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翔庄气功动功A.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9158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8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鹤翔庄气功动功A.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鹤翔庄气功动功A.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鹤翔庄气功动功A.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鹤翔庄气功动功A.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鹤翔庄气功动功A.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鹤翔庄气功动功A.docx

《鹤翔庄气功动功A.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鹤翔庄气功动功A.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鹤翔庄气功动功A.docx

鹤翔庄气功动功A

鹤翔庄气功动功

第一节 六方和合

 一、功法

1、预备

两脚成小后八字,略宽于肩(先使两脚外侧与肩等宽,平行站立;再将两脚跟提起,外开约20度,形成小后八字,自然放平)双膝微曲;松肩,两手自然下垂,松静站立。

舌抵上腭(舌尖轻轻接触上腭发“恬”音的部位,舌根放松。

抵舌的目的是搭桥,接通任、督二脉,以便小周天的真气运行),似笑非笑(是从心里发出的笑。

两腮放松,嘴角轻轻拉向后上方,使面部肌肉和腹肌放松,有利于气沉丹田,促使丹田自动开阖。

两腮放松可以增强唾液腺的分泌功能,使唾液――气功里叫“金津玉液”――增多。

唾液增多后,可分三小口吞下,第一口用意念直接送入下丹田,第二口用意念从左侧画弧送入下丹田,第三口用意念从右侧画弧送入下丹田,此即古人所说的“吞津法”。

将玉液用意念送入下丹田,叫“玉液还丹”,或“聚津成精”),双目平视(眉宇舒展,眼神含而不放,视而不见),心澄目洁(即排除一切杂念,宁神静意),全身由上而下依次放松(即用意念使头、颈、肩、肘、腕、指、胸、腹、背、腰、胯、膝、踝、足、趾依次放松,但要松而不懈),将气沉入下丹田,开始意守(用意念将气沿中脉――从百会至会阴直通的一条气脉,贯穿于上、中、下三个丹田――沉入丹田。

下丹田的具体部位在膀胱之后,直肠之前。

这里是一个夹室,有气则开,无气则合。

意守下丹田,就是将注意力集中于下丹田)(图1)。

引丹田气经会阴穴沿督脉上升,至大椎穴,经两肩、两臂(意走中间)至两手劳宫穴。

2、提翅

两手转掌心向后,两臂以肩为轴,以与肩等宽之距离,从体前缓慢扬起,待与肩平后,掌指上翘,与臂成90度,突出掌心。

(图2――3)。

用柔力(两臂紧而不僵)收推三次。

收时,以肩带臂,肩、肘、腕依次放松,肘部下垂(小臂与水平线的夹角约为45度);推时,腕、肘、肩依次柔力前推,同时掌指逐渐上翘,待两臂与肩平后,掌指与臂成90度,突出掌心(图4――5)。

[意念]提翅时,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收推时,收的意念在双肩,推的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3、展翅

松腕,掌指与水平线成45度,两臂向左右分开,成“一”字形,掌指上翘与臂成90度,突出掌心(图6――8)。

柔力收推三次(收推动作要领同前)(图9――10)。

[意念]展翅时,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收推时,收的意念在双肩,推的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4、合翅

两手放平,成“一”字形,以肩为轴,两臂放松,从体侧缓慢下落,与身体成20度夹角时,转掌心向后,手臂伸直,后推至45度;同时将脚跟慢慢提起,身体微向前倾(不可弯腰和松膝)(图11-13)。

