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学考试复习资料 长江大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00787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3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床学考试复习资料 长江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矿床学考试复习资料 长江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矿床学考试复习资料 长江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矿床学考试复习资料 长江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矿床学考试复习资料 长江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矿床学考试复习资料 长江大学.docx

《矿床学考试复习资料 长江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床学考试复习资料 长江大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矿床学考试复习资料 长江大学.docx

矿床学考试复习资料长江大学

一.名词解释

矿产/矿产资源:

在自然界(地壳内或地表)产出的、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经济价值的,可供开采利用的有用矿物资源。

矿物:

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的影响下,通过结晶作用、升华作用、化学(反应)作用等途径形成矿物。

岩石:

矿物以集合体形式出现,即构成为岩石,其可以由单一矿物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矿物集合体组成。

矿石:

如果岩石中含有经济上有价值,技术上可利用的元素、化合物或矿物,即称矿石—从矿体中开采出来的,从中可提取有用组分(元素、化合物或矿物)的矿物集合体。

由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构成。

脉石:

泛指矿体中的无用物质,包括围岩的碎块、夹石和脉石矿物,它们通常在开采和选矿过程中被废弃掉。

夹石:

指矿体内部不符合工业要求的岩石,它的厚度超过了允许的范围,就得从矿体中剔除。

共生组分:

是指矿石(或矿床)中与主要有用组分在成因上相关,空间上共存,品位上达标可供单独处理的组分。

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这些组分的工业意义小于主要有用组分。

伴生组分:

指矿石(或矿床)中虽与主要有用组分相伴,但不具有独立工业价值的元素、化合物或矿物,其存在与否和含量的多寡常影响着矿石质量。

矿石的品位:

矿石中有用组份的百分含量。

边界品位:

划分矿与非矿的最低品位(如铜矿:

0.2~0.3%,钼矿为0.02~0.04%)

工业品位:

当前能供开采和利用矿段或矿体的最低平均品位。

矿体:

是矿床的主要组成部分。

确切的说,矿体是指自然界(地壳内或地表)产出的、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产状的有用组份(元素、化合物、矿物、矿物集合体)的集合体。

矿床:

矿产在地壳或地表的集中产地。

确切的说,矿床是指自然界(地壳内或地表)产出的、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所含有用矿物资源的质和量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能被开采利用的地质体。

矿床成因类型:

按矿床的形成作用和成因划分的矿床类型:

岩浆矿床、伟晶岩矿床、热液矿床、风化矿床、沉积矿床、变质矿床,等

矿床工业类型:

是在矿床成因类型基础上,从工业利用的角度来进行矿床的分类。

一般把那些作为某种矿产的主要来源,在工业上起重要作用的矿床类型,称为矿床工业类型。

同生矿床:

矿体与围岩在同一地质作用过程中,同时或近于同时形成的。

如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矿床以及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形成的岩浆分结矿床等,都属于同生矿床。

后生矿床:

矿床的形成明显地晚于围岩的一类矿床,即矿体和围岩是由不同地质作用和在不同时间形成的。

—如沿地层层理面或穿切层理的各种热液矿脉。

叠生矿床:

是在早期形成的矿床或矿体上,又受到了后期成矿作用的叠加,此类矿床称为叠生矿床。

叠生矿床可以是不同地质时期成矿作用的叠加,也可以是不同成因矿化的叠加。

同-后生矿床:

有些矿床在同一成矿作用过程中既经历了后生成矿作用,又经历了同生成矿作用,为反映这类矿床的特点,建议称其为同-后生共生矿床。

浓度克拉克值:

指某一地质体(矿床、岩体或矿物)中某种元素平均含量与其克拉克值的比值,也称为富集系数。

浓度系数:

某元素的工业品位与其克拉克值的比值成矿作用地球演化过程中,使分散在地壳和上地幔中的化学元素和有用物质,在一定地质作用条件下和地质环境中,相对富集而形成矿床的作用。

成矿作用:

是一种地质作用,是自然界发生的元素聚集作用。

变质矿床:

在变质营力(热力、压力、变质流体)作用下,各类原岩/矿石建造中有用物质迁移和富集形成的一类内生同生矿床。

变成矿床:

若岩石中的某些组分,经变质作用后成为有工业价值的矿床,或由于变质作用改变了工业用途的矿床称为变成矿床。

受变质矿床:

若原来已经是矿床,受到变质作用后,矿石的成分、结构构造以及矿体的形态、产状、品位和规模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但其工业用途并未改变的矿床称受变质矿床。

沉积分异:

地表岩/矿石风化产物、生物残骸、火山及热水喷出物等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因大小、比重、形态、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及沉积环境的差别而造成不同物质分别堆积的过程。

充填作用:

热液在化学性质不活泼的围岩内流动时,与围岩间没有明显的化学反应和物质的相互交换,其中成矿物质主要是由于温度、压力的变化或其他因素的影响,直接沉淀在围岩的孔洞或裂隙中,这种作用称充填作用。

由充填作用所形成的矿床称充填矿床。

交代作用:

含矿热液在运移过程中与围岩发生化学反应或置换作用,把围岩中原有的组分溶解、排除,代之以新的成分,此种作用称为交代作用。

由交代作用形成的矿床称交代矿床。

围岩蚀变

岩石在气水热液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系列旧矿物被新的更稳定的矿物所代替的交代作用,称为蚀变作用。

若这种蚀变作用发生在矿体周围的岩石中,则称为围岩蚀变。

遭受了蚀变的围岩称为蚀变围岩。

内生成矿作用:

主要由于地球内部能量(包括热能、动能、化学能等)的影响,导致形成矿床的各种地质作用。

内生成矿作用特点:

在地壳不同深度、压力、温度、地质构造条件下进行(通常是较高的温度和压力、地壳的深处);各类岩浆的上侵冷凝过程中形成;地下热液环流运移过程中形成。

外生成矿作用:

主要在太阳能的影响下,在岩石圈上部岩石与水、大气和生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使成矿物质在地壳表层聚集的各种地质作用。

外生成矿作用特点:

在地壳的常温常压下进行;在表层岩石圈与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成矿物质来自于地表的岩石、矿物、矿床的风化,生物有机体,火山喷发物,星际物质(陨石)。

变质成矿作用:

在内生作用或外生作用中形成的岩石或矿床,由于地质环境和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特别是经过深埋或其他热动力事件),其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结构构造等发生改变,使有用物质发生富集形成新的矿床,或使原有的矿床改造为具另一种工艺性质的矿床。

变质成矿作用特点:

定温度、压力的固体状态下进行(脱水、重结晶、重组);深变质成矿作用可产生部分熔融岩浆,伴随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及变质热液参与。

叠生成矿作用:

是一种复合成矿作用,即在先期形成的矿床或含矿建造的基础上,又有后期成矿作用的叠加。

正岩浆矿床:

从地壳深部上升的各类岩浆,在冷凝过程中经过结晶分异作用、熔离作用和爆发作用等,使分散在岩浆中的成矿物质聚集而形成的矿床。

由于这类矿床是在正岩浆期(从岩浆结晶作用开始到结晶作用的最后阶段)形成的,称正岩浆矿床。

早期岩浆矿床:

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有用矿物较早或与造岩的硅酸盐矿物几乎同时结晶出来,并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沉淀,在岩浆房的下部或底部发生富集,形成早期岩浆矿床。

晚期岩浆矿床:

当岩浆中挥发组份含量较高,成矿元素与挥发组份结合形成易溶的化合物,大大降低了自身的结晶温度,它们在岩浆熔融体中一直残留到主要硅酸盐矿物结晶之后沉淀富集,形成晚期岩浆矿床。

伟晶岩:

是一种矿物颗粒结晶粗大的,具有一定内部构造特征的,常呈不规则岩墙、岩脉或凸镜体状的地质体。

伟晶岩矿床:

在岩浆作用的晚期形成的、或其它成因的富含高挥发份的“残余熔浆”,经过结晶作用和交代作用形成粗大矿物集合体并产生有用组分聚集形成的矿床。

气水热液/气水溶液:

指在一定深度(数百米-数十公里)下形成的,具有一定温度(数十度-数XX)和一定压力(数十万数亿Pa)的气态和液态的溶液,简称热液。

热液矿床:

各种成因的含矿气水热液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于各种有利的构造和岩石中,通过充填和交代等成矿作用方式而形成的有用矿物堆积体。

接触交代矿床/矽卡岩矿床:

产于中酸性侵入体与碳酸盐类岩石(或其它钙镁质岩石)的接触带上或其附近,通过含矿气水溶液交代作用形成,并与矽卡岩(钙铝−钙铁榴石系列,透辉石−钙铁辉石系列)在成因上和空间上存在联系的一类矿床。

斑岩型矿床:

凡是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成因上与浅成或超浅成中酸性斑岩体有关的细脉浸染型矿床,通称为斑岩型矿床。

斑岩型矿床过去又称为“细脉浸染型矿床”。

玢岩型矿床:

系指在陆相安山质火山岩分布区,与主旋回喷发晚期的辉石闪长玢岩等次火山岩有空间、时间以及成因上联系的一组(铁、磷、硫、石膏)矿床。

低温热液矿床:

指形成温度在200~50℃左右,形成深度大多在2km至地表范围内,矿体主要受各种断裂系统、角砾岩筒、层间破碎带等构造控制的热液矿床。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指产于陆相火山岩系中或相邻岩石中,形成温度为<150~300℃,深度为地表到1~2km成矿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与岩浆水的混合热液的金、银(多金属)矿床。

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

指产于碳酸盐岩(主要是白云岩)中的,受地层层位控制并具有显著后生特征的,以铅锌为主要矿产的一类矿床。

因密西西比河流域汇水盆地中发育众多该类型矿床而得名。

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矿床:

产于钙质、炭质沉积岩(碳酸盐岩/细碎屑岩)中的,金呈次显微-超显微的浸染状赋存于含金黄铁矿中的一类金矿床。

因20世纪60年代初最早发现于美国内华达州卡林地区而得名。

风化矿床:

指地表岩石和矿床,在大气、水、生物等营力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长期影响下,发生破碎及物理-化学变化,使有用物质重新组合、富集形成的矿床。

沉积矿床:

地表岩/矿石风化产物、生物残骸、火山及热水喷出物等被水、生物、风、冰川等营力搬运,通过沉积分异堆积到有利沉积环境中形成的一类矿床。

机械沉积砂矿床:

地表岩/矿石的风化碎屑经流水搬运,通过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形成的一类矿床。

胶体化学沉积矿床:

地表岩石/矿石风化产物中的胶体溶液(1-100nm的机械悬浮物)经化学沉积分异形成的一类矿床。

蒸发沉积矿床:

水盆地中以真溶液状态存在的无机盐类经蒸发作用晶出各种盐类矿物形成的一类矿床。

斑岩型铜矿床蚀变带:

钾质蚀变带→似千枚岩化蚀变带→泥质蚀变带→青盘岩化蚀变带

二、简答题

矿体的产状指

1.矿体的空间位置

2.矿体的埋藏深度

3.矿体与岩浆岩的空间关系

4.矿体与围岩层理、片理;

5.矿体与地质构造的空间关系

成矿作用的主要方式:

1.内生成矿作用方式:

含矿熔浆的结晶和分异作用;含矿溶液的充填作用;含矿溶液的交代作用。

2.外生成矿作用方式:

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化学沉积分异作用;生物沉积分异作用。

3.变质成矿作用方式:

接触变质成矿作用;区域变质成矿作用;混合岩化成矿作用

矿床成因分类

1.岩浆矿床:

岩浆分结矿床,残浆贯入矿床,岩浆熔离矿床,岩浆爆发矿床,岩浆喷溢矿床;

2.伟晶岩矿床;

3.热液矿床:

矽卡岩型矿床,斑(玢)岩型矿床,高中温热液脉型矿床,低温热液矿;

4.热水喷流矿床:

火山成因的块状硫化物矿床(VMS),沉积岩中的块状硫化物矿床、(SMS);

5.风化矿床:

残积和坡积矿床,残余矿床,淋积矿床;

6.沉积矿床:

机械沉积矿床,蒸发沉积矿床,胶体化学沉积矿床,生物化学沉积矿床;

7.可燃性有机(岩)矿床;

8.变质矿床。

岩浆矿床的一般特征:

1)矿床主要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有成因联系,少数岩浆矿床与碱性岩或酸性岩有关。

2)矿体主要产在岩浆岩母体岩内,多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豆荚状。

矿体即是岩浆岩体的一部分,有时整个岩体就是矿体,围岩即是母岩;只有少数矿体呈脉状、网脉状产在母岩临近的围岩中。

3)除花岗岩中的稀有元素矿床由于成因特殊而有一定的围岩蚀变外,绝大多数岩浆矿床的围岩不具有明显的蚀变现象。

4)矿石的矿物组成与母岩的矿物组成基本相同,仅矿石中矿石矿物相对富集。

5)由于成矿作用在岩浆熔融体中大体同时发生,因此多数岩浆矿床的成矿温度较高(1500~700℃),形成的深度大(多数在地下几公里~几十公里,金刚石矿床达200~300km)。

岩浆矿床形成条件:

1)岩浆岩条件(岩浆矿床形成的首要条件)岩浆是岩浆矿床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和载体,岩浆岩即是成矿母岩。

含矿岩浆岩的性质和组成,对岩浆矿床的形成(矿床类型、规模、空间分布)有重要影响2)大地构造条件大洋地壳环境产于大洋拉张环境(洋中脊)的镁质超基性岩,后经碰撞作用,成为洋壳残片,产于碰撞造山带(缝合带):

阿尔比斯型、蛇绿岩型。

大陆地壳环境该环境有厚大的大陆岩石圈作屏蔽盖层,使深部地幔热流在盖层下更好地聚集,形成巨大的层状超基性-基性杂岩体3)挥发组份(矿化剂)作用(H2O、F、Cl、B、S、As、C、P等)挥发组份的熔点低、挥发性高,特别是能与Ag、Au、Pt、Pd、W、Sn、Mo、Pb、Zn、Cu等多种金属元素组成易溶络合物,使这些金属得以保留在岩浆的残余溶液中并可能富集成矿挥发份对压力的变化特别敏感,富于流动性,故常将岩浆中某些成矿物质由深部带至浅部、由高压地段带至低压地段,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富集成矿。

4)同化和混染作用岩浆向上部地壳运移过程中,熔化或溶解周围外来物质(如围岩碎块),从而使岩浆成分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同化作用;不完全的同化作用称混染作用。

5)岩浆的多期多次侵入作用从区域上,含矿岩体通常是同一次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岩带中的较晚期的产物;从矿区看,矿化主要与复式岩体的晚期岩相关系密切,如西南地区的PGE矿床。

成矿作用与矿床类型

1)岩浆结晶分异作用与岩浆分结矿床:

岩浆在冷凝过程中,各种组份按一定的顺序(矿物晶格能、键性和生成热降低的方向)先后结晶出来,并在重力和动力的影响下发生分异和聚集的过程,称为岩浆结晶分异作用,由此所形成的矿床称为岩浆分结矿床。

2)岩浆熔离作用与岩浆熔离矿床:

在较高温度和压力下均匀的岩浆熔融体,当温度和压力降低时分离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混溶的熔融体的作用,称为岩浆熔离作用(也称为液态分离作用),由此种作用所形成的矿床称为岩浆熔离矿床。

3)岩浆爆发作用与岩浆爆发矿床:

经过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和熔离作用后,岩浆中的挥发组份越来越富集,当压力增大到某一阀值时爆发到近地表,称为岩浆爆发作用,由此种作用所形成的矿床称为岩浆爆发矿床。

早期岩浆矿床的特点

矿体形态产状:

矿瘤、矿巢、凸镜状或似层状,位于岩体的底部或边部;

与围岩界线:

不明显,呈渐变过渡。

矿石成分:

与母岩基本一致,比重大,少挥发份。

矿石组构:

自形晶-半自形晶结构、包含结构,浸染状构造为主。

主要矿种:

部分铬铁矿矿床,金刚石矿床。

晚期岩浆矿床的特点

矿体形态产状:

似层状,层状;位于岩体的底部;基性程度较高的岩相伴生;

与围岩界线:

不明显,呈渐变过渡;

矿石成分:

与母岩基本一致,含挥发份矿物(铬云母、铬符山石、铬绿泥石等);

矿石组构:

海绵陨铁结构,块状、稠密浸染状构造;

主要矿种:

铬铁矿、PGE矿床(超基性岩中),V-Ti磁铁矿矿床(基性岩中),工业价值巨大。

岩浆熔离矿床的特点

矿体形态产状:

似层状,位于岩体的底部;贯入式矿体为脉状、透镜状

与围岩界线:

不明显,渐变过渡;贯入式矿体界线清楚

矿石成分:

与母岩基本一致,硫化物含量高,含磷灰石和挥发份矿物

矿石组构:

海绵陨铁结构、固熔体分离结构;块状、浸染状构造

主要矿种:

Cu-Ni硫化物、PGE、磷灰石、Fe矿床,工业价值巨大

岩浆爆发矿床的特点

矿体形态产状:

筒状、管状,少数脉状;产出往往与深大断裂带有关,尤其是断裂交汇

与围岩界线:

围岩破碎严重者不清楚,轻微破碎者较为清楚

矿石成分:

橄榄石、金云母、镁铝榴石、金刚石

矿石组构:

金刚石多为自形-半自形晶结构,角砾状、浸染状构造

主要矿种:

金刚石

伟晶岩矿床的结构和构造

1)结构

伟晶结构(巨晶结构):

晶体大小一般5~10㎝,但也有十分巨大的晶体,这方面的报导很多。

文象结构:

石英分布于长石晶体中,二者形成有规律的连晶,组成一种文字状图案。

粗粒(晶)结构:

矿物晶体10~1㎝。

细粒(晶)结构:

矿物晶体<1㎝。

2)构造

伟晶岩体内部具有分带性,是伟晶岩脉的一个重要性质。

在岩脉内,一般都有几个带,环绕内核作带状分布。

伟晶岩矿床的分带一般说来,伟晶岩脉大体可分为四个带:

(1)边缘带:

该带与围岩接触,带内矿物结晶不好,具典型的细粒结构(<1㎝),断续不连。

(2)外侧带:

矿物组成与边缘带基本相同。

这一带内绿柱石(Be),白云母常具工业价值,矿物主要呈粗粒和文象结构;

(3)中间带:

岩脉的主体部分,矿物成分复杂,是稀有稀土分散元素矿化最为集中的部位,具较大的工业价值。

呈粗粒结构、文象结构和块状构造;有时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工作的需要可进一步细分为多个亚带。

(4)内核:

位于伟晶岩体的中心部位,常由结晶粗大的石英和长石组成,或仅由石英以及电气石、锂辉石等组成致密块状内核。

有时亦可构成晶洞,可有质量较好的水晶产出。

伟晶岩矿床的形成条件

1.岩浆岩条件

富含挥发份的岩浆。

以形成一系列富含挥发组分的结晶矿物为特点。

造山中晚阶段花岗岩及板内碱性花岗岩有利伟晶岩矿床形成。

伟晶岩矿床是在岩浆结晶后期富含挥发份的残余岩浆冷凝结晶、交代而成。

伟晶岩脉多分布与岩体顶部、边部及附近围岩中。

2.构造条件

1)大地构造背景(控制成矿区域):

a.前寒武地轴、地盾区-白云母伟晶岩带(内蒙古土贵乌拉白云母伟晶岩矿床);

b.显生宙地槽褶皱带(造山带)-稀有金属伟晶岩(新疆阿尔泰稀有金属伟晶岩矿床);

c.古板块内部或边缘深断裂-碱性稀有金属稀土伟晶岩(四川冕宁牦牛坪稀土伟晶岩矿床);

2)区域构造部位(控制伟晶岩带的分布):

