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9课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复习学习资料教材详解备课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00030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9课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复习学习资料教材详解备课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9课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复习学习资料教材详解备课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9课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复习学习资料教材详解备课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9课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复习学习资料教材详解备课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9课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复习学习资料教材详解备课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9课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复习学习资料教材详解备课复习.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9课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复习学习资料教材详解备课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9课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复习学习资料教材详解备课复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9课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复习学习资料教材详解备课复习.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复习学习资料教材详解备课复习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9古诗三首

本资料目录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材研读

作者简介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作背景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创作背景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有感》学法指导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古诗原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歌朗读节奏划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朗读指导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生字详解

字词注释及翻译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词大意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句解读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阅读思考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文主题归纳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精彩赏析

课外拓展知识——边塞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题解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题解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将晓”,快要天亮,点明时间;“篱门”,用竹木编成的门,点明地点。

题目的意思是秋天夜里快要天亮的时候,走出篱门迎来凉风触发感想。

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著名诗人,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中兴四大家”。

自号少陵野老,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

有《杜工部集》传世。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自小便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

他的诗歌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齐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他坚持抗金,在仕途上却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和打击。

他的诗风格雄浑豪放,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

文学成就:

他的诗歌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民间疾苦,风格雄浑豪放。

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诗人。

主要作品有《关山月》《示儿》《书愤》等。

主要作品:

《书愤》《示儿》等。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作背景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这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秋,当时陆游已退居故里山阴家中。

但是陆游一直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他们仍在金人的统治之下。

一直盼望着朝廷能够收复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却一次又一次地失望。

深秋的早晨,他推开篱笆院门,迎面凉风吹来,更增添了他的痛苦悲愤。

虽然他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而且身处贫困之中,但他仍念念不忘北方的大好河山和人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中原人民深受压迫的无限同情及盼望南宋军队早日收复北方失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创作背景

陆游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写了无数的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那份热爱。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攻入宋朝首都汴州,北宋灭亡,中原大好河山陷入敌手,金兵在中原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的中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却在临安称帝,统治着江南一小块江山,在苟延残喘的日子里不思进取,不思收复失地,继续过花天酒地的日子尽管南宋君昏臣庸,但陆游对祖国的热爱和报国的赤子之心至死不渝。

他在临终之际,留下一纸遗嘱《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有感》学法指导

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有感》时,抓住“入海”“摩天”感受黄河的壮观华山的雄伟;抓住“泪尽”“南望”“又一年”,想象当时的画面,体会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的生活的悲惨,感受作者心中的悲愤,进而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古诗原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歌朗读节奏划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朗读指导

朗读要在理解诗歌和诗人感情的基础上进行,从而读出自己的感受。

朗读古诗要注意诗句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抑扬顿挫的语气。

朗读时,要注意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要读出诗人对统治者长期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和悲愤的心情;在朗读时语调要低沉。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生字详解

[仞]

同音:

认造字:

形声

繁体:

仞词性:

量词

短语:

万仞高山

巧记:

一个人(亻)站在刀“刃”旁。

字歌:

山高万仞,毅力坚韧。

忍住不笑,继续缝纫。

字义组词:

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万仞)(千仞)(万仞高山)(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辨字:

①纫(缝纫)(纫不上针)

②韧(坚韧)(柔韧)

③刃(刀刃)

造句:

愚公想把万仞高的太行、王屋两座山移走。

运用: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

书写指导:

“刃”横折钩的折处要顿笔下行,写钩时顿笔出锋。

[岳]

同音:

月造字:

形声

繁体:

岳易混:

词性:

名词短语:

三山五岳

巧记:

小“丘”“山”上站,意为高大的山。

字源:

篆——>隶

字义组词:

①高大的山:

(五岳)(东岳)(西岳)

②称妻的父母或妻的叔伯:

(岳母)(岳父)(岳丈)(叔岳)

辨字:

①兵(兵书)(兵不血刃)

②丘(丘陵)(一丘之貉)

造句:

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

运用:

浩歌望嵩岳,意气还相倾。

——李白

书写指导:

“丘”的最后一横是主笔,写在横中线上。

[摩]

同音:

膜造字:

形声

繁体:

摩易混:

词性:

动词成语:

摩肩接踵

巧记:

既要重点推“广”,又要着“手”造“林”。

字歌:

摩天大楼起,攀爬不容易。

锻炼拳击手,擎旗举大义。

字义组词:

①摩擦,蹭(ceng):

(摩拳擦掌)

②抚摩,摸:

(按摩)(摩弄)(摩挲)

③研究切磋:

(观摩)(揣摩)