[意念]合翅与后推时,意念都在两手劳宫穴。

5、折翅

两手从体后向腋下画弧(肩与大臂要放松,不可耸肩)。

与此同时,以小臂带动手腕,以手腕带动五指,从小指开始,依次向内旋转,逐渐成爪形(手指伸直),再由腋下掏出,将手甩向前方(甩出时,爪形变成小喇叭,略向外抖。

即各指保持等距外弓,指尖平面成梅花形。

但拇指跟要尽量封住劳宫穴,防止清气外泄);同时,两大臂在体侧相夹,两脚跟略用力拄地,两膝微曲(夹臂、甩手、拄地是同时进行的动作)(图14――16)。

[意念]转腕折翅时,意念在十指。

夹臂甩出时,意念将病气、浊气从十指尖甩出、抖掉。

6、捧气贯顶

十指放松,双手与肩等宽,向前平伸,捧气似球,从体前缓慢托起,将气贯入百会穴。

张臂开胸,手腕放松,手、臂、肩成六边形,略停片刻(图17――19)。

[意念]捧气时,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贯顶时,意入百会穴。

7、通天合阳

两手在头顶十指交叉,翻掌心向上。

以颈椎为轴,左右松动双肩(先松左肩,左肘依前、下、后方向转动之后复原。

松左肩时,右手要保持在头顶上方;后松右肩,动作要领同左),上拔颈椎(下颏内收,百会穴向上承天,用渐力将颈椎关节拉动放松)。

以胸椎为轴,左右松动双肩,上拔胸椎(松肩动作要领同前。

拔胸椎时,由肩带动胸椎向上,用渐力将腰椎关节拉动放松)

以腰椎为轴,左右松动双肩,上下抻(chēn,扯,拉长)腰椎(抻腰椎时,用两肩带动腰椎向上,同时臀部向下,用渐力将腰椎关节上抻下拽,拉动放松)(图20――22)。

[意念]

以颈椎为轴放松双肩时,意念在颈椎;上拔颈椎时,意念同时贯穿颈椎、百会穴和劳宫穴。

以胸椎为轴松动双肩时,意念在胸椎;上拔胸椎时,意念同时贯穿胸椎、百会穴和劳宫穴。

以腰椎为轴松动双肩时,意念在腰椎;上下抻腰椎时,意念同时贯穿腰椎、百会穴和劳宫穴。

8、通地合阴

掌心向上,两臂伸直,同时两腿直立。

以腰为轴,两臂夹头缓慢向下俯落,在两脚前正中部位作第一次通地合阴(掌心尽量触地),松腰。

在左脚前作第二次通地合阴,松腰。

在右脚前作第三次通地合阴,松腰。

(三次通地合阴时,两臂夹头的姿势要始终保持不变)。

(图23――25)。

[意念]

两臂夹头向下俯落时,意念在双手劳宫穴。

第一次通地合阴时,意念由双手劳宫穴入地。

第二次通地合阴时,意念由双手劳宫穴和左脚涌泉穴入地。

第三次通地合阴时,意念由双手劳宫穴和右脚涌泉穴入地。

9、绕手抱球

身体重心移向右脚,同时两手分离,掌指自然展开,绕手抱球(分手后,左手置体前居中位置;右手以左手为圆心,以30公分为半径向左画弧;待右手绕至身体左前方,右手纵向,左手横向,右手内劳宫穴对准左手外劳宫穴后,左手翻掌心向上,右手上绕至两掌心上下相对,抱一直径约30公分的球于下丹田前,同时腰部渐直)(图26――27)

[意念]

绕手抱球时,意念一直在两手劳宫穴。

10、左回气

左脚略向内画弧,然后向左前45度方向迈出,成弓箭步(迈步时,脚尖先着地,前弓腿的小腿与地面垂直,后绷腿成一直线),同时两手抻气(图28)。

右手画弧下行至右腹股沟,掌指放松,微曲,掌心斜向内成45度,护下丹田。

左手画弧上行至左前上方(手臂成弧形,手腕和肩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约45度),双目注视左手劳宫穴(画弧时,眼神随手而行,但注视劳宫穴时不可仰头),稍停片刻(待左手劳宫穴发热、发胀后),将头转正。

左手向百会穴方向内收,向百会穴贯气后,左手虎口张开,沿左耳经身体左前侧外导内行(手掌要平,尽量靠近向躯体,拇指不要下折,以意领气由百会穴沿中脉下行),将气导入下丹田(图29)。

[意念]

双手抻气时,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右手护下丹田后,意念集中于左手劳宫穴,至头转正。

