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导学式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1460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27 大小:3.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导学式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7页
六年级导学式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7页
六年级导学式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7页
六年级导学式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7页
六年级导学式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导学式下册教案.docx

《六年级导学式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导学式下册教案.docx(2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导学式下册教案.docx

六年级导学式下册教案

课题

面的旋转

学习

目标

1.认识并掌握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认识圆柱和圆锥体的特征,能够正确区分圆柱和圆锥。

2.初步感受圆柱和圆锥是旋转体,建立圆柱和圆锥的空间观念,形成表象。

3.借助多媒体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学习知识,体验数学的价值。

重点

难点

重点:

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难点:

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教法

选择

观察法、讲解法、演示法

课型

新授课

课前

准备

圆柱和圆锥的教具模型、课件

是否采用

多媒体

教学

时数

1课时

教学

课时

第1课时

备课

总数

第1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一、点、线、面、体的关系

1.几何图形

点—线与线相交而成。

线—面与面相交而成。

面—包围着体的部分。

2.平面几何图形

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

3.立体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

4.转一转,想一想

 

1.教师提问。

 

2.教师提问。

3.教师提问。

4.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圆柱、圆锥的形成过程。

 

1.学生个别回答。

 

2.学生个别回答。

3.学生个别回答。

 

4.学生观察。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自主探究

1.(探究1)观察手中的圆柱、圆锥模型,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2.(探究2)运用手中的工具以圆柱或圆锥为研究对象。

3.辨一辨,找出下列物体中的圆柱或圆锥。

 

 

三、学以致用

1.如图,各图中的阴影图形绕着直线I旋转360°,各能形成怎样的立体图形?

2.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胶滚沿从左到右

的方向将图案滚涂到墙上,下列给出

的4个图案中,符合图示滚涂出的图案是()

1.教师拿出实物

(1)说出圆柱由几个面组成?

分别是什么?

(2)说出圆锥由几个面组成?

分别是什么?

 

2.教师出示题

(1)圆柱从正上方看是;从侧面看是。

从正面看是。

(2)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展开图的宽是,长是.

(3)圆锥从正上方看是;从侧面看是从正面看是。

(4)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圆锥的母线是其展开图的;

 

1.教师演示

 

2.教师出示题

 

1.学生议一议,动手摸一摸。

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做题。

 

3.学生回答。

 

1.学生观察。

 

2.学生选择。

 

作业设置

完成课本P4练一练的3、4、5题

教学札记

检查签阅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签章):

课题

圆柱的表面积

学习

目标

1.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重点

难点

重点:

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

难点:

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法

选择

观察法、讲解法、演示法

课型

新授课

课前

准备

课件、圆柱体的瓶子、剪子

是否采用

多媒体

教学

时数

2课时

教学

课时

第1课时

备课

总数

第2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谁能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罐是怎样下料的?

那么大家猜猜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

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1.研究圆柱侧面积:

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上的那个面有什么关系?

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即

长×宽=底面周长×高,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S侧==C×h

如果已知底面半径为r,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也可以写成:

S侧=2∏r×h

如果圆柱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1.教师提问

 

1.独立操作:

利用手中的材料(纸质小圆柱,长方形纸,剪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刚才的猜想。

2.观察对比:

观察展开的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1.学生会说出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

2.说说自己的猜想。

 

1.小组交流:

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

2.小组汇报。

(选出一个学生已经展开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3.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4.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研究圆柱表面积:

圆柱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

得出结论: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三、实际应用

1.解决书上的例题。

2.填空。

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可能是()形,也可能是()形。

第二种情况是因为()。

3.要求一个圆柱的表面积,一般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4.教材第六页试一试。

 

1.现在请大家试着求出这个圆柱体茶叶罐用料多少。

2.教师用课件演示圆柱体表面展开过程。

3.因为刚才学生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剪开的,所以可能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

此时可以让已经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学生介绍一下他的剪法,然后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圆柱纸盒用此法展开。

 

1.教师出示题。

2.教师出示要求。

 

1.学生测量,计算表面积。

2.手摸一摸。

在小组内交流。

3.学生观察。

4.学生讨论并交流。

 

1.学生做题。

一位学生板演。

 

2.学生填空。

3.学生纠正答案。

作业设置

完成课本P6练一练1、2题

教学札记

 

检查签阅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签章):

课题

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

学习

目标

1.进一步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重点

难点

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圆柱表面积的实际应用。

教法

选择

讲练法、讨论法

课型

练习课

课前

准备

小黑板

是否采用

多媒体

教学

时数

2课时

教学

课时

第2课时

备课

总数

第3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基本练习

二、实际应用

求压路的面积是求什么?

