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初探.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9474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初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内蒙古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初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内蒙古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初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内蒙古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初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内蒙古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初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初探.docx

《内蒙古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初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初探.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初探.docx

内蒙古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初探

 

内蒙古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初探

 

内容提要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发展,现有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低碳、环保、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大幅下降。

生态农业,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来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

发展生态农业,就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新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生态农业的发展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和要求,重点就是生态农业模式的建设和推进。

本文主要针对传统农业发展的问题,在生态农业农业建设的视角下,对内蒙古地区传统农业发展的弊端做出了基本剖析,提出了几种具有可行性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给出实现以上几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相应对策,最后对内蒙古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阐述了发展生态农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生态农业问题分析发展模式发展策略

一、内蒙古现有农业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1

(一)掠夺式、粗放式的农业发展造成生态环境破坏1

(二)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水平落后2

(三)农民生产意识落后2

(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2

(五)农业政策和服务体系滞后3

二、内蒙古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可行性分析3

(一)以沼气为纽带的多层次能源利用模式3

(二)以旅游业为主导的观光农业模式4

(三)以农畜产品加工业为导向的产业化模式5

(四)基于地区资源优势的民营农场经营模式5

三、内蒙古发展生态农业的策略和前景6

(一)整合可利用自然资源,建立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6

(二)典型示范,突出特色,建立高效益的沼气能源开发系统6

(三)多方考察,全面论证,建立可持续的观光农业园区7

(四)稳定基础,发挥优势,建立多元化的产业集群7

(五)创新机制,深化改革,建立多种经营方式的农场8

参考文献8

后记9

内蒙古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初探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发展问题一向为人们所重视。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走绿色发展路线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对解决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基础产业之一,长期以来,农业都是内蒙古地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农业在国民经济生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非常高。

如何促进生态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是当前关键性问题,而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设正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条解决途径。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

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因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构建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是一条最为现实有效的途径。

一、内蒙古现有农业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地域辽阔,各地在气候状况、水资源情况、土地质量、草原类型等方面差异很大,农牧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很不平衡。

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在整体上远未建立保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可持续发展能力低。

因此,内蒙古虽然已经成为我国举足轻重的农牧业大省,为我国的农牧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现有农业发展模式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和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一)掠夺式、粗放式的农业发展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人们一直认为农业的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生物质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忽视了资源承载力与环境容量的有限性。

农业发展的不合理方式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农业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生态耗竭。

在内蒙古农业发展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环境基础薄弱,极易遭受破坏

内蒙古地处生态脆弱带,大区大本部土地面积处于干旱、半干旱区,土地生产力受气候波动的影响,具有时段波动的规律,其波动值多年平均在15%左右。

另外,土地生产力随着农业旱作西界的摆动而起伏波动,其界线摆动幅度在90-100公里之间。

由于环境演变时空差异的随机性和人类利用土地方式的相对固定性,不能随着环境演变及时调整土地利用方式,从而造成摆动带土地退化,特别是土地沙化加剧。

2.农业发展中的土地破坏和土地退化有加重之势

农业发展中的土地破坏和土地退化之所以加重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的加剧。

由于过度放牧、滥伐森林、不合理的开垦、灌排设施不配套等原因加剧了土地的沙化、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侵蚀及盐渍化等。

据统计全区土壤侵蚀面积9295.85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80.47%。

其中:

土地风蚀面积7435.85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4.37%;水土流失面积1860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6.10%;沙化成为耕地面积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地退化问题严重制约着农牧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3.人为污染严重,土地贫瘠

人们无限制地使用农药、化肥和塑料薄膜对农村土壤、水体等造成的污染。

尤其是高毒、高残留的农药的使用在污染环境的同时也污染了农作物,导致农作的产量和质量都极大下降。

大量化学类农用品的不合理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污染物的累积性和迁移性。

长期使用便导致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肥料利用率降低,土壤和肥料养分易流失,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

土地与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

(二)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水平落后

农区基础设施是农户进行正常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对农户从事农业生产、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和日常生活具有基础性的长期影响。

