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512特大地震灾后林业生态修复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1002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绵阳市512特大地震灾后林业生态修复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绵阳市512特大地震灾后林业生态修复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绵阳市512特大地震灾后林业生态修复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绵阳市512特大地震灾后林业生态修复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绵阳市512特大地震灾后林业生态修复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绵阳市512特大地震灾后林业生态修复实施方案.docx

《绵阳市512特大地震灾后林业生态修复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绵阳市512特大地震灾后林业生态修复实施方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绵阳市512特大地震灾后林业生态修复实施方案.docx

绵阳市512特大地震灾后林业生态修复实施方案

绵阳市“5.12”特大地震灾后林业生态修复实施方案

绵阳市林业局

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省发生8.0级特大地震,地震强度大、震源浅、破坏力强、波及面广,给全市林业系统生命财产和林业建设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损失。

为了尽快恢复林业生产,确保全市生态安全,根据《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结合全市地震灾情、市情和林情,编制绵阳市“5.12”特大地震灾害后林业生态修复实施方案。

第一章基本情况

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北部地形、地貌多样;气候类型、植被类型较为齐全,是川西北地区水源主要涵养地,是中国西部生物多样性中孑遗物种保存较多的地区之一,是不可多得的生物基因库,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在西部大开发和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

绵阳市,地处涪江的上、中游。

地理坐标为:

北纬30°42′-33°26′,东经103°45′—104°43′之间。

全市地形呈狭长带状,东西宽约144公里,南北长约296公里,幅员面积20285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537.95万人。

东与广元市、南充市连界,南与遂宁市、德阳市相连,西与阿坝藏族自治州接界,北与甘肃省相邻。

2、地形、地貌

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下降。

市境内最高海拔5400米,最低海拔307.2米。

地貌以浅丘、深丘、山地、中山、高山和极高山为主,东南部有少量的平坝地。

西北部的平武、北川、江油市和安县的部分地区主要是深丘、山地、中山和高山,地处龙门山地震断裂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平坝地主要分布在江油、涪城、游仙、安县、三台、盐亭,人为活动频繁,环境承载能力有限。

3、水系

涪江水系贯穿全境,主要河流有涪江、安昌河、黄羊河、通口河、凯江、梓江、芙蓉溪等。

涪江水系在我市的流域面积19646平方公里,整个市境内,河流溪沟纵横,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生态区位重要性划分标准,生态区位重要性等级为“重要”。

4、气候

市境内气温差异很大。

全市年平均气温16.4—17.3℃,平坝、丘陵高于山区,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8—1℃全市年平均降雨量825.8—1417亳米之间,平坝、浅丘年平均降雨量小于低山和中山,年平均降雨量较少的是盐亭和三台两县。

平坝、丘陵春短,夏长,日照多,无霜期达252—299天;低、中山区冬长夏较短,多云雾,无霜期230—240天;高山区冬长夏短,春夏气候温和,无霜期210—256天。

市境内水热条件较好,为林业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二、森林资源及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

●植被分区

市境内的植被类型复杂,大体可分为东南平坝低丘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区(盐亭、三台、涪城、游仙、安县东南部、江油东南部、梓潼),高丘常绿阔叶与落叶混交林区(安县西北部、江油西北部、北川东南部、平武东南部),西北部高山针阔叶混交林植被区(平武西北部、北川西北部),西北部山地针叶林植被区(平武西北部、北川青片河和片口林区),西北部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植被区(平武的泗耳、虎牙、黄羊、木座、白马、王朗保护区)。

●植物地理分区

市境内植被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可根据其地带性的差异,分为东南丘陵、低山阔叶林带,西北山地阔叶林带,西北高山峡谷山原针叶林带,西北高山灌丛、草甸带。

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是种类丰富,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科、属多,特有种、单属种、少种的科、属多,起源古老,孑遗植物种类多,裸子植物种类多。

全市植物种类繁多,已知全市有低等植物,菌类植物亚门和地衣植物亚门的真菌纲、子囊衣纲中的13目、60科、149属、497种,高等植物(维管束植物)中的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门、裸子植物门和被子植物门4门中的9纲、66目、260科、1366属、3972种。

高等植物中,孢子植物中有苔藓植物门和蕨类植物门两个门、7纲、9目、73科、152属、318种;种子植物中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个门、2纲、7目、187科、1214属、3654种。

