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训助三位一体 培养工程教师专业素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0004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训助三位一体 培养工程教师专业素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导训助三位一体 培养工程教师专业素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导训助三位一体 培养工程教师专业素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导训助三位一体 培养工程教师专业素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导训助三位一体 培养工程教师专业素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导训助三位一体 培养工程教师专业素质.docx

《导训助三位一体 培养工程教师专业素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训助三位一体 培养工程教师专业素质.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导训助三位一体 培养工程教师专业素质.docx

导训助三位一体培养工程教师专业素质

“导、训、助”三位一体培养工程教师专业素质

  摘要:

加强高校教师工程素质培养是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前提。

我国高校应以“导”明方向,培养教师追求卓越的信念;以“训”为手段,拓展教师工程综合素质;以“助”作保障,优化教师工程素质提升环境,形成“导、训、助”三位一体的教师工程素质培养体系。

  关键词:

导、训、助;教师培养;工程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4038(2015)04-0008-04

  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所在。

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教育规模和相对优质的工科学生生源,但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与我国经济发展及产业技术革新对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其原因之一在于师资力量的不足。

如何培养一支工程素质卓越、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师资队伍,是工程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环。

高校应紧紧围绕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在实践中探索并逐步形成“导、训、助”三位一体的教师工程素质培养体系,为提高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合格的师资保障。

  一、以“导”明方向,培养教师追求卓越的信念

  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形势,要求高校引导教师确立崇尚“卓越教育、卓越人才、卓越人生”的教育理念以及“卓越追求、卓越能力、卓越贡献”的人才发展观。

高校需要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把教师发展作为人才强校战略及深化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环节,以追求卓越的发展理念、注重工程实践的政策引领教师追求卓越的工程素质。

  1.以追求卓越的发展理念为先导

  教师个体发展与学校战略发展的有机结合是教师发展的重要保证,具有活力的教师发展政策是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的关键。

教师发展的相关研究表明,这种活力与教师特质、大学特性、教师目标和大学使命四个要素相关。

国内学校应高度重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规范学习纳入到教师培训计划之中,作为新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

例如:

通过各种形式的职业理想教育报告,激励教师积极投身工程教育实践,增强使命感;通过建立本科生教师辅导制度,鼓励教师参与学生工程创新与竞赛活动、工程教学实践与实训活动,砥砺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思维品质:

引导教师把个人的发展诉求与学校办学特色、发展思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机结合,确立共同的发展愿景。

  2.以注重工程实践的政策为导向

  实践性是工程的本质属性,工程实践是工程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和必要途径。

“只有具有工程师资格的教师,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工业环境中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工程师”。

世界高水平工科大学不仅对教师产业背景和工程实践经验有明确要求,还对教师职位明确提出工程师资质的要求。

如加拿大工程专业教师都必须有注册工程师的资质,德国工科教授则须有10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

教师如果不了解工程技术规范、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就很难培养出符合产业界要求的工程技术人才。

我国高校应充分借鉴西方国家高校的实践经验,在引进工科专任教师时增设工程实践经历的要求,突出工程实践经历、工程设计成果及专利在教师晋级中的作用。

可以以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及岗位聘任制度为导向,鼓励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更多地面向实际、面向行业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相结合。

  二、以“训”为手段,拓展教师工程综合素质

  工程素质是从事工程教育的工科教师特有的专业素质。

这种特殊性体现为不仅要具备大学教师的基本素质,还要具备行业企业工程师拥有的专业素质。

根据工科教师素质要求的特殊性。

学校通过加强教师师德素养规训、实施岗位能力实训、探索阶段性工程素质培养等路径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工程素质。

  1.加强教师师德素养培育

  师德既是教师职业的灵魂,也是工科教师工程素质的核心要素。

工科教师师德素养具体表现为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学术道德和高尚的工程伦理道德。

它不仅决定着教师对工程教学的投入程度,还影响着教师自身对专业发展的态度,同时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工程伦理道德的形成。

学校应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师德规范学习纳入到教师培训计划之中,作为新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

例如:

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考评制度,实施学术不端行为惩戒机制,使教师师德素养规训落到实处;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优秀工科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为青年教师树立敬业爱岗、教书育人的榜样,规范青年教师的学术诚信行为。

  2.实施岗位能力实训

  为改变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的兴趣和自觉,教师培训分散、零散且缺乏针对性的状况,根据国家工程科技人才需求及学校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目标定位,有计划地加强工科教师“四项能力”训练,着力提高工科教师岗位胜任力。

  一是教学能力训练。

学校应制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等方面进行筹划和培训。

通过健全工科教师的教学基层组织,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助课制、教学培训制、集体备课制、教学团队制,进行基本的工程教学规范和教学基本功训练。

可组织教师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工程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探索基于问题的教学、基于工程的教学、基于新技术的教学等教学实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是实践能力训练。

按照CDIO工程教育标准,工程实践能力是教师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建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最好是在工程实践的背景下提高。

为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高校应重点支持工科教师到科研基地、设计院(所)、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大型企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取得相关行业、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应鼓励院系将来校工作的青年教师先安排到校外产学研基地工作一年再回校工作,对有一定工程经历的教师,实行到企业轮训制度,不断更新工程知识,掌握新的工程技术,强化工程实践能力。