——(相对减压带)

a.复背斜的轴部,尤其是地槽内部坳陷区中的隆起构造;

b.深大断裂的上盘;

3)构造的交汇部位:

控制伟晶岩群的分布;

4)次级断裂、节理、片理:

控制伟晶岩脉的分布及形态;

3.围岩条件

1)物理性能对伟晶岩脉形态的影响;

2)化学成分对成矿的影响:

4.物理化学条件

伟晶岩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属于现代矿床学中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

1)温度--变化范围很大

2)压力--变化范围同样很大

热液矿床类型多、特征复杂,具有以下特点:

①成矿物质的迁移富集与热流体的活动密切相关

②成矿方式主要是通过充填或交代作用

③成矿过程中伴有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围岩蚀变且常具有分带性;

④构造对成矿作用的控制明显,既是含矿流体运移的通道,也是矿质富集沉淀的主要场所;

⑤成矿介质、矿质以及热源直接控制着热液矿床的形成,三者来源往往复杂多样,既可来自同一地质体或地质作用,也可具有不同的来源;

⑥热液矿化往往呈现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原生分带(以矿物或元素的变化表现出来)

⑦形成的矿床种类多,除铬、金刚石、少数铂族元素(如锇、铱)矿床外,与多数金属、非金属矿床的形成都与热液活动有关。

气水热液的来源

岩浆热液、地下水(大气降水)热液、海水热液、变质热液、建造水、气水热液运移的通道

气水热液的成矿方式主要有两种:

充填作用、交代作用

矽卡岩化:

是由石榴石(钙铝榴石-钙铁榴石系列)、辉石(透辉石-钙铁辉石)及其它一些钙、铁、镁的铝硅酸盐所组成的岩石。

常发生在中酸性侵入体与碳酸盐类岩石的接触带及附近;是中等深度条件下,经气水热液的高温交代作用形成。

云英岩化:

主要由中粗粒的石英和白云母组成的蚀变岩石,有时还含有锂云母、黄玉、电气石、萤石、绿柱石以及黑钨矿、白钨矿、锡石、辉钼矿等金属矿物。

是一种重要的高温气水热液蚀变产物,主要发生于花岗岩类中,常与钾长石化、钠长石化密切共生。

钾长石化:

是微斜长石化、天河石化、透长石化、正长石化(高温)和冰长石化(中低温)的统称。

钠长石化:

可发生在广泛的的温度范围内,以中、基性火成岩中最为常见。

与钾长石化、云英岩化一起统称为碱交代作用。

青磐岩化:

也称变安山岩化,指安山岩、玄武岩、英安岩、流纹岩及中酸性浅成侵入岩,在中低温热液作用下,特别是在热液中二氧化碳、硫和水等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蚀变;多发生于近地表或地表条件下。

绢云母化:

典型的中低温热液蚀变,在中酸性火成岩中最易发生。

实质是长石类铝硅酸盐矿物为绢云母交代,其形成机理与云英岩化相似,仅形成的温度较低。

绿泥石化:

是一种常见的中低温热液蚀变,原岩主要为中基性火成岩(如安山岩、闪长岩、玄武岩和辉长岩),部分为酸性岩和泥质岩。

主要由富含铁、镁硅酸盐矿物(如黑云母、角闪石、辉石等)蚀变而成。

粘土化:

以粘土矿物占优势的一种蚀变作用(强烈的H交代作用),原岩主要为各类基性、中性、酸性和碱性的火成岩,次为片麻岩和长石砂岩,在斑岩成矿体系中最常见。

粘土化蚀变向内(向矿脉方向)一般过渡为绢云岩化,向外过渡为青磐岩化。

硅化:

最普遍最广泛的一种蚀变,各种温度条件下的各类矿床中均可见到,原岩种类十分广泛。

可由热液带来的二氧化硅的交代形成,或由于热液淋滤掉其他组分,残留下稳定的二氧化硅形成。

高温和部分中高温热液硅化作用,可形成密集的石英集合体,其结构较粗时称石英化;低温热液硅化,常为细粒结构,由细粒的石英和半结晶状态的石髓及非晶质的蛋白石组成,后二者常称为似碧玉化或石髓化及蛋白石化

