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标准化实施指南.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0728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标准化实施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标准化实施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标准化实施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标准化实施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标准化实施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标准化实施指南.docx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标准化实施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标准化实施指南.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标准化实施指南.docx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标准化实施指南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标准化实施指南

 

1安全生产方针与目标

安全生产方针

1.1.1安全生产方针的制定

1.1.2安全生产方针的内容

1.1.3安全生产方针的传达与沟通

1.1.4安全生产方针的评审与修订

安全生产目标

1.2.1目标的设立

1.2.2目标的实施计划

2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

安全生产法律意识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识别与获取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融入要求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适用性的评审与更新

3安全生产组织保障

安全生产责任制

3.1.1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

3.1.2管理人员、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3.1.3安全生产责任制评审

安全机构的设置与人员任命

3.2.1安全生产管理者代表

3.2.2安全管理机构

3.2.3安全生产委员会

3.2.4最高管理者需书面任命的职位

员工参与

3.3.1员工权益

3.3.2员工参与

文件与资料控制

3.4.1文件控制要求

3.4.2基本安全规章制度

3.4.3记录要求

外部联系与内部沟通

3.5.1外部联系

3.5.2内部沟通

系统管理评审

3.6.1管理评审程序

3.6.2管理评审的输入

3.6.3管理评审的输出

3.6.4管理评审沟通

供应商与承包商管理

3.7.1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

3.7.2承包商的选择与管理

安全认可与奖励

工余安全管理

4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

辨识与评价要求

4.1.1一般要求

4.1.2方法的确定

4.1.3辨识与评价流程

4.1.4风险控制措施确定原则

4.1.5持续风险评价

企业风险评价

4.2.1初始风险评价

4.2.2风险分级管理

关键任务识别与控制

4.3.1识别与分析关键任务程序

4.3.2作业指导书

4.3.3认定需要工作票或许可证的任务

4.3.4操作控制程序

4.3.5任务观察

4.3.6外部需要的许可

5.安全教育与培训

员工安全意识

5.1.1意识的辨识与输入

5.1.2意识的提升

培训

5.2.1培训需求的识别与分析

5.2.2培训内容与执行

5.2.3培训评审

6生产工艺系统安全管理

设计要求

生产工艺系统

6.2.1井巷掘进

6.2.2采矿工艺

生产保障系统

6.3.1运输与提升

6.3.2供电系统

6.3.3通风系统

6.3.4防排水系统

6.3.5防灭火

变化管理

6.4.1变化的识别

6.4.2变化的管理

6.4.3变化管理评估与验收

7设备与设施安全管理

基本要求

7.1.1管理制度

7.1.2检测检验

7.2设备与设施维护

7.2.1维护程序

7.2.2维护计划

8.作业现场安全管理

作业环境

8.1.1安全出口与人行通道

8.1.2井巷、硐室、采场

8.1.3照明

8.1.4安全标志

地压管理

8.2.1采场顶板管理

8.2.2采空区管理

8.2.3地表塌陷管理

井巷维护与报废

8.3.1井巷维护与报废程序

8.3.2报废、废弃井巷管理

劳动保护用品

8.4.1劳动保护用品需求评估

8.4.2劳动保护用品提供程序

8.4.3劳动保护用品检查与维护

人机工效

9.职业卫生管理

健康监护

9.1.1健康保护程序

9.1.2设施及服务

职业危害控制

9.2.1控制程序

9.2.2控制措施

9.2.3员工培训程序

职业卫生监测

10检查

计划性的综合检查

10.1.1检查内容

10.1.2检查程序

专项检查

10.2.1检查并维护的类型

10.2.2正式的检查和维护系统

10.2.3检查的执行

日常检查

10.3.1日常巡查

10.3.2设备/工具使用前检查

法律法规与制度依从

10.4.1法定要求依从检查程序

10.4.2检查清单的评审与更新

10.4.3通报程序

现场管理检查

10.5.1现场管理的检查程序

10.5.2厂房/露天场地整洁

纠正和预防行动系统

10.6.1纠正和预防行为程序

10.6.2纠正和预防行动沟通

11.应急救援

应急准备管理

11.1.1认定紧急情况

11.1.2应考虑的灾难类型

11.1.3组织管理

应急响应计划

11.2.1紧急事件与意外事故计划的要求

11.2.2计划或程序包括的主要内容

11.2.3培训、训练及演习

应急保障

11.3.1组织机构

11.3.2应急队伍

11.3.3应急装备

11.3.4相互支援

12.事故、事件报告、调查与分析

报告程序

调查

12.2.1调查程序

12.2.2信息沟通

统计与分析

12.3.1统计要求

12.3.2统计指标

12.3.3统计分析

事故、事件回顾

13安全投入、安全科技与工伤保险

安全投入

安全科技

工伤保险

14.绩效测量与评价

绩效测量

14.1.1绩效监测和测量程序

14.1.2测量步骤

14.1.3安全活动符合性评价

系统评价

14.2.1内部评价

14.2.2外部评价

 

