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1241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课题

第六单元课题:

劳动

设计项目

设计内容

本单元以“劳动”为主题选编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二首》选编了李白的《秋浦歌》和李绅的《悯农》,前者描绘了瑰丽壮观的秋色冶炼图,后者对农民辛苦劳作却仍饿死的现象表示同情;《幸福在哪里》这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三个牧童在智慧的女儿的引导下,经过自身的劳动实践,找到了幸福,弄懂了幸福的真正含义;《劳动的开端》记叙了作者在童年时代因受饥饿的威胁,被迫走上谋生的道路的经过。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上,联系生活实际,根据图画或课文的描述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综合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劳动含义的理解。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学会从课文中了解社会和历史。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诗的意境。

4.根据画面或课文的描述进行合理的想象。

5.背诵或默写古诗。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2.抓住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布置有关劳动的实践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什么是幸福,受到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教育;感受劳动者的辛苦;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辛。

单元

重点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2.根据画面或课文的描述进行合理的想象。

单元

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会从课文中了解社会和历史。

2.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布置有关劳动的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

6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及背景资料等。

教学内容

第一课古诗二首

知识与技能:

1.读懂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感情朗读,领悟诗意。

2.通过交流,积累有关劳动的古诗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教学难点

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

理念

1.引导学生从写作背景入手,弄懂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在品评、诵读诗歌过程中,感悟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采用读——品——背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有关作者的资料介绍。

设计项目

设计内容

第1节

教学过程

教师调控点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一首古诗叫《静夜思》,你还能背下来吗?

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材料简单介绍李白。

作者简介。

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一、层层引领,重塑诗中意境。

1.生自由练读诗歌,然后指名读,把诗读通、读顺。

2.指导理解诗意。

如何理解古诗的意思?

3.运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试着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4.读全诗,疏通诗意。

二、再读课文,理解全诗。

1.诗开头的“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2.从“照”和“乱”这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你体会到了什么?

3.“赧郎”指什么?

让你联想到什么?

4.他们唱的什么歌?

歌声果真把寒川激荡了么?

5.自由读-齐读-闭眼读,想象:

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听见了什么?

6.播放课件(旧时冶炼工人炼铁时的场面),齐读这首诗歌,再背诵。

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三、比照《悯农

(一)》,体味诗人情感。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当这两首古诗摆在我们面前时,你有何发现?

2.你从《悯农》这首诗中发现了什么?

3.交替互读两首古诗。

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

 

小组讨论、交流,谈谈自己的理解诗意。

 

培养学生的自主理解能力以及概括总结能力。

拓展

练习

劳动虽然是艰辛的,但是劳动又是快乐的。

你参加过劳动吗?

你有什么感想?

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课外作业

朗读并背诵本首诗。

古诗二首

秋浦歌

炉火红星

赧郎歌曲

赞美、歌颂

反思

备忘

好题

随感

 

教学内容

古诗二首

设计项目

设计内容

第2节

教学过程

教师调控点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指名背诵《秋浦歌》。

2.你还能背诵李白的哪些诗歌?

3.你还知道哪些劳动的诗歌呢?

上节课我们提到过古诗《悯农》,其实李绅的《悯农》有两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

背诵引入新课。

复习课文,导入新课。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读通、读顺。

2.了解作者。

3.多读几遍诗歌,诗歌写了什么内容呢?

在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旁做好标记。

二、细读诗歌,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1.谁了解农民的生活,说说农民是怎样劳动的。

2.诗中哪两句是写农民的辛勤的?

3.诗的后两句写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为什么农民们那么辛苦地劳作,收获那么丰富,却仍然饿死?

4.指导朗读,互读互背。

男女生背诵,小组背诵等。

 

学生自由练说,交流评价。

读诗歌,感悟诗歌内容。

 

理解诗歌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熟读成诵。

课堂巩固

从农民的遭遇中你想到了什么?

课堂小结

总结全文,总结本课学习收获。

课外作业

课后自己说一说全诗的意思并朗读背诵古诗。

古诗二首

悯农

万颗子

同情

犹饿死

反思

备忘

好题

随感

 

教学内容

第二课幸福在哪里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理解智慧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合作学习,质疑。

3.通过交流,理解幸福。

4.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理解幸福。

5.通过把课文改写成剧本,进一步理解幸福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做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幸福。

教学重点

感悟幸福的真正含义。

设计

理念

1.引导学生采用浏览与精读相结合的方法学习课文内容,全班交流三个孩子为什么会有幸福的感觉。

2.自读自悟,小组探究交流,抓住人物的语言等,深入体会幸福的含义。

教学

准备

教师:

制作课件,搜集有关“幸福”的事情名言。

学生:

预习课文,查阅有关资料。

设计项目

设计内容

第1节

教学过程

教师调控点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

引入

1.播放歌曲《幸福在哪里》,请学生欣赏。

2.谈谈歌曲中唱的幸福在哪里。

欣赏歌曲。

引起学生兴趣。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边读课文边思考:

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复述故事。

二、阅读导航,引导学生自学。

1.默读第1~5自然段。

三个牧童是怎样挖泉井的,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画出文中的有关词语、语句。

2.孩子们为什么这么快乐?

