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docx
《如何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
在种植活动中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
“探究式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目前,探究式科学教育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理念,对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幼儿园开展的各种科学教育活动都应该以“探究为核心”开展探究式的科学教育。
幼儿园的自然角种植活动是一种非正规的科学教育活动,它是科学教育的一部分,所以也应该“以探究为核心”。
我在种植活动自身特点的基础上一些结合了一些科学探究的教育理念,在种植活动的前、中、后分别运用了一些方法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种植前的思考与准备
每次种植前,教师都要结合被刺种植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准备相应的材料。
我在实践中发现幼儿参与准备会产生一定的预知和期盼,当种植活动真正开始的时候,幼儿会表现得非常感兴趣和投入,所以引导幼儿参与到材料准备中来既可以为种植提供许多方便,又可以激发幼儿的种植兴趣。
如:
在中班的种植豆子的活动中,因为种植对象是三种豆子——黄豆、黄豆、绿豆,所以教师引导幼儿在认识名称的同时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还给幼儿较充足时间玩豆子。
幼儿在整个认、比、玩的过程中积极性一直很高,不但认识了这三种豆子,而且还表现出对这些豆子的喜爱。
活动后发现:
此环节不但可以帮助幼儿认识、熟悉种植的植物,而且还起到了很好的兴趣激发的作用。
二、种植中的亲历与自主
探究式科学教育理论强调: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种植活动中,为幼儿提供的自主机会主要针对种植形式、种植方法、种植内容等方面。
这种自主选择的内容有教师预成的,也有种植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兴趣点临时生成的。
如:
在第一次种植豆子的活动中,教师预成的此次种植活动的探究重点问题是“了解豆子的发芽情况,观察比较出它们发出芽的不同与相同?
”教师就通过让幼儿按小用组选择两种喜欢的豆子进行种植,并插上小标牌表示名称和种植豆子的种类。
在豆子发芽后,幼儿会自然产生“这是哪种豆宝宝发的芽?
”的疑惑,教师再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进行探究发现。
通过在种植环节中将一些教师预成的探究问题通过给幼儿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而潜藏其中,不但可以提高幼儿当时参与活动的兴趣,而且也使一些有探究问题的产生更加贴近幼儿和自然。
三、种植后的观察与探究
在引导幼儿进行观察与探究时,教师要敏感地觉察和发现幼儿感兴趣的问题。
如:
在种植豆子的活动中,幼儿自由观察有些发芽的豆子时,和旁边同伴
边看边说:
怎么只有绿豆发芽呢?
另一个幼儿说“是的呀都是绿色的芽!
”接着在交流自己有哪些发现时,又有小部分幼儿说;发现绿豆发芽了,于是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判断:
幼儿第一次种三种颜色的豆子,对发出的芽是什么样子的?
几乎没有经验,这可以作为一个探究点,于是老师引导全体幼儿进行了猜测、并在实际的观察中发现:
三种豆子发出的芽都是绿色的,只是芽长得不一样的结果。
在种植活动中老师要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幼儿根据不同的问题在不断的猜测验证中丰富和调整已有的认知。
如:
“豆宝宝为什么会冒出来?
”“绿豆发的芽是绿色的,红豆发的芽是红色的吗?
”等老师都采用了先请幼儿猜一猜、说一说可能的答案是什么?
再一起通过观察等方法进行验证,寻找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调动了自己已有的经验,而且结果对猜对或猜测错误的幼儿都很有冲击力,幼儿印象深刻。
表达和交流环节在幼儿探究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环节幼儿要组织自己的想法,设法向别人说明,或是设法说服别人,这是幼儿学习表达自己和倾听别人的过程,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过程。
在种植活动中,教师要重视表达和交流的过程。
在种植后一段时间、种植的豆子有明显的变化或幼儿临时产生了感兴趣的问题是,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相应的表达、交流,分享个体经验,碰撞、总结出正确的知识经验。
如:
在种植豆子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幼儿已清楚的辨别出豆子发的牙后,教师组织了交流、讨论环节,并请幼儿表述自己如何辨别清楚三种豆宝宝发的牙时,幼儿就采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除了完全语言交流外,还借助动作模仿表现加语言讲解的形式,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将三种豆宝宝的不同发芽形态解释的更加清楚。
四、再实践中的迁移与拓展
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中有一个特点——幼儿的试悟性,因为幼儿通过探究寻求答案的过程常常需要反复多次,因此要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进行探究。
在种植活动的实践中,教师也要注意给幼儿提供这种再实践、再探究的机会,引导幼儿迁移已有的经验或已得出的结论进行再实践和经验,以巩固和调整幼儿正确的科学认知和经验。
如:
在“宝宝种豆记”的第一轮种植后,教师又组织幼儿进行第二种种植。
此次种植的是水养种植红豆、黄豆、绿豆的方式同样是这三种豆子,这次的种植目的有二,一是:
幼儿可以直观、清晰的观察摆放在透明杯子里的三种豆子整个的发芽过程,观察他们发芽中的相同于不同,二是:
幼儿可以巩固对三种豆子发出的芽的认识。
是对上次种植活动的一个拓展、迁移和补充!
