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说文解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0747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未都说文解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马未都说文解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马未都说文解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马未都说文解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马未都说文解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未都说文解字.docx

《马未都说文解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未都说文解字.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未都说文解字.docx

马未都说文解字

马未都说文解字

  专访马未都:

传统文化复兴中国马未都纠偏被误读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与当今社会  年初,收藏家马未都荣获了某门户网站年度博客的荣誉。

从2008年开始到现在,仅仅三年的时间马未都的博客点击率就已经达到了一亿五千万,发表博文六百余篇。

如果对于一位单纯的收藏家而言,这确实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但从马未都的博文中不难发现,他的视野早已远远地超出了收藏的范围,而更多的是对于民生百态,以及中国文化与当今社会的融合和发展。

尤其是对当下一些被误读了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纠偏,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正如马未都所说,成为一位收藏家并不是他的终极目标,“实际上很多人不了解我,我年轻的时候很喜欢政治,我们中国百年以来,笼罩着我们的政治背景多次动荡,从封建集权的满清,到军阀统治,然后到新中国建立。

这个背景是我们任何个中国人都无法逃脱的,但是在学术上的表达都显得很枯燥,尤其过去我们把政治看成是种口号。

我年轻时喜欢政治,但是政治又很需要表达,而我们的表达机会又不多,于是我就把兴趣转向了历史。

我觉得对于历史的研究也是种政治的表达方式”。

  他虽然因收藏成名,但他却借助着自身的名望把更多人的目光带到了当今中国政治、文化中所隐藏的问题中去,力求找到种更为行之有效的途径。

他表示,“能把个人的情感跟上千万人沟通,是个感觉奇特的事情。

我在三年的时间里写了六百多篇博客,点击量是亿四千多万次,超乎我的想象。

这些对于个过去以笔为生的人确实是难以想象的。

  为什么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复兴中国”

  BQ=《北京青年》周刊

  M=马未都

  公共场合发言不能昧良心

  BQ:

您的博客今年获得了年度博客的荣誉,对于写博客您有什么想法?

  M:

我只写了三年,现在的点击量将近亿五千万,以我的年龄来看应该是比较年长的博客了。

新浪博客的总排行中,我前面有二十一个人,其中十几个都是股票分析的,剩下在我前面的文化类的就是韩寒、徐静蕾、李承鹏几个人了,这也让我感到很意外。

其实我的这六百多篇博客,基本上都是谈些社会问题的,有天还有个出租车司机找我来,感谢我在《锵锵三人行》中为出租车司机说话。

  那次本身说的是新疆有个黑工厂抓了很多智障人当工人的事儿。

我认为这事儿得两说,第这个包工头

  定是个社会底层人,绝不是个腰缠万贯的大亨。

另外,社会上有很多类似现象都被掩盖着,例如出租车司机。

出租车司机在八小时法定工作时间中是分钱都挣不着的,他们基本上全是通过超时劳动来获得劳动报酬的,而且这是个庞大的团体,谁想过他们?

从本质上看,出租车司机就如同新疆这个厂子中的智障人,出租车公司的经理就是那个包工头,没什么区别。

  为什么我敢这么说呢?

我习惯用证据说话,你看现在的出租车司机,都是外地的、郊县的,但是最早的出租车司机都是北京市市区的人,为什么?

就是因为这个工作太艰苦了。

  但与此同时,我现在说话还是有所保留的,因为我在大家心目中是一个既有名又有利的人,我不能算一个穷人。

当我把新博物馆弄好,藏品全部捐出的时候,我会更多的去关注这些问题。

现在还有些人攻击我,说我沽名钓誉,等我把所有的藏品都捐了之后,攻击我都没用了,这是我愿意做的。

  BQ:

与传统媒体相比,您觉得新媒体对于表达者来说有什么不一样的吗?

  M:

有转变,我在传统媒体上发表文章比较早,受过发表的训练。

现在发表变得简单了,能直接表达你的想法。

但过去不是,要经过编辑的加工,很难字不改,都是要改很多遍的。

所以现在博客的发表都是本人的真实意思的表达,不需要任何加工。

另外,在传统媒体上,我们般都习惯字斟句酌的说话,而且没有交流和反馈,或者说你很难听到。

我比较喜欢看博客上的反馈,读者是怎么想的都可以看到,凡是我认为中肯提意见的我都愿意接受和倾听。

而且,我的博客中还真是很少有那种张嘴就骂人的。

  BQ:

这是不是也因为您在发表观点时常常把身份放得很低有关系?