同桌合作从文中的第6~19自然段中找寻答案。

3.读第20~28自然段,三个孩子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又从事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

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幸福?

4.自由朗读第29~33自然段,结合三个青年的领悟说说幸福在哪里。

三、完成表格。

1.学生说出图意。

2.完成表格。

十年前

十年中

十年后

 

三个牧童挖井

 

智慧姑娘祝福

当医生让病人恢复健康

做工作对别人有用

耕地养活许多人

为他们高兴

领悟幸福的真正含义,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全班交流汇报预习情况。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心。

拓展

练习

你认为文章中哪些词语、句子写得最好,把他们标注出来,并多读几遍,说说你的理解。

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课外作业

搜集关于“幸福”的名言警句。

幸福在哪里

十年前

十年中

十年后

 

三个牧童挖井

 

智慧姑娘祝福

当医生让病人恢复健康

做工作对别人有用

耕地养活许多人

为他们高兴

领悟幸福的真正含义,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反思

备忘

好题

随感

 

教学内容

幸福在哪里

设计项目

设计内容

第2节

教学过程

教师调控点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导入

1.填空。

出示:

十年前:

三个牧童()。

十年中,三个孩子都从事了有益于人类的劳动。

第一个孩子();第二个孩子();第三个孩子()。

他们通过劳动明白了()。

2.幸福对于我们来讲到底是什么呢?

 

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回忆课文内容,导入新课。

1、入情入境,领悟幸福的真谛

1.学习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投影片段。

“我非常高兴你们信守诺言。

”姑娘说,“我都听到了,你们的话已经证实:

你们领悟了,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你是谁?

”三个人异口同声地问。

“我是智慧的女儿。

”她说完就消失了。

3.讨论。

(1)“领悟”一词有什么含义?

(2)你能谈谈怎么理解“智慧的女儿”吗?

(3)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归纳:

“领悟”的意思是“领会、理解”。

在文中,智慧的女儿肯定了三个孩子已经领会(理解)了幸福的真正含义,三个孩子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领会(理解)到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因为这个姑娘像一位良师益友,引导三个孩子去领会幸福的含义,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说她是“智慧的女儿”。

2、拓展交流,情感延伸

1.同学们,生活中到处都有幸福,你知道爸爸妈妈眼中的幸福是什么吗?

2.你眼中的幸福是什么呢?

三、阅读拓展,读写结合

学当编剧,改写剧本:

这篇童话故事非常优美,老师想把它排成课本剧,下面请同学们当小编剧,把它改写成剧本,看哪位同学的剧本能被采用。

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

 

指名朗读课文,进行自由发言。

 

小组讨论交流文章的内容。

 

练习实际说说什么是幸福。

 

改写剧本。

 

精读课文,领悟幸福的真正含义。

 

联系生活,体会幸福是什么。

把童话改写成剧本,读写结合。

课堂巩固

将搜集到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与大家共勉,并谈出自己的理解。

课堂

小结

教师小结:

幸福要靠劳动,要做出对人类有益的事情。

今天,我们都知道了真正的幸福在哪里,我想同学们今后一定会努力学习,将来会好好工作,好好生活,都能找到幸福和快乐。

课外作业

回家和朋友家人说说你眼中的幸福是什么呢?

板书

设计

幸福在哪里

幸福是什么—劳动—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反思

备忘

好题

随感

 

教学内容

第三课劳动的开端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掌握本课生字,理解“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意思。

2.重点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3.体会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及在文中的用法。

4.初步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5.阅读课文,理解内容,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

过程与方法:

1.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2.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劳动的艰辛和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教学重点

体会劳动的艰辛和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

设计

理念

1.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文章思路,抓住文章重点语句分析讨论,揭示写法与表达作用。

2.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教学

准备

1.作者简介、课文背景介绍。

2.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

设计项目

设计内容

第1节

教学过程

教师调控点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趣

导入

1.今天,我们将走进一位著名英模小时候的艰难生活。

课件出示: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中,曾涌现出无数功臣英模。

其中有一位军工,身负100多处伤,手足伤残仍奋斗不息,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他就是吴运铎。

1917年,吴运铎出生于萍乡煤矿一个职工家庭,那是一个昏暗的年代,吴运铎自小就品尝了贫苦的滋味,15岁就进煤矿当学徒。

抗战初期,吴运铎和他的战友们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建起了一个制造、修配枪械的工厂,这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兵器工业的开端。

