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景观设计基础第一章教案教学内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00734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观景观设计基础第一章教案教学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景观景观设计基础第一章教案教学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景观景观设计基础第一章教案教学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景观景观设计基础第一章教案教学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景观景观设计基础第一章教案教学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景观景观设计基础第一章教案教学内容.docx

《景观景观设计基础第一章教案教学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观景观设计基础第一章教案教学内容.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景观景观设计基础第一章教案教学内容.docx

景观景观设计基础第一章教案教学内容

 

《景观设计基础》课程教案

 

 

院系:

海口经济学院美术学院

教研室:

环境艺术设计教研室

课程名称:

景观设计基础

授课班级:

10级艺术设计

(1)班

任课教师:

孙永

编写时间:

2013年8月

 

海口经济学院

景观设计基础教案

(课程代码:

25031010)

使用教材:

郝鸥陈伯超谢占宇主编《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

参考教材:

刘滨谊编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格兰特.W.里德著《园林景观设计-从概率到形式》译者:

郑淮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6月

傅伯杰等编著《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科学出版社2011年2月

诺曼.K.布思著《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译者:

曹礼昆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年5月

适用专业:

艺术设计(风景园林方向)

使用学期: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第一章绪论

教学课时:

课时:

12(其中理论课时:

4,实训课时:

8)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知识,了解中外景观设计的异同,并灵活运用于景观规划设计中,对植物景观配置、居住区、道路、公共环境和场地等进行综合规划与设计,从而熟练掌握规划工作的内容、方法与步骤,培养学生表达景观规划设计意图的能力,巩固和加深对景观设计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

1.关于LandscapeArchitecture的渊源

2.风景园林的学科发展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3.现代风景园林与传统园林的异同

教学难点:

1.现代艺术思潮影响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讲授、视频学习和实践学习

主要内容:

第一节园林景观的相关概念

课时:

4

一、关于LandscapeArchitecture的渊源

1、1958年由美国建筑师奥姆斯特德(FrederickLawOlmsted)在进行纽约中央公园设计时提出,目前有多种的翻译与理解,如:

景观建筑学、景观设计学、景观规划设计、风景园林、造园、景园、园林景观等,合理准确的翻译应为:

景观规划设计(LandscapeArchitecture)。

从专业发展上来看,其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狭义理解的“建筑十书”中所包含的建筑、建筑环境等内容;我们现在理解的景观规划设计不仅包括传统的建筑技术和艺术,还包含传统的园林技术与艺术,包含了更多的综合性学科的技术与艺术。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已成为一门最为综合的艺术,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阔。

2、《中国大百科全书》中风景园林词条划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传统园林学的领域,主要是依据传统造园的理论与方法来进行小尺度范围的景观营造;二是城市绿化的领域,从现在发展的角度看,它自然也包含城市规划的内容,与建筑师、城市规划师等一道发展各自的专业特长,解决人居环境中的尺度问题;三是大地景观规划的领域,主要参与解决环境、资源及土地利用等人类生存环境等大尺度的问题。

3、我国学者俞孔坚认为景观设计学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俞孔坚著.景观设计.专业学科)。

景观(Landscape)有无数种不同的理解,景观是人所向往的自然,景观是人类的栖居地,景观是人造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

本文则从景观与人的物我关系及景观的艺术性、科学性、场所性及符号性入手,由表及里,揭示景观是审美的、体验的、科学的、有含义的。

从四个层面理解其含义(俞孔坚.景观的含义.时代建筑.2002):

(1)景观作为视觉审美的对象:

外在人眼中的景象

作为城市景象景观的设计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

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的含意,经历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乡村土地的贪欲,即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其二则来源于工业革命中后期对城市的恐惧和憎恶,即景观作为对工业城市的对抗。

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和附属英文Landscape一词的直接来源是荷兰语Landskip,特指风景画,尤其是自然风景画,它包括画框和画中的景物。

而荷兰风景画的源头又可追溯到文艺复兴初期经济最发达的意大利中部和北部。

这里人口最为密集,城市化程度最高。

随后,风景画派又在威尼斯商城得到发展,继而在荷兰达到高峰,之后于15世纪传入英、法各国。

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使乡村也成为景观”(Cosgrove,1998,P70)。

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封建领主制将人束缚于君权之下,人被系于土地之中,大自然充满神秘和恐怖,且又为人类生活之母,对土地的眷恋和依赖,使人如母亲襁褓中的婴儿。