  M:

对,我跟老百姓没什么区别。

人家攻击我很难,攻击不动,因为我什么都在这儿摆着呢。

我不是北大教授,我就是个草根儿,没上过学,没文化,你再攻击我有什么用啊?

但是我又有我自己的思想。

  所以我觉得博客我还是挺喜欢的,我的写作速度也不能算慢,三年写了六百多篇,平均三天就得写两篇。

  BQ:

您好像不上微博,去年微博多么火爆?

  M:

微博由于字数的限制,不能很好的表达。

从我个人角度讲,我参与此事为时尚早,但是从社会的整个进展来看,是需要这样的围观的,不过我希望围观能够变得越来越理智。

其实它和博客的作用没有太大的差别,也是可以表现出一种公众的声音。

  在公共场合发言,是要承担社会责任的,不能昧良心。

比如央视请了很多评论员,一开始都还很不错,半年以后马上就变成了说官话了,所以我觉得不如半年换人,他刚开始说的有点儿过,领导说不行,修理半年就都一样了。

本来是个野景,到电视上修修剪剪都变成盆景了。

但是没办法,我也不希望在这些方面找麻烦,如果关了你的博客,就更没有机会了。

所以我觉得,先从百姓的疾苦这些方面谈,例如春运,只要卖票的手段是公平的,买不着票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家已经排天了,到他了才知道没票。

  因喜欢政治而走进历史

  BQ:

您是怎么喜欢上历史的,您觉得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M:

实际上很多人不了解我,我年轻的时候很喜欢“政治”。

今天,大家似乎对“政治”都有点儿抵触,觉得“政治”是空泛的,其实“政治”根本不空泛。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在个大的政治背景的笼罩之下,美国人被美国政治笼罩着,中国人被中国政治笼罩着。

  远的不说,我们中国百年以来,笼罩着我们的政治背景就曾多次动荡,从封建集权的满清,到军阀统治,然后到新中国建立。

这个背景是我们任何个中国人都无法逃脱的,但是在学术表达上都显得很枯燥,尤其过去我们把政治看成是种口号。

我年轻时喜欢政治,但是政治又很需要表达,而我们的表达机会又不多,于是我就把兴趣转向了历史。

我觉得对于历史的研究也是种政治的表达方式。

  BQ:

可是您又从历史走向了古董的研究和收藏7

  M:

当我开始研究历史之后,我发现很重要的点,就是真实性的问题。

我们过去读的历史通常都离不开《二十四史》,但是我认为《二十四史》并不是很全面,其中可能有真有假,因为其修史的角度不同,一些地方粉饰的成分比较多,所以光靠文字了解历史,其真实性就值得探讨了。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证明一些问题,我希望看到更多的物证,于是乎我就开始喜欢上了文物。

  我常说,证物不言,它却能诉说历史。

它虽然不说话,但它却能反映出很多真实的历史情况。

而我们过去对于历史上

  些时代的定义都比较简单,什么乱世、盛世。

例如很多人认为北宋晚期和明代晚期都是因为乱世才出现了很多收藏家,但北宋晚期怎么能算乱世呢?

金兵打来之前都应该算盛世呀。

明代晚期怎么是乱世呢?

李白成打来之前都应该算盛世呀,歌舞升平,《金瓶梅》就写于那个时期,它描述的那个画面人们生活非常富足,有学者认为《金瓶梅》可以算是晚明的《食货志》。

  因此我就想,我们过去对于历史的简单理解,例如

  提到晚明,就是政治黑暗,民不聊生。

因此我们需要大量的证据去证明,当时的情况并非如此,例如陆子岗的制玉,时大彬的紫砂壶,江千里的螺钿,周筑的百宝嵌,张鸣歧的手炉,大量精美的工艺品、奢侈品都出自晚明工匠大师之手,怎么能说当时是民不聊生呢?

  BQ:

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下,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物件?

  M:

对,我们今天用的很普通的杯子,也会比七十年代最好的杯子要好的多。

所以也可以说这是我们社会政治形态改变的种写照。

我不认为,政治单纯的有落后和先进之分,政治只有适应当时的生产力,让老百姓过上国泰民安的日子,才是一个好的政治制度。

所以我一直强调,一个制度的建立定不能和它所覆盖的文化发生冲突,如果发生冲突这个制度就延续不下去了。

  BQ:

也就是说,您是希望从历史上找到一种解决中国政治问题的方法,所以走上了这条路的?