辨字①魔(魔鬼)(魔王)

②磨(磨难)(琢磨)(磨炼)

造句:

同学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运用:

通当为大鹏,举翅摩苍穹。

——白居易

书写指导:

被包围部分的笔画较多,要写得匀称紧凑。

[遗]

同音:

宜造字:

形声

繁体:

遺易混:

词性:

动/名成语:

不遗余力

巧记:

“贵”在慢步走(辶),意思表遗漏。

字源:

篆→隶

字义组词:

①丢失:

(遗失)

②余,留。

特指死人留下的:

(遗像)(遗物)(遗产)

③丢失的东西,漏掉的部分:

(路不拾遗)

辨字:

①遣(派遣)(消遣)(调兵遣将)

②造(制造)(造句)

造句:

看着白衣天使叶欣的遗像,人们泪如雨下。

运用: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陆游

书写指导:

被包围部分的“口”要扁,横略长,竖撇居中与点相协调。

字词注释及翻译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将晓]快要天亮。

三万里河东入海,

[三万里河]指黄河。

“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五千仞岳上摩天。

[五千仞岳]指华山。

“仞”,长度单位。

“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

遗民泪尽胡尘里,

[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南望王师又一年。

[南望]遥望南方。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词大意

三万里黄河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金统治地区的南宋人民在暴政下已欲哭无泪,日夜盼望官军来收复失地,盼了一年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句解读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诗前两句写景,表面上看,用夸张的手法既描绘出了黄河奔腾咆哮,流入大海的壮观,又描绘出了华山巍峨高耸,直插云霄的雄伟,似乎在为壮丽山河感到自豪。

此时此刻,作者想到了什么?

那曾引以为豪的黄河此刻成了金兵的饮马之槽啊!

那曾引以为傲的华山此时成了金兵的牧马之地啊!

此刻的黄河,它奔腾入海,是在向大海悲泣啊!

〖品味画面〗〖思考3〗这两句诗让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图景?

〖思考3〗答:

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黄河和华山。

诗人用“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用“五千仞”形容华山的高。

这让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的图景:

三万里黄河波涛滚滚,向大海流去;华山高高耸立,直入云霄,好像能碰到天了。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的后两句写实。

“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

透过这“胡尘”,我们仿佛看到了泪水止不住地从人们的脸颊流下。

那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

是痛失亲人的泪,是家破人亡的泪,是流离失所的泪……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场面啊!

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苦苦期盼南宋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可期盼的结果呢?

只能是一年又一年的失望。

短短的两句诗,把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的悲惨遭遇与痛苦心情淋漓尽致地写出来了,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体会诗歌情感〗〖思考4〗“泪尽”是什么意思?

表现了遗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重点〗〖思考4〗答:

“泪尽”的意思是眼泪流干了。

从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原广大人民遭遇到金统治者沉重的压迫,经受了长久的折磨,内心非常痛苦,可谓度日如年。

他们盼望南宋朝廷派兵北伐,尽快收复失地,从而重新获得自由。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阅读思考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Q: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有何表达效果?

答:

“入”“摩”二字写出了河山的气势,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富有生气。

这两句诗意境雄浑阔大,对仗工整,将北方的大好河山展现在我们眼前。

Q: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两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诗人向我们展示的画面:

滚滚黄河东流入海,气势磅礴;华山高耸巍峨,直上云天,雄伟壮丽。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重难点]Q: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这两句诗站在金统治地区原宋朝老百姓的角度,说他们眼泪已哭干,盼望着南宋朝廷的军队来解救他们,然而年年盼望,却年年失望。

诗句苍劲悲凉,表达了诗人对宋朝遗民深受压迫的无限关切、强烈盼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南宋朝廷的愤懑不满。

Q:

“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望”字饱含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全诗以“望”字为诗眼,既写出了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翘首盼望王师到来的急切心情,又表现了诗人由希望到失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这是百姓与诗人悲壮深沉的心声。

Q: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把丰富的感情蕴含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

结合全诗,对此做简要分析。

答:

这首诗的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批判。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文主题归纳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先写大好河山,后点明其陷于敌手,以“望"字为诗眼,表现了诗人由希望到失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有感》由景及人,通过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述和对遗民迫切希望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有感》通过描写作者深秋早起的感想,表现出作者悲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情怀,表达了他对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的深切同情,体现了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精彩赏析

前两句一句写黄河,一句写华山,把祖国奇伟壮丽的山河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

然而,如此壮丽的山河,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铁蹄的蹂躏之下。

后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被金统治的南宋人民日夜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年年此愿落空。

而南宋统治者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这是多么可叹!