1.教师出示题。

2.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立体图形是由哪些平面组成的?

3.分组做题。

1.学生认真观察。

2.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并说出压路的面积是求什么?

 

教师提出要求。

 

1.学生回答。

2.学生自己做题。

 

1.同桌学生讨论。

2.学生独立完成。

1.分组讨论这个圆柱体有几个面。

2.交流计算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实践活动

教师出示题。

 

教师出示题。

 

教师出示题。

 

1.教师指导测量的方法。

2.教师提出要求。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交流。

3.师生共同纠正答案。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交流。

3.师生共同纠正答案。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交流。

3.师生共同纠正

答案。

 

1.同桌合作完成。

2.叙述测量方法。

作业设置

完成课本P7做一做4、5、6题

教学札记

检查签阅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签章):

课题

圆柱的体积

学习

目标

1.通过切割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2.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重点

难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法

选择

演示法、讨论法

课型

新授课

课前

准备

圆柱体学具、课件

是否采用

多媒体

教学

时数

2课时

教学

课时

第1课时

备课

总数

第4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引新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1)r=1厘米;

(2)d=4分米;(3)C=6.28米。

 2.想一想:

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3.提问:

什么叫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4.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高h,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二、探索新知

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

积。

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

 

2.公式推导。

 

(1)请同学指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3)探索求圆柱体积的公式。

(4)讨论并得出结果。

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为什么?

(5)小结。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1.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2.计算。

 

1.教师提出问题。

2.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1.板书课题。

2.我们能不能根据圆柱的底面可以像上面说的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

3.小结:

根据圆面积剪、拼转化成长方形的思路,我们也可以运用切拼转化的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形体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

 

生:

把一个圆等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

 

1.4人小组进行讨论。

2.同桌交流结果。

3.个别学生回答,师生查找问题。

4.分组操作。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3.教学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练习册练习

四、课堂小结

式。

4.教师演示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演示教具: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数量一般为16个),然后把圆柱切开,照下图拼起来,(图见教材)就近似于一个长方体。

可以想象,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5.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

V=Sh

 

教师出示题。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

指出:

这节课,我们通过转化,把圆柱体切拼转化成长方体,(在课题下板书:

圆柱些长方体)得出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

 

1.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边观察边思考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与拼成的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

2.学生讨论:

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 相等,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相等。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学生独立完成

 

作业设置

完成课本P9练一练1、2题

教学札记

检查签阅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签章):

课 题

圆柱的体积(小小设计师)

学习

目 标

1.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精神及学习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重 点

难 点

探索体验圆柱表面积等有关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圆柱侧面与长方形的关系。

 

教法

选择

观察法、讨论法

课型

实践课

课 前

准 备

胶水、剪刀、纸片、饮料罐等

是否采用

多媒体

教 学

时 数

1课时

教学

课时

第 1 课时

备课

总数

第5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假如你是一个小小的设计师,你能设计制作

一个饮料罐吗?

”“制作一个饮料罐需要多少铝皮或铁皮?

二、引导探索,寻找规律

1.怎样做“饮料罐”

(1)分小组讨论分析如何制作“饮料罐”,

(2)小组汇报,你们组有什么收获和发现,能和大家交流吗?

(3)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如何制作“饮料罐”。

2.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教师:

刚才我们研究“如何制作一个饲料罐”制作一个“饮料罐”需要多少铁皮?

(1)学生观察、思考、议论

(2)学生发言谈一谈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教师利用学生们喜爱喝饮料的爱好,出示各种饮料罐,组织学生谈一谈喜爱喝什么饮料,活跃课堂气氛。

我们先来做一个“饮料罐”(模型)用厚纸当铝皮,你们想该怎样做?

大家在小组里商量一下,并试一试,说一说需要哪些相关的知识来帮助

引导学生小结:

制作饮料罐需要哪些数学方面的知识。

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圆柱侧面积(表面积)和长方形面积的联系。

 

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使其自主地积极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学生们可以用桌子上剪刀、纸片,以及准备好的罐头盒展开讨论与动手操作。

2.交流中各小组验证他们的发现是否正确。

3.制作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再配上两个圆。

检查签阅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签章):

课题

圆柱的体积练习课

学习

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中。

2.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重点

难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法

选择

讨论法、导练法

课型

练习课

课前

准备

小黑板

是否采用

多媒体

教学

时数

2课时

教学

课时

第2课时

备课

总数

第6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基本练习

二、实际应用

1.学生说解题思路。

2.要求学生动手做。

3教师纠正错误。

 

1.教师出示题。

2.提问:

求重量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3.教师个别辅导后进生。

4.这道题的注意的地方:

单位的统一。

学生回答

 

学生练习

 

1.学生回答。

2.一位学生板演。

3.同桌讨论。

 

六年级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总结

 

1.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2.说说哪个体积大?