  M:

对,我的兴趣点在政治上,从表面上看好像我就是搞收藏的,有点儿遗老遗少的感觉了,哈哈。

其实不是,我只是希望用这些东西能够当作证据,使我的观点能够立住。

所以我不认为晚明的社会是动荡不安的,中国还有很多东西都是晚明时期引进的。

包括英、法、葡都是从晚明开始相继成立贸易公司,因为中国当时非常富足,把中国大量的商品运到欧洲去赚钱。

因此,我觉得我们对历史要客观、冷静,不能简单地相信后世人们的叙说和判断,要找到能够支撑每个说法的证据证明。

  最有价值的是我们的文化

  BQ:

您认为现在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上有没有什么困难或者问题?

  M:

问题多了,从辛亥革命以后我们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直持种强烈的批判态度,而且一直误认为文化把我们拖累了,所以认为就要彻底打倒,当然其中最伟大的旗手就是鲁迅。

但是我们现在冷静下来看,中国历史中最有价值的就是我们的文化,因为我们过去持强烈批判态度,今天想要拧过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而且我觉得喜欢传统文化的人,往往还是种感受,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如果想要从上到下真正挚爱我们的文化则需要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

咱们现在对于文化的要求和西方人对于文化的那种“必需”是有差距的,所以你注意看西方最好的地方都是博物馆或是文化教育场所,而我们中国最好的地段定是商厦。

例如我做的这个博物馆,已经这么知名了,按理说政府应该分给我一块最好的地段才能叫尊重文化,但是现在在我们国家那种地方定是商厦,以至于步步把我挤到五环路以外。

所以你别看我们现在嘴上说要重视文化,但是我不认为他们已经从内心真正的开始重视文化这件事。

  中国在历史上曾数次成为世界最强国,我们如果有

  天还能成为世界最强国,那么依赖的就是我们的文化,没有别的。

科技没有什么可拼的,科技是同步的,过去美国造了原子弹别人都觉得了不得,现在有原子弹的多了,如果它要不按着伊朗,人家也造出来了。

所以我认为科学本身是无国界的,有国界的是文化。

  BQ:

说到文化输出,近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也讨论的非常热闹?

  M:

据说,还有个十七分钟的片子我没看到,我仅以我看到的那分钟的宣传片来说,我觉得是大失败。

谁都代表不了中国,更别说这人还有道德风险什么的,能代表中国的一定是我们抽象的符号,一分钟那么短必须以

  种抽象的形式表现,而不是具象的形式。

  我看网上说,片中的六十多个人有七个人拿了美国绿卡,而且都是那么傻呆呆地站着,起码姚明也应该是个扣篮姿势,刘翔也应该是个跨栏姿势,这跟餐厅进去两边的迎宾小姐有什么区别。

另外,那些人也只是中国人认得,而且还是中国有文化的些人认得,不信你把那六十多个人的照片拿上,不用往远了,就北京郊区找村进去,让他挨个说说这都是谁,连一半都说不出来。

  BQ:

您觉得什么抽象的符号能代表国家形象?

  M:

我当时出了一个主意,我们有价值的文化符号的传递就是中国字。

中国字自甲骨文以来没有改变过,将中国字从甲骨文到大篆、小篆,到隶属、楷书,一路走过来,“山川”、“日月”,很简单的笔画,它怎么转化过来变成今天的中国字,让西方人能认识“山川”。

“日月”,多点儿再认识“人文中国”。

通过这样个抽象的小片让人家认识中国,一个形象化的中国。

我认为现在是这个最笨重的方法被选中了。

  BQ:

似乎一说到传统文化,就是把一些经典著作摆一摆就完事儿了,似乎没有办法结合今天的社会?

  M:

实际上我们今天的社会和我们的传统文化关联不大,所以你强行把这些老祖宗的东西都翻出来是没有用的,它变成了一种展品,就好比你有一个唐代的碗,你不会拿它吃面条,你是告诉人家唐代就有白色的碗了。

这样一个概念。

  我们今天的社会无疑是受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挤压和引导才成了这个样子的,我们现在整个城市的面貌不是中国,是西方城市的面貌,各种古怪的高楼大厦,都是西方的符号,不是我们的文化符号。

现在还不如五十年代,当时建设部盖了很多楼把中国的符号都做上去了,今天反而没有了,你让中国人怎么去传达那些你自己都不用的符号?