1安全生产方针与目标

安全生产方针

1.1.1安全生产方针的制定

∙企业安全生产方针由企业最高管理者制定和签发。

∙方针应结合法律法规要求和企业实际情况来制定,清楚阐明安全总目标和改进安全绩效的承诺,并与企业的核心业务相适应。

方针应简明扼要。

1.1.2安全生产方针的内容

安全生产方针的内容应体现:

∙企业风险特点;

∙安全目标;

∙防止伤害、预防疾病;

∙减少财产损失;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持续改进;

∙与相关方沟通。

1.1.3安全生产方针的传达与沟通

∙企业管理应通过适当的方式向员工、相关方及公众传达、披露企业安全生产方针。

∙所有员工应熟悉并理解安全生产方针。

1.1.4安全生产方针的评审与修订

∙安全生产方针须定期进行评审。

∙必要时及时对安全生产方针进行修订。

安全生产目标

1.2.1目标的设立

∙企业应设立安全生产目标。

∙安全生产目标应与安全生产方针一致。

∙安全生产目标应体现企业的特点并可测量。

1.2.2目标的实施计划

∙目标应文件化。

∙企业应制定实现目标的行动计划。

∙企业应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监测。

2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

安全生产法律意识

∙各级人员均应知道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特别是遵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面的主要义务。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需求的识别与获取

∙企业需确定渠道,识别、获取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程和标准。

∙识别相关的法律需求时应考虑:

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规范性文件等需求。

∙企业应有从员工或部门获取法律需求的有效途径。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融入要求

∙为确保法律的依从性,所有的法律法规应融入企业相关的管理系统、标准及程序中。

∙应为企业所有层次按识别的法律需求提供培训,特别是与安全相关的要求。

∙把收集到的受法律法规及标准影响的信息向适当的人员发放或有途径可以获取。

法律法规的评审与更新

∙企业应确保对法律、法规、规程或标准的任何变化进行识别、获取、评审、沟通。

∙企业应保证法律法规的现实有效性。

3安全生产组织保障

安全生产责任制

3.1.1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

∙企业主要负责人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

∙企业决策层应针对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和自上而下的承诺,并以实际行动表明对安全的承诺。

3.1.2管理人员、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企业应制定各级管理人员、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责任的描述应实际、简单并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

∙责任制需确定谁对工作负责、明确做什么以及怎么去做。

3.1.3安全生产责任制评审

∙决策层应负责将安全生产责任制向每一层次的管理者详细说明并交流。

∙安全生产责任制应定期评审,并根据需要予以更新。

安全机构的设置与人员任命

3.2.1安全生产管理者代表

∙最高管理者应在决策层中指定安全管理者代表,以确保企业安全标准化的建立、实施、保持及持续改善。

3.2.2安全管理机构

∙依据国家法律要求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配备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能力。

3.2.3安全生产委员会

∙依据企业的状况和需求设立安全生产委员会。

∙委员会成员、主任要有任命书。

∙委员会要定期开会,审查安全工作进展和确定发展方案。

∙委员会会议要形成会议纪要并保存,会议纪要应包括安全工作项目清单并由主任或最高管理者签发。

∙委员会机构人员均要接受安全管理方法及技巧的培训,使其具备足够的安全知识和能力,去支持、推动安全管理工作。

3.2.4最高管理者需书面任命的职位

∙最高管理者需书面任命安全管理人员,消防负责人,急救员等。

∙被任命的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培训。

∙确保企业与安全相关的工作人员拥有相应的技术资质水平。

员工参与

3.3.1员工权益

∙企业需建立制度,确保员工的安全生产权益,并与员工沟通。

∙确保员工关心的问题得到有效响应。

∙在安全状况异常情况下,员工拒绝工作不会受到惩罚或问责。

3.3.2员工参与

∙企业应确保员工或员工代表获得参与安全活动的机会。

∙企业应有收集并反馈员工安全关注事项的渠道。

文件与资料控制

3.4.1文件控制要求

∙企业需建立、执行和维护满足安全生产过程所需的文件。

∙建立文件时应考虑风险评价结果,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可的国际、国家、区域和行业标准等因素。