左手向百会穴贯气时,意将左手之气贯入百会穴。

左手外导内行时,意念随左手沿中脉下行。

导气至下丹田时,意入下丹田。

11、右回气

左手放松,微曲,掌心斜向左前约45度方向外推约15公分,转掌心内收至左腹股沟,掌心斜向内成45度,护下丹田。

与外推同时,身体重心移向左脚,右脚略向内画弧,然后向右前45度方向迈出,成弓箭步。

同时,右手画弧上行至右前上方,双目注视右手劳宫穴,稍停片刻,将头转正。

右手向百会穴方向内收,向百会穴贯气后,右手虎口张开,沿右耳经身体右前侧外导内行,将气导入下丹田(图30――32)。

[意念]

左手外推时,意念在左手劳宫穴。

左手内收时,意入下丹田。

右手上行及目视右手时,意念在右手劳宫穴。

右手向百会穴贯气时,意将右手之气贯入百会穴。

右手外导内行时,意念随右手沿中脉下行。

导气至下丹田时,意入下丹田。

12、收功

右手外导至平脐后,先将右脚跟外转约45度,再将身体重心移向右脚,左手翻掌与右手平,双手掌指放松,微曲,分别向左、右各约45度方向外推。

与翻掌外推的同时,突出尾闾(似坐非坐),上身保持正直,鼻准对脐中,左脚缓慢画弧收回(收至与右脚相距一肩处,两脚平行站立)(图33――35)。

  翻掌内收,指尖斜向相对,在下丹田前拢气抱球。

松肩,提肛(用意不用力),两手向小腹收拢,距小腹约两厘米时,经两胯沿体侧自然放下,同时两腿立直(图36――39)。

[意念]

外推,内收及拢气抱球时,意念均在两手劳宫穴。

松肩时,意念将上身之气收入下丹田。

提肛时,意念将下身之气收入下丹田。

两手向小腹收拢时,意念将两手所抱之球缓缓收入下丹田;同时,小腹加强后收意念,将气收紧、稳固。

二、功理

第一节预备动作,两脚采用“小后八字”,是为了便于放松尾闾和腰胯,利于启动真气;松膝是为了使下肢放松。

“舌抵上腭”的目的是搭桥,接通任、督二脉,以便小周天的真气运行。

“似笑非笑”是一种精神态(意念状态),这种良性的精神态直接作用于物质态(身体状态),如玉液(唾液)增多,心静体松等。

玉液增多还可以增加胃消化液,增强胃的消化功能。

“双目平视”主要是对脑的锻炼。

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最高级部分,是思维、意识的器官;小脑主管四肢运动的平衡。

双目视线若向上了,身体重心后移,气就要向上运;双目视线若向下了,身体重心前移,气就要下行。

故一般要求“双目平视”。

“双目平视”掌握好了,动作就平衡,真气在体内循行就畅通无阻。

经过长期修炼,不仅可以提高视力、听力,而且可以开发智慧,使脑功能得到改善。

全身放松有利于疏通经络,使真气循经运行。

“六方和合”,从广义上讲,天地四方,人在其中,为六方和合,即六位空间和合。

人体五脏与六腑之间,通过经络相连,表里相合,为内六合;肩、肘、腕、胯、膝、踝为外六合。

“六方和合”,就是人与六方贯通和合之意。

如:

两臂向前扬起,掌指上翘,柔力收推三次,打开劳宫穴,使体内外之气贯通和合,为一合(以面南为例,此即与南方相合。

南在五行中为火,五脏中为心,与火和合对心脏有益)。

推为紧,收为松。

两臂左右分开成“一”字形,掌指上翘,柔力收推三次(使体内外之气通过劳宫穴贯通),为二、三合(与东、西两方相合。

东在五行中为木,五脏中为肝,与木和合对肝脏有益;西,在五行中为金,五脏中为肺,与金和合对肺脏有益)。

推紧,收松。

两臂从体侧下落,转掌心向后推出(使体内外之气通过劳宫穴贯通),为四合(与北方相合,北,在五行中为水,五脏中为肾,与水和合对肾脏有益)。

捧气贯顶,十指交叉,翻掌心向上,通天合阳(使体内外之气通过劳宫穴、百会穴与天阳贯通),为五合(与天阳相合。

上为天,天为阳,与天阳相合,调整人体之阳)。

以腰为轴,头、臂同时向下俯落,通地合阴(使体内外之气通过劳宫穴、涌泉穴与地阴贯通),为六合(与地阴相合。

下为地,地为阴,与地阴相合,调整人体之阴。

弧阴不生,弧阳不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阴相合,万物生长)。

在“六合”里,人为中(中在五行为土,五脏中为脾。

与土和合对脾胃有益,脾为后天之本,脾胃受纳的水谷精微输布五脏六腑,荣养全身,以维持人的生命活动。

人在中,即练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与六方和合)。

穴位的开阖与口鼻呼吸的机理相似,主要是留清排浊,吐故(浊气、病气、中医称之为邪气)纳新(宇宙之浩然正气,即真气,亦即多种高能物质),其主要作用是促进气血循环,提高新陈代谢功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增强人体的生命活力(开发智慧,激发人体潜在的功能)。

“左、右回气”是在人体与六方和合以后,进一步把宇宙浩然之气贯入百会穴,导入下丹田与体内经气相合。

本节几个主要动作的作用:

提翅和展翅的柔力收推是练通劳宫穴(收为吸进清气,推为呼出浊气、病气)。

这样一收一推、一吸一呼,内外贯通之后,真气便可循经运行。

合翅是方位的变化。

其作用是将气运向十指,使聚敛之气在运行中逐渐析出清浊。

折翅转腕,双手从背后经腋下甩出,则是将浊气、病气、废气从十指尖甩出体外,起到留清(真气)排浊(病气)的作用;脚跟柱地则是震撼内气升腾,达到上下贯通。

“通天合阳”与“通地合阴”的作用:

宇宙间天为阳,地为阴;人体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

捧气贯顶,将气由百会穴贯入体内,使体内外阴阳相通,阴平阳秘;翻掌心向上,掌心朝天承接宇宙之大气,使体阳与天阳相接,以阳(天阳)补阳(体阳)。

左右松动双肩,上拔颈椎、胸椎与抻腰椎,则是运动肩胛关节与椎体,将关节拉动放松,调整督脉。

上拔可使阳气上升,通天合阳;放松可使阴气下降。

通过阳升阴降(亦即升清降浊),使体内阴阳平衡,头、臂同时向下俯落触地三次,此时掌心(由向上为阳而变向下为阴)和涌泉为阴,地亦为阴,两阴(体阴、地阴)相接,以阴(地阴)补阴(体阴)。

本节功法的主要作用是:

百会与天合,涌泉与地合,劳宫穴与前后左右合,长期修练,便会人与上、下、前、后、左、右自然相通,起到调动内气、留清排浊、和合阴阳、聚敛真气的作用,进而达到天、地、人合一之目的。

 第二节 柱地通天

一、功 法

1、预备

两脚平行,与肩等宽(两脚外侧与肩等宽)双膝微曲;松肩,两手自然下垂,松静站立。

舌抵上腭,似笑非笑,双目平视,心澄目洁,全身由上而下依次放松,将气沉入下丹田,开始意守。

引丹田气经会阴穴沿督脉上升,至大椎穴,经两肩、两臂至两手劳宫穴。

2、提翅

两手掌指放松,微曲,掌心相对;两臂以肩为轴,以与肩等宽之距离,从体前缓慢扬起,至与肩平(图40――41)。

[意念]提翅时,意念在两手劳宫穴,两手之间似夹一球,并使两手之气交流。

3、展翅

两手转掌心向下(转掌时两手仍微曲),变“剑指”(中指与食指并拢伸直,拇指压在小指与无名指指尖背侧),两臂左右分开成“一”字形(图42――44)。

[意念]转掌心向下时,意念将气在劳宫穴含着。

变剑指及展翅时,意念均在剑指。

4、通臂

以颈椎为轴,先以左肩带左肘(左肘自然弯曲),左肘带左腕,左腕带左剑指向颈椎方向内收(要求肩、肘、腕、指节节贯通,收至左小臂与水平线的夹角约成45度为止;此时右臂不动)。

