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900971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3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高考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高考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本试题卷共15页,46题(含选考题)。

全卷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25.

表1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表格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结合所学知识,汉初到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逐渐加强,王国问题逐渐解决,因此不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更不是反映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排除AD;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体现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排除B;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匈奴边患,故C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中央集权加强。

26.表2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答案】C

考点:

史观史法•历史研究方法•历史叙述

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明前中期,朝廷严格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等级秩序受到冲击,而不是反映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排除A;市民兴起在明朝之前就已经出现,而且也不足以说明瓦解传统伦理,排除C;这一变化不足以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高级官员更易染奢靡风气,排除D;故B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学%科网

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

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答案】A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留日学生占多数,结合所学知识,这与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较早开放通商口岸有关,经济文化水平较高,有利于接受外来文化,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作为革命的次高潮,开始于1911年,时间不符,排除B;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不足以解释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排除C;长江流域是英国的势力范围,因此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不足以解释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排除D。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中国的开放。

30.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

“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答案】B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结合题干信息“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与所学知识,显然报告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的精神一致,即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活市场经济,排除A;题干涉及的是经济体制的问题,没有反映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排除;“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是材料的部分内容,但不是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排除D;这份提交中央的报告显然与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相关联,故C项正确。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32.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

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答案】B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学科%网

33.

表3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表3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工人实际收入增长的幅度低于经济发展增长的幅度,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为工业革命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科技的进步,排除B;根据题干信息,工人的收入毕竟呈现增长的趋势,说明生活整体上还是有所改善,排除C;工人实际收入增长的幅度低于经济发展增长的幅度说明工业革命期间社会财富分配还是不公,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D项正确。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

34.

图4

图4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该漫画表明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

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

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

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A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当今国际局势。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

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

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

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17分)

【答案】

(1)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君主专制被推翻;等级制度被废除;《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

(2)相同:

追求民主与平等。

不同:

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

原因:

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属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相同之处都追求民主平等。

第二小问可从斗争对象、革命目标得角度概括不同之处。

第三小问结合当时中国和法国的社会主要矛盾、近代中国国民革命的时代背景,分析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与实践·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表4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

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