在整个种植活动中发现:
幼儿不仅获得了对种植本身的初步体验和经验,而且在探究热情、探究兴趣、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等方面都达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虽然自己进行了较多的思考,但具体探究理念的运用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足,我将继续思考与实践,在与幼儿共同探究、共同惊喜、共同发现、共同进步中获得更多更有效的指导策略。
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探索
[摘要]《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它强调了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教育要求。
要求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我们发现在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关注幼儿的需求、兴趣、经验,引导幼儿科学探究,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使科学教育生活化,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有效的、重要的,也是科学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日常生活、科学启蒙、生活化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它强调了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教育要求。
在以往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往往怀着一种“任务”意识去传递知识,传授技能,至于幼儿的需求、兴趣很少顾及。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科学现象、科学活动往往被我们老师所忽略。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尝试利用幼儿的生活及其周围的环境对他们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使教育与幼儿的生活、感性经验结合,把科学启蒙教育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一、日常生活是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有效的、重要的途径。
生活中到处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幼儿熟悉的现象,它们蕴藏着许多深刻的科学道理,它以各种形式呈现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吸引着幼儿去注意、去探究。
事实证明:
无论从幼儿提出的问题,还是从幼儿得到的经验看,他们的科学探究都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
例如:
幼儿在饲养角给小白兔喂食时,他们会探究兔子什么样啊?
它吃什么?
它睡觉时怎么睡?
它起床洗脸吗?
他们会在饲养中探究、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
在幼儿的生活中,突然发生的某一自然现象、自然物或有趣、新奇的科技产品和问题情境,都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吸引幼儿去探究、去解决。
因此,幼儿科学教育更多的是随机教育,它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随机进行。
每天发生的随机经验对幼儿而言是最自然、最有意义、最具体、最容易了解,也是最不会忘怀的,但如果不加以引导,也会成为过眼烟云,不会产生任何学习效果的。
例如:
春天来了,幼儿发现空中许多飞舞的柳絮,教师和大家一起玩捉柳絮的游戏,游戏后引导幼儿思考:
柳絮从哪里来的?
它到底是什么东西?
有什么好处?
有什么不好?
怎样避免呢?
幼儿吃玉米时,引导幼儿观察、探究玉米的种子在哪里?
它是以什么方式排列的?
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让幼儿数一数,讨论是怎么数的?
引导思考:
你还知道其它植物的种子是怎么排列的吗?
引导幼儿探究植物种子排列的特征。
这些生活过程,它正是激发幼儿好奇心,引导幼儿探究的切入点。
生活中还有很多的随机经验、内容:
如蚂蚁有几条腿?
它吃什么?
垃圾哪里去了?
衣服上的水哪里去了?
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
教师要抓住机会,运用一些问题让幼儿去推理、思考、关注周围的世界,从小接受科学启蒙教育。
二、科学启蒙教育的内容选择要符合幼儿的兴趣、经验和年龄特征。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知识建构者,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
鱼死了;天黑了;阿姨肚子里有宝宝了;蚂蚁排队了……这些问题都适宜拿来让幼儿探究吗?
幼儿年龄小,知识、生活经验贫乏;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有限,这就决定了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应具有趣味性、启蒙性、可懂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恒古不变的真理,这种兴趣能使幼儿对客观事物进行有目的地感知和主动的探究,进而发展为主动探究的习惯。
幼儿天生喜爱探究,对许多事物感兴趣,而且对感兴趣的东西学得积极、主动、效果好。
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捕捉幼儿生活中教育契机,追随幼儿的兴趣,充分利用幼儿的学习兴趣开展科学启蒙教育活动。
幼儿的科学活动常常是从身边的物品或身边的事情开始的,我们就用既有趣又能引起幼儿科学思考的生活活动引入内容,进行一系列的由浅入深的、具有连贯性和整体性的探究活动,这样做既使幼儿关注周围的事物,使幼儿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又能让幼儿的探究有明确的方向,保证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培养了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通过研究,我们领悟到:
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是与他们生活紧密相联的,如进餐、盥洗、散步等幼儿一日生活的小环节中的科学现象,因此,任何一个小环节都可以渗透科学教育内容。
孩子喜欢玩水,每次洗手时,都有许多孩子在玩水,迟迟不肯出来。
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我找来几个大盆,装满水放在活动室,并放置了不同颜色的瓶子、塑料管、玻璃杯、筷子、还有木块、海绵、铁块、坏的乒乓球等物体,让幼儿玩水,引导发现问题,并通过问题,引导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发现水的一些特性。
东西放在水里有什么发现?
水在红瓶子里,为什么是红色?
而在蓝色的瓶子里,为什么又是蓝色?
筷子放在水里为什么看起来弯了?