然后,以右肩带右肘,右肘带右腕,右腕带右剑指向颈椎方向内收(动作要领同左)。

与右臂内收的同时,左肩以内力推动左肘,左肘推动左腕,左腕推动左剑指向外点出(要求肩、肘、腕、指节节贯通)。

如此右收左推,左收右推,反复通臂三次(最后一次右臂向外点出,左臂不动)后,再成“一”字形(图45――46)。

两手剑指变“丹顶指”(即在剑指的基础上,再将中指回收,指尖点在食指指甲根部,形似丹顶鹤之顶),稍停片刻(图47)。

        

[意念]

通臂时,意念在大椎穴和剑指指尖(意念随着动作从一手指尖经大椎穴走向另一手指尖,状似穿梭,往返三遍)。

变丹顶指时,意念在丹顶指。

5、观天

丹顶指变阴掌(掌心向下),身体微向前倾,脚跟提起,上身后仰,身体成弓形(下颏保持内含,两膝不可弯曲);与此同时,翻掌心向上,环抱似球,尽量扩胸,两臂向上成弧形(不要耸肩),双目视天(图48――50)。

[意念]

丹顶指变掌后,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双目视天时,意念好似抱着一个大气球。

6、合翅

稍停片刻,身体逐渐恢复后仰前的姿势(脚跟仍然上提,不要放下),两臂从体侧缓慢下落,至与身体约成20度夹角(图51――52)。

[意念]

合翅时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7、折翅

两手转掌心向后,从体侧上提向腋下画弧(肩与大臂要放松,不可耸肩)。

与此同时,以小臂带动手腕,以手腕带动五指,从小指开始,依次向内旋转,逐渐成爪形,再由腋下掏出,将手甩向前方;同时,两大臂在体侧相夹,两脚跟略用力柱地,两膝微曲(动作要领同第一节第5个动作“折翅”)(图53――56)。

[意念]

转腕折翅时,意念在十指。

夹臂甩出时,意念将病气、浊气从十指尖甩出、抖掉。

8、双回气

十指放松,双手与肩等宽,向前平伸,捧气似球,从体前缓慢托起,贯入天目(意向天目内收,但不仰头)。

张臂开胸,掌心向下,指尖相对,外导内行(两手掌要放平。

待两手平肩时,两肘亦与肩平),将气(沿中脉)导入下丹田(图57――60)。

[意念]

捧气时,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贯天目时,意入天目。

外导内行时,意念随手沿中脉下行。

导气至下丹田时,意入下丹田。

9、拢气入胸

两手在下丹田前左右分开,身体重心移向右脚,身体向左约转45度,左脚向左前约45度方向迈出,成弓箭步。

同时,两臂展开成“一”字形(展臂时,掌指放松,微微分开,掌心向外,后方向似翔泳;展臂后,注意挺胸收腹);再转掌心向前,五指自然并拢成凹掌(图61――63)。

上体先右转约90度,同时左手拢气入右胸(左手将气拢入右锁骨下方的右气户穴,手与身体似接非接;右臂只随身体转动,以不超过右脚跟为限);上体再左转约90度,同时右手拢气入左胸(右手将气拢入左锁骨下方的左气户穴,手不接触身体),两小臂交叉于胸前,沉肩坠肘,稍停(图64――65)。

[意念]

展臂时,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左手拢气时,意念在左手劳宫穴;气入右胸时,意入右气户穴。

右手拢气时,意念在右手劳宫穴;气入左胸时,意入左气户穴。

10、柱地通天

向下抽左手,向上托右肘(左手与右肘相距约10公分),左手沿右小臂斜向分手抻气,做柱地通天势(即将左手提至百会穴上方15公分处,翻掌心向上;同时,右手撤至尾闾下方,翻掌心向下。