城市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土地的价值从生存与生活所必须的使用价值,转变为可以交换的商品和资源,人与土地第一次分离而成为城里人。

新兴的城市贵族通过强大的资本勾画其理想城市,同时不断向乡村扩展,将其作为城市的附属。

1420年前后发明的透视原理,使理想城市的模式成为一个完全几何、数学的围有城墙的图案。

在几何中心是一个大的开放空间,被行政建筑所围合:

国王的宫殿、法院的大楼、主教堂、监狱、财务大楼和军事中心。

这样的理想城市是为行政办公及法律公正而设计的,是为了城市生活而设计的,是纯粹理想化的。

理想城市模式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一样,遵循了严格的比例关系和美学原则。

而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也被用同样的审美标准来设计和建造,因此有了以凡尔塞为代表的巴洛克造园。

景观作为城市的逃避景观作为视觉美的含意的第二个转变,源之于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环境的恶化。

工业化本身是文艺复兴的成果,但至少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洲和美国各大城市,城市环境极度恶化。

城市作为文明与高雅的形象被彻底毁坏,相反成为丑陋的和恐怖的场所,而自然原野与田园成为逃避的场所。

因此,作为审美对象的景观也从欣赏和赞美城市,转向爱恋和保护田园。

因此才有以Olmsted为代表的景观设计师(LandscapeArchitect而非Gardener)的出现,和景观设计学(LandscapeArchitecture而非Gardening)的诞生,这一诞生时间被锁定在1863年5月(Newton,1971,p.273);因此才有以倡导田园风光为主调的美国城市公园运动,和以保护自然原始美景为主导的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因此也才有霍华德那深得人心的田园城市和随后的田园郊区运动。

(2)景观作为生活其中的栖息地:

内在的生活体验

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每一景观都是人类居住的家(Meinig,1976),或者说是潜在的“家”。

中国古代山水画把可居性作为画境和意境的最高标准:

所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居者,有可游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郭熙、郭思《林泉高致》)。

无论是作画或赏画,实质上都是一种卜居的过程。

也是场所概念(Place)的深层的含义。

这便又回到哲学家海德歌尔的栖居(Dwelling)概念(Heidegger,1971)。

栖居的过程实际上是与自然的力量与过程相互作用,以取得和谐的过程,大地上的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结果。

同时,栖居的过程也是建立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

因此,作为栖居地的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城市中的红线栏杆、藩篱城墙、屋脊之高下、门窗之取向,农村的田埂边界、水渠堤堰,大地上的运河驰道、边境防线,无不是国与国,家与家和人与人之间长期竞争、交流和调和而取的短暂的平衡的结果,即Jackson所谓的政治景观(1984)。

景观是内在人的生活体验景观作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体的人与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

景观是由“场所构成的,而场所的结构又是通过景观来表达(Norkerg-shulz,1979,P8)。

与时间和空间概念一样,场所(地方)是无所不在的,人离不开场所,场所是人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处,场所使无变为有,使抽象变为具体,使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个认识和把握外界空间和认识及定位自己的出发点和终点。

对场所性的理解首先必须从场所的物理属性,主体人与场所的内-外关系,以及人在场所中的活动,无所不在的时间,四个方面来认识.这四个方面构成景观作为体验场所的密不可分的整体。

(3)景观作为系统:

科学、客观地解读

第一,景观与外部系统的关系,如哈尼族村寨的核心生态流是水。

哀劳山中,山有多高,水有多长,高海拔将南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截而为雨,在被灌溉、饮用和洗涤利用之后,流到干热的红河谷地,而后蒸腾、蒸发回到大气,经降雨又回到本景观之中,从而有了经久不衰的元阳梯田和山上茂密的丛林,这是全球及区域生态系统生态科学研究的对象.根据Lovelock的盖娅(Gaia)理论(1979),大地本身是一个生命体:

地表、空气、海洋和地下水系等通过各种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学的过程,维持着一个生命的地球。

第二,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

及水平生态过程。

来自大气的雨、雾,经村寨上丛林的截流、涵养,成为终年不断的涓涓细流,最先被引入寨中,人所共饮的蓄水池;再流经家家户户门前的洗涤池,汇入寨中和寨边的池塘,那里是耕牛沐浴和养鱼的场所;最后富含着养份的水流,被引入寨子下方的层层梯田,灌溉着他们的主要作物--水稻。