碳酸盐化:

包括方解石化、白云石化、菱铁矿化和菱镁矿化等。

原岩主要有:

①基性、中性的火成岩;②沉积碳酸盐岩;③碱性、超基性岩。

基性、中性火成岩中的碳酸盐化,主要是其中铁镁矿物被碳酸盐交代,通常与铜、铅、锌矿化有关

常见的围岩蚀变还有:

明矾石化、蛇纹石化、电气石化、绿帘石化、沸石化、赤铁矿化、重晶石化等

矿化期/成矿期:

代表一定成矿地质作用和物理化学条件的一个较长的成矿作用时期。

如矽卡岩矿床的形成一般可分为两个成矿期:

矽卡岩期:

主要形成各种钙、铁、镁、铝的硅酸盐矿物以及氧化物

石英-硫化物期:

以形成石英和大量的硫化物为特征

矿化阶段/成矿阶段:

代表同一成矿期内,在相同或相似的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一组或一组以上矿物的成矿过程。

每一矿化阶段代表一次热液的活动,或代表较小时间间隔内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变化不大的一次成矿作用。

如矽卡岩矿床的石英-硫化物期又可分为:

①铁铜硫化物阶段;②铅锌硫化物阶段

热液矿床的一般特征

(1)形成矿床的含矿热液是多来源的:

岩浆热液(包括火山-次火山热液)、地下水热液、海水热液、变质热液以及混合热液。

(2)含矿热液成分复杂(H2O+挥发分+多种金属组分),成矿地质环境各异,形成的矿床类型和矿种众多,物质成分复杂。

(3)成矿的温度和深度较其它内生矿床低和浅:

温度一般<400℃,深度为深-中深(4.5~1.5km)或浅-超浅(1.5km~近地表)。

(4)构造控制作用极为显著:

各种构造裂隙既是含矿热液运移的通道,又常是成矿物质沉淀的场所。

(5)成矿时间既可晚于围岩(后生矿床),也可与围岩近于同时(同生矿床,如VMS和SEDEX矿床)。

(6)成矿方式主要有充填作用、交代作用和化学沉积作用,成矿作用受热液性质、围岩岩性和构造条件的控制或影响,矿床常具不同程度的围岩蚀变。

(7)矿体多呈脉状、网脉状、似层状、凸镜状等;矿石构造有脉状-网脉状、对称带状、皮壳状、角砾状、晶洞状、浸染状及块状等。

(8)矿石物质成分复杂:

金属矿物以硫化物、氧化物、砷化物及含氧盐等为主;非金属矿物有碳酸盐、硫酸盐、含水硅酸盐、石英等。

(9)矿床形成过程具有多期多阶段性,不同成矿期和成矿阶段常形成不同的矿物共生组合。

矽卡岩矿床的特点

(1)矿床的产出部位:

分布于中酸性侵入体与碳酸盐类岩石的接触带上或其附近。

多数产于外接触带的矽卡岩化围岩中,少数产于内侧接触带的蚀变侵入体内,一般距接触面100−200m范围内,个别可远离接触带达1km以上。

(2)矿体的形态、产状和规模:

矿体的形态和产状复杂,明显受接触带构造的控制。

多呈不规则状、似层状、凸镜状、脉状、巢状等。

规模大小不一,由直径仅数米的小矿体,至长数公里、延伸达千米以上巨大矿体。

但一般为中小规模

(3)矿石的物质成分:

物质成分极为复杂,主要由金属氧化物、硫化物和一组特殊的矽卡岩矿物组成。

(4)矿石结构和构造:

矿石结构多为粗粒结构;矿石构造为块状、浸染状、条带状、晶洞状、团块状等

(5)矿床的分带性:

矿床常具分带性,由侵入体内向外依次出现:

蚀变岩体→内矽卡岩→外矽卡岩→蚀变灰岩→灰岩

矽卡岩矿床的形成条件

(1)大地构造条件:

厚的碳酸盐岩建造大幅度的沉降中酸性侵入岩频繁的构造岩浆活动。

显生宙的造山带构造体系是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