∙确保企业文件产生、使用和控制的效力与效率。

∙建立企业文件的识别、控制程序。

∙定期评审文件,必要时修订或废除文件。

∙关键的安全文件必须能被需要的人获取。

3.4.2基本安全规章制度

∙依据风险及职业特定要求制定企业的安全规章制度。

∙当工作流程出现变化时,应确保对安全规章进行评审与修订。

∙企业应制定安全检查制度、职业危害预防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生产安全事故管理制度、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隐患整改制度、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档案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奖惩制度等规章制度。

3.4.3记录要求

∙确保对企业的安全记录的有效控制。

∙记录内容应真实、准确、清晰、填写及时、签署完整、标识、编号明晰、易于识别与检索。

∙记录应能够与反映的过程相适应。

∙记录需明确保存期限。

外部联系与内部沟通

3.5.1外部联系

∙明确职责、保证与外界就安全问题进行有效沟通。

∙企业应建立外部沟通渠道。

∙对运行的重大安全影响因素,企业应决定向外界披露并且这个决定需文件化。

3.2.2内部沟通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企业内建立书面的内部沟通程序;

∙内部沟通程序应明确沟通的方式、时机、内容、职责及信息的处理;

∙管理者应定期与员工就安全问题进行沟通

∙企业应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召开会议讨论安全问题,并有一个收集与处理会上员工关心的问题的过程。

∙企业应制订合理化建议制度,听取员工和承包商的意见及建议。

合理化建议制度应有效地执行,并确保管理层是以公平的方式来评审所提出的各项建议,从而增强员工对机制的信心。

系统管理评审

∙管理层应定期评审企业安全标准化实施的状况,识别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管理评审的任务是评价企业的安全标准化系统、方针、目标以及企业需持续改进的事项。

∙由企业决策层组织实施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应建立在真实反映企业安全管理状态的有效信息之上。

∙管理评审需文件化,评审得出的行动计划需确保被执行,并与责任人、员工及相关方沟通。

∙建立并保持管理评审的记录。

供应商与承包商管理

3.7.1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

∙企业需建立评估供应商的标准,确保供应商的能力。

∙确定符合要求的供应商,保存与批准过程相关的记录。

∙对供应商的供应过程实施有效控制。

∙供应商在企业现场活动时必须遵守企业的安全要求。

3.7.2承包商的选择与管理

∙企业应识别承包商工作给企业带来的重大风险。

∙制定正式的承包商控制系统。

∙在与承包商签署合同前的会议应讨论企业具体的安全要求内容。

∙可能的承包商要提供有关他们安全程序及他们过去的安全表现等信息,供企业选择承包商时参考。

∙企业要指定具体的人员作为承包商协调员或安全联系人。

∙在承包商员工允许使用企业设施前应对其进行培训。

∙在承包商协调员与承包商之间需定期举行会议,以沟通、分析承包商安全表现。

∙对承包商实施检查以识别及纠正承包商责任造成的危害。

∙承包商的安全表现评估作为承包商过去评估报告的一部分,这些信息作为承包商将来被选择的依据。

安全认可与奖励

∙企业应有单独的针对安全表现的认可标准。

∙所有层面的员工都能够参与个人的认可过程。

∙企业有公告牌或电子信息媒介,展示安全信息。

∙公告牌或电子信息媒介应置于员工每天经过的地方,并定期更新。

工余安全管理

∙安全的宣传资料要传阅及张贴。

∙工余的事故要报告及分析。

∙培训、宣传内容要包括预防导致工余意外的原因。

4.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

辨识与评价要求

4.1.1一般要求

∙企业需建立管理风险评价的程序,系统地进行风险及其影响的识别与评价。

∙使不同层面员工参与风险评价。

∙评价应考虑所有的活动、设备、设施、人员和管理。

∙认定及评价延续的风险。

∙考虑正常和非正常的情况及潜在的事故和紧急情况。

∙评估时要考虑内部和外部的改变和更改。

∙风险评价的结果应文件化。

∙定期进行风险评价的回顾。

4.1.2方法的确定

∙选择与企业相适应的危害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方法,并确保方法的一致性、可重复性及可评价性。