这种水平生态过程,包括水流、物种流、营养流与景观空间格局的关系,正是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第三种生态关系,是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丛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水塘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梯田本身作为一个农田系统,其内部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的关系,这是一种在系统边界明确情况下的垂直生态关系,其结构是食物链和营养阶,其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第四种生态关系则存在于生命与环境之间,包括植物与植物个体之间或群体之间的竞争,共生关系;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个体与群体的进化和演替过程,这便是植物生态,动物生态、个体生态,种群生态所研究的对象。

第五种生态关系则存在于人类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营养及能量的关系,这是人类生态学所要讨论的。

当然,人类本身的复杂性,包括其社会、文化、政治性以及心理因素都使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

已远非人类生态本身所能解决,因而又必须借助于社会学、文化生态、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对景观进行研究。

城市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几乎包含了所有上述生态过程,而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4)景观作为符号的含义:

人类理想与历史的书人类是符号动物

景观是一个符号传播的媒体(LynchandHack,1998,P173),是有含义的,它记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历史;讲述着动人的故事,包括美丽的或是凄惨的故事;讲述着土地的归属,也讲述着人与土地,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因此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

这本书是由符号和语言写成的。

“景观具有语言的所有特征,它包含着话语中的单词和构成——形状图案、结构、材料、形态和功能。

所有景观都由这些组成,如同单词的含义一样,景观组成(如水)的含义是潜在的,只存在上下文中才能显示”(Spirn,1998,p.15)。

景观语言也有方言,它可以是实用的,也可以是诗意的。

海德歌尔把语言比喻作人们栖居的房子,“而景观语言则是真正的人的栖居地”(Spirn,1998,p16),景观语言是人类最早的语言,是人类文字及数字语言的源泉。

“河出图,洛出书”固然是一个神话传说,但它却生动地说明了中国文字与数字起源于对景观中自然物及现象的观察和启示的过程。

同文字语言一样,景观语言可以用来说、读和书写,为了生存和生活——吃、住、行、求偶和生殖,人类发明了景观语言。

如同文字语言一样,景观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景观语言是为了交流信息和情感的,同时也是为了避护和隔离的,景观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只能部分地为外来者所读懂,而有很大部分只能为自己族群的人所共享,从而在交流中维护了族群内部的认同,而有效地抵御外来者的攻击。

景观中的基本名词是石头、水、植物、动物和人工构筑物,它们的形态、颜色、线条和质地是形容词和状语,这些元素在空间上的不同组合,便构成了句子、文章和充满意味的书。

一本关于自然的书,关于这个地方的书,以及关于景观中的人的书。

当然,要读懂,读者必须有相应的知识和文化,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如同上下文关系中的景观语言一样,是有多重含义的,它们所讲述的故事可能是神秘的、悲壮的、美好的、喜剧性的或是残酷的。

自然山坡上的一株树,花开花落,或兴或衰,讲述了季节的更替,其与生境或土壤的适应或不适应。

而山寨门口的一棵神树,却有着更多的含义,它是全寨人精神生活的中心,树的兴衰,可能预示全村人的吉凶。

但对外界人来说,这棵树再平常不过了。

这都是因为人是符号的动物,而景观是符号,是人类文化和理想的载体。

因而,景观是审美的,景观是体验的,景观是科学的,景观是有含义的。

(1)景观作为田园的极至:

(2)景观是栖息地:

云南元阳梯田景观作为城市的极至:

纽约

景观是栖息地:

中国山区村落景观是城市的延伸:

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宫苑

景观是城市的延伸:

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宫苑景观作为符号

(3)景观作为系统:

云南元阳景观是城市:

中世纪的欧洲城市

景观设计学:

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

尤其强调土地的设计,即:

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

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即:

景观规划(LandscapePlanning)和景观的设计(LandscapeDesign),前者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而对这个特定地方的设计就是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市政工程设计等学科有紧密的联系,而景观设计学所关注的问题是土地和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仅这一点就有别于建筑学):

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的主要区别在于景观设计学是物质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城市与区域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而城市规划更主要关注社会经济和城市总体发展计划。

尽管中国目前的城市规划专业仍在主要承担城市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那是因为中国景观设计发展滞后的结果。

因为,只有同时经过掌握关于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双方面知识、懂得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景观设计师,才有可能设计人地关系和谐的城市。

与市政工程设计不同,景观设计学更善于综合地、多目标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单一目标地解决工程问题,当然,综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有赖于各个市政工程设计专业的参与。

与环境艺术(甚至大地艺术)的主要区别是景观设计学的关注点在于用综合的途径解决问题,关注一个物质空间的整体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分析基础上的,而不仅仅依赖设计师的艺术灵感和艺术创造。