为什么?

3.比较得出结论。

 

上升的2厘米是什么?

分别说说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小结。

强化练习

 

指个别学生交流

 

小组讨论交流

 

个别学生回答

 

1.学生动手操作。

2.同桌共同完成。

作业设置

完成课本P10的3、4题。

教学札记

 

检查签阅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签章):

课题

圆锥的体积

学习

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重点

难点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法

选择

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

课型

新授课

课前

准备

自制投影片、圆柱和圆锥教具、沙土

是否采用

多媒体

教学

时数

2课时

教学

课时

第1课时

备课

总数

第5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③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教师出示课件。

板书:

圆锥的体积。

 

教师谈话:

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回答。

 

1.学生分组实验。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发现: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

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

    

 

3.反馈练习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

  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

4.算一算

三、全课小结

板书:

板书:

思考:

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教师出示题

 

1.说说解题方法。

2.教师演示解题过程。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从两个方面谈:

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作业设置

完成课本P12练一练的第1题。

教学札记

检查签阅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签章):

课题

圆锥的体积

学习

目标

1.进一步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进一步熟悉圆锥的体积计算

重点

难点

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法

选择

演示法、讨论法

课型

新授课

课前

准备

小黑板

是否采用

多媒体

教学

时数

2课时

教学

课时

第2课时

备课

总数

第9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填空

二、实际应用

1.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1.占地面积是求什么?

2.教师课件演示解题过程。

学生独立回答

 

1.全班交流。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交流。

 

1.学生讨论。

2.个别交流。

3.学生写出计算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实践活动

四、小结

 

1.教师读题

2.教师提出做题要求。

 

教师小结。

1.学生自己解答。

2.个别学生板演。

 

比较、交流、共同完成。

 

作业设置

教学札记

 

检查签阅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签章):

课 题

调查与统计

学习

目 标

l.让学生通过现场调查采访搜集有关数据信息。

2.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对统计图表进行解释说明。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自主实践能力。

4.在调查研究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人际交往能力。

重 点

难 点

1.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注重数学知识的挖掘。

教法

选择

观察法、调查法

课型

实践课

课 前

准 备

实物投影仪、模拟话筒、记录单、作图纸等。

是否采用

多媒体

教 学

时 数

1课时

教学

课时

第 1 课时

备课

总数

第 8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活动动员

同学们,今天许多外地老师来我们班听课、指导,大家想认识这些客人了解他们的情况吗?

(想)那么,你们想知道哪些方面的情况呢?

二、活动要求

第一个问题可按省(市、县)统计人数,并绘制成条形图;第二、第三个问题可分段统计人数,并制成统计表;第四个问题可单独调查某一位老师所在学校的学生人数情况,再制成统计表。

第五个问题可按文学、书法、体育、音乐等方面进行调查统计,并制成统计表或条形图。

三、活动步骤

1.分组讨论,确定方法。

(1)用什么方法调查?

(2)怎样统计数据?

(3)调查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2.调查采访,搜集数据。

3.整理数据,绘制图表。

4.展示图表,解释说明。

四、活动小结

 

1.由于听课的老师比较多,小组内每个同学分工合作,运用采访式分头进行调查。

2.如用划“正”的方法统计各省(市、县)听课老师的人数、各年龄段老师的人数等。

 

1.各小组推选整洁、美观的统计图(表)分别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并要求展示的同学讲行一些简单的分析解释。

2.听课老师年龄情况统计表。

3.教师出示展台。

同学们,今天的活动我们是怎样开展的?

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的回答

 

每个同学根据自己要调查的问题,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并推选出组长,由组长组织讨论。

学生观察。

检查签阅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签章):

课题

练习一

学习

目标

1.复习巩固圆柱、圆锥的基本概念,进一步掌握圆柱的表面各及体积、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2.运用有关圆柱、圆锥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数学生活化。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难点

复习巩固圆柱、圆锥的基本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就应用。

教法

选择

导练法、讨论法

课型

练习课

课前

准备

课件

是否采用

多媒体

教学

时数

2课时

教学

课时

第1、2课时

备课

总数

第10、11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相关概念

1.出示实物,说出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指出相应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