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审计方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0004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审计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三章审计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三章审计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三章审计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三章审计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审计方法.docx

《第三章审计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审计方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审计方法.docx

第三章审计方法

授课题目第三章审计方法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审计的方法

2、要求学生理解审计抽样在审计中的作用

3、要求学生了解审计的各种组织形式

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

1、审计基本方法

2、审计抽样

【难点】

1、审计基本方法

2、审计抽样

教学方法

本课时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案例分析和练习。

学时分配4学时

第一节审计的方法

一、审计方法的选用

(一)含义:

审计方法是指审计人员检查和分析审计对象,惧审计证据,并对照审计依据,形成审计结论和意见的各种专门手段的总称。

(二)审计方法的变革

1、从单项详查到系统抽查

审计方法从单项详查演变到系统抽查,反映出审计指导思想的变化,经历了详细检查、一般抽查、依赖控制测试等三个阶段。

2、从单一听审技术到综合检查技术。

审计在技术方法发展过程中,还经历了听审报告、会计检查和综合检查三个阶段。

3、从手工审计手段到电脑技术审计手段。

(三)选用审计方法的原则

为了保证恰当地选用审计方法,应遵循以下原则:

1.依据审计对象和审计目标的具体情况选用审计方法。

2.依据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选用审计方法。

3.依据所需证据的类型选用审计方法。

4.依据审计人员的素质来选用审计方法。

5.依据成本与效益原则选用审计方法。

二、审计技术方法

(一)审计书面资料的方法

按技术

1、审阅法

审阅法是指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有关书面资料进行仔细观察和阅读来取得审计证据的一种审计技术方法。

审阅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审计技术,不仅可以取得一些直接证据,同时还可以取得一些间接证据。

(1)会计资料的审阅。

会计资料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对它们的审阅应注意如下要点:

A、会计资料本身外在形式上,是否符合会计原理的要求和有关制度的规定;

B、会计资料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C、会计资料反映的经济活动是否真实、正确、合法和合理;

D、有关书面资料之间的勾稽关系是否存在、正确。

(2)其他资料的审阅

应审阅的其他资料通常包括有关法规文件、内部规章制度、计划预算资料、经济合同、协议书、委托书、考勤记录、生产记录、各种消耗定额、出车记录等等。

(3)审阅的技巧

从有关数据的增减变动有无异常,来鉴别判断被审计单位可能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

2、核对法

核对法,是指将书面资料的相关记录之间,或是书面资料的记录与实物之间,进行相互勾对以验证其是否相符的一种审计技术方法。

在审计中,需要相互核对的内容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即会计资料间的相互核对,会计资料与其他资料的核对,以及有关资料与实物的核对。

(1)会计资料间的核对

①核对记账凭证与所附原始凭证。

核对时注意两点:

一是核对证与证之间的有关内容是否一致,包括经济业务内容摘要、数量、单价、金额合计等;二是核对记账凭证上载明的所附凭证张数是否相符。

②核对汇总记账凭证与分录记账凭证合计,视其是否相符。

③核对记账凭证与明细账、日记账及总账,查明账证是否相符。

④核对总账与所属明细账余额之和,查明账账是否相符。

⑤核对报表与有关总账和明细账,查明账表是否相符。

⑥核对有关报表,查明报表间的相互项目,或是总表的有关指标与明细表之间是否相符。

上述核对内容要点,可概括为证据核对、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表核对和表表核对。

(2)会计资料与其他资料的核对

①核对账单。

②核对其他原始记录。

(3)有关资料记录与实物的核对

3、查询法

(1)面询

(2)函询

4、比较法

5、分析法

按顺序

1、顺查法

顺查法,是指按照会计业务处理的先后顺序依次进行检查的方法。

顺查法也称正查法。

具体步骤如图所示。

(1)优点:

审查仔细而全面,很少有疏忽和遗漏之处,并且容易发现会计记录及财务处理上的弊端,因而能取得较为准确的审计结果。

(2)缺点:

费时、费力,成本高、效率低,同时也很难把握审计的重点。

(3)适用范围:

一是适用于规模小、业务量少的被审单位;二是适用于管理混乱、存在严重问题的被审计单位;三是适用于特别重要或特别危险的被审计项目

2、逆查法

逆查法,亦称倒查法或溯源法,是指按照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完全相反的方向,依次进行检查的方法。

逆查法的基本做法,则与顺查法相反,其具体步骤见附图5-l。

(1)优点:

逆查法比顺查法不仅取证的范围小,而且有一定的审查重点,能够节约审计的时间和精力,有利于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

(2)缺点:

不能进行全面取证,也不能全面地揭露会计上的各种错弊。

(3)适用范围:

适合于大型企业以及内部控制健全的企业审计,而不适合于对管理混乱的单位以及重要和危险的项目进行审计。

值得提出的是,顺查法和逆查法各有优缺点,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应将两者结合起来运用,根据需要,逆查和顺查交互使用,尽可能做到取长补短,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按数量

1、详查法,又称精查法或详细审计法,它是指对被审计单位被查期内的所有活动、工作部门及其经济信息资料,采取精细的审计程序,进行细密周详的审核检查。

(1)详查法与全面审计的区别:

全面审计指审计的种类,是按审计范围大小的不同对审计进行的具体分类;详查法指审计检查的方法,是按检查手续对检查方法的分类;而且,在全面审计中的某些审计项目,根据需要既可以进行详查,也可以不进行详查。

(2)详查法在具体做法上,通常采取逐笔检查核对的办法。

(3)优点:

对会计工作中的错弊行为,均能揭露无遗,能够做出较精确的审计结论。

(4)缺点:

费时、费力,工作效率很低,审计工作成本昂贵。

(5)适用范围:

经济活动简单、业务量极少的小单位,以及对审计目标有重大影响,且认为产生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很大的审计项目

2、抽查法

抽查法则指从作为特定审计对象的总体中,按照一定方法,有选择地抽出其中一部分资料进行检查,并根据其检查结果来对其余部分的正确性及恰当性进行推断的一种审计方法。

抽查法也称抽样审计法。

(1)抽查法与局部审计(或专题审计)的区别:

局部审计指审计种类,是按审计范围大小或项目多少不同,对审计进行的分类;抽查法指审计检查的方法,是按检查手续对检查方法的分类;而且,在局部审计中的某些审计项目,根据需要,既可以进行抽查,又可以进行详查。

(2)运用抽样法的前提条件:

假定作为特定审计对象总体的每个项目都能代表总体的特征。

这是进行抽查的理论依据。

(3)抽样种类:

任意抽样、判断抽样和随机抽样(又称统计抽样人与此对应,抽查法也有三种类型,即任意抽查法、判断抽查法和随机抽查法(或称统计抽查法)

(4)优点:

能使审计人员从简单而繁杂的数字游戏中解脱出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5)缺点:

繁琐,易发生偏差。

(6)适用范围:

内部控制系统比较健全,会计基础较好的企事业单位。

(二)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

1、盘存法

(1)含义:

是指通过对有关财产物资的清点、计量,来证实账面反映的财物是否确实存在的一种审计技术。

(2)按具体做法的不同,有直接盘存法和监督盘存法两种。

直接盘存法,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检查时,通过亲自盘点有关财物来证实与账面记录是否相符的一种盘存方法。

监督盘存法,指在盘点有关财物时,审计人员不亲自盘点,而是通过对有关盘点手续的观察和在场的监督,来证实有无问题的一种盘存法。

(3)适用范围:

各种实物的检查,如现金、有价证券、材料、产成品、在产品、库存商品、低值易耗品、包装物、固定资产等。

(4)在具体运用盘存法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各点:

①实物盘存一般采取预告检查,如有需要也可采取突出检查方式,如果实物存放分散,应同时盘点。

若不能同时盘点则未盘实物的保管,应在审计人员的监督下进行。

②不能只清点实物数量,还应注意实物的所有权、质量等。

③任何性质的白条,都不能用来充抵库存实物。

④在确定盘点小组的人选时,不能完全听任被审计单位,以防串通合谋舞弊。

⑤确定盘点结果,不要轻易作结论,尤其是涉及到个人的问题,更应谨慎从事。

2、调节法

(1)含义:

在审查某个项目时,通过调整有关数据,从而求得需要证实的数据的方法。

若遇有检查日与结账日之间不一致时,应进行必要调整。

(2)调整公式

结账日账面应存数=盘点日账面应存数+盘点日与结账日之间的发出数-盘点日与结账日之间的收入数

结账日实存数=盘点日实存数+盘点日与结账日之间发出数-盘点日与结账日之间收入数

注意:

第一公式中的盘点日账面应存数,是在盘点准备阶段确定的,一般认为无核算错误的账面存数,而不是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盘点日账余额;两公式中两个调整项,数据相同,但无论是期间的付出也好,还是期间的收入也好,若要用来调整,则必须经过审计人员的审核,只有认为正确无误时,才能用来调整。

3、观察法

(1)含义:

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实地观看视察来取得审计证据的一种技术方法。

(2)适用范围:

应用于对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的了解,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循测试和财产物资管理的调查。

观察法结合盘点法、询问法使用,会取得更佳的效果。

4、鉴定法

(1)含义:

是指审计人员对于需要证实的经济活动、书面资料及财产物资超出审计人员专业技术时,由审计人员另聘有关专家运用相应专门技术和知识加以鉴定证实的办法。

(2)适用范围:

应用于涉及较多专门技术问题的审计领域。

第二节抽样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

一、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

(一)抽样风险

抽样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和对总体全部项目实施与样本同样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存在差异的可能性。

无论是控制测试还是细节测试,抽样风险都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影响审计效果的抽样风险。

它包括控制测试中的信赖过渡风险和细节测试中的误受风险,该风险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

(即放走坏人的风险)

2.影响审计效率的抽样风险。

它包括控制测试中的信赖不足风险和细节测试中的误拒风险,该风险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增加不必要的审计程序。

(即冤枉好人的风险)

只要使用了审计抽样,抽样风险总会存在。

抽样风险只与被检查的项目的数量有关,所以无论是控制测试和细节测试,注册会计师都可以通过扩大样本规模降低抽样风险。

(二)非抽样风险

非抽样风险主要是因为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或者是专业胜任能力引起的。

在审计过程中,可能导致非抽样风险的原因包括下列情况:

1.注册会计师选择的样本不适合于测试目标。

2.注册会计师未能适当地定义控制偏差或错报,导致注册会计师未能完成样本中存在的偏差或错报。

3.注册会计师选择了不适用于实现特定目标的审计程序。

4.注册会计师未能适当地评价审计发现的情况。

5.其他原因。

二、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

统计抽样是指同时具备下列特征的抽样方法:

1.随机选取样本;

2.运用概率论评价样本结果,包括计量抽样风险。

一般在抽样对象能够量化的情况下,运用统计抽样;在抽样对象不能量化的情况下,使用非统计抽样。

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的优缺点的比较见教材258页最后一段。

三、样本设计

(一)基本要求

在设计审计样本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审计程序的目标和抽样总体的属性。

(二)总体

在实施抽样之前,注册会计师必须仔细定义总体,确定抽样总体的范围。

注册会计师所定义的总体应具备下列两个特征:

1.适当性。

注册会计师应确定总体适合于特定的目标,包括适合于测试的方向。

2.完整性。

注册会计师应当从总体项目内容和设计的实践等方面确定总体的完整性。

注册会计师通常从代表总体的实物中选取样本项目。

例如,如果注册会计师将总体定义为特定日期的所有应收帐款余额,代表总体的实物就是打印的该日客户应收账款余额明细表。

(三)分层

如果总体项目存在重大的变异性,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分层。

(四)样本规模

样本规模是指从总体中选取样本项目的数量。

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包括:

1.可接受的抽样风险。

注册会计师愿意接受的抽样风险越低,样本规模通常越大。

所以,可接受的抽样风险与样本规模成反比。

2.可容忍误差。

在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可容忍误差越小,所需的样本规模越大。

3.预计总体误差。

预计总体误差与样本规模成同向变动关系。

4.总体变异性。

总体变异性越大,样本规模越大;总体变异性越小,样本规模越小。

5.总体规模。

总体规模对样本规模的影响是非常小的。

一般是同向变动关系。

四、样本选取

1.基本原则

在选取样本项目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使总体中的所有抽样单元均有被选取的机会。

2.基本方法

⑴随机选样:

使用随机数表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选样。

应用随机数表选样时,首先建立总体中的项目与表中数字的一一对应关系,然后从随机数表中选择随机起点和选号路线,依次查找符合总体项目编号要求的数字,与此号码相对应的总体项目即为选取的样本项目。

⑵系统选样:

系统选样也称等距选样,是指按照相同的间隔从审计对象总体中等距离地选取样本的一种选样方法。

采用系统选样法,首先要计算选样间距,确定选样起点,然后再根据间距顺序地选取样本。

选样间距=总体规模÷样本规模

⑶随意选样:

随意选样也叫任意选样,是指不带任何偏见地选取样本,即不考虑样本项目的性质、大小、外观、位置或其他特征而选取总体项目。

五、对样本实施审计程序

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选取的每个项目,实施适合于具体审计目标的审计程序。

如果选取的项目不适合实施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通常实施替代程序。

如果注册会计师无法或者没有执行替代程序,则应将该项目视为一项误差。

六、样本结果评价

(一)分析样本误差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样本的结果、已识别的所有误差的性质和原因,及其对具体审计目标和审计的其他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推断总体误差

在实施控制测试时,由于样本的误差率(即样本偏差率)就是整个总体的推断误差率,注册会计师无需推断总体误差率;当实施细节测试时,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样本中发现的误差金额推断总体误差金额,并考虑推断误差对特定审计目标及审计的其他方面的影响。

在控制测试中,无论是用统计抽样或非统计抽样方法,样本偏差率都是注册会计师对总体偏差率的最佳估计。

(三)形成审计结论

1.控制测试中的样本结果评价

(1)统计抽样。

根据样本规模、样本结果,在确定的信赖过度风险条件下计算或查表得到可能发生的偏差率上限的估计值,并按下列原则形成结论:

①如果估计的总体偏差率上限低于可容忍偏差率,则总体可以接受。

②如果估计的总体偏差率上限大于或等于可容忍偏差率,则总体不能接受。

③如果估计的总体偏差率上限低于但接近可容忍偏差率,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是否接受总体,并考虑是否需要扩大测试范围。

(2)非统计抽样。

在非统计抽样中,抽样风险无法直接计量。

注册会计师通常直接将样本偏差率(即估计的总体偏差率)与可容忍偏差率相比较,以判断总体是否可以接受。

分以下三种情况:

①如果样本偏差率大于可容忍偏差率,则总体不能接受。

②如果样本偏差率大大低于总体的可容忍偏差率,则总体可以接受。

③如果样本偏差率上限低于但接近可容忍偏差率,注册会计师通常认为总体实际偏差率高于可容忍偏差率的抽样风险很高,因而总体不可接受。

2.细节测试中的样本结果评价

根据样本中发现的实际错报要求被审计单位调整账面记录金额。

将被审计单位已更正的错报从推断的总体错报金额中减掉后,注册会计师将调整后的推断总体错报上限与该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可容忍错报相比较。

(1)统计抽样。

注册会计师应当将计算出的总体错报上限于可容忍错报比较。

计算的总体错报等于推断的总体错报(调整后)与抽样风险允许限度之和。

①如果计算的总体错报上限低于可容忍错报,则总体可以接受。

②如果计算的总体错报上限大于或等于可容忍错报,则总体不能接受。

(2)非统计抽样。

在非统计抽样中,注册会计师运用其经验和职业判断评价抽样结果。

①如果调整后的总体错报大于可容忍错报,注册会计师可以做出总体实际错报大于可容忍错报的结论。

②如果调整后的总体错报远远小于可容忍错报,注册会计师可以做出总体实际错报小于可容忍错报的结论。

③如果调整后的总体错报虽然小于可容忍错报但两者之间的差距很接近(既不很小又不很大),注册会计师必须特别仔细地考虑,总体实际错报超过可容忍错报的风险是否能够接受,并考虑是否需要扩大细节测试的范围,以获取进一步的证据。