刘滨谊认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包括视觉景观形象(景观美学)、环境生态绿化(景观生态学)、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社会行为学)三方面内容,或称三要素(刘滨谊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同样包含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笔者称之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或三元素)。

视觉景观形象——主要是从;环境生态绿化——生态:

可持续景观生态绿化

大众行为心理——行为:

心理精神感受

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即游憩行为、景观形态、环境生态;

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的三元包括多学科专业人员介入、层次明确的系统理性、规划与设计的专业素质;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的三元,即①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因入门,研究以人为中心的游憩规划设计和以环境为主导的景观资源筹划;②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操作落实着手,研究各类景观活动项目空间与时间分布的规律以及相应的规划设计;③从景观规划设计诸纲目因素的分析评价突破,分析判定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观念,把景观经济、社会、环境的三大效益评价与景观规划设计关联的各个要素挂钩量化,寻求发现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在规律。

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三元即风景园林、环境艺术、旅游游憩三大专业。

二、风景园林的学科发展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我国目前学科发展情况,目前全国有76所高校设置了风景园林本科专业(2010年我国设计类院校已达1448所,6593个专业和407761名学生入学),学科建设的重点有很大差异,如建筑、艺术或土木院校强调硬质景观形态(建筑城规院校空间分析、景观建筑设计强),农林、园艺或生命科学学院则侧重园林植物和生态效应。

总的来说目前还属于起步阶段。

哈佛大学于1900年正式成立了美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一直以来经历各阶段其学科的发展理念都会因外界环境和学科内部的需要而有所调整,但该专业的服务精神没有改变,那就是“在人工环境和大自然之间找到平衡”。

附表一、重庆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

三、现代风景园林与传统园林的异同

1、查看课件

四、现代艺术思潮影响

1、大地艺术

大地艺术最本质的特征是将自然作为作品的重要要素,形成与自然共生的结构。

2、生态主义与景观设计

西方景观设计的生态主义思想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英国风景园,其主要原则是“自然是最好的园林设计师”。

19世纪奥姆斯特德的生态思想使城市中心的大片绿地、林荫大道、充满人情味的大学校园和郊区,以及国家公园体系应运而生。

1930-1940年代“斯德哥尔摩学派”的公园思想,也是美学原则、生态原则和社会理想的统一。

不过,这些设计思想多是基于一种经验主义的生态学观点之上。

二十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美国“宾夕法尼亚学派”的兴起,为20世纪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科学量化的生态学工作方法。

1969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规划设计和区域规划的教授麦克哈格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一书,运用生态学原理,研究大自然的特征,提出创造人类生存环境的新的思想基础和工作方法,成为1970年代以来西方推崇的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里程碑著作。

全书的主要内容有:

以生态学的观点,从宏观和微观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提出适应自然的特征来创造人的生存环境的可能性与必要性;阐明了自然演进过程,证明了人对大自然的依存关系,批判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东西方哲学、宗教和美学等文化进行了比较,揭示了差别的根源。

提出土地利用的准则,阐明了综合社会、经济和物质环境诸要素的方法;指出城市和建筑等人造物的评价与创造,应以“适应”为准则。

3、70年代以来景观设计的新思潮

3.1“后现代主义”与景观设计

1979年文丘里设计的华盛顿西广场,用铺装的图案来隐喻城市的历史格局。

建筑师查尔斯.摩尔1974年设计的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是典型的后现代作品。

广场位于新奥尔良市意大利人社区的中心,广场地面吸收了附近一幢大楼的黑白线条,处理成同心圆图案,中心水池将意大利地图搬了进来。

广场周围建了一组无任何功能、漆着耀眼的赭、黄、橙色的弧形墙面。

罗马风格的科林斯柱式、爱奥尼柱式使用了不锈钢的柱头。

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勾勒了墙上的线脚,不锈钢的陶立克柱式、喷泉形成的塔斯干柱式,以及墙面上的一对摩尔本人的喷泉的头像,充满了讽刺、诙谐、玩世不恭的意味。

这是一个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的符号拼贴的大杂烩。

1922年建成的巴黎雪铁龙公园带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的一些特征。

位于巴黎市西南角的雪铁龙公园原址是雪铁龙汽车厂的厂房,70年代工厂迁至巴黎市郊后,市政府决定在这块地段上建造公园。

雪铁龙公园的设计体现了严谨与变化、几何与自然的结合。

公园以三组建造来组织空间,这三组建筑相互间有严谨的几何对位关系,他们共同限定了公园中心部分的空间,同时有构成了一些小的系列主体花园。

公园中主要游览路是对角线方向的轴线,它把园子分成两个部分,又把园中各个主要景点,如黑色园、中心草坪、喷泉广场、系列园中的蓝色园、运动园等联系起来。

雪铁龙公园平面图

位于两座温室间的喷泉

白色园

 