  三是创新能力训练。

学校应积极组织开展科研培训和学术交流,邀请海内外工程领域知名专家学者、高级工程师来校开设专题讲座,介绍最前沿工程学术动态和最新工程技术应用成果;应根据新入职教师所属学科、团队和科研领域的特点,选派工程领域资深教授作为科研导师,吸纳新教师进入导师的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在科研团队中培养青年教师的工程研究与管理能力;学校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条件中把承担重大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列为业绩选项,支持工科教师加强与企业合作,通过直接参加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开发、技术改造,逐步培养和提升教师工程设计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四是国际化能力训练。

通过国家资助、国家与学校配套资助、学校和二级单位资助等途径。

每年选派若干名学科建设急需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赴国际知名大学或一流研究机构从事国际合作研究或教学工作,尤其是重点培养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的国际化能力:

鼓励到国外进修的教师吸收和转化国际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方法和手段,积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工程师培养经验: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把国际先进的工程研究方法、手段和成果引入本校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推进本校工程教育教学改革。

  3.探索阶梯式工程素质培养

  莱文森的成人发展理论认为发展普遍存在阶段性,与年龄密切相关,个体发展过程中的需要是每个阶段发展的动力。

根据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工科教师的需求,学校可设计分阶段的工程素质培养路径,有针对性地促进工科教师工程素质的个性化发展。

  一是适应阶段(入职1-3年),此阶段以工程教育教学素质培养为主。

新教师在职业导师的指导下担任助教,学习基本工程教学规范,进行工程教学基本功训练。

此阶段的任务是明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价值,参与学生实习和实训环节,熟悉并掌握工程实践特点,积累实际工程教学案例。

经过初期的岗位能力训练,逐渐适应并胜任工程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

并成为合格的工科教师。

  二是发展阶段(入职4-6年),此阶段以工程教育实践素质培养为主。

教师将在工程教学、技术和科研创新团队中承担一定任务。

学校可通过合作研究或校企共建基地等多种形式派遣教师到大型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从而更新工程教学内容,将真实的工程实际案例、工程实践问题和工程研究项目引入理论教学,提高工程实践教学和指导能力。

通过参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教师逐步成长为优秀的工科教师。

  三是逐步成熟阶段(入职7年以后),此阶段以工程科学研究素质培养为主。

教师的培养重点是提高工程技术应用、设计、创新、管理等综合能力。

经过此阶段,教师可在工程教学、技术和科研创新团队中担任重要任务,在促进各种工程创新团队的深层合作、交流、协调中发挥主导作用,在解决重大工程实际问题或工程科技创新中发挥核心作用,且能将工程实践知识、技术创新和工程科学问题融入工程教学改革之中,具备出色的工程教学研究水平,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甚至教学名师。

  三、以“助”作保障,优化教师工程素质提升环境

  大学教师发展理论研究表明,无论大学教师发展的维度与组成部分之间如何交叉、重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它们都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完成的。

培养教师工程素质,同样离不开外部生态环境的支持,需要学校建立起与培养要求相一致的发展环境。

学校应通过诸如完善教师传帮带模式、专设教师发展基金等方式帮助教师攻克教学关、学会科研及融入软环境,为青年教师工程素质培养提供有力的环境保障。

  1.完善“传帮带”帮扶模式

  “传”即通过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学校应为年龄在35岁以下的讲师及助教配备指导教师,向青年教师传授教学经验,这种类似于“学徒式”的指导能有效弥补青年教师在职前教育的不足,是青年教师开展工程教学、攻克“教学关”的重要制度保障。

“帮”即通过建立工程教学团队,开展教学研究、教学观摩、经验交流,开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开展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基于实际案例的讨论式教学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教学,使老、中、青教师都能在教学团队平台中互学、互助、互补,实现工程教学能力的普遍提升。

“带”即把教师纳入工程科技创新团队中进行培养,在学术带头人的带动下,在项目化实践和团队成员的合作中,培养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能力、高新技术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国际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能力、研究团队合作与多元协同创新能力。

  2.设立教师发展专项资助

  高校教师发展制度不仅要关注高端,还应对处于事业起步阶段尤其是35岁以下的新教师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

高校应加大对青年教师培养的经费投入,积极改善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例如:

可设立重在“培育”而非“选拔”的青年教师科研资助项目,重点支持35岁以下新聘教师开展工程科学研究以及专业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教改研究;设立青年教师岗位资助项目,对35岁以下的教师实行差别化工作量定额减免政策,对教师学历提升、岗位进修、实践锻炼等各种进修培训进行补贴,对教学科研优质的教师进行奖励;设立青年教师发展资助项目,用于支持工科教师在专利申请、参加国际会议、发表高水平论文、参与企业科技创新实践等方面所需的资助与补贴;设立青年教师生活资助项目,对三年内新引进青年教师按月增发一定的专项生活补贴。

总之,学校应在学术发展、专业培训和生活帮扶方面形成全方位的青年教师资助体系,为青年教师持续提高自身工程素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导、训、助”三位一体的教师工程素质培育体系以“导”明方向,培养教师追求卓越的素质:

以“训”为手段,拓展教师工程综合素质;以“助”作保障,优化教师工程素质提升环境。

这必将为工科教师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为促进高校全面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提高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