两手外劳宫穴相对,两臂成正太极线,上身保持正直),稍停(图66-67)。

[意念]

抽左手托右肘时,意念在左手劳宫穴。

分手抻气时,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柱地通天时,意念是“通天无限远,柱地无限深”。

11、拢气入胸

身体重心移向左脚,右脚以脚尖为轴,脚跟内转至与左脚跟相对;然后将身体重心移向右脚,左脚以脚尖为轴,脚跟外转,转体约180度,成弓箭步。

与转体同时,左手向下,右手向上,两臂成“一”字形后,转掌心向前(两手一直保持凹掌不变)(图68――69)。

上体先左转约90度,同时右手拢气入左胸;上体再右转约90度,同时左手拢气入右胸,两小臂交叉于胸前,沉肩坠肘,稍停(图70――71)。

[意念]

转脚跟、展臂时,微松两肩,意念将“无限远”和“无限深”之气收入两手劳宫穴,沿两臂至体内。

右手拢气时,意念在右手劳宫穴;气入左胸时,意入左气户穴。

左手拢气时,意念在左手劳宫穴;气入右胸时,意入右气户穴。

12、柱地通天

向下抽右手,向上托左肘,右手沿左小臂斜向分手抻气,做柱地通天势(动作要领同第二节第10个动作“柱地通天”)稍停(图72――73)。

[意念]

抽右手托左肘时,意念在右手劳宫穴。

分手抻气时,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柱地通天时,意念是“通天无限远,柱地无限深”。

13、收功

身体重心移向右脚,左脚跟内转(恢复预备势方向);再将身体重心移向左脚,右脚缓慢画弧收回(与左脚平行站立)。

同时,突出尾闾,上身保持正直,鼻准对脐中。

两手松开凹掌,右手向下,左手向上,指尖斜向相对,在下丹田前拢气抱球。

松肩,提肛,两手向小腹收拢,距小腹约两厘米时,经两胯沿体侧自然放下,同时两腿立直(动作要领同第一节第12个动作“收功”)(图74――79)。

[意念]

转脚、松掌拢气时,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外推、内收及拢气抱球时,意念均在两手劳宫穴。

松肩时,意念将上身之气收入下丹田。

提肛时,意念将下身之气收入下丹田。

两手向小腹收拢时,意念将两手所抱之球缓缓收入下丹田;同时,小腹加强后收意念,将气收紧、稳固。

 

二、功 理

本节的主要作用,是在第一节“六方和合”的基础上,进一步疏通手三阳与手三阴经。

人体共有十二条正经,它们与人体的内脏有着直接联系,并以各有关脏腑的名称来命名。

这十二条正经按阴阳之不同,又有三阴、三阳的区别(它们除了通过躯干以外,分别在上、下肢循行),循行在上肢的称为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循行在下肢的称为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经络整个网罗着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在人体内无处不有。

通过本节的锻炼,对促进它们之间的沟通会很有益处。

譬如:

“提翅”时,两臂向前扬起,掌指微曲,劳宫穴相对,同时发气相接形成一个球。

可进一步打开劳宫穴,加强外气体交流,促进气血循环。

“通臂”时,以阳经的大椎穴为轴心,用两肩带动两臂,似龙形,颤动椎体,松动关节,使其气上行,直冲哑门穴和太枕关。

同时,收肩臂之气输向指腹,疏通手三阳经。

“丹顶指”是使中指与食指相交,即使心神(中指属心藏神)与脾脏(食指属脾脏)相交,可以助长消化功能,并有调神作用,还有助于打通玉枕关,改善小脑功能。

“观天”可起到本阴暂阳(本阴潜阳),阴阳交替,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调和的作用(手三阴经分布在上肢内侧,属里,真气运行由胸走手。