∙方法应能提供充足的信息。

4.1.3辨识与评价流程

∙准备工作。

∙危害辨识。

∙危害转化为风险的原因。

∙量化风险结果。

∙划分风险等级。

4.1.4风险控制措施确定原则

∙消除。

∙替代。

∙工程/隔离。

∙管理措施。

∙个体防护。

4.1.5持续风险评价

∙持续风险评价是指企业应持续地进行风险评估,迅速识别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以便及时处理重大风险。

∙持续风险评价应作为企业日常运行管理的一个综合部分,不间断地、不考虑位置、个人地进行。

∙企业持续风险评价常用的工具及方法:

✧使用前检查表

✧计划任务观察

✧设备检查与登记

✧工作前评估

✧交接班检查

✧每月安全检查

✧定期检修

✧安全标准化评价

企业风险评价

4.2.1初始风险评价

∙企业需进行初始的风险评估,初始评价过程应综合考虑:

✧职业安全、卫生风险

✧生产工艺过程风险

✧火灾风险

✧危险物质风险

✧设备、设施风险

✧法律、法规、标准需求

✧相关方的观点

4.2.2风险分级管理

∙依据初始风险评估结果制定企业风险分级管理标准。

∙初始风险评估结果应描述各种风险的可能过程并按风险的严重性进行排列。

关键任务识别与分析

4.3.1识别与分析关键任务程序

∙企业需建立关键任务识别与分析程序。

∙完成关键任务风险分析。

4.3.2作业指导书

∙要依据关键任务风险分析,编写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要存放在使用部门和工作现场。

∙突出作业指导书中的安全步骤。

∙指导书的编写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操作人员要培训及定期使用作业指导书。

4.3.3认定需要工作票或许可证的任务

∙认定需要工作票的范围或工作。

∙编写标准及作业指导书发给受影响部门及范围。

∙为确保工作票或许可分配的一致与正确,应识别分配许可的责任人,并提供培训和进行能力评估。

∙需有针对许可分配责任人进行关于许可需要、危害意识与控制方法的培训程序。

∙分配的许可副本按强制性要求与好的惯例存档。

∙只要有与这些系统相关的主要损失出现时,许可与工作惯例应进行评审与更新或至少每年进行。

∙高风险活动须通知职业健康人员和急救队以备紧急应变。

4.3.4操作控制程序

∙企业须有程序确保通过下述方法控制重要操作:

✧执行或改进员工培训程序,

✧实施任务分析,制定与操作相关的工作指导说明书或程序

✧建立操作限制和流程参数

✧更新应急计划

✧确定操作许可的需求

✧实施过程中断的事故调查

4.3.5任务观察

∙定期执行完整的观察。

∙每天执行局部观察。

∙观察员要接受正确的方法及工作观察作用的培训

∙在观察的同时辨识危害并进行所需的风险评估

∙指出可能导致事故、伤害、损失、无效率及浪费的行为

∙确定训练与培训的特殊需求。

∙保持已完成的完整的观察、局部任务观察的记录。

4.3.6外部需要的许可

∙企业应有识别对工作流程强制性授权的安全许可要求的程序.

∙当许可需要时,应有程序保证:

✧获得与评审许可的人员已确定

✧许可的申请应正确完成并递交

✧许可的需求与最后期限应文件化并满足

✧应建立并满足报告/通知的要求

✧应保持报告、监测数据与其它外部相关的通信记录

✧应识别并满足新的和修订的许可需求

∙企业确保与许可相关的培训需求已识别并满足

∙保留与许可相关的培训记录。

∙识别超越许可与许可的不一致,并作为企业日常事故调查系统的一部分。

5.安全教育与培训

员工安全意识

5.1.1意识的辨识与输入

∙对企业人员的安全意识进行辨识,辨识时应考虑员工对安全健康问题的掌握与熟练程度。

∙确保所有员工对企业的安全标准化系统有一个总的认识。

∙新员工在聘用后应首先接受安全意识的培训。

∙在员工进入工作现场的最初三个月内,对其意识情况进行跟踪。

∙当设计/工艺流程发生变化时,员工须对工作现场特定要求/意识进行回顾。

∙当员工脱离工作岗位超过规定时间返岗时,应进行工作现场特定要求/意识的评审。

∙管理层特定意识应与其个人的安全管理角色和职责相称。

∙保留接受现场特定要求/意识的培训记录。

5.1.2意识的提升

∙应有一个系统来监测、跟踪意识提高的效果及深层次意识培训的需求。

∙利用各种视听资料提高安全意识等。

∙建立安全意识宣传计划推广到每一个员工。

∙应有一个有效的工余安全管理程序。

培训

5.2.1培训需求的识别与分析

∙企业需识别培训的需求,并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

∙识别应针对所有的员工。

∙在识别培训需求的过程需考虑来自员工、领导、变化过程管理风险评价结果等输入

∙总结每一职业的培训要求。

∙定期评审并适当更新培训需求。

5.2.2培训内容与执行

∙针对已识别的培训要求,确定正式的培训程序,程序必须确立培训目标、培训指南。

∙评估学员培训效果。

∙确保高级、中级及一线管理人员就安全相关内容接受培训,培训应定期评审并更新。

∙对于其工作可能有重大安全影响的员工,需接受相关安全知识的培训:

∙保留所有培训记录,包括谁接受资质培训的准确记录。

5.2.3培训评审

∙建立对培训程序的适宜性进行评估的系统,评估分两个方面,培训数量与培训效果。

∙对培训程序效果进行评估的途径:

✧学员反馈

✧绩效改善

✧管理层/领导反馈

✧测试结果的分析

✧在现场应用的能力

6.生产工艺系统安全管理

设计要求

∙企业应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设计。

∙对新建、改扩建项目,企业应委托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安全预评价。

∙企业应保证建设工程的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企业应妥善保存设计文件和图纸,包括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和工程地质图)、矿山总平面布置图、采掘工程平面图、井上和井下对照图、通风系统图、提升运输系统图、供配电系统图、防排水系统图、避灾线路图等。

∙井巷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基建期应由施工单位编制,生产期由矿山企业自行编制。

生产工艺系统

6.2.1井巷掘进

∙凿岩必须采取湿式作业,缺水地区或湿式作业有困难的地点,应采取干式捕尘或其他有效防尘措施。

∙爆破应遵守GB6722-2003《爆破安全规程》的规定。

∙掘进工作面应采用局部通风,通风的风筒口与工作面的距离符合安全规程的要求。

∙进入工作面之前应检查顶板稳定状况并及时处理。

∙需要支护的井巷,支护方法、支护与工作面间的距离,应在施工设计中规定;支护应及时跟进。

∙应根据井巷类型确定合理的出碴方式,出碴作业应遵守安全规程的规定。

∙按设计及GBJ213《山井巷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进行井巷工程施工及验收。

6.2.2采矿工艺

∙井下采矿应按照采矿设计和作业规程进行。

∙采准切割工艺安全要求同6.2.1。

∙爆破作业应有设计和作业规程,有防止危及人身安全和中毒窒息的安全预防措施,爆炸物品有严格的储存、购买、运输、使用和清退登记制度,并符合《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规定。

∙应根据出矿方式制定相应的安全作业规程。

∙应按设计规定的回采顺序和方式进行回采,并在规定的期限内保留设计要求的矿柱、岩柱。

∙企业应严格按照采矿许可证划定的范围开采,严禁越界开采。

生产保障系统

6.3.1运输与提升

∙企业应建立人员出入井登记制度

∙矿井提升系统有防过卷、防跑车、防坠等安全保护装置。

∙竖井提升系统,应设有能从各中段发给井口总信号工转达提升机司机的信号装置。

∙企业应制定人员和物料的升降制度,并在井口公告。

∙企业应制定爆破器材和其他危险物品的升降制度。

∙企业应根据所采用的运输方式,按照安全规程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运输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6.3.2供电系统

∙矿山企业各种电气设备或电力系统的设计、安装、验收,应遵守国家标准的规定。

∙企业应制定电气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井下各级配电标准电压,应遵守安全规程规定。

∙由地面到井下中央变电所或主排水泵房的电源电缆,至少应敷设两条独立线路,并应引自地面主变电所的不同母线段。

其中任何一条线路停止供电时,其余线路的供电能力应能担负全部负荷。

∙井下电气设备及其金属外壳、电缆的配件、金属外皮等都应有接地保护,禁止接零或中性点直接接地。

∙巷道内的电缆每隔一定距离和在分路点上,应悬挂注明编号、用途、电压、型号、规格、起止地点等的标志牌。

∙地面电力设施应装设避雷装置。

6.3.3通风系统

∙企业应根据安全规程的要求制定通风管理制度。

∙矿井的空气质量应满足安全规程的要求,风速、风量及风质不满足要求的矿井应建立机械通风系统。

∙企业应通过设置通风构筑物等措施保证矿井风流有序流动,防止风流短路或与污风串联。

∙进入矿井的空气,不应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

箕斗井不得兼作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