七、控制测试中抽样技术的运用

(一)抽样的基本概念在控制测试中的具体表现

可接受的抽样风险在控制测试中主要指可接受的信赖过渡风险。

可容忍误差在控制测试中表现为可容忍偏差率。

预计总体误差在控制测试中是指预计总体偏差率。

(二)控制测试中运用的常用抽样方法

注册会计师在统计抽样中通常使用的抽样方法有三种:

固定样本量抽样、停-走抽样和发现抽样。

固定样本量抽样

在固定样本量抽样中,注册会计师对一个确定规模的样本实施检查,且等到某一确定规模的样本全部选取、审查完以后,才做出审计结论。

1.确定样本规模:

(1)使用统计公式计算样本规模。

在基于泊松分布的统计模型中,样本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样本量(n)=可接受的信赖过渡风险系数(R)/可容忍偏差率(TR)

其中分子的“可接受的信赖过渡风险系数”取决于特定的信赖过渡风险和预期将出现的偏差的个数,它可在泊松分布表中查得。

(2)使用样本量表确定样本规模。

注册会计师根据可接受的信赖过渡风险选择相应的抽样规模表,然后读取预计总体偏差率栏找到适当的比率。

2.推断总体误差:

(1)计算总体偏差率

将样本中发现的偏差数量除以样本规模,就计算出样本偏差率。

样本偏差率就是对总体偏差率的最佳估计。

⑵计算总体偏差率上限

利用公式、表格或计算机程序直接计算在确定的信赖过度风险水平下可能发生的偏差率上限(MDR),即估计的总体偏差率与抽样风险允许限度之和。

使用统计公式评价样本结果:

MDR=R/n,其中,R为风险系数,n为样本量。

使用样本结果评价表:

见教材表12-6和表12-7。

停-走抽样

停—走抽样是固定样本量抽样的一种特殊形式。

停—走抽样从预计总体偏差率为零开始,通过边抽样边评估来完成审计工作。

实施停-走抽样时,注册会计师先抽取一定量的样本进行审查,如果结果可以接受,就停止抽样得出结论,如果结果不能接受,就扩大样本量继续审查直至得出结论。

停—走抽样通常由二到四组抽样单元组成。

注册会计师首先对第一组抽样单元实施检查,然后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是在不扩大检查范围的情况下接受计划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水平,还是不扩大检查范围而提高计划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水平,或者因为没有获取充分的信息确定计划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是否有保证而决定扩大检查范围。

发现抽样

发现抽样是固定样本量抽样的另一种特殊形式,与固定样本量抽样的不同之处在于发现抽样将预计总体偏差率直接定为0%,并根据可接受信赖过度风险和可容忍偏差率一起确定样本量。

在对选出的样本进行审查时,一旦发现一个偏差就立即停止抽样。

如果在样本中没有发现偏差,则可以得出总体可以接受的结论。

发现抽样适合于查找重大舞弊或非法行为。

八、实质性测试中抽样技术的运用

(一)抽样的基本概念在实质性程序中的具体表现

在细节测试中,可接受的抽样风险主要是指抽样风险中的误受风险,有时也包括误拒风险。

可容忍误差在细节测试表现为可容忍错报。

细节测试中,预计总体误差是指预计总体错报额。

(二)在实质性程序中常用的抽样方法

变量抽样

变量抽样的步骤:

(1)确定样本量

(2)利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信息

在第2个步骤才要区分均值估计抽样、差额估计抽样和比率估计抽样

1、均值估计抽样

通过抽样审查确定样本的平均值,再根据样本平均值推断总体的平均值和总值。

使用这种方法时,注册会计师先确定样本中审定项目的平均值,然后用这个样本平均值乘以总体规模,得出总体金额的估计值。

总体估计金额和总体账面金额之间的差额就是推断的总体错报。

2、差额估计抽样

差额估计抽样是以样本实际金额与账面金额的平均差额来估计总体实际金额与账面金额的平均差额,然后再以这个平均差额乘以总体规模,从而求出总体的实际金额与账面金额的差额(即总体错报)的一种方法。