虽然近年来,中部农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有所改善,但和日益发展的农区经济和日益提高的农户生活水平的要求相比,目前仍比较落后。

在部分地区,尤其是一些山区和自然村,农区基础设施停留在20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一些农村的经济发展。

农田水利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影响我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特别是种植业的发展。

全区有很大一部分农田是望天田,有的就算有水利设施,也是年久失修,既不能抗旱又不能防涝,农民仍不能摆脱靠天吃饭的窘境;农村分散,村落与村落之间、村落与城市之间的距离较远,加之农村的交通体系不完善,道路狭窄崎岖,造成信息流通不畅,原料和产品的进出困难,打消和农民生产上的积极性;农村的环境卫生设施缺乏,使农村多数仍不能摆脱脏、乱、差的局面。

农业发展的基础就没有做好,如何能使农业的发展走的更远。

在技术上,农业的发展虽然摆脱了原始的刀耕火种,但远远没有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走上机械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也就是所谓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生产关系的发展,最终导致农业整个产业的落后。

从从事农业发展建设的农民本身看,一般情况下他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农业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在选种和培育等很多方面只是简单的运用传统的经验,往往取得成就很少,也只能是满足自给自足,形不成产品加工或销售。

(三)农民的发展观念相对落后

由于农民受教育水平低,思想落后,生态意识较差,只考虑开发现存资源具有见效快、产值高的项目,很少考虑到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只重视经济利益和眼前利益,很少考虑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很多农民为满足自身利益,对环境污染不关心,大多数地区仍然强调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收益,对于农产品质量及食品安全也没有足够的重视。

群众中“产品高价、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往往只考虑开发现存资源的高速度、高产值,这一问题在某些地方的基层领导和科技干部中同样存在,在农业生产中盲目施用化肥引起土壤板结与有机质含量下降,过度放牧、过度捕捞及乱伐森林等,使我国农业从整体上依然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由于大多数乡村分散,农业生产资料尤其是土地分布本身比较零散,缺乏统一的合理布局,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化,直接影响集约化、产业化进程,农产品结构性过剩仍较严重的结果。

在内蒙古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农民家庭所占有的生产要素几乎都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单一家庭所经营的农业收入。

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使得耕地细碎化,单一的种植结构又不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劳动力专长的发挥,也难以实现机械化耕作,致使农业效益低下,农民收入不高。

这种产业结构的仅仅依靠种植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和解决农村的现有和潜在问题,从而造成农业发展层次低,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不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的基础上,也必须通过在农业发展建设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

(五)农业政策和服务体系滞后

近年来,在内蒙古大量的煤炭资源被发现,全省的发展建设重点逐渐转移到了煤炭的开采、深加工等一系列工业化的道路上。

政府出台的政策多半利于工业发展,而对农业发展建设的关注程度明显不够。

农业是一个低利润的弱质产业,投资大、周期长、风险多,加之农业产品的价值转移规律,决定了农业产业的积累能力有限,加之农民对农业发展认识的局限性和对农业发展的信息不了解,仅仅依靠农民自身的能力就会出现发展停滞不前,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这就需要政府组织的协调作用了,为了扶持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政府的职能不仅是维持农产品价格,更重要的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对农业发展信心。

对于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

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

二、内蒙古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在农业生产中,如果任意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就可能破坏系统自我更新、自我维持功能,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

反过来,如果遵循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原则,注意利用生物之间共生、互补、相生相克等特性,就可以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既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收益,又能够维持和改善生态系统,培养持久发展的潜力。

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首先,我们必须要全面规划、相互协调,兼顾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的整体性;其次,要注意资源的再生增殖,永续利用;第三,要开展多业结合、全面发展,建立高效、优化的农业生态经济体系;第四,因地制宜,多样种植、多种经营,使初级产品得到多级、多次利用,变废为宝,实现生物能转化及废物资源化;第五,加大农产品深加工,提高物质的再利用,增产增值并维持物质循环与平衡;第六,尊重自然规律,重视自然调节,强调系统外补充能量投入,促进农业持续增产,并开展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草害等综合治理。