仅维管束植物就达4500多种,占全省9254种的48.6%,占全国27150种的16.6%。

药用植物有2156种,主要经济林木有1088种。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48种,其中珍稀树种有珙桐、连香树、厚朴、杜仲、四川红杉、水杉、水青树等39种,占全省保护树种的52%,占全国保护树种的10.1%。

●动物地理分区

市境内,特别是平武、北川、安县、江油四县(市)的中、高山地区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

由于自然环境差异大,动物区系组成复杂,按动物地理分区我市属于东洋界;由于我市又接近于东洋界和古北界交界处,在动物分布的区系组成上同时具有东洋界和古北界的特征。

充分体现出东洋界、古北界动物种类混杂;森林动物与草原动物混杂;孑遗珍稀动物种类多;动物分布的过渡性、渗透性和残遗性十分明显的特征。

全市动物资源种类多,己知有脊椎动物5纲32目109科791种,有无脊椎动物2门6纲33目241科1257种。

其中脊椎动物,兽纲有7目29科137种,鸟纲有14目46科453种,爬行纲有3目11科60种,两栖纲有2目9科39种,鱼纲有6目14科102种;无脊椎动物中昆虫纲有23目196科1115种,蛛形纲有3目20科85种,甲壳纲有2目4科5种,腹足纲有2目10科26种,瓣鳃纲有1目2科4种,线形动物门有1纲2目9科22种。

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roxellanae)、羚牛(Budorcastaxicolor)、豹(Pantherapardus)、云豹(Neofelisnebulosa)、藏羚(Pantholopshodgsoni)等78种。

●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动植物种类丰富,具有众多特有物种和珍稀物种,是全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地区,是大熊猫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的核心区和栖息地。

全市已建立自然保护区1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6个,县级4个,总面积达3194.81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面积的15.76%。

2、林业资源

●林地资源

全市灾前林业用地面积118.06万公顷,占幅员面积的58.2%。

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92.56万公顷,占全市林业用地总面积的78.4%;疏林地面积2.04万公顷,占全市林业用地面积的1.7%;灌木林地面积17.89万公顷,占全市林业用地面积的14.8%;未成林造林地面积2.13万公顷,占全市林业用地面积的1.8%。

全市有林地覆盖率为45.63%。

●林木资源

全市灾前活立木总蓄积7720.77万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积7467.95万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的96.7%;疏林蓄积20.92万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的0.3%;散生木蓄积3.1万立方米;四旁树蓄积153.4万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的2.0%。

3、林业生态建设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在保护、培育森林资源,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特别是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全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以提升国土绿化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突出重点工程和全民义务植树两个重点,全市累计完成重点工程造林面积340.26万亩。

其中:

天然林保护工程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206.91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完成退耕还林任务61.75万亩,配套荒山造林68.6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全民义务植树5000万株,公路植树绿化3700公里。

全市七个丘区县(市、区)实现全面绿化,两个山区县实现基本绿化,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997年的38.8%上升到45.63%;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状况显著改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据统计资料,水土流失面积由9560平方公里下降到8750平方公里。

据省水文站资料,涪江河水每立方米含沙量由0.62kg下降到0.093kg,下降了85%。

生态状况已由“破坏大于治理”转为“治理大于破坏”阶段。

全市生态建设虽然取得巨大成就,但生态环境状况仍不容乐观。

现有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单一,拦截降水、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系统功能仍然还较脆弱,急需培育森林资源,调整、完善林分结构,增强提供木材等森林产品的经济功能和蓄水保土等生态功能。

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仍然艰巨,全市水土流失面积8750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面积的43.1%,水土流失和过度垦殖,导致地力下降,干旱、洪涝、泥石流、滑坡等灾害仍时有发生,这次特大地震灾害及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更是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第二章地震灾害损失情况及评估

一、地震灾害危害范围

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4.0秒,在我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

这次地震破坏力度大,全市9个县市区,276个乡镇,521.7万人口严重受灾。

根据国务院通过的《汶川地震灾害范围评估报告》,确定我市北川、平武、安县3县为极重灾区,江油市、游仙区、梓潼县、涪城区、三台县和盐亭县为重灾区(见汶川8.0级地震灾区分布图)。

二、地震灾害损失评估

这次地震灾害给我市林业造成了重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61.753亿元,间接损失难以估量。

1、人员伤亡惨重。

截止目前,全市林业系统职工受灾人口4280人,在地震灾害中遇难29人,其中:

在职职工22人,退休职工7人;失踪25人,其中:

在职职工22人,退休职工3人;受伤117人(重伤102人、轻伤15人),其中:

在职职工115人,退休职工2人。

全市林业系统干部职工在地震中遇难、失踪的直系亲属73人。

2、森林资源损失巨大。

全市损失林地163.11万亩,其中纳入天然林管护面积139.09万亩,退耕还林24.02万亩(含荒造)。

损毁生态林76.83万亩、经济林37.07万亩、竹林7.73万亩(其中大熊猫食用竹5.80万亩),速丰林39.32万亩;损失林木3.26亿株,苗木1076.55万株;蓄积损失量859.73万立方米。

灾害造成全市森林覆盖率下降2.95个百分点。

3、基础设施损毁严重。

市林业局、9个县市区林业局、197个基层林业站、10个自然保护区、6个森林公安派出所、15个木材检查站、29个国营场圃等机关、公共用房严重损毁,职工住房垮塌4.35万平方米,危房10.99万平方米,其中需拆除重建6.61万平方米,经济损失21839万元;公共用房垮塌4.46万平方米,危房15.66万平方米,其中需拆除重建6.61万平方米,经济损失24360万元;损毁林区道路1800公里,通讯线路402.5公里,输电线路795.4公里,给水管道185.1公里,电站8座,了望台58座,桥梁56座,涵洞222座,经济损失7.07亿元。

4、办公设备及多种资源监测系统被毁。

办公、防火设备、交通工具、森林资源基础资料、数据库和监测体系等北川全部被毁,市局和其余8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受损,损失4083台(套、辆)直接经济损失0.55亿元,使林业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5、种苗工程损失严重。

全市种苗工程损失0.531亿元。

损失大棚5.45万平方米,大棚苗木50.8万株,经济损失0.057亿元;损失苗圃728亩,苗木820.8万株,经济损失0.132亿元;损失良繁基地71亩,经济损失0.003亿元;损失采穗圃206亩,穗条205万条,经济损失0.020亿元;损失母树林821亩,种子4500公斤,经济损失0.024亿元;损失种子园221亩,经济损失0.021亿元;损失采种基地5580亩,种子61150公斤,经济损失0.274亿元。

6、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地震导致地表松动、大面积滑坡和泥石流,致使以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12个自然保护区310平方公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有118平方公里的大熊猫、金丝猴等野生动物栖息地受到破坏,部分珍稀植物被埋;野生动物巡护道路、野外监测点、保护站、检查站等遭受严重损坏。

7、林业产业和生态旅游资源损失惨重。

受损木材加工企业60户,其中全毁5户,严重受损40户,厂房受损面积13.06万平方米,原材料及产品损毁74364吨,附属建筑受损面积1.53万平方米,道路11.9公里,六条生产线受损,直接经济损失3.06亿元。

景观资源和森林旅游业破坏严重,千佛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在这次地震灾害中,地形地貌发生严重变化,景观资源丧失殆尽,直接经济损失5.29亿元。

西羌九黄山猿王洞景区是本次特大地震灾害中的重灾区之一,所有的旅游接待设施、四条客运索道、一条溜索、一座钢索吊桥等旅游设施全部毁损,景区自然景观资源遭遇毁灭性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4.07亿元。

三、灾害影响评价

分析汶川特大地震区域背景,地震及次生山地灾害对林业及生态方面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下降,增加了恢复和管理难度

本次地震灾害造成我市163.11万亩的森林资源不同程度受损,森林资源数量减少,森林覆盖率降低近3个百分点;林分郁闭度下降,单位面积蓄积量下降,原始林减少,次生林增加,森林资源质量下降;对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破坏短期内难以恢复,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山体滑坡、泥石流28280万立方米堆积物和56处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对林地、林木破坏严重,较大范围和较宽幅度上对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危及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脆弱性更趋突出,汶川特大地震的主震区龙门山断裂带,跨越了岷山山系和邛崃山系,多为陡峭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脆弱性,这次特大地震形成的山体滑坡、崩塌及泥石流形成了山体裸露,形成了大面积的裸岩,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将极其困难;水源地涵养水源能力显著降低,水土流失危害进一步加剧;森林防火形势严峻,汶川大地震造成重点火险地区北川县、平武县、安县、江油市基础设施设备严重破坏,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将无法及时赶赴现场组织扑救;重灾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疫体系遭到严重破坏,加之大地震直接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大量林木折干、断梢、受损,林内卫生条件变差,极大的降低了林分自身抵御林业生物灾害的能力,引发疱锈病、落针病、林业鼠(兔)害等森林病害、虫害的几率大大增加。