3、比率估计抽样

比率=样本审定金额/样本账面金额

(比率大于1,说明账面金额低估;比率小于1,说明账面金额高估。

估计的总体实际金额=总体账面金额×比率

均值抽样估计适用与被审计单位账面记录不全的情况。

步骤:

1.确定初始样本规模。

2.根据样本错报推断总体错报

3.计算期望置信度的总体错报总额估计值的抽样风险允许限度,

4.计算期望置信度的总体错报界限

5.形成抽样结论

(二)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PPS)

1、把抽样对象总体规范化、表格化,算出累计金额;

2、选出n个随机数。

(在0和最大的累计合计数之间)

3、选出随机数所在区间上限所对应的业务;

PPS抽样的优点

⑴PPS抽样一般比传统变量抽样更易于使用;

⑵PPS抽样的样本规模不需考虑被审计金额的预计变异性;

⑶PPS抽样中项目被选取的概率与其货币金额大小成比例,因而生成的样本自动分层;

⑷PPS抽样中如果项目金额超过选样间距,PPS系统选样自动识别所有单个重大项目;

⑸如果注册会计师预计没有错报,PPS抽样的样本规模通常比传统变量抽样方法更小;

⑹PPS抽样的样本更容易设计,且可在能够获得完整的总体之前开始选取样本。

PPS抽样的缺点

⑴使用PPS抽样时通常假设抽样单元的审定金额不应小于零或大于账面金额;

⑵如果注册会计师在PPS抽样的样本中发现低估,在评价样本时需要特别考虑;(不适用于查低估)

⑶对零余额或负余额的选取需要在设计时特别考虑;

⑷当发现错报时,如果风险水平一定,PPS抽样在评价样本时可能高估抽样风险的影响,从而导致注册会计师更可能拒绝一个可接受的总体账面金额;

⑸在PPS抽样中注册会计师通常需要逐个累计总体金额。

但如果相关的会计数据会以电子形式储存,这不会额外增加大量的审计成本;

⑹当预计总体错报金额增加时,PPS抽样所需的样本规模也会增加。

在这些情况下,PPS抽样的样本规模可能大于传统变量抽样的相应规模。

4、对抽样结果进行审计;

5、依据样本结果推断总体结果;(审定值、错报额)

(1)样本中没有发现错报时总体的推断。

如果审计后,在样本中没有发现错报,注册会计师也要分别确定错报上限和错报下限,包括错报率的上、下限和错报金额的上、下限。

错报率上、下限的确定方法:

依据可接受的误受风险(相当于信赖过度风险)选择相应的《控制测试中统计抽样结果评价》表,根据样本规模和实际的错报数0的交点读取数据k,以k和-k分别作为错报的上限和下限,均用百分数表示为k%。

根据职业判断,为总体金额分别假定一个高估和低估错报的平均百分比,分别记作U%和L%。

在既定的误受风险下得到错报界限为:

错报金额上限=总体的账面金额×k%×U%,

错报金额下限=总体的账面金额×k%×L%。

注:

一般高估、低估不用同时考虑。

被审计单位的错报一般都是同一方向。

在没有有力的相反证据时,将高估额和低估额都假定为100%是比较合适的

(2)样本中发现错报时的总体推断。

1、将每笔业务的错报转化为单位平均错报。

对高估的错报与低估的错报要分开处理。

2、查表,进行标准化处理。

3、根据上述高估及低估的偏差率增加额,按下表方法同时得到偏差率上限、下限和偏差额的上限、下限。

4.得出抽样结论。

实际应用中,大多数PPS抽样法的使用者都认为,在存在相抵性金额时,前面刚讨论过的方法过于保守。

因此,需要为相抵性金额而对界限进行必要的调整,调整的步骤如下:

分别确定高估金额和低估金额的点估计值。

高估的点估计值是已审金额的平均高估额与账面价值的乘积。

低估的点估计值的计算方法与此相同。

各界限分别减少相对的点估计值。

同样,只有错报下限和错报上限都完全落在低估和高估可容忍错报的限额内,注册会计师才能够做出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