由于内蒙古自治区地理位置独特,从东向西可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四个干湿地区,从南到北分为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三个温度带。

不同的带区和不同的水热组合,使内蒙古自治区拥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和丰富的物种资源。

从文化上看,内蒙古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数千里的北国草原、浩瀚无边的戈壁沙漠还有牧羊人的歌声、马头琴的旋律都充满了诱人的魅力,富有神秘的色彩。

内蒙古所特有的草原文化为畜产品加工业开发绿色产业、绿色产品,实施绿色品牌战备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产品的包装、宣传等方法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

所以从全国范围看,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农业建设具有一定的优势。

在遵循生态农业建设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内蒙古实际区情,发展生态农业的重点就是探索理想的生态农业模式。

(一)以沼气为纽带的多层次能源利用模式

在全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沼气生产技术以其显著的经济、能源、生态和社会效益受到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的欢迎。

随着政府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沼气生产技术的开发利用也越来越普遍。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牧区沼气建设,责成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农牧业厅全面负责,成立专门组织领导机构,全力推进,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沼气建设遍及全区12个盟市68个旗县。

通过创新性地实验、研究和示范,形成了适合内蒙古自治区不同生态类型区、不同经济发展条件的六种沼气建设发展新模式,六种新模式为:

一是“草原六结合”模式,在草原牧区,将沼气池建设与太阳能暖圈棚、蔬菜大棚、青贮池、节能炕连灶、太阳灶配套建设。

二是“农牧六配套”模式,在半农半牧区,将沼气池建设与太阳能暖圈、饲草加工机械、青贮窖、节能炕、节能灶配套建设。

三是“庭院一池四改”模式,在种植养殖结合区,将沼气池建设与太阳能暖圈、改造厕所和厨房、改造或新建节能炕配套建设。

四是“田园五位一体”模式,在农业种植区,将沼气池建设与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太阳能暖圈、厕所、被动式太阳能暖房配套建设。

五是“三池一体”模式,在养殖小区,将沼气池建设与发酵原料预处理池、发酵产物贮存池配套建设。

六是“多池连体”模式,在规模养殖场(户),建设多个10立方米的沼气池,并串联起来,产生的沼气集中供应周围农牧户,降低建设成本。

这一生态农业模式不仅改变了农民庭生活方式,而且通过改厨、改厕、改圈,使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善,达到了农民增收、净化环境、节能减排的目的。

这一模式在我省的发展比较分散,普及率相对较低,但发展潜力巨大。

如图:

(二)以旅游业为主导的观光农业模式

观光农业是结合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的农业,在经营上表现为产供销及休闲旅游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农业发展形式;是区域农业与休闲旅游业有机融合并互生互化的一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业态。

观光农业最主要的形式是观光农业园区,在不同类型的观光农业园区中,采用各种途径实现农业生产与旅游服务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了多种发展模式。

内蒙古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资源丰富,草原辽阔,发展观光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其它各省成功的发展模式,根据自己的地区特色开创内蒙古特有的观光农业模式。

观光农业的开发模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1.建设高科技农业园区

所谓高科技农业园区观光农业模式,是以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以开展农业高科技生产、科普教育、体验学习等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活动,展示特色农业生产景观与经营模式,传授系统的农业知识,使游客受到教益。

同时开办农产品特色超市,集中展示园区的各类农副产品,向游客提供品尝和购买的场所;有的还提供住宿、餐饮和会务等多以绿色产品为品牌的农产品加工业项目服务。

高科技农业园区的建设具有示范、带动、科普、观光、精品生产、加工等多种功能,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

在该开发模式中,园区一般位于城市近郊,主要用于科普教育和农业发展研究。

这在我省的观光农业发展建设中还没有形成,现根据浙江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分析这一观光模式的发展前景。

江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坐落于钱塘江南岸,占地面积333.33hm2,是浙江省第一家省级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