幼儿带着问题去玩水、去探究、去讨论,体验探究和发现的乐趣,感受获得科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三、大自然、大社会是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活教材。
运用天然的自然材料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可让幼儿获得真实的感受,在自然里有许多自然的材料可以利用。
可现代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玩的是动漫、动画、电动玩具、布娃娃……看起来是幸福的一代,可他们又有多少亲近自然的机会呢?
教育家陈鹤琴曾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
我们可向它领教,向它探索。
”他强调幼儿园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以大自然、大社会为课堂,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启发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想像力。
大自然是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有千姿百态的山川溪流,物质繁多的花草、树木、庄稼、鸟兽、鱼虫、神秘的天空、季节的交替变化、天气的阴晴变化,它们以各种形态展示给幼儿,是幼儿接受科学启蒙教育很好的场所。
幼儿天真好奇,他们常被自然景物的色彩、形态、声音所吸引。
所以,我们经常带幼儿走进自然,观察自然,研究自然,利用自然,把自然带进幼儿园。
在日常生活中,随着季节的变化,春、夏、秋、冬每个季节所蕴涵的知识是无限的,如以时令季节为主题,让幼儿接触、观察自然,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建构丰富的知识。
例如:
春天我们利用散步的时机,带幼儿走进自然,跟幼儿一起捕捉蝴蝶、瓢虫、蝈蝈等昆虫,幼儿把捕捉的昆虫先喂养,然后制作成标本,创设一个活泼可爱的昆虫角,幼儿对此活动特别感兴趣,随着探究的深入,他们的兴趣不仅仅在昆虫上,还扩大到其它节支动物身上。
利用自然既丰富了幼儿的生活,又为幼儿进行继续观察、认识、分类创设了条件。
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各种感知,通过听、看、尝、闻、触摸,不仅满足了好奇心和渴望主动发现、主动探究的心理,而且获得了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真实感受,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四、主动探究是幼儿学习科学的主要方法。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指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织的学习环境中,让幼儿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引领幼儿亲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实验验证、记录信息、结果讨论的过程。
它能极大地激发幼儿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幼儿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幼儿尊重事实,乐于探究和创造的科学品质,促进幼儿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的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布鲁纳的学习理论都说明了儿童学习是儿童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
教师只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参与者。
我们常说幼儿是小小的科学家,但他们毕竟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们的活动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支持。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能善于捕捉幼儿关注的和感兴趣的内容,引导幼儿进入探究情境。
因为兴趣是幼儿开展探究活动的起点,是主动学习的动力。
例如:
值日生对给自然角的金鱼喂食很有兴趣,我们利用这一活动,创设问题,启发幼儿探究金鱼吃什么?
引导幼儿进行推测与讨论,鼓励幼儿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把不同的食物喂给金鱼,用符号、图画、表格、照片、文字等多种适宜的方式记录探究的过程。
金鱼吃了什么,没吃什么。
再通过讨论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
我们还把黄豆分别放在水里、沙子里、土里,让幼儿观察其长势,看看哪个长得快,并隔几天将记录的结果粘贴起来。
我们在幼儿每天的值日生、自然角、种植园地、饲养角和天气预报工作等日常生活中,挖掘其中的科学教育价值,引导幼儿探究。
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给幼儿充分的自由活动与探究时间,不要过分干扰和限制幼儿的行为,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这样的环境里活动,幼儿觉得才有安全感,感到被尊重、被关怀,因而才能真正大胆地尝试、探究、发现和创造。
五、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态度、情感、能力是幼儿科学启蒙的教育目的。
《纲要》科学教育的目标中强调让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要求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由此可以看出科学教育活动所蕴涵的价值已不再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幼儿情感、态度和探索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生活中充满了千奇百怪可供人们探究的问题,如果我们仅仅教给孩子有关周围生活中易懂的、简单的知识和定义,这是不够的,因为这样,幼儿只是被动地接受,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发挥,幼儿不能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把科学启蒙教育搞得这样枯燥无味,真是得不偿失。
因而激发幼儿不竭的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形成他们的科学意识与能力才是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幼儿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和现象,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获得他们需要的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探究欲望和探究精神,使幼儿的科学教育既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一次,中班自选游戏活动中,东东的电动汽车不走了,这可急坏了他,小朋友都和他来想办法,他们把汽车翻过来,转过去,找原因,结果发现是电池没了。
于是,他们把电池篓搬来,看见里面有这么多的电池,我没有告诉他们安装电池的方法,而是对他们说:
“这些电池怎么安装?
你们试一试;把你们实验的方法记录下来;看看哪种方法有用。
”幼儿的兴趣上来了,他们开始了探究,只见他们边操作边讨论,边想办法,没有一个闲着,也没有一个在打闹,有时他们装反了,有时电池的型号不对,有时成功了,但他们并没有满足,还在尝试。
在操作中他们发现了电池两端的秘密,中间没有老师的说教、演示,只有教师提供的电池、问题。
幼儿在看、听、摆弄、讨论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老师所期盼学到的知识。
我们发现在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关注幼儿的需求、兴趣、经验,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使科学教育生活化,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有效的、重要的,也是科学的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