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们中国人自己都不使的东西还能往外输出,那怎么可能?

  所以没办法了弄出个符号化的孔子往那一搁,大家现在还了解多少孔子的思想?

说来说去就是个“仁”。

不过我们现在还就缺这个“仁”,我们都没有怎么向西方输出?

中国现在有什么强大的价值观值得向世界输出,看不出来,我们的文艺作品中一点儿都没有,能走向国际的电影全是我们最丑陋的东西。

咱们再看美国人,美国人有多丑陋,美国人有多血腥。

美国人历史上干了那么多坏事儿,但是他们永远以一个正面的国家英雄主义面向世界,它的所有的电影几乎都表现的是这个,拯救人类、拯救地球,这是它这个国家的文化输出。

  所以我觉得中国文化这事儿得中国人自己先弄明白了,才能让人家来学我们的文化。

  BQ:

那您怎么看重读经典?

  M:

具体说,我觉得对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三字经》、《千字文》这些可以作为文化营养去读,这也没有什么不能读的。

读的时候也没有必要往深了究,最近不是还有说删剪的,这都嗦,简单的说那不是主菜,是个小菜,但是不能变成主菜,那样在今天就没法生存了,文化也是在进步的。

不过,改良是我最反对的,要不你就别读,不能说哪个不需要我删哪个,那哪成啊?

文化的价值就在于它保持着原始的生态,想怎么改就怎么改肯定不行。

  马未都解答:

谁误读了中国文化?

  “不都是错的,只是一种文化的遗憾”

  文化的遗憾-奥运往事

  去年八月份北京奥运会开幕两周年之际,马未都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了一组文《奥运会的文化遗憾》,其中包括《中国印》、《大画轴》、《击缶》、《活字》和《口号》,引来了网友的极大关注,第一篇《中国印》的流量甚至超过100万人次。

虽然其中也不乏些反对意见,但马未都认为,“我觉得这挺好的,也让我长了很多见识。

其实,关于奥运会的事情,我并没有说那都是错的,只是种遗憾,文化的遗憾。

从我的内心来说,我觉得需要坚守我们的文化,因为北京奥运会是向全世界宣传我们文化的好机会。

比如画轴,开幕式上从中间向两边展开的方式也很好看,但我认为如果能做到尽量完美、不留遗憾的话,从右向左展开可能更好。

  中国印

  中国印被解释为“舞动的北京”,然而马未都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中国印上的文字是“文”,而不是大家所公认的“京”:

“以篆书而论,这个字明白无误地是个‘文’字,可以归为小篆。

中国书体均有法则。

篆书无论如何篆,它的笔画亦不可违背法则,就连九叠篆亦是如此。

‘京’字口部定独立,小部一定三笔,而‘文’字下部定交叉,谁写也要遵循这一法则,逾越即视为错字。

  画轴

  在马未都发表的第二篇博文《大画轴》中,他认为北京奥运会上那幅美轮美奂的画轴的展开方式错了:

“这幅巨画由中间向两边打开,展示千里江山。

而中国画的传统是,无论画轴长短,均从头开始,由右向左展开,从中间向两侧打开是外国人看地图的方式。

遗憾的是开幕式上这幅大画轴的表达太西方化了,将中国人所创造的神秘破坏掉了,一览无余地由中间直接打开,寡然无味。

  击缶

  马未都对于“缶”的设计极其不满,“将缶做得如此古怪,又蒙皮击打,有些出格,虽为‘缶’形,实为‘鼓’质。

在中国,击打后发出轰轰巨响的乐器只有声名远播的鼓。

很可惜我们这样独特而优秀的鼓文化被改得走样。

臆造出‘缶’这样个怪物展现给世界。

  “我们引以为豪的古代四大发明: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在奥运会上只有活字印刷隆重登场,上下浮动的活字表演让人耳目一新。

很可惜满场拼命表现的是活字之缺陷,没能展现活字的优点。

活字印刷的优点仅在排字阶段,印刷时活字之‘活’是致命缺陷,因为有一个字稍有松动下沉,此字在印刷时就可能模糊不清或消失,让书成为劣质品。

可奥运会上,为了震撼人心,我们将活字缺陷拼命展现,此起彼伏,从而忽略了活字印刷的优点,让懂得古法印刷原理的人啼笑皆非。

  文化的遗憾二 马扎事件

  马未都在《百家讲坛》上讲家具收藏的时候,其中一个观点引起众人讨论。

他认为,李白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解释长期被误读,李白说的床不是睡觉的床,而是一个马扎,古称“胡床”。