日前己拥有用于工厂化育苗、中高档盆花栽培、无公害瓜果蔬菜生产的智能化和全自控等各类温室12hm2,有配备先进仪器设备、年产3000万株克隆苗的组培车间和实验室,并建立了省级技术研发中心。

传化大地农业休闲观光景区依托园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建设,是一座以农业风情为背景,以神奇高科技农业为内涵,以休闲旅游为特色的大型生态农业观光园。

园区开辟了反映工厂化、设施化农业全流程的众多参观点和游览线路,包括无土栽培、植物克隆、种苗嫁接、自动播种等,既超乎人们传统想象的,又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具有很强的启迪性和直观性。

园区不仅强调科技展示,更强调活动策划,开辟了展览、竞赛、讲座、动手、演示、娱乐及拓展训练等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集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为一体,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体验性。

园区通过深入挖掘科研和生产各个环节,将有别于传统农业的新事物串联起来呈现给人们,形成了集科研、生产、科普、休闲、会务于一体的旅游产品体系。

在高科技园区中旅游业务的开发,扩大社会对园区的认识度;以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事活动为游憩内容,让城市居民学习了解现代农业,满足了城乡居民休闲观光旅游的新需求。

2.建设以新农村为据点的农家乐

新农村以其“新”为特点,在住宅、街巷、道路和生态环境、产业设施、服务设施以及各种配套设施方面,都发生了全新的改变,为在农村开发旅游业做好的铺垫。

以原有乡村村落、民居建筑和乡村文化为载体,充分利用自然生态与环境资源、农业产品资源、农村活动及农民生活资源,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以旅游经营为目的的观光农业发展模式。

农民经营户主要凭借其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态环境或独树一帜的特色农产品,以绿色、安全、新鲜见长,通过提供自产的蔬菜、家禽和水产品等开展野味品尝、疗养健身等休闲活动;对原有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过程进行改造,使之更适合于游客的观赏与参与,主要通过在开花、收获季节开展观光、采摘、垂钓、等田间劳作体验活动。

游客至此,赏田园风光,闻泥土芳香,品农家风味,观民风民俗,其乐无比。

3.建设农业综合旅游度假区

随着我省旅游业的开发,这一观光模式的发展已具雏形。

典型案例不胜枚举,例如有、七星湖旅游度假区等等。

园区规模大,投资大,功能多样,目标层次高,在规划设计时除了高标准的住宿、餐饮和康体设施外,还特别注重其专业化方向的设计,刻意塑造一种浓郁的乡村气氛。

娱乐设施也多以乡村背景为主题,如开放式的草原活动设施和以家庭游憩为主要对象的家庭饮食文化等。

整个设计力求给人以悠闲、朴实、安逸、恬静的感觉。

园区主要以人工的设计手段再现自然的环境,促进自然景观向休闲景观、娱乐景观的转化,对设计的文化性和艺术性要求较高。

该类型旅游度假区是以旅游、休闲、度假等多功能综合为一体的农业园区。

这种模式投资大、影响广,但成本大、门票价高、投资回收期长、经济效益显示时间长,一般这种模式适合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投资。

在内蒙古到目前为止建设比较成功就是七星湖旅游度假区、辉腾希勒草原观光度假区、乌兰布统旅游度假区,其它地区的建设受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建设,规模较小,服务设施不够全面,还不能够吸引游客长时间在旅游区度假娱乐。

目前,我省发展这一模式的最大障碍就是难以克服季节限制,持续时间有限,这些有待于在开发模式上做出调整和大量资金与技术的支持。

(三)以农畜产品加工业为导向的产业化模式

内蒙古作为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当前处在市场经济的转型期。

在建设生态农业的大局下,走上实现以加工绿色产品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道路是必然选择。

这就要求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不仅是数量,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质量。

从农业生产来看,内蒙古自然条件优越,工业污染较轻,大部分地区符合开发绿色食品的环境质量要求。

可以说,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为生产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的绿色食品创造了基础条件。

在我省农产品加工主要表现为畜产品的加工业上。

内蒙古可利用草原面积6818万公顷,占全国可利用草场面积21.67%。

这些资源是发展具有特色的草原畜牧业及畜产品加工业的良好基础。

畜产品加工业上接畜牧业,下连加工业和运销等第三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可辐射城乡经济。