在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和战友们用捡来的破铜烂铁自制机器,生产出了子弹、炮弹、手榴弹,甚至还造出了平射炮。

在试制武器过程中,他舍生忘死,曾3次身负重伤,经过20余次手术,失去了左手、左眼,左腿也被炸残,全身有几十块弹片没有取出。

为了修复前方急需的旧炮弹,吴运铎准备从报废雷管中拆取雷汞做击发药。

虽然事先做了防范,将雷管用水浸过,但当他进行拆除时,忽然一声巨响,雷管在他手中爆炸了。

他当场失去知觉,整个人被炸得血肉模糊,左手被炸掉4根手指,左腿膝盖被炸裂,露出膝盖骨,左眼几近失明。

他在病床上昏迷了15天。

即便这样,他仍然置个人安危和健康于不顾,以顽强毅力战胜伤残,坚持战斗在生产第一线。

2.读了这段文字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吴运铎为什么会如此坚强呢?

那和他小时候的经历是有关的。

 

了解作者及文章的背景资料。

 

对作者事迹的介绍和感悟,为学习下文做铺垫。

 

一、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

画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理出一个简要的提纲。

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小结:

半夜动身去挑煤,到了地方,办事的人还在睡觉;

天亮后,挑煤赶路,越走越想歇;

午后继续赶路,因为太累了,人被绊倒,煤撒了一地;

太阳落山了,挑着空筐回家。

2、理清文章的层次

1.读课文,思考: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课文可以怎样分段,说说你的理由。

3.想象“我”为什么要去挑煤,用“——”画出有关语句。

4.作者参加的是怎样的一项劳动?

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解决字词,列出文章提纲。

 

理清文章脉络。

扫清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提纲,抓住文章重要段落。

 

理清作者的写作过程。

拓展

练习

吴运铎的经历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保尔是谁?

他又经历了什么?

课堂小结

由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课外

作业

我们今天不愁吃,不愁穿,生活得非常幸福,但大家看到在旧社会,许多穷人的生活却相当的艰辛。

一个12岁的孩子,他为了帮家里挣几个钱,开始艰辛的劳动。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请写下来。

板书

设计

劳动的开端

半夜动身去挑煤,到了地方,办事的人还在睡觉;

天亮后,挑煤赶路,越走越想歇;

午后继续赶路,因为太累了,人被绊倒,煤撒了一地;

太阳落山了,挑着空筐回家。

反思

备忘

好题

随感

 

教学内容

劳动的开端

设计项目

设计内容

第2节

教学过程

教师调控点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咱们来继续学习《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

咱么已经上了一节课了,谁来说说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是怎样理解“开端”的?

回忆上节课内容。

复习课文内容,导入新课。

 

1、自主研读

1.自由读课文(第一次劳动的部分)

2.目睹了作者的第一次劳动,你一定有很多的感触,能否用一句话概括你此刻的感觉?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最能够感受到作者挑煤艰难的语句,好好品读,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的理解。

4.课件出示:

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我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我鼓足勇气,仍旧挑起煤筐往前走,一不留神,脚底下被石头一绊,一个跟头栽倒在半山腰。

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指导朗读,体会艰难。

自由读—指名读—学生齐读

5.当“我”带着浑身的伤痛一头倒在床上,细心的母亲给“我”打来洗脚水,他们母子间有这样一段平静的对话。

体会母子俩当时的心境。

课件出示对话:

“孩子,你怎么啦?

”“煤没挑到站,都扔在半山腰了。

“妈妈,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

”“你吃过饭了吗?

”“我不饿。

6.请同桌再认真读读“我”和母亲的这段看似平静的对话,感受一下母子俩不平静的复杂心理,体会一下这母子间的感情。

你猜其实他们在心里和对方说着什么呢?

写话训练:

(自由选择一个内容写一段话)

(1)孩子,

(2)妈妈,

2、体会文章的写法

1.读读文章写第二天挑煤的部分,比较两次挑煤,在写作上有什么异同?

2.为什么要详写第一次挑煤而略写第二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你对“开端”又有了新的认识吗?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朗读句子,体会艰难。

 

学生讨论、交流。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艰难。

 

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课堂

巩固

这就是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过,这就是我们敬爱的吴运铎爷爷苦难童年的开始。

在他的肩头,一头挑起的是沉重的煤筐和艰难的生活,另一头挑起的则是坚强的品格和顽强的意志。

把你的童年跟吴运铎的相比较,你有什么感想呢?

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课外

作业

吴运铎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保尔.柯察金是谁?

请读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比较一下主人翁与吴运铎的经历,说说你的感受并写下来。

板书

设计

劳动的开端

动身挑煤

第一天挑煤挑煤赶路详写受人欺侮

跌倒山腰自强自立

空筐回家刻苦锻炼

第二天挑煤略写

反思

备忘

好题

随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