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岩石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9174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0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浆岩石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岩浆岩石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岩浆岩石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岩浆岩石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岩浆岩石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岩浆岩石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岩浆岩石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浆岩石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岩浆岩石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岩浆岩石学期末复习资料

岩浆岩石学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

绪论

1.岩石的概念?

在地球发展演化过程中由各种地质作用自然形成的、主要由矿物组成的固态集合体(包括生物残骸、胶体物质、火山玻璃和部分宇宙物质等)。

含义:

①是地球发展过程中地质作用的产物

②主要是天然的矿物集合体(按一定方式构成)

③具有一定形态的固体

2.岩石学的概念?

是研究地壳和上地幔上部产出的各种岩石的分布、产状、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及其成因演化与成矿的关系等方面的一门独立科学。

第二章:

岩浆及岩浆岩的特征

1.岩浆的概念及特征?

岩浆就是产于地壳深处或上地幔的富含挥发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融体。

2.岩浆作用的概念?

地下深部形成的岩浆在上部地壳出现破裂时,压力降低,就沿一些断裂带向上运移,或侵入于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并随物化条件的改变,不断改变自己的成分直至冷凝为岩石的全过程。

亦称为岩浆活动。

岩浆作用分为:

火山作用(或喷出作用)、侵入作用;相应形成的岩石为火山岩(或喷出岩)、侵入岩。

据形成深度,侵入岩又分为:

深成岩(>10km)、中深成岩(3~10km)、浅成岩(<3km)。

3.岩浆岩的概念?

岩浆岩是指由高温熔融的岩浆在地下或地表冷凝结晶形成的岩石,故又称为火成岩。

注意:

岩浆岩与岩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岩浆岩和岩浆成分不完全相同,岩浆中挥发份的含量要比岩浆岩多。

岩浆的成分具有以下特点:

① 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② 含少量金属硫化物和铁的氧化物;

③ 极少量的碳酸盐;

④ 另外含有一部分挥发组分。

4.岩浆中挥发分的作用?

①可以降低岩浆粘度,增强岩浆的流动性;

②降低岩浆中矿物的熔点,延长岩浆结晶时间;

③促进有用微量元素的迁移和富集成矿,故又称为矿化剂。

5.注意:

同成分的岩浆,在喷出地表后的温度要比在深部时高,原因是……

6.影响岩浆粘度的因素?

岩浆的成分、挥发成分、温度、压力

第三章:

岩浆岩的产状和相

1.产状的概念?

产状指岩浆岩地质体的形态、大小、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以及它形成时所处的地质环境等。

2.岩相的概念?

能够反映岩石形成条件的所有岩石特征的总合。

亦称为岩浆岩的相。

3.岩浆岩产状的划分及主要类型?

4.岩浆岩岩相的划分及主要类型

第四章:

岩浆岩的物质成分

1.岩浆岩的化学成分?

主要是O、Si、Al、Fe、Mg、Ca、Na、K、Ti、Mn、P、H、C等,这些元素称为常量元素或造岩元素。

八种氧化物:

SiO2、Al2O3、Fe2O3、FeO、MgO、CaO、Na2O、K2O为主要氧化物;H2O+、TiO2、MnO、P2O5等为次要氧化物,又称为造岩氧化物。

微量元素也叫痕量元素,是指在岩石中含量很低、一般不能形成独立造岩矿物、多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或形成副矿物的元素。

2.碱性程度(碱度):

岩石中碱的饱和程度。

系列指数或里特曼指数:

σ=(K2O+Na2O)2/(SiO2-43)(wt%)。

σ值越大碱性程度愈强。

σ<3.3者,钙碱性岩;σ=3.3~9,碱性岩;σ>9,过碱性岩。

3.常见造岩矿物?

主要是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和似长石等硅酸盐矿物,另外含少量的磁铁矿、钛铁矿、锆石、磷灰石和榍石等副矿物。

4.色率(M):

岩浆岩中暗色矿物的体积百分含量。

对钙碱性岩石来说,色率越高岩石越基性;色率越低岩石越酸性。

5.按造岩矿物在岩石分类中的作用可划分为?

主要矿物:

含量较多(>10%);次要矿物:

含量较少(<10%);副矿物:

含量很少(多<1%)

6.按照岩石中矿物的成因可划分为?