一个“又”字表现出诗人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的批判之情。

课外拓展知识——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

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如“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如“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唐·李白《关山月》)”;

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连年征战的残酷,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可以宣泄对穷兵黩武的不满、对将军贪功的怨情,如“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可以描摹边塞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可以表达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之情,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

1、边塞风光;

2、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3、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内容不仅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材研读

一、“厚”读文本,深入挖掘。

  要充分理解本词的意境和情感,就必须对诗的作者和诗创作背景有深入的认知。

经过查找资料我了解的到: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在陆游两岁时大宋王朝就遭到金人入侵,不得不朝廷南渡,于是他从“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再到屡遭排斥,终而在六十五岁时罢官回归山阴故里,已是66个年头。

66年里,陆游一直追随着南宋小朝廷,希望能有恢复中原的那一天。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这首《诉衷情》最能体现陆游六十五岁以前的伟大抱负和人生追求。

然而,世事难料。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大散关的铁马秋风,瓜洲渡的楼船夜雪,都已化作昨日云烟,一再南调,远离与金人作战的前线,让他逐渐的明白了一个事实,南宋小朝廷恐怕已不可能恢复中原了。

而今,已罢归故里四年时间的陆游,还是不能割舍下这份牵挂的情怀。

不仅没能割舍,而且随着闲居日子的不断延伸而愈益加重了。

  于是1192年的一个秋夜,天气还是那般燥热,老人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他又想起自己这六十多年的岁月,想起了已在金人的铁蹄下受尽了屈辱的中原百姓,想起了不想在恢复中原大业上有任何作为的南宋小朝廷及它的各级官员:

满怀的愁绪使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捱到天已将晓,老人在也躺不住了,他披衣下床,走出门来,欲到外面去透一透气。

  夜空下,大地依然在沉睡,南国的人们似乎与战争无关,只有那远处的山影映衬着漆黑的夜空。

老人习惯性的将目光投向北面,却什么也看不到。

他想不到中原的遗民们六十年后的今天是什么样子。

六十年了,那些在金兵入侵中最早流离失所的遗民还有多少人活着呢?

当年才两岁的他如今都已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了,那些移民在这六十年里是以怎样的望穿秋

  水的眼神盼望着朝廷的军队能收复中原,解救他们于倒悬之中啊!

然而,这种期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盼得泪水尽,盼得血流干,有许多人苦等一生都没能再盼来王师,只能在盼望中死去。

而朝廷,却还在西湖歌舞中夜夜笙歌,日日饮宴。

  他更想到了从小父亲就给他讲述过的那片土地上的无数山川,那黄河是那样的雄浑漫长,那有几万里吧?

当年在前线看到过它,那时就想像过黄河入海的气势一定壮丽无比。

那东岳是那样的雄伟高大,那似乎应该有天高,自己却仍无缘去看一看,而自己此生将再也无缘与这文化和历史的对话。

  于是“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的悲愤破空而来,这是作者无数思绪的必然结果。

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

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

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

“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

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

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

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

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

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

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

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二、“薄”用教材,用教材去教。

  制定准确精当的教学目标,无疑是教学成败的重要内容。

结合诗的特点,根据本诗在本单元的作用,制定教学目标入下:

  1、认识2个生字,会写两个生字。

  2、学会依托注释、借助材料、展开想象、古诗对比体会情感的方法学古诗。

  3、理解诗意,体会诗的韵律美,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感受陆游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4、朗读、背诵这首诗。

  我觉得本诗除了要让学生感悟到诗人的爱国忧民之情外,还要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方法上有所收获。

如依托注释、借助资料、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等。

我们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方法来学古诗,而这样的方法是在学古诗中学会的。

就像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我们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它提供渔场。

不仅授之以渔,还要授之以渔场。

  教学重点:

  1、理解诗的意思,体会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借助工具,读通诗句。

  读懂古诗,第一关便是文字关。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其是利用注解或工具书读通诗句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的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分小组互帮互学,借助注解,疏通诗句,对实在不能理解的词句做好记号以备讨论;然后通过反馈,对“遗民”、“胡尘”等一些历史文化意蕴较为浓重,学生普遍不解的语句进行集中讨论、释疑。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突出了释义的重点,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二)、善于联系,理解诗意。

  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什么是诗的意境呢?

粗浅地说:

诗歌中的"意"就是情意,就是诗人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评价,包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是经过诗人提炼概括而描绘出来的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也认为"感悟古诗,不在于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于诗句背后的意境"。

怎样引领学生感悟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样爱、那颗心、那种味,达到"情真感人心"的教学效果呢?