系列小温室与步道

坡向中心草坪的大坡道

场地上充足的高差与宜人的尺度

小空间为游人提供了舒适丰富的空间体验

6座小温室被抬升大约4米的高度,背向园外一侧,形成界定公园的边界,面向园内中心的大草坪(如图12)。

一条高架步道串联这六座小温室。

地面道路和这4米高的步道由六条大坡道连接(如图13)。

坡道上接小温室的出口下联地面道路,指向中心大草坪。

六组跌水在道路的另一侧与这六条坡道呼应,在空间里延伸坡道形成的直线,并与围绕大草坪的水渠呼应,像六枚纽扣把两个部分扣在一起,起到空间转换承接的作用。

六条坡道和两条平行的地面道路围合出一系列长方形的部分,设计师将这些彼此独立的长方形地块下挖四米左右的深度,形成下沉空间。

于是,整个D区的空间结构就由最初的二维平面上升下沉转变为一个在纵向上存在近十米高差的三维空间,而且一个较大的空间被分割压缩成更加宜人的几个较小部分(如图14)。

在适宜的尺度和充足的高差下,设计师获得了利用多种手法充分发挥创造力的余地。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下沉花园采取了各不相同的空间处理手法。

可以说,在完成了大高差和小空间的组织并形成现在这样的空间骨架后,不论设计师在这些小空间里玩什么样的花活、运用什么样的手法,都不会妨害整体空间效果了。

精心推敲的小空间设计只会给整体效果增光添彩。

事实正是如此,这个区域里的各种小空间为游人提供了非常舒适、丰富的空间感受。

3.2“解构主义”与景观设计

解构主义是当时非常新派的艺术思潮,将既定的设计规则加以颠倒,反对形式、功能、结构、经济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提倡分解、片段、不完整、无中心、持续地变化等等,认为设计可以不考虑周围的环境或文脉等,给人一种新奇、不安全的感觉。

  拉.维莱特公园是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巴黎建造的九大工程之一,1974年以前,这里还是一个有百年历史的大市场,当时的牲畜及其它商品就是由横穿公园的乌尔克运河运送。

公园位于巴黎的东北角,位置并不靠近市中心,但是有多条地铁和公交线路到达,公园的南北都有站点,当游客游览完南北有1000多米长度的公园后,能在公园的另一端坐到车,也确实是一个人性化的交通设计了。

  公园在建造之初,它的目标就定为:

一个属于21世纪的、充满魅力的、独特并且有深刻思想意义的公园。

它既要满足人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需要,同时又是体育运动、娱乐、自然生态、科学文化与艺术等诸多方面相结合的开放性的绿地,并且,公园还要成为各地游人的交流场所。

建成后的拉维莱特公园向我们展示了法国的优雅、巴黎的现代、热情奔放,具体到音乐、绘画、雕塑等,甚至还有被认为是最优雅的语言——法语的展示。

公园的旅游与憩息活动

公园面积约55公顷,乌尔克运河把公园分成了南北两部分,北区展示科技与未来的景象,南区以艺术氛围为主题。

公园被屈米用点、线、面三种要素叠加,相互之间毫无联系,各自可以单独成一系统。

点就是26个红色的点景物(folie),出现在120m×120m的方格网的交点上,有些仅作为点的要素存在,有些folie作为信息中心、小卖饮食、咖啡吧、手工艺室、医务室之用。

线的要素有长廊、林荫道和一条贯穿全园的弯弯曲曲的小径,这条小径联系了公园的十个主题园,也是一条公园的最佳游览路线,徜徉其间,公园的几乎所有特色景观与游憩活动都一一网罗。

面的要素就是十个主题园,包括镜园、恐怖童话园、风园、雾园、竹园等。

其中的三个:

沙丘园、空中杂技园、龙园是专门为孩子们设计的。

沙丘园把孩子按年龄分成了两组,稍微大点的孩子可以在波浪形的塑胶场地上玩滑轮、爬坡等,波浪形的侧面有攀爬架、滚筒等,还在有些地方设置了望远镜、高度各异的坐凳等游玩设施。

小些的孩子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