原生矿物:

(又包括正常矿物、反应矿物、残余矿物);岩浆期后矿物;成岩矿物

7.矿物分类小结

8.岩浆岩中矿物共生组合严格受化学成分控制

SiO2含量越高,浅色矿物长石越多,更高时出现石英。

石英的出现是岩浆中SiO2含量过饱和的表现。

石英是过饱和矿物,含较多石英的岩浆岩称过饱和岩石。

镁橄榄石和似长石为不饱和矿物。

含有这些矿物的岩浆岩就是不饱和岩石。

不含石英及不饱和矿物的岩石为饱和岩石,表示岩浆中SiO2含量适当,这时岩浆中仅出现饱和矿物辉石、角闪石、长石等。

在平衡结晶条件下,不饱和矿物不与石英共生。

但在非平衡条件下,不饱矿物则可与石英共存。

不饱和矿物及过饱和矿物都可与饱和矿物共生。

碱质(Na2O+K2O)含量决定着岩浆岩中长石的含量和种属。

但在SiO2含量相同的条件下,K2O、Na2O含量过高时就会出现富碱质组分的矿物组合(碱性长石、似长石及碱性暗色矿物),形成偏碱性及过碱性的岩石。

第五章:

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

1.岩浆岩的结构、构造的概念?

结构:

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自形程度以及彼此间的相互关系所反映出来的岩石特征。

构造:

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不同矿物集合体与岩石的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岩石特征。

2.岩浆岩的结构要素:

决定岩浆岩结构特征的基本因素简称为岩浆岩的结构要素。

结构要素包括:

岩石结晶程度、矿物颗粒大小、自形程度(矿物形态)、相互关系。

4.岩浆岩的结晶程度

结晶程度:

指岩石中晶体和玻璃质的比例。

据此可划分为三种类型:

全晶质结构:

全部由结晶物质组成,形成于缓慢冷却结晶条件(深成相),如橄榄岩。

半晶质结构:

结晶矿物与玻璃质所组成。

也见于火山岩中,如安山岩。

玻璃质结构:

全部由火山玻璃(非晶质)组成。

是岩浆迅速冷却(喷出相)形成,如珍珠岩。

5.火山玻璃脱玻化后,按程度可分为:

雏晶结构、骸晶结构、霏细结构、球粒结构。

6.按绝对大小分为:

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又分为粗粒结构>5mm;中粒结构2~5mm;细粒结构0.2~2mm;微粒结构<0.2mm)。

7.按相对大小划分为:

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

8.注意:

斑状结构与似斑状结构在成因及特征上的区别?

 

9.决定矿物自形程度的因素主要是:

①矿物的结晶能力;②矿物的结晶顺序;③结晶时的物化条件。

10.矿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交生结构、反应边结构与反应残余结构、暗化边结构、熔蚀结构、环带结构、包含结构、煌斑结构、海绵陨铁结构、辉长结构、辉绿结构、辉长辉绿结构、嵌晶含长结构、间粒结构、间隐结构、间粒间隐结构、交织结构、玻晶交织结构、粗面结构、玻基斑状结构、花岗结构。

11.影响岩石结晶程度和颗粒大小的因素?

形成环境及冷却条件的影响、岩浆粘度的影响。

(在相同结晶条件下,粘度越大结晶程度越差。

如喷出环境:

玄武岩——多为全晶质、半晶质结构;基性岩浆SiO2含量低,粘度小。

流纹岩——多为半晶质、玻璃质结构;酸性岩浆SiO2含量高,粘度大。

12.岩浆中矿物晶出规律大体如下:

1)铁镁矿物一般较早析出,且富镁的早于富铁的

2)铝硅酸盐矿物的析出一般晚于铁镁矿物

3)石英在侵入岩中多晚于长石晶出,在火山岩中可

作为斑晶早于长石形成

4)副矿物结晶有早有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13.岩浆岩中矿物结晶顺序的确定

1)据矿物的自形程度

对造岩矿物,一般自形程度越好,晶出越早(副矿物例外)。

2)据矿物的反应和包裹关系

对造岩矿物,一般被包裹矿物先于包裹矿物形成(成岩矿物例外)。

3)矿物晶体大小

仅适用于斑状结构岩石。

似斑状岩石中,斑晶可后来交代形成。

4)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关系

特有的副矿物常与特定的次生矿物共存一起。

14.鲍文反应原理的概念?