2、地震次生山地灾害严重,林业建设短期难以恢复到灾前水平

受特大地震的能量震动影响,诱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山地灾害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影响之严重均为世界地震灾害史所罕见。

地震及次生山地灾害破坏具有危害面广、程度深、周期长的特点,对于生态系统是一种突发、巨大的外界干扰。

直接影响破坏土壤系统、森林植被以及造成野生动物迁移或死亡,对生物群落之内或之间的食物链关系产生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自反馈机制的破坏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威胁着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水平。

这种破坏后的生态自我修复和恢复生态系统良好状态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周期。

3、林区经济发展减速,直接影响到林农的增收致富和生活的稳定

大地震中,林业产业基地损失木质工业原料林39.32万亩、经济竹林1.93万亩、经济林37.07万亩,对林业加工企业在未来的发展有着不估量的影响。

灾区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在大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震后余震不断,滑坡、崩塌、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的影响,严重影响了这些地区的林业企业在原材料和产品运输,将成为这些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地震使生态旅游设施破坏较大,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

地震对旅游行业带来不少负面影响,近期生态旅游格局将发生变化,地震带来的客流急减,可能远低于市场的预期估计。

地震发生恰逢旅游的黄金季节,地震给生态旅游业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也将是巨大的,而且游客到绵阳旅游的信心恢复也需要较长的时间。

特别是地震重灾区,在3年的重建期和恢复期中,收入较少,甚至没有收入。

地震灾区许多山区农民主要收入来自林业,特别是乡村特色种植业惠民贡献更大,这次受灾最重的是山区、林区,而这些地区又是低收入农户集聚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林农对林业的依赖性更大,灾害直接影响到林农的增收致富和生活的稳定。

4、林业管理能力削弱,影响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灾前,各地林业发展体系健全,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正朝着制定的发展规划健康有序地发展,地震造成灾区人、财、物及环境的变化,打乱了这一既定规划,导致灾区林业宏观管理、决策能力削弱。

因房屋倒塌,基础设施受损致使几十年积累的档案资料、图纸资料遗失或损毁,这将是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

再则,林业机构的管理能力在一段时间内将放在灾后重建方面,林业发展建设的管理能力将会受到一定影响。

地震导致市林业局、9个县市区林业局、197个基层林业站、10个自然保护区、6个森林公安派出所、12个木材检查站、12个国营场、圃等房屋严重损毁,特别是北川县林业局的办公楼、宿舍楼全部倒塌,市林业局及平武县、江油市、游仙区、盐亭、梓潼县林业局的办公楼严重受损,已成危房,被停止使用,职工宿舍楼不同程度地受损,机关干部职工无法正常开展工作,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

同时,大量的办公设备、交通工具、监测设备、企业生产设备损毁,交通中断,资料损毁,严重影响绵阳林业生产,影响林业原定目标的实现。

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根据国务院颁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纲要》,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绵阳林业的实际,坚持以人为本,优先恢复重建林区生产生活设施;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注重灾后重建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注重人工恢复与自然修复相结合,注重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注重灾后重建与产业优化升级相结合,注重灾后重建与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推动灾后重建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优先安排受灾特别严重,恢复重建工作难度大、任务重的区域,确保灾后重建按照轻重缓急有序开展。

2、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原则

灾后重建要把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放在首位,确保受灾林区通电、通水、通路,确保受灾林区职工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住处。

3、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在对林区灾情全面调查、科学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受灾区域、损失程度、自然地理条件,分类制定林草植被恢复方案、技术路线和技术措施。

4、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林区灾后重建时间紧、任务重、周期长、资金需求大,在各级政府主导下,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灾后重建工作。

5、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

生态恢复应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

生态治理必须做到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林草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造林种草与封禁治理相结合,骨干工程与一般工程相结合,使各措施相互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群落的防护作用,要做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受益一片。

6、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

要以生态效益为基础,经济效益为原动力,形成以经济效益促进生态效益,以生态效益保护经济效益的良循环。

没有经济效益的生态效益,不易被群众理解和接受,也缺乏生态建设发展的内在活力;相反,没有生态效益的经济效益,会使生态建设走向急功近利的极端,从而丧失生产后劲,乃至资源也受到严重破坏。