手三阳经分布在上肢的外侧,属表,真气运行由手走头)。

张臂开胸可以充分调动五脏(心、肝、肺、脾、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之气血,使之通过经络相联系,流通运行;足、腿、胯、腰、腹、胸、颈、面、头、臂、手等各部的相互抻扯颤动,可调动真气冲击病灶,疏通经络(中医认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血行,气滞血淤,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气血循行一旦畅通无阻,就能调和阴阳,达到祛病强身之目的)。

观天抱球时属紧,合翅翻掌时属松,这一紧一松,可以疏通经络,使气血运行更加活跃。

由于五脏六腑得到真气的充养,人的生命活力也就增强了。

“拢气入胸”是将练功场上之气收入体内。

“柱地通天”是使百会穴与上手劳宫穴接通,尾闾与下手劳宫穴接通。

上手撑天,以承接天阳,沿百会穴直贯椎内,下至尾闾;下手柱地,尾闾之气通过下手劳宫穴,直接与地阴相合。

通天无限远,柱地无限深,使天、地、人相通(天地相接,我在其中;阴阳相合,我在其内;上下相通,我在其间,使天、地、人合为一体),浩然正气涤荡五脏六腑,循经往返,使人体各组织器官得以充养,故而身体健康,益寿延年。

柱地通天亦称顶天立地。

人们通过严格的修练,意识、思维、行为、心理得到改善,就会变得心胸开阔,形象高大。

 

第三节 鹤首通关

一、功 法

1、预备

两脚平行站立,距离略小于肩(两脚内侧的距离不大于20公分),双膝微曲;松肩,两手自然下垂,松静站立。

舌抵上腭,似笑非笑,双目平视,心澄目洁,全身由上而下依次放松,将气沉入下丹田,开始意守。

引丹田气经会阴穴沿督脉上升,至承浆穴(经大椎穴、哑门穴、百会穴、印堂穴、人中穴)。

2、引颈

以颈椎为轴,下颏似鹤嘴,向斜下45度方向点出;画弧后收;百会穴向上承接天阳,同时两腿微向下蹲。

如此重复三遍(作“引颈”动作要全身放松,上体始终保持正直。

在上承天的同时,两腿下蹲,是为了便于拉动颈椎。

重复下蹲是在前次下蹲曲膝的基础上继续下蹲,但三次下蹲之后,膝盖垂线不得超出脚尖)(图80――82)。

[意念]

前点时,意念在承浆穴。

后收时,意念在大椎穴。

上承天时,意念在百会穴与天阳相接。

3、摆头

以颈椎为轴,将头左摆,右摆,左摆,右摆,左摆,右摆(六次摆动的动作要连贯,摆动幅度逐渐变小,速度逐渐变快,躯体随着摆动匀速上升),上承天(恢复预备姿势)(图83――85)。

[意念]

左摆时,意念在左承灵穴和尾闾。

右摆时,意念在右承灵穴和尾闾。

上承天的一瞬间,意念在百会穴。

4、双回气

两手转掌心向前,捧气似球,以肩为轴,从体前缓慢托起,贯入天目。

张臂开胸,掌心向下,指尖相对,外导内行,将气导入下丹田(图86――89)。

[意念]

捧气时,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贯天目时,意入天目。

外导内行时,意念随手沿中脉下行。

导气至下丹田时,意入下丹田。

5、分手理气

两手行至脐下后,指尖渐转向下,掌心向外,沿带脉左右分开;绕至体侧,变掌心向后;绕至体后,双手外劳宫穴紧靠两肾俞穴(此时手指要放松,微曲)(图90――91)。

[意念]

双手后绕时,意念在双手劳宫穴。

双手外劳宫穴紧靠肾俞穴时,意念在两肾俞穴。

6、松腰转胯

放松腰关节,将胯部顺时针转三周,再逆时针转三周(转胯时,以左胯为起点;腰以上和膝以下基本保持固定不动的姿势)(图92――93)。

[意念]

松腰转胯时,意念在命门穴。

7、四转膝

拇指扣紧劳宫穴,两手沿臀部下推,经体侧绕向体前,掌心向下,手臂上抬,小臂略平,身体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