差异化监管措施,积极做好银企的组织协调工作,破解非公企业融资难题;同时要逐步建立个体私营企业担保机构,不断充实非公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完善以政府出资为导向,民间资本参与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不断发展和完善“草根金融”,帮助企业解决小额度周转金借贷难的问题,从而降低金融部门的借贷门槛。

不断扩大非公有制企业面向社会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融资体系,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完善政府服务平台,助推非公经济进入新领域

首先是构建非公有制经济合作投资平台。

国务院颁布的“非公经济36条”,允许非公资本进入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垄断行业和领域。

而资本是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垄断行业的核心问题,应当构建非公有制经济合作投资平台,使单个非公有制企业资本联合成为规模资本,以集合投资等方式进入垄断行业。

可以建立由工商联、行业协会、商会等牵头搭建,采取股份制方式,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为实质性进入垄断行业提供规模资本;其次是构建金融支持平台。

即使是非公有制资本形成集合投资资本,其规模仍然有限,要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尤其对进入垄断行业的非公有制企业可以考虑建立专项金融支持平台。

(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增强非公企业竞争能力

一是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一些补贴、奖励措施,“筑巢引凤”,鼓励非公企业多渠道引进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二是要强化对现有人才的培训,重点强化对企业家的培训,组织和引导有发展前途的私营业主到有关大专院校接受定向培训,来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积极引导非公企业经营者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自身素质。

三是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

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在职称评定、技术申报、评优评先等方面享受国有企业待遇。

逐步建立健全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的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保障职工权益,维护员工利益,提高生活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五)加强对非公企业的政策引导,拓展非公经济发展领域

我省非公经济主要集中在机械、电力、建筑、建材、食品加工、商贸等行业,高新技术产业、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产业领域相对较少。

首先,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要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企业从主要集中于制造、加工业、商贸及资源型、劳动密集型行业,向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附加值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转变,促进全省非公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通过设立发展基金、奖励先进等形式引导企业不断进行各种创新活动,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同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走产学研要结合的道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加强对科技成果的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和创业者积极吸收转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科研成果,积极组织中小企业围绕我省大工业发展,开展与大企业大集团的配套协作,提高省内产品配套率。

通过这些政策措施,推动我省非公经济迅速驶入良性发展轨道。

(六)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借助各新闻媒体,深入宣传政府鼓励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让更多的人了解政策,调动广大投资者的积极性。

广泛宣传发展非公经济的意义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扫清思想障碍,形成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共同关心和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建立有效监督管理机制,对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在具体实行过程中进行有效监控,针对企业需要政府帮助解决的难题,及时更新、细化政策措施的具体内容,使之落到实处,真正产生效果。

 

撰稿人:

杨 磊

核稿人:

杨天祥

签发人:

张晓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