本首诗的教学就要紧紧抓住诗人情感的"悲",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与诗人、文本进行对话交流。

  1.走近诗人,奠定诗情基调。

本诗堪称诗人留存诗歌中的精品,诗特有的写作背景,赋予了诗句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可以看作为对诗人创作风格和人格精神的生动写照。

如果课前不扼要介绍一下北宋灭亡,南宋偏安的史实,就无法体会“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句中诗人所抒发的悲苦之情。

若不了解陆游的生平简况,就不能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那炽烈的爱国之情。

因此课前资料的收集整理,课堂上的互相交流,非常重要,使学生逐步走向诗人生活的时代,在体察中感悟,为理解诗情奠基。

  2.比照阅读,深化诗意理解。

短短四句诗语言通俗,如何深入地、全面地理解诗人的各种"悲"呢?

我选择补充了《示儿》、《题临安邸》两首诗,以遗民之泪感诗人之悲,让人何其悲哀;以权贵之醉衬诗人之悲,让人何其悲愤。

再出现一片繁华的《清明上河图》与战后的汴州萧条图,更是以山河破碎体悟诗人之悲,让人何其悲痛啊。

"遗民泪尽胡尘里"、诗人"不见九州同",与皇帝、权贵们"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的强烈反差,《清明上河图》与战后的汴州萧条图的强烈对比,震撼人心,学生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恨诗人所恨。

因此,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便喷涌而出,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3.反复朗读,体验诗中意境。

叶老称有感情的朗读为"荚读",他说:

"荚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本教案在教学第一、二诗句时,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个性化的阅读"。

一是个别读,感悟诗人为遗民泪尽而悲伤、为大好河山的陷落而悲痛,为终身未见祖国统一而遗憾之情;二是男女生分读,体会诗人为权贵荒淫而悲愤、为祖国何时能统一而担忧之情;三是齐读,感受诗人为锦绣江山如今萧条破碎而悲愤、至死不能瞑目的爱国之情,一层进一层的朗读,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逐步产生共鸣,达到了和作者同思同感同悲的境界。

学生的情感受到了熏陶,感情得到了升华。

  (三)、情境渲染,感受诗情。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

不能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只能算是学到了些皮毛。

诗请的感受,很大程度决定于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阅历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展开的想象。

俗话说“情由境生”,情境的创设,气氛的渲染,可以激活学生脑中的表象,活跃想象,从而拉近与古人之间的距离(直接形象的展示,更能打动学生)。

多媒体教学为这一切提供了便利。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感情沉郁,感受颇为不易。

为此,教学“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句时,可以播放殷承宗的钢琴曲《黄河颂》。

那雄浑的音乐,那黄河奔腾的壮阔景象,以及黄河边上山岳耸峙的巍峨,让学生感动。

在这么一种氛围感染下,学生情感得到激发,诗句朗诵自然大气磅礴。

在教学“遗民泪尽胡尘里”句时,播放阿炳的二胡曲《二泉印月》,并从旁低沉解说,让学生闭目想象: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借此激活学生脑中相关表象,缩短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心灵差距。

孩子有的会说:

“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正押着遗民修筑城墙。

”有的说:

“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挥着皮鞭抽打着移民,生活多么痛苦啊!

”还有的说:

“我仿佛看到了遗民们站在北风中,流着泪望着南方,可怜极了!

”在想象描述中,读者与诗人的心会贴得很近!

  三、“活”用教材,厚积薄发。

  古诗文教学要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积累古诗文知识,拓宽视野。

  古人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诗歌对于提高人的气质素养大有裨益。

不过,光靠书本中区区几首古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学生引向课外阅读,方为“源头活水滚滚来”。

陆游一生写诗无数,再加上南宋时期,由于内忧外患,国势飘摇,造就了无数爱国诗人,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

因此,学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之后,我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摘录几首陆游诗或南宋爱国诗,感受那个时代志士们忠怀忧国,关注国家命运的时代精神;利用语文活动课和读书汇报课,学生朗诵古诗,简介作者,浅析诗意,有针对性地挑选几首师生共同深入讨论。

“诗无达诂”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

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制作以陆游及其爱国诗歌为内容的手抄报,并择优进行展示。

学生在此间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训练,或者是爱国情感的感染,而且更是诗人气质,志士胸怀的熏陶,直入学生人格素质,这也是传统“诗教”的本意所归。

  教学中我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克服目前青少年学生中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文明、思想脆弱、民族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不强等不良倾向;通过诵读含咀,熏陶渐染,在“润物细无声”中外化为良好道德、丰富学识和文明行为,使他们“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让那些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古典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