随着温度的降低,反应的持续进行,便有规律地产生一系列矿物,叫做反应系列——鲍文反应系列或原理。

鲍文反应原理并非万能,仅适用于钙碱性基性岩浆的平衡结晶作用(侵入岩)。

石英是其最终结晶产物。

Py与基性Pl、Hb与中性Pl共生、而Ol与Mus、Ab、Q不共生。

玄武岩浆经分离结晶作用可形成较酸性的岩石。

第六章:

岩浆岩的分类和命名

1.划分类别时的SiO2是指岩石化学成分中的氧化物重量百分比,非实际矿物石英。

2.碱性暗色矿物(M):

霓石、霓辉石、碱性角闪石等;

似长石(F):

霞石、白榴石、方钠石、钙霞石、黝方石、蓝方石等。

3.按色率可分为:

4.M(铁镁矿物):

M=90~100的超镁铁质岩,16区;M<90的其余岩石,可按该双三角图进行划分。

四个端点为四类浅色矿物成分:

Q-石英;A-碱性长石;P-斜长石(An>5);F-似长石类。

Q与F不能共生,位于双三角图的两个顶端。

向上酸度增加,向下碱度增强。

5.岩浆岩分类及基本特征表?

(P69)

6.分类依据:

化学成分、矿物组合、产状、结构。

7.命名原则:

1)一般定名顺序:

颜色+构造+结构+次要(斑晶)矿物+基本名称

2)次要矿物种类按“少前多后”的原则参加命名。

如“黑云母角闪正长岩”。

3)特殊的结构和构造才参加命名:

如“肉红色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

4)斑晶为浅成岩或喷出岩中定名时使用;次要矿物为深成岩定名时使用。

8.关于玢岩和斑岩的命名

1)“玢岩”和“斑岩”仅使用于具斑状结构的浅成岩石。

2)“玢岩”:

斑晶主要为斜长石和暗色矿物。

3)“斑岩”:

斑晶主要为石英、碱性长石或似长石。

4)对于喷出岩,多具斑状结构,为避免混淆,不使用“玢岩”、“斑岩”名称。

9.超基性岩:

从化学成分角度出发,以SiO2<45%为标准衡量其基性程度,划分的岩石类型。

超镁铁质岩:

从矿物成分角度出发,以暗色矿物含量>90%为标准,划分的岩石类型。

多数超基性岩为超镁铁岩,但少数例外,如碳酸岩、霓霞岩、磷霞岩;大部分超镁铁质岩为超基性岩,但少数例外,如辉石岩、角闪石岩。

第七章:

超基性岩

1.超基性岩是指SiO2<45%的岩浆岩,其化学成分特征是贫硅、富铁镁、低铝碱。

2.橄榄岩-苦橄岩类

为超基性岩、超镁铁质岩中最常见的岩类,以贫硅碱、富铁镁、属硅酸不饱和的钙碱性系列;主要由橄榄石、辉石等组成,含量(M)>90%,无或少含长石,平衡条件下橄榄石与石英不共生。

3.辉石岩不能简称为“辉岩”。

角闪石岩不能简称为“角闪岩”.

4.基本名称中,“二辉”表示Opx、Cpx的含量均>5%,“方辉”表示Cpx占Py总量<5%,“单辉”表示Opx占Py总量<5%.

5.金伯利岩:

成分上具有贫硅(40%以下)富镁(20~30%以上)偏碱(富钾);矿物成分上以富镁组合为特征:

镁橄榄石、镁铝榴石、金云母、顽火辉石、铬透辉石及钛铁矿等。

第八章:

基性岩类

1.基性岩是指SiO2为45~53%的一类岩石,一般是指钙碱性系列的辉长岩-玄武岩类,其化学成分特点是硅酸近饱和,富铝、钙,铁、镁、碱质均较低。

2.侵入岩——辉长岩类

色率(M)35~90%,主要矿物成分为基性斜长石和辉石,次有角闪石、黑云母、橄榄石、钾长石、石英,副矿物常见磷灰石、磁铁矿、钛磁铁矿、尖晶石等;辉长结构、辉绿结构、辉长辉绿结构为主,也见包含结构、反应边结构等;块状构造、带状构造、层状构造常见。

3.辉长岩:

是基性侵入岩中最常见的岩石类型。

细-粗粒辉长、辉绿辉长结构,块状、条带状、层状构造,主要由单斜辉石和基性斜长石组成。

4.辉绿岩:

最常见的基性浅成岩,具辉绿结构或辉长辉绿结构,块状构造。

主要由基性斜长石及填充粒状的辉石组成,也可含有角闪石、黑云母、石英等,以脉状、岩墙、岩床产出。

5.喷出岩——玄武岩类

按碱度可分为钙碱性和碱性两大类型。

一般呈黑-灰色,风化蚀变为绿色(绿底),氧化强时为紫红色(红顶);气孔、杏仁状构造发育,野外露头可见柱状节理、枕状构造等。

以斑状或无斑隐晶质结构为主,玻璃质少见,通常肉眼下可见到斜长石微晶。

6.拉斑玄武岩

富硅(49~51%)贫碱(1.5~4%)为特征;可有石英而少见碱性长石;富钙和贫钙辉石具出溶页片;橄榄石只以斑晶出现,与贫钙辉石为反应关系;有大陆和大洋型,为地幔较浅处(<15km)选择熔融的产物。

7.碱性橄榄玄武岩

贫硅(45~48%)偏碱(3.5~5%)为特征;无石英而有碱性长石,可出现似长石;辉石含钛高,出溶页片少,成分简单;橄榄石在斑晶、基质中都出现,但基质中的富铁有环带,与富钙辉石为共结关系。

8.高铝玄武岩

富铝(>16%)低硅(50%±)为特征;浅色矿物以培长石为主;暗色矿物以橄榄石(含尖晶石包体)、辉石组成,不含碱性矿物。

9.细碧岩

富钠(可达8%)低硅(<50%)为特征;浅色矿物主要为富钠斜长石(钠-更长石);暗色矿物多已蚀变为阳起石、绿泥石、绿帘石等次生矿物;以间粒、间片、交织结构为主,具枕状构造。

第九章:

中性岩类

1.中性岩类SiO2=53~66%;岩石碱度指数为钙碱性、碱性及过碱性;矿物成分特点:

以长石为主,暗色含量30%±,介于基性岩与酸性岩之间;有的岩石中有石英,有的则有似长石。

2.

3.侵入岩——闪长岩类(p.120)

一般特征:

属硅酸饱和-弱过饱和的低碱度的钙碱性系列,以中长石为主,常见环带结构,占长石总量2/3以上;暗色矿物为角闪石、辉石和黑云母;石英无或较少;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斑杂状构造。

可与基性、酸性岩过渡,也与正长岩、碱性岩过渡。

4.闪长岩及石英闪长岩(p.122)

主要由角闪石与中长石组成,石英含量常小于15%且以5%为两者界线;中长石常具有环带结构,自形程度较其它浅色矿物好;可含有一定量的碱性长石。

5.喷出岩——安山岩类(p.124)

安山岩呈紫红色、紫灰色、灰绿色等。

多具斑状结构,基质玻晶交织结构、交织结构、玻基交织结构;块状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

斑晶主要为斜长石(可具环带)、角闪石及黑云母(常有暗化边),基质由微晶斜长石和玻璃质所组成。

6.安山结构:

又称玻晶交织结构,在玻璃基质中无定向散布有许多斜长石微晶。

但微晶含量明显少于玻璃质,安山岩中常见。

7.交织结构:

斜长石微晶呈定向或半定向排布,其间分布着Py、Mt微粒及少量玻璃质。

微晶含量明显大于玻璃质。

8.玻基斑状结构:

岩石具斑状结构,斑晶呈大小不等的零散孤立状,而基质几乎全由玻璃质组成。

9.粗面岩多呈斑状结构,基质为隐晶质(粗面结构、球粒结构及玻璃质结构等)。

常见构造为块状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

粗面岩类的外表特征与安山岩类似,颜色略浅。

10.粗面结构:

常见长条状碱性长石微晶呈近于平行的定向分布,遇斑晶时绕过斑晶。

第十章:

酸性岩类

1.本岩类SiO2>66%,为硅酸过饱和;铝量中等,钾钠较高(平均3.5%);贫铁镁钙(<2%);表现在矿物成分上,以浅色矿物为主;石英含量>20%;暗色含量一般<15%±,属浅色岩类。

2.酸性侵入岩——花岗岩是地壳中分布最广的深成岩类。

3.花岗岩中暗色矿物均为次要矿物,当其含量>5%时参加定名。

当暗色矿物总含量<1%时,花岗岩可称为白岗岩。

4.酸性喷出岩的代表性岩石为流纹岩类,暗色矿物只出现在斑晶中。

5.I型花岗岩——是由岩浆岩经部分熔融产生的花岗岩浆结晶而成;

S型花岗岩——是由沉积岩经部分熔融产生的花岗岩浆结晶而成。

6.不同成因的花岗岩,具有共同的岩石学特点——即主要由石英、碱性长石及较酸性的斜长石所组成。

第十一章:

脉岩类

1.脉岩的概念(p.161):