因此在规划中要做到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理与管护相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要做到经济上合理,各项措施符合设计要求,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建设目标

确保在2008年12月底前,完成简易办公、生活用房建设和林产加工业的恢复重建,恢复办公、生产、生活秩序;

确保在2008年-2010年,完成林业基层管理体系、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和林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确保在2011年—2015年完成林业生态工程、森林生态系统以及林业产业的恢复与重建,全面完成各项林业恢复重建项目,森林覆盖率恢复到灾前水平。

第四章总体布局

根据《绵阳市林业“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期规划》、《绵阳市“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地震灾情程度,林业生态恢复重建分区及总体布局为:

一、极重灾区-西北部山地生态公益林保护区的恢复与重建

包括平武、北川、安县极重灾区的乡(镇)。

该区物种和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区。

在这次地震灾害中,人员财产损失巨大,生产生活设施遭到毁灭性破坏,生态破坏惨重,地质灾害频繁,导致区域植被严重退化,水土流失加剧,生态景观严重破碎化,一些重要的栖息地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生态恢复重建任务艰巨,困难极大。

该区是灾后生态恢复重建的核心区。

其目标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为核心的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是防治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的恢复;加快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损毁工程的恢复和重建;抓好长江上游生态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和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以促进山区农民增加收入为目标,合理调整林种结构,积极发展以核桃、板栗、银杏、茶以及木本药材等为主的名特优经济林基地;恢复、培育、利用王朗、雪宝顶、小寨子、猿王洞、千佛山等森林景观资源优势,发展森林旅游业;通过生态补偿机制等措施,实施有限的生态移民集中安置,促进灾后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解决山区社会发展与脱贫问题。

二、重灾区-东南部低山、丘陵商品林区的恢复与重建

包括江油、梓潼、游仙、涪城、盐亭、三台县等乡(镇)。

该区地震灾害造成交通、通讯和电力线路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局部地段植被破坏也相当严重,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业、林业产业损失惨重。

生态恢复重建、森林景观资源、林产工业恢复重建以及灾害治理任务艰巨。

该区的恢复重建重点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抓好长江上游生态防护林、水土保持林为主的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积极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合理布局生态公益林和商品用材林;加快低产林分改造,提高林分质量和效益;加速建设纸浆、人造板工业原料林基地和名特优经济林基地;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中密度纤维板、竹胶板、木浆等林产工业企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建设好一批国家、省级森林公园。

涪城、游仙区处于绵阳城市近郊的部分乡镇重点是大力发展经果林,发展生态农家乐,建设森林城市。

第五章 恢复重建任务及进度安排

一、恢复重建主要任务

1、恢复重建、发展提升林业生态,实施地震灾后生态修复工程

①、生态植被恢复重建

——林地清理。

对163.11万亩毁损林地中的“倒折”木、滚石和抗震救灾过程中的丢弃物进行全面清理,减轻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等次生灾害。

——植被恢复。

通过人工植苗造林、封山育林、人工点撒播等方式,恢复林草植被149.2万亩,占损毁林地总面积的91.5%以上,对陡坡岩石裸露地,采取自然与人工修复的方式逐步恢复。

通过栽竹对大熊猫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进行修复和改造,开展大熊猫走廊带建设,通过优化林种结构,新建工业原料林、经果林(含木本中药材)及竹林基地50万亩。

——技术路径。

根据地震造成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各种破坏类型,以及地震灾区的立地条件,采用先恢复、后提高的原则,循序渐进地逐步推进。

在恢复方式上优先考虑自然修复和人工造林相结合,尽快修复灾区林草植被,增加植被覆盖度。

在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段,实施人工植树种草,在树(草)种的选择上,优先考虑抗逆性强的树(草)种,特别是优良乡土树种。

对稳定性较差的滑坡体等地段,先实施土石方加固、挂网护坡、土方铺填等工程措施后,再行人工植树种草。

在植物配搭上,采取乔、灌、草结合,多种模式并举。

在林种安排上,以恢复防护林为主,城镇与乡村居民区、风景区周边等特殊地段,可根据实际情况建设风景林、生态经济林。

②、天然林保护工程。

继续实施天保一期工程现行政策,及时在灾区启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人工造林15万亩、封山育林44.6万亩、飞播造林30万亩。

③、退耕还林工程。

继续稳步推进退耕还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