畜产品加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可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为牧区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更大空间,推动了牧区劳动力有序转移,推进了城镇化进程从产量上看,我区羊绒产量居全国第一,羊毛、牛奶、牛羊肉的产量在全国也名列前三位。

从全国范围看,自治区畜产品加工业具有原料上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在量优势的支撑下,发展畜产品深加工,开创自己的区域品牌也是顺理成章的。

在内蒙古农业产业化的成功典范主要有牛奶产业,绒毛制品,肉类产品等都有自己的品牌,在全国企业中都位居前列。

我们只需将其规模、数量扩大,提高在全区的覆盖率。

现以肉类产业草原兴发发展模式为例。

在肉羊领域,草原兴发已将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阿拉善盟、内蒙古通辽市等八个盟市的牧业旗县纳入自己的原料供应地,确保原料的质量,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这些地区基本上都处于大草原腹地,地广人稀,没有工业污染,这就从根本上保证草原兴发羔羊肉绿色天的品质。

随着生产和经营的不断深入,草原兴发集团为保护草原生态,让草原永续利用,在有条件的工厂开始实施草场建设工程,用于搞现代化轮牧,包括建设现代化暖棚,搞母羊补饲、羔羊育成、品种改良、弱畜救治等,其余的草场作为生活区。

把万亩草原建成典型的现代化牧场,在种草、打草、轮牧、育种及羔羊育成等产业化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带动牧民致富。

从草原兴发发展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一是草原兴发创立的“肉羔羊当年育成出栏”模式实现了环境、牧民、企业的三赢。

二是羔羊当年育成出栏,越冬的只有种羊和母羊,冬春季减少了对饲草料、棚圈的需求,节约了牧草,也节约棚圈能源与人力资源。

冬春舍饲喂养,不再进行放牧,有效地保护草原生态。

三是草原兴发实施草场建设工程,对减轻草原压力,保护生态起到积极作用,可以实现畜产品加工型企业和草原生态建设的双赢。

(四)基于地区资源优势的民营农场经营模式

土地集约经营是在合理利用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开发经营模式,能够节约土地资源,挖掘土地使用潜力,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家庭个体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的转变,优化整合了农业资源和可能流向农业的资源,提高了农业生产要素的生产率。

建立和发展民营农场,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出路。

农场是美国农业的基本生产单位,其中90%左右是家庭农场,其余是合作农场和公司农场。

无论是合作农场还是公司农场,都是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组成的合伙制或股份制农场,可以说,美国的农业是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进行的。

美国农业最核心的内容是社会化服务的“公司+农户”的模式,这种农业模式在美国形成,是在特殊的历史和自然条件下发展和完成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做法值得肯定;第一,依靠先进科学技术推动。

第二,制定优惠的土地政策。

第三,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以工业发展支持农业开发。

第五,积极培养农业人才。

我们应该借鉴其发展模式的同时,也要创新和建立自己的发展模式。

民营农场的建立,有利于解决现行土地分散经营产生的土地资源浪费现象,有利于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有利于调动经营者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有利于提高农业商品化水平,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运用现代科技装备农业,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有利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解决农业发展资金短缺等问题。

总之,民营农场符合社会化大生产模式,能够推动农业实现从自给型向市场型的价值取向转变,产业结构从分割型向联动型转变,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劳动者技能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政府应落实和完善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发展一批有相当实力、一定规模的民营农场,支持其向产业化、规模化、管理现代化方向发展。

三、内蒙古发展生态农业的策略

农业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基础产业之一,长期以来,农业都是内蒙古地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农业在国民经济生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非常高。

从我区的农业生产状况来看,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条件。

虽然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简单,还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由于它的发展比汉族地区落后,因而它受石油农业的影响相对汉族地区较弱,我区农村大部分施用农家肥,不使用农药、地膜等,使用人力、畜力这样。

虽然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差,但其农业具有初步的生态合理性,正是这样,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