通常呈脉状、墙状等产出的浅成-超浅成侵入岩,称为脉岩。

根据成分可分为:

未分脉岩(如:

花岗斑岩、辉绿岩、微晶闪长岩),二分脉岩(细晶岩:

具细晶结构,以浅色矿物为主;伟晶岩:

具伟晶结构,以浅色矿物为主;煌斑岩:

具煌斑结构,以暗色矿物为主)。

2.煌斑岩类:

岩石为全晶质,色率为35~90,块状构造为主,具有特征的煌斑结构,其特点是暗色矿物(包括含水的)呈自形晶在斑晶和基质中都出现。

成因又分异说、同化混染说。

3.细晶岩类:

细晶岩为一种缺乏暗色矿物、具细晶结构的浅色脉岩。

岩石为全晶质,矿物颗粒以细粒它形缝合粒状为主;通常为块状构造;色率很低,一般<10~30;矿物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含量可达90%以上。

4.一般认为细晶岩是在少水的条件下,由残余岩浆充填裂隙,快速冷凝结晶形成。

5.伟晶岩类(p.167):

伟晶岩是具有伟晶结构、通常含有大量富含挥发分矿物的一类脉状或团块状产出的脉岩。

第十二章:

碱性岩类

1.侵入岩——霓霞岩类(p.94):

一般特征:

属硅酸极不饱和的过碱性超基性岩,矿物成分以似长石及碱性暗色矿物为主,以不含长石为特征;半自形粒状结构为主,块状、条带状、似层状构造。

2.喷出岩“黄长岩”,与之对应的侵入岩称为“黄长石岩”。

第十三章:

岩浆结晶作用的物理化学原理应用

1.二元低共结系也称为二元系简单低共结,其特点是:

两种组分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化合物;液相时,两者完全混溶;冷凝时分别结晶为互不混溶的两个固相,两者之间为共结结晶关系。

岩浆直接结晶形成的岩石中,矿物的晶出顺序取决于岩浆的成分和结晶时的条件(主要是温度和压力)。

2.二元近结系亦称为二组分形成分解熔融化合物体系。

两端元组分不共生而发生反应形成中间产物——分解熔融化合物;岩浆结晶后的矿物成分组合,取决于原始岩浆的组成及其结晶过程;在分离结晶时,贫硅熔浆可形成富硅熔浆。

3.二元固溶体系在矿物学上称为类质同象混合物。

具有两种基本形式:

完全固溶体系(完全类质同象)——两组分在固、液相或不同温度下均能以任意比例互相混溶;不完全固溶体系(不完全类质同象)——两组分在液相或高温下完全混溶,在固态或某温度下时则分解为不混溶。

岩浆结晶后的产物与其原始组成、结晶时的温、压条件及结晶过程有关;

高温长石及白榴石在常温下均要发生转变;低温下长石的有限混熔量降低。

第十四章:

岩浆演化机理

1.岩石体系的初始熔融温度随压力升高而增大。

2.由于地壳岩石组分具有富硅和富碱特点,所以它们局部熔融很少能产生比英安岩和安山岩更基性的岩浆。

3.消减带深处部分熔融形成的拉斑玄武岩浆最终形成安山岩浆。

4.成分均匀的熔浆分离为成分不同的岩浆的过程,就是分异作用。

又分为结晶开始前的岩浆分异作用(包括熔离作用、扩散作用、气体搬运作用);结晶开始后的结晶分异作用(已晶出的晶体从熔浆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包括重力分异、流动分异和摩擦作用、压滤作用)。

5.同化混染作用——炽热的岩浆与围岩(或捕虏体)发生反应或熔化围岩,而使岩浆成分发生改变的过程。

6.混合作用——两种成分显著不同的岩浆以不同比例混合,形成过渡型岩浆的作用。

岩浆发生混合作用的主要特征是矿物之间出现明显的不平衡现象。

7.

熔离作用

扩散作用

气体搬运作用

气体搬运作用

第十五章:

主要岩浆岩组合及成因

1.岩浆岩共生组合——在时间、空间上共生,成因上可能相关的岩石组合。

岩浆杂岩——处于同一地质构造单元,在时空、成因、物质组分(如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有一些共同特征的一类岩浆岩组合。

岩浆建造——一定地质构造环境和一定地质发展阶段,成因上有密切联系的几个特征相似的岩浆杂岩的总称。

岩套(岩系)——在一个地质构造发育阶段较中几个时空和成因上相关联的岩浆建造。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