  马未都在讲座中称,唐代的建筑门是非常小的板门,不透光,窗也非常小,月亮是不可以进入室内的,尤其是当窗户上糊上纸的时候。

所以李白说得很清楚,他在院子里坐着而非大家一直以为的在室内。

马未都还以李白的《长干行》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意思是拿了个马扎坐在门口,小男孩骑着竹马围着绕圈。

如果把“床”解释成睡觉的那个床,“屋里一大床,小男孩诡秘地围着小女孩很嗳昧地转来转去,就不是李白的原意了”。

  马未都的新观点引起外界一片哗然,有观众表示赞同,但也引来了众多反驳。

湖南娱乐频道总监张华立就在自己博客中反驳马未都的“马扎说”。

张华立也引用众多古诗,从李白的“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犹闻香”到白居易的“独向檐下眠,觉来半床月”再到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来证明床还是睡觉的那个床。

  对于马未都“月光照不进唐人房子”的观点,张华立发出质疑:

上述诗人的“床”纷纷与月光不期而遇,人家遇得,李白就遇不得?

薄薄窗纸怎么能关得了月光?

把“床”统统弄成小马扎“胡床”,坐卧之具,硬生生去掉个功能,不准唐人睡觉,就有点霸蛮了。

  面对外界的质疑,马未都表示:

“抛出这个观点前,我就知道会有反对意见产生。

”马未都称,他已经看过张华立的博客,也收集了一些反驳的意见。

但是他目前并不会急于对外界的评论做出回应。

“但是我还是要说,张华立的批驳对我是没有力量的”。

马未都表示,他希望等到外界的观点都充分明确了,他才会进步解释自己的观点。

马未都甚至表示,研究历史根本不能依赖文献,因为文献具有太强的主观性和不真实性,“我觉得探究历史真相要依靠文物,真实的文物才是铁证如山”。

  文化的遗憾三《青花瓷》事件

  2008年春晚,周杰伦演唱《青花瓷》成为亮点,马未都却在一闪而过的屏幕背景上看出了“赝品”,且忍不住在博客中挑出歌词中存在的两处错误,他也因此被周董的粉丝群起而攻之。

  在文中马未都称呼周杰伦为“中国移动公关部长”,并指出对于这首歌曲最好的一句是开头,即“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但马未都认为,其中谬误最重的句是“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此,马未都的解释是,青花自诞生之时迅速成为中国瓷器的霸主,七百年来无人撼动。

可瓶底从未书写过汉隶,仅在明崇祯一朝某些青花器身偶写过隶书,显然,写词者并不太懂瓷器。

另一处错误是“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

马未都说,这句歌词的错误之处在于,“宋体落款仅见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而青花瓷器中未见过”。

  没想到这却招来周杰伦粉丝的攻击,“歌迷的反应不见得是周杰伦的态度。

其实,他的歌词只需改三个字,‘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中的‘汉隶’改成‘小篆’,因为清代乾隆以后,青花瓶底上只写小篆而不写汉隶,还有‘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中的‘宋’改成‘楷’,因为中国陶瓷史上,宋体落款仅见于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

  文化的遗憾四 纠错古装剧

  马未都认为其实现在很多历史剧也存在着历史性的常识错误,比如老版《三国演义》里的农民在路边啃老玉米的幕,就完全不符合历史,“因为玉米是后来从国外引进的,那个时代中国根本不可能有玉米。

  历史正剧尚且如此,就更不要说近几年拍摄的古装剧了。

例如王晶导演,李亚鹏、张卫健和黄圣依主演的古装戏《天下第一》,“从他们穿的服装判断,这个故事应该是讲宋朝的。

但片中主角拿的元宝就出错了。

元宝是元朝才开始使用的,宋朝还没有呢!

而且剧中皇帝的服装是唐朝的,而皇帝戴的帽子则是皇帝去世以后才能戴的,桌子上的笔筒应该是明朝时期的,而瓷器又是宋朝的!

所以我不看古装戏,这种现象实在太普遍、太粗糙,看起来太累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